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大綱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1

重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一時想起曾經看過的許多名人學士求學成識的歷程,其中所講道理對我們今天也很有啓發意義。

《送東陽馬生序》不是板着面孔說教,也非輕施諛詞以恭維對方,而是現身說法,針對時弊以加鍼砭,強調勤學苦讀的重要性。敘自己“爲學之難”,求師之艱,先以環境的惡劣突顯其堅苦不移,後以“燁然若神人”的紈絝子弟爲對比反襯其獨得其樂,正由於如此,不計客觀條件的艱苦,執着追求,虛心求教,他才能“遍觀羣書”,而列於君子之列,居天子之側,四海稱其姓氏。再從食、住、書、師四個方面對當今太學生的學習生活予以對比:太學生無衣食之患,鮮服美食;高堂大廈,羣書畢集,師隨左右,不像自己當年有“凍餒之患”、“奔走之勞”、“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條件好了,卻有“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礎上其理穎然而出:“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從童蒙時期起,故事、寓言、童話、課本,甚至電視節目,我們接觸到的一切文化載體,都不倦的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治學。大家都知道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其後的一句卻是這“澹泊”“寧靜”的根本“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一語中的。

有從小就好學,不怕艱苦的。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爲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王冕七八歲時,“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還有諸如鑿壁借光、囊螢映雪,以及頭懸樑、錐刺股等等故事,都是少而勤學的典範。

還有年長而勤學,孜孜不倦的。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以至於“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可以與馬克思同志相媲美的了。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時蓋年四十矣”,猶肯“程門立雪”,不僅於自己求學治學助益非常,也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話。呂蒙“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連孫權都贊他“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了。

師曠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董遇讀書利用“三餘”的時間,“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清楚明白的提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他們都從理論上概括了學習的真諦——勤奮。只要肯勤學,不論客觀條件如何,都會學有所成的。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2

前天學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後,我想了很多,作者餘濂是明初的散文家,他被譽爲”開國文臣之首”,可誰想到這樣一個偉人背後卻有那麼多的心酸事,年輕的他爲了求學,不惜在冬天雪地裏穿着破鞋去上門請教老師,爲了能學到知識他面對老師的責罵卻是“禮愈至,色愈恭”,滿腹經論讓他覺的自己很富有,他不與別的富家子弟比吃穿,只想多學知識,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

而後文所說的“太學生”不是與現在的我們一樣嗎?從小出生在父母的呵護中,像一朵溫室之花,不用擔心衣,食,住,行,照理來說我們比宋廉幸運的多了,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有遠大的抱負,但像宋濂一樣能幹出一番事業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數的學生整天只和別人比吃,穿,對於自己的成績卻不消一顧,每逢考試都只想多抄幾道題目,卻不肯自己好好用功,可悲呀!

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含辛路苦,只希望兒女都能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可是反而弄巧成拙,這能怪誰,只能怪我們自己,光口頭說說長大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頭地,可是做的卻與說的相反,天上不會掉下黃金的,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3

宋濂,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他那學的勤奮態度和對教師虔誠恭敬的態度令人讚歎不絕。

自古以來,刻苦學習就被人類所倡導,於是很早就有了“匡衡鑿壁偷光”“頭懸梁錐刺股”“程門立雪”的例子,他們爲了讀書,求學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與心血,他們這些可貴的事蹟,一向激勵着後人們刻苦學習,努力進取進取。宋濂青少年時家庭貧窮無法得到書,但行別人借書並親手抄下來,即使寒冷的冬天,手指不能伸曲也不敢怠慢,抄寫完畢,趕快去送還書。所以得遍觀羣書。爲了使自我的學習得到更高層次的境界,於是他跑到百里外,向同鄉的前輩請教。他對教師一向以一種前成功競得態度對待教師。當他外出求學時,生活極端艱苦,他用精神上的富足戰勝物質上的貧困,充分相識了自我求學精神之頑強。

經過對宋濂的瞭解,是我們得到了許多啓發:

