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持久戰讀後感

論持久戰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導讀:讀後感是自己閱讀書籍之後有感而發的一些見解和感悟。通常都是些簡短的發表自己的感想,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論持久戰的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

論持久戰讀後感

  論持久戰讀後感(一)

如果說一開始讀《論持久戰》是爲了完成學習任務的話,現在應該是一種自覺的學習行爲了。讀完這篇歷史鉅著後,對於毛澤東同志的軍事思想、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實踐論和看問題的前瞻性和預見性有了更深的瞭解與體驗,同時對於中國革命的近代史、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中國的近代史都有了進一步的學習體會。5月26日,是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68週年。68年前的這天,抗戰已堅持了十月,北平淪陷、華北淪陷、南京淪陷。雖有平型關、臺兒莊大捷,但面對東方最強大的帝國主義日本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落後的中國,抗戰的前途如何,究竟能否和怎樣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舉國上下,人們在尋求答案。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這是全部問題的出發點。毛澤東從這一基本特點出發,分析說明了持久戰將經歷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指出抗日戰爭總的趨向是: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禦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

結論是:戰爭是持久的,最後的勝利是中國的。毛澤東還依據馬克思主義關於政治和戰爭的關係理論,提出了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的任務。在政治方面,採取一切必要措施,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人民戰爭,實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在軍事方面,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原則:(1)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的方針:(2)採取運動戰和游擊戰的作戰形式。這就說明了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後勝利的問題。《論持久戰》運用的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不僅科學地論證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闡明瞭持久戰的總方針,在思想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更重要的是給我們在學習中的啓迪——應該如何辯證的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制定切實可行的戰術。作爲一名大學生,首先要對自己學習的整體狀況有一個比較客觀、清晰的分析認識,承認自己學習的不足,在此基礎上要有長遠的目標,確定具體的近期奮鬥目標,並採取積極有效的方法,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礎上有進步。而在此過程中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持久戰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中國人民之所以能在8年抗戰中取得最終勝利,靠的不是精良的武器裝備,而是靠毛澤東那深入人心、指導正確的持久戰思想。

有一句話對持久戰的評價是最好不過了:“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的感覺它。感覺只是解決現象問題,理論纔是解決本質問題。”讀《論持久戰》,最關鍵的還是學習其思想方法,提高自身思維的品質,將其應用於學習之中。相信通過自讀與交流,自身的素質會不斷提高。

  論持久戰讀後感(二)

發表的背景: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內以汪精衛爲代表的親日派竭力鼓吹“亡國論”“再戰必亡”,爲投降日本做輿論準備,論持久戰讀後感。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軍隊的節節敗退以及大片國土的淪喪,也使得一部分羣衆對抗戰產生了悲觀情緒。以蔣介石爲代表的親英美派則常常鼓吹“速勝論”,他們把抗戰勝利的希望寄託在外國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國迅速打敗日本。在共產黨內,一些人也有輕敵思想,以爲依靠國民黨200萬正規軍就可以使抗戰速勝。黨內黨外都有人輕視游擊戰爭,以爲游擊戰爭不值一提,抗戰的希望在於國民黨的正規軍隊上。爲了駁斥“亡國論”和“速勝論”,澄清混亂思想,回答人們普遍關心的中國抗戰能不能勝利,怎樣才能取得勝利的問題,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抗日研究會上發表了《論持久戰》這篇講演。

1、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全面地考察和論證了中國能夠、也必須經過持久戰取得抗戰勝利的客觀依據。他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日雙方之間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即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個特點決定了日本的進攻能在中國橫行一時,中國不能速勝,中國抗戰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段極爲艱苦的歷程,後三個特點決定了中國不會亡國,而且隨着戰爭的進行,日本各種戰爭資源的加速消耗,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中國。

2、“亡國論”和“速勝論”都是沒有根據的。亡國論者誇大了敵強我弱的矛盾,並把它當作考察中日戰爭的惟一根據;速勝論者則誇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視了敵強我弱的矛盾。他們是戰爭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

3、毛澤東科學地預言到,持久的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他明確指出,通過這三個階段,在雙方的力量對比上,中國必將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而日本則必將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其中,相持階段是最艱苦的,時間也最長,然而它是持久抗戰轉到最後勝利的“樞紐”,中國的抗戰力量的生長主要是在這個時候。經過相持階段的努力,中國的力量將轉弱爲強,使敵我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那時,抗日戰爭就能夠進入收復失地的反攻階段了。毛澤東指出,在相持階段,游擊戰將成爲我方主要的作戰形式,而運動戰和陣地戰是輔助形式。在第三階段,運動戰將成爲作戰的主要形式。毛澤東在抗戰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所描畫的這個戰爭過程的輪廓是對於戰爭發展趨勢的科學預測。他對持久戰特別是相持階段種種特點的論述,起到了戰略指導的重要作用。

4、毛澤東指出,持久戰是抗日戰爭的總的戰略方針,爲了實現總的戰略方針,必須制定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這是包括正規戰爭和游擊戰爭在內的整個抗日戰爭所應該採取的戰略方針。這是在抗日戰爭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都需要實行的戰略方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日益壯大,由劣勢到優勢,由弱方到強方,直至最後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現在國家在統一問題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戰,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挑戰和阻撓。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重讀毛澤東主席的《論持久戰》,我們能想到什麼呢。我想起碼我們應該有毛主席等革命家的那種高遠的眼光,認真分析實際的情況。比較狠衡量今日中日的國情和一些情況,及時做好各項的準備。到底怎樣應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挑戰,以什麼方式解決。在這些問題上,我想毛主席的《論持久戰》都給與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模式。毛澤東主席的這篇著名論斷在今天的社會主義時期,仍然具有巨大的學習意義。

  論持久戰讀後感(三)

《論持久戰》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的講演稿。

第一次認真研讀的論文。拋開思想性、軍事話題和歷史背景,單從議論文寫作的角度學習這篇文章。學習作者論文的整體框架設計、論證流程和論證方法。

按照邏輯順序,先提出問題,敘述歷史背景和當前形勢,接着分析中日雙方的特點,得到問題的根據,也就是論據,最後得出觀點。因爲時間關係,我只看了問題的根據和駁亡國論,這是最重要的2部分,能以小見大也。

在問題根據部分,作者一針見血指出戰爭本質,然後分析中日雙方的特點。主要分析影響戰爭的因素:軍力、經濟力、政治組織力,戰爭的性質(進步性、退步性和野蠻性)。分別分析了日本、中國在這幾大因素的對比。得出,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強的,但其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國際形勢又處於不利。中國反是,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比較地弱的,然而正處於進步的時代,其戰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又有大國這個條件足以支持持久戰,世界的多數國家是會要援助中國的。問題的根據建立在要討論的事物的特點上的,因此是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根據。分析非常精闢。

結下來,開始駁亡國論。作者並沒有開門見山駁斥,而是採用循序漸進的駁斥方法。列出亡國論的所謂的一般論據,接着說出自己的反對根據,然後繼續引用亡國論更有力的根據,接着舉出針對性的根據。論證中,思路是抓住論證的需要的關鍵根據——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國的進步和多助。抓住亡國論的根據中的片面和主觀性(主要是分析中國現狀和印度、阿比西尼亞的不同,說明亡國論的根據站不住腳),同時提供自己全面、客觀的論據(中國當前狀況存在勝利的條件)。論證非常精闢,有層次感和說服力。論證中,大量使用了矛盾論,緊緊抓住了事物發展的根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總之,本文是一般論文的典範,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