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愛的教育》讀後感2000字(精選6篇)

《愛的教育》讀後感2000字(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愛的教育》讀後感2000字(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的教育》讀後感2000字(精選6篇)

  《愛的教育》讀後感2000字 篇1

這是一部以教育爲目的的兒童文學作品。它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歌頌人與人之間團結友愛的高尚情懷;它鼓勵人們消除階級觀念,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努力實現各階級人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愛的教育》都一直是整個意大利的青少年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愛的教育》這本意大利文的著作它原來的標題是“Cuore”,如果直譯的話,應該是“心”的意思。用“心”,也就是用“真誠的心和平等的概念”來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是該書的教育主旨,也是這本書最侷限、甚至可以說最“失敗”的一個地方。作爲一個專業的新聞工作者,作者對自己生活的那個時代有着深刻的認識,他明知道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裏,人與人最大的交流障礙在於他們分屬於不同的階級,而這一點不是簡單的對“心”的召喚能解決的,但是,他卻沒有勇氣把自己心靈深處最真實的想法講出來,而只能採取逃避和迂迴的辦法來號召所有的青少年都做一個有“心”的孩子。這一點,作者自己也早就認識到了,所以,在《愛的教育》獲得成功之後,他在一些媒體上對自己的所謂“理智上”和“感情上”的矛盾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評。

該小說是充滿着童年情趣的,用通俗簡短的語言講述着一個個的小故事。如《高尚的行爲》中的卡羅內同情弱小的克羅西,主動承擔責任,他的行爲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正如日記中所寫:“今天發生的事情,讓我們真正瞭解卡羅內的爲人”《全班第一名》的德羅西是全班同學學習的榜樣,我有點嫉妒他,但他不僅成績好,而且很熱情有紳士風度,我更加佩服他了。這些故事寫出了同學之間的純潔的愛,是充滿着童年的樂趣的,一件小事在孩子的眼中可能會被無限擴大化,孩子的矛盾複雜心態被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我的母親》《熱愛祖國》等寫出了父親深沉的愛。老師“每月的故事”更是一個個有意味的故事。《帕多瓦的愛國青年》《倫巴第的小哨兵》《佛羅倫薩小抄寫員》《撒丁島的小鼓手》《爸爸的護士》等等,這些故事是老師先讓孩子抄寫然後在課堂朗讀的,在孩子當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小學生是一個樂於接受新事物和觀念的階段,在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中,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了什麼是堅持,什麼是勇氣,什麼是孝心,什麼是愛國等。

在《我們的老師》中,作者通過描寫老師的表情和語言,勾勒出一個慈祥、親切而又不失威嚴的好老師,當他看到同學扮鬼臉時,他並沒有責怪,而是說了一句“以後不要這樣了!”最後那個學生請求老師的原諒,這一個小小的故事體現了老師用真心感化學生,而不是簡單的批評。最感人的老師是思里科父親的老師,一個八十四的老人,他把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他每年留出每個學生的作業保存起來,作爲他永久的回憶,他是令我們肅然起敬的。當然,小說還寫了《學校裏的女教師》,她們溫和、樂於助人、爲人善良《病中的老師》生活拮据,重病中卻想着孩子們,如小說中:“我在發高燒。我病得快死了,記住,要用心學算術,多做練習,開始做不出,休息一下繼續做,還不行?再休息一下,再從頭開始。要慢慢來、向前走,不要着急,頭腦發熱。……”寫出了一個盡職盡責的老師形象,正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真實寫照。

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是無私的。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的一切。有句話說得對,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孩子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接受了父母的教育,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要言傳身教,還要把握着孩子發展的方向。在《愛的教育》中,無論是來自底層的父母,還是有錢有勢的紳士,他們大都是以正面的積極的姿態出現的,沒有當今社會上父母對孩子的溺愛,而是嚴格要求孩子們,引導他們與人爲善,和睦相處。小說中引人注口的是老師給我們的“每月故事”,許多故事是講述愛國小英雄的事蹟的,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愛國意識。像《帕多瓦的愛國少年》開始所說“不,我絕不是‘懦弱的士兵’!但如果老師每天都能給我們講一個像今天早晨講過的故事,可能我會情願上學呢!”老師的故事顯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倫巴第的小哨兵》爲祖國捐軀而令人敬佩,《撒丁島的小鼓手》爲執行任務而丟了一條腿,激起了孩子們無限的愛國熱情。

