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精選12篇)

《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精選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精選12篇)

《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 1

讀了《托爾斯泰傳》讀後感《列夫·托爾斯泰傳》有感一顆偉大的靈魂,百年前在俄羅斯的大地上發出光焰,最精純的光彩照耀我們的心靈。在十九世紀末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並撫慰我們青少年的心靈。

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爲他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爾斯泰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髮覆在前額,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脣,寬闊的耳朵,因爲無法改變醜相,童年時倍感痛苦。他在一個叫卡讚的地方讀書,成績平庸,他是孤獨的。在他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人爲托爾斯泰採的母親,瑪利亞公主,這溫宛轉的醜婦人,生着美麗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着《戰爭與和平》。雖然對於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但是他至少還能保持若干關於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鬱,在他的城邑中過着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他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中充滿了絕望。然而不知不覺中,他爲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誇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的了。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蕩自己。最後,有一樣東西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

最終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國作家。影響我們成功的決不是環境,或者遭遇。而是我們是否能保持一顆堅強的心,一種不屈的信念。

《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 2

1827年,托爾斯泰出生在莫斯科南部的莊園裏,父母早逝,小托爾斯泰是由倆位姑姑嬸嬸帶大的,因此,小托爾斯泰的童年是幸福的。大學時代,托爾斯泰創作了小說《一個紳士的早晨》,此書寫的是托爾斯泰的親身經歷。當時的托爾斯泰很孤獨,遭受人們的嘲笑與猜疑,他認爲自己是徹底的失敗者。

1851年,托爾斯泰來到了高加索成爲了一名普通的士兵,1852年,托爾斯泰的才華已結出了第一批果實:《童年時代》、《一個地主的早晨》、《襲擊》等作品相繼問世。托爾斯泰在第一部作品中追憶過去的生活,他當時正在養病,長期的休養使他感到孤獨、痛苦。18531855年,《少年時代》、《高加索紀事》、《我的青年》等遠近聞名的'作品陸續問世。18731877年間,在愛情的庇佑下,托爾斯泰完成了倆部舉世聞名的著作《安娜。卡列寧娜》、《戰爭與和平》。

1899年,托爾斯泰完成了他創作生涯中最能體現他宗教思想的作品《復活》,1910年,托爾斯泰在安詳之中逝世了,儘管有警察的阻攔,俄國許多城市都舉行了人數衆多的x行活動,人們沉痛悼念托爾斯泰。

在《托爾斯泰傳》中,我們領略了托爾斯泰的博愛精神,他強調“道德”、主張“博愛”,認爲只要每個人在道德上自我完善,消除慾念,就自然能達到全社會的和諧。當時儘管響應者廖廖,但他並不放棄,畢生堅持着自己的信念,這正是托爾斯泰使得我們景仰和學習的地方。也許有一天,他關於平等、博愛的主張會成爲人類生活的共同準則。

《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 3

“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這句話,出自俄羅斯著名作家。他是19世紀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家、文學家、思想家,更是被人們成爲俄羅斯文壇泰斗,他主要的作品都寫出了當時社會上的種種腐敗現象,而且他用最精純的光彩照耀我們的心靈,讀後感《列夫托爾斯泰作品讀後感》。在19世紀末,重重的黃昏下,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一撫慰我們青少年的心靈。他就是——列夫 托爾斯泰。

曾經,托爾斯泰有着很大的一筆財富,但是,他揮金如土,欠下一對債務,並與社會上那些不良少年來往。他的二哥在還完他那一屁股債後罵他,兇他,讓他如夢初醒終於走上了正途。

他自己說,他五歲時便已經第一次感到,“人生並非一種享樂而是十分沉重的苦役。”

是啊,人生不是享受,但我覺得苦役也不十分沉重。被個人的世界觀不一樣。托爾斯泰不喜歡繁華的生活,外出時他總是粗布大衣,因此也不會不會有人想到這“位”老頭就是偉大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 4

