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百年孤獨讀後感12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百年孤獨讀後感12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沒有序言的書。因爲沒有序所以整本書唯一給出的概括就是“百年孤獨”。“百年”與“孤獨”。

“孤獨”

其實我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在這個家族身上,比起孤獨,我感覺到的更多的是固執。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沉醉於自己虛無飄渺的幻想中,烏蘇爾拉想振新家業,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醉心於情慾,阿瑪蘭妲拼盡全力組織蕾貝卡的婚禮最後卻拒絕了與皮埃特羅·克雷斯的求婚……一代又一代,他們達成妥協,卻鮮少有理解,直至死亡。他們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卻偏偏又無法放下也不可能放下與其他人尤其是自己家人與情人的聯繫。一個學美術的朋友這麼和我說過:“我感到孤獨的時候,覺得牆是單獨的,椅子是單獨的,我也是,一切都是完全立體的,構不成一個畫面。”

百年孤獨裏的人物也是這樣。可他們偏偏放在了一起,離得那麼近。尤其是奧雷利亞諾上校。他從開篇第一個詞開始出場,橫跨大本書。當他死的時候,馬爾克斯的妻子發現他在牀上哭了兩個小時。他是這本書中最孤獨最有代表性的角色。他和身邊的人沒有共同點——除了孤獨,而孤獨是不能相互理解的。上校也是個很固執的人。然而他們的固執又不同於堂吉訶德的固執。堂吉訶德是爲了他騎士的夢想去奮鬥的,雖然他人在這種荒誕的犧牲中根本瞧不出意義來。但對他來說那是個崇高的目標,他真的熱愛騎士事業,所以他從未親自品嚐過孤獨,他的孤獨是由塞萬提斯來品嚐的。但奧雷利亞諾上校的固執卻不知道爲什麼,也許是因爲自負,也許天性使然,但有一點,他的生存從來都沒有特定的目的性。“我們打了那麼多仗,就爭取到沒讓人把房子漆成藍色。”他不知道爲何而戰。然而他又沒有一絲猶豫地發動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就像他晚年固執的做小金魚,做到25條就融掉,如此循環往復。所以堂吉訶德是荒誕的前進,只是旁人看不出意義,而他是荒誕的循環,連自己也瞧不出意義來,宛如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將巨石推上山頂,重複的無意義的勞動。然而西西弗斯這麼做是因爲衆神的懲罰,而奧雷利亞諾上校這麼做又是爲了什麼?阿瑪蘭妲晚年也將自己關在屋子裏縫紉,縫好了又拆掉。他們的重複,究竟是爲了逃避孤獨,還是爲了維持孤獨,來維持自己的自尊?然而他們的自尊卻又來自於自卑。上校用一個有一個決絕的命令來掩飾他內心的無力感。於是他們被囚禁在這可笑卻無法擺脫的孤獨中。

“百年”

又一個關鍵詞,因爲百年,所以漫長;也因爲百年,所以有限。我一直不明白,爲什麼馬爾克斯費勁心機去描寫布恩迪亞家循環的魔咒,人物日復一日重複的行爲,相似的名字,相近的性格與命運……漫長百年中不斷的循環往復,最後偏偏說“羊皮紙上記載的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出現,因爲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來終結這一切?也許只有死亡才能結束孤獨?

可當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照妻子話向窗外望去的時候,他看到兩個孩子赤腳待在陽光曝曬的菜園裏,某種神祕而明晰的力量將他從虛無縹緲的拉扯下來,帶領他的孩子去看望冰塊。多年以後,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面對行刑隊的時候,仍將會回想起父親打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也許那是他童年裏唯一溫暖的記憶,雖然那時他還分不清冷熱。我想這種溫情可能是唯一能戰勝孤獨的東西。但比起將愛作爲解決孤獨的藥方,馬爾克斯讓它變成一種更加深刻的孤獨。想愛而不敢卻不能,恰恰加深了他們的孤獨感。馬爾克斯描繪了徹骨的孤獨與溫暖的人情,卻不會給我們解決孤獨的辦法。但我們註定會去反抗,就像註定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

百年孤獨,書讀過半,孤獨之感,力透紙背。

先說說第一代人物,馬孔多的開拓者——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

不知是才智超人,還是不應該生在那個年代,這位天才人物最後被人們認爲瘋了,綁在慄樹下,用只有自己聽得懂的語言和自己對話,孤單影只數十年。接近生命終點時,家人把他擡進家裏,可次日清晨,牀上不見蹤影,他又回到了“孤獨”的慄樹下。他死後,有這麼一段意境精美的文字“木匠開始爲他量身打造棺材,他們透過窗戶,看見無數小黃花如細雨繽紛飄落。花雨在鎮上落了一整夜……如此多的花朵自天而降,天亮時大街小巷都覆上了一層綿密的花毯,人們得用鏟子耙子清理出通道才能出殯”。不知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慄樹下幾十年是否真的孤獨,不過去往天堂的路上他一定不孤獨。

再來說說兩個個性十分鮮明的人物——麗貝卡和阿瑪蘭妲,一對沒有血緣關係的姐妹,也是一對情敵。

麗貝卡天生麗質,熱情奔放,但自小缺乏安全感,有吃泥土和石灰牆皮的習慣。丈夫死後,獨自居住,從不出門,所有人都以爲她已經去世。但其實並沒有,當有人再看到她時,有這樣一段描寫:“鉸鏈因鏽蝕而斷裂,門板靠成團的蛛蛛網勉強支撐,窗框受潮卡死,地面長滿雜草野花,其間裂縫成爲蜥蜴和各種爬蟲的巢穴,一切似乎都證明這裏至少有半個世紀沒人居住過……她穿着上個世紀的衣服,光禿的頭頂上稀疏幾根黃髮,一雙大眼睛仍殘存着昔日的美麗,只是最後的希望之光已在其間熄滅,臉上的皮膚因孤寂而乾裂……”。前書還是美少女,再現已是枯槁嫗,其情其景,震懾人心。就是這樣的孤獨,當烏爾蘇拉要接她回家時,麗貝卡斷然拒絕,不願放棄她的孤獨特權。

