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500字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5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8W 次

導語:《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身心靈小說,用通俗易懂、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500字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最新【1】

漫長的假期,我一直不知道如何有意義地“消遣”我的時間。整天與書作伴的姐姐向我推薦了一本書,也許作爲親人的她瞭解我在生活中習慣怨天尤人,消極地面對困難和挫折,對未來充滿惆悵和迷茫,於是她給了我一本能夠治癒心靈,使人認清自我的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剛拿到這本書時,我稍微看了一下簡介,竟發現如此薄的書前些年卻一直在暢銷榜首,那麼這本書中一定有一些與衆不同的東西,讓我不禁興趣十足。於是,我決定細細地讀一讀,感悟其中的道理。

這本書是一部身心靈成長小說,作者張德芬藉由我們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種種事情,幫助我們看到主宰自己人生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在操控我們的身心。並以故事的形式來分享她多年的心靈成長感悟,來幫助我們解除現有的人生模式,幫助我們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從而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找回原本真實、快樂的自己!故事中的主人公若菱,自名校畢業,擁有令人羨慕的工作,但心中卻不時的自問:爲什麼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爲什麼我不快樂?我該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若菱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與智者數度交談的過程中,她漸漸填補不快樂、挫敗的心靈缺口,尋回最真實勇敢的自我。

在這本書中,我的確收到了很多精神啓發和心靈洗滌。這世界最難認知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人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 西,絲毫動搖不到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 的我們的東西席捲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會隨時間甚至死亡而改變的。這個內在真我不會隨着你的身體而生,也不隨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出月落,雲起雲滅,而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這些膾炙人口的話語也許我一時半會還不能完全體會,畢竟我的人生經驗不足,沒有辦法真正體會。但我每一次讀到這些話語,我感覺我的腦中彷彿也會出現一個智慧老者,在我對生活惆悵,對自己失望時警惕我不要被眼前的“小我”所誤導,要追尋真正的未知的我。

書中說道:“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使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我們也經常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上帝在關閉一扇門黨的同時也會打開另一扇門”,但又有多少人遇到不好的事情時總是自怨自艾,以這種積極樂觀的態度泰然處之。就像我們有些人其貌不揚,只會埋怨父母的基因不好,卻不知道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獨特的禮物,一個人有沒有吸引力,不僅僅是外表,更重要的是內涵。坦白來說,我個人比較喜歡買一些亮麗的衣着,昂貴的手錶,名牌鞋子來裝飾自己,也許是我的虛榮心在作怪,我會覺得注重這些外在的事物會讓我更有吸引力。殊不知我注重於外表的事物,卻忽略了內在的氣質。一個人擁有內在的氣質,那麼即使穿再普通的衣服也會很有魅力的。所以我們不應該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這樣我們才能夠如魚得水的應對逆境,不在困難中糾結。

此外,這本書還讓我懂得臣服。這裏的臣服,並不是說遇到困難就一蹶不振,屈服於挫折,無所作爲,而是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接受和認可它的降臨,並勇敢地面對它,而不是一邊做着白日夢希望這不幸的事情能夠不發生,一邊又在這無盡的煩惱中苦苦掙扎,不能解脫。臣服的好處就是,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 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用愛去接納所有我們遭遇的一切,然後放下。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而從來不懂得臣服。

現代人在浮躁的繁華俗世中大多以小我爲中心,迷失了本原的真我,“遇見未知的自己”就是尋回真我的過程。書中老人說我們所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自己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書中老人的也就應該說是我們的另一個自己。我們是應該有追求,有夢想,但不強烈、不過度,一切還是順其自然的好,也即是書中所說的學會臣服吧!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也正如一句古詩所說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吧!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應該說是印象最深刻的而也是現代幾乎所有人出現的一個通病“我們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現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剛看到這句話,我被深深的震撼住了,我們總是以爲自己可以做命運的主人,操控自己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殊不知,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變成了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爲什麼我們不快樂?爲什麼我們不能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因爲我們對那麼多可有可無的東西慾望太強烈,而這一切的問題我們卻從來不知道這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只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界,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生的隨之改變。但世人總是看不透這其中的意義,所以多少人成了情緒和思想的犧牲品。我們整天忙忙碌碌,無止境的慾望,累得我們疲於奔命,何曾有時間關注自己靈魂的安適。我們的身體在世間迂迴穿行,而靈魂卻孤苦無依。結果是人生的煩惱越來越多。深陷痛苦無力自拔的我們當然忘記了這世上還有另外一個自己。

