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百年孤獨讀後感【常用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常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百年孤獨讀後感【常用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1

拉丁美洲作家馬爾克斯的名字是和魔幻現實主義聯繫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獨》就是他展示其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代表作。讀過他這部作品的人都忘不了他極善用絢麗而無羈的想象構造出一個彷彿神話中的世界。

馬爾克斯幼年生活於哥倫比亞沿海小鎮。外祖母在夜間經常爲他講敘民間傳說和印第安人的神話。反映於創作之中,就是他那種“幻想而又不失真”的魔幻風格。

《百年孤獨》還是馬爾克斯採用外祖母那種“不動聲色的講着許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的方式進行創作的第一例。爲了這個漫長的“百年故事”,他想了十五年,而後因爲目睹一個老頭帶着一個小男孩去見識冰塊(那時候,馬戲團把冰塊當做稀罕寶貝來展覽)的場景而開始動筆,《百年孤獨》使他真正享受到寫作的快樂。而他往往十分重視小說的第一句話,因爲他認爲這決定着全書的風格、結構,甚至篇幅,故而《百年孤獨》開頭的這第一句話也同樣含有這種神祕的信息:“多年之後,面對槍決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人們爲此發明了一個新時態名詞“將來過去式”來爲之命名。馬爾克斯真正動筆寫作《百年孤獨》僅花了還不到兩年的時間,然而這之後他就引起了世界文壇的一次“爆炸性”的事件,魔幻現實主義的“蘑菇雲”讓全世界的讀者爲之震撼不已,癡迷而吃驚。

《百年孤獨》中講敘的一切都具有令人不敢置信的奇妙效果,其中糅合着印第安人的傳統信念和意識,比如認爲人的死亡是因爲河水或石頭在召喚人的靈魂等等,以及阿拉伯的神話。在小說中,萬物有靈,人鬼共世,時空上則迂迴,迷離以表現人生的輪迴,他還相信預感和預示的作用,以此爲以後的故事發展埋下種種神祕的伏筆。

《百年孤獨》被評論界贊爲“二十世紀用西班牙文寫作的最傑出的長篇小說之一”。其作者馬爾克斯獲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爲拉美小說界的“”。

《百年孤獨》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的代表作。

百年孤獨讀後感2

買了這本書差不多有一個多月了,一直放在書架上,沒開封。一直沒時間看,後來聽一個微博上的朋友說,這本書很震撼,所以借春節假期之際,開了封。果 然很震撼。對南美不瞭解的我,通過這本書可以知道個所以然。作者馬爾克斯通過對小說情節的肆意構造又讓其沉浸於現實之中,將拉丁美洲人的生活方式和細節與 天馬行空的故事進程交融在一起,通過描寫一個小鎮(馬孔多)的興衰和盛敗過程彰顯出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進程,通過描寫一個家族的新生、鼎盛到沒落和消亡過 程來展示整個南美人的風土人情和生活面貌。情節之離奇、過程之曲折,色彩之濃烈,結局之意外,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對全篇小說的孕育能力和掌控能力。整篇文 章都被一種異樣的孤獨所籠罩,讓人窒息。很奇特,我對作者寫這篇小說的動機很感興趣,有機會,一定要查查資料,看看作者出於何種目的寫這篇小說。

當我看完這部小說的時候,我竟然驚奇的發現這部小說與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首先都是描寫一個家族,而且極力將其所處的.歷史背 景淡化模糊,重點敘述故事內容和勾勒人物個性。其次,巧妙的將虛幻和寫真的寫作手法融合在一起,使整個故事情節無限伸展,無邊無際,使小說中的人物無限穿 越,鮮活如生。最後相似的地方,就是人物衆多。每個人物都有着自己獨特的個性,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影子。再一次佩服加西亞.馬爾克斯,但對人物個性描寫還是 及不上曹雪芹,不同的是馬爾克斯寫完了,曹雪芹卻沒寫完,留下一個巨大的遺憾。

印象中的南美是一個很獨特的地方,有神祕的瑪雅文化和原始部落,也有現代文明和工業革命。美麗而又富饒的地域和勇敢勤勞的南美人卻過着貧苦的生活。他們與 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沒有經歷過一二次世界大戰,但是發展卻遠不及歐洲和北美。從哥倫布發現他們之後,就變成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後來又成了葡萄牙人的殖民 地,成了冒險者的天堂,同時把戰亂也帶進了這個地方。就如作者的故鄉一樣,到如今,也還在戰爭不斷。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百年孤獨讀後感3

不記得是誰說過:“不會享受孤獨,就不會享受人生”。一個人坐在藤下冰涼的石椅上,這未必是孤獨,在煦煦攘攘的人羣裏穿梭,或許你會更加迷茫。那麼,什麼是孤獨?