阿瑪蘭妲是一個思想和行動十分矛盾的人。她和麗貝卡都愛上了鋼琴調音師克里斯皮,爲了阻止他們結婚,甚至給麗貝卡下毒,結果誤殺了已懷雙胞胎的嫂子蕾梅黛絲。而當麗貝卡放棄了克里斯皮,阿瑪蘭妲又拒絕克里斯皮的求婚,導致其絕望自殺。小說關於阿瑪蘭妲的死亡過程也是動人心魄的。死之前,她見過死神。死神告訴她開始爲自己縫製壽衣,並說她會死在壽衣完工的當天晚上。爲了拖延時間,爭取死在麗貝卡之後,她織了拆,拆了織,耗費了四年時間還沒有縫製完壽衣。但後來意識到,要將活計拖到麗貝卡死後是不可能的,於是反而加快了進度。完成壽衣最後一針後,她以最平常的口氣宣告自己將死於當晚。在四年多爲死亡準備的漫長而孤獨的過程中,她獲得了這樣的領悟:“在嶄新的光芒下重建世界,平靜地喚回傍晚時皮埃特羅·克里斯皮身上的`薰衣草味道,並且將麗貝卡救出悲慘的境地”,這不是出於愛也不是出於恨,而是源自孤獨中的深切理解。

最後說說烏爾蘇拉,小說的靈魂人物,可以用很多詞彙來形容她的優秀品質——勤勞、善良、正直、實幹、睿智、富有活力等等。晚年後,她眼睛幾乎失明,在黑暗的孤獨中,她透過了表象,看清了本質,獲得了非凡的洞察力。她意識到“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並非像她想的那樣……,實際上他從未愛過任何人,包括妻子蕾梅黛絲和一夜風流後隨即從他生命中消失的無數女人,更不必提他的兒子們……”,最終她得出結論“自己不惜爲他付出生命的這個兒子,不過是個無力去愛的人;對於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發現她纔是世上從未有過的最溫柔的女人,她對麗貝卡和情人的報復折磨,不是出於怨毒,而是無法戰勝的膽怯與恐懼;對於麗貝卡,烏爾蘇拉意識到,雖然她流淌的是陌生人的血液,從未喝過自己的奶水,但她所擁有的衝動心性、熾熱情慾、無畏勇氣,正是烏爾蘇拉的,也是烏爾蘇拉希望自己後代具備的品質。

孤獨之詞,聽之慼慼,實則有靜心思考,深度反思之意,當珍惜尊崇。最後引用叔本華的一句箴言作爲結語一起分享: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就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3

重讀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份沉甸甸的感受,小說中這些百年來輪迴反覆的故事,更像是人類歷史發展所走過的輪迴反覆的路,一切如《聖經》所說,“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人類從原點出發,最終走回原點,然而,時光飛逝圓亦非圓。

在《百年孤獨》這部龐雜的小說裏,包含着衆多的隱喻和哲思。馬貢多,一個起點和終點。從出現這座新生的小鎮那一刻起也就同時在它身上烙上了毀滅的印記。

我所理解的無數個奧雷良諾,更像是人性中理性的那一部分,他們神情憂鬱,目光銳利,思維敏捷,在關鍵時刻如同兇猛的野獸。而無數個霍塞。阿卡迪奧是人性中感性的一部分,他們身體強壯,感情衝動,具有激情,似乎永遠有用不完的勁頭。最初,他們被清晰地分爲兩部分,並且很容易區分出各自的優勢和劣勢。然而,慢慢地,這些與生俱來的特性在人類歷史的行進中逐漸混淆,彼此交融,這像是人類孩子氣地故意要與冥冥中主宰他們命運的神明抗爭什麼,奧雷良諾第二和霍塞。阿卡迪奧第二這對孿生兄弟彼此玩起了換名字的遊戲,他們矇騙了長輩,鄰里,最後連自己也被矇騙住了,但上帝是清醒的,在孿生兄弟死去的那一刻,依然沒有逃脫命運在他們身上烙下的印記,換回本位,清楚地歸入各自墳墓。

烏蘇拉,就像大地和母親,人類的始祖,在她的身上有着堅忍,勤奮,樸實的品質。她以母性的威嚴和愛,用以維護着整個家族在傳承過程中的行爲準則和道德規範。小說後半部分,烏蘇拉的死,意味着人性中道德底線的徹底崩潰。此時,看似繁華新生的家族時時隱藏着死亡的氣息,這是走向毀滅的開始,而滅亡的.速度將是驚人的。(這其實讓我想到我們身處的時代,以及我們將要面對的是什麼)

與烏蘇拉對應的是庇拉。特內拉,一個可以用紙牌預測事件的女人,她是潛藏在人性中最原始的一條蛇,她充滿誘惑,慾望,賦予人類以喚醒本能的靈感和激情,是人類的另一個始祖,細想想幾乎布恩蒂亞的所有子孫都與她有關,我所理解的她,是一位存在於我們自身的先知。而墨爾基阿德斯,則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偉大的預言家,他是人類智慧的象徵。

戰爭,變革,繁華,隕滅,在一個又一個印着布恩蒂亞家族符號的人物身上反覆經歷着,誰也無法解讀這條生命鏈條中的密碼,無法更改其中詭祕的程序。更令人感到荒誕的是,似乎生命被建立的同時,所具備的意義卻是:最終被摧毀。馬貢多風風雨雨的歷史看起來有如上帝把玩在手掌中的一個虛幻世界的故事,這是上帝對人類的嘲諷還是人類自己爲自己寫下的自我嘲諷?在人類終於解開預言家寫在羊皮書上的百年預言的謎底時,也同時明白,原來,這一切只是曾經存在而以後再也不會重複的一個虛無。

