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百年孤獨讀後感經典(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經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百年孤獨讀後感經典(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1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

―――題記

推開《百年孤獨》,來自拉美的悶熱空氣與喧鬧怪誕便鋪天蓋地地席捲而來,夾雜着布恩地亞的百年孤獨,於案上獨成一個世界。

一開始,便是奧雷良諾上校面對行刑隊時想起了那個遙遠且清晰的下午。一個家族忍受百年孤獨的苦難就此開始。

馬爾可斯老爺子似乎很喜歡插敘,於是在行刑隊之後,是馬孔多的創建伊始。何塞被吉普賽人從外界帶來的各種新鮮事物迷得神魂顛倒,馬爾蘇拉則盡力使丈夫迴歸生活,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沒有誰是勝者,除了孤獨。之後是上校、小何塞、阿瑪蘭塔……命運的齒輪就此轉動,預言開始一一應驗。

上校接二連三地發動戰爭,直到最後上校發現自己不知道爲何戰鬥。阿瑪蘭塔拒絕了可憐的意大利人,又拒絕了忠實可靠的戰士,最後坦然地迎接死亡。布恩地亞家族的人一直在孤獨中垂死掙扎,可就像馬爾蘇拉說的,“這家人全是瘋子”,佈雷地亞不會愛,不會被愛,他們在自己的周圍築起冷漠的高牆,任牆外春風和煦,鮮花繽紛,自巋然不動。

上校最後明白了,於是他不停地打造小金魚,爲的不過是“與老年生活籤個體面的協議”,以專心致志來排遣永恆的孤獨。而不停織着裹屍布的阿瑪蘭塔,也只是另一個上校罷了。在孤獨面前,布恩地亞一敗塗地。

還有後人,那些奧雷良諾、何塞,相同的名字早已註定他們命運的歸途,無人破解的預言在灰塵裏默默嘆息。

整個故事似乎很悲觀,布恩地亞家族漸漸分崩離析,原本生氣勃勃的馬孔多也逐漸腐,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又似乎是現代文明的傳入。那麼,文明究竟是好是壞?誰也無法定唸經,但不可否認,香蕉公司,和那些外人的`到來,摧毀了布恩地亞和馬孔多。在這一點上,馬孔多就是南美的縮影,一開始懵懵懂懂,卻生氣勃勃,後來,文明入侵,帶來了大規模戰爭和生離死別,然後,又在外在勢力的欺壓下不得翻身。那結局呢?是對未來的預言還是期望?但願是期望。

無論如何,一切都在繼續,香蕉公司在運行,昔日馬可多的居民逐漸被排擠在外,墳墓中的人在增多,流淌着布恩地亞家族血液的私生子在不帶出生,馬爾蘇拉在黑暗中淌過時光的河流,吉普賽人的房間逐漸腐蝕,家族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吞噬,馬孔多在颶風中消失不見,一切的一切,最終都成了圓,一切都回到了原點,一切都還在繼續。布恩地亞的孤獨仍在,新的馬孔多還在重建,一切似乎都在向前奔跑,其實也不過是莫比烏斯環中的螞蟻,前進並重復着。於是,命運成了宿命,孤獨成了永恆。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也沒有人是一種孤島。

百年孤獨讀後感2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裏的所有主角,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裏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着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着,探知的'慾望和放下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爲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發奮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明白,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爲。但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裏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着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着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於烏爾蘇拉則是一位任勞任怨的勞動者。在那個時不時鬧得天翻地覆的家中,她永遠是這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和精神支柱。她從沒有唱歌的樂趣,也沒有遊玩的雅緻,各種勞動如同拼圖一般拼湊出她那緊湊而又孤獨異常的一生。她無處不在。她的身影出此刻傢俱的迷幻倒影中,出此刻樸實無華的天地中,出此刻糖果小作坊的喧囂聲裏。她又虛無縹緲,就像是來到人間透過勞動來贖罪的亡靈。到最後,伴隨着她的死亡,她的名字也被丟到了記憶的深淵之中。作者寫出她冗長的一生,同時也是對哥倫比亞所有孤獨的勞動着的讚歌。

