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通用31篇)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通用3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完整的成長》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通用31篇)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1

昨天晚上,我終於讀完了孫瑞雪老師的《完整的成長》。這次這本呢書讀得這麼慢,跟開學了、工作比較忙、晚上不願動有關係,但我覺得更多的是這本書實在讓我沒有多大的動力去讀。

當然我這樣講,並不是說這本書不值得一看。這是一本有點像散文的書,當你認可了蒙氏教育理念,就會覺得這是一本閒來無事讀來消遣的書。書中對於蒙氏的理念講得很模糊,很理想化,甚至是有點誇張。至少對於我現在的理解程度,我認爲有點誇張。不過我也想再多說一句:或許再過一段時間,我也會不覺得有多麼誇張。因爲曾經我也以爲蒙氏的理論很誇張,直到我看到那一段日本的蒙氏幼兒園的錄像。有點扯遠了。即便我無法理解這種散文式的理論,但我仍然認爲這本書值得一看。這是因爲,這本書給讀者提供了大量的兒童行爲的例子,關鍵是還與理論講解相結合。更加清晰明瞭。

這是我隨意截取的關於一個孩子的兩個例子。一個是他八歲時,因爲邏輯讓老師抓狂的對話過程。面對這樣一個孩子,我會覺得他的人生樂趣在哪裏呢?可是看完他在四歲時的那個例子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孩子是他父親教育的正常結果。

這本書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這樣的例子中,我們會發現自己原來對自己的孩子犯過這樣的錯誤。或許對於目前的我而言,這就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吧。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2

兒童的成長應該是完整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幼兒的成長卻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兒做到完整的成長,這需要家長、老師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們運用正確的方法。而這本書,通過大量的例子來告訴我們如何使一個兒童從出生到成年完整的發展給了我很大的啓迪和思考。

情緒在兒童完整發展中是個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緒;我們要接納孩子,就要接納孩子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

幼兒剛剛進入幼兒園,難免會有害怕的情緒,最直接的反應便是哭,孩子爲什麼哭呢?是因爲這時的她心裏有種強烈的不安感這種不安是他感到很難過,這時候老師應該瞭解幼兒心理的情緒,纔會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自主的機會,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展示,盡情創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出生開始,就是自己身體的主人,自己情緒的主人,自己感覺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認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3

利用假期時間,把孩子從他姥姥家接回來,自己照看了幾天,同時也細細品讀了孫瑞雪的《完整的成長》這本書,對照自己的孩子,感悟頗多……

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體會到了一個孩子看世界的視角,有了一個奇妙的經歷,每時每刻每頁,都有新的驚喜,原來孩子的世界是這樣。

總感覺自己的孩子身上有一種力量,讓他一會兒也閒不下來,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爬呀~找呀,站起來,坐下來,再爬~再找……一直到困了,餓了,才嚎出不耐煩的叫聲,來表達他的不滿。看了書中一個小例子,我會心的笑了,原來天下的孩子都一樣呀。例子是這樣的:

有一次一個長輩問我:“你有沒有做過這樣的實驗,模仿一個4歲孩子一天的活動,他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他接着說,“我做了,但我模仿的時間都沒有超過一個早晨。他彎腰我就彎腰……他蹲下我就蹲下……他跑多遠我就跑多遠……最後我累得都不能動彈了,但他什麼事都沒有,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

原來,兒童在開始發現自己的身體,探索、開發自己的身體的時候,也和成人一樣着迷,也會充滿挑戰和探險精神。當身體的一種功能被喚醒,兒童就會盡情地重複使用,反覆練習,一直到他自己困了累了,纔會躺下。

同時,兒童的生命特質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對於兒童,身體就是認知、是感覺、是情緒、是心理、是精神,他們是一體的,並通過身體的活動來體現渾然一體……當兒童在做某種身體活動時,他不僅在發現和探索身體,也在用身體的活動表達自己的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

在教育和成長的歷程中,我們必須從對生命的真正瞭解開始,這也許會使我們更驚喜地發現兒童的智慧!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4

時間的河也許不洶涌卻足夠綿長,人生在這份永恆中倉促彷徨,有的怯懦,有的逃避,有的暴躁,有的苛責,也有的勇敢成就了英雄,執着超越了自己,大愛感動了人心。

找不到差異的原因,不理解已是成年的他人或自己不該有的情緒、心理、價值觀……

兒童自己創造自己。父母給予孩子生命,但他的成長從身體開始,經歷情緒、感覺上升到心理、認知,再由精神昇華卻是在內在自己創造完成的,從而成就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他。這個過程偉大而隱祕,常被外在不經意的干擾,割裂,甚至強制改變,從而成長停滯,某種情緒、認知被割裂在彼岸。

孩子被誤解(也可能因恐懼、失落……)而哭泣,家長沒有引領他認識這種情緒,使他在莫名的惶恐中多了一分焦躁,以哭泣宣泄而出,這是正常的兒童的反應。短時間的忍耐,這種哭泣沒有停止的跡象,終於忍無可忍,一番訓止,連疏通情緒的門也被關閉,世界裏停留了一分焦躁,更沒有今後面對這種情緒時的理解和解決辦法,一種隱性的成長停滯了……即使多年以後。

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詮釋,情緒、心理、感覺、認知、精神……多少的成長都是相似的過程,有的得到了及時的認識、宣泄,正確的梳理、解決,使兒童成長後,再經歷時已因爲有過完整的體驗而順利解決。而沒有體驗過的,就會指責別人。所以,心理醫生在治療時,多是引領患者回顧成長,找到斷裂的點,從而連結疏通,這一切本可以在童年解決。

想營造兒童完整的成長,家長、老師要給予的就是陪伴和引領,給他愛和自由,讓他的內在安全從容地完成這段偉大的人生歷程。從而,我們也就不會再爲成人後形形色色的人的差異而困惑了吧。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5

我對孩子有着天生的喜愛和憐憫。對孩子的喜愛源於我是一名媽媽和老師,而憐憫則是因爲常常看到很多的孩子因爲不被理解或者缺乏有效的引導陷入迷茫和苦惱。

偶然的機會知道了孫瑞雪的教育機構,捧回《愛與自由》的書讀了。隨後又讀到了她的《完整的成長》,似乎是續上了,更完整的瞭解了她的理論與實踐。

孫瑞雪說:我們是搞兒童教育的,但我們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成人的瞭解和研究。因爲,如果我們不成長,我們無法瞭解兒童,無法做這種高於我們意識形態的教育。成長需要尋找一個途徑,觀察兒童能幫助我們找到成長的路。我們必需與兒童一起成長。

非常幸運地遇到了這本書,覺得在書中找到了自己的情緒密碼,也找到了通往孩子世界的美麗小路。

她用溫和的筆法向大家呼喊:

兒童自己創造自己!

兒童是自己身體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感覺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認知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創造始於兒童的自我創造!

如果想做到這些,就用“愛與自由”去澆灌。

書中舉了大量的實例,甚至包括作者的迷惘與解惑,用最真實的感受傳達了她的一份擔憂,一份責任。

雖然寫的是0-6歲孩子的成長,但是對於從事小學教育的我們來說,有着很重要的借鑑的意義,讓我們知道因爲哪一部分的缺失,才造成了我們現在所教孩子的問題,有助於我們幫助孩子走出困境。現在想來我們班的一個典型特徵的孩子,就是缺少了早期的體驗學習過程,父母是非常利落能幹的人,幫助孩子解決了一切可以動手的機會。剛入學時,孩子雖然活潑,可是手部及身體肌肉的協調感差,造成了不自信的狀態,更不必說戰勝困難的意志品質了。這些方面慢慢在學習上表現出不願意思考,遇到稍有一點難度的題就放棄,不願意寫作業。於是我就對症下藥,增加他的動手機會,並把他的任務難度係數降低,先解決自信心的問題。又經過長期的體驗訓練,幫助他進行內部的自我建構。終於有一天,迎來了他自豪地跟我說:“我現在的躲避球水平很好噢!”再後來,開始耐心而專注的作業。孩子,你終於完了一部分的自我建構,開始認識自己了,變成自己的主人啦!

我的女兒只有三歲兩個月,美麗可愛,活潑伶俐,我也嘗試着這樣和她這樣交往。

暑假裏,我把她帶到姥姥家,因爲姥姥家裏有年齡相仿的好幾個小朋友,女兒可喜歡他們了。她的大姨喜歡她,獨獨邀請她做客,她不肯,聲嘶力竭地哭,完全失掉了乖巧的形象,勉強去了一次,就再也不肯去了。後來,大家就常常拿這件事逗她玩,只要說:“送你到大姨家。”她就大哭,屢試不爽。女兒不是太愛哭,再因同樣的原因又哭了一次後,我試着詢問:“你喜歡大姨嗎?”她含淚點頭。“你不想去是因爲捨不得戚珩哥哥吧?”女兒大眼晴裏珠子就斷了線啦,小嘴兒一撇,又要哭,看來這就是她的傷心處了吧。我接着說:“你看,媽媽就是你肚肚裏的蟲蟲,什麼都知道,那麼,我們就暫時不去大姨家了,要是去的話,媽媽和你商量,好嗎?”她破涕爲笑:“我以後再上大姨家。”好像,類似的哭就少了呢。

女兒暑假後就要開始她的集體生活了。孫瑞雪的幼兒園的理論是蒙特梭利,注意體驗和經歷,注重孩子的內部自我建構。體驗就是學習!因爲對“體驗學習”的關注與重視,才進行了遊戲課程的研究。如今,又見“體驗”是那麼的熟悉,卻略帶陌生。因爲體驗也需要“有向”,凡事皆體驗我們沒有那個時間和精力;體驗要到個體,給孩子機會,不有意無意的替代。這也算是所說的上位吧!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理論,需要不斷的繼續學習和體悟,才能將它更好的應用在我的教育孩子當中。

這本書還得再讀,因爲真的很好。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6

“完整”的成長,我們完整嗎?——似乎還在發展,完善中。像書中最後一段所說:“人永遠不會變成一個成人,他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點主要是由於他的未完成性。”

看到這時就會想起身邊所發生的真實故事:

我朋友曾說過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時候常被寄養於奶奶、爺爺家,而爸爸、媽媽爲了生計忙於工作,到六歲時發現孩子有些自閉,不願與人交流、溝通,同時與爸爸、媽媽的關係也是淡淡地。

我身邊的小孩兒,小時候不管吃什麼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現在四歲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費勁。

拋開小孩不講,看看成人又如何呢?