心態和性格決定命運,人生多苦難,有了這一個新認知的自己,我們將不再孤單,不再恐懼。新認知的自己伴着我們一路同行,讓我們對未來有着萬分的篤定和自信,進則柳暗花明,退着海闊天空,擁有一個快樂自在的人生。但願我們都能通過遇見未知的自己,並愛上、善待和聽從這個新認知的自己。通過這本書,我覺得我們應該適當地和自己的心靈好好的溝通一下,感受一下我們不一樣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最新【2】

當初購買這本書,僅僅是因爲它的名字——《遇見未知的自己》。準確說來,其實是因爲其中的“未知”二字。我是一個天馬行空的人,有時候也因着自己的不着邊際而困惑,所以,這“未知”二字,着實吸引了我。我常常想,人們對於自己的家人、朋友,往往能稱得上如何瞭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真正考慮自己內心世界的想法?

《遇見未知的自己》給了我一個同自己對話的機會。看這本書的第一遍,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看待若菱,看她在老人的幫助下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重新活出精彩的人生。從若菱的一次次成長,一次次飛躍中,我學到了很多道理。其實,對於這本書的每一位讀者而言,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若菱?若菱之於我們,不過是另一個自己。我們痛苦過、彷徨過、失意過……我們時常感嘆“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卻不曾發現,這諸多的不如意,其實源於我們自己。而我們對於這個“自己”,又知之甚少,所謂“真我”,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參悟得到“愛、喜悅、和平”這層含義?

生活在現代社會快節奏模式下的我們,每天爲了名譽、財富、地位等奔波勞頓,卻很少意識到,這些其實都是我們最表象的東西,即所謂的“身外之物”,因此,我們忽視了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即愛、喜悅、和平。在古代,儒家推崇性善論,認爲人最初的本性中,深藏大愛。那麼,在千百年後的今天,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竟然摒棄了自己的'“真我”,將“愛、喜悅、和平”用表象的物質矇蔽。這不禁令我想起了曾經讀過的一篇名爲《房前種樹,屋後栽花》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是北大高材生,哈佛女博士,曾在華爾街縱橫職場。然而,在事業的巔峯期,她卻放棄所有,毅然回國,買下一塊地,建一處房屋,房前種樹,屋後栽花。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這種行爲,包括當時的我。然而多年之後的今天,在看過這部《遇見未知的自己》後,我明白了,她不過是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定義成功的方式分很多種,這取決於人們的價值取向。但有一種,我將其定義爲成功的至高境界,即追求“真我”,追隨本心,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首先,人活着雖然是一個個體,但卻是生活在多重環境中的個體,我們寓於整體之中,這決定了我們不能僅僅只是一個個體,而是要處於形形色色的“圈子”中。因此我們有家人,有朋友,有老師,有同學……我們寓於一個又一個社會大環境之中。有很多人,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的內心裏一直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狀態與生活方式。然而,社會的大環境又使得我們不得不顧慮他人的眼光,社會的認同。許多人寒窗數年,刻苦讀書,其實不一定喜歡讀書,或許在懸樑刺股的同時,他們的內心正呼嘯着要衝出現實的桎梏。於是他們忽視真我,壓抑那種尋求“愛、喜悅、和平”的渴望,去追求升學,尋找高薪職位。可能到最後,站在人生巔峯的他們才意識到,歸根到底,他們得到的,無非是地位高於他人時的優越感,同學聚會上被視爲焦點的滿足感,親友見面時人人豔羨的目光……這些都是他們前行的動力。可是,這些又都是最爲表象的東西,而他們把內心的真我——愛、喜悅、和平藏在了最深處。