1.學習的動力源於濃厚的興趣。

2.向別人請教要謙虛誠懇。

3.學習要敢於發問。

4.學習要有主動性。

5.學習要勤奮刻苦。

6.以書爲樂,就會不畏艱難。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4

今晚心血來潮,拿來一本《古文鑑賞辭典》來讀,偶然間再讀《送東陽馬生序》,頗有感慨。

這篇文章被選爲初中課文,意在激勵初中生勤奮苦學,不怕困難,迎難而上,克服困難,永不言棄。但我們大人在編書的時候卻只想到怎麼教育孩子,殊不知自己纔是學習的對象,大人要在孩子面前作一個榜樣,因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少年時代的宋濂,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他渴求知識的慾望驅動着他親自抄錄,親自謄錄,而且計算着日子,這需要付出都麼艱辛的勞動和毅力呀!我又想起了另外一個人,寫《五人墓碑記》的張溥,被稱爲“七錄齋”先生,他讀書有一個特點,每讀一本書,必親自抄一遍,抄完便焚燒掉,如是者六,一直到第七次才保存下來,所以稱“七錄齋”先生。古人讀書態度之嚴謹,毅力之堅韌、勤奮之精神,令今人望塵莫及,自慚形穢。“書非借不能讀也”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彰顯和證明。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冰雪飛舞的季節,宋濂從未放棄過抄錄,手指都不能屈伸了,也不敢有任何懈怠,因爲他要在規定時間內把書還上,他要取得借書人對他信任,俗語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我大學時代一位師兄,每到冬天,寒風徹骨,他在圖書館學習,無法抵禦寒冷,便用抄書來驅趕寒冷,讓自己置身事外,忘卻寒冷,一遍又一遍的抄書,他最終以專業最高分考上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能吃苦方能成才,能吃苦命運纔會青睞,能吃苦才能風雨之後見彩虹。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5

所有人都向往美麗而幸福的生活。作爲一名中學生,我認爲,要想有理想的學業,必須在學習生活中先嚐盡苦,而後才能嘗甜。

讀罷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我被作者在艱苦的條件下仍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的可貴精神深深地觸動。寒冬臘月時,“手指不可屈伸”是常有的。寒假裏,本來打算早上做作業的我,因爲天氣寒冷,手指不可屈伸,將原定的機會成了讀書看報,於是作業一拖再拖,開學前狂補,作業質量也就不可觀了。而“家貧無從致書以觀”的宋濂,在硯臺中墨汁都結冰的情況下,手指凍得麻木,還不放鬆抄書,如此驚人的毅力,讓人心生敬佩。

現在的中小學生,上學放學一般都有家長接送,來去花不了多少工夫。而宋濂求學時,揹着書籍,拖着破鞋子艱難地在山路上行走,“足膚皸裂而不知”天氣惡劣,到了學校,全身竟“僵勁“而不能動。爲了求學,宋濂不知熬過了多少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他吃的苦比我們現在面臨的苦要苦上百倍,才遂成大學士。

宋濂苦讀的事例告訴我們,只有培養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勤奮刻苦地學習,才能早日成才。“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宋濂如此,生活在優越環境中的我們何嘗不能如此呢?

冬天,我們不必爲寒冷而苦惱。穿上棉襖,戴上手套,想想宋濂的“四肢僵勁而不能動”,去滿腔熱血地投身於學習中吧!別懼怕那小小的困難,在嚐遍苦辣後,你一定會嚐到蜂蜜般的甘甜!還有什麼能難倒你呢?

我堅信——“學海無涯苦作舟”,先苦而後甜!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6

宋濂讀書難,難在無書可讀,“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只好“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於是,不論寒冬酷暑,宋濂總是堅持抄書,及時送還,因爲只有這樣,人家才肯借書給他。

宋濂讀書難,難在無師可求,“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因此,只能“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而求師之途艱辛無比,“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夠自得其樂,終成大儒。

然,今日之學子,讀書條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學的決心和毅力,卻不及宋濂之萬一。抄書的做法雖然不再提倡,但優美的句段還是應該積累吧?步行百里雖然已經不太現實,按時到校的要求應該一點也不過分吧?可是,看看現在的學生,又有幾個自覺設置了讀書筆記?又有多少因一點小事就不見了身影?

尤其令我感動的是宋濂的求學態度——“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現在的學生有幾個對老師如此謙恭?頂撞老師、辱罵老師,甚至毆打老師的現象,又在多少學校不斷上演?當然,這裏面不乏老師的教育方法失誤,教育言辭激烈,但這就能夠成爲學生頂撞、辱罵、毆打老師的理由嗎?學生的人格要尊重,教師的人格就可以漠視嗎?