閒娛時間朋友們出去玩、吃飯,在飯桌上有位朋友盡然說:“我不會用筷子。”天哪!不是吧,你都25歲啦。原來是小的時候奶奶常追隨於餵飯,自己吃飯的時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機會更少。

想想他們的童年是怎麼過的呢?

再回頭看看《完整的成長》發現,證實,童年是人生基礎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隨在父母及朋友、老師的指定、計劃,而是跟隨於自己的內心,遵循於內在自然發展規律。

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創造自己的時候,誰阻礙了他——成人;他在認識、感知自己身體時,誰控制了他——成人;他在體會情緒、情感時,誰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覺時,誰又阻止了他——成人……難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誰?

相反,從《完整的成長》中我們獲得:孩子的童年過得好與不好,影響着他成長後的人生、心理、身體。

請記得,今後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問題。

請記得,滋養孩子的心、身、靈。

請記得,讓孩子去自我創造。

請記得,讓孩子去探索、發現、感覺、感知再感覺。

請記得,耐心等待孩子,多給他些機會。

請記得,尊重孩子,真愛孩子。

請記得,給他愛和自由的環境。

給予這些時,他至少是朝完整靠近,不近乎完善只需完整。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7

我今天交流學習的內容是孫瑞雪老師《完整的成長》第九章第四節《自我的力量》。

讀完這一節後,讓我感受到:兒童期是一個豐富多彩,蘊藏着巨大力量的重要生命階段,兒童有自我成長的能力,我們要尊重兒童,給兒童自由的權利,也要相信兒童有自我成長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夠讀懂孩子的每個細節,並給予合適的愛與教育,他們就會還我們一個奇蹟,自我成長貫穿着人的整個一生,經過着一個由萌芽、發生和發展的複雜過程,同時也發揮着人的自我認識,主動地去感知真實環境下所帶給人的體驗和反思。

自我對人意味着自主、自我價值感、意志、自律、獨自、自愛、力量和完整的、統一的內在管理系統,意味着創造的天賦,意味着與真善美同行。嬰兒的自我還未產生的時候,就是一個共同體。當兒童的“自我”一旦產生,自我創造就持續不斷的進行,除非環境威脅到他的生存,“自我”就是“我”,“我”就是力量,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的時候,力量就回到了自己的內在,界限就清晰起來,就知道了如何維護自己的尊嚴,懂得了維護自己的權利不受侵犯,我們要創造愛與自由的環境,支持孩子、尊重孩子的自我感,才能給予孩子尊嚴感。例如:一天,我家的大寶不做作業而在手機上完遊戲,讓我家的小寶看見了,小寶理直氣壯的跑到我跟前說:“爸爸,哥哥不做作業在玩遊戲”,大寶聽見了當時拉下了臉偷偷的踢了小寶一腳,小寶當時舉起了拳頭,一邊說着“你犯了錯誤還不承認”,一邊進行了還擊,小寶這麼小面對着哥哥,堅定不移的堅持真理維護自己的尊嚴,討回了‘公道’。

兒童擁有了自我,就開始有了責任感,例如:一天,我家小寶不小心把牀單弄髒了,他一邊用毛巾擦着弄髒的牀單,一邊他愁眉苦臉的給我說:“爸爸,對不起,我錯了,我不小心把牀單弄髒了”,我對着孩子說:“沒關係,知道錯了以後改正就可以了”,小寶馬上開心了起來,孩子這麼小就有了責任擔當意識。自我就是力量,就是界限,就是系統本身,就是公正,就是價值,就是威嚴,就是尊嚴,就是王者。當孩子的成長創造了自我後,就會產生彼此的平等、尊重、尊嚴感、高貴感和獨立意識。

兒童是主動地學習者,我們常常盲目追求知識的傳遞,而對兒童的心理髮展的自然規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依照自己的想法恣意孤行,爲兒童規劃路線,把孩子的成長作爲自己的一個任務來完成。我們只要爲孩子籌建一個‘自由’的環境,孩子就能夠在這種自由環境中自主地選擇自己需要的材料、自由地探索自己感興趣的未知領域,吸收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學到自己的知識。一天,小寶看見哥哥在寫作業,自己也拿着本子和筆坐在哥哥的旁邊,對着看圖識字圖片聚精會神的自己寫了起來。

兒童是自己的教育者,每個兒童都是獨特的,首先我們要了解兒童,尊重每個兒童的個體差異,給孩子最大限度的健康成長,我們的兒童教育更要注重兒童是一個是獨立的、自然生長的個體,他們知道自己的需要,餓的時候就哭,舒服的時候就笑,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怎樣做,我們要依着他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與精神的本質來教育,以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生長規律來作爲標準和依據,我們要遵循着這些標準和依據,尊重兒童、研究兒童、學習兒童。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大自然的偉大與奇妙是兒童所追尋的最好教材,如千變萬化的雲彩,五顏六色的花草樹木,千奇百怪的蟲魚禽獸,變化莫測的風霜雨雪,日夜變換的日月星辰等等。這些都是兒童知識的寶藏。

每個兒童都是小小的思想家和探索家,兒童遠比我們有好奇心,求知慾,對一切是那麼的有勇氣,兒童成長的歷程就是創造自我的歷程,歷經內在的、身體的、情緒的、感覺的、心裏的、認知的、彼此的共同歷程,點點滴滴地將自我創造出來,只有擁有了自我,才擁有愛的真正能力,從沒有自我到擁有自我,從擁有自我到穿越自我,這是人意識的進化,也是人類文明的進化。兒童的學習是一個連續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有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讓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8

今天我爲大家分享《完整的成長》第一節:什麼是主人。

什麼是主人?我個人觀點認爲“主人”就是主宰人的“人”。第一個人我們都瞭解她,就是我們自己,有着肝心脾肺腎、筋脈肉皮骨、目舌口鼻耳、爪面脣毛髮、淚汗涎涕唾,有着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七情,嚐盡了人間酸苦甘辛鹹的五味的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融入自然環境,融入社會環境,那麼“人”是人最爲關鍵的部位“心”,心是神明之主,是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中最爲高尚的總指揮,是安住在你我內心的“人”即是“主人”。

主人,意味着不被掌控。不只不被他人掌控,也指不被自己內在的非主人部分所掌控。那麼,非常弱小的幼兒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首先,我們要給幼兒相對的自由,正確的愛和無比的尊重,讓幼兒的精神胚胎茁壯成長,自我創造一個主人。例如有一次我爬梯子換燈泡,女兒也要爬這時爺爺奶奶都認爲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而阻止她,但我相信她能做到女兒爬到最高一層歡呼着“我做到了,我現在是一個大巨人了!”並且重複爬了好多次,所以我們要給幼兒聽從自己內心指引的機會去認識自我、肯定自我,章顯自我!

其次,我們要有意的對幼兒進行性格的培養,因爲性格是後天形成的社會行爲方式。

(1)剋制孩子的任性,就是要對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堅決的說“不”,讓幼兒意識到愛不是無限的,不要利用父母的愛來索取一切,不要用父母的愛來威脅父母。

(2)防止自私,自私是孩子的天性,我們要有意識的讓孩子照顧好自己同時還需照顧好身邊的人,培養孩子家庭觀念家庭意識。

(3)經歷挫折,讓孩子認識到人生並非一路坦途,經歷挫折不僅能培養孩子忍受挫折的耐力和吃苦的能力,還能使孩子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能掙扎成長,奮力向上而不是墜落。這幾年來大學生跳樓事件屢見不鮮,這類的問題孩子是自私的,沒有家庭觀念,不能容身於社會環境。

再次,培養孩子知人、曉事、修心、篤行的能力。我們成年人知道人生並非坦途,有陷阱和危機,可是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有限難免有些不法分子把魔爪伸向弱小的孩子。讓孩子知道社會環境是有污染的,提前化危機於萌芽狀態使自己不陷入困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我們常說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來說是非着便是是非人;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總之,主人是不會被內外界的一切障礙所掌控。我們家長無需爲孩子搬到障礙也無需刻意打造一個自認爲是好的孩子,否則只會毀了主人。主人是一個強大的內核系統,她會對身體、感覺、心理、認知、精神當下的資料進行整合分析創造一個嶄新的自我!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9

這幾天仔細的看了《完整的成長》,由於之前並沒有太多瞭解這本書的信息,所以看完後不禁驚歎。這是一本從兒童教育的角度來闡述另一個世界,一個每個人都擁有的內在世界的好書。

一切創造始於兒童的自我創造!

這裏每個觀點都是真理。然而每個觀點在當今的教育中卻顯得那麼的陌生!

人類因爲擁有了內在世界,因而擁有了智慧,並且也透過這個豐富的內在世界創造出來一個豐富的外在世界。但多年來,有形的外在世界毫無疑問的佔據着我們的時間與空間。而內在世界的探索卻一度在生存的挑戰中被遺棄。我們的父母親沒有清晰的告訴過我們如何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如何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我們的老師沒有能量懂得我們的內心世界,當然也無法引領我們的精神成長。

但今天,這個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間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開始從這個充滿物慾與競爭的外在世界逐漸轉向我們的內在。《阿凡達》現象的出現無疑默默的證實着這一切。那麼,《完整的成長》在這個時候出現無疑是盞明燈。它如同十年前的《愛和自由》,爲我們嶄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與教育者由於對內在世界的陌生,而無法更徹底的領悟其中的意義,但我依舊堅定的相信這將是我們的必走之路。正如愛和自由十年前的陌生與今天的影響一樣,這是一個深遠的影響!對於父母與教育者來說,瞭解內在世界不僅是爲了孩子,更重要的是爲了透過了解自己的內在,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狀態。

當然,瞭解這個新世界,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們有勇氣、有好奇心,還需要一份持久與耐心。跟隨着孫老師,跟隨着愛和自由,這些年很艱難,但我卻在這個新世界中創造了一個嶄新的自己,爲此,一切都值得!

