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通用35篇)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通用3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導語:《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愛彌兒》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通用35篇)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1

每次讀完一本書,思想總會碰撞出火花,那是對自己的一種反思,也是對書本學習的反思。盧梭的名字,毫無疑問,他應排列在人類思想者的前列。《愛彌兒》就是出自這位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啓蒙思想家之手。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愛彌兒是盧梭假想的一個教育對象,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展,這句話我很贊同。

盧梭認爲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現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佔了孩子們的玩耍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纔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夜深人靜時,反思我們的教育,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作爲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盧梭的《愛彌兒》,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爲了獲得幸福。

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與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玩耍打鬧,在遊戲中培養創造力,快樂地成長。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佛說:人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爲有了你的作爲,才使得人生變得有意義。人生本來就應該是幸福完整的,我們只不過是去奮力追求還他個原貌而已!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2

近來,讀了盧梭的《愛彌兒》,很奇怪,讀後很平靜,也許,這就是我所向往的吧。《愛彌兒》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淺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藉助一個構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緻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想。他認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纔是愛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過,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爲,誰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爲、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爲主的。

現在很多家長急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孩子三四歲就把他們送進幼兒園,給他們找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業餘班,孩子弱小的身體承擔着不小的負擔,而最後我們不僅發現他們會產生厭煩情緒,而且也會與父母漸行漸遠。所以我們應該讓他們充分體會到童年的快樂,等到了適當的階段再給他們文化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發展規律。盧梭認爲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須是個孩子,如果我們在他童年時期就試圖把他培養成一個大人,就會阻礙他體力的發展,致使他未來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雖然早熟卻並不成熟,而且極容易腐爛。他決不違反自然的規律對愛彌兒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齡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進行教育。此外,他關注愛彌兒生活中的一切,像飲食內容、生活習慣、接觸的人等等。他認爲凡事從人的小時候就打好基礎,對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對於兒童的教育,教師之路任重道遠。她們如同含苞欲放的花蕾,需要教師給他們灌溉,而怎麼樣把這些孩子培養成質量上好的人才,與教師自身能力,觀念密切相關。

《愛彌兒》本是反封建的思想結晶,但我們不難發現其對於我們的現代教育的重大意義,而且,他的某些思想正悄無聲息地迎合了現代教育的要求,我們應該從中尋找智慧,在教育中不斷地創新,爲教學尋求合理之道。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3

“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

“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

再一次翻開這泛黃的書頁,我還是如此深深地被它的魅力所吸引。雖然讀過它的人都知道《愛彌兒》的所講所述,但我還是想再次爲它做個簡介,因爲每一次都是一個銘記的過程,是一種快樂,是打開暢遊《愛彌兒》大門的鑰匙。正如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所寫道到的那樣“過去的事情讓它過去,不再是我們的事情了,…………。但是關於過於的知識是瞭解現在的鑰匙。歷史敘述過去,但是這個過去乃是現在的歷史。”所以,對我們教育方向或是其他經典名著的閱讀和思考將是我以後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堅持了,相信我的人生將是最受益的。

讓·雅克·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國啓蒙運動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愛彌兒,或論教育》,盧梭寫於1757年。它是一部半小說體的教育專著,共分五卷。在該著作中盧梭把自己描述成一個理想的教師,愛彌兒則是自己理想的學生,敘述了愛彌兒從出生到20歲成長和受教育的全過程,也闡釋了他的“自然教育”的思想。他是教育史上強調兒童中心的著名教育家,被稱爲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在第一卷的開篇,他就提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裏,就全變壞了。”是的,這正是他的主要思想體現之一,對傳統的古典主義教育殘害人性和違反自然的批判,所以他覺得教育要“順應自然”,順應人性中的原始傾向和天性。因此,事物的教育、人爲的教育以自然的教育爲基準,纔是良好而有效的教育。而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情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因此在文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他通過言傳身教寓教於樂的方法對愛彌兒進行的教育方法。例如:觀察蒙莫朗西北方森林的位置,當愛彌兒問:“做這種事有什麼用呢?”我說:“這事是空閒時做的,如你認爲不好,我們就可以不做,因爲其他有益的事還多着呢。”那一天,我們就不再研究地理位置。第二天早晨,我們一起散步至森林,卻找不到回家路,我就設法讓愛彌兒通過昨天說的森林在蒙莫朗西之北,找出蒙莫朗西必定位於森林的南方,通過以前學習的根據太陽找出北方的位置,找到判斷南方位置的方法,走出森林。通過這樣的方法那天的事讓愛彌兒終身難忘,讓他在實踐中學到了生活中的知識,而且是一種自願的或是主動學習的過程。盧梭這樣的教育思想隨時提醒着我,不論是幼兒還是其他年齡階段的學習者,我們在從事教育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主體性,通過適當的方法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從而使教育活動真正成爲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正如現在很多家長和老師所說的那樣,教育孩子的先決條件是要做到“目中有人”,要做到真正的愛他們,而愛孩子,首先要接受他本來的樣子,無論是長相、性格、稟賦,全然的接納就是一種最大的愛。那麼孩子將順從自然的法則去實現自我成長,自我創造,自然的成長爲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就像那個獨一無二的“愛彌兒”一樣,享受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也正因爲這樣的獨特性,因爲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我們的世界才精彩,我們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爲對象的教育。

盧梭寫道:“每一個人的心靈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須按它的形式去指導他;必須通過它這種形式而不能通過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對他花費的苦心取得成效。謹慎的人啊,對大自然多多地探索一下吧,你必須好好地瞭解了你的學生之後,才能對他說第一句話,先讓他的性格的種子自由自在地表現出來,不要對它有任何束縛,以便全面地詳詳細細地觀察它。”而這正是他反對壓抑兒童個性和束縛兒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對嚴格的紀律和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主張讓兒童完全自由地進行活動,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覺一切事物;要求教育者“應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在進行教育之前必須瞭解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指出教育者的任務就是創造一個能促進兒童自由發展的適當的環境,從旁仔細地觀察和適當地誘導,只是在兒童感到經驗上或力量上不足時給予適當的幫助,而不應強迫兒童接受成年人所特有的方式方法。這讓我想到,現在這個競爭無比大的社會,很多家長出於一種對自己的孩子的愛,想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點的觀念,從出生那刻甚至是在胎兒期間就開始對自己的孩子實施一系列的起點教育行動,可是我想說,我們都知道父母的意圖是好的,可是我的父母親們,您們是否考慮過你們的孩子,你們在沒有事先尋求你們孩子的意見的情況下不說,就是在你們還不完全瞭解你們孩子的性格特點,興趣喜好的前提下就妄加做出決定,可以說是把你們的所有想法都附加在孩子的肩上,試想這是何等的痛苦,孩子似乎就成了大人的“奴隸”,像一個傀儡。因爲孩子沒有自己的自由,沒有自己的想法,也由於父母安排的習慣,他們也沒有爲自己打算的想法,就這樣像一個非本我靈魂的人在世間行走,過完自己的一生。而我想這是一種比較順從的狀態下所造就的人類的未來,那如果是一種有曲折的教養過程呢,於是出現了孩子對自己想法的支持和對父母強加的意念的反抗,而這又會牽扯出很多的問題,但最先受到傷害的就是父母和孩子間彼此的信任,我覺得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我們不管在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中,我們要想我們的孩子,學生很好的發展和成長,那麼對他們世界的瞭解和熟知是第一位的。這是讓我們更好引導教育他們的前提,所以我們要像教育先人所提出的自然教育的原則一樣,正確對待兒童對待學習者,給兒童給學習者以充分的自由。在與孩子的相處中,要的不僅僅是蹲下來和他們交談,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的真正平等,多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待他們之所以這麼那麼做了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從大人的角度去批判。重讀《愛彌兒》讓我更多的從一個教師的思維去審視它,所以我們在以後的教師素質的提高方面也因當時時謹記盧梭給我們的啓示。

再次讀完這部偉大的教育著作,我覺得自己比起大學階段對《愛彌兒》寓意的教育思想和理論的認識有更進一步的思索和收穫,曾經是爲完成作業而進行閱讀,而這次是出於一種真正的虔誠閱讀。也讓自己深刻體會到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必將是像書中所推崇的那樣,如何讓自己的生命自由健康的發展,與書中的愛彌兒不一樣的是我們已是成人,應該學會或者是試着讓自己順應自然的發展,順應自己內心的發展,在前兩個的基礎上順應社會的發展。在知識方面,通過不斷地閱讀來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量,不論是專業的還是與專業相關的,還要涉及社會,宗教文化和自己喜歡的閱讀。試想現在的自己就是書中的愛彌兒,自己要如何培養自己呢,這真是個有趣更有意義的猜想。在實踐這方面,雖然在大學期間也有社會實踐,但總覺得自己還是有所逃避,所以現在的我將把自己的活動範圍擴大,讓自己在不同的生活圈裏學習,不僅僅侷限於學生的這個圈子。我覺得和老師的交流和一些已經有工作經驗的老輩交流學習也是件樂事

對《愛彌兒》的再次閱讀,讓自己收穫頗多,除了對書中內容的一些新的感觸和想法外,更讓自己以一個瞭解自己的人的身份去反思自己,嘗試如何調試自己的狀態。相信在以後的閱讀中我也有很多的機會去通過閱讀有所體會有所反思有所提高。人必須不斷地鼓勵自己,督促自己,使自己不斷地成熟起來,確定好自己。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4

《愛彌兒》是法國傑出的啓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本書是盧梭通過對他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譽爲“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稍有閒暇,我就手捧《愛彌兒》,似乎每時每刻都在經歷思想的洗禮。

該書卷首介紹了盧梭最爲著名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後。廣義的自然教育涉及盧梭的整個教育分期:嬰兒期(0—2歲0、兒童期(2—12歲)、少年期(12—15歲)、青年期(15—20歲)。盧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這四個發展階段而實施。這個過程就是廣義自然教育過程。其中0—12歲的教育才是盧梭狹義的自然教育。這時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說話,亦是一種消極教育。

看着這開頭的四五頁裏,我就疑惑了:不教育,讓自然說話,那我們教師要來做什麼呢?0—12歲不進行教育怎麼行,怎麼可以用消極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成長呢?我疑惑這樣的觀點怎麼會被全世界認可這麼久?我沒有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而是帶着問題繼續在這本書中慢行,帶着問題試圖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尋找答案。

一、不教育中的自然

記得有一次出去旅遊,與我同車的班級有幾個學生沒有座位,只好幾個人挨一個。這時有個男生站起身來說:“坐着最不舒服了,我要站着。”並猶豫着站起身來,作爲老師的我當然是反對她這樣的做法,因爲在車裏站着萬一有個剎車人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隱患,何況他平時身體不太好。“不可以,坐着。”我對他說。誰知道這一說他倒反而堅定地要站着。看着這個倔強的小男孩本來還想繼續發揮教師的威嚴。但是又突然覺得也許乾脆就讓他站着,讓他品嚐到因爲車子啓動、停下帶來的不平衡,到時我不說他也會自動坐下。今天如果我強制讓他坐着下次他還是要站起來,也許那時真正的危險還大一些。我默認了他的決定,自己往他那裏站一站。靜下來時我猛然醒悟到“自然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消極教育,不是對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對教育不負責任,更不是向着錯誤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時候當看着學生在犯錯誤或者在違反理想的規則做事情,教師不積極地馬上採取制止策略,而是在邊上留意着他的進展,讓他體驗到錯誤帶來的麻煩,用自己的親身體檢發現自己的錯誤。到這個時候教師再進行稍微的點撥,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達到了,而且不用擔心學生會屢教不改。看似消極的背後是“不教育,讓自然說話”的魅力!看來盧梭的放任不是放縱,頗有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和諧美感。