黃昏,夕陽爲每個存活於世上的人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人們爲了活着而奔波,不斷重複着由生至死,由死至生的過程,在生命的動盪中起起伏伏,過着孤獨的人生,回憶孤獨的過去。正如布恩迪亞家族不斷髮展又不斷沒落而最終消失。這似乎是人生永恆的孤獨輪迴,“月盈則虧。盛極則衰”正是這世上每一樣事物變化的必然規律——沒有什麼能獲得永生,亦沒有什麼能在有生之年堅持不變。

我們“赤裸裸來到這個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每個人的人生似乎都只是從誕生就開始走向死亡,但我們身在其中,每個人的人生是何其不一樣,沿途的風景依然百變,即使我們只是走向孤獨的無知遊歷的旅客。

“我們終將孤獨”的的確確是無可否認的真理,但如果所有人都因這一點而放棄自我的志向和抱負,世界將如何發展,如何演變成今日的模樣,又如何走向宿命的孤獨。林語堂說“世間沒有一個人感到絕對的滿足”,因爲人對自我終將死去感到不滿,所以不甘願安守現狀,纔會抱着活着的期望。安於命運的人永遠不會被載入史冊,是因爲他們寧願把自我關入永恆的孤獨中度過一生,儘管我們無法避免這樣的'結局,但人生的好壞是否並不只參照一個人是否死去,而是這個人是否能在他短暫的幾十年間經歷最精彩的故事。我們人生的結局已定,可是是走向孤獨的路上,與其自怨自艾荒廢人生,不如抱着活着的期望一點點向孤獨走去。正如豐子愷所說:“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看那天邊閃耀的金色太陽,即使它終將應對黑暗,走向孤獨,但無論朝霞還是夕陽都如此美麗,灑落在身上的金光帶着孤獨光耀,如此讓人心馳神往,令人無法抗拒。

孤獨,並不是人生的絆腳石,只要我們真正理解孤獨的內涵:孤獨,包含一種剛強、抗爭、向上的精神。

孤獨,其實就是一種靈魂的放射,一種理性的落寞,也是一種思想的高度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讓我們享受孤獨,享受人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4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爲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獨創新穎倒敘手法

“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是全書的第一句話,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這種獨創、大膽的敘述手法在我們讀來,給人一種驚人之感。

魔幻現實主義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爲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爲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

作品的預見性

作品在“冰塊”和“石頭”中開始,在一陣風中結束。加西亞·馬爾克斯曾經近乎絕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這樣的歷史象徵了孤獨,就是“百年的孤獨”。

手稿卷首的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孔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從此這個村鎮就永遠地消失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5

生命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個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彷彿預示着他們將有相同的命運。一是死於非命,二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獨中退化。他們也曾試圖用他們的方式突破獨孤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是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將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哀。”越文明,越孤獨。

在當今社會大染缸中,有多少人被染黑了心,染紅了眼。我們逐漸開始懂得隨大流,開始應社會的需求的需要,逐漸開始盲目的去迎合他人,慢慢的失去自我。我們在這個社交圈中我們害怕孤立,畏懼孤獨,也漸漸喪失自我。社會中,更多在喧鬧之後離散不再聚首,煙花散盡後獨仰冷寂星空。人在這個社會中我們應學會享受孤獨,有自己的獨立的認知和思考。

在芸芸衆生中,敢於與世隔絕,獨善其身,任周圍他人的鬧騰,你卻不關心冷落孤寂,像一朵花在荒涼沙漠中,不願向着微風吐馨。只有學會忍受孤獨,思想才能更加獨立,才能在這個嘈雜的世界中,不隨波逐流。記得宮崎駿說過“生命可以隨心所欲,但不能隨波逐流。”

