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1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考。

作者在“活到最傲慢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苦痛,但他照舊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定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支配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舊在運轉,古園照舊是古園,我們不能躲避,只能欣然接受,轉變現在的自己。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苦痛,只沉醉在自己的悲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堅韌地與病魔抵制,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苦痛。我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怯,不至於到時懊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受警醒了我。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消滅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考;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定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很多奇特的事物只可意會不行言傳。

人生是如此簡單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2

時間飛逝,當我重重的放下《我與地壇》時,想起其中一段描寫史鐵生失去雙腿之後,困難的生活下去的時候,我的感受很深。

一個失去雙腿,下半生只能靠輪椅移動的人,能連續堅持活下去,並且還出版了多本書、散文集,這無疑是一個令人震撼的人。我想到了自己,史鐵生先生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堅持到底,我想,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放棄,不努力。這使我想到了很多人。司馬遷、海倫·凱勒、張海迪,還有那些偉人們。他們同樣是令人鄙視的。他們和一般人不同,但做出了一般人無法做出的事。他們沒有自暴自棄,他們沒有破罐子破摔,他們選擇了與坎坷的命運鬥爭,他們選擇了與上帝支配的命運對抗,他們選擇了常人不會選擇的堅難困苦。他們想過放棄,想過不努力。可他們摒棄了這些想法,最終走上了新的.道路,走向了成功、輝煌和絢爛的人生。他們雖然天生比我們差,但他們最終的成就卻比我們強。爲什麼?由於他們勇於拼搏、勇於抗爭、勇於奮鬥。他們雖然體質弱,但真正強大的是他們心中的士氣與力氣。他們樂觀向上,他們堅韌拼搏,他們被載入史冊,成爲一塊塊里程碑。你說,我們和他們有什麼不同?可以說,你體質比他們強,但是你製造出來的奇蹟遠遠比不上他們曾經的輝煌。

假如你想放棄,想不努力了,那麼請看看他們。他們這一塊塊里程碑,就會成爲你前進的動力和目標與期望。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3

我與史鐵生共同走進了地壇,它剝蝕的琉璃,淡褪的硃紅。坍圮的高牆和散落的玉砌雕欄絲毫沒有遮住地壇的光輝,地壇露出了它的本質:老柏樹愈見蒼幽,野草荒藤拘束坦蕩。地壇洗盡了鉛華,顯出樸質與簡約。於是,一個失意的人就搖着輪椅進入了一個廢棄的園子。

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從蜂兒、螞蟻、瓢蟲、露水中我彷彿嗅到了生命的氣息,纖細弱小的身體卻隱藏着無盡的生氣。我想,人生也猶如這園子一般,可以貧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個人若是被命運擊垮了,那麼他豈不是連這些細小的生物都不如?

史鐵生在園子裏思考着死與怎樣活的問題。最終他最終想通了:死是一個必定會降落的節日。而我們生存,就要實現我們的價值,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到豐富的世界去。

母親對史鐵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激勵。可以說,園子是用自己的胸懷包涵着作者,母親是用愛包涵着作者,“有過我和車轍的地方也都有母親的腳印,”這是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與感謝。

一個鮮活靈動的繽紛的世界,不僅讓史鐵生感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生疏與思考。作爲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從人類和宇宙的整體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恆的。我經常想支撐着史鐵生以殘疾的身軀活下去的力氣是什麼,感恩,感恩母親,感恩生命或許是最好的答案。《我與地壇》表現的對生命的理解,值得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去思考。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4

最終看完了,全書總基調還是很樂觀的,前面描寫母親的時候,感受頗多,母親總是在無私奉獻着,爲你操勞,爲你好,等你明白一切,期望給她展望你的成就的時候,卻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一代代的輪迴,一代代的'積澱,母親也在一步步的影響着史鐵生先生。

中間的好運設計頗是好玩,設想一個極爲完善之人,最終發覺一通假設之後,反而會讓人感覺生命毫無意義,然後再來爲人生勾畫苦難,不同的經受,不同的性格,最終,也會形成不一樣的我們。這也是一種做事的態度,切勿找一些沒有難度的事情去做,那樣的話,沒有挑戰,沒有意義,終會感覺無聊,正是由於其中的過程的紛繁簡單。纔會讓我們能夠有成就感。

後來看到一段段的抒情描寫,開頭還看不太懂,春天,肉體,靈魂,秋天,一系列的詞語,隱含的有些淺顯,直到快至結尾,說起自己登門探訪,然而不受待見,才知道這是愛情的結束,不過後來進行了解,幸得希米能夠陪伴餘生,給他精神的安慰,讓我感覺好受了很多。

小時候的那些事情,玩味十足,文革,帶來了太大的傷痕,不過也因此鑄就了一批深刻的文人。

而看到最終一部分,感覺心裏莫名的快活,大家都來掛念他,幫他全國各處跑,還出國參與會議。感覺史先生有這麼一羣伴侶,足矣。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5

等史鐵生活到他最傲慢的年紀時,老天卻帶走了他的雙腿。使他後半生不得不坐在輪椅上,他無望過、生氣過,但最終照舊好好的活了下來,沒有放棄期望。

史鐵生缺少了雙腿,他參透了更多東西,我覺得他說的?與我想的起了共鳴。若世上都是完整的人,每個人都長得一模一樣,這個世界將毫無生氣可言。然而,上帝造出了千千萬萬個人,每個人都不一樣。這當中必能排出個好壞來,而總得有一些人有着壞模樣,這樣壞模樣的'人才能反襯好模樣的人。人由於每個人不同,審判一個人的標準也有所變化,並不留意人們的外表了,而是留意他們的內心。而史鐵生就是“不完整”的人,他比正常人缺了雙腳,顯出他與別人不一樣,他的聰慧、質樸、有毅力才被表現出來。

