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呼蘭河傳》讀後感(精品15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精品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呼蘭河傳》讀後感(精品15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

《呼蘭河傳》是一本著作,也是一本充滿心酸、血淚,記載了一個荒涼時代的史書。在那片寒冷寂靜的東北大地上,童年時代的作者見證了無數形形色色的鬧劇。

《呼蘭河傳》的作者蕭紅,魯迅先生評價她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同他一樣,蕭紅也生活在那一個動盪的時代,那個充滿封建迷信的時代,那個芸芸衆生麻木不仁的時代。但她沒有屈服,沒有默默忍受,而是用她的筆書寫了她的悲憤,將其化爲了《呼蘭河傳》。她以一個兒童的視角,敘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隱喻了人們認爲“善良”的舉動背後的真相,強而有力地寫出了那個時代的可悲。

書中,二伯是“我”家中的一名老長工,他爲這個宅子辛苦了大半輩子,卻沒有得到一分工錢。直到年邁時他仍被父親毒打,卻始終不曾還手。他喜歡和天空的雀子說話,也喜歡和大黃狗談天,他對被奴役的命運毫無覺悟。他對弱者毫不同情,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是作者筆下的東北“阿Q”。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爲什麼這麼悲涼”,呼蘭河就是荒涼的代表,人人麻木無知,這不僅是呼蘭河的寫照,更是那個時代的寫照。在那個時代,人們是爲活着而活着,有的甚至是爲了死去而活着;在那個時代,平凡的人也被當作是異類來看待,被折騰得死去活來;在那個時代,周圍只有看客,他們麻木地看着別人的命運,麻木地看着自己的人生。“他們看不見什麼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陽照在了瞎子的頭上了。”

這本書極盡所能地批判着封建迷信的思想,爲那個時代的人們敲響警鐘。它懷着一份厚重的期望,期望民族的改變,期望文化的復興。

蕭紅雖然早已停留在了那個時代,但是她的精神傳達給了千千萬萬的青年人們。我們作爲時代的新鮮血液,更應該爲祖國未來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呼蘭河傳》讀後感2

每個像蕭紅和我一樣在小城裏長大的人,都能感受得到,自己生活的小城就像烙在自己身上的印跡,有愛與哀愁,也有其中的獨特。

蕭紅筆下的黑龍江呼蘭河城,尤其是這樣。在這部長篇小說裏,蕭紅開始着筆時就寫到這是一個嚴冬會把大地凍裂的地方,這裏以東西南北分每一條街道。道上走着這個城裏的行路人,他們中穿梭着車伕、賣豆腐的、賣糖的,不同的街道里分佈着不用打廣告的布店、鹽店、藥店、學堂,火磨院子,蕭紅用筆帶着我們走進了這個小城裏,我走進去,像走在另一個年代的我的家鄉,一下十分熟悉,一下又走進了她的時代的舊記憶中,點點滴滴都甚是吸引着人進去,甚至已經身在其中卻令你渾然覺。

整篇《呼蘭河傳》,其實最讓我合上書後感慨“怎麼那麼好啊”的,是蕭紅以“我”,“我”這個小女孩與祖父共同度過的童年生活。蕭紅家的後花園,是她幼時的樂土,後花園裏生長着各種蔬果、花朵,倭瓜、西瓜、櫻桃汁液甜蜜,園裏小蜻蜓和螞蚱、蜜蜂打開了童年裏活潑的笑臉。小蕭紅總有着好奇的問題問祖父,字句裏深映着祖父對她深深的寵溺和愛意。

一老一小,在後花園裏採摘果子,祖父修剪玫瑰花的枝葉,她便偷偷將玫瑰插在祖父的'帽檐上,祖父聞到花香還嘀咕着這花開得真真是好,祖父的樣子惹得家人都開心地笑起來。蕭紅在這些片段裏反覆寫,“我笑得最厲害,我在炕上打着滾笑…”笑啊笑。而殘忍的是,她在文末的時候一說“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讓人覺得深感無力,斷絕在故事的結尾。

“小主人逃荒去了。”蕭紅一生的經歷來看,她一逃出去便是一生,那個童年天真的自己,還有那個再也回不去的故鄉,真的就遠離了,再也不能見。而你或我都可能從小城走來,一生都在找回去的路。