不禁想到中國的優良傳統“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這個苦是什麼苦?挑燈夜讀的苦?盤旋在各種培訓班的苦?不,挑燈、培訓都只是在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已。這個苦應該是“讓孩子自己去品嚐錯誤帶來的苦澀”,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只是知道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該怎麼做,或者發現孩子即將要犯錯誤的時候馬上制止,學生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換來的是孩子在家長、老師背後偷偷犯錯,換來的只是我們大人口邊的“屢教不改”。這原來不是孩子的錯,因爲他們本來就不知道錯是什麼!書本往後看果然有盧梭的這樣一段話“我非但不小心謹慎地預防愛彌兒受傷,相反,他要是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點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苦惱不已。遭受痛苦,是他應該學習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之事。孩子們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爲要他們遭受這些沒有危險的重要教訓”,我爲自己能在實際教學生中找到盧梭思想的真諦而感到高興。雖然我不知道這個理解是不是盧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發自內心的感到充實,《愛彌兒》爲我打開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讓我對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讓我在孩子的錯誤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態。

二、不教育中的自由

盧梭在《愛彌兒》中還有一個教育準則,那就是“給兒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儘可能充分地活動,他反對捆綁兒童的四肢,要求爲兒童穿上肥大寬鬆的衣服。”對於外在的衣服,盧梭尚且如此重視,要求是必須寬鬆,所以盧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創新教育體系。自由與自然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盧梭教育思想的體現。不謀而合《窗邊的小豆豆》中也有相同的描述“小林校長從不要求我們穿新衣服到學校,而是要提倡我們穿乾淨的舊衣服,這樣哪怕在爬樹的時候把衣服勾破也不心疼,可以盡情地玩。”,想想我們現在的學校,除了體育課學生有多少時間是在盡情地玩?玩可是孩子的特權,儘管盧梭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徘徊在我們教育者的耳中,但是卻有誰去真正理解貫徹了呢?

如今的社會競爭是熱門的話題,分數又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趨勢所向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中已經承認了“玩”是種錯誤,我們教師也習慣了當看見學生在玩時送上嚴肅的目光,以爲這是在進行教育,學生以爲自己在犯錯誤,其實我們都在犯錯!而且在對待玩的問題上,往往老師犯的錯誤更嚴重!於是我對學生看見我走向教室就趕緊跑進教室、藏好自己手裏的卡片、遊戲立即停止這些畫面感到自責和難過,雖然我還曾爲此驕傲過。說得簡單些我是無形地制止了玩的現象,嚴重些我是在制止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能力,最根本的是扼殺了孩子的生理生命!我在犯多麼嚴重的錯誤,我們在犯多麼嚴重的錯誤!你發現了嗎?感受到了嗎?感謝《愛彌兒》指出我尋找到自己的錯誤,不至於讓我走得太遠。我想對所有大人們說:面對孩子的玩,讓我們多些“不教育”,還孩子們該有的自由童年吧!

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對於一個想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的家長來說《愛彌兒》是一本讓思維爆發革命的書,哪怕沒有全部翻新,但相信肯定會有不小的進步!讓我們呼籲更多的兒童們享受“愛彌兒式”的自由和諧教育,而不是爲了學習而學習。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5

我在網上粗讀了盧梭所著的《愛彌兒》一書,書中闡述了法國啓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對人的教育觀點。讀完之後,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啓發,不得不說書中的理念對我來說是種衝擊,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盧梭“構思二十年、撰寫三年”而成的教育著作《愛彌兒》就是這樣的一本理想的書籍,書中處處閃耀着智慧的光芒,可謂“博大精深,字字珠璣”。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他強調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徵,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後果。因爲“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批年紀輕輕的剝蝕和老態龍鍾的兒童。”熱愛孩子,把孩子當作孩子,構成了這部教育鉅著的精髓,這不但在當時沉悶壓抑的教育環境中是清泉,即使在今天,對我們這些教育者,依然具有莫大的啓示。現將我感受最深的幾點拿來與大家分享。

1、不要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要愛護兒童,幫助他們做遊戲,讓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天真爛漫的本能。在萬物的次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次序中,兒童有它的地位,即應把成人當作成人,把孩子當作孩子。”這段話對於今天那些急於求成龍、成鳳的父母來說,依然有着很大的警示意義。孩子的童年沒有了快樂,有的是無盡的苦惱。爲什麼要讓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大人信奉的真理,於是爲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輔導班,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唯獨沒想到爲此付出的代價是孩子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2、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把兒童看作兒童。要尊重兒童的天性,相信兒童具有內在的發展潛能。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兒童儘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種內在的發展潛能。盧梭認爲兒童不是小大人,兒童有他自己獨特的生活;兒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規律,兒童期的存在並非單純地爲成年生活作準備,它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總之,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天性,讓其天性充分自由地發展,會使兒童將來獲得快樂和幸福。

書中作者獨創的觀點、精闢的論述、精美的描繪、細膩的文筆讓人折服。全書貫穿着無數教育經典名言,處處蘊涵着真知灼見,閃爍着獨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讓人不時掩卷回味。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6

《愛彌兒》,這本被譽爲“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這樣的不朽之作,令我肅然起敬。

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了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全書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雖然從現代社會看來,把德、智、體的教育截然分開的施教方法是不科學的,但是在當時,這樣的教育思想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以下我將講講讓我產生共鳴的兩點教育思想。盧梭最偉大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爲,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其概念比較抽象,據我的理解,是不是就是這樣,比如說:天冷了,窗還開着,老師不是直接提醒學生,關窗可以讓你感覺溫暖;而是讓學生自己體會到冷,並自己去關窗,讓他們自己體驗到通過關窗可以減小寒冷程度。這樣的教育是比較依靠學生的實踐和生活的,其效果速度比較慢,而且得出的規律也不成體系。從我們現在看來是太注重孩子的個性解放了。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比較注重學生的書本知識傳授,它是前人的豐富經驗整合成的系統規律,可以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但缺少了孩子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所以我覺得讓學生通過個人實踐加上前人經驗,這樣可以保留一點學生的自然天性,又可以給予社會的引導,這樣的教育會不會更加完善一點呢?書中強調:“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

事實上,爲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所以,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我們要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要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7

今年暑假經俞老師推薦看了盧梭的《愛彌兒》,這是一部關於教育學說的名著,主要敘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讓我很有觸動的是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展。

作者認爲教育要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年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對照自己,無論從工作還是生活上都切身感受到當今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還未懂事的時候,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每天都生活在焦慮和緊張之中。

我家的孩子目前還處於靜待花開的階段,除了上課不太專心、作業效率不高、對考試分數不太敏感以外,其實還是屬於比較乖的孩子。他沒有沉迷網絡遊戲,沒有對電子產品有過度依賴,也沒有排斥對於之前雙休日被安排的興趣班,他陽光、開朗、熱情,尊敬老師、團結同學,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類比賽,作爲課代表有較強的責任心,他喜歡閱讀,知識面比較廣泛,除了買書對於物質沒有太多的需求,平時給他零花錢,他也從不亂花……作爲家長我既着急又欣慰,其實內心很想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但社會就是這麼現實,作爲一名HR每年看着應屆畢業生不是985、211就是海歸,且入職的比例一直攀升(今年已達30:1),實話說很難不對孩子進行干涉,因爲我怕,怕屬於他的那朵花還未排上綻放期……

看完此書,我靜靜地思考。作爲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我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一個孩子身上,出發點肯定毫無疑問是爲孩子好。但換位思考,對於他而言,他的生活其實也有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是無形中產生的,因爲家裏有6雙眼睛無時不刻的盯着他,他的一舉一動都是被“監督”的狀態,他會感到緊張,也許還會透不過氣來。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他獨一無二的認知過程,他並不是能夠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我需要努力平衡好來自社會的壓力與踐行好教育的目的,我堅信:教育的目的是爲了讓他獲得幸福。

這個暑假,相信有很多家長和我一樣,對於教育新政的實施,有喜有憂,喜的是從國家層面已意識到教育體制的優化刻不容緩;憂的是雙休日我們將何去何從?冷靜思考過後,我想凡事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要從容的應對“自然的存在”,平衡好來自社會上的壓力,迴歸自然,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將盡可能尊重孩子的意願,更加註重孩子的思想情操的陶冶,用心引導鼓勵孩子去發現和體驗身邊的美,進一步鍛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在學校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

我相信:我們的孩子們遇上了改革的浪潮,有機遇也有挑戰。唯有積極努力,唯有全面發展,才能不負國之棟樑之使命!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8

本月我閱讀了愛彌兒,考過教師資格證的老師們一定都非常熟悉作者盧梭。看着這開頭的四五頁裏,我就疑惑了:不教育,讓自然說話,那我們教師要來做什麼呢?0—12歲不進行教育怎麼行,怎麼可以用消極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成長呢?我疑惑這樣的觀點怎麼會被全世界認可這麼久?我沒有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而是帶着問題繼續在這本書中前行,帶着問題試圖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尋找答案。

我印象最深的是盧梭提出的不教育中的自然

什麼叫做不教育的自然?我想到了身邊的兩個例子。記得我們班原來有個孩子特別喜歡翹椅子,上課的坐姿非常有問題,讓所有老師頭疼。我跟那個男生談了很多次,軟硬皆施就是沒用。有一次我就坐在後面看着他翹椅子,突然他自己就摔倒了,全班鬨然大笑,他不好意思的撓着頭看着我,從此再也沒有翹過椅子。第二個是我的閨蜜有個充滿好奇心的小寶寶,特別喜歡抓東西,閨蜜特別怕孩子摸着電摸着沸騰的水弄傷自己,後來我們想了個辦法。我們弄了一杯很燙但是不至於燙傷孩子的水,等着孩子去探索。果不其然,一歲的小寶寶上來就抓到杯子,同時又立刻將手縮了回去。從此孩子不敢隨意去觸摸有危險的東西了。消極教育,不是對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對教育不負責任,更不是向着錯誤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時候當看着學生在犯錯誤或者在違反理想的規則做事情,教師不積極地馬上採取制止策略,而是在邊上留意着他的進展,讓他體驗到錯誤帶來的麻煩,用自己的親身體檢發現自己的錯誤。到這個時候教師再進行稍微的點撥,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達到了,而且不用擔心學生會屢教不改。看似消極的背後是“不教育,讓自然說話”的魅力!看來盧梭的放任不是放縱,頗有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和諧美感。

不禁想到中國的優良傳統“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這個苦是什麼苦?挑燈夜讀的苦?盤旋在各種培訓班的苦?不,挑燈、培訓都只是在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已。讀完這本書,我覺得這個苦應該是“讓孩子自己去品嚐錯誤帶來的苦澀”,我們老師只是知道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該怎麼做,或者發現孩子即將要犯錯誤的時候馬上制止,學生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換來的是孩子在家長、老師背後偷偷犯錯,換來的只是我們大人口邊的“屢教不改”。這原來不是孩子的錯,因爲他們本來就不知道錯是什麼!書本往後看有盧梭的這樣一段話“我非但不小心謹慎地預防愛彌兒受傷,相反,他要是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點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苦惱不已。遭受痛苦,是他應該學習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的事。孩子們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爲要他們遭受這些沒有危險的重要教訓”,我爲自己能在實際教學生中找到盧梭思想的真諦而感到高興。雖然我不知道這個理解是不是盧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發自內心的感到充實,《愛彌兒》爲我打開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讓我對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讓我在孩子的錯誤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態。

