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棋王》讀後感大綱

《棋王》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棋王》是阿城的處女作,被譽爲尋根文學扛鼎之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棋王》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棋王》讀後感

  《棋王》讀後感1

阿城是尋根文化的代表人之一,寫出的作品思考性很強,內涵豐富,引人深思。《棋王》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棋王》講述的是文革時代,知青王一生的“傳奇”故事。通篇使用第一人稱,細緻入微地刻畫出了棋王形象。全篇中,王一生車輪戰9人的片段令我十分深刻,從白天下到黑夜,王一生耗盡了他全身的力氣,最後竟僵硬成坐的姿勢。他對象棋的癡迷着實令我吃驚。

沒有經歷過文革,所以我初看這篇文章時,還有些沒看懂,後來通過網絡瞭解文革,才慢慢將文章看懂,文章一看完,王一生的形象就竄進我的腦中,怎麼也揮之不去,一個下鄉的窮苦知青,竟然能不畏困難險阻,堅持自己的象棋夢想,真的令人動容。

每個人都是這樣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難免會有困難等你翻越,有的人放棄了,一輩子都碌碌無爲,有的人成功了,翻越了困難,將夢想緊握在手中,他是成功的,是偉大的。世上沒有一條路是直通夢想的,路上不會沒有轉彎與岔路,在岔路口,有兩個選擇,一是走岔路,那條路上的困難很少,甚至會有汽車爲你代步,但你就永遠失去了夢想,二是繼續追逐夢想,但這就意味着你已準備好接受困難的考驗,困難背後,就是夢想。王一生是後者。

我們只知道王一生在追逐夢想,但他究竟會不會成功,誰也不知道。但我相信,只要棋王堅持,夢想終會實現。

  《棋王》讀後感2

通過閱讀阿城的《棋王》,感受頗深,下面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淺談一下我的觀點和看法。

阿城的文字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舒服”,老老實實痛痛快快地下筆,有一句說一句,從不廢話,從不囉嗦,每個句子都顯得認真、清楚,像曬乾的菸草,不鬆不緊,透着一種厚重、樸實,全篇的力道只使出一兩成,其餘引而不發。同時句子是口語化的,很富有節奏和韻律,沿着節奏讀下去,敘事技巧幾乎看不見,比如《棋王》中的“此去的地方按月有二十幾元工資,我便很嚮往,拿了要去,居然就批准了。”此外突出的便是其中絕妙的機智和諷刺,“你管天管地,還管我下棋?”搖晃的火車正帶着他們到遠方,故事就是這樣簡單而悠長地講起來。

阿城的《棋王》被譽爲“尋根文學的扛鼎之作”,一方面正在於他那最純正,最厚重,最樸實的中文,另一方面也在於《棋王》中處處瀰漫的濃密的世俗生活氛圍,這種氛圍令人目瞪口呆。比如《棋王》中的“發現還有一個精瘦得到學生孤坐着,手攏在袖管兒裏,隔窗望着站臺南邊兒的空車皮。我的座位恰與他在一個格兒裏,是斜對面兒,於是就坐下了。”但是“尋根文學”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點兒,還在於阿城身後那種更深沉更有力的東西,它來自那些被遺忘,被排斥在主流話語之外的傳統文化。

如《棋王》的主人公王一生從撿破爛的老頭身上繼承中國傳統的道家文化“咱們道家講陰陽,這開篇是借陰陽之氣,陰陽之氣相遊相交,初不可太盛,太盛則折,太弱則瀉。”這裏面句句都蘊含和彰顯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奧、價值和內涵,同時阿城也在用這種傳統打開了塵封的門,用全然不同的視角創造,阿城毫不掩飾他的立場,官方與世俗的對立貫穿全文。腳卵的烏木棋,王一生的無字棋也有着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一個被當做禮物送人了,一個則被握在手心裏,當做自己的生命。

阿城的《棋王》寫的是一個飢餓的時代裏年輕知青的生活。“飢餓”是這部小說最突出的背景,因而也成爲了我感觸最深的一個方面。這“飢餓”裏既有“肉體”上的飢餓,也有“精神”上的飢餓。我認爲王一生本質上就是一個飢餓的形象。他的“吃論”和“吃相”中烙印着肉體上飢餓的體驗,而他的迷於“棋”,精於“棋”則是精神上飢餓的反映。

但阿城的《棋王》中除了這種悲傷的論調之外,全文處處瀰漫着濃烈的生命力量,它是屬於年輕人的故事。在簡潔的敘事中,人們能讀出一種態度。“在家破人亡,平方頭,每日荷鋤”之日,這裏的年輕人仍然選擇了坦然的正視世界,他們仍然年輕的徹底。

這部作品背景和主題互爲映襯,如兩座相互對峙的高峯,社會動盪,人性衰竭,物質和精神匱乏的時代與拼死求生,堅守人性的精神相互支撐論證,使這部作品更有了雙重深刻的含義,既有對時代有力的諷刺,血淚的控訴,也有對難以生存的環境中人的堅韌、頑強的崇高精神的讚揚與書寫。

  《棋王》讀後感3

這是一部偉大的尋根文學,阿城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某個時代的精神。李劼先生說同爲知青,阿城悟出人生,史鐵生悟出命運。《棋王》應當屬於阿城的成名之作,也是開啓悟道人生的里程碑之作。

初讀阿城的《棋王》,嚇了一跳,還以爲是魯迅先生寫的。不過這神似魯迅先生的文筆也不是《棋王》叫我驚訝的'地方,我喜歡《棋王》是因爲作者竟然可以透過一副棋盤,演繹出人性最根本的東西:精神上勝利的至高的慾望,生存下去的基本慾望。這些慾望很簡單、很平常,是最基本的,在那樣晦澀的青春裏,毫不張揚,卻震撼着我的心。

阿城對知青生活的抒寫,發掘了這種在當時應該是相當廣泛的知情記憶,主要是知青下鄉時的艱苦生存狀態。《棋王》花費大量的筆墨在講述和描寫王一生、“我”和腳卵。主人公是王一生,最主要的就是講述兩樣事,一是“吃”,另一個是“下棋”。王一生自小家貧,生活很艱苦,所以他十分注重吃,但是他也癡迷於象棋。王一生真性情,不趨炎附勢,他堅決的拒絕了腳卵用烏木棋交換參賽的資格,並且還師從於一個撿破爛的老頭。在其以上融入了道家的文化,也就是棋道。最後和九大高手的九局連環車輪大戰,以勝出告終。結尾作者想要表達的時棋呆子在下棋中終於找的自己的歸屬,從普通的生存之道上升到生活之道,而另一個主人公“我”也在棋呆子的影響下,完成了對生命價值的追求。

《棋王》的主要魅力來自於主人公王一生,他天性柔弱,在“文革”的浩劫中,好比狂風中的沙粒,無所依靠,唯一的精神寄託就是下棋。“何以解憂,唯有象棋”他受益於一位神祕的拾破爛的老頭授予的絕妙棋藝就到家文化的精髓,這便是陽之氣相遊相交。

恰恰通過棋,可以讀人生,即使不懂下棋,然而看到《棋王》依然有自己的感觸,人生不恰恰是一種態度?看懂人生和看懂下棋姿態完全有共通之處,否則魅力不會感染到你。人生不是靠拯救,不是靠救贖,而是靠堅持,靠淡泊。慾望往往令人進步,而後使人墮落。人類存在一是性慾,一是思想。性慾創造了人,思想則承載了記憶,以及創新。如何讓普普通通的自己保存與大衆不一樣的性格,需要物質,也需要思想。《棋王》也許能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