該小說不僅寫出了人間的多種真愛,也用許多故事告訴了讀者一些道理。正如許多小標題一樣,告訴讀者不要有虛榮心和嫉妒心,要懷有感思之心,做任何事情要有勇氣,有膽量,有毅力。《愛的教育》在寫父子之愛,同學之愛、師生之愛時,逐漸上升爲對社會、祖國的愛。

作者以一個兒童的視角來敘述故事,通過對兒童視角的準確把握,對兒童世界、成人世界作了逼真展示和深刻剖機“童年永遠是一種心理距離,永遠是一種心理切入,永遠是一種心理覓尋”,在某種程度上,守望童年成爲作家們的審關理想,而兒童視角的敘述則是表達他們這一審美理想的最好載體。在小說中讀者看到的是一個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所做所想,除了這個孩子的天真的活力和豐富的內心世界,讀者看不到作者的感情表達,他的感情傾向是隱藏在文宇背後的,這種表達方式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和說服力。這種在當代敘事學中稱爲“內聚焦型”視角的採用,一改傳統敘事中無所不知的敘述者的位置,通過兒童的感官去看去聽。兒童視角的敘述是一種樂於爲兒童接受的表達形式,這種兒童文學作品有利於激發兒童讀者的聯想,想象他們是故事的主人公,從而激發了他們的閱讀熱情和審美能力。

  《愛的教育》讀後感2000字 篇2

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藉着4月23日世界世界讀書日到來的這個鍥機,再一次溫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是透過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十個月中所寫的日記內容,講述了包含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所有圍繞在身邊的愛。故事沒有跌巖起伏的情節,簡單樸實的文字所描寫出的是極爲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雖然沒有初次拜讀時的淚花,但心靈上卻受到了更深的撞擊。亞米契斯用他細膩的筆觸體現出來的是近乎完美的愛。字裏行間,都抒發了作者本人對愛的理解。這種情感是普通的,也是不平凡的。散發出的一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使人猶如置身愛的海洋。

我讀了《愛的教育》後,最喜歡的是其中的一篇每月例話《少年筆耕》。

故事的主人公是個五年級的學生敘利亞,他爲了幫父親抄寫書件,連續三四個月都半夜悄悄起來,模仿父親的筆跡抄寫……因爲他的睡眠不足,學習成績越來越差,他的父親很失望,就叱罵敘利亞。但是敘利亞仍然半夜起來抄寫,直到有一天被父親發現……

我覺得敘利亞非常愛他的父親,他第一次幫中蛤爲了讓父親高興,免得父親認爲自己老了,眼睛花了。後來,他認爲這是他的義務,不做,就像偷了家進而的兩角錢似的。尤其是他成績不好,遭到父親責備,要是換了我,我一定會把真相說出來的。可是敘利亞想說,卻說不出來。他仍然半夜情不自禁地起來抄寫,他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敘利亞對父親的愛,值得我們學習!

每個人的人生閱歷都有許多不同,所以會不禁會思考,到底什麼是愛?愛會在哪裏出現?但是讀了《愛的教育》後,愛其實無處不在,只正如水中的魚不會知道水的滋潤,空氣中的人不會感謝自然的恩賜。沐浴正如水中的魚不會知道水的滋潤,空氣中的人不會感謝自然的恩賜。沐浴愛的陽光的你也不會感到愛的存在。

人們總是會去在乎一些大恩大德,但是卻讓一些平凡溫馨的瞬間,在自己的心中偷偷地溜走了。“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爲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愛的教育》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生活中的無處不在,只有心存感恩,才能感受到它的無處不在。

我覺得首先要感謝的是父母的愛,從嬰兒的“哇哇”墜地到哺育他長大成人,父母們花去了多少的心血與汗水,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他們的勞累和那漸漸長出的縷縷銀絲,那一絲一絲的皺紋。時間就這樣在指縫中消逝。都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父母給予我們的何止是一滴水,是整個的汪洋,我們哪曾說過一個謝字啊!