托爾斯泰,我最欣賞的作家之一。他巔峯時期的代表作有哥薩克戰爭與和平童年。這讓我對托爾斯泰有了好感。

托爾斯泰在現實中最大的困主要在精神層面,他面對內心巨大的惶惑與矛盾,最終創作出衆多不朽的名篇。他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巨匠,有關人生的、宗教和社會的闡述又使他成爲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思考家。托爾斯泰從沒放棄人生真諦的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會上層與下層、地主與農奴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在哪裏;農民貧困的根源所在,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但也是他思想上矛盾與根源所在。

托爾斯泰寫的一個地主的早晨反映他自己的.人生。有一段是這麼寫的涅赫留多夫去一個鄉村訪問,但卻遭到冷遇、嘲笑、固執的猜疑……這與托爾斯泰本人極爲相似。他遭到輿論的批判,而家庭,從溫暖漸漸變得分裂,托爾斯泰的家庭已經千瘡百孔,不堪一擊。但托爾斯泰並沒有放棄,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他寫出了波利庫什卡安娜卡列尼娜等着作。

在生活、學習中我們應該學習托爾斯泰身上的品質遇到困難,不應總想着靠山,要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精神,只有這樣,你才能像托爾斯泰一樣取得成功。

《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 5

《名人傳》中的托爾斯泰是個完整的托爾斯泰,書中完整的記錄了他的經歷。羅蘭在寫其他二人時,總是以局外人

一顆偉大的靈魂,百年前在俄羅斯的大地上發出光焰,最精純的光彩照耀我們的心靈。在十九世紀末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並撫慰我們青少年的心靈。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爲他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爾斯泰。

在有暇之餘,我翻開了《列夫·托爾斯泰傳》,從而來體會一下托爾斯泰的人生成長的艱辛歷程。

他的成績平平。他稱自己的少年時代爲荒漠時期:“一片黃沙,吹來陣陣熾熱的狂風。”他很孤獨,頭腦總處於狂熱狀態。他自知長得醜,爲了和別的“體面人”一樣,他也去賭博,糊里糊塗得欠了一身債。“那真是徹頭徹尾的放蕩。”羅曼·羅蘭評價道。

“絕對的真誠”救了他,在他行爲最放蕩的時候,他也能頭腦清醒地對自己作出毫不留情的批判。這種獨立判斷的做法,在他年大學時候已經用來批判社會習俗上和思想上的迷信。他看不起大學傳授的知識,不願做正規的歷史研究,因思想大膽而被停學。

《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 6

一個出生貴族的大作家,卻長着一張田野村夫的臉孔,並沒有獨特的一面。或許他是粗魯的,但他的靈魂是高貴的。他那眼睛,他那犀利的目光,似乎能將世界的一切事物盡收眼底,這就是列夫·托爾斯泰。直到現在,我才真真正正地瞭解到列夫·托爾斯泰,瞭解到一個作家對腐朽生活的批評和厭倦。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的靈魂被震撼了,特別是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的犀利目光時,我彷彿也被這目光擊中了一樣,敏銳深刻,而且能夠激發我的創作靈感,與之前讀描寫托爾斯泰醜陋外貌的感覺大有不同。

雖然開頭的種種描寫片段讓我感到非常吃驚,茨威格把他的長相,性格描寫得讓人無法接受,似乎托爾斯泰是一隻吃人的獅子。但後來他的各種優點各種感情,全都包含在那雙“有一隻眼珠”的眼睛體現出來。托爾斯泰給我的感覺就是,他的心靈美根本與他的外表沒有一絲聯繫。托爾斯泰就是與俄國人民共同的命運,堅決站在農民的立場,否定富裕腐朽的.生活,即使他本身也是出自一個很富有的家庭。

或許外表醜陋但是心靈高尚的列夫·托爾斯泰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讓我們見到了作家不同的一面,那種內心的震撼,讓我感受到了許多……

《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 7

“我覺得人的美貌就在於一笑;如果這一笑增加了臉上的魅力,這臉就是美的;如果這一笑不使它發生變化,它就是平平常常的;如果這一笑損害了它,它就是醜的。”他,就是列夫·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最有名的`文學大師,他寫了許多文學作品,至今光芒依然四射。如《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鴻篇鉅製,它們對世界文學史有着深遠的影響。

托爾斯泰的一生是寂寞和孤獨的。他死後,遺體被安葬在安靜的森林中,沒有墓碑和十字架。可他用畢生精力所鑄就的人性光輝已經豎立了不朽的紀念碑,高高地聳立在十九世紀文學的封頂。茨威格稱這是“最美麗的墳墓”。