《遇見未知的自己》對人生有許多高見,但我們若是以一顆平常心看待書中的一系列看法,不難發現,其實許多事情正是我們所經歷過的,只是一直沒有將其系統地解釋出來。例如“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其實就是書中“能量振動理論”的真實寫照。很多時候,在生活遇到逆境時,我們別無選擇,只好臣服於事實。於是,當我們絕處蓬生時,常常慨嘆“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實,這正是臣服的力量,承認事實最大,而事實,恰恰給予我們最好的回報。

重新審視自己,我認識到,其實很多時候我的心態還是很好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每當生活中有小的不如意,我總會想辦法看到相反的一面。而這些不如意,往往會使我收穫頗多。同蔣方舟老師所說的一樣,“我不曾經歷滄桑”。從小到大,我的人生可以說是順風順水。雖說生在農村,可我並沒有經歷那種寒門學子的艱辛,父母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了我十幾年無憂無慮的求學生涯。如果非要指出我生活中的“大挫折”,我想那便是我人生中的兩次落榜吧。

我第一次“名落孫山”是在2009年,初中升高中的考試。那一次的考試,說是發揮失常,卻也是情理之中。我本身不是什麼踏實之人,況且是在那個需要張揚的青春年紀。在那個被成爲“全市第一學府”的私立學校裏,到處是競爭、攀比,學生之間的交談無時不流露着一種發自內心的虛榮。老師之間對於自己學生的攀比,使得那種因學習成績好壞而劃分的等級觀念愈演愈烈,加之那個年紀的學生之間對於各自家庭、財富、地位等的虛榮,使得大部分人活在這種混沌的泥潭中而不自知,拼命地證明自己。而只要取得一點成績,就愈顯張揚,覺得自己從此高人一等。現在開來,還真是天真得可笑,換句話說,是愚笨得可笑。而我本人,恰恰是那成百上千的愚笨者之一。也正因此,初三時的成績極其不穩定,大起大落。說是落榜,現在中國教育這種大學生遍地都有的年代怎麼可能真正讓人沒有學上呢?我不過是從省重點落到市重點。但應試教育大環境下塑造出的學校,哪有不將學生分出個三六九等的?我高中的母校向來有個傳統,按照學生的成績高低,依次分爲A班、B班和C班。A班的層次,明顯高於其他班級,經過此班級培養出的學生,最終成績可以高於省重點的二類考生。而我,恰好處於不上不下的B班,說不出這是我的幸運還是不幸。

但是,人生有時候真的是一波三折的,往往在你接受了現實之後就迎來了意外的轉機。開學沒多久,班主任老師宣佈了學校的新規定——B班成績出色的同學可調動至A班。我當時早已對自己失去信心,根本無心爭取什麼調動機會。但是,我是一個喜歡幻想的人。我時常想,假如自己被調去A班,就會怎樣怎樣。但轉念又告訴自己,是你的早晚是你的,不要被那些虛榮迷失了心智纔好,況且班上那麼多比你成績好的人(第一次月考的時候我考了全班第七名,覺得好多人比我好太多了。)但是,當命運的轉機真的降臨到我的頭上的時刻,我簡直不敢相信。我至今仍記得班主任老師找我談話時的場景,也至今都弄不懂爲什麼老師沒有調動期中考試的第一名同學而調動我這個第四名。直到老師找我談話時,我才知道,原來老師認得我,知道我的名字。而自從我調動到A班之後,由於種種原因,我的母校從此廢除了這項制度,A班和B班不再實行人員滾動制。所以,我的這次調動,空前絕後!正是因爲這突如其來的改變,我的人生從此出現轉折,所以,我從那時候起就下定決心,要一輩子感激這位老師。從前,我只當這是命運對我的眷顧,現在,我知道那是我臣服於事實所得到的福報,是我的潛意識給予我自己的禮物,由此我更加領會了書中那句“所以心想事成的第一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東西必須命裏註定該是你的,或者與你更高的目標是一致的,有利於人類社會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潛意識和真我層面,破除人生模式,學好自己該學的功課,破解你的命運,否則,心想事成,不過是紙上談兵。”誠然,我的心想事成是最後一種。