我還要感謝的是我的老師們從上小學到初中,乃至大學,是他們嘔心瀝血,默默奉獻着光和熱,燃燒着自己,點亮着他人……著名的科學家居里夫人,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但她在會上看見自己的小學老師,用一束鮮花表達她的感激之情。自古以來的偉人無不有着一顆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你的一句問候,一聲呼喚,一絲感慨。

我要感謝社會,人在旅途,從一個起點,到一個終點,而在旅程中,爲你提供一切的,就是社會。它給了你家庭,給了你權利,給了你生活。總會有人有這樣或那樣的不滿,只是人們缺少一顆感恩的心,纔會沉澱出那麼多的不滿。我覺得感恩的心是一劑正確調整心態的.良藥。它告訴你:人們在感恩大自然的同時,也應該感激這個默默守在你身邊的社會。

還要感謝的是在生命中出現的所有人,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敗。在危困時刻,有人向你伸出溫暖的雙手,解除生活的困頓;有人爲你指點迷津,讓你明確前進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軀把你擎起來,讓你攀上人生的高峯,你最終戰勝了苦難,揚帆遠航,駛向光明幸福的彼岸。

我覺的“感恩”是尊重的基礎。是愛的充分體現。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爲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條隔離帶,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忘記了那一聲聲快樂,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爲如此纔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爲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讀完了《愛的教育》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只有不斷的去發現,去感恩,才能讓人覺得得很溫暖。愛,比珍珠更寶貴,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瑩,比羣星更璀璨。愛是一種感覺,是一種令人快樂,是一種人人都想要而得到的感覺。愛能夠使你微笑地面對生活,使你倔強地反抗命運,它是還魂的仙草,給罪人新生,他是慈愛的母親,喚浪子回頭,它既是一種獲得,又是一種犧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命運不會讓你白白付出,它會用人間最珍貴的愛來回報你。大愛無形,大愛無疆。愛沒有國別、區域、種族、敵我、恩怨等時間或空間上區分。這種博大的愛正是以寬容的胸懷,去愛所有的人或物,希望世間沒有仇恨,沒有猜忌、沒有歧視、沒有冷漠。希望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愛一個人,就要因對方的快樂而快樂,因對方的痛苦而痛苦!這就是愛!偉大的愛!博大的愛!純潔的愛!無私的愛!

  《愛的教育》讀後感2000字 篇3

年前,帶着娃去書店買了這本《愛的教育》,看娃讀得津津有味,寫出閱讀記錄卡。開學時老師還爲此專門打電話說,讓娃第一個進行談天說地三分鐘演講,講的就是這本書。說實在的,這本書我只聽說過,沒系統的讀過,只在春節和娃讀了一小部分。平時事多,我也只能抽空,有空就讀一點,有空就讀一點。

書的作者埃·德亞米契斯和譯者王幹卿在看資料卡時已和娃一起讀過了。我先瀏覽了目錄,書是從十月份開始,一直寫到了七月份,起初有些疑惑,當讀到開學的第一天時,我恍然大悟。本文的主人公是恩利科,一個剛上小學四年級的意大利小男孩子,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在開頭中,寫到“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三個月的鄉下假期夢幻般地過去了。今天早晨,當我母親送我到巴列迪學校去註冊上四年級的。”想一想,這裏不正是孩子們剛開學時的生動寫照嗎?

