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2021人格心理學讀後感範文大綱

2021人格心理學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1人格心理學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1人格心理學讀後感範文

  人格心理學讀後感1

“自我表露”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流派裏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主動把自己的信息告訴其他人。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西德尼朱拉德(SidneyJourard,1971)認爲,自我表露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具有雙向的因果關係。一個人能夠自由地向別人表露自己的信息,因爲他本身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得益於對他人的自我表露。

成爲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的關鍵,用朱拉德的話說就是使自己更透明。

Blog的興起使自我表露呈現出全新的形式。Blog不同於日記,後者只是寫給自己看,沒有交互性,而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反饋,是自我表露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而且,Blog中的人際交流超越了傳統人本主義中的一對一概念,形成一對多的溝通網絡,效果更好。自我表露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表露信息的私密性,一般來說,表露信息越祕密,表露效果越好。

爲什麼自我表露會促進心理健康?朱拉德認爲,人只有通過自我表露才能逐漸地真正認識自己。直到我們對每一個人都是公開的和透明的時候,我們才能公開地、透明地看待我們自己。如果我們沒有關注到自我的所有方面,我們就無法進步和變得自我實現。喜歡寫Blog的Blogger都具備比較高的自我表露傾向,因此根據朱拉德的觀點,他們也都是心理健康的人,但如果把徐博客、勃客鄭淵潔和keso作個比較,貌似前兩位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一些,呵呵,開個玩笑罷了。

  人格心理學讀後感2

微人格心理學立足於傳統人格心理學、行爲心理學等學科。本書作者歷經多年的研究,累積了大量的微人格心理學理論及案例,並聯合一些知名心理學研究機構進行了實驗、調查、收集、分析了,並以幽默、冷峻、犀利的語言風格描述出來,力求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更加生動有趣。本書的創作旨在引導熱愛心理學的讀者看透人們行爲背後不爲人知的動機,解讀人們隱藏的微妙人格,科學剖析人格的衆多側面;在看透別人的同時,探索和發現我們身體中的另一個自己,學會下意識地控制並利用這些“微人格”,發掘自身潛藏的能量。

以前看《人類簡史》時,從生物學和社會學角度分析人類自私的本質,誇張的說人類之所以能千萬年來生生不息和其自私的本性有直接的關係,許多生物學家認爲人類的有自私的基因,這種基因操控着人類的種種行爲,保存自我,竭力維護自己的生命(基因)的延續,甚至不惜刀山火海。

那麼這本《微人格心理學》是從微人格角度分析人類的心理活動和外在行爲,爲讀者發現身體裏的微人格,看透人性的另一面提供可靠依據,每一種異常的心理活動,變態的行爲都是內心慾望的投射,也是微人格心理的外在體現。

我總拿“精神病人思維廣,智障兒童歡樂多”這句話調侃性格怪異、行爲古怪的人,對於真正的精神病人或者行爲變態的人都會躲得遠遠的,用鄙夷加厭惡的眼神死死盯着,嘴裏還不老實的罵句:真TM倒黴,怎麼遇到這麼個精神病。遇到他們以爲自己很倒黴很不幸,但是與他們本身經受的痛苦和折磨,我的厭惡卻微不足道,真正的弱者不是正常人,而是病人的他們。我以後要試着接受他們,幫助他們,如果我是那樣,我也希望能得到幫助。

從文中的許多心理疾病案例中發現,大多數有心理障礙的人都有這不愉快的童年,或父母離異、或父母管教不科學、或遭受打罵、或遭侮辱歧視等等,最終導致了孩子心理扭曲,認識世界片面,極度的恐懼和自我保護。現在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孩子遭受了本不應該是他們遭受的一切,快樂的童年似乎只有在童話裏出現過,我一直抱着一個觀點,不是生理上你能生一個孩子,你就有權生一個孩子,如果你不能愛他一生,請不要爽快那幾十秒;“我是你爸爸媽媽,我怎麼能害你”、“我都是爲你好”、“不聽話不是好孩子”、“我是過來人,只是不想讓你吃虧”、“不聽我的就是不孝”,一句又一句的剝奪孩子的自由,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孩子的思想,一天又一天的按照你設計的生活,如果是這樣,請不要生小孩,因爲你還不配做一個父母。

窮爸爸說,好好學習,畢業找份好工作。我就是這樣過來的,我也有我的理想、我的愛好,可是我卻規規矩矩的找份工作,賺錢餬口。可能我這生也就這樣了,但是我還有不斷的努力,爲了孩子能有更好的選擇,想畫畫就畫畫,想學攝影就學攝影,給夠他自由的舞臺,僅此而已。

寫着寫着跑題了,好繼續回來。爲了減少心理疾病患者,孩子(人)的第一任老師非常重要(父母),人的成長,分爲肉體的成長,閱歷的增加,胚胎心理的成熟,三者只要發展不平衡,必然會導致各類心理問題,出現一些越軌的行爲,所以做父母的請注意。