《呼蘭河傳》讀後感3

讀完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我的感觸頗深。文中介紹了作者在寂寞的童年中,所發生的那一件件難忘的往事。書中不僅寫了蕭紅的童年,還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呼蘭河鎮裏,封建迷信的人們、充滿了死亡、血腥殘暴的生活,襯托出蕭紅小時童年裏的那種旁人都無法理解的傷痛和空虛寂寞。

在語文課中,我們學習了《祖父的園子》,許多同學都認爲蕭紅小時的童年生活是非常有趣的、快樂的。但是,真正讀完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時,我發現,蕭紅的生活是十分枯燥、乏味的。正如序言中茅盾所述:“……一位解事頗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多麼單調啊!年年種着小黃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螞蚱、蜻蜓的'後花園,堆滿了破舊東西……”

這序言就已經讓我的想象開始天馬行空,更好奇下文了!剛開始讀,只覺得作者的文筆十分清新,讀着讓人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每一個字都需要細細品味,咬文嚼字般使自己對作者寫作時的心境,瞭解得更加透徹,更能體會這本《呼蘭河傳》的實際意義,更能走進蕭紅的內心,更能以她獨特的觀點去看她小時的回憶。

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響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單調的。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又是寂寞的,蕭紅的童年生活就是在這樣的寂寞環境中過去的。這在她心靈上留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

我靜靜讀完了《呼蘭河傳》,看到了尾聲:“……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如此平靜的語句,卻是蕭紅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懷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鬥爭的大時代。

讀完了《呼蘭河傳》彷彿到了秋天,在蒿草的當中,也往往開了幾朵花,所以引來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涼的一片蒿草上鬧着。這樣一來,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顯得荒涼寂寞。

《呼蘭河傳》讀後感4

暑假裏我看了一本書——《呼蘭河傳》,書中的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了我,直到開學還念念不忘。時不時拿出來品嚐,每一次翻閱都讓我受益匪淺。

《呼蘭河傳》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作者蕭紅在呼蘭河這座小城裏童年的生活故事,比如:“我”把祖父的帽子上插花,惹得全家笑成一片;每年下雨 ,泥坑會惹出事,淹雞淹鴨,擡車擡馬;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整座小城熱鬧非凡;小圓圓媳婦被胡家人折騰死

《呼蘭河傳》裏講述了許多小故事,俗話說小故事大道理,每個故事都蘊含着深刻的道理:

當我讀到“我”把祖父的帽子插上一圈玫瑰花,祖父毫不知情,還說今年春天雨水大,他們這棵玫瑰這麼香,二里路也怕聞得到,祖父一進屋就惹得全家笑哈哈。從這裏,我讀出來慈祥而猶有童心的祖父和天真活潑的“我”都是家裏的開心果,一個也不能缺少。此時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個熟悉的面孔——我的爺爺。記得我五六歲的時候,一次在書房玩,腳一滑摔倒了,爸爸重要的.文件也被我打亂了,爸爸剛要來教訓我,做完事的爺爺回來了,看見我立刻扔下鋤頭衝過來,輕聲細語地問我受了傷沒有。我慈祥的爺爺在我們家也是不可缺少的。

讀到每年下雨東二街道上的泥坑子就會漲很多水,路過的人

個個弄得滿頭大汗,渾身發燒才過得去。有的人說把牆折了過去,有的人說種樹爬過去,而說用土填平的一個也沒有。從這裏我讀出呼蘭河的人都很自私,只爲自己着想,不顧別人。在我的生活中也發生過這種事情。在公園裏,一個空牛奶瓶不知被誰扔在最顯眼的地方,三個小男孩朝那個方向走去,他們會撿嗎?讓我驚訝的是,其中一個小男孩竟然把空瓶子一腳踢進了池塘!多麼不文明的行爲!踢瓶子的人不文明,扔瓶子的人更不文明。做個文明的公民其實並不難,即使只是把你手上的垃圾扔進垃圾桶這樣一件小事,也能彰顯出一個人的素質。真希望身邊的人們都能做一個文明的人。

讀一本好書,心靈得到一次洗禮。《呼蘭河傳》這本書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讓我終身難忘。