唉,不說了,誰叫咱是老師呢!說不定有很多讀者看了我的這些感慨,還把所有的罪過都歸結到老師身上呢!哈哈,隨便吧,反正老師的地位已經夠低了,再多聽上幾聲叫罵也無所謂了!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7

宋濂,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與劉基、高啓並列爲明初三大家。朱元璋稱他爲“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讚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它爲“太史公”,諸如此類的名譽形形色色,那麼多的名譽,那麼多的讚許背後的辛酸又有幾人知曉,又有幾人曾體會?

俗語說的好,“窮人的孩子早成家”,宋濂家小時候就很清貧,沒有錢買書讀,於是宋濂就手自筆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可是他依舊堅持抄書,並且決不超過約定日期歸還,因爲他的誠信,所以人家大多願意把書借給他,就這樣他克服了沒錢買書這個困難。

接下來,他又遇到了從師求學的艱難,寒冬時四肢僵勁不能動,穿行在深山巨谷中,“足膚皸裂而不知”,生活上艱苦異常,粗茶淡飯一日也僅有兩頓,同舍生穿金戴銀而宋濂卻是破衣舊袍,然而這樣都未能動搖他的求學信念,反而他沉醉於自我心中“樂”,對同舍生的豪華並不羨慕。

最終宋濂成功了。

此刻回頭想想我們,我們的生活條件好過宋濂,血刺條件更勝過宋濂,而我們的成就卻不勝宋濂。爲什麼呢?

原因在我們自身。

宋濂,刻苦好學;我們,懶散厭學;宋濂,虛心請教;我們懶得請教;宋濂博覽羣書;我們孤陋寡聞。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磨難是一筆財富,它能錘鍊一個人的意志,激發一個人的潛能,會讓一個人走向成功。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於他專心與否。提高一個人的本事,促成一個人的成功靠的是好的品質和堅強的意志力,所以我們更應當學習古人勤勉治學,不怕吃苦的精神,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珍惜此刻優秀的學習資源,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8

我佩服古代的爲科舉考試而讀書人,我佩服他們能夠有有恆心。他們把四書五經讀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們度不會感到厭煩,他們認爲想要爲國家做貢獻,做這點努力是必須付出的,這是必經的過程。也許有許多人讀書是爲了追求功名利祿,有人會認爲他們很貪財,會鄙視他們。其實這並不可恥,他們能夠吃國家的糧食,拿國家的銀子,他們用功的讀書,所換來的報酬。在宋濂的這篇贈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辛的求學歷程。

讀過這篇文章,第一感想我太幸運了。

從時間上,我慶幸我生在封建社會,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紀,不必被當時的制度所壓着,我喜歡我的自由。

從家庭條件和生活上,我地同情他。他小時候家貧以至於買不起書,他把從別人家借來的書抄一遍再還給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結成了冰,手指都很難彎曲,他依舊會依照約定的時間抄完後送還給人家。他怕名師指導,經常跑幾百里路去請教問題。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膚都龜裂了也渾然不知。他總是穿得破破爛爛,但他從來都不羨慕身穿綾羅綢緞的人。

我們的條件,你想看書,父母就會給你買;你有問題不會,父母就會給你請家教;你的衣服破了舊了,就會給你買新的衣服。我們的任何條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學習卻他那種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爲90後的我們,的確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我們的條件太好了,讓我們只懂得享受,卻不懂得利用。我們總是在叫苦叫累,仔細的想一下,中國古代時的人爲能受得了,而我們去受不了呢?缺少想要刻苦學習的信念而已。的我們很幸運,我們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9

宋濂自幼家境不好,沒有書可以看,但他既使是文別人借書看,依然做到了遍觀羣書。相較之下我們的條件比他好多,好上千倍上百倍,竟不知珍惜,竟學成這樣,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麼!

環境的優越與否壓根不能構成學不好的理由。試想一下,同一個時代的人馬生不是也比宋濂的學習條件好麼,不是也學的很好?宋濂的學習條件不好,甚至非常的惡劣,照樣學的很好。更說明了學習條件不是學習好壞的藉口、理由。物質生活好又怎樣,學不好也沒有用。

我認爲只要努力了,認真了便可以學好!