至於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這位最爲孤獨的前行者,一生髮動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義,卻又爲了重歸原先的生活毀掉了自己創造的戰爭成果。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卻只換來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颶風般浩蕩壯烈,又如死水般寧靜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爲自由而戰的人們,不論生時建立了多大的功績,死後依然被大多數人遺忘。

一個村莊中,有着一個世界的萬象。這個孤獨的村莊在雨季無盡的雨水中,在旱季無邊的乾旱中,在漫天飛舞的蝴蝶和遍地橫行的螞蟻中,品嚐着人間的各種苦澀和孤寂。

但是,如馬爾克斯所說:“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現代化的社會用禮貌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忘掉內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3

用了半年的時間,終於把這本著作讀完了,掩卷的那一刻,我閉上了眼,感覺孤獨就在眼前,如水般流過布恩迪亞家族上百年的興衰史,似蕩氣迴腸,又難免壓抑沉重。

這真不是一部易讀好懂的書,而且,也不是什麼環境下拿起就能立即讀得進去的書。我起初是在半年前利用繁忙的工作之餘閱讀,卻發現自己很快迷暈在布恩迪亞家族那長長的而且不斷重複的名字裏,弄不清楚每個人的關係,於是放下了;第二次,是在週末的時間讀,卻發現自己的目的是爲了放鬆而這本書並不是讓人放鬆,於是再次棄書;第三次,也就是最近,當我開始在簡書上用文字安放我那不斷流逝的光陰時,我重讀了這本書,卻發現拿起便不想放下了,我不知道是孤獨讓我着迷,還是我需要孤獨,總之,那些如裹腳布般又長又臭的名字,那些或晦澀難懂或虛幻誇張的情節,已不再是障礙,我不自覺地沉浸在布恩迪亞家族百年的`歷史中,無法自拔。

原來,孤獨,從來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永恆的宿命。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如瘋子般沉迷於或科學發明、或重振家族、或戰爭、或情慾等等等等,無不終是從孤獨中來到孤獨中去,所有的一切,只爲證明不過是一系列無可更改的重複。

作者對人物性格、行爲的細緻描寫,讓人物形象生動躍然於紙上,你會深深認可,這樣的性格即指向這樣的一種命運與結局。誇張的虛幻的手法,突顯了大時代背景下,馬孔多百年的變遷,反襯出其中的人們如何用各種命運抵抗及擁抱那如影隨形的宿命般的孤獨。

最令我感慨的,是布恩迪亞家族曾經何其興盛,不論是人丁還是各方面,每個人都似乎肩負特有的使命執着地忘我地在實踐自己所認爲的價值,可到最後,經歷歲月無情的洗禮後,卻變得那樣的破敗不堪,大宅成了蟻蟲的歸宿,讀來讓人唏噓不已。

最令我叫絕的片段,是描寫費爾南達抱怨丈夫及生活的那段,洋洋灑灑兩頁紙,用盡各種抱怨的詞語概括一個傳統、保守的女人對抗如瘋子般的布恩迪亞家族的過程,最後抱怨聲在丈夫摔光家裏值錢的傢什後嘎然而止,讀來真真十分過癮。

最令我感動的人物,是這個家族活得最長的頂樑柱——烏爾蘇拉。雖是一個矮小的女子,卻肩負着保持家族傳統,維持家族興盛,用無限的精力,永不放棄的精神,與大時代抗爭,與家族的瘋子特質抗爭,與百年的孤獨抗爭。人們說這是一部沒有愛情、親情的浪漫主義小說,可我想說,我能感受到烏爾蘇拉對這個她口中的瘋子之家那無比濃烈的愛,是愛,讓她與孤獨和諧共處百年,即便在失明的日子,仍然無畏地與黑暗抗爭。

如果你正在品味孤獨,如果你渴望與孤獨和諧共處,如果你正肩負個人或家族使命負重前行,相信這會是一本你需要的書,值得讀N次,我相信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百年孤獨讀後感4