有些時候,我會發現自己不認識的自己了,莫名其妙的憤怒,好像有一隻手控制我的一言一行,最多的時候我會吼罵我的狗,是影子在操控我嗎?讀完這本書歷時一週吧,一邊讀一邊思考,遇到類似的問題,都會探索挖掘身體裏另外一個自己,試着學會下意識的控制並利用潛在的自己。

書讀到這會兒,纔有味。發現自己的“微人格”,掌控並利用它;看透人們行爲背後的動機,解讀人們隱藏在背後的“微人格”,掌控並利用它。

本書薦讀4顆半星,心理學熱愛者應該會很喜歡,話說這本書還是很幽默的。

  人格心理學讀後感3

作爲一名在校老師,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或活潑外向,或沉穩內斂。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種人”,學生們雖然青春無敵,大部分是健康而積極向上的,但也有些受各種因素影響的問題學生。學生們都是唯一而不可複製的,所以如何因材施教這個問題經常困擾我。雖然做不到學生“肚子裏的蛔蟲”,但瞭解他們,對症下藥是很有必要的。

可是,我常常感覺大學的知識不夠用,當年學的《教育學》和《心理學》都比較籠統。這兩門學科都有很多分枝。所以衝着“有助於瞭解學生”這個目的,我看了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鄭雪主編的《人格心理學》。

這本書是心理學主幹課程系列教材之一,所以它也免不了心理學教材的套路。先是介紹了人格與人格心理學的概念和歷史,然後說到原欲、文化、特質、學習、人本、認知等各方面與人格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介紹各個關於人格心理學的流派和各家之理論的研究。從理論的產生,社會背景,到實例分析。在其中我找到了一些可以參考的性格產生的根源和其支撐的理論。我最細看的是《學習與人格》這一章,如何讓學生愛學習這可是所有老師都關心的。其中一句話是多拉德和米勒的觀點:“學習的發生離不開四個要素:內驅力、線索、反應和強化。只有當一個人想要些什麼(內驅力)、注意些什麼(線索)、做些什麼(反應)以及獲得些什麼(強化)時,學習才能發生。”這讓我聯想到我自己的學生,一一對應,他們的四要素到底是什麼呢?到底缺了什麼?而在書的後面,還有人格測量和行爲觀察法、人格障礙及其矯治和人格教育等三大章實用的內容。

內容很專業,很有指導意義,就是感覺太籠統了些。闔上這本書,我由衷地感覺心理學知識真是浩如煙海,一本書只是提綱挈領,有太多的細枝末節可以去延伸,還可以有更多的例子去佐證。光是“人格教育”這方面就還需要再深入瞭解下去。不得不說,《人格心理學》高屋建瓴,讓人性行爲有所歸依,也可讓我們做老師的順藤摸瓜,辯證教育學生。

  人格心理學讀後感4

帶着對現實的更多個人的迷惑以及本着工作上的需要,我參加了這次培訓班的學習活動。通過《人格心理學導論》這門課的'學習,自覺心靈有所成長,而對於人格心理學理論常識也有所增加和深化。下面本人將談談自己的一點學習收穫及感想。在學習之初,課本中“人格心理學的應用就是將人格心理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幫助人們,使人們的生活更快樂、健康,並更具創造性。”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說得多好啊,而我就是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幫助的人之一。通過教授的講解,結合系統的讀書學習,我對人格心理學理論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並聯系生活實際進行了一些思考。通過學習我知道:人格特質理論重點關注人格的較爲表層的描述和比較問題;人格生物學理論則從身體上尋求對人格的解釋;人格精神分析理論則是對人內心的人性進行最深層挖掘,關注內在的潛意識;而人格行爲主義理論則摒棄心靈主義的東西,強調外顯的行爲和環境對人格形成的決定影響,看重外在強化的作用;人格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則注重人的主觀自由意志的力量不同,研究人的本性、價值、潛能與創造力,在人的層面上來研究人格;人格認知理論則主要關注內在的認知能力及其與動機和情緒的關係,重視個體的社會情境以及自身的生理特徵,從認知———情感過程與外在情境互相作用結果的角度來分析人格。

每種理論都有它特定的歷史意義,都有給後人啓示的地方,而我個人更看重人格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

人本主義理論提供了另外一種看待人性的方法,雖然它和其他人格理論一樣,都是既有貢獻也有會受到批評的地方。

  一、人本主義理論基本含義

人本主義理論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a。h馬斯洛創立,現在的代表人物有c。r羅傑斯。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故被稱爲心理學中的笫三勢力。人本主義強調愛、創造性、自我表現、自主性、責任心等心理品質和人格特徵的培育,對現代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馬斯洛作爲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積極倡導人的潛能的實現。馬斯洛認爲人類共有真、善、美、正義、歡樂等內在本性,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達到人的自我實現關鍵在於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識,使人認識到自我的內在潛能或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就是促進人的自我實現。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羅傑斯,同樣強調人的自我表現、情感與主體性接納。他認爲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必須創造出一個積極的成長環境。

  二、關於人本主義理論的幾點啓示

1、生活中的明燈

首先,生活中,我一直在思考人格、人性的問題,迷惑人和人的區別,爲什麼男人和女人在人格和人性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就是同性之間關於人性等區別也很大。