《呼蘭河傳》讀後感5

在暑假裏,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這是一本“回憶式”長篇小說。作者蕭紅用她那獨特的文采描繪了呼蘭河那個她小時候曾生活過的一個平凡、灰暗的小鎮。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著名作家茅盾曾這樣評價《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一共有七章和一個尾聲,第一章主要講東北小城呼蘭河的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第一節引出呼蘭河以後,主要寫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節主要寫賣豆芽的女瘋子;第三節寫染缸房裏的故事;第四節第五節主要寫扎彩鋪;第六節主要寫小衚衕賣麻花的;第七節主要寫賣賣豆腐的;第八節介紹火燒雲;第九節總寫呼蘭河的一年四季。第二章寫了關於呼蘭河人們的精神上的活動,有什麼“跳大神”,鬼節放河燈,臺子戲,廟會,跳秧歌等。第三章寫了祖父與祖母。第四章主要描述了我家的荒涼。第五章寫了小團圓媳婦之死,第六章寫了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主要寫磨房裏“馮歪嘴子”一家的故事。尾聲講述了故事的結局。

通過蕭紅細膩而詳細地描述,我看到了一個對我來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年代的人們的生活狀況。第一章中關於泥坑的描寫用了大量的篇幅,看到了人們的自私與麻木,而所有的死豬肉都要說是泥坑裏淹死的,又反映了當時們的自欺欺人的心理,而之所以那樣又是因爲當時經濟落後的無奈之舉。而其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小團圓媳婦之死,來的時候活蹦亂跳,沒過上幾天安穩日子,就走上了黃泉路了,她才十四歲,卻早已成爲人家的妻子,可她原本應該是個天真活潑孩子呀!而造成這一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她那個惡婆婆。幸好我們生活在新中國。那時的整個社會嚴重的重男輕女的.思想,使多少小女孩失去了親人的愛,本該像我們現在的上學年齡的卻不能上學,在家裏做這做那,還要飽受摧殘。想想那時的小女孩真是太可憐了。而我們現在吃的好,穿的好,父母都把我們當寶貝,享受着科學文化的教育。

總的來說,呼蘭河當時的人們的經濟是很落後的,精神是愚昧的,人心是迷茫的,尤其是迷信害了很多人。而我認爲呼蘭河也許就是當時整個中國農村的縮影。這本書讓我瞭解了落後時期的種種生活,也慶幸自己生活在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

《呼蘭河傳》讀後感6

《呼蘭河傳》是蕭紅在1940年,以自己的童年生活爲線索寫的一篇長篇小說。以小孩子的眼光諷刺了現實中一些隱忍的荒謬與痛苦。

“羊樣的兇獸,兇獸樣的羊。”長期受封建社會壓迫的平民已經沒有反抗意識了。“大泥坑”吞噬了馬,翻了車,淹了牆根,悶死了雞鴨貓狗,甚至差點溺死了人。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大泥坑阻礙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可一年又一年,擡車擡馬,卻沒有一個人說把這泥坑子用土填起來。溫順地順應習慣了好不容易推翻了的封建制度,現在又溫順地順應大自然的考驗。麻木地面對生活,面對好的,壞的,平靜得彷彿一灘死水,唯一能稍微激起些漣漪的卻是大泥坑又淹死了什麼東西,他們會歡呼,會精神飽滿,會哈哈大笑,會幸災樂禍。甚至大泥坑已經變成其在面對問題時毫不猶豫選擇逃避,自我安慰的藉口——瘟豬肉?不不不,不可能,就是大泥坑淹死的新鮮豬肉,於是繼續吃。他們麻木,安於現狀,守着以前的東西不願改變。“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於舊狀況那麼心平氣和,於較新的機會就那麼疾首蹙額;於已成之事那麼委曲求全,於初興之事就那麼求全責備?”

一羣自己對生活麻木的人看到你對生活充滿了熱情,他們嫉妒了,他們憤恨了,爲了不使自己顯得突兀,強迫你也對生活麻木。

天真無辜的小團圓媳婦的到來如一束光照到了團圓家裏的陰暗、封建、愚昧、頹廢、麻木、扭曲。驚到了她婆婆,女孩子怎麼可以這麼高呢?女孩子怎麼可以出去見人呢?女孩子怎麼可以這麼活潑呢?女孩子怎麼可以這麼開心呢?女孩子怎麼可以坐得直呢?女孩子怎麼可以走得快呢?人怎麼可以不麻木呢?不可以!她身上一定有邪魅!於是虐打、跳大神、直接用開水洗澡只爲去除莫須有的鬼疫。到最後奄奄一息,掌握了話語權的他們終於滿意了,呵,沒有人跟我不一樣了。可是諷刺的是,女孩子不可以拋頭露面卻可以在大庭廣衆之下被迫脫掉衣服,赤裸着全身讓村民看。

小團圓媳婦死了,人們似乎都在遺憾的失望着什麼,是什麼呢?失望自己沒有笑話繼續看了嗎?

