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通用7篇)大綱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通用7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通用7篇)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1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是江蘇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退休教師吳非先生寫的一本教學札記。他從課堂的角度,以一個老師,一個朋友的視角,深層次地闡述了做爲一個老師的角色定位,教育心態和教育原則問題。該書引領着從教人員發散思維,到底怎樣纔算是一個合格的老師?一個合格的老師應該從什麼地方關注學生的學習,關注學生的成長,小到如果評價一個學生回答問題的對錯的評判,大到如何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我們自己也是一名教師,以前總感覺自己還比較合格,教書認認真真,做題仔仔細細,不厭其煩。自從我看了吳非老師的這本書後,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啊,對待學生回答問題的態度,我們常常是以自己心目中的對錯來評判學生的答案,在我們的心中,只有兩種答案,一種就是我們要的答案,如果不是這個答案,我們就把它一棍子打死。長此以往,學生就開始害怕回答問題,他們怕在課堂上得不到老師的讚揚,而是劈頭蓋臉的批評,甚至有同學要嘲笑他們與衆不同的答案。特別是對語文課而言,我們要的就是學生敢於表達,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就像一千個讀着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我們就要學生百花齊放的春天,爲什麼要死死地拘泥於一個固定的答案呢?所以吳非老師的這個觀點,我表示深深地認同,並將在今後的過程中加以改進。

我還認同他的另外一個觀點,這個觀點是說禁止學生在課堂作業的過程中使用塗改液。對於塗改液,我也是深惡痛絕的,因爲塗改液老是把作業本弄得像個大花臉一樣,看到這樣的作業本,我就會變得心情不好,所以每次就指責學生。希望他們不要用塗改液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塗改液有毒,塗改液中散發出來的氣味,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身體,可是很多學生就是屢教不改。吳老師是說,學生因爲有了塗改液,就會馬虎潦草地寫作業,因爲錯了還有機會更正,如果禁止學生用塗改液,他們就必須認真細緻地答題,這對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無外乎是一件好事,因此我也非常地認同。

我還非常認同他的一個觀點——"門門考優未必真優秀".從一個家長的角度出發,他們是希望孩子考優的,並且要門門考優。有很多考試優秀的孩子在能力上卻顯得非常的差。因爲他把所有的經歷都用在如何做題答題上了,沒有剔出一些有效的時間進行交際能力的鍛鍊,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其他行爲能力的鍛鍊上。我認爲,一個學生要發展,必須是學習成績優秀,行爲習慣良好,交際能力適中,這樣全面發展了,學生將來才能更好地適應時候的發展需要。

當然,書中還有很多觀點,值得我們每一位從教人員深思,也有一些觀點,可以大家一起商榷,我們支持認同的觀點,對個別吳老師的觀點也可以持保留意見,比如我們上高比較流行的推門聽課,是不是應該商榷一下,但是萬事有利有弊。言由心生,希望做老師問心無愧纔是我們最應該捫心自問的。教師做一個課堂建設的有心人,把教育心得記錄在案,日積月累,我們也會像吳非老師一樣,有一籮筐的教育心得。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2

作爲一名教師,作爲一名一線教師,學生在,老師就在,老師在,課堂就在,教師幾乎每天都行走在課堂上,課堂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自己感受最大的就是,上完課經常和其他老師討論,這節課在3班上的效果不好,反而在8班上的比較順暢......這可能是大部分老師授完課後都會有的感受,感受完這節課我也就到此爲止了,但是吳非老師卻沒有止步,他深入研究思考《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說實話和之前讀過的教育書籍相比,這本書讀下來有些吃力,閱讀完一篇,我可能要再重新閱讀一遍,然後再自己體會,這是因爲吳非老師站在了一個很高的角度看待問題,至少比我要高出很多。這種高度,包括眼光長遠、心胸寬廣,這種高度包括髮現問題一針見血,解決問題鍼砭時弊,面對真實的課堂,敢說敢言,毫無保留。

學生待在教師上課,老師最希望的是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認爲注意力集中才是在好好上課,我在上課的時候經常會提醒個別學生集中注意力,反而我會打斷自己和其他學生的注意力,會有一種“得不償失”的感覺,自己會很糾結很矛盾,到底要不要提醒,而吳非老師“沒有必要把他固定在教室裏”,讓我恍然大悟,老師並不能憑藉自己的思維來判定學生走神一定是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一定他聽不懂,不會做,教師要逐漸學會判斷“注意力不集中”和“我已經聽懂了,想做點別的”這兩者的區別。