所以,在此,若有時間,我將願意與所有的父母與教育者分享,《完整的成長》帶給我的一切!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10

以前看《愛和自由》(也是孫瑞雪的書),就很受震撼和啓發。從那本書中瞭解了精神胚胎的存在,並非小樹不修剪枝椏就會長歪,而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就是決定你的精神會長成什麼樣的種子,只要有足夠的陽光雨露——愛、和足夠的成長空間——自由,精神胚胎就會長成她本來的樣子,最美好的樣子。如果有外力的強加,反而是“病梅館記”——壓抑扭曲了人的本性。

《完整的成長》和上一本書是一脈相承的理念,但是這本書揭示了生命成長的規律,解釋了兒童展現給我們的各種表象之下的本質。完整指的是豐滿的、立體的、多個層面。人的完整需要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我們只有認識到成長的真正內涵,尊重生命的成長規律,纔可以給兒童提供完整的成長環境。這本書是講述的成長規律的書,對我來說也是一本成人認識自己幼年成長過程中障礙的書。

以下是我的一些整理和摘抄:

身體的自由:

人在小時候需要有使用自己身體的自由,在一次次的鍛鍊中,兒童掌握對身體的使用,這個過程是生命力的釋放,對兒童自由行動的禁錮就是對ta生命力的禁錮,是精神胚胎的第一次枷鎖。

情緒的自由:

情緒是生命通往世界的橋樑,嬰兒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外在的世界,也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深處的世界。

所有人包括嬰兒都在擴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學習和成長,而擴展時內在就會失衡,失衡就會恐懼,這種恐懼的釋放也就是幫助我們尋找內在平衡的過程。可以說,情緒的功能就在於幫助我們自己修復、自我調節與自我平衡。

我們要把孩子內心發生的情緒告訴孩子,就像要把他的鼻子眼睛嘴巴告訴他一樣。我們需要肯定孩子的情緒,是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並與自己的情緒爲伴,幫助他發展出豐富而微妙的情感。哭可以釋放情緒,調節內在。

兒童內在的情緒運轉是一個天然的過程。情緒像河流一樣在生命中流過,流過……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兒童不會躲避、不會評判,但兒童會觀察、感知、熟悉、瞭解、昇華……兒童在正常的情緒成長中,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祥和。

如果孩子在情緒不好的時候還不斷受到家長的指責,會致使孩子被反覆疊加的複雜情緒糾葛在一起,孩子就被鎖定和桎梏了,那種生命之中自然啓動的調節情緒的功能,在這樣的局面中失效了。在焦慮的情緒之後,認知開始產生一個不真實的結論(甚至不經過認知而在潛意識中自然形成):“我不好。”自我價值感的地下就這樣形成了。這樣的情景即使成年後也可能無法走出來。那破壞了情緒流動的特質,是對生命功能的破壞,它人爲的把情緒變成了不流動的泥潭和沼澤,這樣的溼地在早年就成爲人生命的一部分,阻塞並存留在人的生命中,成年後他也會不時出來作怪。

兒童如果生活在管制、緊張和被動中,想的不敢說;做的又不是想要的,障礙就會出現。一個人想了,說了,做了,三位一體,就會奇特的有力量。如果三位分離開,分裂就存在了。內在充滿了掙扎、抗爭和糾葛。就此在人的內在世界,被分裂出來了三中需求:想的、說的、做的。他們各自有自己的需求,分道揚鑣,自我就會向四面八方出擊。這種狀況使我們無法成爲正常的人。

成人的情緒像兒童的情緒一樣說來就來,可他走就沒有那麼容易了,這是因爲我們長期在成長的道路上不照顧情緒、不傾聽情緒甚至壓抑情緒,使得各種情緒累積、固着的結果。

如果一個成年人不能夠清晰地分出“你的情緒”,“我的情緒”、“你的感覺”和“我的感覺”、“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他就會迷惑。這可能是成年人沉澱之深的痛苦。這就叫做沒有得到充分的成長。

成熟的人首先能清晰地把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剝離開,他清晰地知道“情緒是我的”、“我要爲我的情緒負責”。負責指的是我要照顧的我情緒,清晰我的情緒,知道我情緒的來源,准許自己有這樣的情緒。接下來再去看看那情緒背後站着什麼,然後我們請站在情緒背後的那個東西出來,和他在一起,把他轉化成支持我們生命的東西。

感覺的自由:

生命的感覺是人所有部分的基礎。我感覺了,我才能發現。感覺幫助兒童發現着外在的世界,也幫助兒童發現在內在的世界。發現了,兒童才能產生下一步的探索與創造,才能流向下一步的心理與認知。

盧梭告訴我們:注重感覺纔可以讓我們成爲一個真實的人、統一的人,而真實的人才可以靠近真理。全然依靠理性,我們會被馴化成社會或是某人或是某個利益集團的工具。

離開感覺,“教”出來的成長,只會建構一套認知與生命分離的系統,兒童所掌握的東西就是知識,而無法形成智力。會導致身、心、意的分離。

用感覺建立概念,之後用感覺不斷充實和修正概念,使概念不斷髮展和完備,這是兒童一直再做的事情。

如果我們准許自已使用生命的感覺來認識人,當我們成年後,我們就不會再把住在這個星球另一面的人,不再把明星、名人、偉大的人、權威的人視作彼岸世界的人、抽象的人或是神奇的人,我們可以在某一部分和他們產生連接,產生感覺和共鳴;我們會知道他們和我們一樣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我們有着共享的情感和精神,有着人類共性的成長曆程和夢想——我們就從成年後荏苒具有的兒童對成人的虛幻中走了出來。

真正瞭解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徵,我們會驚喜地發現生命的智慧。

看了這本書,我更加尊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試圖去了解她無厘頭的語言背後內心想法。在她需要我時給予幫助,在她不需要我時安靜陪伴。知道愛,也學着怎樣“給予愛”。

對於我自己的情緒問題,正視她的存在,學着去看到她背後的根源,看到了也就逐漸釋然了。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11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三班丁西安的爸爸丁伯濤,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完整的成長》第四章兒童是自己感覺的主人第六節:對感覺的新認識。通常我們認爲人的感覺就來自於人的五種感覺器官,通過今天的學習我才知道人在五種感官之外的感覺,源於基本生命存在的感覺,稱之爲“生命感覺”。

一位5歲的小男孩A在排隊盛飯時和另一位5歲的小男孩發生了爭執,一位3歲的小女孩走過來指着其中一位說:“是你的錯。”

小男孩A說:“你沒看到事情的經過,怎麼判斷是我錯了呢?”

小女孩說:“我是沒有看到事情的全部過程,但我有感覺啊!”

小男孩說:“我先站着排隊,看見飯還沒有端來,我就出去玩了一小會兒,結果他站了我的位置,我讓他走,他不走,是誰的錯。”

小女孩肯定的說:“就是你的錯。”

小男孩說:“爲什麼?”

小女孩說:“不知道,反正就是你錯了。”

小男孩說:“那好吧,我們找老師去。”

整個過程讓人很驚訝,小女孩無法通過自己的思維分析、思考、組織、整理表達出來,但憑她的感覺:他錯了。如果我們也來分析一下的話,應該是這樣的:離開原有的位置,到另外一個地方玩一小會兒,還佔有之前的位置,這是否合理?你不能同時待在兩個空間裏。你也不能身體離開了,但意識還佔着排隊的位置。小女孩這個明確的判斷是從哪裏來的呢?是她內心的感覺,是基本生命存在的感覺。

這種心靈的感覺,正常的兒童,當沒有受到理性的打擾時,他們的心靈會非常的敏銳,他們能夠感知到現象背後的真實。書中有一個故事在我們生活中也是常見的,一天,學校安排訓練,李老師看見8歲的毛毛拿着一瓶紅茶走了進來,問道:“你能幫我去買一瓶茉莉蜜茶嗎?”毛毛欣然答應,又問其他兩位老師要什麼,賀老師和王老師肯定的說要茉莉花茶,當毛毛轉身要走的時候,李老師急忙說到:“算了,我也要茉莉花吧。”毛毛回身說到:“你太沒個性了,別人要什麼,你就要什麼。”李老師無語了。毛毛走了兩步又回頭說:“你不能因爲他們職位高,就服從他們吧。”

李老師很驚訝,然後開始察覺自己,察覺到自己平時習慣性的放棄自己的權利,時間長了,造成了無意間放棄自己的意願,毛毛今天率真的把它說了出來,而且一語中的。我們正處在一個會讓我們發現人類感覺新來源的時代。我們不但知道兒童擁有基本的感覺,擁有知覺,我們還清楚所有的人都擁有直覺,這是認知之外的一種來源,我們完全可以在對兒童的觀察中發現這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那就是人擁有一種生命的感覺,它是智慧和創造的來源。

我們通過觀察孩子在成長感覺中的變化可以看出,實際上我們都不太在意內在發生的事情,我們更多或是習慣地在意物質世界所發生的事情。現在就請我們尊重兒童的“生命感覺”讓它伴隨孩子成長,這種“生命的感覺”呼喚我們,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學習調整自己,這種生命的感覺能讓我們發現內心深處所發生的事情,這種生命的感覺會讓我們捕捉到事情背後的真相。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12

精美段落摘錄: 因爲幼兒兒童的心靈暫時還不受限制。即使被抱走,幼兒也只會簡單放棄,並把興趣轉移,有的家庭有着友愛和寬容,這樣一種氛圍就是對兒童的愛!在愛中,兒童纔可以無拘無束,他的興趣纔會不斷涌現,隨機產生、變化和拓展。

愛。能把各種場所變成兒童的家。

在兒童自己的家中,大多數孩子都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體,以便學會感受身體的每一部分,把握身體的行爲,從而達到身體上的獨立。他依靠對自己身體的支配來探索身體的智慧和身外的世界,發展內在的天賦和身體敏銳的感覺以開發他的心理領域,以此上升到頭腦,這是他未來一切發展的開始。

自己的感悟:

通過這幾小段話,以及書中講到的實例,我切實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應給與太多的阻礙,因爲孩子們從剛出生的嬰兒開始真的就是一個“空白”。爲什麼說是“空白”呢?嬰兒剛出生時的哭、自己手和腳的動等等這一切的行爲,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也就是說這些動作根本就不受大腦的控制。他的開始懂也源於他對事物的探索。

書中講到了一個實例,一個1歲的嬰孩小曼曼對一個帽子產生了好奇,把帽子給他後,他用嘴啃、用腳踩,坐在上面。當看到他做這些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會從孩子手裏拿過帽子放到一邊,或是直接給他戴到頭上,但作者卻沒有,而是任由孩子自己探索,給孩子這樣一個機會。最終,小曼曼把帽子戴在了頭上,雖然不合適,但也沒有給他摘下來。相對於我們一貫的做法,無疑作者的做法是給了小曼曼獨自探索的機會。而我們就往往會把自己的經驗直接移到孩子身上,或是直接剝奪孩子接觸這個事物的機會,這樣就忽視了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喪失了探索的機會。