在教育中,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是發展的人,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同時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幾點,纔是爲教育真正的開始做好準備。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9

最近讀了盧梭的《愛彌兒》這本書,對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愛彌兒》一書語言通俗而易懂,娓娓道來,讀完後瞭解了蘊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觸頗多。

書中有幾個觀點讓我印象很深刻,有的觀點值得我學習,也有的觀點存在疑問,不過值得學習的內容還是很多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盧梭在書中說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現在的孩子們在課業之外其實是缺少自然教育的,更多的孩子把課外時間用在了電子產品上,我認爲除了學校的課堂教育,可以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迴歸自然,讓孩子們的學習不僅限於書本知識,也讓個性得以張揚。作爲一名教師,我應該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我們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爲師,而不以人爲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爲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我認爲這些思想是有侷限性的,自由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可能會走入歧途。但是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教育他的愛彌兒,讓其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這是我需要學習的地方,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把握好教育的尺度。

三、崇尚自我保護的教育

在盧梭的《愛彌爾》中還有一句話讓我很受啓發。那就是:“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隨着各類兒童安全問題的出現,教會孩子們自我保護也是很重要的教育內容,在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科知識,還要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提高動手能力,讓孩子們能真正的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

讀了《愛彌爾》後,我更深入的理解了教育是一門藝術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我們要熱愛教育,對孩子有責任感、有愛心,讓孩子學會關注生命、尊重生命、讚美生命、保衛生命。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10

早就聽說《愛彌兒》是一本很好的書,有一次在班裏的讀書角發現了這本書,就拿回來看,但磕磕絆絆到目前只看了120多頁,沒想到這區區120頁也讓我受益匪淺。這裏我摘錄一些觀點並附上一些我的感受。

“多給孩子們以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成駕馭他人思想的習慣,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我們家長往往會想要讓孩子“乖”,順着自己的心意,尤其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多麼乖巧的時候,就會心態失衡,甚至還會發怒。其實我們不就是在“駕馭他人的思想”嗎?而心情好的時候,又是有求必應,毫無原則。

“辨別善惡,明瞭一個人之所以有種種天職的道理,這不是一個孩子的事情。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這個是我比較贊同的一點,孩子是很天真的,12歲之前是一個人對這個世界感知最強的階段,如果我們把這些寶貴的“天賦”都浪費到一些機械的、毫無靈性的事情上,簡直可以說是暴殄天物了。盧梭還認爲,孩子在12歲之前的主要教育目標是體育,雖然我覺得有點極端了,但也確實有它的意義。這裏的體育並不是狹義的體育或者某項體育訓練,而應該是“用身體感受世界”,去爬爬山是體育,去小區樓下的花壇裏看看蟲子也是體育,把自己的自行車搬到樓道里也是體育……。而不是忙着往那個小腦袋裏“塞東西”。

“你以爲是用道理把他們說服了,其實是因爲他們被你說得厭煩和害怕了。”

成年人其實大多因爲太多所謂理性而沒有什麼“靈性”了,且不自知。期望把所謂的“經驗”和“生活常識”灌輸給孩子。而事實上,人都是感性動物,我們生活中大多數難解決的問題都是“感性問題(情感問題)”,而理性恰恰不是那麼難獲得的。正如呂老師總說的:在任何事情上,你們的教育都應該是行動多於口訓的,(其實這句話盧梭也說過)。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孩子很容易忘記他們自己說的和別人說的話,但是對他們所做和別人替他們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記。

結論就是“少灌輸,多用行動影響”,收起自己“成年人的傲慢”。

最後回到題目-多給孩子真正的自由。這個自由到底是什麼,恐怕每個人的想法都不盡相同,也許只能家長和孩子共同去探索了。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11

《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啓蒙運動時期著名啓蒙思想家盧梭的作品,針對當時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以及其法國種種腐敗的社會狀況,盧梭絲毫不畏懼地進行了無情的抨擊與揭露。《愛彌兒》是世界上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這本著作正是盧梭討伐法國封建教育思想的代表,它闡發了資產階級的新的教育思想自然主義教育觀。《愛彌兒》全書根據兒童的不同的年齡階段應有的教育方法進行了劃分,一共分爲5卷,其中,他所闡釋的自然主義教育目的觀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時,這也正反映了法國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愛彌兒》的第一卷主要論述的是人出生到兩歲,即嬰兒時期的自然教育。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我覺得這句話極其富有哲理,也恰恰體現了盧梭主張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人性本善緊接着,他指出了我們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的三種不同的教育對人在嬰兒時期的重要影響,是教育給予了我們生來軟弱卻可以擁有的力量,給予了我們生來一無所有卻可以得到的幫助,生來愚昧卻可以具備的判斷是非的能力。他倡導人性本善,強調教育的價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關注個人的價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爲了培養自然人,通過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種惡念的生成,這樣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認爲,身心能健康成長的嬰兒應該是在四肢均無拘無束的狀態下撫養起來的,而不是給予嬰兒生長姿勢的各種束縛。他極力要求擺脫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所帶來的摧殘和束縛,要求教育務必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這正反映了資產階級對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關聯非常密切,也只有具備了健全的身軀,才能夠具備健全的精神,才能抵抗他必然要遭受的災難。因而,在嬰兒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嬰兒身心健康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二卷主要論述的是人2至12歲,即童年時期的自然教育。這一卷開始便指出從嬰幼兒時期過渡到童年時期,是人生一大重要進步所在,在這一階段,盧梭得出一個基本原理,即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在文中,他也呼籲將這一原理應用於兒童的自然教育之中,以便源源不斷地得出各種教育的方法。在對兒童時期的教育觀念上,盧梭重視的並不是兒童使用的措辭,而是兒童給這些措辭的含意,他極不贊成家長教兒童說些虛僞的客氣話,因爲這些客氣話從孩子的口中說出來幾乎就會變味了,極有可能會把請求的語氣說成了命令。在日常教育兒童的方式上,盧梭既反對過分嚴格的教育方式,也反對過分放任的教育方式,他所提倡的是洛克的一個重要原理,即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盧梭堅信人性本善,我們應該要去尊重兒童,而不是急於對兒童所做出的行爲做出或好或壞的評判,他堅持自然教育,倡導兒童應當讓大自然先教導一段時間,然後我們再去接替,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們的教育方法與自然在教法上相沖突。在童年時期,兒童並不能達到理智的程度,他們的智力仍然處在感性階段,他們不能接受觀念,只能接受形象,他們不具備判斷的能力,即無法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記憶。因而,在童年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感官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三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2至15歲,即少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從起初只有感覺到現在已開始有了觀念,從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觸到現在已開始能夠進行了判斷,個人的體力在迅速發展。由於智力的發展,孩子已經逐漸認識到時間的價值,他們懂得要把時間花費在有用的事物上,他們會自行提出一些問題,在遇到這種情況時,盧梭指出,我們要做的是,看怎樣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樣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慮怎樣才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則時,始終要從最普遍、最顯著的現象開始探索。不能讓孩子總是一味地按照別人說的話去做,因爲除了他自己覺得對確實是有意義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對他而言都是無益的。盧梭非常反對嚴格的紀律以及僅靠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他認爲教育是一種從內在本性向外展開的活動,教育應該適應兒童的性格、能力,發展人的天賦與本性,使每個人的各種內在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智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四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5至20歲,即青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人們處於一段艱難的叛逆期,人們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們要學會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約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戰勝偏見。盧梭堅信人的自然本性,認爲人的一切慾念都是源自於人的感性,想象力決定的是他們發展的傾向,只要把自愛之心擴大到去愛別人,我們也就可以使自愛變爲美德。人們的思維也終於開始進入了道德的境界,在進行德育的時候,道德教育的內容不應該是純理論的東西,空洞的道德說教完全是紙上談兵,但是我們可以去結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學知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實踐,要立足於實際生活中,這樣纔有利於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這一卷的最後一部分,盧梭還特別提到了對宗教的看法。他主張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別是在宗教問題上,人的偏見是壓倒一切的。對於要培養孩子信什麼宗教的問題上,盧梭批判了宗教的矇昧主義,他堅持應該讓孩子自己正確地運用他的理智去選擇。因而,在青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德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五卷主要論述的是愛彌兒的未婚妻,即蘇菲的教育,其中,特別強調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過自然教育培養賢妻良母。蘇菲在平凡的內心中擁有一種良好的天性,而她勝過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於她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內心卻常常很敏感,也正是這顆極其敏感的心,有時候會使她產生難以平靜的想象。但是,對於別人的過失,她能夠耐心地忍受,對於自己的過失,她更是能夠樂於改正。除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之外,蘇菲對其它一切權利都是極端重視的。

她不僅知道自己有權利,也知道要運用這個權利去評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過程中,懶惰和桀驁不馴是女子最危險的兩個缺點,爲了防止這樣的情形的發生,如果僅僅採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話,反而很容易使他們厭棄工作,而只知道玩樂。因此,女子的行爲總是要受到輿論的約束,也正是由於她們養成了受約束的習慣,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種她終生都必須具備的品質,即溫順。

女子常用豔麗的服飾和化妝品來裝飾自己,卻忽視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權利;只要有熱心和才能,便可以養成一種審美的能力,進而欣賞美以及與之相聯繫的道德觀念。

縱觀全書,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在《愛彌兒》的字裏行間體現的淋漓盡致,極其富有內在意蘊,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作爲一名學前教育(師範)的學生,我將來是要走上幼兒教師這個職位的,置身爲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授知識,這樣只會泯滅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應該是竭力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兒童自由、健康成長的適當的環境條件,通過對孩子的行爲的細緻的觀察,然後對其不恰當的行爲進行適當的誘導,而不是一味地強迫兒童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處世方法。此外,我們還要積極鼓勵兒童置身於大自然中,去體現大自然的自然美,藉此鍛鍊他們的獨立,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毅力,倡導他們自己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12

《愛彌兒》法國傑出的啓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愛彌兒》讀書心得。是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寫於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爲,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纔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爲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的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全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這種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無疑是一大進步,但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13

盧梭是18實際法國近代資產階級進步思想家,他不僅在政治理論上給法國大革命做了先導,而且對近世宗教、社會、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偉大的啓發和指導。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在撰寫教育文獻時,卻是那樣的如履薄冰,他嘔心瀝血了20載,然後用整整3年時間撰寫,最後彙集爲這本不朽的作品——《愛彌兒》。於是,他的這部《愛彌兒》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並駕齊驅,成爲了古今中外歷世不敗的教育鉅著,成爲了人類教育歷史上最珍貴的遺產。

在翻開這本書籍之前,我以爲這麼一位偉大的人物撰寫的鉅著應該需要意志來啃,甚至還需要翻閱一些文獻來輔助才能讀得懂,不想,從第一頁起,從裏行間之中,我從始至終都好象是與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極其隨和而對待兒童生命的成長又極其嚴謹的一位老者交談,他是那麼深情地講解、焦急地述說,猶如山巒疊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潤你的心田,給我這麼一個在教育領域彳亍前行了近17載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啓迪,也讓我教育的心境豁然開朗了很多,尤其是在當今紛亂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歸真。