他是個偉大的人,他隨時身上都會帶着筆,他會將他偶然想到的靈感一絲不苟地記錄下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好的學習習慣會成爲通向成功的階梯。如果我能經常帶着一支筆和一個小本子,就能夠把日常喜聞樂見的事情記下來,那麼,寫起作文來就水到渠成,不再那麼費力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讀完這本書,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平時養成良好習慣,不斷積累知識,才能成爲一個優秀的人。

《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 8

這次交流的是《列夫托爾斯泰》這篇文章,它是奧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撰寫的一篇名人傳記。根據我淺薄的知識,似乎這篇文章作者沒有和托爾斯泰本人見面。只是根據他的一張照片就洋洋灑灑的寫下了幾千字的文章。

說實在話,外國翻譯過來的文章的句子都是很長,讀起來很是拗口。一般情況下,我們是不願做這種費力的力氣活的.。因爲現代人都傾向於做個傻瓜。所有的遊戲和操作越簡單越是能夠流行,能夠被推崇。但是如果你想要研究一下,那麼這篇文章確實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典型。

是什麼典型呢,就是對於肖像描寫這種描寫方法使用到了極致的典型。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文學大家,相信大家沒看過他的《復活》《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娜》但也憑感覺也知道他的不俗。是世界級的文學大師。

並且他還是一個敢於反抗舊制度,反抗不合理的社會的精英級的富二代。單純的理想主義者和踐行者。

從這個角度來看,茨威格應該爲他唱首讚歌。關鍵是如何唱,唱到什麼樣的程度,怎樣讓人們深刻的認識到這樣的一個人物。從哪個角度切入。

《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 9

今天我讀了第四章《愛情》和第五章《鉅著》。我知道了列夫·托爾斯泰開始的作品中幾乎沒有女人的地位,但是在索尼婭·別爾斯的影響下,1859年,列夫·托爾斯泰創作出《夫婦間的幸福》。

在愛情的萌庇下,他又陸續寫出了威臨着十九世紀全部小說界的鉅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是羅曼·羅蘭那個時代的最大的史詩,整個世界的無數的人物與熱情在其中躍動。《戰爭與和平》一開始叫《1805年》,它的最初兩部發表於1865年——1866年間。它是描寫軍隊和民衆,是描寫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時的悲壯情景。《安娜·卡列尼娜》與《戰爭和和平》是這個成熟時期的登峯造極之作,而《安娜·卡列尼娜》則是一部更完美的作品。在以後的作品中,少女和婦人的形象增多了,甚至超過了男子。

正當列夫·托爾斯泰在趁興奮筆疾書之時,噩耗卻隨之傳來了。三個孩子夭折了,塔佳娜姑母、列夫·托爾斯泰的`義母、彼拉格婭姑母相繼去世,他的妻子亦病了。他的生活受着家庭中許多喪事的影響變得陰沉暗淡。“家庭中沒有完滿的幸福……”他寫道。這時,列夫·托爾斯泰又患了病,常常晚上感到一種悲苦十分駭人,等他起來時又完全恢復了。就在這如此艱苦的環境裏1899年,列夫·托爾斯泰又寫出了鉅著《復活》。在這本書中,令人讚歎的是他真切的觀察能力,而且裏面的人物十分豐富。

我很想知道列夫·托爾斯泰是如何離開人世的。

《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 10

他並沒有自己獨特的面相,他擁有一張俄國普通大衆的臉,因爲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他是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 ——引子

似乎人們眼中,天才往往都是完美無瑕高高在上的。不論是在才華還是在外表上。但是列夫·托爾斯泰卻脫離了人們對他的幻想——他出身於貴族世家,卻從未有過一絲專屬貴族的高貴優雅氣息;他一位大文豪,卻從未有過一分驕傲,昂頭看人;他不但不是一個英俊帥氣的人,相反,他長得十分平凡甚至有點醜陋——可是,他卻成功地受到了人們的敬佩與愛戴——他擁有一雙如鷹般銳利能看破人心的眼睛。