比較難讀的一本書,外國人的名字長且晦澀,時不時的就忘記人物之間的關係,初讀,需拿筆勾勒人物之間的關係。我初讀完時,苦澀感比較重。就是那種,你給我塊糖吃,我說這糖是苦的,吐了。後來,我發現不是糖是苦的,是所有東西都苦。

《百年孤獨》想表述的主題,沒有讀明白。只記住了一個大概的情節——歷經百年的家族七代人,最後都在羊皮卷的預言中走向湮滅。家族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他們也在的交流、溝通,有的甚至需要不倫之戀這樣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孤獨(我是這樣理解的,但最終都未擺脫掉孤獨的命運)。文中,七代人不斷重複以祖先的名字命名,凡是叫奧雷里亞諾的男性都是性格堅韌、沉穩的,而叫阿爾卡蒂奧的男性都是狂躁、放縱的,似乎是命運不斷的在重複輪迴。

本文的基調始終都是頹廢的淒涼之意。初讀時,一直以爲他會像《一句頂一萬句》那樣,給我啓示。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能說的上話的人。但它沒有,像是在講一個沒有任何情節起伏的故事。把每個人的命運都那樣無情的羅列在紙上。

一段奧雷里亞諾第二回到家鄉的描寫:

他帶着自己的衣箱回到家裏,心中確信不僅是烏爾蘇拉,馬孔多所有的居民都在等待雨停後死去。一路上,他看見他們坐在廳堂裏,眼神迷茫,抱手胸前,感受着渾然一體、未經分割的時光在流逝。既然除了看雨在無事可做,那麼將時光分爲年月、將日子分爲鐘點都終歸是徒勞的'。我看到這段的時候,心裏特別難受。不知是在紙上做到了感同身受還是爲這樣的人悲哀。

“無論走到哪裏,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這句話是文中敘述的,似乎不斷的在提醒讀者,孤獨纔是生活的本態,而生活中其他的東西都是暫時的,你千萬不要對這些東西持有幻象,那樣你在識別生活的本態後會更孤獨的。

作爲讀者,如果沒有一種豐富的人生閱歷,這部作品不能讓我們感到開心啓發或者任何正向的東西,相反的卻是絕望,極度的絕望和從骨子裏往外冒的苦澀。

但這是部好作品會再讀第二遍,會試圖尋找更加細緻的情節,感受每個人物的內心活動,去體會這宏大的家族的孤獨,相信在體驗孤獨本身的過程中,更有收穫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5

孤獨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蓮,寂寞是汪洋中的一葉孤舟。

讀《百年孤獨》時,腦海中不禁浮現如上的語句,我不知這個比喻是否貼切。

孤獨,淡定於清冷,堅守於流俗,正如冰山上的雪蓮,在無邊無際的冰雪世界裏,一切都因寒冷而銷聲匿跡,只有它給雪原帶來一絲生機的暖意。它不畏嚴寒,獨守清冷,在自己獨墾的心中,透過窗,遙望飛翔的雄鷹。

寂寞,不安於黑暗,無奈於空虛,如一葉扁舟,在無垠的滄海飄搖,燈塔的光芒早已遠去,甚至連海鷗的影子也尋不着,海浪擊打着船舷,如同拍打着駕船者的心臟,躁動地咚咚作響,拋到浪尖見不到陽光,跌入低谷見不到月亮,在恐慌中任洋流肆意擺弄。

這樣的.詮釋或許過於虛無,讓人摸不着頭腦,於是還可以這樣說:一位老者微眯雙眼,袖着雙手,坐在安樂椅上曬太陽,那叫孤獨;一個俗人在燈紅酒綠後唉聲嘆氣,在繁華落盡後坐立不安,那叫寂寞。孤獨是一種境界,是安享天倫的無求,是哲人的棲息地;寂寞是一種狀態,是欲壑難平時的躁動,是渾噩者的故鄉。儘管兩者有時讓人分不清彼此,但孤獨者不一定寂寞,寂寞者一定孤獨。