很喜歡馬爾克斯這部小說的結尾部分……“這時候,奧雷良諾才發現阿瑪蘭塔、烏蘇拉(他的戀人)原來不是他的姐妹,而是他的姑母。而弗朗西斯、德雷克襲擊里奧阿查只不過是爲了讓他們在錯綜複雜的血統迷宮中去尋找自己,直到生下那個終結家族的、神話般的動物爲止。馬貢多在《聖經》上記載的那種颶風的狂怒襲擊,已經變成了四下拋灑灰塵和瓦礫的可怕旋渦。這時,奧雷良諾覺得這些內容太熟悉了,不想浪費時間,於是有跳過了十一頁,開始譯讀有關他正在度過的這一刻的情況,他一面讀,一面就過着這段時間,並預測自己在讀完羊皮書後的情景,如同在照一面會話說的鏡子。這時候,爲了早些看到有關他死的預言,以便直到死的日期和死時的情景,他又跳過幾頁,但是,他還沒有把最後一句話看完,就已經明白了,他從此再也不會離開這間屋子,因爲這座幻影城在奧雷良諾、巴比羅尼亞譯讀出全本羊皮書的時刻,將被颶風颳走,並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完全消失,這手稿上所寫的事情過去不曾,將來也永遠不會重複,因爲命中註定要一百年處於孤獨的世家決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4

《百年孤獨》是一本很厚的書, 人物衆多,關係複雜,並不亞於我國着作《紅樓夢》,但它又與《西遊記》一樣,充滿奇幻色彩。我花了整整一個寒假,才能勉強看懂。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不愧是最偉大的魔術師,他用魔幻的筆寫出了一個堪稱傳奇的百年世家,一個現實又奇幻的歷史故事。

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着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同房。布恩地亞與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爲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不斷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着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着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爲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男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男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我對男性幾乎一致性悲慘結果實在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可理解,他們害怕自己陷於孤獨的泥淖,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獨,悖論的是他們的生存又離不開這種孤獨,他們渴望保持孤獨的高傲姿態。於是我對女性成員有着更濃厚的興趣。

其中烏爾蘇拉是整個家族母性的代表,她活了一百多歲,幾乎是整個家族史的見證人。“如果讓她死去,小說也就‘半途而廢’”。這說明沒有她的存在,這個家族就無法延續。烏爾蘇拉是家族的支柱,也是家族(人類)的始母,具有女性幾乎一切的`優點。她美麗﹑聰慧﹑堅強﹑勇敢,在丈夫退縮脫離男性統治秩序時,她又建立了一個與原男性統治秩序有繼承性和否定性的女性統治秩序。烏爾蘇拉支撐家族,但她的理想女性統治秩序並不臣服於男性統治秩序,她反對暴力、權欲、空想(也許有一定價值)、縱慾等消極因素,她努力使後代成爲“永遠聽不到戰爭、鬥雞、生活的女人和胡思亂想的事業”的人,雖然最後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徒勞,但還是在力圖阻止男性統治帶來的惡果。而這個家族其他女性更是“烏爾蘇拉”的延續和補充。其中阿瑪蘭坦的高傲、麗貝卡的野性、雷梅黛絲(俏姑娘)的美麗、麗貝卡·雷梅黛絲(梅梅)的熱情,以及雷梅黛絲·莫科特的純真善良,都是女性相對男性的特質的承載。第五代阿瑪蘭坦·烏爾蘇拉是“創世記”時期第一代,是經過歷史發展變遷,賦予了新的女性意義的,融入家族歷史上女性特點的總合體。她的情緒比這家族的人都好,她想把一切陳規陋習打入十八層地獄。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但在我看來,布恩地亞家族所留下的最大財富莫過於女性們的精神,它給我們一個啓示:男性統治秩序社會裏的強權﹑不公平﹑絕望終有一天會崩潰,女性的覺醒何其重要,這樣或許會出現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像烏爾蘇拉幻想那般,美麗若天堂。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5

在他沉着冷靜地講着一些令人毛骨悚然或者幽默荒謬的故事的時候,他的背後也有一個人,一個如他筆下所寫的那個魔幻現實主義世界中,堅定地站穩現實主義大地的烏蘇拉,她永遠不會像她瘋狂的丈夫奧雷良諾?布恩地亞那樣想:“咱們很快就會有足夠的金子,用來鋪家裏的地都有餘啦。”——對烏蘇拉來說,地就是土地,不是金子鋪成的。正是這個樸素的理念支撐着魔幻現實主義世界的天空。馬爾克斯的妻子也是這樣一個女人,可以說,是她,爲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之筆注入了墨。正如作者所說:沒有梅塞德斯,我永遠也寫不成這本書。

梅塞德斯是馬爾克斯的妻子。

那可能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馬爾克斯帶着一家人準備去旅行,就在旅行的路上,他突然恍然大悟,他應該像他的外祖母講故事那樣寫一本書,寫一部拉丁美洲百年孤獨的歷史,跟着他這個想法而來的就是《百年孤獨》著名的開頭: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然後,他們放棄旅行,一家人的.車停在馬爾克斯寫字檯上。

馬爾克斯爲了寫《百年孤獨》,把幾個月前買的一輛小車抵押了出去,把錢如數交給了妻子梅塞德斯,心裏想着還夠六個多月的——他認爲他六個月時間能寫完這本書。結果,馬爾克斯用了一年半時間才寫完這本書。錢用完了,梅塞德斯一聲沒吭。馬爾克斯不知道妻子是怎麼讓肉店老闆賒給她肉、麪包師賒給她麪包、房東答應她晚交九個月房租的——梅塞德斯瞞着丈夫把所有事情都承擔下來了,每隔一段時間還給丈夫送來張稿紙。——少了什麼也不能少這張稿紙。