其實孩子跟我們一樣,都是在摸索中前進的,試問,如果我們連摸索的機會都不給孩子,又如何讓孩子有更多的進步呢?又如何要求他們更好的成長呢?我們以爲的讓孩子走我們給出的捷徑,恰恰是剝奪了孩子自己摸索的機會。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13

到現在爲止,這本書我讀了兩遍,第一遍讀的時候只是淺淺的瞭解了一下,可是,到第二邊讀的時候,作者對於生命的理解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靈,也深刻的影響了我的內心思想。

讀《完整的成長》,“完整”兩個字首先觸動了我的心絃,在書的背面,對“完整”做了件的解釋。何爲“完整”這裏的完整不是完美,人,不會完美,也無需完美,完整是表明一個人是豐滿的、立體的、多個層面的人。人的完整需要一個人完整的成長過程,而這個過程即是兒童自我創造的過程。

兒童的成長應該是完整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幼兒的成長卻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兒做到完整的成長,這需要家長、老師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們運用正確的方法。而這本書,通過大量的例子來告訴我們如何使一個兒童從出生到成年完整的發展給了我很大的啓迪和思考。

一、兒童自己創造自己

人的成長都將從身體開始,經歷情緒、感覺上升到心理認知, 然後有精神昇華。這些奇妙的內在部分,將協助兒童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自我。兒童總是繞過或躲過成人有意無意設置的障礙,一步步創造自己一步步完整自己,這是兒童成長的開始,也貫穿幼兒發展的始終。因此,在幼兒自己創造自己的同時,我們成人要給於兒童充分的自由,讓兒童自己找到創造自己的方法。

二、兒童是自己身體的主人

兒童要成爲自己身體的主人之前必須喚醒自己的身體,而喚醒自己身體的前提便是對兒童的“愛和自由”。

愛可以把各種場所變成兒童的家,在兒童自己家中,大多數孩子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體,他依靠身體來探索外界以此

上升到頭腦,這是發展他未來一切發展的開始。因此,身體的自由對於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反覆的活動四肢,讓身體自由這是兒童的第一個自由,這一階段四肢的活動就是快樂就是成長就是一切。

三、隱藏在兒童身體內的生命力

兒童體內天生就隱藏着生命力,我們不被兒童發現,是因爲我們缺少生命力。然而,我們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須讓兒童發現自己,那最好的方法就是“發揮我們體內的生命力”來吸引孩子的眼球。幼兒天生對“生命力”有着敏感的嗅覺。孩子的生命力指引着孩子身體的自由,如果身體被他人支配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們要更加都懂尊重孩子的身體自由,使其生命力延續下去。

四、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

情緒在兒童完整發展中是個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緒;我們要接納孩子,就要接納孩子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幼兒剛剛進入幼兒園,難免會有害怕的情緒,最直接的反應便是哭,孩子爲什麼哭呢?是因爲這時的她心裏有種強烈的不安感這種不安是他感到很難過,這時候老師應該瞭解幼兒心理的情緒,纔會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允許孩子哭,然後告訴孩子:“寶貝,你很安全,老師時刻陪着你,保護你!”這時候,孩子可能還會哭,但是,他的心會慢慢的趨於平靜。哭是痛苦和傷心的表現,這裏的哭不是傷害,而是情緒的流淌,這時候的安慰就是傾聽,傾聽孩子的情緒,傾聽孩子的哭聲。傾聽就是允許孩子把情緒流淌出來就是接納,就是理解。

兒童除了哭得情緒還會經常出現憤怒的情緒,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三歲的小男孩拿着一個紅薯,艱難而笨拙的剝着皮,父親毫無察覺的想:“按孩子這樣的速度,恐怕半天也吃不到。”於是,爸爸一把奪過了紅薯:“爸爸幫你剝。”孩子怔住了,憤怒的大聲哭了起來,父親慈愛的說:“別哭別哭,真是太心急了!”父親以爲是孩子急於想吃到紅薯便急切的把剝完的一半放在了孩子手裏,可是,孩子卻將紅薯憤怒的扔到了地上。這一仍也激起了父親的憤怒。

這個矛盾的產生是因爲父親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於剝紅薯皮,在於手的使用在於必須由自己剝自己吃的秩序,兒童成長的需要沒被滿足才使他憤怒。由於成人無法站在孩子成長的角度,來對待兒童,所以就這樣和孩子失之交臂,更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因此,作爲一名幼兒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心理的感覺及情緒的變化,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用心瞭解生命,尊重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

帶着對生命的思考,對幼兒的尊重,我還要將這本書細細的品味,我相信,每讀一次就會有一次的收穫。我將這一份收穫珍藏在心裏,用實踐來實現幼兒完整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14

很遺憾這本書我還沒看完,只是看了前面一部分,書開頭的幾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完整不是等於完美”,世上沒有完美的人,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完整的人,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如何成爲完整的人,值得思考;我們老師如何培育完整的學生,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不能成爲完美的人一點也不覺得遺憾,但是不能成爲完整的人,那還是遺憾的。

完整的成長讓我們認識兒童成長過程中我們應該關注哪些方面,這本書除了給我們老師一些啓發意義,同時對於媽媽身份也是極好的,可以更多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從而更好指點,同時又可以讓自己認知感受生命的意義。

文章中有一段我印象特別深刻。一個經常走過孩子玩耍的成年人從未被孩子發現,卻在一天,被狗追着滿園跑,孩子們看到這一幕,開心的不得了,一直看着成年人。他說突然在孩子面前,我有生命了,平時在孩子眼裏如空氣一般。突然被狗吸引而被關注。

這裏我看完後,想起自己帶兒子的經歷,兒童和大人關注的根本不同,很多時候兒童沒有聽大人說什麼,他在觀察自己感興趣的,探索自己想玩的,此時你他說什麼,他都不在意,有時候會被孩子氣到,當看這本書時,竟然明白了,我們根本不需要打擾他,讓他探索讓他觀察,讓他專注他自己感興趣的。

其實很遺憾,我還沒看完,感觸並不深。後面繼續看完重寫一 篇。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15

最近讀了孫瑞雪的《完整的成長》,對於成長有了新的認識。兒童在愛與自由、規則與平等的外在環境中經歷完整的成長,成長則離不開關注。

我們父母對於孩子的關注,直接關係到孩子的成長。孩子在出生時,父母對他的關注度極高,連取個名字都要絞盡腦汁。凡事都以孩子爲中心,小心翼翼地呵護,不厭其煩地教孩子說話,陪他遊戲……一直都想給他最好的,也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慢慢地,孩子長大了,能獨立做很多事情了,對於孩子的關注也就隨之改變,可是,父母的關注卻一直都在:上幼兒園了,關注他什麼時候不再哭鬧;上小學了,關注他什麼時候獨立完成作業;上初中了,關注他什麼時候不再令人頭疼……

其實,關注也是有規則的。“身體是屬於兒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他。父母教師要做的,就是巡邏在兒童活動的邊界上,在鼓勵和分享中保護兒童,讓他們學會自我保護。如果被允許之後纔可以探究,人就沒有自主和自由的意識。”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的家長會越俎代庖,“對於成人來說,教是一種快速有效地讓孩子知道結果的方式。成人難以忍受過程的漫長,所以直接把認知的結果告訴孩子,結果一定是不僅會影響兒童的心理歷程和創造自我意識的過程,同時也一定會影響他的認知發展,也會將他的生命擱淺在心理或是認知的層面。”因此,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我媽媽說了”的“媽寶”的存在,他們完全內化了媽媽,遵循了他們已經認爲的正確規則,失去了自主,從而失去了自我。這不由得令人想起了《都挺好》中的蘇明成,在母親的精心呵護下長大,可以說是一個標準的“啃老族”,蘇明成從小就仗着媽媽的寵愛對妹妹頤指氣使,脾氣暴躁的動不動就動手打人,郭京飛用實力演繹什麼叫“媽寶男”。

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最佳狀態,無外乎“你是怎麼知道我就是這麼想的呀”的心有靈犀。父母能夠讀懂孩子,孩子也樂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這就要求我們父母對孩子適度的關注。“人的身體隱含着精神和意識,隱含着喜悅和愛,而強制會迫使孩子只留下身體本身,其他的就會被壓抑。所以我們要更加懂得尊重孩子身體的自由。”美國發明家愛迪生,被校長罵成“低能兒”,剛進學校三個月便被勒令退學。他的母親沒有責怪孩子成績差怎麼辦,而是給孩子講羅馬帝國的興亡,英國發展的歷史,講文學、物理、化學等等,培養他愛學習的習慣和好的學校方法。在母親的教育下,愛迪生10歲就能閱讀《美國史》《大英百科全書》等少年兒童很難懂的書籍。在他15歲那年,由於在火車上搞試驗,引起大火,回到家,母親並沒有責怪,反而幫他在家裏設置了一間簡單的實驗室。愛迪生把全部精力都用到試驗上,並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作爲成年人同樣需要成長。嬰兒3年的成長,需要成年人用33年來完成。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牽絆阻礙了自己的成長,但是隻要你把關注點放到自己身上,你的成長也就隨之而來。從一切事物、任何人身上學習,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放棄一切學習的機會。每天堅持進步一點點,你終將成爲你期望成爲的那個人!

關注成長,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更要關注自己,不斷地成長,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走過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16

孩子的成長會經歷很多,每一段經歷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我們的職業就是和學生打交道,免不了遇到這樣那樣的孩子。最讓我們揪心的就是心理不太穩定的孩子,不知道哪一個時刻,哪一句話會刺激到他,然後發生我們無法預料和難以承受的後果。這樣的孩子一般多是原生家庭或者童年時候有特殊經歷的,可能這些特殊經歷在小學階段沒有顯現出來,隨着孩子的成長,逐漸步入青春期,獨立意識開始逐漸成型,再加上中學的學業壓力明顯比小學大,家長已經不能再用原有的方式和習慣維持之前的平衡,於是,有些問題開始爆發出來。

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要想幫助他們,首先就得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瞭解他這樣的形成原因;其次,和家長溝通,雖然我們學習過兒童心理的相關知識,也在閱讀,但是我們終究不是專業人士,有些情況還是需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

希望孩子們都能健康成長,希望作爲教師的我們能遇到健康的孩子。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17

這幾天仔細的讀了孫瑞雪女士的《完整的成長》,這是一本從兒童教育的角度來闡述另一個世界,一個每個人都擁有的內在世界的好書。 在此書中,孫瑞雪女士憑其專業知識和多年兒童心理教育的經驗,爲廣大家長們解析孩子心理成長之路。本書告訴你孩子是自己的主人,更爲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身體,情緒,感知,精神,集合這所有才能塑造出一個完整的人,而一個完整的人,應由一個完整的兒童成長而來。孫瑞雪女士詳細生動地闡釋了孩子的成長路途中細微的不易窺見的重要環節及其巨大作用,手把手教導爸爸媽媽們如何全面深刻地認識自己的孩子,並培育出人格完整心理健全的孩子。我們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緒一起到來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從此孩子便和情緒難分你我、形影相隨、朝夕相處、終生相伴。出生時,情緒即伴隨而來,嬰兒一開始就天然的擁有了它。如同身體的成長,情緒也需要18年的成長時間來達到成熟。

作爲一名教師、作爲一位媽媽,我更有責任去讓我們的孩子完整、健康的成長。

兒童自己創造自己!