曹操一生是孤獨的,他不僅身處高位,有着高處不勝寒的感嘆,而且有着時人對他極度的不理解。破荊州、下江陵、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成一世之雄,他何來寂寞?世人認爲曹操是裝腔作勢,他只能在孤獨中守着自己的初衷。他在《讓縣明本志令》中陳明心跡,陳述自己忠心報國,決無稱帝之急,以除世人之誤。再看千家詩中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是啊,夫在遼西戎邊,妻獨守空房,一份孤獨釀成一腔寂寞,以致思念成災,寂寞成怨。這真是孤獨催生豪傑,寂寞產生怨婦。

其實孤獨和寂寞都與痛苦爲伴,只不過痛苦是孤獨的過客,寂寞卻與痛苦長相廝守。孤獨來臨時,人要與孤獨抗爭,在孤獨中求得一份獨我,從而享受孤獨,若孤獨不能排遣,寂寞就像黑夜席捲而來。沒有人能讓你寂寞,只有當你將自己的一切生命,都堆在別人的架子,當架子散了,你的寂寞便散落如一地雞毛。

當然,孤獨也是相對的。《百年孤獨》的經典開頭:“多年以後,奧雷里亞諾上校站在行刑隊伍面前,準念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讓中國作家推崇不已,紛紛模仿,可作者因盜版問題,不許在中國發行,讓《百年孤獨》在中國寂寞了20多年,如今又在中國出版,可見《百年孤獨》終究沒有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6

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樣一個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着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古都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成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一樣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涼。如書中烏蘇拉在十分孤單之時,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遺忘在慄樹下的丈夫,對他說:“你看看這個空蕩蕩的家吧,看看我們那些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兒女吧,咱們又像當初那樣只剩你我兩個了。”而霍基·阿卡迪奧對她的悲嘆卻是充耳不聞,她這些話好象是在講給一個死人聽,對於烏蘇拉來說,豈止只是剩兩人,其實只是剩她一個人孤獨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奧,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個小時,他童年時代就一向折磨着他的恐懼突然消失了,在對人生的回顧中,他最後明白自己是很熱愛過去最北他憎恨的人們,應對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懷戀,他似乎時有所覺悟了,或許那種一之折磨他的恐懼便是對

孤獨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選取,就是選取他的獨特生活行動的方式,一向以來他都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驅散這種恐懼,但最終未能如願。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期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感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能夠將一個昔日以前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好處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爲伍。這樣的作品此刻讀來仍有它的好處,在一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獨,事實上,這種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貢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於無形。

百年孤獨讀後感7

前段時間剛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這樣評價《百年孤獨》道:這部標誌着拉美文學高峯的鉅著,具有駭世驚俗的藝術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尋找拉美迷失的溫暖的精神家園。

《百年孤獨》被人們認爲是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代的代表作品,它是哥*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說道魔幻,這個也不難理解,相信我們平常都接觸不少這類作品。魔幻的話肯定就少不了鬼怪,書中最足夠資格成爲鬼怪的就要數梅爾基亞德斯了,這個人總讓人有一種捉摸不透的感覺,曾經死去,又神奇般地得以復活。而他好像有神一樣的預知能力,所有的一切事情都好像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曾經說過,“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個人將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後來果然是這樣。

書中內容龐雜,人物非常之多,以至於看一遍書根本就理不順,而且情節曲折離奇,真的是令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但讀完這本書後,我們可以看出作家主要是通過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其中真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神奇事件,令人目瞪口呆、詫異不已。在讀書期間,就一直是處於一種懸着一顆心在半空中的狀態,好不容易吐口氣之後又要打起萬分精神來應對接下來的情節發生。

而對於書中各類人士,印象最深的還是奧雷里亞諾他不像他的哥哥出生於路途中,他生於馬孔多,在娘肚裏就會哭,睜着眼睛出世,從小就預見事物的天賦。長大後和蕾梅黛絲結爲夫妻,然而在這前面,他和哥哥的情人有一個孩子,名叫奧雷里亞諾?何塞。然而蕾梅黛絲英年早逝,於是他參加了內戰,當上上校。他一生髮動了三十二場武裝起義,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都大難不死,甚至開槍自殺也只是受傷,奇蹟般地沒有死去可。在這期間,他與十七個外地女子發生一*情,然後她們分別生下自己的孩子,總共是十七個男孩。這些男孩以後不約而同回馬孔多與父親相認,然而卻都被追殺,無一生還。奧雷里亞諾年老歸家,像他的父親一樣過着與世隔絕孤獨的日子,一直到死,光是他的一生就已經是佔據各種傳奇色彩,更別提其他的,因此說其情節之繁複,內容之龐雜。總之,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紐約時報》也這樣評論:《創世紀》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鉅著。

