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字經讀後感[優選15篇]

三字經讀後感[優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字經讀後感[優選15篇]

三字經讀後感1

記得幼兒園託班後的暑假,媽媽送我到樓下的齊老師家學畫畫,課餘時間,齊老師教我們誦讀《三字經》。可能是三個字,三個字的念着好玩,我就喜歡上了它。第二天就讓媽媽上街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後來,它教我做人的道理,讓我受益匪淺。

現在我是一名二年級的'小學生了,學習上一偷懶,媽媽就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我就無話可說了。有時候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爭搶玩具,耳邊就又會出現媽媽的嘮叨:“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我只好把玩具讓給了小朋友。不過,也有我“出風頭”的時候呢。上次,爸爸媽媽因爲家務事爭吵,看到此時此景,一旁的我嬉笑着說:“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他們立馬相視而噓,和好如初了,呵呵。

這就是《三字經》帶給我們全家的快樂!

三字經讀後感2

新學期,我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以來,同學們喜歡並熱衷於背誦《三字經》的內容。通過自己背誦和老師講解使孩子們對《三字經》有了認識,收穫頗多。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蘊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爲流傳。它深深地吸引我,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匪淺。

三字經讀後感3

寒假期間,學校要求背誦《三字經》,我想:背《三字經》有什麼用?我極不情願地向書店走去。誰知拿起這本內容豐富,讀起來琅琅上口,便於記誦的《三字經》,我竟一眼不眨地看了兩個多小時,直到肚子唱起了空城計,我才匆匆付完錢,興高采烈地向家裏奔去。

每天寫完作業,我沒心思看曾經讓我朝思暮想的動畫片,而是拿起《三字經》,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你可別小瞧它,這裏面含意無窮呢!其中書中有一個故事讓我最受感動。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讀這本好書吧

三字經讀後感4

每次當我讀《三字經》的時候,我總想起以前的子女是那麼孝順、善良。想到現在的子女小時候那樣的幸福,長大出國留學,在國外生活,卻對自己家鄉的親人不理不睬。

看看現代的人和古代的人差別怎麼這麼大呢?以前大多數的人對兄弟姐妹都很好,《三字經》裏提到的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學會了有好的東西要讓給弟弟。雖然有時候不是很懂他們的做法,但也會細心地觀察。還有最讓我崇拜的'是裏面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爲了小孩子的學習環境不怕麻煩,不怕辛苦,搬了三次家,直到最後搬到適合她小孩學習的地方,才安心居住下來。她的用心實在偉大!

《三字經》教會我們一些爲人處世的道理,通過不斷的學習獲得知識,才能出人投地。想想他們,我感覺我們真幸福,有這麼好的條件來學習。

三字經讀後感5

“古人讀書的方法”告訴我們:人人都能讀書,但讀書的方法不一樣。方法不對,就會讀不懂,甚至越讀越糊塗;只有方法合適,才能學到知識,有所收益。另外讀書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樣,因人而異。我們應該學習古人的讀書方法。如歐陽修善於積少成多,發明了“計字日誦”讀書法。

感悟:作爲一名小學生,首先要從內容、題材和寫作方法來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一些書,然後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然後就是按照計劃持之以恆,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我一直在讀我喜愛的`《成語故事》,每讀一遍就增加我對一些成語的理解。我相信只要我不斷地讀它們,將來在習作中就能準確運用它們。

三字經讀後感6

《三字經》是一本極富哲學的書,其中濃縮了天文、地理、人格、宇宙星體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五行相剋,知識量極大。

在閱讀時,我遇到了困難,當然是理解上的問題。其首篇,我認爲是講人格的,因爲一開始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一句講的是每個孩子剛生下來,內心都是善良的,習性很像,但因大人,習慣差的很遠。這裏才十二個字,卻蘊含了大道理。

在此篇章中,相信“孔融讓梨”這一段在大家心裏印象很深。因爲小孔融四歲就懂得謙讓,懂得照顧比自己小的人,把大梨讓給他們,也懂得體諒比自己年長的人,也把大梨讓給他們。而自己卻吃最小的.一個梨。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這一小段,說明了最重要的並不是知識,而是孝道,做到孝之後,再增長見識,去認真學習數字、文字。

雖然只有一小段,但富含的這裏卻很多。我以後還要認真品讀《三字經》

三字經讀後感7

今天,我捧起《三字經》這本書閱讀,看見裏面寫的是,《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啓蒙讀物,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學習,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專心地讀了這本書。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因家住在墓地附近,孟母就把家遷到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學堂旁,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雖然每次讀得都是幾句話,但是,它們的每一句意思都會給我們帶來深刻的道理。

三字經讀後感8

上幼兒園的時候,讀《三字經》只知道搖頭晃腦,閉着眼睛瞎背,並不知道字裏行間中的意義。長大後,偶爾一次翻開書來細細品味時,才慢慢地明白了一些道理。

感觸最深的一句是“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雖然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的環境都特別優越,沒有必要再去模仿古人用自己的身體去溫暖牀上的被子,也沒有必要像孔融那樣去讓一個梨子,但我們應該學習他們孝敬父母,關愛家人,體貼他人的那份真誠與愛心,並能將這份愛心融入學校與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去,關心他人,體貼他人,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那樣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諧。