《呼蘭河傳》讀後感7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呼蘭河傳》,它是一位叫蕭紅的女作家寫的,我覺得她的文筆非常大氣。蕭紅以灰色的筆調描述了整本書,蕭紅用輕盈的筆調寫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蕭紅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與她嬉戲玩耍的場面,因爲在家中,只有祖父最關心她。

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並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在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裏,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地出現,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豬、雞、鴨。人們有的說拆牆,有的說種樹,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它讓我感慨:多麼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爲裏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裏,婆婆打她是爲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被折磨死了,讓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爲了她用了那麼多的`錢,使了那麼大的勁,覺得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婦的死?在那個年代裏,她們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司空見慣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沒有人可以挽救的。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在知識中變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創造男女平等的世界。當我翻到最後一頁時,《呼蘭河傳》就讀完了,而我的心情一直沉浸在那一片灰暗中。

《呼蘭河傳》讀後感8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在我們五年級時學的一篇課文,《祖父的菜園》我讀了這篇課文後,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我還發現,這是一本名爲《呼蘭河傳》的書裏的文章。

我立刻把它買了下來,然後被作者蕭紅的描寫深深的迷住了,她用一個孩子的視角描寫了自己的家鄉,呼蘭河。雖然那裏十分荒涼,但是,因爲是孩子的視角,讓我們看到的都是一種樂觀,向上的感覺,就像在寫賣涼粉的馮歪嘴子的時候,明明他的生活很多苦難。但是通過描寫他的行爲和作者自己的感受,能讓我們感受到,在他面對困難的時候,他用一種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在結尾,他看到了自己兒子的笑容,那是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不僅如此,還有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蕭紅對她生活的呼蘭河小鎮的描寫,一個小小的小城,精心刻畫。風土人情,來往起居,從賣饅頭的,到賣燒餅的,一個個都活靈活現,有着自己的特點。

在這本書中,呼蘭河只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鎮,而且荒涼,落後,那裏的人們,迷信,愚昧。在第一章,作者就描寫了一個有着“神奇能力”的大泥坑,坑裏發生過許多意外,有許多東西都跌進去了,那爲什麼人們不肯把它堵上呢?因爲它可以給生活在那裏的人們一個吃問題肉的藉口,每次市集上一有便宜肉賣,都用泥坑這個藉口,然後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是有問題的,但卻沒有一個人承認,甚至說出來的人還會被大家羣起而攻之,但是,雖然這個小城是相當的差勁,蕭紅仍然是把它當做自己的家鄉。這讓我在文中感受到了一種深深的思鄉之情。

蕭紅的童年是在這個呼蘭河度過的,哪怕這裏荒蕪,寂寞,比起我們,在這物質生活的到滿足的現在,仍在挑三挑四,完全看不到別人的付出,永遠都不會知足,但是蕭紅呢?她有什麼?只有一個破敗的家庭,但她的童年依舊豐富多彩,我們爲什麼不可以像她一樣呢,還有她作品中的人物,一個個都是在悲劇降臨時都可以保持樂觀的心情,也不想我們,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比如考試失敗,事情搞砸,但是你不去面對,困難總會在這裏,我們應該向書中那些人物一樣,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纔可以使自己的將來變得更美好!

《呼蘭河傳》讀後感9

蕭紅筆下的呼蘭河城並不繁華,語句中有着一絲絲悲涼,有因迷信而造成的人生悲劇,有東二道街的“大泥坑”,有大大的祖父家的後花園……這篇小說十分樸素,但從言語中聽到了蕭紅講述着呼蘭河的故事,儘管有些憂鬱,卻依然美麗動人。從兒童的視覺,寫明瞭呼蘭河這座樸實的小城。