愛的教育就是名著,讀來給人的感覺是震憾的。這本書越讀越喜歡,儘管都是些尋常的小事,但卻通過凡人小事給人以深刻啓示。書裏包唸了同學之間的友愛,姐弟之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父母對子女的愛,對國家的熱愛,愛貫穿全書的始終。我把自己讀的一點體會簡單總結如下:

  第一、老師對學生的愛。

恩利科二年級的女老師,除了帶病上課,數年如一日,每逢星期四都帶領學生去參觀博物館。每天晚上有一大堆作業等着她去批改,每天晚上都得工作到深更半夜。另外,下午上完課,她還得馬不停蹄地去給一個女店主上算術課,當家教老師。

可以說老師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私的人了,也只有老師會對你傾囊相授。孩子們的學習老師要操心,孩子的作業要負責,孩子們在學校有矛盾了,老師要解決。儘管老師勞累不堪,但對孩子們卻總是循循善誘,關懷備至。當有的孩子寫字的姿勢毛病,老師就會傷心難過;當孩子們個個品學兼優時,老師也總是那樣的喜氣洋洋,像溫柔慈愛的母樣那樣對待孩子。

我也提一下我家娃的老師,就是這樣一位愛孩子的老師。孩子有一次,在班上上課突然嘔吐了,吐的本子上、書上都是髒的,一股刺鼻的難聞味道。當時正在上課的陳老師,不顧髒,把孩子的身上、書上本子都擦了,清理的乾乾淨淨。這樣的老師,難道不值得學生、家長愛戴嗎?所以,我們要永遠懷着肅然起敬的心情稱呼“老師”這個字眼。因爲老師是一個人能夠獲得的最崇高最親切的稱呼了。

  第二、父母對孩子的愛。

在這本書中,恩利科所寫的是記憶,每一月的後面,都有父親或是母親寫給孩子的孩子的信。當恩利科覺得學習是件苦差事時,媽媽教育他要學習。工人們勞累了一天,每天晚上照樣到夜校去學習。那些普通人家的婦女和姑娘辛勞了一週後,她們星期天也要到學校去。即使聾啞和雙目失明的孩子也不誤學習,甚至監獄的犯人也讀書認字。是啊,想一想,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而學習從來都是苦差事,不吃苦你要青春幹什麼?只有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

當恩利科對自己的母親言行失禮時,他的父親又耐心地教導他。人世間最神聖的愛莫過於母愛,不管誰踐踏了這種愛,他必然落個可悲的下場,這樣的父愛沉沉啊。我們都愛孩子,可是我們會愛孩子嗎?是一味的寵愛,溺愛,還是有規則的指點教育,通過一件件的小事來引導孩子,恩利科父母給我們作了最好的榜樣。

  第三、同學之間的友愛。

文中通過主人公的筆觸描寫了很多學生,比如克萊帝,恩利科的好朋友,懂事好學,由於母親病重,父親又有事在身,所以克萊帝不得不在學習之餘照看母親和自己家裏的小店。比如卡隆,體魄強健,富有正義感和俠義精神,維護了班裏的正氣。

當我讀到同學們湊錢時,文中對湊錢的細節進行了詳細的敘述,既表現出了湊錢的不易,又寫出大家積極踊躍的態度。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總是覺得這世界缺少愛,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只是我們缺少發現愛的的眼晴,愛是無處不在的。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我強烈地感受到孩子們都是非常具有同情心的,看到令人傷心的人和事,都要力爭伸出援助之手,這是出自於內心的一種善良品質。那種關心是急切的,也是真誠的。女孩們傾盡全力、不求回報的幫助不僅感動了掃煙囪的小女孩,也感動了我。

當你幫助別人的時候,你的心靈是快樂的,奉獻一片愛心,收穫無限快樂,你的人生從此就會變得五彩繽紛,世界也會因你的存在而動人。

  第四、對國家的熱愛。

文中運用了大量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和外貌描寫,在每月故事中,如帕多瓦的愛國少年,這位意大利的少年,因爲那些人辱罵自己的國家,而把別人施捨給他的錢扔了回去;像倫巴第的小少年那樣爲自己的祖國獻身;還有那個少年鼓手爲了報信,原本可以保住自己的雙腿,而失去自己了一條腿。

祖國是一個神聖的稱呼,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所以當聽到某個外國人罵自己的祖國時,我們一定會熱血沸騰,滿腔怒火。當我們的國家需要我時,我們也一定會像華羅庚那樣,不顧自己在美國的優越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的懷抱!當我們的國家有災難時,我們會像那些英勇無畏的消防官兵,解放軍戰士一樣,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來悍衛它的尊嚴!