在數學自習課上,我發現有些學生不做數學,都在做別的作業,我當時很生氣,我認爲他們不重視數學,甚至是不重視數學老師,我問他們:“數學作業做完了”?“嗯,做完了”,我又在心裏嘀咕,做完了就不能做其他沒有佈置的題嗎?我沒有這麼說,而是走開了,我怕我生氣一說話體現不出數學老師的大度,雖然明明是數學自習課時間,這個問題我一直很苦惱,我在絞盡腦汁想辦法,怎麼樣才能讓他們全都主動地學數學,最起碼是在數學課上吧!而吳非老師這樣看待:“讓學生學會自主支配時間”,我仔細讀了兩遍,我才覺得我的生氣是屬於無理取鬧,我的格局是小之又小,既然有能力的學生能夠提前完成任務,那麼無效的等待其實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都是在學習,爲何不讓他自主合理安排時間,讓他既能“吃飽”又能在“飢餓”的時候學會“覓食”呢?教育者必須明白:學習,不是生命的全部。教會學生合理安排時間,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在獨處時尋找快樂,教會學生在個人空間內培育興趣,這些,也是教育的任務。

在我的課堂上發生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有些問題我可以找到出口去解決,有些問題卻是無從下手,甚至會變成心結,無法釋懷,當咬牙堅持讀閱讀本書,再結合自己課堂發生的實際情況,心結自然會打開。感恩自己遇到的每一本書籍,他們沒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任何一個人,但是他們卻用自己的文字在無時無刻的幫助別人。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3

最近在讀吳非老師的《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有所感悟。尤其是在讀到其中“學生對課堂的期待”對我的感觸良多。

我是一名小學體育教師,相對於語數英老師來說體育課還是很有“優勢”的,沒有那麼多的紙質作業,沒有那麼多的紙質成績考覈,還可以做遊戲,還可以做自己喜歡的運動。所以學生對體育課的期待是很大的。但是我也在考慮一個問題學生是對體育課有興趣有期待還是對我這個體育教師的課堂有期待?

爲什麼會這樣想,因爲我所教的低段年級的學生不管是課間還是上課的時候見到我都會大聲喊“體育老師好”!尤其是在他們放學排好路隊等待回家的時候,我從他們身邊走過,他們就會特別大聲給我打招呼“體育老師好!”“體育老師再見!”而且是每一個人都要給我招手再見!我當時看到這個場面作爲活潑開朗的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呢!

我何德何能能受到學生們這麼喜歡!我在想學生到底喜歡的是我的課堂,喜歡我,還是隻是因爲我是體育老師,我教的學科是體育。我想大概是因爲學生只是喜歡體育課,期待體育課,如果換另外一個人來教他們,相信他們也會很喜歡,因爲只是喜歡體育。低段的學生本來就喜歡跟老師互動跟老師打招呼,所以給我製造了一些假象。我會誤認爲學生喜歡我的課堂,喜歡我,期待我的體育課。後來看到吳非老師書中說的話我才意識到可能真的不是我想象。就想吳非老師書中說的那樣,學生在上完一節課或者上完三節課,已經很累了,接受了很多的知識的傳授,在上到第四節課對你的課有什麼期待?希望你能帶給他們一些快樂和輕鬆。而不是繼續的傳授與灌輸。特別是小學生他們剛進學校,是把課堂當作樂園的,如果剛上一兩年就厭學,甚至希望生一場病有理由不上課,那教育對他來說已經是折磨了。

爲什麼會提到說學生對課堂的期待,對我感觸很大,因爲我一直覺得學生對我的課堂期待很大,看着他們一個個期待的眼神我總是不忍心隨隨便便就給他們上一節體育課,他們眼神發射出來的信息就是:體育老師,我們好想好好上一節體育課啊!體育老師,今天我們幹什麼呀?體育老師......看着學生一個個期待的眼神讓我真的感受到作爲一名教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那麼具體到一節體育課學生有什麼期待呢?我想他是想通過體育課堂帶給他們快樂,其次是知識,再次是能利用學到的知識鍛鍊自己的身體,是身體更加健康!我也不希望說一些“嚇人”的話來引誘和嚇唬人。

我一直自詡自己是個活潑開朗樂觀的人,我也真心希望學生能通過我的課堂得到快樂,自學校是師生,離開學校了我們是朋友。我希望的課堂能有沉思也能有笑聲。真正做到學生很期待我的課堂,而不是因爲沾了“體育”的光。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4

寒假細品吳非老師的《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那一個個平凡卻觸動我心的教育故事,讓我的心靈也接受了一次洗禮。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裏面的一個小章節——教師的目光。

吳非老師提及功利的教育太在意“效果”,絕對不做“無用功”,總是追求“急用先學,立竿見影”。其實教師的目光應該看得稍微遠一些,基礎教育階段,特別是對於孩子,他們所有的實踐和探索都是有意義的,無所謂成功與失敗。要知道,欲速則不達。

每個班級裏都會有幾個生活在慢鏡頭下的孩子,他們不管做什麼事,都比別人慢一拍,思維慢,作業慢,講話慢……每天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不少,但效果卻不佳,是很令我們頭疼的孩子。面對這些孩子,我並不能總是耐心地對待他們,有時不停地催促,有時嚴厲地責罵,事後想想真是不應該。現在我也正努力摒棄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觀,承認每個孩子的差異,因材施教,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孩子的優點,激勵他們,給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平臺,多一些耐心,爲他們點滴進步喝彩,和他們一起品嚐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快樂。“教育是慢的藝術”,所以對待這些孩子我們更要慢慢來。