與世隔絕的背後是更獨立的與時俱進,而不是僅僅活在自己的世界。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孤獨與無聊,寂寞是不同的,孤獨是拔於流俗的清醒思考,是難得的自我反省與觀察他人的契機。人生自有路,不懼險與獨。優秀的人都是孤獨的,只能把理想寄託與自己精神世界,默默的承受着一切,百年孤獨就像是宣泄的世界的模特。就像書本中的烏蘇拉爾,她孤獨了一生,卻堅強了一生,她看遍了子孫三代榮辱興衰,明白世事變化,卻從未忘記自己的本心,堅持着自己的尊嚴與規矩,她從未庸俗過,從未像家裏強壯的男人妥協過,沒有像新事物的變化低頭過,她的生命,滿是花海。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的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百年孤獨讀後感6

最近讀了一本書《百年孤獨》,第一次看這本書,立刻被書名和各種複雜的人物,以及莫名其妙思緒所吸引。孤獨構成了這本書和所有人物的基本格調。整個布恩迪亞的家族呢,都是不太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天不與人說話,有的爲做一個目標瘋狂的去做,並不考慮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的使整個家族與世界隔絕,瘋狂的導致家族的一個人綁在樹上,最後被螞蟻吃掉。這種冷漠孤獨的狀態讓人心酸。讓你會爲之沉思,他們活着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生活在現代的都市裏,每天都是繁華熱鬧,但在繁華熱鬧之後還是感到一絲難以抗拒的孤獨。雖然網絡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每天在重複的模式中找不到真實的自己。唯有自己在安靜的角落裏,靜靜的看書的.時候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樂趣。我對家族的一個女性——烏爾蘇拉印象非常深刻,她爲了與孤獨對抗做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依舊走向孤獨的深淵,投入孤獨那冰冷無情的懷抱。最後她仍然無法戰勝這種孤獨,她的堅強使我震驚,家族中每一個人都被孤獨包圍着。慢慢的走向一個孤獨的懷抱,可她並沒有放棄,直到她死亡,她也沒有放棄,她要把家人從孤獨中喚醒,幫助家人擺脫孤獨的懷抱。家族中的其他女性也慢慢走向孤獨,只有她一直保持着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被捲入這混亂的迷失生活當中,她沒有迷失方向,她找到了自己並堅定的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們生活在充滿陽光和誘惑的時代裏,我們每個人都被各種各樣的誘惑包圍着。但真正能不被誘惑的人又有幾個呢?突然感覺能不被誘惑的人,有多麼強大的內心力量。也被烏爾蘇拉抵抗孤獨的決心勇敢而感到榮耀,烏爾蘇拉從不退縮,在惡劣的環境下自強不息,活出波瀾壯闊的一生。由衷的佩服她,學習她頑強向命運抵抗,終於活出自己的燦爛。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筆下的充滿着神話和幻想的一部經典的作品。這本書雖然有點難懂。但讀起來會讓人回味無窮。非常喜歡裏面一段經典的語句是: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希望你讀到這本書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覺。

百年孤獨讀後感7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說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一樣,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一樣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進取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時不能回到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感情也只是過眼雲煙”坦白地講,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複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爲據說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獨》,卻缺乏這種進取的精神,僅有偶爾幾個進取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歲的烏蘇娜,他一向活到十幾章(本書一共才20章),那個時候他的曾曾孫子都出世。了總的來說本書的基調還是黑色的,結尾那句話“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的理解與書中的簡介不一樣,書前面的簡介說這句話代表的是進取,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我卻覺得這句話是爲這個杯具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獨歷史畫上句號。並不預示着以後的家庭就不孤獨,而孤獨其實是揮之不去的,誰也逃不掉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應對的方式有所不一樣。

奧雷連諾上校採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感情,可惜他的感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看《百年孤獨》我一向在思索一個問題,這個家族爲什麼是孤獨的。我想來想去都貌似找不到答案,或許是因爲代溝,或許是與世隔絕,還是說作者根本就不想說原因,只是表達一種狀態?都像,又都貌似不對,這個問題仍然在困擾我,期望朋友們看了之後大家討論討論。