我的第二次落榜,就顯得問題嚴重多了——高考落榜!而我的分數,還不算很低,能夠考一個好的二表本科了,這自然歸功於本文提到的第一次“心想事成”,然而,因爲估分過高,導致我以四分之差與目標學校擦肩而過。現在回憶起來,我當時還真是夠瀟灑了。除了在父母愁容滿面的時候也難過了幾天,接下來我很坦然地接受了現實,很輕鬆地和所有人提出了“我要復讀”這個計劃。除了心裏有點因爲即將上大學到又要回高三“吃苦”的落差引發的失落,並無其他想法。於是,我很自然地背起行囊(絕大部分是母親爲我打理的),做了一次往屆生,“回爐再造”。讀完《遇見未知的自己》我才知道,這便也是潛意識的力量。因爲我在高三反思自己做的不夠好的事情的時候時常想,若是再來一年,我一定會努力做得如何如何好。而最終,老天真的給了我一次“再來”的機會。事實證明,高考落榜,對我來說,的確是“又賺了一筆”。第二年,我考取了全市文科第十名的成績。回想初中時處處比我強甚至考上省重點的同學,有很多都沒有我如今的成績。因此,我由衷地感激命運裏出現的兩次“柳暗花明又一村”。“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句話我一直堅信!

最後,我想說一遍文章結尾處老人給若菱的那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生活給予每一個人的幸福與磨難都是同等的,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很多時候,我們生活在各種各樣的枷鎖中,卻不知,造成這一切的,只有我們自己,自己,其實是一個很強大的存在。

遇見真實的自己,遇見那個追求愛、喜悅、和平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最新【3】

閱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題目首先映入眼簾,“遇見未知的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已知的自己還能夠再見到一個未知的自己嗎?一個未知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呢?這個未知的自己真的就是自己嗎?帶着這種種疑問,我拿起了這本書。

封皮是黃白相間,從插圖到作者的配圖,都非常具有文學氣息,作者張德芬,是華語世界具有深遠影響力的身心靈作家,這本書淺顯易懂,對於解決生活、情緒、追求等方面的問題有很大的幫助,非常實用。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祕。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採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裏,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裏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並不開心,由於婚後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裏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裏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後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後,她終於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我喜歡這本書,是因爲,身處改革開放的今天,各種社會現象層出不窮,人們處在不同的環境,擁有不同的境遇,經歷着不同的命運,每個人都會面臨情緒的困擾,這本書裏告訴了我們通向喜悅的途徑,是喜悅不是簡單的快樂,快樂是外向的索取,是有依託的,如果要獲取真正的喜悅,必須剝離人之外在的物質,包括名利、物質的獲取與追求,尋找自我身心最簡單、最質樸的快樂,由於內心的平和與喜悅,喜悅是真正內心能量的實現。通過心靈的修正,獲得平和。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裏,很多人都將戴着的各色面具當成了真正的自己,每天都在不同的面具之間轉換着自己的角色,最後失落了自己,忘記了本心,最終雖然擁有再多的名與利,卻發現自己失去了快樂的能力,其實這樣的我們都已不是自己的主人,已經成了名利的奴隸,任由他們奴役着我們的思想,束縛着我們行爲,使我們得不到快樂。

我們都曾經因爲各種各樣的事情迷茫過或者正在迷茫着,讀這本書,讓自己與自己的內心進行溝通與交流,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才能快樂。

正如作者張德芬爲《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介紹的,這本書可以讓你瞭解自己、看清小我,進而在生活中操練,讓自己更加自在、解脫、快樂。而感恩,正是你用謙卑的心去體會一切之後,自然而然發生的。感恩會帶來更多的謙卑、更多的福分、更多的快樂,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良性循環。

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我在書店看到時,以爲它只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美好的緣分。

沒有人可以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道理可以徹底讓我們覺悟。因爲這個相對的世界,沒有絕對的道理。但是,對於初入心理學、心靈脩正的人,把這本書比作靈脩地圖,是不過分的。只是每個人可能選擇不同的主幹道。另外,覺得原來很多宗教裏的東西,被越來越明確的證明爲是合乎科學的,比如說,心想事成,臣服態度,祈禱時的能量場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