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張愛玲經典《傾城之戀》讀後感三篇

張愛玲經典《傾城之戀》讀後感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導語:《傾城之戀》講的是男子與女子在亂世中的愛情,即使再多摩擦,最終才意識到身邊之人就是可以相伴一生的人。小編整理了張愛玲這部經典小說的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張愛玲經典《傾城之戀》讀後感三篇

  《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1:

形容一個女子“傾國傾城”不單指她擁有美麗的外貌,同時,這種美是不好的,有紅顏禍水的諷刺意味。而小說《傾城之戀》中“傾城”的意思指的是“城市淪陷”這一事件,所以小說的重點是:在“傾城”的時候,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戀。

之所以“傾城”這個時間和事件那麼重要是因爲,只有在那個時候,男主人公範柳原和女主人公白流蘇之間才產生了最純粹的愛。爲什麼這麼說呢?在我看來,首先白流蘇之所以想要和範柳原談戀愛是因爲想找一個有錢有地位的男人,和他結婚,獲得經濟上的保障,愛不愛對她來說並不重要。而範柳原是愛白流蘇的,但這份愛還不夠純粹,裏面有很多自私的東西。小說裏就有寫到他對白流蘇說:“我不至於那麼糊塗。我犯不着花了錢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管束我”。他知道自己喜歡白流蘇,知道這樁婚姻對她的重要性,但是他不想做這種划不來的事,娶一個不愛自己的人。因爲他對愛情有着高標準的要求,也因爲他對白流蘇的真心還不夠。在“傾城”的時候,“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徹,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在苦難面前,他們終於互相敞開心扉,讀者也終於能感受到一點他們之間愛情的溫暖和真誠。我記得有位老師說過,張愛玲是不相信愛情的,她筆下的愛情多是悲涼的,不完滿的。我想這個故事也一樣,且不說他們倆在“傾城”前那互相猜忌,步步爲營的戀愛,即使是“傾城”那一刻出現的真愛的火花也是不能長久的,只能讓他們“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小說中“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那是值得慶幸的好現象,表示他完全把她當做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順的妻。然而流蘇還是有點惆悵”這段話已經是一個暗示了。因爲戀愛不易,婚姻更不易,結婚以後,愛情由熱烈變得平淡再轉化爲親情的這一過程,更是對雙方的一個巨大考驗。

另外小說也反映了張愛玲對舊社會封建思想的批判和女權主義思想。白流蘇出生的家庭,居住的白公館就是封建社會的縮影。因爲生於望族,流蘇始終放不下身段,即使在家裏長期受氣也不願“尋個低三下四的職業”,怕“失去了淑女的身份”。家中的女子生下來也不過是等着嫁戶好人家,她們沒怎麼受過教育,也沒有謀生的本領,這就是舊社會女性的生活地位。白公館用的是老鍾,比上海所有人的都慢一個小時,這是在暗示白公館裏面的人是墨守成規的,落後於時代的,他們還在用舊社會的標準來衡量女性。白流蘇離婚是因爲前夫經常打她,但是家人並不重視,反而更在乎她是一個“離過婚的女人”的事實,從後來兄嫂們對她的冷言冷語可以看出這個家裏家庭成員間的冷漠。所以白流蘇奮力想要離開這個家,即使沒有愛也想和範柳原結婚,這是個多麼無奈而又悲壯的舉動,她願意用自己的一生來做賭注。當範柳原發來電報讓她第二次去香港時,老太太讓她去,她爲自己的身份變得如此下賤,彷彿是範柳原可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而感到悲傷,但是她沒有辦法,她沒有青春可以再消耗了,只能在家庭的壓力下屈服。這段描寫令人感到心酸。其實現在也存在很多這樣的情況,很多人爲了滿足家人的期望與不愛的人結婚,很多人給“孝順”一詞道德綁架,在父母的催婚下倉促結婚。之前看愛奇藝一檔辯論節目《奇葩說》裏面就有討論過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張愛玲對於被束縛於舊婚姻思想和制度下的女性給予了同情和理解,從她塑造的白流蘇這一角色中可以看出一點反抗精神,一點懂得爭取相對的幸福的可貴。同時小說也告訴了讀者,女性應該有獨立的人格和經濟能力,掙脫傳統婚姻思想和制度的束縛。

  《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2:

這本書是我有一次在書店偶然發現的,當初是被它的書名深深吸引的。還記得第一次讀《傾城之戀》時,讀到“流蘇不知道是香港的淪陷成全了她的愛情,還是因爲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後,我終於理解了書名,胸襟香港的淪陷成全了白流蘇與範柳原的這段愛情,非常的浪漫。第一次讀完後,我覺得流蘇是幸福的,因爲她得到了自己所期待的,現在回頭看,也覺得當時的理解是如此的膚淺。張愛玲有很多著作,然而,我對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情有獨鍾,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重讀一遍,每讀一遍我便對它有一個新的詮釋。其實《傾城之戀》的情節很簡單,講述一個離異後寄居孃家的白流蘇遇上了一個熱愛風花雪月的花花公子範柳原,白流蘇急於找一個歸宿,然而,範柳原卻因童年的悲劇,對家庭失去了責任心。