這本書在我看來真的是很不錯,其中反映出的人生常態和人情世故,以及對人的本質的研究,作者都能夠說是十分透徹的,透徹的讓人感到有一絲害怕的感覺,這就是書的殺傷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8

在與世隔絕的馬孔多裏,濃縮着一個世界,濃縮着世界上的各類人,也濃縮着世上所有的孤獨。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更像是空虛的靈魂。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從書中的人物身上讀到了我們在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個屢敗屢戰的、不屈不撓的科學家,他有無窮的想象力和毅力。他是所有科學先驅的反映,狂熱而冷漠,魯莽而冷靜,探索的慾望和放棄的念頭,各種矛盾的性格一個接一個地反映在他身上。

他試着用磁鐵挖金子,他試着用望遠鏡當武器,他試着把水銀熔鍊成金子。他的努力沒有得到人們的理解,甚至他每天和他住在一起的妻子烏爾蘇也反對他的努力。

但當他揭露了生活中的所有祕密,他被當作瘋子,綁在一棵慄樹的樹幹上,很快就被遺忘了。

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裏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着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用這句話來表達對所有拓荒者的深切同情。

烏爾蘇是個勤奮的工人。在這個偶爾混亂的家裏,她是家裏經濟和精神上的支柱。她從來沒有享受過唱歌的樂趣,也沒有享受過玩耍的樂趣,她的'勞動把她緊湊而孤獨的生活像拼圖遊戲一樣拼在了一起。

她無處不在。她的身影出現在傢俱迷幻的反光裏,出現在樸素的世界裏,出現在糖果小作坊的喧鬧聲裏。她是空靈的,就像一個亡靈來到地球上,通過勞動來贖罪。最後,隨着她的死亡,她的名字掉進了記憶的深淵。

作者寫出她冗長的一生,同時也是對哥倫比亞所有孤獨的勞動着的讚歌。

至於最孤獨的先驅者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他一生髮動了大大小小的三十二次起義,結果卻毀了他爲恢復往日生活而創造的戰爭果實。

他逃脫了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處決,被任命爲革命軍隊的總司令,卻只換來在馬孔多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他的生活像颶風一樣強大,像靜水一樣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爲自由而戰的人一樣,無論他們生前做了多少事,大多數人死後都會忘記。

百年孤獨讀後感9

百年孤獨,是誰在孤獨中存活

"我所以爲的孤獨是什麼?我所以爲了孤獨到底而孤獨還是爲了孤獨,還是爲了孤獨而寂寞?″這是我看完《百年孤獨》後,所情不自禁發出的感慨。可我想應該有什麼人並不知道這一本世界名著,並不知道何爲″百年孤獨″。

而這本書講的正是一個家族,一個世紀,七代人的故事傳說:烏蘇拉爾,原書第一代男主人公的妻子。她大概是書中活的最久的人之一了。而我們正可以在她眼中,看到這個家族近百年的'發展史。本一開始烏蘇拉爾只是一位盡職盡責的妻子。後來,他最關心孩子的母親。再後來,她是祖母,是曾祖母,是曾曾祖母……她總是在忙碌,忙碌照顧家人。誇張一點的說,她爲這個家族操勞了近百年。在漫長的時光後,她那青春容顏不再,她那幹練的身手不再,她親手組織起來的熱鬧的宴會不再……歲月悄悄在他生命活力之後,又悄悄地收了回去,可烏蘇拉爾仍想爲這個家族無私奉獻。她不想讓別人麻煩,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已經雙目失明,已經到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時候。到了最後的最後,烏蘇拉爾成爲了曾曾曾孫兒的"大玩偶″,他們把蜥蜴等東西放在她身上做裝扮。她的背上一度被發現趴滿了水蛭……那個她操勞了大半輩子的百年家族啊,終於落下了帷幕。沒有人詢問過他的故事傳說,沒有人知道他的理想,沒有人,沒有人在意過她的感受,好像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然而,烏蘇拉爾一生並不是小說的主線,家族最後一人被螞蟻拖走,那個熱鬧的孤獨的家才最終消逝光茫。