宋濂的學習的那股勁頭也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有他一半的熱情,就不是現在這點可憐的分數。

還有一點,在現在的學生之中有一個很不好的通病――盲目地追求潮流和名牌,與別人攀比。而宋濂沒有注重穿着打扮。這是值得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效仿的。

古代書生的信條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爲了“金榜題名天下知”,爲了爲百姓做點好事,爲了前程……只有“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了,十年,再去考取功名。現在已不像古代,但古人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宋濂求學的艱辛、酸澀並非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所能全部瞭解的。

我們考試、學習上遇到失敗、挫折的時候,總是找客觀理由,但我認爲學的好與壞都在於自己,在於有沒有認真。宋濂有句話我非常欣賞“其業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學的好與壞都只是爲了自己,我們應該爲了學習而學習!

來之不易的學習環境,在後半學期的學習裏奮起直追,學出自己的水平!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10

每個人都渴望有一個富足的家庭,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但這樣會把我們培養成一個懶惰的人,沒有上進心,不能自力更生,使我們不想學習。當我讀了《送東陽馬生序》之後,我對學習又有了新的認知。

宋濂是我國元末明初的文學家、史學家。他從小就熱愛學習,卻因爲家境貧寒,沒有錢來買書看,只好向藏書的人家去借,親手抄錄,在約定的日期之前換回去。在非常冷的冬天裏,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羣書,最終成爲明代的大學士。

而現在,我們的學習環境比當時要好上數百倍,我們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老師們一絲不苟地向我們傳遞知識,沒有寒冬的烈風,沒有長途的跋涉,也不需要親自抄書,而我們自己有沒有像宋濂一樣去刻苦認真的學習呢?

我們都坐在教室裏,但有些人的思想卻早已飄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卻是左耳進右耳出,就像原文裏說的一樣: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日優越的條件下,要多給學生提供鍛鍊的機會,磨鍊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11

近來,我讀明代學士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獲益匪淺。作者的求學精神固然可貴,但他那種守信用的良好品德更令人敬仰。

宋濂家境貧寒,在無從致書以觀的情況下,每假借於藏書之家,能堅持做到計日以還,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正由於作者守信用,所以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宋濂學有所成,除了主觀方面的努力之外,藏書之家樂於借書給他,不能不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客觀因素。宋學士在文中特意提到這點,也說明他對成才的因素有一個實事求是的評價。

可以說,守信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在我們前輩身上十分明顯地表露出來,而宋學士正是讓人尊敬的前輩之一。

曾幾何時,這種美德在一些人心目中漸漸被忽視了。即使在今天,不守信用的人和事經常可以見到。

有個成語叫背信棄義,它的意思是不守信用和道義。宋濂借書計日以還,不敢稍逾約,便是守信用的具體表現。守信用是一個正直的人必須具備的品德。相反,那種背信棄義的人則爲人們所指責、所唾棄。我們應仿效宋學士的做法,養成守信用的良好品德。在同學中,有的誇誇其談,說而不幹,被人譏笑爲許諾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奉勸有這種毛病的同學好好改一改。

如果整個社會把守信用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如果大家都能以守信用爲榮,以背信棄義爲恥,那麼,我們的社會會更加和諧。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12

《送東陽馬生序》寫了作者宋濂青少年時代求學的千種辛苦萬般困苦,並拿後來太學中的條件與之作比,以告誡勸勉“馬生”刻苦讀書;文章都讓人強烈地感到,我們必須珍惜優越的'條件,好好學習,然而給予我最大震撼的東西並不是這一點--是宋濂的執着。

因爲執着,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地情況下抄錄了一本一本的書來讀;可以“趨百里外從鄉先達執經叩問”;可以遇其叱咄而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復……但也正是因爲這份執着,宋濂成爲文學大家。

執着的力量就在於此!它足以使一切不可能成爲可能,使奇蹟的產生成爲必然!縱觀人類歷史的長河,從《資本論》到《相對論》,從《蒙娜麗莎》到《命運交響曲》,從雜交水稻到克隆羊“多利”,哪一項震撼驚寰宇的發明,哪一項驚駭世俗的創造,哪一種功在千秋的貢獻背後不曾凝聚着偉人們執着的追求以及爲其付出的辛勤與代價。誰能說他們的成功只是因爲幸運之神的垂青,只是一種偶然--也許,由誰來創造奇蹟確實是一種偶然,但,創造奇蹟的人一定擁有着執着的性格,這絕對是必然!