看完書,我一直在想,什麼是愛,什麼是教育?愛的教育裏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講述的只是一些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過着與我們一樣普普通通的生活。讀來,就是這麼真實可信,把我們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的洗禮。也難怪《愛的教育》被公認爲是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

  《愛的教育》讀後感2000字 篇4

耐心等待,給孩子足夠的時間,教師讀書筆記讀後感。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後進了,是因爲以前的學習問題如雪球越滾越大,日積月累形成的,哪麼化雪過程當然也需要一個時間。

對學生要有耐心,首先就要對他們有信心。知識的積累,思想意識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育好學生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需要樹立信心。有的教師面對學生總是唉聲嘆氣,卻不知自己已經放棄了成功。成功,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構成的。轉化差生,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對差生沒有了信心,失去了興趣,也就失去了耐心。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這無疑是致命的錯誤。對學生沒有耐心,失去耐心就等於失敗,因此,耐心需要樹立信心,需要堅定的信念。

其次要有責任心。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陽光下最純潔、最偉大的、最光榮的職業,這是世人對我們的尊重,同時也是給我們的一種壓力和責任。倘若一個教師的工作不負責任,對學生沒有負責任,也就很難做到耐心細緻的教育工作。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波,單是往書架上新置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咳嗽,藥片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深深的愛。當我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邊,晚上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如果說愛是一次旅遊,也許有人會有異議。但愛正是沒有盡頭的,愉快的旅遊。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們爲了某一天刑滿釋放,得到超脫而幹沉重的活兒;那麼這樣的生活必將使人痛苦厭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遊,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爲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如果愛是奔騰的熱血,是跳躍的心靈,那麼,我認爲這就是對於國家的崇高的愛。也許它聽起來很“口號”,但作爲一個有良知的人,這種愛應牢牢植入我們的心田。當讀到安利柯描繪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爲國炸斷了雙腿,淋彈死守家園的動人場面時,我不禁想到我們祖國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華兒女的血。同樣是爲了自己國家的光明,同樣可以拋棄一切地廝拼,我被這至高無上的愛的境界折服。我不需爲祖國拋頭顱了,但祖國需要我們的還有很多。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爲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爲榮的尊嚴與情緒。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完成了對於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一部著作。這部書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個小學生的名義,通過日記本的形式,講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後將“愛的教育”融入這些故事,用以培養年輕一代的思想情操。天性純良,觀察敏銳,是個樂觀進取的好少年。他的健康成長與書中所描寫的真誠寬厚的人際之間的愛是息息相關的。《愛的教育》裏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敘,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中還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寫了對祖國崇高偉大的愛,有《帕都亞的小愛國者》、《倫巴底的小哨兵》、《撒地尼呀亞島的小鼓手》、《愛國》、《意大利》等等。《倫巴底的小哨兵》是一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一位流浪的小男孩給一支騎兵小隊當哨兵,爲了看清楚敵軍的情況,他不顧危險,勇敢地爬上樹梢,最後爲祖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宣揚了普通的人對祖國的熱愛之心,從故事中,我感受到了勇敢和忠誠,感受到了拳拳的赤子之心。《愛國》是一篇爸爸寫給恩里科文章,爸爸在恩里科聽了一個愛國故事以後,用這個故事的內容教育、啓發恩里科。通過這本書我感受到恩里科對祖國崇高偉大的愛國情意。

  《愛的教育》讀後感2000字 篇5

泰戈爾說:“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睛望着風暴卻無不爲動,愛就是充實的生命,正如灌滿了酒的酒杯”

夏丐尊說:“教育之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題記

紅色給人以熱情溫暖的感覺,藍色給人以憂鬱悲傷的感覺,綠色給人以清新涼快的感覺,而《愛的教育》這一本書給人一種說不出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是彩色。《愛的教育》原名爲《心》,全文以日記體的形式展開,是意大利的亞米切斯於1886年發表的。通過發生在安利柯身上及其身邊的故事,反映社會各階層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生活狀況以及他們對各種事物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情感與不同的處理方式。