也許吧,也許我只能用書中的一句話來總結她的一生吧:“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終將需要用寂寞償還,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一個人的成熟,不是你多善於和人交際,而是學會孤獨和平相處,孤單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後便是成長。”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百年孤獨》是我非常喜歡的的一本外國小說,從捧起這本書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深深地被其語言的魔力所吸引——“多年以後,奧雷里亞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正是這別具一格的開頭方式吸引我好好的把這本書看下去,從而獲得了一次美妙的閱讀體驗。

《百年孤獨》的作者是哥倫比亞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的代表作,也是唯一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洲文學作品。《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蒂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和小鎮馬孔多的興盛到衰敗覆滅。馬孔多是哥倫比亞農村的縮影,也是整個拉丁美洲的縮影。

從布恩蒂亞家族的第一代人來到馬孔多,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將家族發揚光大,最終還是難逃衰敗的命運。布恩蒂亞家族的最後一人,長着豬尾巴男嬰被螞蟻吃掉,布恩蒂亞家族徹底消失在世界上。布恩蒂亞家族的每一位成員都是孤獨的,他們各自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儘管他們的心靈備受孤獨的折磨,但他們內心深處同時又享受着孤獨。孤獨讓家族的.成員之間缺乏了溝通,關係變得冷漠而僵硬,一個無法同心協力的家族註定會走向滅亡。

孤獨是什麼?是羞於啓齒的祕密?是不願告知別人的想法?還是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卻又享受其中的一種狀態?孤獨是永遠也無法消除的,也永遠無法窺探到底的,它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與我們的靈魂纏繞在一起。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一去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每個人的孤獨只有他自己能懂,其他人無法體會更無法真正明白。

雖然孤獨無法避免,但我們無需擔憂,我們要做的就是多與人交流,走出自己的世界這個小小的空間,孤獨便不再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這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作品,它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它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風風雨雨,同時也敘寫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歷史興衰,字裏行間你是否也看到了那美洲發展的滄桑?那百年的風雨變幻?克林頓曾贊馬爾克斯是所有語言中最偉大的作家,正因爲在這裏他創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喧囂紛亂的世界,我們都知道它是虛擬的宇宙,可卻又那麼生動可信,不禁惹人深思,是否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真的存在這麼一個家園。

“有的人想睡覺,但不是因爲睏倦,而是出於對睡覺的懷念。”看到這句話,帶我進入了沉思。或許我並沒有真的讀懂它,但卻真真實實的改變了我的世界觀。一個無人問津的話題,在這裏卻吸引了衆人的眼球。人們都說,閉上眼睛,你就可以不再煩憂,在夢的世界裏沒有那麼多的愁苦。那些年,我們都是在睏倦中入睡,而如今,真的應該重新考慮一下它的意義究竟在何處。“她明知驛站的`騾子每隔十五天來一次,但卻天天要等候,她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搞錯日期,提前送信來。但事情很不順心,有一次,預定的日子到了,騾子卻沒有來。她絕望得發瘋,半夜起來到院子裏一把一把吞吃泥土,貪婪之狀像不要命似的。她哭着,痛苦得發狂,她拼命嚼小蚯蚓和蝸牛殼,嚼得牙齒都快要碎了,然後一直嘔吐到天明,發燒、虛脫,沒有知覺。”這是一段不可或缺的看點,看到這裏,打了個寒顫。彷彿看透了人性的悲哀和藏在人們內心深處枉爲人知的祕密。那些們不忍直視的東西在這裏全都表現的淋漓盡致,不必厭惡,或許這纔是真正的人性。‘你在等什麼呢?”烏蘇拉嘆了口氣,“時間都過去了。”我們都在成長的路途中被時間追趕着,偶爾停下腳步回頭看看,那些曾經的美好都在一點點的散盡。如果說時間就是生命,那你是否珍惜了呢?無論多久,你都等不來逝去的青春。

我不知道孤獨象徵着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孤獨就烙印在我們的靈魂深處,你的態度決定它被印的時間。因此,知者無畏,勇敢生活!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就在最近,我讀完了馬爾克斯寫的《百年孤獨》。最開始,我選擇這本書時其實是受到了一些早期其他歌曲中出現百年孤獨的字眼,所以我纔去書店買了回來看。