梅塞德斯當然沒有親筆寫《百年孤獨》,但她和丈夫一起經歷了寫作的過程,馬爾克斯寫完讓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死掉的那章,渾身哆哆嗦嗦地走上三樓,梅塞德斯正在那兒。她一看作家的臉色就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

“上校死了”她說。

馬爾克斯一頭倒在牀上,整整哭了兩個鐘頭。

也是她親自到郵局去把這篇她沒看過的《百年孤獨》手稿寄出去的——她拒絕看手稿,我懷疑她多少也有些膽怯。她邊走邊想:要是到頭來這部小說被認爲很糟糕可怎麼辦?那時候,她腦子的庫房裏是否堆滿了欠下的麪包肉和稿紙? 正如人們評價《百年孤獨》中那些拉丁美洲的婦女們一樣:婦女們不僅保證了這個家庭的不斷香火,還保證了這部長篇小說的連貫性。面對《百年孤獨》,梅塞德斯也應該得到這句話:孤獨的血液。

無怪乎馬爾克斯花了那麼長時間去寫出這本書,它的確與我之前所看過的很多小說都不一樣。情節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達空間的壓縮,因爲篇幅擺在那裏。

整本書數十萬字中的大部分是馬不停蹄的快節奏情節發展,而作者的表達並沒有刻意地塞進字裏行間,而是靠着整個情節的情緒基調的不變來達成。小說中情節的發展一日千里,而整本書的情緒卻如一隻巨大的木樁釘進了大地一般紋絲不動。作者正是用這種手法來凸現出這種一成不變的情緒,那就是深深的孤獨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覺到布恩蒂亞家族百年間數代人的性格核心幾乎並沒有什麼改變。這個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塊石頭,抵擋得了過去,卻無法與未來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死。他被不知從何而來的子彈擊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過了整個馬孔多,避開了所有人的眼睛,繞過容易被弄髒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廚房忙碌的烏爾蘇拉面前——烏爾蘇拉纔是這個家族數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爾卡蒂奧是第一個死去的布恩蒂亞,流出來的是孤獨之血。火藥的硝煙氣味久久不散,縈繞在他的房子裏,縈繞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後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貫穿百年的孤獨那徹骨的荒涼。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6

當火車、電燈依次出現在敘事裏,當奧雷良諾們開始製造冰,我漸漸就厭倦了書中那個越來越熟悉的世界——相較而言,我更喜歡看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那些異想天開的創業故事,以及失明卻敏捷如神話一般的烏蘇拉。這也大概是爲什麼我從不愛看中規中矩的敘事,只愛看那些荒誕的故事,離奇的人生,魔幻的歸去又來,烏托邦,處處機鋒的令人費解的對白……當我只能一步步丈量平凡的生活,我在書中找尋的就不再是一雙合腳的鞋子,而是飛天魔毯。

最近幾天,我腦中總閃回阿瑪蘭塔這個人物。在我已經讀到的章節裏,她還沒有死,只是老了,形容枯槁而乾癟——又似乎老人都只有這兩種命運,要麼凋萎,要麼胖得像被氣兒吹起來一樣——然而她總歸是要死的。

阿瑪蘭塔幾次站在幸福的門外,只消輕移蓮步便有唾手可得的安穩日子,然而她沒有。這並不是出於一種對愛人的惡意的折磨,而是對自己的巨大的不信任感,以及對幸福的不安全感。赫裏奈多·馬爾克斯老死在休養院裏的最後幾年,終日只呆坐着回憶阿瑪蘭塔年輕時的容顏,而早年那個會調自動鋼琴的小夥子更是因爲她的拒絕就此了斷性命……我們不得不相信,阿瑪蘭塔也愛過他們。但她硬是以自己在對幸福的追尋和膽怯的兩極中擺盪的人生觀,選擇了萬劫不復的孤獨。

這讓我想到《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肖申克的救贖》中坐了一輩子牢,終於出獄卻馬上自殺的老頭兒;以及《聞香識女人》裏的阿爾帕西諾:“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在人生的每一步,我都知道;但每一次我都走向了反面——爲什麼?因爲那太艱難了。”

其實平凡生活是最艱難的,那其中帶着一種慢性自殺似的惰性,讓你迷失方向,甚至乾脆放棄找尋方向。死亡比捱過漫長的病痛更容易;死亡比在困窘中掙扎更容易;死亡比長久地與自己對峙更容易。分手比在一起更容易,戀愛比婚姻更容易……在葡萄架下,阿瑪蘭塔繡着花兒,心愛的男人忠誠地蹲在她的腳邊兒上(這一細節是我自己想象的)——如果愛情有一張天使的臉孔,阿瑪蘭塔和她的男人一定都能看見那天使在笑了——可她還是拒絕了。這種對平凡的、市井的婚姻生活(大而化之,即對正常人生軌跡)的恐懼,緊緊攫住了她倉皇又緩慢的一生。

晚年的.阿瑪蘭塔開始坐下來安安靜靜爲自己織裹屍布。我不得不聯想到身邊的一些人。比如那些姑娘們,得到一個真心對自己好的男孩兒,會忍不住一再試探對方的底線,以證實如果這是確鑿的愛,就可以無限包容;又比如多少小男孩兒以爲主動的姑娘就是不值得珍惜的,因爲她們一定對誰都一樣主動,顯得輕浮。最終,當姑娘們抹着眼淚說那男人怎麼不要我了,再也沒人對我這麼好了;男人則攥着酒杯皺着眉頭默默不語……我知道那無關是否珍惜,而是一種對待感情、對待愛人的畸形方式,一種深刻的自毀情結。好像糖果就放在抽屜裏,它本來就是給你的,你也非常喜歡吃——可你拉開了抽屜,與糖果對看,卻死也不拿來吃。最後任那糖果變質了,你也掉下眼淚來——這眼淚甚至也不是因爲愧悔,而是因爲對自己居然永遠無能爲力。又或者,根本就不該拉開那抽屜。

其實人的一生,真正合適的對象,真正有幸福感的瞬間,配額該是大體相當,誰也不會更多,誰也不會更少,全在於一念之間。因此,如果恰好有這樣一個人,他願意與你一同捱過這漫長的黑夜,也願意傾聽你的滿腹牢騷,而你需要做的,只是拉住她的手,別讓她撲個空——那麼,爲什麼不呢?

