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用事實說話》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用事實說話》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用事實說話》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用事實說話》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用事實說話》讀後感 篇1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總會有不願意面對現實的時候,有些觀點自己執着起來,不管別人怎麼糾正,就是聽不進去。這本書就是叫我們怎麼樣正面的接受事實,或者如果遇到不願意面對事實的事情或者人的時候,如何用正確的事實去勸說。

人們不能接受事實真相有四種原因:

1、無知自信(對正確的事實沒有反應,缺乏知識和訓練)。

2、感知差異(不同人看同個事實評價不一樣)。

3、心裏牴觸(明知道真相,單沒法接受,找藉口牴觸真相)。

4、利益牴觸(真相跟利益相沖

如何解決:

1、聚焦事實。使用FIRE模型:事實、解讀、反應和結果。用結構化方式來畫圖和解答

2、換位思考。我知道結果使你感到意外,但是我想這不是你期望。要做到情感共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3、設定有效目標。爭執、報復、要求對方道歉這些談話目標都是無效目標的設定。“6個月之後原則”啓動時間距離降低自己的壓力。

4、對話而不是對抗。

IDEAS模型:

1、邀請對方參與談話(你願意跟我就什麼什麼事情進行談話嗎?)。

2、解除對方防備(我不是想職責你任何事,我是想跟你討論一下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3、消除責備(如果我們之間對這個事情看法不同,我們可以討論)

4、承認對方的權利(你認爲可以嗎?)

5、設備時間(你想現在談,還是什麼時候談?)這段話需要30秒之內說完。如果別人說我不想談,可以再加一句我能問爲什麼嗎?

6、創造文字畫面。至少給出三個要素對事實進行解釋。

7、談話的技巧:學會傾聽。學會結構化傾聽

8、說出事實。創造糾正式的飛躍。

思路清晰溝通可以解決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除了遇到很多別人不能接受自己建議的事實,更多時候,自己也會不接收很多別人給以的建議。這要求我們一定要多學習,多接受不同人不同角度的建議,深度思考。不能盲目的無知自信。我覺得書中這個道理讓我印象最深:在我們學習用事實交流時,如果對方不肯接受,不肯改變。怎麼辦?不用在意別人有無改變。自己的改變纔是最大的受益。

《用事實說話》讀後感 篇2

本書的作者是馬克·墨菲,書中通過了許多例子來詳細地闡述了爲什麼忠言逆耳、爲什麼在溝通中會情緒化以及如何聚焦事實更好地解決問題。本書教會了我兩點:

如何利用FIRE模型認清事實。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並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並解決問題

在職場工作中,我們都曾在溝通中責難過別人或者被別人責難,這時候往往會帶有情緒上頭、心情低落或內心牴觸等心理活動,等到溝通結束卻忘記了最初溝通的目的是爲了解決問題而不是在討論或宣泄一些邊邊角角。解決問題時,情緒化、逃避或說謊都沒用,反而可能讓問題惡化。自己想一想,爲什麼會情緒化,或者說會控制不住自己?因爲有時真相會刺痛內心,爲了保護自己免於疼痛,我們會想辦法終止對話,拒絕傾聽,甚至抵制真相,但我們的所作所爲並非總是有意識的。要解決這一溝通障礙,作者的建議是:用事實說話。

書中總結了4個人們迴避真相的原因。

1)無知自信。也可以說是自以爲是。這類人往往過高估計自己的實力,對自己犯下的過錯毫無意識而且堅信自己並沒有犯錯。這類情況是由於學習不足、缺乏知識、缺少信息反饋和達克效應引起。

2)感知差異。由於每個人的所在的環境不同,對同一件事情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從而不認同對方的觀點。

3)心理牴觸。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世界的認知,當別人懷疑你認知的時候,會產生認知失調從而引起心理的不適,一個人的大腦中不可能同時存在兩個截然相反的認知。

4)利益牴觸。這一點也是最常見的,有時候即使知道真相也不承認真相,因爲承認意味着自己的利益將會損害,如金錢和權力等。

回到溝通問題,無論你處於談話中的何種角色,分享真相時,你會發現其過程都可以大體分爲4個步驟:Faces事實→Interpretations解讀→Reactions反應→Ends結果,這就是FIRE模型。

事實:產生問題的原因是什麼?有視頻和詳細記錄嗎?事實是具體、公正客觀、不帶感情色彩和及時的,及時是指當下發生的事情。

解讀:如何去理解這個問題及解讀這個事實?這一步往往會帶有偏見,因爲人是有認知差異的。

反應:通過大腦的解讀,如果對事實有了錯誤的解讀,會調起人的不同的情緒,可能是憤怒、急躁、自卑或牴觸等。這時候有可能會做出一些偏激或不理智的行爲。

結果:經歷情緒反應後,我們會期望得到某種結果,這種期望往往是帶有感情色彩的。

注意,此時只需要有意識地把後三步IRE與F分開,專注於F就可以聚焦於事實。在溝通中出現障礙時,要提醒自己,我是來解決問題的,不是來宣泄情緒或者要你的道歉或讓你爲自己的行爲感到不爽,因爲這些對解決問題將毫無意義。另外,我們可以使用一個辦法促使溝通更有效的進行,那就是預想未來自己期望會出現的情形:

在未來,我和談話對象會發展成什麼關係?