現在,生活在我周圍的很多同學,包括我自己,就很缺乏執着--對知識,對友情,對生活的執着。很多時候,我們茫然、厭倦、冷漠……花般的歲月蒙上了一層灰色。但願,但願大家都能重整心情,尋回心中那份失落的執着!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13

今天,在媽媽的指導下,我誦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合上課本,我想了很多,

宋濂是明初著名的詩文家、政治家,年幼家境貧寒,但勤勉勵學,終成一代文豪、政治家。是什麼讓這個窮孩子取得如此之成就呢?我讀他的文章可以看出他的勤奮和執着,還有對知識和有學識的老師的認真態度。

小時候,宋濂就十分好學,但因家貧,無錢買書,只得向別人借,親手抄錄,並在規定時限歸還,在酷冬時節寒風撲面。抄書抄的手指僵硬也不敢鬆懈,爲了定時把書還給人家,得到好的信譽,以便借到更多的書來讀,獲取更多的知識,但是宋濂並不滿足於死讀書,還認識到應該有名師的指導才能全面的掌握知識,爲此,他外出百里求學,在求學過程中,他尊師重教,不因老師的壞脾氣而拂袖而去,而是態度謙恭,認真請教老師,使他學有所成。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倍感羞愧,宋濂在家境貧寒、求學甚難的艱苦條件下成才,比起他,我們在優越的今天,在家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幸福日子,學校裏有老師悉心的教導,我們還成天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總想着怎麼偷懶,趁媽媽不在家能多玩會電腦該多好啊!把大好的光陰都浪費在玩耍上了,古人說“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不能真的等到“白了少年頭”才感嘆學無所成啊!

讀宋濂的文章,讀出他的一份對學習知識執着,一份堅持不懈的精神,而就是他的這份堅持和執着,終成一代學問大家。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14

《送東陽馬生序》是選自宋濂的《宋學士文集》。文章先敘述作者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然後聯繫馬生求學的優越條件,這樣,我們不難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於自己的專心與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時候讀書的情況──“餘幼時即嗜學。學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在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時候讀書的環境是那麼惡劣,家中無錢,問人借書,寒中抄錄,而自己的學習態度是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專心求學。因此,他後來有名望有地位,詩文成就高。由此看來,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於自己的專心與否。

其實,學有所成並一定要在順境中、逆境中、優越的社會年度中、機遇中才能達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專心與否。

外國有這們一則故事:貝多芬小時候跟外國的老師學唱歌和彈鋼琴,由於貝多芬對彈琴方面有興趣,學得比較好,老師看好他,並想把自己畢生精力傳授給他,但貝多芬的語言跟其老師的有所不同,導致他聽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貝多芬在那時起,在練習彈琴之餘,還要學老師的語言,他很認真,一天有20小時,他的眼睛是有光線射進去的。皇天不負有心人,2個月之後,他根本把該語言學到七七八八了。這樣一來,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師的指導,最終在世界上有名義;有地位,對於第六交響曲,我想人人都有聽過、聞過。

誠然,學有所成、成纔不是三心兩意,亂來就可以達到、實現的。而是要努力、勤奮、艱苦、刻苦鑽研。再加上自己對學習的專心。

《送東陽馬生序》高中讀後感15

前天學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後,我想了好多,作者餘濂是明初的散文家,他被譽爲”開國文臣之首”,可誰想到這樣一個偉人背後卻有那麼多的心酸事,年輕的他爲了求學,不惜在冬天雪地裏穿着破鞋去上門請教老師,爲了能學到知識他面對老師的責罵卻是“禮愈至,色愈恭”,滿腹經論讓他覺的自己很富有,他不與別的富家子弟比吃穿,只想多學知識,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

而後文所說的“太學生”不是與現在的我們一樣嗎?從小出生在父母的呵護中,像一朵溫室之花,不用擔心衣,食,住,行,照理來說我們比宋廉幸運的多了,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像宋濂一樣能幹出一番事業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數的學生整天只和別人比吃,穿,對於自己的成績卻不消一顧,每逢考試都只想多抄幾道題目,卻不肯自己好好用功,可悲呀!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含辛路苦,只希望兒女都能成龍成鳳,出人頭地,但是是反而弄巧成拙,這能怪誰,只能怪我們自己,光口頭說說長大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頭地,但是是做的卻與說的相反,天上不會掉下黃金的,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