呼蘭河裏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平淡淡,偶爾會翻起一些小事。如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淹死的豬,賣豆芽菜半瘋的王寡婦,染缸房內死了一個人,買麻花的一家人,變化極多的火燒雲……呼蘭河城裏的人們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只有在大型的盛會上,人們纔會忘記生活的勞苦,一同狂歡!無論高貴卑賤,都一起享受。最開心的還是小孩子們,在集市上買自己喜愛的東西,好吃的好玩的都有。蕭紅筆下的祖父更體現出了濃濃的祖孫之情,調皮的'蕭紅總給祖父增添了不少“麻煩”,但祖父一直笑呵呵的。祖父、後花園已經成了蕭紅每天不可缺少的了。蕭紅特別調皮,所以祖母並不喜歡她,同樣,蕭紅也不喜歡兇巴巴的祖母。祖母去世後,蕭紅仍然調皮的將祖母的遺物翻了一遍,祖父也不介意。

迷信是呼蘭河這座小城裏的人給我的另一個印象。胡家的團圓媳婦,因爲折磨而生了重病,胡家的人聽信了整座小城的各種偏方,花了多少吊錢啊!最後還是徒勞無功,團圓媳婦被開水燙了三次後悲慘的死去了。這就是迷信的造成的惡果!

呼蘭河城裏還有一個特點:愛湊熱鬧。湊熱鬧只爲一時歡樂,就像今天所說的“吃瓜羣衆”,還有一點迷信的說法使得事情越發複雜。

呼蘭河是作者蕭紅的童年記憶,這中間有悲有喜,但更多的還是呼蘭河城裏人們的特點,他們樸實善良,雖然十分平凡,但他們不放棄對生活的希望,頑強地活着,給我以深深的震撼。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放假了,抱着從圖書館借的書回到了家裏,記憶中腦海裏仍然浮現着《我和祖父的園子》中那個名叫蕭紅的小女孩的調皮可愛,一向想去認真地讀讀她寫的那本《呼蘭河傳》。

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並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在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裏,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那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爲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杯具地出現,讓我不明白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那裏邊。人們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的一個鏡頭,它讓我感慨:多麼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歡樂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動地就是後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裏,作者和祖父一齊玩耍,一齊幹活,童年的生活充滿了樂趣。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我的童年,那充滿溫馨的一段時光。在每個人的記憶裏,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在童年裏,我們能夠自由地玩耍,沒有煩惱,沒有紛爭。春天,我們能夠在三月春風的吹拂下去放風箏;夏天,我們能夠在游泳池裏去享受水的清涼;秋天,豐收的季節來到了,我們能夠品嚐美味的水果;冬天,我們能夠和雪人去親近,享受那晶瑩的世界。

相比較,我們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們更是幸運的。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來到香港後,她更加懷念自我的故鄉和童年,用自我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在暑假中,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這不算是一本很厚的書,但寫了很多事。

這本書不光講述了是蕭紅小時候的事,還真實的反映了舊社會的方方面面。隨着她的筆,我們看到了一個個舊社會老百姓。

蕭紅來自東北,正在她來到上海,飽受冷落和白眼,心中的火焰變成冰塊的時候,她遇到了魯迅,魯迅的慈祥讓蕭紅心中的冰塊逐漸融化了,並且使蕭紅拿起了筆寫作。最後,蕭紅寫出了《呼蘭河傳》。

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火燒雲》和《祖父的園子》都是出自於《呼蘭河傳》。

但是,看完全書之後,我才能明白舊社會的黑暗,呼蘭河的人是善良的,但舊社會的迂腐和封建使得他們的習俗害了他們。

當小團圓媳婦生病的`時候,婆婆願意花錢去請道士來"治病",這當然是出自善良,但是我們明白,道士做法又怎樣能治病呢最後,小團圓媳婦,這個十四歲的小姑娘生病死了。

魯迅先生所處那個年代,是動盪不安的,但是人們依舊是善良的,但是,善良的人們的人們依舊擺脫不了封建的枷鎖,依舊不能拋開那些沒用的甚至是害人的"土辦法".

在這種社會中長大的蕭紅是寂寞的:媽媽對她是惡言惡氣的,爸爸對她是冷淡的,奶奶會因爲一些小時而拿針扎她的手指,只有爺爺對她是慈祥的。在那個時代重男輕女是十分明顯的,生個男孩,家人會歡天喜地,生個女孩,家人會一臉嫌惡。你說,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蕭紅,怎能不孤獨

所以在蕭紅四十二歲的時候,她就早早離開了人世,只留下了《呼蘭河傳》。

這本書也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我們是多麼幸福,更讓我珍惜我此刻所擁有的一切,讓我感受到了不用擔心溫飽是多麼幸福。而且,也不能相信封建迷信,這樣只能害了自己。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

——《呼蘭河傳》

魯迅先生曾有寫過一個有趣的人物——阿Q,而在蕭紅的《呼蘭河傳》中,有二伯也是一位阿Q式的人物。他可愛,又可憐。

有二伯是一個要面子的人,如果我有東西吃不給他,他便向你要,你若給他,他又不要,真怪異!