在未來,我希望和談話對象都發生什麼變化?

在未來,爲解決問題雙方都需要做出些什麼努力?

在未來,問題是否得到了根本的解決?

在事實的基礎上,這樣的溝通,雙方就可以更容易達成共識。同樣,在溝通時人們需要被尊重,我們要善於使用換位思考和自我抽離,即站在對方或第三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和溝通,這樣就可以避免過分的主觀性色彩。人是一個感情豐富的動物,總是需要有被人理解的需求。有一句話是這樣子的,“結果使你感到意外,我想這可能不是你所期望的”,說完這句話之後再說出真相,是不是會容易得多。

在溝通中,不要牟然說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因爲在對方腦海中往往對好與不好不會有一個很清晰的界限,歸根到底還是因爲認知差異,誰又會一字不差熟練地背誦員工守則呢?假如你每天上班八小時,都很認真的工作,你就敢說自己的工作就是好的或優秀的嗎?書中針對這種情況給出了一個辦法:創造文字畫面(這就跟OKR很相似)。文字畫面包括三個元素:差、好、優秀。通過給每一個元素提供例證,創立清晰的、可達成共識的定義。比如對“顧客服務”進行定義,包括差的服務、好的服務和優秀的服務都是哪種具體的服務情形。你要說服某個人改正問題時,至少先要讓對方具體清晰地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

最後我們還要善於傾聽,傾聽時儘量不要打斷對方,只需要靜靜的豎起耳朵,然後使用FIRE模型分析對方的談話,把事實梳理出來以便更好地理解對方的原意。

總之,說話是我們生而有之的本能,但如何說話卻需要學習。細數過往我們都曾因爲不懂溝通,或傷人傷己,或激化矛盾。不過,我們得知道,世事絕少一勞永逸,和自我完善一樣,學會怎麼說話,亦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用事實說話》讀後感 篇3

作爲一個天生的就很“獨”的人,既不想被他人管束,也沒有要去管束他人的野心,所以開始對於溝通、交流的各種書籍、方法是很不屑的,覺得就是教做老好人、當馬屁精。長大後慢慢發現會講話的孩子從小就可以獲得更多的糖果,長大後也能爲自己爭取更多的機會,才明白“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道理。

有時候“你說的都對,但是別人就是不想聽”的情形比比皆是:伽利略被羅馬教廷審判三百年後纔得到道歉,諾貝爾獎得主馬歇爾以身試菌都未得到當時的認可,被尊爲“母親救星”的塞麥爾維斯47歲慘死精神病院。人們迴避真相的原因也無非無知自信、感知差異、心理牴觸、利益牴觸。

逃避事實會帶來不良後果,陳述事實卻容易遭到排斥,印證了《少帥》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怎麼學會聚焦事實,掌握傾聽技巧,抓住談話要義,是非常重要的。

作爲女生,我常常是感性大於理性,棉花糖思維作祟導致不能很客觀的分析事情,如果在遇到問題能自我抽離,聚焦事實更利於問題的解決。不過女生的感性更容易有同理心,用心去傾聽對方的談話有助於使對方敞開心扉,談話更有成效。

有效的目標是一次高質量談話的基礎,溝通不是爲了爭辯誰對對錯,更不是要讓對方感到不爽,而是要得出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工作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溝通跑偏或者一方太過強勢而導致談話質量不佳。對話並非是對抗,雙方應基於坦誠、尊重的態度就目標問題開展。

對於爭論點可以採取很多溝通書籍中講的創造文字畫面的方法。“你對我不好”、“你工作不認真”可能在個體認爲是基於了“事實”,但是需要更加具體化才能幫助解決問題,比如改成“每個紀念日送我一束花”、“要保證今日事今日畢”等,有了具體的標的才能更好達成一致。

就像劉墉在《我不是教你詐》中所說,它不是“厚黑學”,而是“成功術”。同樣的“用事實說話”不是教你少年老成,而是爲了更好的溝通。願你用事實說話,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用事實說話》讀後感 篇4

這本書的作者漢斯·羅斯教授,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顧問,爲公共衛生事業奮鬥了終身,還曾參與了致死率最高可達90%的埃博拉病毒的對抗工作。

書中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建立實事求是的思維方式,如何避免情緒化決策。

漢斯教授在人生的最後幾年完成了這本幽默風趣的書,我覺得此書對於我們對人待物上有着非常棒的幫助。

書中,作者介紹了十種常見的思維本能,這些本能跟隨我們的基因與生俱來,在人類漫長的進化中,這些本能曾經使我們有應對各種災難的警覺性,但是,這些思維本能也在今天持續影響着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我對書中比較深刻的是:這個世界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糟糕,書中所說,當你學會以事實爲依據出發,去思考問題的時候,你看到的是和其他人不一樣的一個世界。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看文案的你認爲全世界有多少一歲的孩子接受過疫苗?A:20% B:50% C:80%