但是,你先天差,後天就肯定差嗎?並不是,先天的從你來到這個世上你的父母就已經替你打算好了,你不能再轉變它。你所能做的就是,轉變後天的,比那些先天比你好的人更努力的學習、勞動、工作,來彌補先天的不足。?你比別人愚鈍,那就刻苦練習;你比別人急躁,那就多讀書,培育耐性;你比別人少了很多很多,那就比別人努力少的這麼多倍。

可怕的是那些天資比你好的?可後天還比你努力的人。所以,趁着些天資比你好的人偷懶的時候,快去努力吧!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6

高一的時候在課本中學習了《我與地壇》的前倆段。利用課後的時間我看完了剩下的部分。讀完之後我感受頗深。

文中的前兩段講的是作者和的心路歷程,以及重新對人生的生疏。通過對地壇的描寫也表達了作者母親的.宏大母愛。

文章的前面就不寫了,談談我讀完後面的感想吧。後面主要是寫作者在地壇的見聞。比如地壇的四季和人物。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在第5段中的那個小女孩。這是一個秀麗而不幸的小姑娘。那是十五年前,她和她的哥哥一起去玩。她一個人在地上揀那種一簇簇細而稠密的黃花,她看起來是那樣的天真、可愛。

然而另作者沒想到的是——這是一個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那個小女孩竟然是一個弱智。作者心中佈滿了驚異,事情竟然會是這樣。但此時的作者心裏也有很多感想,我的想法也很多。雖然這個小女孩是不幸的,很值得憐憫,但是又有誰想過,沒有了壞的一面,那些和善與崇高又從何體現。所以,在這一方面是沒有什麼公正與不公正的。

在最終一段,作者則寫了自己對地壇的情感以及對人生的看法。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豁達的心胸。也讓我覺得:我們現在肯定要好好的珍惜母愛,不要等失去後才知道懊悔。同時,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世間萬物都有肯定的運行規律,是無法打破的,就像文中的那個小女孩。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7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爲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保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成爲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期望與無望,他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比如說郵票,有些是用於寄信的,有些僅僅是爲了保藏。——選自《我與地壇》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你別以爲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保藏。”這是一句多麼真誠而又樸實的獨白。在生與死的猛烈鬥爭中,史鐵生選擇了困難的生而非脆弱的死。

生是一種信念,更是一種士氣。但堅韌的自我意識永久不會只倒向一邊,期望與無望,溫馨與寂寥,心與墳墓,在某種程度上說,在選擇生的時候史鐵生的心中也是有着尖銳的對立的,至於支撐他整個生命歷程的,是地壇,是母親,亦或是他所追求的爲人的價值或信仰,並不爲人所知。

身體的殘缺是轉變不了的,所以他便憧憬精神的圓滿,一次又一次英勇的直面自己的內心,在那些苦難的.日子裏謹慎地發掘,收集人性中未曾泯滅的光輝。心與墳墓都是適合安居的,墳墓安放的是人世“沉重的肉體”,而心接納的是人世“疲乏的靈魂”。身體的殘缺,幻滅的愛情,人性的光輝,驅動洗練,承載着他的一生,或許還不止這些,人原來就是佈滿衝突的,信任一切都是最好的支配。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8

殘廢兩條腿的感覺是苦痛的,是無法承受的,作者想過任何事,包括生離死別。在地壇中,他彷彿找到了自己的歸屬,無論是快活還是不快活,他總會去那兒,由於在那兒。他總能思考和發覺很多東西,他的母親也總到地壇去找他,雖然是靜靜的,作者也明白,但他仍對母親抱有一絲慚愧。想想看,在自己寵愛的地方做着寵愛的事,即使再怎麼難過,也能得到一絲絲的勸慰。人生就像舞臺,演着即興的劇本,遇見不同的人,即使乏味的演員總能讓自己發光起來,生命也是,總不能輕易放棄吧。

楚怡媽媽:

“世上的事經常使上帝的居心變得可疑。的確,誰能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而說的,於是就有一個最令人無望的結論,有誰去充當的那些苦難的角色?又有誰去體現這世間的幸福,傲慢和歡快?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這是史鐵生在文章第五節講到的一個秀麗而不幸的小姑娘的故事,從而對人的命運進行了闡述。作者在這荒蕪冷落的園子裏堅持了15年,在這園子裏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不同身份的.人,將他們的人生患病描寫的很透徹,那對中年夫婦、寵愛唱歌的小夥子、飲酒老頭、女工程師、長跑家,身份不一樣的他們都肩負着不一樣的人生和重任,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由於上帝在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給你打開了一扇窗。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9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親情的歌頌。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失去了雙腿。這慘痛的災難降落到他頭上,在經受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然後,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老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很多次給作者鼓舞和感動的人制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裏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我們應當懂得寵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敬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敬重生命,是一個生命對他的母親的敬重。

作者樸實的一句話:“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這讓我想到母親坐在燈下爲我織毛衣,深夜裏爲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當懂得親情。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爲了自己的'孩子,悄悄奉獻着自己的一生,她爲我們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們又能爲母親做些什麼呢?

很多東西失去後才懂得珍惜,但有時已經晚了。對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狼有反哺之事,何況人呢?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對他們多好,而是期望你過得好。文中作者多次問到:“我爲什麼要活着?”我在自己內心深處回答的是:爲了母親,爲了親人,爲了自己的幻想,爲了自己未盡的責任。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