他的目光如豹般犀利,也好似擊中要害的'鋼刀,鋒利且又狠又準。他的審視入木三分,彷彿能看破這世間萬物的本質。他的眼裏飽含感情——時而滿含如星光般的粲然笑意,時而飽含如罩上陰雲般的陰鬱神色,時而因奇怪而噴涌出好奇的神色,時而……他的眼睛是這世上最富有感情的一雙眼睛,如珠寶般珍貴閃亮且暗藏着魔力。

就是這雙眼睛使他的面孔不再平凡,散發出一股才氣——也使得他將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人心,黑暗,全都一一看透。看透了人心的本質,也看透了道德敗壞者內心濃厚的惡意。他不滿,開始反抗,用自己的才華和手中筆鋒下的文字進行反抗,向這個昏黑的世界發起一次又一次的鬥爭。

他擁有看透人心的本領卻無法看透自己的命運,迷茫着自己究竟是該追求真理還是追求愛。他一直迷茫着。爲此,他的人生也因此多了分悲劇的色彩。

若要試問在他的世界裏他到底缺少了哪樣最重要的東西,我想,他缺少的只是那份——屬於他的幸福。

《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 11

托爾斯泰,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這個上天賜給我們的一顆巨星,這道最耀眼的光芒,深深吸引着我們。

1886年,他那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着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我深深地體會到,他爲真理和正義堅持信念,爲真理和正義譜寫人生。文中主人公那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爲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使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托爾斯泰兩歲喪母,九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僅常爲思想苦惱,還爲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絕望。

1862年托爾斯泰結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作出了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鉅著:《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爲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衆,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他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復活》是他晚年最大的'成就,此時托爾斯泰已經七十歲。在彌留的牀上,他哭了,不是哭自己而是哭天下不幸的人。於是,1910年11月20日早上,他稱之爲“解脫”的時刻來了,“死亡,值得讚美的死亡……”

從托爾斯泰的經歷,我得到了一個道理:當你遇到困難和危機時,一定要勇往直前。不要放棄,如果放棄了,那麼一切的希望將會灰飛煙滅,但如果你能抓住機會,想盡辦法去解決問題,那就可能是海闊天空了。只要不斷思考,我們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穫!加油吧!

《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 12

知道爲什麼,最近對列夫托爾斯泰特別感興趣,想起了《跳水》,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托爾斯泰,從此這個名字就在我腦海裏永久的駐留下來了,無法抹去。在一艘遠航船上,一隻猴子搶了船長兒子的帽子,並把它掛在了桅杆上,小孩爬上桅杆去取帽子,當他爬上高高的桅杆,正準備取帽子時,甲板上有人叫了一聲,孩子往下一看,嚇得雙腿發抖,不敢再移動一步,這時船長從船艙裏走了出來,手裏拿着一把槍,本來是準備打海鷗的,看見這樣的情形,立即用槍對着孩子,要他馬上跳入海里,孩子不解,但還是跳入了海中,20個水手一起跳下,40秒後,他們救起了那個小孩。故事到這兒就結束了,確實剛開始的時候沒看懂是什麼意思,慢慢的想,終於明白了。作者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想象的空間,這個孩子最後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最壞的結果,小孩上船後被老爸訓斥了一頓,從此再也不敢爬上桅杆,也害怕波濤洶涌的大海,一輩子都乖乖的呆在船上,終身碌碌無爲。另一種就是孩子這一跳使他從此愛上了大海,愛上了跳水,在爸爸的鼓勵之下他成長爲了一名出色的水手,最後他當上了船長,駕駛着他的大船征服了波濤洶涌的大海。

從這個層面,我又想到了中國的教育,現在的中國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出於對孩子的愛護,家長們總是不許這樣,不許那樣,將孩子置於自己的保護傘下,以爲這樣就是對孩子好,長此以久,孩子失去了面對現實的勇氣,遇到困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父母,當他們不得不面對現實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面對現實的能力,這個時候他們纔開始面對社會,而社會就像這片大海,不會游泳的人只會被大海淹沒,水性好的卻總是遊刃有餘,如魚得水。光站在船上你是永遠無法學會游泳的,更別提了解你將要生存的這片大海。所以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吧,否則你的孩子有一天就會死在你的保護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