夏丐尊先生曾說過:“我在四年前時的次數的中譯本,記得曾流了淚三日夜讀畢,就是後來在翻譯或隨便閱讀時,還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覺眼睛溼潤。這不是悲哀的眼淚,乃是慚愧和感激的眼淚。除了人的資格以外,我在家中已是二子二女的父親,在教育界是執鞭十餘載的教師,平時爲人父爲人師的態度,讀了這本書,好像醜女見到了美女,自己難堪起來。”

《愛的教育》的文采不是十分的華麗,語言也不是十分的優美,故事情節也不是十分的生動曲奇,初讀起來有些乏味,但仔細琢磨,它堪比任何一部《教育學》或《教育概論》。雖然沒有任何豪情壯語,也沒有任何虛僞說教,卻對生活的樸素的描寫,從而體現出最根本的東西——愛。

父母與子女之愛。當可憐的、堅強的、勇敢的小馬克歷盡磨難,飽嘗艱辛,來到梅基內斯工程師的家;當那位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正心如死灰地等待死亡的可憐的母親聽到一個好消息,“騰地一下子做起來,一動不動瞪圓眼睛??”我的淚奪眶而出!是對母親的愛,支撐這13歲的小馬克孤身一人,長途跋涉,歷盡坎坷;是對母親的愛,給了小馬克巨大的精神力量,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母子相見,皇天不負有心人!因爲兒子的愛,使得剛剛還拒絕手術的母親,要馬上做手術,爲了愛與被愛,她要活着!

對同學之愛。奈力是個既瘦小又駝背的男孩,在學校經常收到一些人的取笑,卡羅內毅然挺身,出手相助。奈力的母親在校長辦公室裏,摸索着要找禮物送給卡羅內時,是對他保護自己兒子的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

對弱者之愛。當安利柯與媽媽出現在幼兒園時,那些小人兒圍着媽媽團團轉,等媽媽逃出幼兒園時,“全身的麪包屑和污漬,頭髮凌亂??”,小孩子像小鳥般的聲音:“再見!再見!請再來呀!夫人!”孩子對大人的友好是真實的,媽媽對孩子的喜愛是發自內心的!

對不幸者之愛。潑來可西是鐵匠的兒子,身體瘦弱,眼光悲哀而溫順,十分膽小,但十分用工。他的父親總是無緣無故的虐待他,但他從來不承認是父親打的他。同學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後來在一次比賽中,潑來可西得了第一名,父親知道自己錯啦,失聲痛哭,從此父子和好!

對學習之愛。柯萊蒂一邊忙着扛木材,招呼顧客,一邊見縫插針地複習功課,學着煮咖啡,照顧生病的媽媽,在做這一切的時候,他又是那麼開朗樂觀!這是多麼難得的愛學習的品質啊?柯萊蒂所做的,現在哪個孩子能做到?

對軍隊之愛。在打仗時,一個少年爲了幫助指揮官傳送紙條給遠方陣地的士

官,不惜冒着生命危險而勇敢直前。雖然腳被搶射中,但還忍痛咬牙繼續前進,因想着如果放棄的話,戰死的人會更多,少年秉持着意志力,總算完成使命。指揮官脫下帽子向他行禮時,少年驚叫:“不要這樣。”而指揮官說道:“我不過是小小的指揮官,但你卻是英雄啊!”

對祖國之愛。有一個貧窮的意大利青年,從小被賣給戲班,受盡虐待。戲班到西班牙後,他趁機逃了。在意大利領事的幫助下,他登上了回國的船隻,與各國達官貴人同坐二等艙。乘客瞭解他的遭遇後,紛紛給他些零錢,正當他慶幸有錢填飽肚子時,他聽到給錢的人在侮辱他的祖國。於是,少年憤怒地扔回錢,大聲喊道:“我不要說我們國家壞話的人的東西!”