兒童是自己身體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感覺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認知的主人!

兒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創造始於兒童的自我創造!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18

在麗達瑜伽工作,精神上的收穫大於經濟的收穫,感謝有這樣一個空間,彙集了智慧的人,很感謝在我對兒子成長過程迷惑時,有一位伽友爲我介紹了這樣一本書——《完整的成長》,不僅幫助我更好的給兒子一個成長環境,也幫助了我自己重新省視我的童年並更好的讓自己成長。

我們成年人選擇靈脩或選擇信仰或選擇瑜伽修行等等,大多數人是因爲心靈的困惑和痛苦不解,纔去修的,只有少數人是爲了更高一層的精神。

因爲我自己就是這樣,修來修去,仍然迷惑,控制來控制去,感覺壓抑,當看過這本書以後,我才明白,原來是因爲自己的內在一直都沒有長成熟,長成熟的只是一個軀殼,我們的內在世界: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都沒有很好的成長。

沒能很好的成長,是因爲我們小的時候,還很弱小的時候,被比我們強大的人給剝奪了。常常聽到大人不讓孩子哭,不讓孩子鬧,不讓孩子這樣,那樣,卻沒有很細心的奈心的關注一下,孩子心裏在想什麼?他們想認知什麼,感覺什麼?今天還聽到爺爺奶奶,爲了孩子順從他們的心意,而恐嚇他,如果你要哭,爺爺就走了,如果你要和媽媽,奶奶就自己出去玩了,就帶別的小朋友去玩了,孩子整天活在恐嚇中,在他需要照顧的年齡,那麼孩子就慢慢失去了自我,爲了討好大人的心意,去做違背自我的事,那我們小時候,可想而知,我們更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出來的,所以我們沒有了自我,會變成或倔強,或脆弱,或強勢。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回到我們的內在,我們發現的應該是這樣:我們有時是情緒的,有時是感覺的,有時是思維的,有時是心理的,有時是精神的……由於我們反它們看成是我們自己本身,所以它們便學步豐統治我們。所以,一會兒我們被情緒控制了,一會兒我們被心理控制了,一會兒我們被頭腦控制了……就像我們很多人的生活一樣。有時我們被別人控制了,有時我們控制了別人,有時被外在的環境控制了……內在也有着“權力鬥爭”。我們的內在也常常相互控制着,“政變”、“篡奪王位”,這就是我們內在的掙扎和焦慮。”

我們的身體裏真的會有很多個小我,我自己清楚的感覺的到,出了事情的時候,常常會糾結,矛盾,痛苦,難過,或否定自己,降低自己的價值感,這種情緒卻又找不到出口,於是只能把自己變的情緒化,因爲內心的事情,可能牽連到一個和這個事無關的事情上,常常會想別人怎麼怎麼樣,怎麼怎麼了,會抱怨,可能很少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內心怎麼了?

沒有誕生自我的人,依然可以依靠外力馴化成長,只是成長起來的人是一個“小我”,小我就是我們不自覺得在處事說話的時候,會反射出生命中某個人的影子,可能是媽媽,也可能是爸爸,或老師,或在你成長中侵入你精神裏的一些人。

“由於小我是由外力促成,由外力馴化而成,因此小我就自然地時刻感應着外在的變換。外在的世界就是小我的鏡子:外在的讚美,小我就倍感有價值;(我想這也是爲什麼很多人喜歡聽好聽的話,喜歡人拍馬屁)外在貶斥,小我就倍感自卑;(所以,如果遇到一點別人對我們的否定,就會燃起內心的怒火或難過)外在風雲變幻,小我的情緒、感覺、心理、念頭也變化無常……你永遠是外在的反應,你就沒有尊嚴,沒有自我價值感。想想我們成人,想想我們面對每一種關係時內在的變幻無常和動盪,我們自主、獨立、定力的如如不動空間依賴什麼?我們的喜悅、幸福依賴什麼?我們的尊嚴和價值感空間依賴什麼?我們空間是誰?”摘自《完整的成長》274頁

現在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做自己的主人,重新的把真正的自我找回來,那樣,我們有一個完善的自我,就會是安寧的'、安然的、清明的、喜悅的、理智的、智慧的、和諧的。我們的靈脩也好,佛性也好,必自然的顯現出來。

至少有兩樣東西可以幫助你成爲自己的主人,以完善自我:內在的力量和愛。摘自《完整的成長》272頁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19

再次捧起孫瑞雪的《完整的成長》這本書,細細品讀,收穫很大,對如何爲兒童創設一個完整成長的空間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書講述兒童如何在成人創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創造“自我” ,讓兒童成爲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其培養成一個完整的人。她提倡對兒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與完整的成長的真正內涵。本書最後還介紹了兒童發展的不同理論,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兒童的發展規律及發展過程。

書中寫道“身體是屬於兒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它。父母教師要做的,就是巡邏在兒童活動的邊界上,在鼓勵和分享中保護兒童,讓他們學會自我保護。如果被允許之後纔可以探究,人就沒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識。”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師和家長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動或玩的時候,總是告訴他們“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小心這個、小心那個……”不但孩子的身體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維也被替代,孩子們失去了創造自己的機會。

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小蝸的學具——長尾夾。長尾夾不就是用來夾東西的嗎?有什麼好玩的?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們的創造,他們會把幾個夾子組合在一起,變成另類的陀螺,他們在桌子上、地上不斷嘗試、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他們會自發地組織幾個人進行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形成了他們獨有的規則;在玩的過程中,學會了溝通,學會了相處。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們知道7歲至12歲兒童開始對有意識地協調自己的動作有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喜歡跳繩、滾圈、騎馬、蹦蹦跳,這些都是有規則的身體活動和遊戲。幾乎每一樣遊戲中他們都會使用意識。此時兒童認知的發展使得孩子可以通過認知來確認自己的身體,設計活動來自主遊戲、自主運用身體。就拿孩子們喜歡的球來說,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邊玩邊形成規則,比如:怎樣分幫、怎樣確定發球權、在同時得到球的時候到底由誰來打、犯規了怎麼辦、比賽的時候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這些都是在玩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完善的過程中孩子們也不斷成長。凡是可以考驗自由運動身體的地方,愉悅和自由的兒童都會不厭其煩地攀爬行走,極盡全力張揚着自己,張揚着終於可以完成使用身體每一部分的喜悅。對他們來說,身體自由了,他們創造了一個自己的身體。如果不讓兒童感知與經驗,那就意味着讓兒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我們小蝸幼兒園給孩子提供更多自主的機會,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展示,盡情創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20

很榮幸今天能夠和大家一起再次回顧,孫瑞雪老師《完整的成長》第十二章內容《不同角度的洞見》,兒童成長階段的幾個經典理論。

第十二章主要講述了人的成長階段的發現,以及皮亞傑、蒙特梭利、魯道夫.斯坦納、埃裏克森對兒童成長階段的闡述。古往今來,各種兒童成長階段的劃分的差異性似乎並不大,核心的部分在於看教育的角度不同,皮亞傑從認知的角度來發現兒童,蒙特梭利從心智的角度發現兒童,史代納從靈性的角度發現兒童,埃裏克森從心理上發現兒童。他們代表着人類不同發展階段對生命的不同視角,這表明人類正從心智的時代向整合的時代進化,但它涵蓋了所有,當我們將這些整合時,完整的人就噴薄欲出。無論我們從哪種理論出發,至少宏觀的把孩子0-18歲的狀態裝入我們的心裏,再看當下自己孩子的成長,這對我們的教育、對父母養育孩子有着至關重要的的幫助。至少我們面對孩子當下的瑣事時,我們能知道這是某個時期孩子生命成長的特徵,就不會大驚小怪,不會嚴責孩子,就會給孩子更大一點的成長空間。

在人的生命成長中,有預定好的成長密碼,所以教育者才發現人的成長階段,遵循自然法則的成長階段,人的生命纔會有序而統合的、全方位的完整成長。可是我們成人卻因爲功利心以及對生命成長的不瞭解,強制孩子做這做那,限制孩子的行爲,拔苗助長的學習……最明顯的表現是如雨後春筍般的各種興趣班。由於在一個以“學習”好壞爲判斷標準的環境下,爲了迎合家長的“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很多幼兒園的小學化傾向嚴重。公立幼兒園嚴格遵循幼兒的成長規律,嚴格按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來教育孩子,可是好多家長吐槽幼兒園不給孩子教知識,其實幼兒園不是沒給孩子教知識,只是沒教家長認爲的小學“知識”,大家要知道,小學化傾向對孩子有着非常大的危害。

首先,“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身體發展有害。幼兒正處於長身體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幼兒如果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神經系統的傷害,並引起心理上變化,如表情呆板等。幼兒的小肌肉羣沒發育,過早動筆,過早、過多的規範性學習還能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不良症狀產生。

其次,“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心理髮展有害。過早地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超越了幼兒心理髮展水平。幼兒期的心理髮展還不完善,還不具備系統學習的能力,如果此時強迫幼兒像小學生那樣學習和做許多功課,他們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學習過於吃力,幼兒會對學習產生厭倦、畏懼情緒,從而會扼殺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再次,“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全面發展不利。在幼兒階段所進行的小學式教育,其實進行的只是單項智育,由於這種做法只重視單項智育或某種技能的發展,忽視了全面性發展的要求,結果,幼兒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被削弱了,其它各育的發展要求被忽視了,導致了幼兒身心發展的片面性。

