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

《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7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

《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1

《數學課程標準》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實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我們知道,學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探索式的學習方式,他們的知識經驗是在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有意義的學習應是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認識新知。而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情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合理,靈活。下面談談我對學習《數學課程標準》後的幾點體會。

1、教學內容,多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和應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纔能有益於學生髮現,理解,探索和應用數學。"

注意從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數學的教學內容大多數可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景導入新課。例如:教學《公約數,最大公約數》時,先出示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有一間廚房要鋪地磚,請你幫忙想一想:要選邊長爲幾分米(整數)的正方形磚,才能鋪得既整齊又快同學們通過討論後,得出:邊長1分米,2分米,3分米,6分米的正方形地磚鋪得最快。這時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髮現這些數既是30的約數,又是24的約數,是24和30的公約數,而6是最大一個,從而引出一些有關的概念,這樣的引入,貼近學生的生活,溝通了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確就在身邊,現實生活的確離不開數學,從而消除了對數學的陌生感。

2、《數學課程標準》內容強調了解決計算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中,第一學段"鼓勵算法多樣化",第二學段"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在中學階段,要積極鼓勵一題多解,讓學生能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使學生有權選擇他們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體現了方法的多樣化,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提高數學能力。

3、《數學課程標準》內容強調 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

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特殊的個體,都是具有不同興趣,愛好,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我們要承認這種差異。然後因材施教。例如:教學一些求組合圖形面積時,對不同的學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成績好的學生可以用各種方法解答,成績差的學生只要掌握一樣方法就可以了。

《數學課程標準》已經頒佈,試點已在進行。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應當迅速開展。我們相信:隨着學習的深入,理解《數學課程標準》將更深刻,實施《數學課程標準》將更堅決,真正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數學教學將展現在我們面前。

《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2

學期由於參加基本功比賽,認真翻閱了《20xx版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通過學習確實使自己不論從教學中還是從理論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下面是自己的一點小體會: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可以看出,“人人”和“不同的人”是數學學習的主體,“人人”意味着面向的是全體學生,關注的是每一個學生;“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指數學課程在全面推進的同時,要面對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實施有差異的教育。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分層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都樂於學習,勤於鑽研。讓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後進生“吃得了”,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一內容時,我提出:“對於任何一個三角形,我不用測量,只要你們說出其中任意兩個角,我就能準確地說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學生對此半信半疑,紛紛來提問,對於老師的回答,學生在經過測量後發現都是正確的,此時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這時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展開三個內角度數規律的研究學習活動。各小組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充分發揮集體優勢,優等生帶着後進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與交流。此時教師來回巡視,適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大膽猜測、進行不斷的驗證,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得出結論: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

又如:在教學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時,例題爲25×9×4,25×9×4=(25×4)×9從而使計算簡便。如果課堂中一直出現類似如:125×7×8等習題,對於較差的學生來講會模仿例題使計算正確。但是老是無法瞭解新授後學生出現的主要問題,無法及時“調節”課堂進度。對於較好的學生來講無新意,慢慢學生的注意力分散了。這時我們不妨出示類似“(7+7+7+7)×25”的題目來挑戰一下。這樣的習題目的是從不同的練習形式來揭示有關算理,防止思維定勢,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每個教師要有整體育人、全面育人的觀念,要對每個學生負責,我們應該認識到:轉化一個差生和培養一個優等生同樣光榮,我們一定要切實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使每一個學生的數學素質不斷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