阿瑪蘭塔一生都戴着遮掩燙傷疤痕的布條兒,那是讓從戰場上歸來的奧雷良諾上校爲之惆悵的布條兒。其實戴在腕子上還算好的,怕的是入骨入皮的緊箍咒。

順便說一句:一直覺着“魔幻現實主義”這名字起得真好,簡直無從替換。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7

我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爲了對抗虛無,卻渾然不知這就是虛無本身。

最近在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在大學時看過,只是模糊的記着一代又一代人命運的輪迴,在當時年紀,只是對布雷迪亞家族命運魔幻般的相似好奇,但當最近生活漸漸的感到無聊時,不知怎麼又想起了這本記憶中有趣的書,買了回來。剛讀之初,還是能被那種命運的變幻而吸引,可讀着讀着,心中生出越來越多的沉重,彷彿看到了這個家族都男人、女人們的瘋癲都是在對抗些什麼?而腦海裏總能回起他們平靜的時刻:阿爾卡蒂奧在被執行槍決的時候,他放下了一生的恐懼,可以平靜的去回想自己的一生;貝麗卡當丈夫死去,將自己關在黑暗的屋子裏,不再出門時,她也彷彿在那個暗無天日的地方找到了平靜。那麼又是什麼讓他們的瘋癲迴歸到了平靜?

借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這個人物,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馬爾克斯是這麼描述借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早年沉迷於父親留下的實驗室中,熟練掌握了金銀器的製作工藝,後來參加革命軍。他發動過三十二場武裝起義,無一成功。他與17個女人生下17個兒子,一夜之間被逐個除掉,其中最年長的不到35歲。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他有一次被人在咖啡裏投毒,投入的馬錢子足夠毒死一匹馬,但他仍然大難不死。他拒絕的'共和國總統頒發的勳章。他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從南到北,自西向東都在他的統轄之下,他成爲了最令政府恐懼的人物,但從不容許別人給他拍照。他放棄了戰後的退休金,到晚年一直靠在馬孔多作坊中製作小金魚維持生計。經過了這一切,留下來的只有一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是的,他一生中留下的就是那些傳奇的故事和一條他的名字的街道,再無其他。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就足夠了,功名偉績,不足以嗎?可是,如果我們想象着進入到上校的內心,去品味他的靈魂,我想,有一種味道是最重的,那就是孤獨!而且貫穿了整個家族一百年的歷史。這也是馬爾克斯想要表達的,或者是他的人生感悟:百年孤獨。

我們在上校的一生中,看不到他愛的人和愛他的人,我們看不到那種在關係中體驗到的狂喜與平靜,而是由上校或者說他的家族在一代代的複製的過程中演繹成了瘋狂。其實我們內心尋求的很簡單,就是在愛人的懷裏瘋狂,哪怕只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擁抱。在兩個相愛的人的生活中,這種瘋狂最終會被軟化,變成柔情、溫情,生活的點滴,卻處處發着璀璨的亮光。

也許會有很多人反駁,上校離開他的村子,去建立馬孔多,不就是一段不被接受的愛情嗎?可是,讓我們來看看。他和烏拉爾從出生起就被認爲要在一起,並沒有彼此的相遇時刻,彷彿就應該那樣。而且在他們的一生中,唯一保持理智的就是烏拉爾,而上校一直瘋狂着,以至於烏拉爾說出:“忘了你那些瘋狂的新鮮玩意吧,還是管管你的孩子吧,瞧瞧他們,自生自滅,像驢子一樣。”當何塞、布雷迪亞照妻子的話做了,向窗外看到了兩個赤腳待在陽關裏暴曬的菜園裏的孩子時,他感覺從那一刻起他們纔開始存在,從烏拉爾的咒語中誕生出來。”足以看見,上校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個世界中沒有一個人,哪怕是自己的兒子。而他將一生都在這樣的世界裏度過,這樣的一生只能用兩個詞來概括:瘋狂與孤獨。並且像一個魔咒般在他的家族中延續着。他們越是瘋狂的對抗虛無,他們越會感覺到孤獨,世界在他們心裏其實就是虛無的,因爲他們的心裏沒有一個愛着的人居住着。或者說,其實在這個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唯一存在的只有人: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情感關係纔是真實,其他的一切都是虛無!權力、金錢、豪宅、美女無一例外,如不相信,去問問那些時日無多的人,他們這一生,最看重的或者說最遺憾的是什麼,他們的答案一定與某個人有關。

我想,馬孔多的百年孤獨,有時也是我們的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8

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作”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衆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 這本書記載了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樣一個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着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地 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這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誠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 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他們又以不同的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 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哀。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整個民族能夠團結在一起。 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原因。他們的孤獨並不是因爲不能與人分享快樂,而是由於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 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可以使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以冷漠、消極的 態度去對待生活。而實際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落後和愚昧爲伍。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每個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孤獨,而這樣的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貢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於無形。因此,我們需 要團結。從前,人的每隻手都有五個兄弟——大哥(大拇指)、二哥(食指)、三哥(中指)、四弟(無名指)和五弟(小指)。他們都有各自 的分工,盡職盡責團結的生活在手上。可是時間一長,他們的思想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都認爲自己的本領最大。最終矛盾激化,一場不可避免的爭吵發生了。大哥 說:“我天天帶領着你們早出晚歸,辛勤的爲手服務,我的本領最大。”二哥說:“你分配不均,有失職之處,出了事都是我給你頂着,我的本領最大。”三哥一把 鼻涕一把眼淚的哭訴:“你們都把髒活累活壓在我身上,美其名曰我的.身材修長體格健美。”四哥尖着嗓子插嘴道:“那是你自找的。瞧我管理的外交處,那可是頂 呱呱,我的本領最大。”五弟也爭吵着說自己的本領最大。他們激烈地爭吵,誰也不讓誰。這時 ,人說話了:“要不你們比比,誰能拿起地上的球,誰的本領就最大。”於是,他們爭先恐後的去拿球,可不管怎麼努力就是拿不起那個球。人說:“你們一起拿試 試。”他們走在一起輕輕一拿,球就很輕鬆的拿了起來。他們終於明白,團結就是力量。