第四,“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未來學習不利。由於一些學前班使用的是小學一年級教材,其教學內容和小學一年級是重複的。在幼兒階段兒童如果學過了小學課本上的知識,他們剛上小學一年級時,不用花多大力氣就可以獲得好成績,由於重複教育,使這些兒童養成了不動腦、不思考、生記硬背的不良習慣。當他們升入二年級以後,面對新的學習內容,一下子不能適應,結果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學習跟不上的情況都得以產生。還有大多數孩子在青春期到來時,學習的興趣幾乎已經所剩無幾了,還沒有開始就沒有了,這就是透支的代價。

所以,成長最要實事求是、認認真真、踏踏實實、老老實實……每一個生命的出生都是尊貴的,鮮嫩的像花一樣,兒童的成長最急功近利不得,需要愛、接納、認可、自由、尊重、平等,然後在這個氛圍中慢慢生活、慢慢成長,無論出生於什麼樣的家庭都可以成爲一個完整的人。如果我們還抱着過去的錯位的理念,還想給孩子再加碼鍛鍊,就會培育出一批批生存意義上的人,我們就無法使我們的孩子從生存中解放出來,進化到精神的、有創造天賦的更高狀態的人,進化到完整的人,讓人類的孩子真真實實地生活吧,成長吧。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21

自從接觸《愛和自由》和《捕捉兒童敏感期》後,我對蒙氏教育的飢渴程度超乎自己的想象。無論是圖書,視頻,還是論壇,只要有關孫瑞雪機構的我都會搜刮一通,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樣,孜孜不倦愛不釋手。 這麼幾年來一直活得很喧躁,很混亂,從來都沒有真正靜下心來認識自己,感受自己。《完整的成長》在我看來是我們成人生命的繼續創造。 書中理論性的語言很強,很深,很專業,以致稍微不注意就會走神,想要真正理解的確有些難度。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的頭腦裏總回想起不同時代的我的不盡人意的表現,以及出現這種狀況的真正原因。每每這時我都會奮筆疾書地在日記本上寫下許許多多既陌生又熟悉的自我認知。 這本書僅僅看一遍是不夠的,因爲她就像是一本教材,學習到的內容會隨着人的成長慢慢潛移默化到我們生活中的各個細節……

《完整的成長》內容概要:如何讓兒童成爲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其培育爲-個完整的人。它提倡對兒童生命的尊重,詮釋完整的人與完整的成長的真正內涵。本書最後還介紹了兒童發展的不同理論,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兒童的發展規律及發展過程……

看過孫老師的《愛和自由》,受益匪淺,完全是另外一種教育方法,但是這種教育方法裏面傳達的是對兒童本身的尊重。孫老師最新的這本書《完整的成長》是她教育理念的一次完整而系統的闡述,是“愛和自由”的一個更高的發展與昇華。看這本書,讓我萬分感動,它傳達的是對生命本身的尊重。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22

兒童何時開始走向獨立?兒童如何認知情緒、管理情緒?心理障礙將給兒童帶來何種影響?……在此書中,孫瑞雪女士憑其專業知識和多年兒童心理教育的經驗,爲廣大家長們解析孩子心理成長之路。

本書告訴你孩子是自己的主人,更爲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身體,情緒,感知,精神,集合這所有才能塑造出一個完整的人,而一個完整的人,應由一個完整的兒童成長而來。孫瑞雪女士詳細生動地闡釋了孩子的成長路途中細微的不易窺見的重要環節及其巨大作用,手把手教導爸爸媽媽們如何全面深刻地認識自己的孩子,並培育出人格完整心理健全的孩子。我們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緒一起到來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從此孩子便和情緒難分你我、形影相隨、朝夕相處、終生相伴。出生時,情緒即伴隨而來,嬰兒一開始就天然的擁有了它。如同身體的成長,情緒也需要18年的成長時間來達到成熟。

作爲一名教師、作爲一位媽媽,我更有責任去讓我們的孩子完整、健康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23

《完整的成長》這本書是由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所編著的。這本書給我們闡述瞭如何讓幼兒成爲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

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因爲家裏正好有兩個上幼兒園的寶寶想通過這本書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的確在這本書裏我也找到了一些管理幼兒的方法,書裏給我們列舉了大量的案例給我們講解如何關注孩子一點一滴的成長,在讀這本書時腦子裏總會浮現出自己兒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讓我不斷地反思自己平時教育孩子時的誤區。

書裏提到兒童是自己的主人,寶寶是如何慢慢喚醒自己身體的各部位的,如果在這一時期我們總是過度的禁止和限制孩子的行爲那麼兒童對身體最早的探索、開發和創造,人體所蘊含的潛能就不會被激發。比如孩子在兩個多月時總喜歡吃自己的小手,很多媽媽總感覺很不衛生,制止孩子,其實這個時候是孩子發現認識和使用手的一個過程,這個時候就讓他去啃,孩子稍大點我們怕他磕着碰着總是禁止他們最很多事情,這都是對孩子的禁錮,反覆的活動四肢,讓身體自由這就是兒童的第一自由,這對一個兒童來說非常重要。

人是情緒體,我們兒童尊重兒童就要尊重兒童的情緒並陪伴孩子情緒的成長,很多孩子在不高興大哭的時候我們總是很焦慮想立刻制止孩子的之一行爲,其實當孩子哭時我們應該讓孩子把這種情緒很好的流淌出來,讓孩子認知自己的情緒並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自己創造自己意味着不把創造自己的權利交給別人,意味着不被他人強制性的闖入的你的內在而塑造你,意味着不成爲別人的複製品。讓孩子成爲他自己,這是人成長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引用書中)

不同階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特點,通過讀這本書讓我在和自己孩子溝通和交流上找到了許多不錯的方法,如果家裏有0到6歲的寶媽建議讀讀這本書,個人感覺真的很不錯。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24

《完整的成長》的作者孫瑞雪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與兒童心理專家,被譽爲中國蒙特梭利第一人。她是“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的發起者和倡導者;歷年來被CCTV、人民日報等國內外各大媒體競相報道;千萬家長心中的“育兒百寶箱”。

《完整的成長》繼承並發展了《愛和自由》的核心思想,進一步講述兒童如何在成人創造的外在世界中創造“自我”,如何讓兒童成爲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其培育爲一個完整的人。它提倡對兒童生命的尊重,詮釋完整的人與完整的成長的真正內涵,這本書最後還介紹了兒童發展的不同理論,以幫助我們讀着更好地理解兒童的發展規律及其發展過程。

何謂完整?《完整的成長》裏所闡述的完整是表明一個人是豐滿的、立體的、多個層面的。完整而不是完美。凡是人,都不可能會是完美的,無法也無需做到完美。這就告訴我們,人的完整需要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這個成長過程即是兒童自我創造的過程。

自己創造自己意味着不把創造自己的權利交給別人,意味着不被他人強制性地闖入你的內在而塑造你,意味着不成爲任何人的複製品。讓孩子成爲他自己,這是人成長的最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

本書第九章《自我創造的歷程》第一節《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中,1歲半的麒兒有一次忽然很驚奇地盯着馬桶觀察着自己的便便,一連兩三個月不但不讓家人衝馬桶,還牽着家人和他一起“欣賞”。在麒兒的有效的心靈中,生命裏的一扇大門好像突然被打開了,一個奇妙的意識從這扇門裏走了出來。也許,麒兒似乎在突然間發現了“自我”。這個創造性的發現,導致有一天,麒兒居然把自己在幼兒園拉的便便包的整整齊齊地帶回了家,還不讓媽媽碰。這足以見孩子對“我的”渴望達到了一種極限。我們已經無法理解“我的”對孩子的重要程度究竟達到了怎樣的一種狀態。

《完整的成長》一書中的真實案例,讓我們成人清醒地意識到,雖然我們已錯過這樣的成長過程,但我們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立場和心理去設身處地地爲他們着想和考慮,盡力給孩子創造和營建愛與自由、規則與平等的外在成長環境,讓他們經歷完整的成長,構建內在自我,成爲完整的人。成就孩子,又何嘗不是成就我們自己?(塗雪芳)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25

讀孫瑞雪的《完整的成長》,最大的感受就是,成長,要靠每一個人自己去完成,沒有任何人或方法可以替代。

作者認爲,兒童是自己身體的主人、情緒的主人、感覺的主人、心理的主人、認知的主人、精神的主人。

凡是想替代兒童成長、人爲地把兒童急於“塑造”爲成人理想中的樣子的做法,一定會破壞兒童成長的節奏。

“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自由地把手放在嘴裏,也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自由地用手到處抓摸或者四處漫步,練習自己走和跳。”的確,很多家長會制止嬰兒吃手,禁止幼兒接觸沙土,杜絕孩子光腳走路,不讓孩子淋雨……看似保護孩子的同時,也剝奪了孩子感知自我和世界的機會。

“教育不是教師給予學生什麼東西,教育乃是人類的一種自然的活動過程。受教育並不是聽講,而是從環境中汲取經驗。”

孩子調動各種感官、各種情緒,與世界在一起,與自己的心在一起,學習就發生了,教育就發生了,成長也發生了。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運用多種感官來寫春天,是經典的美文,而現在很多孩子卻不理解、不喜歡。我想,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孩子們並未真正地感受過春天。作爲一個小時候在田野裏任意奔跑的人,我閱讀此文的時候總會把自己代入其中,去聆聽“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去腦補“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仰起臉體會“吹面不寒楊柳風”的輕柔,深呼吸嗅那“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的清新,揉揉眼去看“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真的處處是風景,時時心歡喜。

而現實中往往是這樣:“對於成人來說,教是一種快速有效地讓孩子知道結果的方式。成人難以忍受過程的漫長,所以直接把認知的結果告訴孩子,結果一定是不僅會影響兒童的心理歷程和創造自我意識的過程,同時也一定會影響他的認知發展,也會將他的生命擱淺在心理或是認知的層面。”

如今,批改學生的作文時,仍然不時可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像吃了蜜一樣甜”之類的表達。我曾當面問過學生,是否見過“熱鍋上的螞蟻”,學生搖搖頭;我也問過學生,“像吃了蜜一樣甜”是不是人生的巔峯體驗,學生依然搖搖頭。可見,孩子“瞭解”去如何表達着急、表達喜悅,卻不“知道”如何表達着急、表達喜悅。

蒙氏教育中有一句話是很多人共同的感受:“我聽見了,我就忘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住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兒童必須靠自己去成長的觀點。