《愛彌兒》的主題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規律,要發展兒童的天性。這種說法真的很普通,一點也不時髦了。但是給我震撼的是,就是這麼一個普普通通的道理,對於當今五彩斑斕的、層出不窮的教育時尚理念來說,這麼一個不起眼的主題思想,竟然需要盧梭這麼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來以上、下卷和鴻篇鉅著來論述、來證明。而且尤其讓我難過的是,從18世紀到現在的21世紀,整整3個世紀過去了,人們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卻還是不斷地迷路,總是被許許多多、變化莫測的教育新論調給糊塗了心思,走錯了方向。對照我們當今的基礎教育,就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何嘗又不是迷途沒知返呢?摘選其中一些我們交錯很遠的事例,與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我們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自己了;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簡短的三句話,只要我們誠實,就會發現,現實中我們的做法有時相距很遠。作爲教師,我們好像更多地在於說教,或者是頤指氣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態是懷抱師道尊嚴居高臨下地說教,共同的特點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傾聽、去理解,而是以過來人的“睿智”指點,永遠正確,但也永遠隔靴搔癢。孩子們從理性上“認定”教師是正確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難過、痛苦,或者逃避。教育與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教育與學生的生命成長相融與共。從這點看,我們就把教育的領域狹窄化了,我們教師更多地是關注學生在課堂三學什麼知識,鍛鍊什麼能力,學生學會了沒有,能力得到了多少發展,儘管新課程在不斷地強調要注意過程與方法,要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是,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卻少有土壤,或者說只有播種,少有耕耘。當然,我也爲我們老師叫屈,我們身上的責任好像越來越重,政治化、任務化、行政化的味道越來越濃,而所擁有的時間卻越來越少。我們的言行與思想好像在火車的軌道上,永遠爲伴前行,但也永遠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她在繼續不斷地鍛鍊孩子;她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她叫他們從小就知道什麼是煩惱和痛苦。說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從出生起,自然就會用種種磨難來鍛鍊意志,磨礪性情,強壯身體。但是我們智慧的人類好像過於聰明,總想以人類的力量來阻擋自然的力量。雖然我們懷抱愛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並深深地責備地面的過錯;例如孩子遭受失敗了,我們總是憂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禮品來安撫……許許多多的例證,從中雖然我們總是獲得了一時的溫馨,但是,縱觀宏觀與長遠,遭受教訓的總是自作聰明的人們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師,需要放下形式的呵護與關愛,當孩子們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狀態中遇到痛苦和煩惱時,不要以爲貼心關懷就是愛,有時“作壁上觀”,甚至“冷眼旁觀”纔是真正的愛,因爲只有這樣,纔會讓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纔會學會遵循自然的意志,纔會成爲一位遵循自然規律行事的人。

其三:一個孩子被(老師)教了這樣和那樣之後,也就是說,在孩子腦中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語言或對他一無好處的事物之後,用他們培養的情緒把他的天性扼殺之後……由這位老師來發展他也以充分養成的人爲的病原,教給他一切的知識,卻就是不教他認識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長處,不叫他如何生活和謀求自己的幸福。最後,但這個既是奴隸又是暴君的兒童,這個充滿學問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兒童投入社會,暴露其愚昧、驕傲和種種惡習的時候,大家就對人類的苦痛和邪惡感到悲哀。在我們的課堂,依從教材出發,我們是不是好像在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在以未來的名義教給孩子們現在並無好處也並無作用的知識?我們面對班級,我們是不是也因爲需要面向全體的理由而對學生的天性置之不理?看看現在的學生,準確地說看看現在這些個個都是較重獨一無二的,至上重要的獨生子女寶貝,他們身上的暴君、脆弱、惟我獨尊的品性是不是的確常見呢?滿對生活中教育的現實,18世紀的盧梭早就在對教師吶喊了!

還有很多很多,例如“只要父母之間沒有親熱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會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勢必來填補這些空缺了”。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問題兒童就是鐵證,因此爲愛而寬容,爲愛而甜蜜對於健康成長的孩子是營養的必須。例如“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要教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這門學科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我們總以爲大人對孩子的成長擔負一切責任,以爲她的什麼都需要成人來教,須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職纔是成人必須擔負的教育責任,其他都應該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順勢理順。例如“從孩子開始對事物有辨別能力的時候起,就必須對我們給他的東西加以選擇”。我們父母和老師早已習慣以愛的名義來越俎代庖了,孩子們早已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接受,當他一個人的時候,孩子們對自然就不再是親切和歡喜,而是陌生與恐懼,於是依賴性越來越強,生存能力越來越低,社會上也就越來越多長大的孩子……其實教訓很多,我們的迷惑也很多,或許我們思考的也不少,可是我們總是在十路口彷徨。看看教育經典名著吧,她讓我們頭腦清晰,心性清純,可以讓我們迴歸教育自然,貼近教育的本真。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14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作者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並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爲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創造了我們,但是並沒有教我們怎麼樣的去做,我們也不是有意的去讓人性善的東西變壞,也不願意去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出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更不願意讓自然的生物變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並沒有教我們如何走捷徑,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們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愛彌兒》認爲我們生來軟弱,生來愚昧,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每個人都是由這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育不同而互相沖突的話,那麼對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種教育都趨向於同一個目的的話,那麼他纔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愛彌兒》也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對於這一點我是舉雙手贊同的。現代的社會給我們這些在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壓力,把培養人的功與過全都規因到老師的身上,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教育工作者不單只是我們這些在校的教師,還包括家庭裏的父母親長輩等。縱使我們學校的老師要負起全部的教育責任,我們也只是盧梭所說的三種教師當中的一種教師,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師。社會應當重視家庭教育像重視學校教育一樣來對待,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從心理上放棄,有些家長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老師身上,希望老師幫他們把子女培養成龍成鳳。其實當一個孩子從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師的手裏的時候,這個孩子基本已經成型。打個比方說,當我們見到一個還沒有接觸學校教育的孩子時,從他的行爲舉止就可以基本判斷出這個孩子是什麼性格的人;當老師的工作只是對他進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勵發展,不好的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剔除,我覺得教師的工作就是一個補救的再生產的工作,原材料已經定了,教師唯有嘔心瀝血地通過一些藝術工作讓這個材料變得更加的完美。

身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責任,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教師,當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會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推給教師,我們的教師確實是一個很偉大的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我們雖然願意承擔起全部的責任,但是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請支持我們的學校教育,一起來當園丁,共同攜手創造更美好的園地!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15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大學時期,那時受到教授教育學的老師的引導,非常粗略地看過。而今再次拿起,更多的是想汲取其中的思想精華,讓它爲我所用。我們都知道,這本書是法國傑出的啓蒙思想家盧梭的著作。書中的主要內容是談論對人性的教育。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爲了獲得幸福。讀過之後,它的確給我傳遞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新思想,同時,也讓我堅信了我原本的一些教育和管理方法。

喜歡《愛彌兒》裏的“大雨可以延遲我們到達的時間,但不能阻止我們前進。”“要記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並不是由於他的無知,而是由於他自以爲知。”“忍耐是苦澀的,但它的果實卻是甜的。”“我們之所以產生嫉妒的心理,是由於社會的慾望,而不是由於原始的本能。”“因爲做有意義的事情,其本身就是對生活的享受。”諸如此類的經典佳句,讓我對他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認識。

認真研讀了《愛彌兒》之後,結合我自己正在教三年級的小朋友,我知道了: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當今社會,由於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閱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挺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

我也很贊同這樣的觀點: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再進行教育即可。也就是說,在孩子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後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教育所獲得的效果可能是非常小的,或者可能是獲得與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

可見,盧梭在這本書裏告訴我們: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而他接受教育,明理懂事也需要一個過程,我們不要着急,不要急於求成,慢慢等待,耐心的陪着孩子一起成長,一起經歷,順應自然規律,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相信孩子會成爲真正的幸福人。

以上就是我在讀過這本書之後的一些認識和收穫,我非常高興自己有如此的收穫。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當我遇到教育和學生管理中的疑惑時,我會再認真地品讀盧梭的《愛彌兒》,從中收穫教育孩子的一些知識,爲己所用,從而提高自身的教育和管理水平。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16

談到教育我相信大家都會浮現出這樣的一些問題。什麼是教育?怎樣去教育?教育又是爲了什麼呢?這是很多人的疑惑也是大家一直在討論的熱點話題。前有虎媽狼爸,給幼兒園的孩子報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壓得孩子喘不過氣,後有濟南一博士以偷電動車爲生,還有大學生抑鬱症頻發,高中生跳樓事件,這些目前出現的種種現狀讓我們思考更讓我們反思,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帶着這樣的思考,也是跟着小組的選擇安排我去讀了《愛彌兒》這一教育著作,希望通過閱讀可以解決上面的問題。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裏就變壞了”,這是法國思想家盧梭的教育著作《愛彌兒》的第一句話。也是對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這句話也反映出盧梭認爲人性本善,是社會上的一些腐化的東西使人失去了本性從而變惡,基於此盧梭在《愛彌兒》中倡導的是自然教育,順應本心。

該書創作於18世紀,而18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爲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同樣當時的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但是,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在此背景下盧梭以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爲主人公,敘述了愛彌兒從出生到20歲成長和受教育的全過程,根據他成長的不同時期提出對應的教育原則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德智體感愛五方面的教育。共分五卷。第一卷,嬰兒期着重論述了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自然發展。第二卷,幼兒期是着重論述了對2歲~12歲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第三卷,少年期論述了對12歲~15歲的少年進行智育教育。第四卷,青年期着重論述了對15歲-20歲的青年進行德育教育。第五卷,愛情。以蘇菲爲範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樣板,同時對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也進行了論述。

首先在第一卷,幼兒期盧梭首先提出了人的發展的目 的、教育的作用和原則:從自然出發,以符合自然的方式把人培養成公民,同時防止社會將人引入歧途。其實這裏盧梭提倡的是不要溺愛孩子,在嬰兒時期我們只需要給他必要的幫助同時注意防範,防止他偏離自然生長就好。在我看來,教育就是使人成爲真正的人。那麼這裏人是“自然的”還是“公民”其實並不衝突,只是對於不同的事情我們有不同的選擇。並不是非黑即白的關係,而我們教育中也應該包含如何平衡這二者關係。

在第二卷幼兒期的時候,這一階段的爭議比較大,因爲在這一時期對於孩子性格等的培養至關重要。談論的是自由,盧梭提出了他著名的“消極教育”原則。

第三卷和第四卷分別是少年期和青年期,少年期的潛力巨大應該進行智育,青年期會有情感懵懂應該進行德育。盧梭在德育這裏倡導的是通過實際的事物來進行教育。這裏也剛好反映出我們目前德育教育缺失的一個主要的原因便是過於書本化。同樣在智育的時候盧梭也倡導的是不要過多的去進行理性教育。其實這裏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我們不去進行理性教育僅僅依靠自然教育又如何能夠真的使孩子瞭解到他們應該瞭解到的東西呢,這也是盧梭過於理想化也是不適用與當代社會的一點,僅僅依靠孩子自己探索是不行的,同樣的現代社會孩子們更爲早熟,在這種情況下,理性教育我認爲是必不可少的。不是所有的理性教育孩子都不能理解,我們要做的也是父母主要做的就是弄清孩子的特性,有針對性的進行理性教育並結合實際,言傳身教這才能更好的實現教育。

要想真正的使人成爲人,首先對待孩子的教育要因人而異,要多關注孩子,我一直覺得父母跟孩子最好的相處模式可能是朋友或者說是大多數是朋友的存在。盧梭說:“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在偏見、權威、需要、先例和社會制度的荊棘中爲靈魂築起一道圍牆”那我認爲,教育是要爲靈魂建造濾網,給原有的靈魂上添加我們的先進知識,包容吸納改進,這纔是我認爲的真正的教育。

“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

《愛彌兒》是法國啓蒙思想教育家盧梭的著作,他在書中極力倡導自然教育思想,根據學生的發展階段實施教育。其自然教育思想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學生從生活和實踐中去切身體會,通過自己的感官去感受、獲得他所需的知識。

“爲了受到良好的教育,兒童是不應該只跟從一個嚮導的……所以,我們必須一般地觀察問題,必須把我們的學生看作抽象的人,看作無時不受人生的偶然事件影響的人。”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他們或從事不同的職業,或過着不同的生活,他們有着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當然,他們也有自己的特長或某些優秀的品質。從他們的身上,學生可以學到更多優秀的才能,這可以讓學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另外,人生變化無常,生活中任何一個小細節都可能影響學生的思維、行動……因此,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細心和耐心,“要防止他們的心沾染罪惡,要防止他們的思想產生謬論”。

教育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其中“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要交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問題不在於他拿什麼東西去教學生,而是要他指導學生怎樣做人。他的責任不是交給學生行爲準則,他的責任是促使他們去發現這些準則”。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又漫長的,做教師的我們不可能一直陪在他們的身邊,也不可能一直都對他們的行爲進行評價與指點。任何人都不可能依賴別人過完一生!學生的人生之路最終還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的。我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學習、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另外,爲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對於學生所犯的錯,我們最好不要給與直接的糾正,而是對他們的言行進行稍加提點,讓他們可以自己發現錯誤,讓他們自己領悟處理該類問題的準則。一般來說,自己領悟的道理肯定要比別人灌輸的更讓人印象深刻!