相同的事情發生了,爲什麼有的人能夠接受,而有的人卻覺得不可思議?人本主義假設人的本質是善的,雖然許多人難以接受這一觀點,但我認爲,人本質上是需要善和愛的,我總認爲不管多邪惡的人他還是有善和溫柔的一面的,愛和善是永恆的,需要的是挖掘愛和善的方式和方法。

人本主義強調愛,而愛是很有力量的,而且比那種一昧的批判更有力量,更有成效。愛是對個人生命很具體的關心和幫助,是一個整體性的關懷,是強調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在人格的思考中,我認爲人文的愛和善很重要。雖然人格和人性不同,但對愛和善的需要還是一致的。人本主義換句話簡單地說就是“以人爲本”。

今天,信息社會高速發展,當代中國社會面臨的迫切問題很多,主要有道德的重建、制度的變革和改善社會弱勢羣體的生存處境等。

面對這些問題,需要引入具有愛、真誠、寬容與憐憫的信仰的力量。在那些努力去滿足高層次需要的人羣中間,羅傑斯和馬斯洛的著作也非常流行。而我們正在大量地關注着諸如創造性、快樂及身心健康問題,這些也是我們關注人本主義理論健康人格方面的原因和需要。回顧近百年思想史,我們注意到精神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魯迅。

魯迅說,以科技爲文明,以富有爲文明,或者說以議會制民主爲文明,這一切都不夠,根本在於立人。魯迅認爲沒有個人內在靈魂的拯救或超越的話,一切都是不夠的。由這個思路出發,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經濟的發展、政法制度的建設和心靈的重建,是中國現代化的三大根本問題。所謂心靈的重建,即提供對於人生意義的解釋,和由此基礎上完成的道德倫理的重建。而這恰是常常被忽略的問題。許多時候我感覺當今社會人和人之間基本的信任都很困難,面對身邊的許多社會現象很是迷惑,比如不能理解朋友間的欺騙和謊言,無法接受一個人的多個面具等,所以感覺自己心靈的成長迫在眉睫。

因此,作爲一個正常的社會人,我首先必須要培養自己愛、真誠、創造性、自我表現、自主性、責任心等心理品質和良好人格,相信愛,擔當善,真實的自我展現美好的生存狀態。

2、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工具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知識的傳授中把人文美好的東西感染給學生,注重人的培養,責貴在“育人”。羅傑斯“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價值和尊嚴,諮詢和心理治療應該爲恢復和提高人的價值、尊嚴作貢獻”。

羅傑斯學說的根基是人,並由此引發出自我、現象場、機體智慧、機體評價過程、實現的傾向等重要概念。羅傑斯認爲,人性是由所謂實現傾向所決定的,是可以信賴的。這個實現傾向即是“對有機體的履行、實現、維持和增強的趨向”。有機體本身具有智慧即所謂機體智慧,能夠通過機體評價過程表現出來,從而對自我和經驗進行價值判斷,在人的活動發展過程中,增進自我,保持自我與經驗的協調,以保證人性向充分發揮機能的方向發展。在教師工作中,特別需要愛,對一切學生的愛,尊重一切學生,對學生的尊重是學生教育工作得以持續進行的基礎。每個學生既有學生的共性,同時也有其自身的特點。

首先,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對某些話題和行爲有較強的敏感性,或已經對這些話題和行爲脫敏,甚至麻木。教師都喜歡發展較好的學生,但好的教師總是善於控制,儘量做到一視同仁,不刺激他們的自尊心。只有像對待其他學生一樣的對待後進生,才能使他們得到像其他學生一樣的發展。所以,優秀的教師善於理解他們、尊重他們並相信他們“具有理解自己、不斷趨向成熟併產生建設性變化的潛能”,並想辦法啓發他們的這種潛能。

其次,這部分學生的逆反心理較強。後進生往往因爲成績、行爲、思想等原因受到過較多的批評和指責,有較強的逆反防禦意識,對批評、指責、說教和其他的硬性改變方式有着很大的牴觸情緒。所以,對他們來講,“堵”的辦法是行不通的,只能進行引導。人本主義教學思想關注的不僅是教學中認知的發展,更關注教學中學生情感、興趣、動機的發展規律,“注重對學生內在心理世界的瞭解,以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以及個性差異,達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起其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視創造能力、認知、動機、情感等心理方面對行爲的制約作用。

在學習中,我認爲讓學生明白學習的意義和相信自己非常重要。如果學生有一種學習主動的需要,那麼就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這樣教師就能達到更好的引導作用。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說,你們的學習是你們自己的事情,能不能學到東西只能靠你們自己主宰,因爲老師只能是幫助和輔助你們,幫你們打開每個人心靈的學習之門。在教學中,我更注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學生交心,關注一切學生,一視同仁,又注重因材施教,切實踐行人本主義思想,所以教學效果良好,學生也能達到良好的全方位的發展。

以上只是自己膚淺的學習體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相信本人會有更深地體會,學習、生活、思考、成長、再學習,這是一個循環相互的過程,曾有位哲學家說過:“我思故我在”,我願在知識的海洋中永遠翱翔,繼續探討和思考,以獲得更快樂、健康,並更具創造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