前幾天看到一段小視頻:《3歲寶寶摔倒果汁灑一地,淡定地清掃:生活就是如此》。視頻中,小男孩剛倒好了兩杯果汁,不小心掉了一杯,灑了一地。他馬上拿紙清理地面,接着又倒了一杯(倒的過程中還灑出來一點點)。正當他興沖沖地重新拿着兩杯果汁走向餐桌的時候,腳底一滑,仰面摔倒地板上,手裏的兩杯果汁全部灑掉了。接下來應該是哇哇大哭了吧?不,小男孩自己爬了起來,自言自語:“滑滑的,我要再清理一下了。”清理完畢,他說了一句:生活就是如此。的確,生活就是如此,成長亦是如此,視頻中的孩子不受干擾地自我體驗了,成長了。

今天的家長和老師出於良好的動機,常常一廂情願地“教”孩子成長,甚至替孩子成長,而這往往會導致教育行爲變了形,變了味。讀《完整的成長》,我再次自省。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26

完整,不是完美。人不會完美,也無需做到完美。健康的人格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缺失如同接納自己的美德。這是要強調明確的一個觀念。

完整的成長,是指兒童依靠自己的精神胚胎,藉助於內在和外在的環境,受自己精神胚胎引領,通過生命年齡的不同階段,創造出了一個完整的自我。自我意識是這一生命系統的中心。這個創造自我的里程就是一個完整成長的過程。

兒童需要在愛與自由、規則與平等的外在環境中經歷完整的成長,構建內在自我,成長爲完整的人。但是這是一個理想狀態,事實是更多人的完整成長被打斷,精神成長停滯。心理的治療便把阻壓到潛意識的成長提升到意識層面,進一步打通梳理獲得成長。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打開感覺到通道,用心覺察也會幸運的再次啓動成長。

讀《完整的成長》之前,我認爲閱讀這本書我會獲得對教育的一些經驗,更多可能是對兒童教育的一些具體理念和方法。讀完此書我發現我的收穫不止於此,更多的是對自身成長的一個對比和反思,打開了些感覺和覺察的通道,以抽離的狀態看自己的情緒變化,看自己對待事件的狀態,觀察自己,感知自己。讓感覺流動,使成長中被阻礙地情緒感知和宣泄流動起來。

因着我對自己成長的覺察也就更深入的理解了,讓兒童在愛與自由的環境中充分的感知,給他足夠時間與空間,讓他自己創造自己,完整的成長爲他自己的重要性。

讓孩子成爲他自己,的確應該成爲成長的核心,也應該是教育的核心。可是在兒童實際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人認識到不到這個問題,還有很多人趨於社會的壓力違背自己的教育理念,過早的剝奪孩子感知的權力,強迫孩子認知。像是現在國家一再要求不得讓孩子過早寫字,可是很多幼兒園還是迫於家長的需求和社會競爭的壓力,巧妙地躲過檢查,違規的教授孩子讀寫,採用殺雞取卵的方式育人,只侷限於短期利益而不顧孩子的長遠發展,因着高考的壓力,部分家長也是配合這樣的行爲。而內在成長被剝奪,孩子的精神成長受阻,後期會出現種種家長無法解決的問題,不明所以家長一籌莫展,卻又尋不到根源。

一個小學各項成績優秀的女孩子,在幼兒和小學階段一直忙於在各個興趣班中穿梭,沒有喘息的功夫,到了初中,忽然對一切失去了興趣,瘋狂的玩,作業拖着不完成。家長想盡了方法都不奏效,強迫她坐在作業前也是愣神的。這個女孩子極有可能是感覺成長被剝奪,被家長強迫進入了認知階段,主動成長被阻塞,所以失去了成長的動力。

9個月的小外甥,一聽到手機鈴聲響,一看到別人拿手機,他就開始咿呀哇啦大聲叫,小妹說他是在模仿別人打電話。並沒有人教他,他還不會說話,看着也聽不懂大人說的話。可是他就是學的如此惟妙惟肖,不得不佩服嬰兒的學習力,確切的說是感知力。

6歲女孩林林按照老師教的舞蹈動作認真排練,3歲的東東也跟着跳,但是他無法按照順序做出規範的動作,林林一次次提出要求,可是東東做不到,林林氣的大哭,說是東東弟弟破壞了排練表演,東東看着大哭的林林一臉茫然。林林內心你的秩序被破壞所以很難過,而東東還無法理解林林的心理活動。哭過之後,林林去到另一個房間繼續跳,而東東開啓了自嗨模式,亂跳一氣。林林認識到東東弟弟無法按照要求做出動作,她原諒了弟弟並且想到了避免被打擾的方法。林林和東東都在活動中感知、體驗成長,並且將其內化爲自己的一部分,他們在學習着如何和諧相處。

《完整的成長》爲我解開了很多兒童行爲的謎底,也讓我認識到精神成長的重要性,更確定了應該讓兒童在感知中學習,在生活中教育,而不是過早的進行抽象認知,阻礙兒童感覺的流動,讓兒童失去了本身具有的覺察的能力,失去了成長動力。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27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三班王昱哲的媽媽吳瓊,今天由我爲大家分享《完整的成長》第四章第二節:感覺是兒童認識的基礎。

兒童主要依靠5種感覺——視覺、味覺、觸覺、聽覺、嗅覺——來認識世界的。從嬰兒開始,他們用眼睛觀察明暗的世界,分辨這一物體和那一物體的界限。用嘴吮吸,既能獲得食物,也能和媽媽發生生命的聯結。用耳朵聽各種各樣的聲音,並從中揀選出母語。用哭聲召喚媽媽,並與媽媽建立關係的雛形。用身體活動,並和媽媽接觸,激發生命的活力和探索世界的願望。感覺就這樣擴展、延伸着孩子的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感覺到的一瞬間,感覺到的世界就被打開了。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體驗數以萬計的感覺,透過感覺,孩子擁有了自己的心理、認識與精神,這並不是誰教出來。同情緒一樣,感覺是天然存在的,所以這個過程的完成是任何他人都不可以替代的。有些感覺是外在世界帶給內在的,有些則是自己的內在世界給自己的。各種不同的感覺刺激着兒童,使他們發展出了非常好的鑑別能力、精確能力和協調能力。兒童的認識是從感覺開始的,因此經歷感覺對於兒童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感覺數學:孩子把數棒握在手裏,握住1個數棒、握住2個數棒、握住3個數棒、握住4個數棒……以此,孩子用手握的感覺發現“越來越多”。

注重感覺纔可以讓我們的孩子成爲一個真實的人,不讓孩子感覺與體驗,那就意味着讓孩子失去自己的人生,離開“感覺”,“教“出來的成長,只會建構一套認知與生命分離的系統,兒童所掌握的東西就是知識,而無法形成智力。智力是身體、感覺、心智一體化的過程中形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而分離則會導致一個和自己的生命不融合的虛假系統,它的本質是一個人的身、心、意的分裂。

讀完這一節後,感觸頗多。作爲父母,首先我們要多讀書,我們要了解孩子成長的歷程,不能想當然地使用灌輸和馴化。無論你是成人還是孩子,對自己生命的改變必須從感覺開始,只是認識到了,改變依然不會成爲可能,所以,你可以想象,說教真的能改變人嗎?每個人在說教時都想盡可能地說得好,以爲那將改變很多人的命運……但只有觸動了感覺,變化纔有動力。

其次,我們必須從改變我們的語言系統開始,把“你怎麼又這樣“改變爲”媽媽很愛你,但是這個事情不能這樣做”。然後教給孩子正確的方式。語言一改變,語言所傳達的能力就變了,情景就變了,新的感覺就產生了。還有我們需要把我們跟孩子在一起的速度放慢,讓自己成爲一個觀察者而存在,同時也作爲一個感覺者而存在,當我們嘗試着去感覺孩子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他們怎麼了,然後再依此做出決定。

最後,我們還有一個支持我們的人和天然的讓我們學習愛的人,那就是我們的孩子。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28

跟隨敘事者團隊讀完了孫瑞雪老師的《完整的成長》一書,裏面一句話讓我深深地刻在了腦海中,“不要努力成爲一個正確的人,而要成爲一個完整的人”!是的,培養一個完整的人太重要了,現在的家長是在比賽着積極地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課外班,讓孩子提前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當知識填滿孩子的腦袋時,他的心靈肯定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試想,一個沒有玩過水,沒有玩過沙,沒有登過山,沒有看見過五彩繽紛的植物蔬菜,沒有領略過大自然四季的美,沒有和同伴追逐遊戲過,沒有擡頭看過星星月亮,沒有發自內心大笑過的孩子,能是幸福快樂的嗎?

孫瑞雪老師說過,真正的‘教育’應當是協助孩子,由孩子自己來完成創造自己的“教育”過程。作爲家長,有責任學習如何協助我們的孩子成長爲一個完整而非完美的人,成長爲一個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和靈性合一的人。經由一斑可窺見一豹,我們可以經由我們自己的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和靈性的粗淺探索,便深刻感知到我們的內在世界都發生了什麼!也經由此而深刻認識到我們每天與孩子的相處,都在孩子的內在世界裏發生着什麼!這是一堂父母們必修的成長課題!自我的尊嚴感和自我價值感,是人的核心,而兒童正在形成這個核心,這就是成長的意義所在,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成爲自己”。我們想要表達的是:你的幸福感有多高,你是否擁有愛的能力,你的生命狀態是怎麼樣,核心就是自我的尊嚴、自我的價值感,而這些絕不取決於你所獲得的榮譽、金錢、地位,也不取決於誰給了你榮耀、關注或者愛,更不取決於你站在一個怎樣的平臺上。

教育當是創造人自身的事業,而基礎教育更當是創建人自身之基礎的事業,那是一種至深基礎和無限高遠的事業,但它並沒有受到應有的真正的重視。才高志遠的人們遠離着基礎教育,人們不願去造就人而更願意去製造物。

教育,如果我們還繼續用這個詞的話,應該賦予怎麼樣的新內容呢?首先,它不能是“教”,一位老師說,“孩子不能教,一教就教壞了。”其次,它不能“育”,又一位老師說:“我終於相信,兒童是自己成長的。”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29

從一般意義上講,一個完整健康的人,需要同時具備豐富的精神和康健的體格,缺少了哪一樣,都不能稱之爲完整。今天重點討論精神層面,它不僅能爲我們帶來豐富的人生體驗,在某種程度上,它甚至還可以彌補身體上缺陷,就如孫瑞雪老師在文中講到的“只有到達精神,才能創造出自我。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不再被基礎的、物質的東西所限的人。”只有內在的自由才能真正讓我們擺脫各種內外的捆綁,進而創造自我、發現自我、活出自我。