“在任何事件中,你們的教育都應該是行動多於口訓。”這是盧梭在書中反覆強調的觀點。是啊,相對於口訓而言,行動纔是更好的教育方式!當你滔滔不絕地向學生講述一個深奧的道理時,任何語言對他們來說都是枯燥的。當然,如果你在語言表達上有獨特的魅力,自然會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最多也就是讓他們在那一刻激情澎湃。不過這份激情也是短暫的,只要時間一衝就沖淡了……“學生是最容易忘記他們自己說的和別人對他們說的話,但是對他們所做的和別人替他們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記。”

說到教育,我想很多人肯定也想到了另一個詞——懲罰。在我們接受教育的這麼多年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受過懲罰。我們現在也是一名教育者,關於“懲罰”的問題還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我們不能爲了懲罰學生而懲罰學生,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爲的後果。”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純粹的懲罰並不能讓他們意識到他們的錯誤。如果不能讓他們知道錯在何處,那懲罰只能起到加深學生對你怨恨的作用。當你的學生對你的怨恨加深並且不知道錯在何處時,這個老師也就很失敗了?得不償失也就如此!

盧梭在書中寫道:“母不母,則子不子。母與子之間的義務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沒有很好地盡她的義務,則對方也將不好好地盡他的義務。孩子知道應該愛他的母親,他纔會愛她。”我認爲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沒有盡到一個老師的義務,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學生乖乖地接受我們的教育?“要想成爲一名優秀人民教師,最重要的就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即使我們沒有足夠淵博的知識,只要對學生有顆愛心,我相信,我們也能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因爲:“用熱心去彌補才能,是勝過用才能去彌補熱心的!”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17

《愛彌兒》,精簡的封面,熟悉的名字,法國、盧梭。聽說這本書是在師範裏學教學論的時候,教材和老師都提到過它,以爲是本拗口的理論著作,那天在新華書店第一次親密接觸,出於它的名氣我隨意翻開幾頁語言居然很能吸引一個喜歡看小說的我。於是決定好好拜讀。

該書卷首介紹了盧梭最爲著名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後。廣義的自然教育涉及盧梭的整個教育分期:嬰兒期(0—2歲0、兒童期(2—12歲)、少年期(12—15歲)、青年期(15—20歲)。盧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這四個發展階段而實施。這個過程就是廣義自然教育過程。其中0—12歲的教育才是盧梭狹義的自然教育。這時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說話,亦是一種消極教育。

看着這開頭的四五頁裏,我就疑惑了:不教育,讓自然說話,那我們教師要來做什麼呢0—12歲不進行教育怎樣行,怎樣能夠用消極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成長呢我疑惑這樣的觀點怎樣會被全世界認可這麼久我沒有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而是帶着問題繼續在這本書中慢行,帶着問題試圖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尋找答案。

一、不教育中的自然

接的有一次出去旅遊,與我同車的班級有幾個學生沒有座位,只好幾個人挨一個。這時有個女生站起身來說:“坐着最不舒服了,我要站着。”並猶豫着站起身來,作爲老師的我當然是反對她這樣的做法,因爲在車裏站着萬一有個剎車人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隱患,何況她還只是個四年級的孩子。“不能夠,坐着。”我對她說。誰明白這一說她倒反而堅定地要站着。看着這個倔強的小女孩本來還想繼續發揮教師的威嚴。但是又突然覺得也許乾脆就讓她站着,讓她品嚐到因爲車子啓動、停下帶來的不平衡,到時我不說她也會自動坐下。這天如果我強制讓她坐着下次她還是要站起來,也許那時真正的危險還大一些。我默認了她的決定,自己往她那裏站一站。靜下來時我猛然醒悟到“自然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消極教育,不是對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對教育不負職責,更不是向着錯誤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時候當看着學生在犯錯誤或者在違反理想的規則做事情,教師不用心地立刻採取制止策略,而是在邊上留意着他的進展,讓他體驗到錯誤帶來的麻煩,用自己的親身體檢發現自己的錯誤。到這個時候教師再進行稍微的點撥,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到達了,而且不用擔心學生會屢教不改。看似消極的背後是“不教育,讓自然說話”的魅力!看來盧梭的放任

不是放縱,頗有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和諧美感。

不禁想到中國的優良傳統“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這個苦是什麼苦挑燈夜讀的苦盤旋在各種培訓班的苦不,挑燈、培訓都只是在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已。這個苦就應是“讓孩子自己去品嚐錯誤帶來的苦澀”,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只是明白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該怎樣做,或者發現孩子即將要犯錯誤的時候立刻制止,學生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換來的是孩子在家長、老師背後偷偷犯錯,換來的只是我們大人口邊的“屢教不改”。這原先不是孩子的錯,因爲他們本來就不明白錯是什麼!書本往後看果然有盧梭的這樣一段話“我非但不留意謹慎地預防愛彌兒受傷,相反,他要是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點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苦惱不已。遭受痛苦,是他就應學習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明白之事。孩子們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爲要他們遭受這些沒有危險的重要教訓”,我爲自己能在實際教學生活中找到盧梭思想的真諦而感到高興。雖然我不明白這個理解是不是盧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發自內心的感到充實,《愛彌兒》爲我打開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讓我對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讓我在孩子的錯誤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態。

二、不教育中的自由

盧梭在《愛彌兒》中還有一個教育準則,那就是“給兒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儘可能充分地活動,他反對捆綁兒童的四肢,要求爲兒童穿上肥大寬鬆的衣服。”對於外在的衣服,盧梭尚且如此重視,要求是務必寬鬆,所以盧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創新教育體系。自由與自然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盧梭教育思想的體現。不謀而合《窗邊的小豆豆》中也有相同的描述“小林校長從不要求我們穿新衣服到學校,而是要提倡我們穿乾淨的舊衣服,這樣哪怕在爬樹的時候把衣服勾破也不心疼,能夠盡情地玩。”,想想我們此刻的學校,除了體育課學生有多少時間是在盡情地玩玩但是孩子的特權,儘管盧梭的名言:“大自然期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貌。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徘徊在我們教育者的耳中,但是卻有誰去真正理解貫徹了呢

如今的社會競爭是熱門的話題,分數又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趨勢所向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中已經承認了“玩”是種錯誤,我們教師也習慣了當看見學生在玩時送上嚴肅的目光,以爲這是在進行教育,學生以爲自己在犯錯誤,其實我們都在犯錯!而且在對待玩的問題上,往往老師犯的錯誤更嚴重!於是我對學生看見我走向教室就趕緊跑進教室、藏好自己手裏的卡片、遊戲立即停止這些畫面感到自責和難過,雖然我還曾爲此驕傲過。說得簡單些我是無形地制止了玩的現象,嚴重些我是在制止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潛力,最根本的是扼殺了孩子的生理生命!我在犯多麼嚴重的錯誤,我們在犯多麼嚴重的錯誤!你發現了嗎感受到了嗎感謝《愛彌兒》指出我尋找到自己的錯誤,不至於讓我走得太遠。我想對所有大人們說:應對孩子的玩,讓我們多些“不教育”,還孩子們該有的自由童年吧!

《愛彌兒》還沒有看完,但是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它帶給我的`思維撞擊,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對於一個想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的大人來說《愛彌兒》是一本讓思維爆發革命的書,哪怕沒有全部翻新,但相信肯定會有不小的進步!讓我們呼籲更多的兒童們有“愛彌兒式”的自由和諧教育,而不是爲了學習而學習。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18

《愛彌兒》是一本西方教育專著,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這本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教育思想。

《愛彌兒》開篇即提出:“出自教育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體現了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他認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也即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盧梭強調對兒童進行教育是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使之成長爲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在盧梭看來,忍受痛苦也是兒童應該學習的一件事情。比如兒童摔倒了,即使她哭了也不要急急忙忙跑過去安撫他。盧梭認爲傷痛既然已經發生了,兒童就必須忍受。在兒童年幼時學習勇敢的精神,他便會漸漸學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否則,在他們長大後面對痛苦時就沒有足夠的勇氣和經驗來對付。“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兒童有它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其成長和發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因此在不同年齡階段應實行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拔苗助長、操之過急只會適得其反。自然的教育必須保護兒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充分尊重他們的自由。

讀完《愛彌兒》給我的第一感觸,那就是自由。盧梭在愛彌兒幼年和童年都主張採用順應自然的教育,在第二卷裏面更是非常明確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順應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這不禁讓我想起中國的經典兒童啓蒙讀物《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觀念。作爲一名幼師我相信每一個孩子生來是善良的,我們所能給與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努力去呵護、保持孩子與生俱來的純真,善良。但是自然教育是不是就是放任自流,不聞不問呢?顯然不是。在幼兒園小朋友身上有一些後天環境所造成的不良習慣,而人的行爲結構和人的童年記憶有非常大的關聯特徵,因此有生命的孩子的童年被放縱,會在成年後形成不良習慣,而人的行爲結構和人的童年記憶有非常大的關聯特徵,會在成年後極大的放大。因此盧梭在本書中還提出與自然教育密切相關聯的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手段,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很多,我想與每一位同行分享的是:每一位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每一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願望。善待他們吧,因爲他們是一羣有生命的孩子。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19

印象中“愛彌兒”一詞在大學時期的課堂、教材和試卷上頻頻出現,當時對於《愛彌兒》一書的認知僅限於“盧梭的一部關於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並無更深入的瞭解。踏入工作崗位後,無意間在噹噹網上再次看到《愛彌兒》,覺得熟悉又陌生,便想着入手“一讀究竟”。

“那些聰明的作者總是致力於研究成人應該知道些什麼,卻從不問問孩子具備學些什麼的能力。他們總是期待孩子變成什麼樣子的成人,卻從不考慮在變成成人前孩子是什麼樣子。”翻看續頁,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紮在我的心上,這不就是畢業初期的我嗎?一心想着到底該如何教孩子纔會懂,卻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該如何學才能更快樂。

孩子哭了,作爲家長,你會怎麼辦?