三字經讀後感9

今年暑假,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其中幾句印象特別深。它們是:“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頭懸樑講的是漢代大學者孫敬將頭髮用繩子吊在屋樑上防止讀書打瞌睡;錐刺股講的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蘇秦讀書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提神。他們不需要老師監督也可以自覺地讀書。

讀完後,我感到很慚愧。我雖然讀書很好,但是不能自覺地讀書。我每天心裏只想着玩,非得媽媽大發雷霆纔好好做作業。許多事情都要媽媽提醒纔去做。雖然我們不提倡“頭懸樑、錐刺股”這種以傷害身體來勤奮讀書的辦法,但我們要讀書孫敬和蘇秦勤奮讀書的'精神。

“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我牢記在心,是它打開了我刻苦讀書的大門,它時刻提醒着我好好讀書!

三字經讀後感10

暑假裏,我又讀起了《三字經》。

這是一本好書,我讀了不止一遍。書中,總有一些哲理讓我們終生受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總有一些故事感動我們的心靈---“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總有一些感悟陪伴我們成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總有一些經歷讓我們心懷感恩---“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每次打開這本書,讀到這些故事,總是讓我受益匪淺,爲我在成長的道路上遮風擋雨。

三字經,小小的一本書,卻又象一個小小的.階梯,帶領我拾級而上,通往知識的殿堂,教會我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讀後感11

媽媽給我買了本國學三字經,三字經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後人讀後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爲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合適什麼是不合適。而“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通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三字經讀後感12

未經雕琢的璞玉在普通人眼裏和散落在各處的小石子是沒有區別的。

“玉不琢,不成器。”我對《三字經》裏的這句話印象最深,因爲我的名字裏也有“玉”字。和氏天下璧,舉世無雙。雄心萬丈的秦始皇曾經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它。可想而知和氏璧的價值有多麼高。在這之前,楚人卞和因爲把未曾雕琢的璞玉獻給楚王而被砍去了自己的兩隻腳。如果卞和將璞玉雕琢成美玉再獻給楚王,我想他不僅不會受到傷害,或許會得到楚王的賞賜。未經雕琢的`璞玉在人們眼裏只不過是塊石頭,只有經過精心的雕琢,人們才能認識到它的美麗和價值。孟母三遷及斷機杼的舉動,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母親對自己孩子的“雕琢”,如果不是孟母的精心雕琢,中國歷史上或許會多一位鉅商大賈或風水大師;而將失去一位與孔子齊名的聖人,那我們國家的文化與歷史肯定會被改寫。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手中的璞玉,每一位老師都是技藝高超的玉雕大師。

三字經讀後感13

這個學期通過讀背《三學經》這本書我知道了: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宜勉力這句話。這句話的含意是:只要勤勉積極就會成功,嬉戲懶惰是沒有好處的`。好好記住,積極上進。

這句話還有一個故事叫《鐵杵成針》。內容是:李白是唐朝著名的大詩人,傳說他小時候讀書並不用功,經常逃學。有一次,他又逃學到外面去玩,在河邊看到一位奶奶在專心致志地磨一根鐵棒。李白很奇怪,問老奶奶在幹什麼,老奶奶說要把鐵棒磨成針。李白不理解,這麼大的鐵棒什麼時候才能磨成針呢?可老奶奶卻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深受啓發,從此以後開始發奮學習,終於成爲天下著名的詩人。

我成到:讀書必須勤奮,千萬不能因爲貧玩而荒廢了學業。

三字經讀後感14

我相信《三字經》大家肯定都知道吧!可是你們又真正瞭解這裏面的含義了嗎?如果沒懂,那就讓我給你們講講吧!

你們知道《孟母擇鄰》的故事嗎?”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困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模仿那些辦喪事的人哭泣。孟母就把家遷到了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着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邊,孟子終於看到了禮儀和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非常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個小學生猶如一塊玉,不經過雕琢,怎麼能成大器呢?我們應該刻苦學習,勇攀高峯,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沒讀過,建議你去讀一讀,他一定會帶給你無窮的收穫。

三字經讀後感15

樂樂同學讀《三字經》,看到“孟子者,七篇止”這幾個字後,馬上指着孟子這兩個字說,媽媽我知道這個人,小時候不好好學習,他媽媽就搬家了,還不好好學習,他媽媽就把織布機摔了,說他要再不好好學習,就得使勁懲罰他,象打織布機一樣”。

樂樂同學的.理解雖然淺顯,但現在看孟母的教育方法也和我們這些凡夫俗女差不多:擇鄰處和擇校大同小異,都是人爲的干預孩子的生長環境,只不過孟母連鄰居都要重新選擇,比我們更加嚴格。斷機杼嘛,就和樂樂不願意多練琴,我憤而折斷她的鉛筆異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