有二伯有許多缺點,卻有一點令人敬佩,他很忠誠。有二伯在蕭紅家待了幾十年,除了偷點東西以外,從沒有做過什麼對主子不好的事,他忠心耿耿,按有二伯的話說,就是“你二伯就是愧心事不敢做,別的都敢。”

一個人忠誠,是立身之本,你若不忠誠,見風使舵,最終會被世人所唾罵。一個人不忠誠,就像一朵花沒有花蕊;一個人不忠誠就像樹沒有枝幹;一個人不忠誠,就像鳥沒有翅膀。忠誠,是多麼重要。

呂布,三國時期的第一戰將,他武功蓋世,卻爲何被世人唾罵,因爲他不忠,先後投奔丁原、董卓,被金錢所奴役,被董卓所收買,殺死了丁原。一位“三姓家奴”,不仁、不義,怎能流芳百世?只能遺臭萬年。

同是在三國,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讓我們敬佩,也不求功名,只爲報劉備對他的恩,他忠心不二,爲了輔佐劉禪,每日嘔心瀝血地尋找制勝關鍵。

忠誠,纔是立身之本。

在明朝末期,吳三桂鎮守清軍攻入城的最後一道防線,崇禎皇帝期望他能守住這一關,不能讓大明帝國斷送在自己手上。可是,吳三桂讓他失望了,吳三桂大開城門,歡迎清軍入關。

從那一刻起,吳三桂再也不是大明王朝的功臣了,而是一個賣國賊。他不忠誠,不爲國家利益着想,就這樣,大明王朝從此消失了。

忠,人之本性。而吳三桂不忠,他的所有成就將從此煙消雲散。因爲,只有忠誠纔會有人信任,有人去關注。假若不忠誠,你不再擁有什麼。

忠誠,人之本性。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今天,我讀完了女作家蕭紅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爲民國是一個非常棒的時代:大步前進,人才濟濟。但是讀了《呼蘭河傳》我才發現,民國時期的人們原來如此愚昧,不思進取。

首先,書中用了很大筆墨來寫了民國時期的人們。我總結了幾個關鍵詞:不思進取,愛佔小便宜,愛管閒事。

那時的呼蘭河人是不思進取的。每天傍晚,小城呼蘭河都會有賣豆腐的人在街上叫賣。因爲豆腐在當時有點貴,所以窮人吃不起。但是吃不起就更想吃,饞了很久。但是等賣豆腐的人走了後又忘記了,不想着怎麼努力掙錢買豆腐。

那時的呼蘭河人是愚昧的'。在娘娘廟前有很多賣“帶”的人。婦女們都爭着買“帶”。因爲據說“帶”可以“帶”出一個兒子。這些婦女不想着調養身體,而是去買“帶”,非常無知,迷信。而且每當有人病了,人們就請“跳大神”的。但其實“大神”也是一個普通人。爲了吃雞,大口破罵請神人家的病人,把請跳神人家的雞拿回家吃。這些人是多麼無知啊。

那時的呼蘭河人是愛佔便宜的。冬天路很滑,一個賣饅頭的老人打翻了幾個饅頭,人也摔在地上。有路人在他還沒站起來之前就把饅頭吃了。

那時的呼蘭河人是愛管閒事的。一個普通下等人馮歪嘴子,他每天在磨坊裏打梆子、磨面。在他的妻子王大姑娘生下第二個孩子去世後,很多人開始傳言小孩會夭折,他會上吊,自刎~~~~~~~

《呼蘭河傳》寫出了民國時代人們的無知、麻木,但這就是那個時代真正的模樣。

在這個黑暗的社會中,有一個人給了幼年的蕭紅很大的歡樂,這個人就是祖父。祖父給了“我”很多歡樂:在後園裏我和祖父搗亂;我把小白菜種子踢飛、鏟地留下一片狗尾草、澆菜時往天空潑水、和祖父學詩把玫瑰花插在祖父帽子上~~~~~~這些事情成了“我”童年最重要的暖色與愛。