奶奶選擇趕快安撫或是盡力幫助,去做一些讓孩子開心的事,馬上滿足孩子,讓孩子覺得一哭就能解決問題。爸爸首先想到求助,無人幫助時,再去做一些讓孩子可能開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時候,爲了讓他們平靜下來,我們會抱抱他們,撫慰他們;安撫無果,我們會嚇唬他們,甚至打他們。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對我們下命令,就是我們讓他們服從命令。因此孩子最先習得的不是支配別人就是受人支配,還不知道怎麼說話,就會命令別人了;還不知道怎麼行動,就會按照別人的意思行動了。不是我們屈從於他們,就是他們順從於我們自己的一時念想。

孩子哭了,媽媽則先了解原因,觀察孩子並確認孩子是否需要幫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時認可並立刻滿足需求。摧毀一個人的最快方法,是讓他想要什麼就立刻得到什麼,因爲所有慾望得到滿足就會覺得生活安逸,慾望便隨之日益增長。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的要求,而這樣的拒絕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後果便不堪設想。

發展,順應自然;教育,迴歸孩子;成長,遵循規律。

人總是強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強要淮南蜜橘結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氣候、風雨和季節等自然條件,他們通通不管;新生兒離開母體,還沒有開始活動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牀上固定腦袋、伸直雙腿、用各種各樣的包布和帶子將他們束縛起來,殊不知新生兒需要活動並伸展他們的四肢,才能讓四肢不會因蜷縮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體強壯、自主獨立,卻不訓練他們忍耐嚴寒酷暑、風霜雨雪,事事包辦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卻時時刻刻破壞它;想努力培養孩子,卻時時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長,要順應生長環境;孩子成長,要遵循發展規律。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20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着作,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了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全書共分五大章,盧梭根據愛彌兒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爲,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這樣主張教愛彌兒唱歌:“聲音要唱得準,唱得穩,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牌子和韻調;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擬聲音樂和舞臺音樂是不適宜於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詞,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儘量拿適合於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詞給他唱,而且歌詞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樣簡單。”

他認爲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啓發兒童、青年的自覺性,爲此特別重視動機、興趣和需要在學習中的作用。“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這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盧梭十分重視直觀教學法,他認爲唯有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才能確實瞭解事物的主義和觀念。他甚至認爲,儀器、模型等設備擾亂兒童的學習,都該棄而不用,對實際事物直接觀察纔是最有效的方法。盧梭還十分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對填鴨式、命令式的教學方法則極爲厭惡。另外,盧梭還告誡教師要根據兒童的理解水平來選擇學習內容。“永遠不要把兒童不能理解的東西向兒童講述。”爲了保持知識的正確性和鞏固性,他主張要恰當安排兒童的學習速度,不急於求成,不貪多圖快,不好高騖遠,他這些改革知識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的新見解,對於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也富有啓示。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21

一、育兒遵循四條準則:

第一個準則:孩子不僅沒有多餘的力量,而且還沒有足夠的力量滿足自然對他們的所有要求。因此,我們必須讓孩子有機會使用自然賦予他們的以及他們不能濫用的一切力量。(家長在適當時候幫助孩子搭建幫助成長的腳手架)

第二個準則:至於與生理需要有關的一切,我們應當幫助他們,並彌補他們在智力或體力方面的不足。(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

第三個準則:我們給予孩子的幫助應該限於真正有用的事情,不能因爲突發奇想或沒來由的慾望就給予任何東西,因爲突發奇想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要它不被喚醒就不會讓孩子痛苦。(不要在物質上無條件滿足)

第四個準則:我們應當仔細研究孩子的語言和跡象,這樣就能在他們還不會騙人的時候,辨別出哪些慾望直接由自然產生,哪些慾望源於主觀的想法

這些準則的精神就是給予孩子更多真正的自由,讓他們不那麼專橫傲慢;讓他們多爲自己做事,少要求別人。這樣,人一開始就讓他們習慣於將慾望控制在自己的力量之內,他們就幾乎不會感受到失去力量掌控之外的任何東西的痛苦。

二、強壯身體和適當的吃苦是精神世界的基礎

從小勞其筋骨:要讓他們習慣於日後不得不面對的艱難困苦,訓練他們忍耐嚴寒酷暑、風霜雨雪、惡劣環境、飢餓、乾渴和疲倦。在懵懂的嬰幼兒時期讓他們免受一些艱難困苦,結果卻讓他們到了明白事理的年齡時遭遇成倍的痛苦,這樣豈不是很傻?

過度放縱會激發人的慾望,從長遠來看還會損傷身體。禁食與苦修則往往會以相反的方式產生同樣的結果。身體越虛弱,其要求就越迫切;身體越強壯,就越能聽從精神的支配。所有的感官慾望都會在虛弱的身體中找到棲身之所。虛弱的身體得到的滿足越少,感受到的慾望就越多。

在經常鍛鍊、受得住勞累和經常幹活的那些人當中,幾乎可以找到所有長壽的例子。這會成爲我實踐中最基本的一部分。

讓孩子適當遭受痛苦對他的成長是有益的:我不僅不會努力防止愛彌兒傷到他自己,而且如果他從來都沒有讓自己受過傷,如果他長大了卻不知道痛苦爲何物,我還會因此擔心的。遭受痛苦,是他必須學習的第一件事,也是他最有必要知道的事。

要享受至善至美,人就要體驗一些微小的痛苦,這就是人的本性。如果身體太過舒適了,精神就會墮落。對苦難一無所知的人,將不會感受到人性的親切、仁慈的溫情,也不會感受到同情的美好。

體力的強壯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只有他的體力超過了他自己保持生存所需的力量,他纔會形成推測的能力,能夠把這份多餘的體力用作別的目的。因此,如果你想要培養你學生的智力,那就先培養智力所支配的體力。不斷地鍛鍊他的身體,讓他變得強壯和健康,這樣才能讓他變得聰明又通情達理。讓他幹活,讓他做事,讓他跑,讓他叫,讓他總是忙個不停,把他造就成一個體力充沛的人,然後他很快就會成爲一個有理性的人。

每天保證孩子的活動量,不讓他體力過剩:要讓他感受到他的行動和你的行動中有同樣的自由。要正好在他需要體力的時候,爲他補充缺乏的體力,以讓他剛好能自由行事,但不能把他的體力補充到讓他專橫跋扈。

三、性格培養——順從卻不嬌慣

順從卻又不嬌慣:只要孩子發現大人的抵制只存在於事情之中,且他們的意願從沒有受到阻抗,那他們既不會變得叛逆,也不會憤怒,而且他們能更好地保持身體健康。

一個人必須始終注意,順從孩子與不阻撓孩子之間有很大的區別。他們自己的弱小起初是依賴感的來源,後來卻產生了要當“小皇帝”和支配別人的概念。但是這種概念更多地是我們的服務,而不是他們的需求喚醒的。

所有的邪惡都源自軟弱。孩子之所以頑劣,只是因爲他很弱小,如果讓他變得強大起來,他就會變好。孩子在活動中受的約束越少,他們哭得就越少,人們對孩子的眼淚就不會感到那麼厭煩,也就不會費那麼大的勁讓他們保持安靜。

如何避免孩子養成想要什麼就哭鬧的習慣: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應該立即幫助他,一秒鐘都不要拖延。但是如果你不能消除他的痛苦,那就待着不動,而且不要通過撫慰他的辦法讓他高興。你的愛撫不會治癒他的肚子痛,但是他會記住要贏得你的疼愛應該怎麼做。一旦他發現瞭如何隨意引起你的關注,他就成了你的主人,那麼一切就都毀了。

要糾正或防止這個習慣的唯一辦法就是置之不理。沒人喜歡做無用功和白費力氣,就連嬰孩也不喜歡。他們在開始嘗試的時候非常頑固,但是如果你堅定不移的態度超過他們的頑固程度,那他們就會放棄。(原則問題絕不退讓)

四、幸福能力的培養——從知道最悲慘的處境開始

你知道讓你的孩子變得非常悲慘最可靠的方法是什麼嗎?

讓他想要什麼就得到什麼,因爲他的慾望得到了滿足會讓他覺得生活安逸,他的慾望會隨之日益增長,早晚有一天你將不得不拒絕他的要求,而這樣的拒絕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會比得不到他自己想要的東西更加讓他受傷。

讓孩子真正快樂的方法:縮減慾望,讓能力和意念平衡:我們不能擴展現實的世界,那就讓我們縮小想象的世界,因爲單單是它們之間的差距就會導致所有的痛苦,讓我們感到真的不開心。

真正的快樂在於縮減超過我們才能的那些慾望,在於讓能力和意念進入完美的平衡狀態。只有所有力量都得到運用,人的心靈才能保持平和,人才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

如果我們沒有因爲自己的過失損害孩子的意志,他們不會隨心所欲、任性多變地想要任何東西。他們的所有活動都是因爲他們的體質本身要日益增強所需要的。我們應當提防他去做他力所不能及和必須別人代替他做的事情。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22

最近讀了法國教育學家盧梭的曠世名作——《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

“出自造物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

盧梭主張的教育觀念,即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而如何來平衡好孩子的現實壓力和保持天性自然,的確也是我們家長迫切需要解決的困惑。

盧梭崇尚的自然教育,渴求孩子的“個性解放”,蔡志忠也曾經說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爲他自己。我們家庭的教育也要遵循孩子的興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但是遵從天性自然在現實中做起來感覺挺困難的,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努力!”

如今社會上教育內卷已經成爲了常態化,雖然政府頒佈多項舉措來緩解家長的焦慮,以期望改變教育內卷現狀。但是家長們切身感受到了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肆行,家長陪着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輔導班之間,肆意侵佔了孩子們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現在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已經開始有了獨立的想法,需要被尊重,被肯定,我們家長需要的是像朋友一樣與他們探討未來,給予他們試錯的勇氣,成爲孩子堅強的後盾。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在學習生活上既要順應孩子的天性,也要根據孩子的興趣給予正確的引導,不能只是一味的保護他們,更需要教會他們如何去保護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適應現實的社會。

以前,在教育內卷的影響下,有一段時間,我也偏離了教育的軌道,沒有遵守孩子的天性,將我們大人的期望強壓給了孩子,一度使孩子失去了快樂的源泉,每天只一味的上課學習,他的臉上再也看不到笑容。某一天,突然驚覺孩子好像很久沒有笑了,我開始反思自己,反思我們的教育,反思我們對孩子最終的期望,難道我們對孩子只是希望他考試成績優異,只是希望他能夠考上某一所重點初中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期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開始聆聽孩子的夢想,尊重孩子的選擇,尋找孩子快樂學習的源泉,他又開始有了笑容,更神奇的是他的學習沒有下降,反而有了提升,那一刻我明白了,發掘孩子自己的學習主動性比一切的填鴨式學習更有效。

所以,我們的教育既需要保持孩子的天性自然,但同時也需要我們平衡好與社會現實的關係,這樣才能創造更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

因此,作爲家長,我們應該明確教育的目的,既要遵從孩子的自然天性,教給孩子生活的技能,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又要結合我們的社會現實,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這樣,當孩子走向社會,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會有自己的目標,能夠爲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23

許久沒有讀書,尤其是如此長篇的、還是專業性較強的書籍。等終於鼓起勇氣,利用三個長夜粗讀了一遍,也是一知半解。知道自己理解不夠深刻,甚至大有些偏差,又趕忙查百度刷了幾篇讀後感,才寫下這些文字,匆匆總結,不及萬一,大致想說的落筆還顯蒼白,權當是做個學習筆記了。

盧梭是十八世紀法國著名的思想家,1762年首次出版《愛彌兒》這本教育學著作,一下子引來多國教育學家們的熱議,其影響力之大,以至於過去了這200多年,我們依然能在其文字中感受到那種強大的力量。