文中,一個孩子從最初對事件的認知—宣泄(通過情緒流淌不快和痛苦)—轉化和全然接受,它經歷了一次完整的心理活動,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確定、昇華和創造。這個過程,更多的需要孩子自己去完成,作爲父母的我們,只要在一旁愛着、傾聽着就好,給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保護他們完整的成長過程。孩子正是通過這一次次完整的成長曆程實現一次次自我創造,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驅使自己的軀體和行爲。

有了這樣的認識,我更加深刻感覺到同孩子一塊兒成長探索、一起經歷一次次完整成長曆程、一同完成一次次自我創造是多麼必要和緊迫,在此過程中,我們的認識必須清醒、做法必須恰當。

我們是孩子的父母,但絕不是孩子的主人。孩子無意於來到世間,既然我們將他帶到人世,便有責任和義務將他養大、引導他經歷人生酸甜苦辣,走出自己的人生。子女之於我們,不是傳宗接代或者實現某種功利目的的工具,不是我們可以佔有、控制、支配的私有財產,他是有着獨立人格的個體,是獨一無二的自我,這一點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才能保證我們不會走偏、走錯。因此,我們需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高質量的陪伴和真正意義上的愛。

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孩子跟我們回了幾次老家,就能分辨出哪是奶奶的老家、哪裏是外婆的老家;孩子跟着妻子去了幾次她的單位,就知道媽媽是警察;每次我和妻子說話聲音稍微大些,孩子就會怯懦的對媽媽說“你們不要吵架”;每次孩子惹怒我們被批評之後,孩子都會說“抱歉”……他的言行時常讓我們感到意外和驚喜,它也一次次提醒我,真的不能把他當作一個一無所知的幼兒,他正在用懵懂的眼神觀察周圍、感受社會、認知這個世界,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心理正在活動,以致於我不能在他的玩伴面前和公衆場合給他難堪,不能隨意否定他的想法和勞動成果;以致於我不能隨便找個藉口敷衍他,不能編織謊言欺騙他,孩子的意願和選擇需要得到我們的尊重。其實,我們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和態度,往往影響着孩子將來待人處事的態度,孩子會從我們的愛和尊重當中感受到溫暖,從而將這份溫暖帶給他人,也包括我們自己。

陪伴孩子,陪伴自己。時常會看到或者聽到要抽出時間多陪伴孩子的文字和話語,我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妥,覺得小孩瞬間就會長大,在成長過程中多一些陪伴就會少些遺憾,也爲此我調動了工作崗位,選擇呆在孩子和家人身邊。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噹噹網上看到這樣一本書《高質量的陪伴勝過朝夕相處》,我深以爲然,我才慢慢認識到,原來陪伴並不是我們和孩子同處於一個空間、要在一起呆多久,而是我們既能把自己的時間給孩子,更要把自己的心放在孩子身上,能夠接受孩子有情緒,接受孩子會犯錯,並且樂於關注孩子的言行、傾聽孩子的內心、理解孩子行爲背後的原因,願意花時間與孩子接觸,幫助引導他解決問題。孩子通過一個個事件經歷一次次心理歷程、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創造,通過一點一滴地、慢慢地、逐漸地確定自我,在此過程中,我們必須保持着謙卑、謹慎、積極向上的態度,耐心去聽、認真去看、深入去思考,與孩子一起嘗試、一起探索,給他支持與鼓勵,給他適當的引導和修正,相互陪伴、相互成長。

懂得去愛,完整成長。不是每個人都會去愛,我們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也不可能教會孩子在社會上行走需要具備的一切能力,讓孩子做自己,纔是最恰當、最正確的愛。既然我們已經懂得,孩子是一個精神獨立的個體,那麼我們做父母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建立,幫助孩子成爲他自己。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爲怕麻煩、怕孩子受到傷害剝奪、限制孩子自我嘗試的機會,因爲孩子還小、不懂事等原因包庇縱容孩子的過錯,殊不知,我們剝奪的不僅是孩子的行爲,縱容包庇的不僅是孩子的過錯,更是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和對事物本質探尋感知的能力,是糾正引導孩子的最佳機會。沒有真正的經歷、沒有真切的感受,哪能體驗興趣與奧妙所在、哪能知道酸甜苦辣的味道。適當的放手,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和時間,因爲他自己吃得那些苦終將讓他更加強大,他學會的那些本領會讓他更好地觀察適應這個世界,他一點點修煉出來的良好修養會讓他更加熱愛生活,他健全而獨立的人格將讓他成爲自由的、獨一無二的自我,他不斷豐盈的精神世界終將讓他走出精彩的人生。

“我思,故我在。”到達精神,創造自我。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30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二班盧泠沛的媽媽朱穩,很榮幸今晚能和大家交流學習孫瑞雪老師的《完整的成長》一書第三章第六節《伴隨情緒,兒童進入生命深處》。

情緒是兒童完整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緒伴隨生活的每時每刻。兒童的情緒運轉是一個天然的過程,不同於成人。兒童的情緒更純粹、更專注,傷心了哇哇大哭,高興了就手舞足蹈,沒有一絲的刻意的成分。通過在生活中一次次觀察、感知、熟悉、瞭解、昇華自己的情緒,兒童慢慢成長,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祥和,最終能夠非常好的表達他的情緒,非常好的把他的自我和精神透過情緒彰顯出來,最終發展成爲一個健全的人。在兒童情緒成長的過程中,兒童必須是他情緒的主人,父母要儘可能的爲他提供自由的環境,讓孩子能夠發現自己內在的世界。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感知孩子的情緒並給他提供自由的環境非常重要。記得去年因爲家裏小弟弟出生,我有時分身無暇,會忽略的女兒的情緒。一天晚上,我正在給弟弟餵奶哄弟弟睡覺,女兒非常想要聽故事,纏着我用乞求的小語氣對我說:“媽媽,媽媽,給我講個故事吧,你好久都沒有給我講故事啦,我想聽《小雞卡梅拉》裏的那個《我的北極大冒險》。”並且小手上舉着那一本書。我只能給她解釋:“姐姐乖,我這會哄弟弟,等他睡着了,我摟着你給你講好不好?這樣你先自己看下畫冊,我保證一會就給你講!”女兒撅着小嘴,一臉的不情願,但還是答應到“好吧!”然後拿着畫本趴在沙發上翻起來畫冊。

過了一會,她拿着畫冊到我跟前,把畫冊遞給我“媽媽,我看完了,快給我講!”我試着把小弟弟放下來,可是小弟弟迷迷糊糊揪着我衣服不放手,我只能說“你看小弟弟沒睡着,咋辦,你在等一下好不好?”誰知道我剛說完女兒就開始大叫“我就要聽故事,我現在就要聽!”她這麼一叫小弟弟被吵醒也開始大哭,我也跟着很煩躁“你看你把他吵醒,現在好了,故事不要聽了”。女兒聽我這麼說更是情緒失控哭着衝我喊“我就說你們都愛小弟弟,不愛我!”當女兒說完這句話我瞬間被驚醒,看着這亂糟糟的場面,看着女兒傷心的表情,回想剛剛自己的煩躁,我特別的愧疚,自責感涌上心頭,我對自己的孩子都幹了什麼,我一隻手拉過她靠近自己,把她的小腦袋靠近我懷裏“對不起,媽媽不該批評你,只是媽媽剛纔感覺很煩燥。”女兒頓了頓“沒關係,我不怪你,因爲你是我媽媽,我知道你批評我是爲我好,我剛纔不應該惹你生氣”,聽完女兒的話,又多了一絲羞愧。“媽媽很愛你和小弟弟,不管什麼時候媽媽都愛你”,女兒或許感覺到了我的情緒,“我知道媽媽,我剛只是很生氣!”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我和女兒的情緒都平復了,小弟弟也不知覺在懷裏睡着了,放下弟弟,我給女兒講了她喜歡的故事,她摟着我的胳膊甜甜的睡着了。

看着她熟睡的小臉,我卻陷入了深思,或許生活中有多少次我這樣忽略了這個小不點的情緒卻不自知,反倒是她情緒的表現讓我驚醒,察覺自己的不足。從那以後在兩個孩子問題的處理上我更加註意了。孩子就是這麼神奇,他能感知成人的內心世界,帶着成人走向情緒的更新境界,很多時候我都深深的感覺到,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孩子教給我的更多,促使我成長。

作爲父母,我們都希望能培養出一個心理健全的孩子,那我們就應該一起爲孩子創造自由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完全的表達自己不被抑制,蹲下身子和孩子溝通交流,感知他們的情緒,和孩子一起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後感 篇31

《完整的成長》是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繼《愛與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之後的又一作品,三部作品從孩子生命的角度闡述成長的意義。雖然寫的是0—6歲孩子的成長,但是對於從事小學教育的我們來說,有着很重要的借鑑的意義,讓我們知道因爲哪一部分的缺失,才造成了我們現在所教孩子的問題,有助於我們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在《完整的成長》中,作者寫道:

兒童完整的成長創造出完整的人。在這裏蘊含兩個完整:完整的成長和完整的人。

完整不是完美,人不會完美,也無需做到完美。健康的人格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缺失如同接納自己的美德。

作爲母親,我們總是會用“完美”來要求自己的孩子,作爲一名教師母親,我們總是拿班裏最好的學生跟自己的孩子比,給孩子提出種種苛刻的要求,並有着種種美好的期待,當期待與現實不符時,我們便開始了種種不適宜的干預,自己着急,孩子焦慮,家庭氛圍一團糟。

每個孩子都有差異,我們應該接受差異,尊重孩子的不完美,不苛求孩子的盡善盡美。

在生命的角度看,孩子能夠完整的成長,自然會成爲完整的人。但是我們往往總是在追求莫須有的完美時,抹殺了孩子完整的成長環境,完整的認知,完整的成長順序,使孩子不能完整的成長。

反思自己,我需要靜下來,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不強制的闖入他自由成長的環境,給他時間,讓他能能夠運用兒童自身的精神胚胎來塑造自己。

用心去讀這本書,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實在太多,它讓我們認識到生命成長的規律,解釋了兒童展現給我們的各種表象之下的本質,帶着對生命的思考,認識人的完整需要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只有完整的成長過程才能讓我們成爲立體的、豐滿的、多個層面的人,不把創造自己的權利交給別人,不被他人強制性闖入你的內在而塑造你,不會成爲任何人的複製品,只成爲自己獨一無二的自己,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