《呼蘭河傳》揭示了當年真正的呼蘭河,一個讓作者愛的深沉、愛的熱烈的呼蘭河;一個讓作者恨的無奈的呼蘭河。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一天了本《呼蘭河傳》,到家就讀了起來。其實初讀《呼蘭河傳》,我並不怎樣喜歡,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隨手就丟到一旁了。當我重新翻那本《呼蘭河傳》,細細品味,才發覺得它的精彩。

灰色的基調,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這就是作者筆下的小城呼蘭河,它並不繁華。在那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和腐敗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杯具地出現,讓我不明白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的一個鏡頭,就讓我感慨萬分:在東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人們和家畜常常會遭受到災難。人們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多麼愚昧的'人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向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爲裏面人物的杯具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小團圓媳婦剛來胡家的時候只有十二歲,因爲長得較高,怕別人說她謊報年齡,便說是十四歲,但儘管如此,人們還說她有意隱瞞。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人們便說她大大咧咧,一點沒有媳婦的樣貌。不久她的婆婆時常整夜整夜地打她,說是能夠讓她更懂事聽話;還認爲她身上有病有鬼,於是用盡了各種迷信法:請"雲遊"抽貼、請人來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水中煮……最終,小團圓媳婦被無辜地折磨死了。

我真正感受到情緒歡快起來是在祖父出場後。從作者--一個四五歲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一切都陌生而新奇。年幼的"我",整日隨祖父在後園盡情玩耍。鋤草、抓蝴蝶、吃烤鴨、缸帽遮雨……皆描述得妙趣橫生,意興盎然。這一幕幕,作者都用詼諧幽默充滿童趣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我竟不自覺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在我看來,讀了《呼蘭河傳》,覺得作者的童年是美麗而又寂寞的,更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樂與幸運。

讀這本書時,愉悅伴着沉痛,隨着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腐敗與黑暗,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但,這是無法逃避的歷史,讓我們瞭解過去,瞭解歷史,永遠不要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童年,在我們眼中,它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幸福,所以人們常說,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難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蕭紅也是這麼覺得的吧!

在作家蕭紅的筆下,他的爸爸對他很冷淡而媽媽對他很兇,祖母更是對她不好,他的童年裏最快樂的時光是與花園祖父在一起,因爲在這花園裏,他很自由,想幹嘛就幹嘛,院子就像是他的一樣,而祖父很慈祥,永遠不會不耐煩,因此在我眼裏,蕭紅的童年生活是快樂的。

相比之下,而那團圓媳婦的命運就沒有蕭紅那麼好了,他十二歲就送到在呼蘭河這座城市裏名聲很好的老胡家,可誰知,這才十二歲的小姑娘,剛一送過來,天天拉車,晚上還得遭受婆婆的嚴刑打罵,不知身上有多少傷痕,最終年紀輕輕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興旺的老胡家老胡家,從此慘遭滅門。看看,蕭紅在那麼小就得不到父母的關心,只有祖父,這不令人很痛心嗎?何況在當時,這樣的生活還算是快樂,再來看看團圓媳婦,這麼小就嫁人,不知耽誤了自己多少的學業,浪費了多少的青春,再嫁過來後,還被婆婆如此虐待,喪失了一條無辜的小生命,無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們現在的生活,十分快樂,幸福,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着,爸爸媽媽呵護着,老師教導着,同學幫助着,和呼蘭河傳裏的孩子們比較,我們的生活豐富得多,可是呀,我們並不知道如何去珍惜這一美好的時光,反而,動不動開口大罵,甚至動手,他們害了你似的,我想讀完這本書你應該會有所啓發。

讓我們好好珍惜自己正擁有的'東西:快樂幸福的生活。

成語痛心疾首:疾首:頭痛。形容痛恨到了極點。如:《左傳·成公十三年》:“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匿就寡人。”又如:瞿耐庵自從到任至今也有半年了。治下的百姓因他聽斷糊塗,一個個痛心疾首。——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二回

成語令人痛心:指讓人悲憤痛恨。如:鄧小平《在北方局黨校整風動員會上的講話》:“特別是我們這些負責的同志還有不少的歪風,給予工作的損害也是令人痛心的。”又如: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我的朋友!這多麼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