首先盧梭提到:不要因爲上學,而犧牲其他生活中的美好。我們應該培養孩子的活潑,這是他們變得聰明的源頭。並且要培養他們的興趣,讓他們產生興趣之後在深入研究學問,纔是最有效的方法。

對於這個觀點,我是很接受的,畢竟所有的學習都應該是讓孩子們在未來生活中能變得更美好,而不是因爲學習導致他們的生活變得沉重甚至痛苦。好在我們現在也的確這麼在做,也希望在有了理論依據後一直保持。

而對於家庭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盧梭提到,家庭生活的樂趣是抵抗壞風氣的毒害的最好良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擁有健康家庭的童年,是孩子保持理智的最佳環境。

作爲父親,我們有責任將其撫育和培養,直到其真正融入這個社會,成爲一個有價值有思想的公民。

孩子讀書,其實是很辛苦的事情,早起晨讀,晚上自習,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習慣,也會在未來社會的創造和競爭中,擁有較大的優勢。我們在注重孩子身體鍛鍊的同時也應該注重思想鍛鍊,還需加強勞動,盧梭也曾說沒有勞動的成長,就不可能獲得正常的人的生活。

但其實真正的教育是用行動去爲孩子樹立榜樣。

再就是我們必須意識到老師在孩子們成長中的重要性,盧梭曾說: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爲之毀滅。可見盧梭在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對教師的側重。所幸,陪伴孩子們的教師都很年輕,彼此的相處歡樂平等且富有愛心,這種相互之間的信任也讓孩子對未來的生活,建立了理想人際關係的基礎。

還有就是面對誘惑,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未來走向社會,我們的孩子可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引誘,但如果我們能夠在成長期就爲孩子建立起正確的認知價值觀,那麼他們未來分辨是非的能力及自制力就會更勝一籌。

人生就是一場旅途,目的地其實是一樣的,但如何觀賞沿途的風景,並以什麼樣的心境和狀態,經歷人生,纔是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的。畢竟,對我們來說,旅行的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24

常聽人說,如果想了解盧梭,不讀他的《愛彌兒》系列是不會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這個暑假抽空讀了這本書,更讓我體會到教育“迴歸自然,發展天性”的重要性。書中提倡的自然教育,只有經過博愛、平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及早地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我們中國式的教育,尤其在老一輩中,有太多的漏洞,比如爲了讓孩子聽自己的話,嚇唬孩子,你如再這樣做,媽媽就不要你了等等諸如一些類似的話,這是一種威脅,目的是讓自己能夠輕鬆一點,在壓抑孩子的天性。

等孩子上學後,學習好的就是家長心中的好孩子。在我自己還是學生時,曾斬釘截鐵地說過,以後我的孩子不會將學習作爲首要任務,要快樂地成長。但隨着大環境下,有時不由地會把成績來作爲評判的標準。就像樊登說的,重要的不是成績多少分,而是孩子的求知慾,他在學習過程中,求知慾得到了滿足,他感到開心,自然而然自己就想更加深入地學習了。

人是複雜而矛盾的。深知這一點的我們,怎麼能這麼簡單的只要孩子學習好就可以了呢?他們也有各種各樣的情感和需求,早晚也要離開父母的保護傘,成爲獨立的人,擁有自己的人生。難道只要會學習,他就完整了嗎?答案肯定是不,身爲父母,做好自己,引導孩子健康成長,而不是控制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長。

我一直覺得,爲人父母最大的成功,是能成爲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是他會希望自己在未來能成爲你或者找到如你一樣的伴侶,爲此我們一直努力,大家共勉。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25

《愛彌兒論教育》是一本教育名著,是由法國啓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著。裏面虛構了一位貴族子弟愛彌兒的人生經歷,來探討人從出生到成年所將經歷的自然反應和人爲教育。他強調:人從出生時裹在襁褓裏的嬰兒,到兒童,到青年,到成人,發展,都應該順應自然教育,迴歸孩子;成長,需要遵循自然規律。所有的東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人的手裏都變壞了。

讀了這本書,我非常喜歡以下幾個觀點:

第一,要順應孩子自然生長,不能人爲的把他們綁的一動不動。

文中作者喜歡把孩子放在鄉下,認爲鄉下的空氣是清新的,鄉下的人是最淳樸的,吃的,穿的,用的,都來自於最天然的材料,孩子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成長,可以近距離接觸大自然,感受跌倒的疼痛,感受親手的觸摸,這樣,孩子所學的知識都來自於大自然的教育,真實,淳樸。相反的,城市裏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各種各樣的人爲教育束縛着,他們沒有自由的空間,沒有清新的空氣,接觸的所有事物都是人爲安排好的,被迫養成的習慣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孩子是一個獨立的,自然的個體,他們只有自由自在的,纔是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在大自然中,會跌倒疼痛,需要讓他感知痛苦的滋味,才能慢慢地經受更大的疼痛,去經受生活的磨礪。只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幸福的滋味。這裏教會了我們要把孩子放在大自然的環境裏去,去感受教育的精彩!

第二,父母需要自己親自哺育,教育孩子,而不是花錢請奶媽子,保姆,家庭教師來替代自己的職責。

鄉下的孩子,都是父母親自哺育,陪伴,自然教育,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孩子的性格平和,不急躁。但城市孩子的父母都不願意親自哺育孩子,而是花錢請奶媽子,保姆,家庭教師來替代自己的職責,這其中就有很多的弊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會有很多不好的心理問題,性格孤僻,內向,急躁等。所有這些,是三百年前盧梭時代的真實寫照,延續到今天,也正是現在社會的真實反映。這是在告誡我們父母論陪伴的重要性!

第三,成人的態度和行爲造成孩子的態度和行爲。

文中提到如果孩子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乾眼淚。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裏去,他不哭了,我馬上就跑到他的身邊。不久以後,他呼喚我的時候就將採取停止啼哭的辦法,或者,要哭也至多隻哭一聲。因爲孩子們是根據信號可以感覺的效果來判斷其意義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滿足他,孩子就會成爲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訓斥他,孩子就會成爲卑怯,膽小的小奴隸,孩子有這樣的行爲,其實背後是成人的態度與行動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樣如此,成人鎮靜,孩子也會很鎮靜,會勇敢地面對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樣子,孩子會更加害怕,更加覺得疼痛。

就如今,新教育時代,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過於迫切,讓自己的孩子在儘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裏完成比別人更多的是知識學習,佔用了孩子大部分的時間,父母的教育的過於緊張和焦慮,傳遞給了我們孩子,孩子就如同是學習的機器,只追求文化課分數的提高,犧牲了兒童的本性和身心自由發展,導致教育的失敗。

整個教育,應該是來自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爲的教育三者結合,去接近教育的成功。文中的愛彌兒是幸福的,因爲他有一個懂他的“教育者”。作爲承擔孩子教育的老師,家長,都不妨來讀讀這本書,讀了這本書後,就會對教育有個全面,系統的體會與感悟,從中尋找教育的真諦。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26

我讀“論教育”中,講到對子女不要過分溺愛後,很受教育。大家知道,現在上學的孩子,基本是獨生子女,這是由過去時代特殊形勢和特殊政策造成的。就此,對孩子的生長和教育談一點感想。

現在孩子僅有一個,雖然己放開二胎,但到我們這個年令,加之一系列外部條件,再生二胎,基本不可能了。因爲僅一個孩子,所以自然特別珍惜,把他們培養到今天,長這麼大更不容易,因此對他們過多溺愛或多或少都有存在。

因爲我們這一代人,雖然今天生活好多了,但從小都吃過些苦,因此就想,這些苦再不能讓孩子吃了,因此物質儘量創造好的條件與環境讓孩子過,生活上吃的有的即使自己捨不得吃,也要讓孩子吃。孩子有時喊苦了,心中總捨不得。讀了“論教育”以後,深深感到這種想法要不得,其實小時候我們吃過苦,纔有今天生活中的韌性,吃過苦,身體才強壯,吃過苦,今天才不怕苦,也才適應這激烈競爭的社會與生活。

現在孩子,生活在比較優越的生活條件中,沒有我們過去那種苦吃了,但決不代表未來的生活與學習不會遇到苦,要讓他們生活與學習中不怕苦,能健康茁壯成長,我們就不能過分溺愛孩子,對孩子所有要求,不能一味無條件給予滿足,必須加以區別對待。合理的,儘量創造條件,給予滿足。對於不合理,要對孩子充分講明原因,給予婉轉的甚至堅決的拒絕。

我出生來自安吉農村,從小吃過苦,儘管對孩子也有一些溺愛,但也認識到決不能過分。我覺得現在學校搞軍訓,儘管很苦,但堅決支持,這是他須的。我經常帶孩子回安吉老家生活一段時間,讓她瞭解今天農村與城市生活的不同。也讓她參加一些勞動,瞭解與城市不一樣的生活與一些艱苦。

中國自古以來有俗語“棒打出孝子”,“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什麼“少年福不是福”等等,這些話雖不全正確,但其中也有一定道理,值得借鑑的。

總之,今後我們在與子女的共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細心教育,去掉過分溺愛的“慈母心”,細心分析對待子女生活與學習成長中的每件事,包括那怕是生活中的小細節,注意他們一言一行,着力引導他們不怕吃苦,勇於吃苦,甚至見苦而上。現在正是子女青春期,這種培養,將讓他們受惠一生。

我向老師,向大家保證,將爲此而努力!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27

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啓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讓·雅克。盧梭所著的《愛彌兒論教育》果然是教育名著,讀後讓人回味無窮,讓我對教育、對育兒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這本書的開篇第一句,“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都變壞了。”所蘊含的深邃哲理其實與《三字經》類似,都在主張人性本是善的,惡的根源就是失敗的教育。這句話也彰顯了教育的重要性。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認爲,教育應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的,主張對兒童始終施行自然主義教育。

全書是分年齡段來闡述的,逝去時光已不在,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來到了第三卷,十二到十五歲的年紀。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十分注意教育的程度和方法,要引導他如何思考問題。”“孩子讀書卻不懂得思考,那他就只知道讀書,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學習識字。

”而現在的社會總是以成績來評判一切,我自己在這個焦慮環境下也會有極端做法。其實各科書本的知識已經很全面了,有很多也很實用,可我們家長總是生怕孩子落後了、掉隊了,給她們報各種興趣班,做各種試卷練習,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纔剛有苗頭,就已經被撲滅在了重壓之下。

女兒總是很害怕和牴觸地理知識的學習,覺得記背地名、氣候、經緯度太過枯燥,學這些沒有用。可太陽爲何每天東昇西落,爲何會有四季更替,爲何我們到歐洲很遠,這些都是最最實用的生活常識,都與地理學息息相關。

現在想想,也許問題就在於她沒有好好體會生活,沒有時間去思考,透過思考去探究,去解釋最最普通的生活現象。有了思考,有了興趣,纔是學科知識的永動機,才能讓她在知識海洋裏馳騁。

“爲了不讓孩子死啃書本,我要讓他到工場去幹活兒,動手會有助於他心靈的發展;”然而,我們很多孩子都是家裏的獨生子女,從小都是家裏“老大”,吃最好的,穿最好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我們信奉的宗旨卻是隻要學習好,其他你不用管,家裏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來照顧你生活。這樣很明顯背離了教育的目的。

所以,這個暑假我上班的時候特意讓十四歲的女兒在家做午飯吃,本來已經有了一定的思想準備,可事實還是讓我痛心難過,也深刻認識到了自己教育的失敗。頭幾天,獨自在家的孩子不是吃焦的雞蛋,就是糊的餅;中間幾天,索性餓着肚子等我回家後的晚飯,後面幾天,甚至連煤氣竈忘記關了,燒穿鍋底是小事,要是房子點着可就是大事了。

我們好像真的是做錯了,錯的是我們大人。現在這樣,培養的就是“巨嬰”。且不論學到了多少學科知識,一個沒有生活能力的“巨嬰”怎麼在社會上生存呢?