在我剛開始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覺得太深奧了,有很多地方都讀不懂,而且很多事情很荒謬。這本書中的人名反覆出現,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這是隻有在電視劇中才會發生的。從生活實際出發,這些事情根本不可能會有。但是這些竟都寫在了這本書中,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成立了一百多年的世家中,男士,叫來叫去就是叫阿卡迪奧或叫做奧雷良諾,一點新意都沒有。且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這些都太奇怪了,甚至使人感到有些害怕。雖然憑藉我的.閱讀水平還不能很好地向大家詳細解釋什麼,但我相信我只要我再細讀幾遍一定能夠讀出一些更深的東西,只是我現在實在是沒有這個能力。

人物給我印象較深的是霍·布恩蒂亞第二和奧雷良諾第二這對孿生兄弟。首先,他們叫的不一樣,不像別的那麼複雜,記都記死了。然後就是他們繼承了父輩的名字卻表現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亞第二像奧雷良諾上校那樣深沉而奧雷良諾第二則像霍·布恩蒂亞那樣不羈——以至於烏蘇娜常常懷疑他們是否是在幼年時交換了名字。這樣的懷疑並不離譜,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名字不一定要和性格一樣嘛。這是一個深深的諷刺。然而最後兩兄弟死去時又搞錯了墓穴彷彿這樣纔是正確的歸屬,一切是命中註定的。

雖然每一代的成員都經歷着波折,但這個家族仍然一代一代地承傳着,並且一直傳承了下去。只是最後,當家族中的男子死去時,讓這個百年世家終於陷入了衰敗。不過好在的是,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開竅了,因爲他最終發現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過是這的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這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

即便合上手中的書,那些情節還會在我的腦海中一幕幕地涌現出來。這本書實在讓我受益匪淺,難以忘懷。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在高中的時候就接觸到《百年孤獨》這本書裏面的一個章節,當時泛讀了一遍,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四年後,經歷了一些世事兒,越發喜歡這本書了,就覺得這個書名都那麼富有哲理。完整的看完這本書是在大三參加夏令營的那個暑假裏。

重複的名字,不同的孤獨演繹出一場波瀾壯闊的孤獨史,更準確的說折射出民族的辛酸史。一百年的歲月,7代人的故事在馬貢多重複更迭,到最後卻沒有留下半點痕跡。

拉丁美洲民族擺脫不了歷史因襲的圓周率,走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就像中國近代一樣,充滿了心酸血淚。但有些不同的是,中國近代的的國民是麻木,是魯迅筆下的看客;而拉丁美洲國民是孤獨,一個人把自己束縛在自己的世界裏,任其自生自滅也不願意相互交流。中國麻木的國民似乎還可以找到一羣“志同道合”的'人,當侵略者的屠刀舉行同胞的時候,有的還可以不約而同的爆發出笑聲。

布恩迪亞家族他們臉上那種一望便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是那個時代民族的符號,馬爾克斯入木三分刻畫出時代的悲哀。在這場波瀾壯闊恢弘的史詩中,你彷彿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他們的孤獨,彷彿你就生活在馬貢多小鎮上,目睹了一切事物的發生。我們急切的想探知羊皮卷的祕密,就當羊皮卷破解時,我們呼吸急促,揭露謎底的那一刻總是動人心絃。然而,當羊皮卷什麼的面紗被揭開之時,布恩迪亞家族最後一代人被拖進了蟻穴,馬貢多也在沙暴中消亡。

在我看過的作品中,沒有哪一本給我如此的震撼。《百年孤獨》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孤獨的本質含義,跟讓我看到了拉丁美洲悲催歷史的根源。一場心靈的旅行讓我與現實脫開又迴歸現實,審視着這個世界。現代人的孤獨感有來自與何處?人類越來越瞭解外太空,卻不知道自己的鄰居是誰。人類在喧囂中恣意暢歡,卻在也是人靜時不覺得感到空虛。科技帶給了我們財富,也帶給我們孤獨。

人類何時會逃脫孤獨的枷鎖呢?或許科技的發展,人類用於不會了。只會越陷越深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讀完這本書,我所明白的第一個道理就是:做任何事都不能做一半就妄加猜測與評論。讀書亦是如此。在《百年孤獨》的後半本中,彷彿隔着紙張都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孤獨氣息,而這在前半本是沒有的。所以,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一種更爲奇妙的感受在我的腦海中產生了。