不知道你選什麼,但至少在我和我問過的幾位我的朋友後,我們都沒有選C。書中說我們之所以沒有選C是因爲我們對這個世界沒有信心,我們覺知不到這個世界其實是越來越好的。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往往在事物認知上總是習慣於過度擔憂。可能你又要說了,擔憂點不好嗎?畢竟古人也說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可是,朋友啊!擔憂會產生大量的問題啊,首先是我們的心情就會變得不好,我們的生活也會從而變得不順心。繼而我們與人相處時會變得產生更多的對立與衝突。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說到:唉,現在的人啊,都變了,沒有以前那麼善良了。從前晚上睡覺都不需要關門,也不會有小偷的。

可是你想過嗎,現在的你願意回到以前那種困苦簡陋貧寒的生活嗎?

正如我們一聽到防腐劑就害怕,覺得那是致癌的東西。可是事實是怎樣呢?科學家研究,這樣的防腐劑,你得連續每天吃輛卡車的食物,並且吃上三年纔會患癌症。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恐懼本能”。

所以當我們站在,道德的智高點的時候,我們說什麼都自以爲是正確的。但如果我們深入研究,探究其事實的根本後,我們就會發現,我們不尊重事實,其會導致我們做出不負責任的事和說出不負責任的話。

作者在書的最後寫了這麼一段話,我認爲我有必要給大家看一下。

他說,我認爲用一生的時間與無知作鬥爭,傳播實事求是的世界觀。雖然有時會遭到挫折,但整體而言,是非常快樂和激動人心的我認爲仔細地研究世界的真相,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這書告訴了臥一個真實的世界,告訴了我如何才能做到正確的看待這個世界。加油吧!讓生活過得更加樂觀,少點悲觀,多點快樂。

《用事實說話》讀後感 篇5

—與它的邂逅源於書友的引薦,看了書友寫的《事實》的`讀後感,沒有任何猶疑地買了回來,買回來後被擱置了一段時間纔拿到手中,沒想到,一開始閱讀就是一個欲罷不能的投入,因爲這本書很精彩。

—它是一本理論性的,可以顛覆思維的非敘述性文體,從這一方面說,全書應該是略顯枯燥的,可是,讀完本書,好像去了趟奇趣無比的樂園轉了一圈,全身心都是安靜的愉悅感和振奮感,還有莫名的激動。因爲書中所呈現給讀者的思維太精彩了,每一種思維都不是泛泛而談的,每一種思維的背後都有大量的數據以及科學的研究調查在支撐。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會感到非常慶幸,能遇到這些思維。書中的任何一段內容的可讀性都很高,敘述的內容和文體非常地平易近人。

—讀完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非常大,第一個影響是:在處理家庭、工作、還有其它一切的過程中,所有的事情不管它多麼地緊急(在其它人看來),並不真的是表面上這樣地緊急,所以需要一個緩衝期,在這個緩衝期裏,我會冷靜下來,進行更深入地思考和解決辦法,而且在這個緩衝期裏,我需要真正地沉入下來,包容這一切;第二個影響是:接納不同的人、事、物,尤其是不同的思想,不做評判,去感受它們,和它們友好地相處,和它們講和。

—總之,這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它對讀者的影響並不像家長勸說自己的孩子那樣“語重心長”,而像一個非常強大而有趣的發光體,慢慢地,讀者被情不自禁地吸引,而後被更新、被改變。建議所有的人都來讀一讀這本書。

《用事實說話》讀後感 篇6

《事實》一書是我花了幾個星期纔看完的。在看完之後,腦海一片空白,並沒有像之前讀完書後有很深的感觸,可能有些書中的觀點和我原有的觀點有點不太一樣吧。

這本書主要思想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它主要的目的是寫世界正在不斷變好中,雖然這個世界仍然充斥着:全球變暖、經融危機、局部戰爭、極度貧困等等諸多變化,但是仍然不妨礙世界正在不斷進步中的。這是用數據展示的。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這幾種觀點,這個世界不能簡簡單單的用一分爲二的觀點來看,他不是非黑即白,需要用實事求是的觀點去思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總是陷入負面思維中去,遇事之前先冷靜思考,就算做不到冷靜,也需要自己往好的方面去想,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書中還列出了諸如單一思維、以偏概全、情急生亂等等本能。情急生亂的本能我深有感觸,最近很火的直播帶貨,在直播間裏買東西的時候,就出現情急生亂的本能,在短短的幾秒鐘時間,腦海裏出現不買就給人搶走直覺,在混亂中不自覺的買下了很多的東西。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說,這個世界都是在不斷地進步,不斷的變好。我們每個人在爲生活奔波勞碌時候,在爲生活的雞毛蒜皮的小事糾結的時候,請對自己說一聲:生活會好的,一切都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