團結,是由多種情感聚集在一起而產生的一種精神。團結並不止存在於志同道合的人羣當中。想要成爲一個團結優秀的集體,只需要我們都用真誠去面對集體中的每 一個人,讓這個集體裏面的每一個人,都感覺到心靈的溫暖。如果一個團隊沒有團結的精神,那麼這個團隊就不能稱爲團隊,只是一羣志同道合的人而已。團結是成 功的基石,沒有團結,理所當然的,就不會有成功,這是千百年來都不會變的道理。有兩頭驢,被同一根繩栓住了,他們的兩邊各有一堆草。它們相互背對着,各去 吃自己這邊的草。可是繩子不夠長,兩頭驢吃不到各自方向的那堆草。經過思考,它們共同協作,先吃一邊的草再吃另一堆。它們能看到共同的利益而進行協作,如 果它們互不相讓,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將誰也吃不到草。由此可見,團結必不可少。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迎來美好的明天。同理,只要人人團結在一起,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加精彩、和諧。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9

在茫茫人海中,我卻如同生活在沙漠裏,只有依賴互聯網或者閱讀寫作,和自己的心靈對話。也許,這就叫做孤獨。

在短短的一年中,我的性格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以前的活潑開朗變成這樣沉默寡言。我想這段時間我已經帶給人們太多的不快樂了。好像和誰說話都明顯的帶有火藥味了。人們都說我變了,不是以前那個親切隨和的人了。

不過我實在忍不住要說。也許這樣說了心裏好受一些。真的。我找到一張紙就會不斷的寫下去,現在就是這種感覺。有一種想一吐爲快的感覺。

此刻,就如同跟朋友一起在外面喝酒時的情景。我不高興。朋友們總是設法寬慰我。他們默默的坐在那裏,聽我講述一個人的心情故事。一任酒杯在手裏舉起滑落。啤酒的味道真好,能替人解除煩惱。真的。當幾杯啤酒喝了之後,我已經不能思考了,也許,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我才能安靜的.入睡。夜太長了,我怕我在深夜裏醒來!所以我寧願每晚睡晚一點。也許,這樣可以把夜晚的時間擠得短一些。然後在第二天很早起牀。這樣,我彷彿每天都生活在白天,每天都生活在陽光裏。

最初我還以爲能在互聯網上得到一些安尉。沒想到人們過得比我還不快樂。我想跟她痛痛快快的聊聊,聊一些屬於互聯網上或者其它世界纔會有的快樂。一個在心靈深處構思的世外桃源。可是沒想到,我帶進自己苦心營造的快樂桃源的人卻都需要我的安慰。

有的失戀,有的失業。有的因父母不和,痛苦,孤憐。我試着爲他們一一排解。我想,自己心靈的痛楚卻可以作爲別人的心靈的試劑。居然能讓我成爲一個稱職的業餘的心理醫生。我想,如果別人快樂,我也就應該得到快樂了。我是這樣想的。因爲到現在爲止還沒人能夠給我帶來快樂。除非我已經重新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建立起自己的完美人格。可是,這太難了。而且這一切都是一個人默默的摸索。在一片不屬於自己的天空中尋找一方淨土。

我思考,我困惑。當初對朋友們說出這句話時,他們都覺得很經典,其實當時我也只是隨口說說而已。不曾想到,這也許是大部分人的狀態。也許,如果一個人只默默的把自己應該做的事做好就行了。何必想那麼多呀。不思考的人是快樂的。因爲他無憂無慮。

其實人活在這世上,怎麼可能無憂無慮?

17歲以前我也曾無憂無慮。因爲那時我沒去想自己怎樣生存,怎樣發展的問題。只想到自己怎樣分配這一週的時間,應該學些什麼?我交了幾個好朋友,我也不感到寂寞。心情一直非常愉快,做事也得心應手,自信心十足。我感到很滿足。所以很快樂。我不吸菸不喝酒。每天都堅持看書,我每天都在進步,每天都在與別人愉快的交流着。我的確很快樂。

愛情會使人幸福,也會使人淪落。但這一切並非對方的錯。愛情本身並沒有錯。錯的只是一個人的意志,一個人的情緒。受到這種控制力的強烈干擾,會使一個人徹底的改變。

挑剔,指責,冷漠,率真,輕浮。

世界因爲我的存在而顯得悲哀。一個上升的,創業的時代,一個人卻不思進取,安享於毫無創意的生活。感覺時間在慢慢推移,而一個人的意志卻不斷的衰減直至消失。生活。不應該遷就這種人,爲什麼給我這麼多空間讓我慢慢做一些事情。爲什麼不及早把我淘汰掉,讓我受這種痛苦?

時間會沖淡一切,而人生卻承擔着太多的責任。還有很多事情都還沒有開始。正因爲沒有開始,纔看不到結束。沒有計劃的人生太可怕,沒有目的的旅行,會不會把我們引入人生的死角?

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想得到什麼?我能給人們帶來什麼?

常常這樣想。自己問自己,但沒有迴音。四周只有一片寂靜。

我沒有朋友,是因爲我放棄了朋友。我沒有事業,是因爲我放棄了事業。爲了微不足道的愛情,我們都做了些什麼?

爲什麼會愛上一個人?爲什麼會接受別人的愛?而又爲什麼不能接受別人的告別?