在這一本書中,大多數的篇福是在描寫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從開始時的五世同堂,到最後的一個人被螞蟻食用殆盡,最終奧雷里亞諾化作一道光,布思迪亞家族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故事中的第一代主人公做了個夢,夢到馬孔多會變成一個玻璃大廈林立的美麗城鎮,但鎮上卻沒有布思迪亞家的人。這似乎就預視了布思迪亞家的結局。坦白地講,就算家族裏的最後一個人沒有在一陣光中消滅,這個家族也是難以長久的。家族中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有着大量的致命缺陷,每個人之間似乎都有看不可化解的矛盾。到了家族的第七代。整個家族已然是風中殘燭,只剩下了兩個家人。而在布思迪亞家人丁最爲興旺的時候,能有十幾個人一同聚在屋中吃飯。每個人的死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如瘋子一般追尋“真理”的`第一代何塞死在了大樹下。第二代的兩人一個因爲暴虐而被槍決,一個在發動戰爭後走向孤獨的死亡。而第三、四五代人們,他們總是做出一些能將自己置之死地的事,導致了家族的最終悲劇。

在這個故事中,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似乎是作爲上帝般存在的,他所寫的手稿,精確無誤地預言出了整個布恩迪亞家的命運。仔細想來,布恩迪亞家所有的興衰都與他有所聯繫,是他向第一代何塞賣去了各種科學鍊金設備,引來了無數的商人到達馬孔多。但也是他,用自己的靈魂引來了第四、五代何塞的死亡。似乎所有事情都怨他,但又似乎所有事情都不怨他。他的確是一位謎一樣的人物。

其實《百年孤獨》帶給人的直觀道理並不多,但卻都誇張而引人深思,比如保守派的不守信引發了幾十年的戰爭;想靠幸運換取財富的第五代何塞等,細細地品味完畢,才發現這本書真的是一個寶藏。

這本魔幻現實主義的鉅作,請恕我無法將它全盤托出,如果你想真正的瞭解它,那麼就自己閱讀和欣賞它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第一次讀哥倫比亞作品。剛讀沒幾頁。

想必名著之所以能經受時間的考驗,定有它的閃光點。浮光掠影也罷,仔細研讀也罷。能有這許多的優秀作品可讀,總是幸福的感覺。

<<百年孤獨>>看的真的是艱難哦,如果是以前早扔一邊不讀了,但現在總想清楚它之所以能成爲名著的閃光點。

初讀感覺是人物衆多,無主角與次角之分。帶點神祕與愚昧。現在也沒讀出作者想說什麼問題。我也太笨了哦

<<百年孤獨>>。加西來。馬爾克斯用18年時間創作了這部小說,由此也可以看出這本書的精細之處。

這本書讀起來總有種模糊的感覺。時時交雜着幻想,宗教,神話,傳說等等。人名的重複也讓讀起來有如雲山霧罩。

全文的格調是深沉的喑啞的基調。讓人深思生與死過程的繁瑣。

文中人物並無鮮明的主次之分。因爲每個人都是這部歷史特定時刻的主角。

僅以我看後的感觀,烏蘇拉。伊瓜朗是這百年曆史長河的見證人。她與她的後代共七代人的歷史是由她恐怖的生有小豬尾巴的`家族史開始,到最後生出小豬尾巴的最後一位奧雷良諾被螞蟻侵食。

她是位性格堅強的女性。無論在家族原始時期辛苦勞作,到家族興盛之時的高山遠矚及至家族頹廢之時仍在苦苦掙扎。 她的生命是頑強漫長的。

她身上的母性光輝也是那麼的奪目。

她孕育了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在他不屈不擾的武裝起義之時,始終作他堅強後盾。

在上校對戰爭最狂熱之時的瘋狂舉動,又時時的想勸導他麻木敏感的神經,併爲他感到痛苦。

在上校對戰爭厭倦時,亮出了她母親的胸懷關心他,讓他四處遊走的心迴歸了家。

如果說男人在攪動歷史,那麼他們身後的女人是柔韌的聯繫歷史。

烏蘇拉的簡單勤勞和菲南達的理想化貴族化持家都是在家這方寸之地。然而她們不但使家族的生命力得以繁衍,而且也是家族歷史的主心骨。

這本書看下來真不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