不僅有這些愛,此外還有同學之愛,師生之愛,對勞動之愛,對大自然之愛,對人民的愛??平凡的人物反映不平凡的思想品質,因而讓我們感動。

“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小到同學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血液,骨髓,幫助希望工程??讀《愛的教育》,我走進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的學習,怎樣的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讀後感2000字 篇6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艾得蒙多·德·亞米契斯於1886年寫的一部兒童小說。作品描寫了發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上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以孩子的眼光、孩子的口吻,孩子的心靈來觀察周圍的世界,描寫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書中的每一件事、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主人公十二歲的安利柯極富有同情心,喜歡幫助他人,是一個有上進心、不可多得的少年。他通過自己的眼睛,觀察身邊的每個人、每件事。他看到的多數是別人的優點。這本書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告訴人們:真正的教育都要建立在真摯的情感和愛的基礎上。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吸引我的是那平凡而細膩的文筆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情感。《愛的教育》書中那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賣炭人、父親的老師、“我”的老師、鐵匠的兒子、盲童等常常浮現在我的眼前。

首先,《愛的教育》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每個人的生命中。就如父母的愛,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記下每天發生的事是他們一家人最快樂的時刻。想到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不想讓父母看見,怕父母指責自己有許多想法,不知道這是不是中國父母的悲哀?最簡單的東西、事情最能體現親人之間的情感,可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我作爲班主任,深感對學生的教育中,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是教育行爲的方向。愛像人生旅途中的鮮花,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幸福,於是,就想繼續不停地走下去,投入滿腔的熱情,不在乎旅途有多久。我們要告訴學生:“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相處,老師對學生的鼓勵教導,父母對孩子關愛照顧,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爲他人捐獻骨髓,獻血,捐助希望工程……愛的身影無處不在。

其次,《愛的教育》裏的每章每節,都把各種愛表現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

《愛的教育》這本書,訴說了大量的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這就是一種最爲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也使愛在一次次碰撞中昇華。雖然,每個孩子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都能體會到經歷過的那些愛。愛之所以偉大,還因爲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爲榮的尊嚴與情緒。看完這本書之後,其中有幾篇是我特喜歡的。例如,書中有一篇《高尚的行爲》,內容是這樣的:作者上課室時,看見三四個同學正在戲弄紅頭髮的克洛西,他是一隻胳膊殘疾的小孩,他的母親賣菜爲生。有些同學捉弄他,還有人學他一隻手掛在脖子上的樣子。克洛西坐在座位上,臉色蒼白,用求饒的眼光望着他們。那幾個戲弄他的同學見他這樣,越起勁了,弗蘭諦還跳到凳上,扮着克洛西母親挑菜擔的樣子來,學生們見了便鬨堂大笑起來。這時克洛西氣極了,從桌上抓起墨水瓶,向弗蘭諦擲過去,但是弗蘭諦閃在一邊,默水瓶恰好打在正走進課堂的老師的身上。大家見了,都逃回自己的座位上去,老師變了臉色,厲聲問:“這是誰幹的?”沒有人回答,老師提高了聲音再問,這時,卡隆突然站起來,承認是自己乾的,但老師說不是他。過了一會兒,老師說決不處罰扔墨水瓶的人。克洛西站了起來,哭着把事情的經過告訴老師。教師便叫那四個頑皮的學生站起來,教育他們要尊重同學和同學的家人,不嘲笑殘疾孩子,這是一個優秀民族應有的表現。然後他走到卡隆面前,讚揚他的心靈是高尚的。卡隆還求老師饒恕那些頑皮的孩子。這個故事中,教師及時處理了這個不良事件,教育孩子要有同情心和民族自尊心,學會尊重別人關心別人,就是一個很好的愛的教育的例子。

想想如今我們的教育中,仍有體罰孩子的行爲。許多家長對老師說:“他(她)要是不好好學習,你就狠狠教訓他(她)。”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打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嗎?我們身爲教師就更應該用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孩子們,孩子的天性決定他們會在成長道路上犯很多錯誤,還會重複犯同樣的錯誤。我們應該多包容孩子們無心犯的錯,耐心的幫助糾正他們的錯誤,這樣纔會真正對他們的成長有益。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牢記的。

《愛的教育》的確是爲人父母,爲人師長,一生必讀的經典作品。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說所蘊涵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愛的力量,真是很偉大!讀讀這本書吧。它定會讓你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