百年孤獨讀後感8

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但恕我愚鈍,這本書讀起來真不咋滴。

就像一些藝術作品,你欣賞不了,不能說它不好,只能說自己還沒有那個境界去領悟。我可能就還處於這樣的一個狀態吧。

於是我就找了幾篇豆瓣書評,很想理解下這本書到底要表達什麼,因爲看了這本書之後我真的沒有什麼感悟。

但看了幾篇我也還是沒有真正領悟,有人說講的是孤獨,有人說是拉丁美洲的歷史變遷。但還沒有看到一篇讓我幡然醒悟的那種。

那我乾脆就先把自己的感悟先寫下來,再慢慢去研究它的深刻吧。

這本書我看了一個星期左右就看完了,可以說是快的了。因爲我看到有人在豆瓣書評裏說他看了兩三個月,還有些人說,第一次看了幾頁之後就放下看不下去了,然後再次拿起的時候已經過了好些年了,纔再次把它讀完。

還好我沒先看這個書評,不然我可能會被這些評論引導,會被這種先入爲主的概念誤導我看不下去。

這本書出現了很多的人物,關鍵是很多人物的名字的都是重複的,或者在相同的名字下,再加上一個名字,所以看起來會吃力一些。

雖然我有時候也會搞不清誰是誰,很想停下來,回憶下這個人物是最開始提到的哪個人物。但我沒有停下來,記不起來我就直接略過,然後隨着劇情一直看下去,這個人物就自然而然的'記起來了。

而且我覺得人物的名字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情節。

但對於我來說,這本書的故事真的沒有太大的觸動我,不能說不好看,看的時候也還是有滋有味的,但就是無法共鳴。無法共鳴的東西,看過後就看過了,可能會很快的就忘掉。

用簡單的一點的話,這本書就是講了一個家族從興起到衰落的過程。我說的壞一點,就是一對老祖宗生了一堆兒女,然後作者用一些魔幻現實主義的寫法,在每個人物背後爲他們添上了一些故事。

但作者到底要表達什麼呢?我看了之後完全沒有什麼可以供我借鑑學習的地方,要是講歷史變遷,但它又是魔幻現實主義,也沒有什麼值得學習的歷史意義。

要是講孤獨,那他又沒有把那種孤獨感傳達給我。

以至於讓我想:哦,這個寫法有點想巴金的《家》,除了把相同的故事情節重複堆砌在不同的人物上,這本《百年孤獨》就是不同的人物堆砌起來的一本小說,嘿,以至於讓我想,原來小說的字數是可以這樣湊齊的。

我知道這樣想不好,畢竟這兩本書好歹也是個偉大的作品,但這是屬於我的讀書感悟,既然我看了,他能讓我有這種感覺,說明也是這本書的問題。

當然,我還是覺得是自己愚鈍,無法去理解書裏要表達的宏偉意義,不說了,我要繼續去研究它的深刻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9

魔幻現實主義中的孤獨

——評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想象運用

“作者的想象力在神遊翱翔:荒誕不經的傳說,具體的村鎮生活,比擬與影射,細膩的景物描寫,都以新聞報道般的準確性再現出來。”——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

哥倫比亞當代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名字是與“魔幻現實主義”聯繫在一起的,但展現其高超的魔幻現實手法的則屬《百年孤獨》,此作品使馬爾克斯走上了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從此奠定了其在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地位。

