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棋王有感

讀棋王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棋王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棋王有感

讀棋王有感1

這是一本短篇小說集,書中最出名的三個故事是:棋王、樹王、孩子王。

書裏有着冷靜剋制的描寫,每一個句子都力求以最少的話語表達出最真實的情境。

於是,你發現,在平淡的描述下有着深刻的力量,作者用最平實的語言,勾畫出了一個身邊真實的存在。

這感覺就像是在朋友聚會時,有人侃侃而談說起某個有故事的人。

這三個王,是真的都有故事。

棋王,沉迷於下象棋,在上山下鄉的環境下,他除了吃就只剩下棋一個愛好,在下棋中得到精神慰藉,被人稱爲“棋呆子”。他同時和九人下棋,贏了八人,還有一人求和,這場棋結束後,他沉沉睡去,似乎也得到了解脫。

樹王,與樹一同死去,他理解不了人們在那個年代爲什麼要伐樹,那顆最高最大的樹就是他守護的對象,整座山頭的樹都被伐光,獨留那一顆,那樹在他心裏似乎是某種精神象徵,樹王阻止不了伐樹,於是他隨着最高大的樹被砍伐後一同死去,至死都想不明白當時爲什麼要將好端端的森林砍倒燒掉。

孩子王,想要教孩子們一點有用的語文知識,這些孩子馬上就要考高中了,卻連小學的字都沒認全,連本新華字典都沒有,於是他從作文入手,讓大家從每天最普通的生活寫起,終於在他的努力下孩子們能完整寫出一些文章了。但是,因爲他不按照課本教書,被懷疑有帶壞孩子們的風險,於是書只教了一半就又回去當知青了。

這三個故事概括起來就是這麼簡單,而我感覺到作者的客觀描寫下也傳遞着他的思想認識。

在上山下鄉時,沒有精神慰藉靠下棋來寄託精神世界的棋王。

當了兵退役後,守護着山林有着自己堅持的樹王。

教學生知識後,卻被懷疑帶壞學生有思想問題的孩子王。

阿城是經歷過上山下鄉的,在他雖然剋制寫實的描寫下,這些故事平淡卻讓人忍不住反思。

爲什麼棋王專注於棋,爲什麼樹王想不通伐樹,爲什麼不教孩子課本上的知識會被辭退?

這些沒有說出的疑問,隱藏在故事的後面,也隱藏在那段歷史中。

讀棋王有感2

那是一個到處是紅布標語的年代。“插隊”“知青”“標語”“語錄”等等,幾乎成了那個年代的象徵,是那個年代的典型標誌。

《棋王》講的是一個關於“吃”和“下棋”的故事。主人公王一生,他對吃的要求很實在,從他吃相的.幾個細節描寫便可看出。他棋藝高超,小有名氣。在極其艱苦的歲月裏,它都時刻想着下棋,棋已經深深植根於他的心裏,已經昇華爲一種信仰。在倪斌用棋做交易換來他得以參賽的機會時,他拒絕了;在在藝壓羣雄,勝利在望,冠軍老者乞求言和時,他答應了。他在乎的不是輸贏,不是名望,他在乎的,只是他心中的道,道家的“無爲”;他在乎的,只是他心中的棋,他用生命保護,像性命一樣存着的母親留給他的無字棋;他在乎的,只是他心中的信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一種,人要有,才叫活着的信仰。

“吃”和“下棋”始終貫穿其中。中華民族憑藉着極其簡陋的“吃”和“下棋”,亦即物質和精神的最低層次需求度過了許多動亂的年代,這便是中華民族的韌性。一個有信仰的民族纔可能在漫而長的路上走的更遠,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