寂靜的夜空,沒有一點回聲。

我感到很寂寞。

也許,寂寞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0

對於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這本《百年孤獨》,我一直以爲會是一部大部頭,但是看完了之後發現這本書的節奏其實非常地快,馬不停蹄的,就已經將一個家族百年間好幾代人的故事展現在了讀者的眼前。

有人說這部作品與《紅樓夢》有相似之處,我也覺察了個一二。

首先從整個小說的結構上來說,《百年孤獨》藉由羊皮卷的密文詳細地記錄了整個布恩迪亞家族從建立到衰敗的整個過程,這與《紅樓夢》裏空空道人從石頭上抄錄下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史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兩部作品在敘述的順序在顛倒了一下,但是我們不妨也可以將其再顛倒回來,那麼《百年孤獨》的開頭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子寫道:多年以後,一位吉普賽人路過馬孔多時,無意間發現了幾卷掩藏於破壁殘垣下的羊皮卷,他輕輕的拾起來,上面的各種文字依然字跡清晰,他一卷接一卷地讀下去,一個龐大的布恩迪亞家族的興亡史展現在了眼前。他將故事抄錄並傳之與世,告知世人多年以前在這個叫馬孔多的地方,曾經有過這樣一段不爲人知的歷史。

第二點是兩部作品裏都傳達出宿命論的意味。《紅樓夢》中第五回賈寶玉在太虛幻境裏的所見所聞,便是整個家族裏所有人(女子)的命運歸宿,只是賈寶玉也像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代成員一樣,一開始都沒有參透其中的奧祕。《百年孤獨》裏吉卜賽人梅爾吉亞德斯所留下的羊皮卷就像是賈寶玉在太虛幻境裏所看到的那些命運的讖語。家族的密碼早已寫就,命運的齒輪一旦開始轉動,一切便都按着早已安排好劇本的進行上演。而這直到了最後一刻,家族敗落得只剩下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一個人的時候,命運的安排者纔將這一切冷酷的現實拋在他的面前。

這兩部作品肯定還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兩部都是描寫家族的`興衰史,都是寫盡世間百態,人情冷暖。《百年孤獨》我也只看了第一遍,《紅樓夢》雖然瞭解的會要多一些,但遠遠不夠。不過這兩部都是值得反覆品讀的經典之作。

我在看《百年孤獨》的時候,越是到後面越是感到孤寂,感到命運的悲涼。小說裏描寫的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晚年的孤獨,死亡時的畫面,都不由的引起人的深切同情。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個曾熱衷於發動戰爭,不停地在小作坊裏反複製作融化小金魚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他死的時候是這樣描寫的:他像只小雞一樣把頭縮在雙肩裏,額頭抵上樹幹便一動不動了。家裏人毫無察覺,直到第二天上午十一點桑塔索菲亞·德拉·彼達去後院倒垃圾,忽然發現禿鷲正紛紛從天而降。上校的一生,追溯起來,我發現並沒有值得的事情,他的戰爭,他的小金魚,他的那些兒子們,都好像不過是爲了消耗其一生漫長的時間。沒有人真正瞭解過他,就好像他不瞭解別人也不關心這個家族的命運。

要說這個家族裏最勤勉的人,無疑是烏爾蘇拉。她的一生可真是全部都貢獻給了這個家族,爲這個家族的存續操勞了一輩子,甚至到了她失明的時候都還在爲這個家族考慮。“我不行了,”她對奧雷里亞諾說,“我這把老骨頭管不了這麼大一個家了。”看到這裏,這個家族唯一的支柱倒了,往後就再也沒有人可以讓這個家族興榮起來。烏爾蘇拉是讓人敬佩的,我可以說也是最讓人同情的,她的離開也是一種最大的解脫,從此再不必操勞,再沒有家族後輩將其當成玩具來玩耍,再不必忍受陰暗,螞蟻,水蛭的侵蝕。

《紅樓夢》裏有句話“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我在看《百年孤獨》的時候也想到了這句。或許人生本來就是亦幻亦真,所以也會有人說不必在意《百年孤獨》裏所描寫的許許多多的奇幻事件,我想這本書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對於人生命題的思考,我們何去何從,是否也有類似的宿命早已將我們的一生下了定本。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1

與書相遇,其實同與人相遇一樣。人們常願:“對的時間,碰見對的人”。是因爲過往滾滾將你我塑造爲了今日的你我,少了任何一段過往的時光,都不會是對方所期盼的人。

讀書亦然。用一顆心去靠近冰冷的文字,渴望從中得到共鳴,得到啓迪,得到跨越空間,跨越時間的超然友誼。十五歲讓你熱淚盈眶的薄本,二十二歲再讀未必會有同樣的感受,甚至隱隱爲過往的眼淚而面紅。而十七歲那年隨意捧起卻覺無趣,隨之束之高閣的書,卻在歲月的流淌下,在某年深深叩擊着你的心靈。

第一次捧起《百年孤獨》,是在高中。關關新購之後,泡腳時吐槽裏面人物重複而拗口的名字——何塞阿爾迪奧布恩迪亞,甚至還有什麼第一第二的,弄得我們忍不住發笑。在單調的高三生活裏,何塞阿爾迪奧布恩迪亞,這個長長的名字甚至成爲了我們一個不明意味的笑話。偶爾從口裏吐出,看着其他人莫名其妙的表情,總是能樂不可支。於是抱着一種尋樂的心態,我過些時日便將它借了過來。依稀記得它黑紅的封面,書脊因摩挲而略微發白。大抵是因爲那時每天讀閒書的時間有限,每次翻開,望着書裏的名字,總要花一番功夫去試圖接續人物關係。沒過一週,這種艱難而痛苦的嘗試,就以我的全盤失敗而告終,除如同漿糊一般留着幾個拗口的難以辨別的'名字以外,並未感受到半點文學吸引。只覺得像是回到了小學不知幾年級被父親要求着初讀紅樓夢的日子,渾渾噩噩,味同嚼蠟,難熬非常。