僅僅書名而已,作者就已成功地把時間與空間的距離拉開,給人以遙遠的感覺。作品以布恩蒂亞家族7代人的興衰史見證了馬孔多這個小鎮的繁華與沒落,直到小鎮被一陣颶風吹走,從此世上再也沒有馬孔多,只留下百年的孤獨。這一百年的時間跨度裏,小鎮上發生了很多離奇古怪的'事情,而這些故事在馬爾克斯瘋狂的魔幻想象描繪下變得那麼真實與諷刺。

政府把香蕉園三千名罷工者的屍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邊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後共有3個車頭牽引;俏姑娘雷麥黛絲最後抓着雪白的牀單昇天而去;雷貝卡只要情緒失控就會貪婪地大吃泥土和牆上的石灰,並且拼命咂吮指頭;布恩蒂亞家族的第七代傳人最後被螞蟻吃掉……在馬爾克斯想象中的世界裏,這些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很多來自印第安神話、東方傳說以及《聖經》典故。雷麥黛絲昇天來源於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而馬孔多一連下了四年零十一個月的大雨則是《聖經·創世紀》裏有關洪水浩劫以及諾亞方舟故事的移植……充滿想象力的情節看似荒誕,實質是作者對本土國家落後、封閉、缺乏現代性、邊緣化的諷刺與擔憂。“作爲一個深深植根於本土、關心祖國人民命運、嚴肅反思本族歷史的作家,他骨髓裏浸染的本土化的東西使他能夠始終站在拉美民族立場,發現民族被殖民化、被奴役,最終卻仍被現代歷史遺棄的命運。”於是,他站在現代歷史的角度,洞見拉丁美洲的孤獨。

那些看似發生在久遠時代的故事如今讀來卻使人深思。馬爾克斯在書末悲傷地感嘆:“馬孔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上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於是,我想起了馬爾克斯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致答詞:“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缺乏爲了使生活變得令人可信而必需的常規財富,朋友們,這就是我們孤獨的癥結所在。”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在拉美文學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詩人聶魯達對人性的思考,委內瑞拉文學家卡斯帕斯對自然和諧美德讚歎,都曾深深地感染過人們。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說,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爲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着無窮的神祕,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祕的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作者憑藉其深刻的政治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拉丁美洲百餘年的歷史,並不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個不斷重複的怪圈。這也就是爲什麼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總是在不斷重複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沒有“序”、“跋”,也沒有“後記”,《百年孤獨》就這樣進入了我的眼簾。不查背景資料,就憑自己的直觀來寫觀後感,如果有一、二個亮點自己也滿足了,好在有兩位網友看過此書,可以作些交流。

摘錄:1927年出生於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拉卡塔卡,童年與外祖母一起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因內戰輟學,進入報界,五十年代開始出版文學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上述是書上唯一的介紹。

遙遠的時代,遙遠的地方,一步巨篇,是那麼的陌生,也是如此的繁雜。猶如自己一個小宇宙,誰能說得清、講的透,唯一與我們有相似之處就是孤獨都是伴隨每個人的。

一個家族,一個140~150年的時間跨度,卻只有近十個姓名,作者高超的敘述,駕馭文字的能力讓我敬佩。

從摘錄上看,作者經歷了內戰,雖然對他的經歷無從知道,但他的作品、他作品中的敘述、他作品中的思想都讓我們感同身受。就如進入了一次心靈之旅,而這次旅程讓我覺得很累,要整理出條理來很累。但收穫還是有的,就是可能膚淺些。

買此書的原因就是想了解什麼是孤獨,而《百年孤獨》應該是一生的事,因此說孤獨會始終伴隨着自己。書上的家族和自己的家族聯繫在一起了,感慨多了許多。少年的'孤獨、青年的孤獨、中年的孤獨,直到老年的孤獨,要想達到理想狀態卻被現實壓着,增添了許多許多孤獨感出來。那什麼叫孤獨?怎麼排遣孤獨?怎麼從孤獨中感悟出什麼?路上的人那麼多,都是匆匆過客,唯有孤獨是給自己的。

本書寫的是一個家族從興盛走向衰亡的過程,殘酷的現實和科技發展帶來的進步和變化,利用大自然,被大自然報復的一個過程,還有內戰的整個過程,家族中幾代人的命運就相應跟着起伏變化。