同一棵樹上不會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在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面對形形色色充滿個性的學生,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用愛心、耐心、恆心去教育。

每個老師的目光都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盞燈,如果你這盞燈亮一點,孩子就能走得遠一點;如果你這盞燈過於暗淡,孩子就可能過於徘徊;讓我們用真誠且長遠的目光,點亮一盞盞明亮的燈,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5

吳非老師的書,之前讀過一本,感覺觀點十分犀利,常常一針見血的指出教育問題。這一次,讀的是《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書名是個問句,我也有些疑惑,課堂上發生了教與學以外,還發生了什麼?

打開書的目錄,發現有五輯,第二輯的名字也是“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再往下看,“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還是其中的一個小章節呢。看來,這就是本書的核心思想了。迫不及待的打開這一章節。果然,這一章是吳老師教學思想的精華——育人。

課堂是生成智慧,陶冶情感的園地。教師,不僅需要教給學生知識,還需要幫助學生成長。課堂是很有意思的。每天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是教育學書上沒有的。這就經常需要老師運用教育機智來解決問題。而教育機智往往體現了一個老師的教育思想。

學生需要有智慧的老師來教育他們,並且在老師的身上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向師性。而這要求教師做到以學生爲中心,爲人師表、教書育人。

吳老師在本節中主要講了一個例子。一個專家認爲,一個老師提問的問題太簡單,而對學生過分的表揚,沒有必要,且浪費了時間。但是吳老師認爲,班情和學情是教師做出判斷的基礎,雖然在專家看起來是“耽誤了”兩分鐘,但是這兩分鐘對學生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課堂上不是隻有學習任務,還需要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培養。

課堂上每天都發生很多事,但是我認爲,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是,如何更好的促進學生的成長。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6

本月我們共讀是吳非先生所著的《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這本書,對於處於一線教師的我來說可以說是受益匪淺,同時也明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更重要。

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怎樣教”是我心中經常會捫心自問的問題,也是我存在的困惑。結合現在提出的數學六大素養,現如今的以學生爲本的課堂教學思想,到底怎麼教才能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既不是揠苗助長式的填鴨,也不是放任自流的隨性。如何教,能夠讓一節數學課能夠既富有趣味,又充滿理性的思考;既有教師提出的問題引導,又富含學生自己的探究與合作。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探索新知,發展思維和創造力。

面對現有的班級情況,作爲他們的數學老師首先我認爲,要讓數學課活起來,這就需要我在課堂上“妙語連珠”,那麼首先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不斷豐富自己的語料庫,緊跟時代的腳步,並能夠將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名詞轉化成學生們容易理解的詞彙,方便學生記憶。其次,在與學生談話時也需要高超的語言藝術。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的成長階段,內心脆弱敏感,教師在與學生說話時應適當照顧到學生的情緒,用最具有說服力的語言來教育學生,避免因爲我們而使一個學生過早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過早被剝奪學習興趣並經常處於考試壓力下的學生,往往會渴望平庸的生活。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後感7

最近,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感觸頗深。這是一本直白式的書,書中文字是吳非老師的內心獨白,不唯上,不唯俗,不唯常識,全是吳非老師最本真的思想火花,他不喊口號,不懼權威,娓娓道來,卻充滿着智慧的火花,耐人尋味,啓人心智。

書中提到“功利教育”這一話題讓我特別有感悟。“分數論”、“成績論”直到現在也是很盛行的,教師的目光總是停留在“急用先學,立竿見影”,而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我們經常告訴學生,這個知識點特別重要,考試會考到,一定要記下來;又或者這本教輔對考試有利,全做完,我們總是在和學生談“利”,這樣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趣味,每天過的和一個工具一樣,重複每天的“任務”,沒有夢也不想在做夢了,這又是何其的可怕。

“無用功”這個詞彙讓我感覺到熟悉又陌生,回想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是不是也曾不經意的對學生說過你不要再做這些無用功這類的話了?到底什麼是“無用功”呢?作爲一名老師,難道只有學生的成績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嗎?難道只有讓學生成績高高的,纔會被稱爲好老師嗎?

功利的課堂和平庸的課堂一樣沒有價值,作爲一名教師,我們心中要有“人”,不要被世風壓進平庸的模子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自己的目光看的遠一些,用生命的激情去點燃每一堂課,讓自由之風吹進每個學生的心中,照亮他們的生命。

我喜歡課堂,是因爲課堂上所有的角色都在進行“學”這個過程,教師職業的趣味性,也在於比一般職業更能直接的觀察人的成長軌跡,並在探索與磨礪中成爲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