放棄前,我特地關注了一下作者的名字。從此,馬爾克斯這個名字便深深烙在了我的腦海裏。《百年孤獨》就此成爲了一種難言的痛苦回憶,心中甚至生起了一種莫名的恐懼,不願再捧起。

說不出是什麼緣由,硬要說,大抵是想克服一下心魔,於是三四天前倔強的下回了《百年孤獨》。熟悉的封面躺在灰白的紙屏中,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樣張牙舞爪。在外婆家的小凳上,就這樣開始了重讀。

斷斷續續讀了兩三天,前面的劇情多少有些印象,讀起來雖然順暢,但又有些枯燥。我甚至又開始擔心這次重讀能否遂願,似乎熟悉的混淆感又隱隱浮現了起來。但不知從何時起,我忘記了紛繁複雜的關係網,拋開了那拗口而重複的名字,漸漸地,誇張而狂野的魔幻現實面罩被揭開,我驚覺其背後是布恩迪亞家族一代代不同的悲劇,但貫穿始終的,卻是不變的孤獨。

羊皮卷,銀匠間,小金魚,裹屍布。無休無止的情愛與私通,交織着無休無止的怨恨與猜忌。那小小一間銀匠間,那薄薄幾卷羊皮紙,又留下過多少孤寂靈魂的指印。偌大一個家族,從未有過理解與共通,每個人唯有難以排解的,互不理解的,終生縈繞的孤獨。是孤獨招致了悲劇,而悲劇又招致了孤獨。

或許悲劇在他們自己看來,不覺是悲劇。或許孤獨者本身,鮮覺孤獨。但終會有一天,若孤獨的世界出現一個缺口,被壓抑的情感便會如火山般噴涌,孤獨會吞噬你,會讓你加倍加倍地試圖表達自己熱烈的情感,讓你奮不顧身,忘卻倫理,失去理智。

少年未嘗愁滋味,爲作新詞強賦愁。

孤獨也是。儘管人生的路才短短几程,也許幾年,幾十年後再回首,又會有不同的滋味,甚至會爲今日的多愁善感暗自發笑。但近一年的我品澀到的孤獨,遠比過往所有都來的更多。漸漸意識到,沒人會陪你走過千山萬水,沒人會陪你跨過荊棘險灘,人生的路越走越孤獨,家人會支持你,朋友會鼓勵你,但都不曾瞭解你,正如你也不曾瞭解誰。熱鬧的歡聚背後,可能是一顆顆孤寂而渴望共鳴的心。孤獨是我們的起點,似乎也是人生漫程的必然歸宿。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願我們找到自己的知音。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2

《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使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作品描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寫到這七代人如何從一無所有到飛黃騰達再到衰敗沒落,也寫到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

故事的開頭這麼描述: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神奇的一句話,竟然把昨天、今天、明天都寫在一起。

而我可能會這麼描述:多年以後,當睏意來襲,我將會回想起在一個寂寥的午夜或凌晨我合上《百年孤獨》之後那種難以名狀的情緒。

此後中國讀者這麼描述:多年之後,當中國作家寫下自己小說開頭的時候,將會回想起第一次讀到《百年孤獨》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正如中國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深受其影響,在看了《百年孤獨》後,大叫“我知道怎麼寫小說了”。甚至嘆息道:

我讀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是“震撼”。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

緊接着感覺到遺憾,我爲什麼早不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呢?

很多人第一遍閱讀時表示看不懂,糾結於人物間的複雜關係,糾結於時間線的不斷跳躍,但發現作爲睡前讀物竟然有驚人的催眠效果。

但其實把握好“孤獨”和“魔幻”兩個核心即可,其他的不必過分糾結。

相似的人,相似的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漫長曆史上,七代人有一個重複命名的傳統。

後代如果是男孩要麼叫奧雷里亞諾,要麼叫何塞·阿爾卡蒂奧。而所有叫奧雷里亞諾的都性格孤僻,但頭腦敏銳,富於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都性格衝動,富於事業心,但命中註定帶有悲劇色彩。

如果是女孩則叫蕾梅黛絲,極其美麗,卻又天真,一方面被認爲智力發育遲緩,另一方面卻又被認爲是最有智慧的人。

家族的第一代人,在馬孔多建立了村莊,並創立了布恩迪亞家族。

家族最後一代人,雖然破譯了羊皮卷,卻沒能扭轉家族孤獨的命運。

對於布恩迪亞家族來說,七代人如此繁多,其結局卻又如此相似,也許唯有孤獨才永恆。

對於馬孔多村莊來說,百年的歷史,其宿命卻是一夜被抹去,體現了真正的百年孤獨。

因爲孤獨,所以魔幻

布恩迪亞這個百年家族,直到他們的第七代出世,每個人都很孤獨,都是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內心沒有人走進,才使得一個個人在這個大家庭裏幹出很多魔幻又匪夷所思的事情。

因爲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而寂寞是造化對羣居者的詛咒,孤獨纔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故事的'魔幻一方面體現在人物的行爲和安排上。在閱讀時,經常你的印象裏他已經死掉了,可是在今天的情節中他又再次出現了。

正如文中說的:一個人不是在該死的時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時候死。

另一方面又體現在外部環境上。但這種魔幻又讓人覺得很真實,細細品來並不突兀。

唯有孤獨永恆

整個家族與孤獨抗爭了整整一百年,卻始終不得要領,不懂如何擺脫這種孤獨,最終消失在了這個世界上。

而書中也暗示了:擺脫孤獨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有愛情”。

正如人總是要找和自己靈魂相似的人!找個懂得自己內心的人,因爲愛情需要心靈上的相通。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羣人的孤獨。而從茫茫宇宙的角度來看,我們都是孤獨的。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而人生的祕訣不是別的,是跟孤獨簽訂體面的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