人物既有家族遺傳或叫基因,也由其他血液的進入,代代相傳,性格也就不是兩種性的,而是多種性格的混合物,也許叫多種元素的結合吧。命運就難說了,是冥冥之中的嗎?一本艱澀巨大的人類思想探索的書,看一次肯定是不夠的。

無論如何孤獨,我的觀點是:人要樂觀。應該知道自己只是一個凡人,有許許多多錯誤缺點,用思想去戰勝困難、戰勝孤獨,而樂觀就是好的方式之一,也是面對艱難困苦的好的精神支柱。

還有就是勤能補拙,把思想貫徹到勤勞中去,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還是回到古人所說的憂患意識中去了。

作者把許多哲理融入進書裏去了,猶如嵌入的珍珠,閃着智慧的光芒,時不時的讓我深思,特別是老年後的感悟是如此的精闢,而我在中年的感悟就受益匪淺了。

孤獨不怕,用強大的精神能夠享受這種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後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裏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爲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爲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爲力,比如阿蘭瑪塔;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爲時已晚,比如我的上將奧雷良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着着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爲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着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羣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爲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在與世隔絕的馬孔多裏,濃縮着一個世界,濃縮着世界上的各類人,也濃縮着世上所有的孤獨。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裏的所有角色,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裏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着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着,探知的慾望和放棄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爲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

他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爲。可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裏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着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着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於烏爾蘇拉則是一位任勞任怨的勞動者。在那個時不時鬧得天翻地覆的家中,她永遠是這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和精神支柱。她從沒有唱歌的樂趣,也沒有遊玩的雅緻,各種勞動如同拼圖一般拼湊出她那緊湊而又孤獨異常的一生。

她無處不在。她的身影出現在傢俱的迷幻倒影中,出現在樸實無華的天地中,出現在糖果小作坊的喧囂聲裏。她又虛無縹緲,就像是來到人間通過勞動來贖罪的亡靈。到最後,伴隨着她的死亡,她的名字也被丟到了記憶的深淵之中。作者寫出她冗長的一生,同時也是對哥倫比亞所有孤獨的勞動着的讚歌。

至於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這位最爲孤獨的前行者,一生髮動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義,卻又爲了重歸原先的生活毀掉了自己創造的戰爭成果。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卻只換來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颶風般浩蕩壯烈,又如死水般寧靜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爲自由而戰的人們,不論生時建立了多大的功績,死後依然被大多數人遺忘。

一個村莊中,有着一個世界的萬象。這個孤獨的村莊在雨季無盡的雨水中,在旱季無邊的乾旱中,在漫天飛舞的蝴蝶和遍地橫行的螞蟻中,品嚐着人間的各種苦澀和孤寂。

但是,如馬爾克斯所說:“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現代化的社會用文明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忘掉內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曾經以爲是本哲學之類的書,對讀過此書的人會有莫須有的敬佩。從沒想到會讀這樣一本書,而且會一頁一頁的讀完。費了很大力氣。有時候不得不趕緊放下書,定神喝茶回到現實中來,有時候會覺得情節真是令人作嘔。壓抑,震撼,惶恐,歎服、驚詫,不可思議,反胃,總之是沒有覺得孤獨。讀完小說,閉上眼睛,試圖去想想總結一下獲得了什麼,或是像小學時候一樣總結箇中心思想,最終只是一無所獲,或許還存留一點記憶關於梅爾基亞德斯,他的手稿或羊皮卷,又好像都被颶風抹去。

很納悶竟然讀完了。

有了這本書墊底,沒見過世面的可以再也不怕看什麼挪威的森林了。

對於此書,奇葩這個詞用的非常準確。涵蓋了所有的描述包括內容複雜,人物衆多,情節離奇,手法新穎。以及魔幻現實主義。

有時候很多事確實很離奇,比如剛想買這本書,第二天看新聞馬爾克斯逝世,果斷入手。

選擇版本的時候,看過很多評論,後來因爲范曄版是唯一獲得授權的,也就選擇了該書。

讀到第二代人,開始試用indet indanager,試圖來畫人物關係圖,但軟件的佈局非常難用,後來還是選擇了visi。人物名稱好幾代都要重複祖輩的名字,初看非常混亂,其實只是重複相近,還是沒法和紅樓夢中的人物比,在此忽然想讀紅樓了。跳躍的吐槽一下,總是想起南京的地鐵站名,除了1和2似乎南京不願意用更多的數字,搞的什麼南延線,什麼奧體東站之類的特別混亂,去了好幾次還是總坐錯方向。