在兩人步步爲營玩心理戰術的一番愛情追逐後,故事最終以大團圓結局收場。當第一次讀完的時候,我感到深深的快意,戰火中成就一段傾城之戀。經過細讀與深思後,覺得雖然結局是圓滿的,但心中總是有些難以釋懷的地方,比如說白流蘇與範柳原最後結婚了,不見得範柳原受到過的傷痛便不復存在了,故事最後的那些話:“柳原現在不跟她鬧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邊的那些女人聽。”從這句話中,我覺得範柳原沒有放棄他原來的花花世界,他仍舊是那個逢場作戲的範柳原。白流蘇雖然得到了她所期待的婚姻,她得到範柳原的愛,但卻不是全部,白流蘇是可憐的。“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我覺得範柳原同樣是可憐的,他的經歷絕對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在那個爾虞我詐的社會,範柳原是個歷經滄桑的人,所以即使他與白流蘇成爲夫妻,但並沒有真正的對白流蘇敞開心扉,我覺得他們的愛情就像時下的社會愛情,但是在這場愛情角逐裏,最後他們得到自己想要的,結局也是塞滿的,白流蘇得到了婚姻,卻對自己的未來有一種說不出的虛無感,我卻覺得是不夠完美的。

我覺得《傾之戀》是張愛玲給自己的一個童話,她有着一個獨特的情感世界,她紮根於低處,細細地觀察着人性。

  《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3:

張愛玲十八歲時被父親關起來,她患了痢疾父親見死不救。她的第一個丈夫傷了她的心。第二個丈夫在婚前剝奪了她做母親的權利和樂趣,堅決逼她墮胎。可以說,張愛玲生命裏最重要的三個男人都是對不住她的。我覺得這樣一個聰明的女子不應該受到這樣的虧欠和辜負。這使得我得以貼近她思想的軌跡和文字的脈絡,明白她的小說何以如此悲情,更明白爲什麼她最喜歡的詞是荒涼。

《傾城之戀》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張愛玲的作品沒有多少觸及到社會的現實問題,或許這是她的一個弱項,又或者作爲一個中國傳統的女人,她是不喜歡政治的,所以在表現許多社會深度方面的東西上面,張愛玲並沒有作得很好。且看《傾城之戀》中對於戰爭一個環節的描寫沒給人的感覺絕對會是很粗糙的,只不過我們喜歡“得魚忘筌,得意忘言”的感覺,所以並不很在乎這一點。

《傾城之戀》中流蘇與柳原的戀情本身的完滿性在我看來似乎就已經落入一個俗套,既然要表現人物本身的戀愛世界中的思想,那麼爲什麼不到最後也是一個沒有劃好的圓呢?我的個人感覺是沒有劃好的圓比劃好的更具有一種難得的吸引力:就像莎士比亞的悲劇比喜劇更具有影響力一樣。但是看起來,我們是無法求全責備的,更何況相對於張愛玲這樣的大家,我也只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根本夠不上多少資格評論她的,只是有些有感而發罷了。

《傾》中令我覺得最精彩的一段是流蘇到了上海之後,與柳原那幾場交鋒,互相揣測對方的心意,尤其是那一夜,柳原撥了流蘇房裡的電話,對她說的那些話,及他們爭吵的內容,流蘇想到的是現實面,表達她想跟柳原結婚的意願,但柳原的出發點是情感,兩方所思所想根本就互相違悖,這場談話終將不歡而散。兩人也因為這次的談話瞭解到,白流蘇想範柳原跟她結婚,而範柳原卻只想白流蘇做他情婦,瞭解到這點,流蘇被激怒回上海白家,卻又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家她是待不下去了。就在範柳原發了電報要流蘇回香港時,流蘇毅然決然的回去,她想擺脫這個家,肩上必然扛負著壓力,所以此次的香港之行已和第一次所抱持的心態大不相同了,她決心去依靠柳原,和他在一起。流蘇妥協了,在這場角力賽中,終究因為屈居於弱勢而妥協,柳原也順利得到流蘇與對自我的認同。後來柳原把流蘇安頓好後,便要前往英國,且拒絕了流蘇的同行,但至少流蘇在生活上得到了保障,擁有了她的房子,在牆上打上了她自己的印號,這是屬於她自己的家。戰爭爆發,流蘇與柳原在戰亂中相依為命,確立了對彼此的情感,從遊戲般的戀愛昇華成真正的感情,並且結婚,有了完美的結局。在這紛亂的時代,她沒有被擊倒,在風雨飄搖中立起了身子。

《傾》中的愛情與我們現代的感覺很不同,但又很相似。不同的,是現代的女人不會像以前的人那樣麻煩、那樣曖昧。相同的,是現代人一樣會害怕「輸」給他人(包括自己的伴侶)。如果不是那一場大戰(日本侵華),令雙方都看到自己是多麼的愛對方,他們的故事會是怎樣的呢?當天地都好像不再存在的時候,只有對方還在。又或者,連對方也不在的時候,還計較甚麼輸嬴呢?

開始:「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這是故事的引子。

中間:「可是胡琴訴說的是一些遼遠的忠孝節義的故事,不與她相干」。

結尾又重復了開始的一句話:「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首尾呼應。

張的這篇小說無論如何是以結構和語言取勝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對於愛情的這一引自《詩經》的描述:“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