讀後去搜哥倫比亞相關資料,飲食習慣:哥倫比亞桑德省會布加拉曼卡市人素有食蟻的特殊習慣。所以家族最後一人會被螞蟻吃了?哥倫比亞是拉丁美洲人口第三大國,只排在巴西和墨西哥之後。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爆發了一場反對西方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偉大斗爭,史稱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拉丁美洲長期置於西方殖民主義的統治之下,到十八世紀末,絕大部分地區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運動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反帝反封建。

即使以爲自己的感情已經乾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

在馬爾克斯創造的這個天地裏,可能死神是最重要的幕後導演。但是,這位作家通過作品所流露出的感傷情緒,在令人毛骨悚然並且感到生動與真實的同時,卻表現出一種生命力。1982年,加西亞馬爾克斯獲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瑞典文學院當時的頒獎詞。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這一本書無論中間的人物來來回回折騰了幾次,經歷多少場人生的別離重聚,最終變得如同馬爾克斯在初期的描述一般“天地間一片永恆的幽暗。”

《百年孤獨》裏描述的現狀是,性格決定命運。未從根本處改變性格,任你重來多少次,該跌倒的還是會跌倒。家境比努力更重要。布恩迪亞家族打下的江山即便失手了還是留了一片福地給子孫後代。沒有什麼可以永垂不朽,錢財不過幾張紙,風吹了就散;愛情不過幾句誓言,青睞的人每天都能換;權利榮耀,青春美貌,這些都太易碎易逝了。當餘音消散,人去樓空。最終只留下孤寂與死亡相伴。

書中的梅爾基亞德斯很好的詮釋了一句話“你懂的`越多,你就越像這個世界的孤兒。”別人只道他性格無常,胡言亂語。但“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書中開頭他留下的那封以梵文書寫再加密的手稿,已經記載了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如同電影《無極》一般。所有人的命運都被書寫下來了,任你覺得自己有多麼的獨一無二,都逃不過命運與時間的衝擊。

馬爾克斯對人性的解讀太過深刻。書中有人曾把愛情,把事業,把家庭當做生活的全部,但最後又輕易的改變。枕邊人新鮮不過最初的一陣,事業拼搏到後期遇上瓶頸也就膽怯後退,百年大家最終只靠女性苦苦支撐。人就是這樣善變自私又討厭的生物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可以成爲生活的全部,生活就是它自己本身,是由非常多的元素組成的。一旦其中任何一樣比例過高,生活就會失衡。起初我覺得這本書太讓人絕望,直到後面我才發現作者是多麼的溫柔。

可能你也曾想過,生活是不是就這樣了?書中的人也想過。可能你覺得生活沒那麼甜,任何一切事物都是初期甜美,後期變得苦澀。書中的人也是這麼經歷過來的。沒有什麼可以永垂不朽,沒有一生一世的陪伴。孤獨和失落纔是人生常態,快樂是苦中一抹甜,只能用來回味的。你從迷茫中掙扎着走出來,奮鬥一生,發現這世上竟然什麼都不值得留戀,竟然什麼都留不住。宛如紅樓一場夢,夢醒後,人去樓空。

就像幼時的你在抽泣,你脆弱渺小,身子單薄,什麼都做不好。你拼命盼着長大,盼着以後的自己勇敢起來。長大以後你的確進步不少,但只要別人的一句話觸及了你舊時的噩夢,你彷彿又變成了那個在房間悶頭哭泣的小男孩兒。沒人理解,沒人陪伴。

你絕望的哭喊,“這樣的人生太糟糕了。”

馬爾克斯溫柔的摸摸你的頭,告訴你說,“其實我們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