是的,我們少些說教,少些指責,多設身處地地替孩子想一想,不要一味地把我們的思想當成了他們的思想,在小樹苗要被風吹到時扶一把,他終究會長成一顆參天大樹的。在教知識的同時,我們也千萬不能忽視對孩子的德育和生活能力的教育。

自勉共勉!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28

讀完《愛彌兒》這本書以後給我的最深的感觸那就是—自由。一個在現今社會既感覺輕易得到,又無法永遠得到的一種“奢侈品”。

盧梭在愛彌兒幼年和童年都主張採用順應自然的教育,靠生活和實踐任其身心自由發展,這也和我們剛初爲人父、人母的觀念是一樣的,我們希望孩子開心快樂的成長,一步步的探索這個未知而又新奇的世界。但事與願違,幼兒園尚能如此,一旦孩子進入了小學階段,孩子開始慢慢被家長人爲的干涉,放棄自己愛好,一到週末就被塞滿了補課,孩子累,家長累,累到最後開始抱怨這個社會的不公平。

盧梭堅決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反對強行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一些封建的教育理念。這些教育理念在某些地方也還是有存在,我慶幸的是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我女兒遇到了是好的理念的學校和好的老師。

記得剛生下女兒那會,會有人推薦我看一些育兒書籍,告訴你應該按着書上說的教育孩子,到了小學階段,會有人傳授你一大堆關於孩子學習和性格培養的一些真實例子。

說實話,我一直認爲孩子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不能用固定的一個模式去套,就算有一次套準了,你也不能保證下次還一樣管用,但有一個是肯定的,你次次套用別人的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那將來孩子會變得讓你陌生,讓你無法親近。

孩子有自己的天性,有自己的想法,每一個階段都會改變,有時候會快到我們根本反映不過來。孩子的一生很長,長到我們無法一直永遠的陪伴,他們的天性是善良、可愛的,有時候他們的想法雖然不成熟,但是很有自己的主見,我們需要的是幫助他們審慎的選擇,避開無知和荒謬的東西,灌輸他們有用的知識。

張弛有道,是我們作爲家長最應該學習和教育孩子的最好的一種方法,努力做到讓他們在接收有用知識的同時,學習如何做人,收穫幸福!

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29

《愛彌兒》從1762年問世到現在已有200多年了,欣賞書中優美抒情詞句、邏輯嚴密的推理令人驚歎。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爲,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纔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爲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兒童要適應自然,發展過程中的“自然教育”,以培養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全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這種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無疑是一大進步,但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也是有其不科學的地方。

《愛彌兒》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向壓抑、束縛兒童的封建教育發起了挑戰,開創了以兒童爲中心的自然教育之先河。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與其所處時代之前的封建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把兒童視爲具有人格和價值的獨立的個體,而不僅僅是教育所要塑造的對象。

以這種“性善論”和“人格平等”爲堅實基礎的自然教育便是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給兒童自由、澄澈的環境來發展自己,成爲社會中的優秀的“自然人”。

毋庸諱言,任何理論都不可能完美至極,我們仍需要帶着開放的視角來看待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其侷限性在於,這是一種相對消極的教育觀,教育者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促進兒童的發展,而是避免沾染惡習;不是引導兒童向科學與知識的目標前進,而是讓理性在兒童期休眠。

我們應當合理看待其侷限的部分,吸收《愛彌兒》中教育思想的精華,爲我國現階段及今後的基礎教育注入營養。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30

“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變壞了。”這是盧梭著作《愛彌兒》第一卷的第一句話,是很多人推崇的一句話,也是對我觸動很深的一句話。

很多時候,人類因爲自己的需求,不知不覺中就成了破壞者。這是因爲人們不願看到事物自然形成的樣子,總是習慣自己的意願行事,想把事物打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結果大都不遂人願。由於人類不願意接受大自然本來的樣子,大違背了自然的規律去肆意改造,製造了混亂不堪的狀況和麪目全非的東西,把一切都變得很糟糕。改造出來的醜陋之物,不接受大自然“不完善的培養”,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最終泯滅人的天性。

人是脆弱的,而教育會使得他不至丟失人的本性,迴歸到自然中去。順其自然,不是放任不管,更不是消極的放棄與逃避,而是爲其提供最適合的成長條件,找到更合適的方式順其成長,那樣纔算是自然的。

另一個讓我感觸很深的是,作者在談到對一個12歲孩子的教育時說“要想當好學生的老師,就必須實現當好自己的老師”,要給孩子適度的自由,要讓他們從經驗中獲得教訓,要多讓他們去探索大自然,要用關心和善意去敞開你的心扉,要有謹言慎行的樸實。還要“讓他相信,他不是任何人的主人,也不能毫無顧忌地傷害別人,以致傷害了別人自己卻不知道”,要用能讓兒童明白的詞語教他們,要讓孩子萌生學習的興趣和願望。

作者提出,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也就是說,對幼年的兒童教育,不學習反而能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後再去學習,這時他運用自己的理智去尋找答案,因而也就不會被他人的意見所擺佈。他相信這樣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爲零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

對於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要讓自己對知識的探求去喚醒他沉睡的心,讓好奇心去帶領他找到他渴求的知識。“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去讀萬卷書”,坐啃書本的死記硬背遠不如去親身實踐。這樣的學生是幸福的,他這個懂他的老師。反之,作爲他的老師也是幸福的,因爲“教師的榮耀不是體現在自己身上,而應該體現在學生身上,要讓學生成爲和教師並駕齊驅的人”。

這一篇讀後感僅僅是閱讀一部經典的最初體驗,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語句,讓人受益匪淺。

“在所有的事情上,你們的教育應該是實際行動多於口頭傳授;因爲兒童很容易忘掉他們曾經說過的和別人曾對他們說過的話,卻忘不掉他們做過和別人教他們做過的事情。”實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走向實踐之路的每一步都要紮紮實實。

“事實明擺着的,我越是爲他提供獨立而優越的生活條件,使他不受別人意志和判斷的干擾,我就越能讓他懂得撒謊對他沒有任何好處。 ”撒謊是孩子逃避懲罰或指責時對真相的隱瞞,是他對危險的提前預知而對事實的掩蓋,正當的謊言也是不符合自然的。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的許諾和撒謊都是爲了從當下的困境中解脫,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做了哪些承諾以及爲了遵守這些諾言要做些什麼。所以,就算兒童答應了做些什麼,他也什麼都做不了。爲了讓兒童說真話,就要用真理去抵禦謬誤而不是把諾言變成謊言。因此,說真話才能繼續讓孩子保持天真和純潔。

“亨利四世說過:‘他們撒了那麼多的謊,直到最後他們才說了實話。’誰要是想講幾句俏皮話,只要他多講幾句傻話就行了 。”作者說這種講幾句俏皮話的人是“沒有其他什麼長處值得慶賀的趕時髦的人物”,相信他們就像相信一個說了一千句總有一句語言準了的星相學家一樣。

“如果一個人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那麼他這一生都難以具備思考能力 ”,對這句話我深表同意。

“你如果想培養學生的智慧,就要培養他具有教育智慧的力量 。”這告訴我們: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指揮他的雙手,用鍛鍊身體去利於思想活動,用習慣和服從去取代理性。作者說:“他們的身體越活動,思想就越靈敏;他們的體力和智力都在同步增長,相互促進。”

“最初你什麼也不教他,結果你卻創造出了一個教育奇蹟 ”,這是一種頗有些難度的教育方法。當你辦事不因循守舊,不對你的學生施教的時候,你就把什麼都交給他了,還能把事情做得出色,作者甚至說“這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我們常說教是爲了不教,我想說這就是不教是爲了教吧。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31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亞那句話的含義,"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所以,如果我們想踏入教師這個行業,就要看看盧梭的《愛彌兒》。

盧梭的《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話就令人覺得蘊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句話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愛彌兒》一共分爲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爲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在第一卷中,盧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爲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爲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爲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的發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盧梭,因爲他在《愛彌兒》裏主要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內容,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不能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讓兒童任性發展。我們應該把教育作爲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會無形地影響他的一生,而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遷"成爲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而我覺得家長在培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孩子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挫折,因爲勇於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爲溫室裏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我決心做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啓發。愛彌兒的知識雖然不多,但他所知的東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沒有一樣是一知半解的。能夠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學的內容,這纔是最重要的。否則,學得再多有什麼用呢?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求知慾,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實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着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所聽所見所經歷的都會在白紙上留下烙印。我們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紙上是永遠抹不去的。所以,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會經常看到這些例子: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答錯了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冷語諷刺,這個學生以後再也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性格變得沉默起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髮展。

建設祖國的重任落在孩子們身上,而培育學生的重任也落在我們教育工作者身上。爲了使自己成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將更加用心學習有關學生的教育方法。

養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受到自然的錘鍊,比如孩子在各個時期都會生病,着同樣也會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試想沒有勝過任何疾病的孩子會強壯嗎?

有許多父母爲了使孩子有一個好的身體,遠離疾病,他們把造成孩子傷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讓孩子從事有危險,但對孩子的將來有利的事情和活動,孩子被禁錮在安全無恙的環境中,孩子不能經受應有的鍛鍊和適應,這樣孩子沒有暫時的災難和危險,但是孩子卻缺乏了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因爲孩子成人以後必將走向社會,必將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險和困難,因此,如果把孩子培養成溫室裏的花草,就等於害了孩子,違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則。雖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卻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後果。

如果母親是孩子的保姆的話,父親則應承擔起教師的職責,父親不應該因爲種種藉口而不履行這個職責,因爲血緣的關係,父子之間原本是親近的關係,如果父親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的化,他對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來得人更瞭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來就跟能得心應手。但很多父親都把這種責任,藉口工作忙而不願履行,而把這一應該履行的工作讓其他人代行其責,這樣就疏遠了父子關係,使孩子對自己的父親的親情慢慢淡化了,一個對自己的父親不親密的人,怎樣才能做一個社會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爲父母對孩子應盡到三個反面的責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養孩子成爲一個合羣的人,第三是培養孩子成爲一個社會上合格的公民。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32

從大一上外國教育史王秀麗老師介紹《愛彌兒》這部書到大三《中外教育名著導讀》課中自己選擇並從頭到尾閱讀這本書,再到這門課程在大家的忙綠、批判與贊同的聲中正接近尾聲,我的感觸頗深。

首先,來談一下《愛彌兒》這本書。此書由法國教育家盧梭創作。撇開社會背景、地域文化不談,我看到得是愛彌兒在教育家的指導下,由嬰兒長至成人並與自己的所愛結爲伉儷的過程。愛彌兒是幸福的,更是幸運的。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似乎從出生得那一刻,他的人生軌跡已由父母繪製好—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從頭細想,教育真正帶給我們的是什麼?我想我們是悲哀的。

其次,在經典教育名著的選擇上,我想說說自己的看法。所謂“經典”,即經久不衰的作品。老師們給的著作名很多《最偉大的教育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大衆心理研究》、《夢的解析》等等,十有七八都是國外的,爲什麼?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爲大丈夫也”不是現代人所缺乏的嗎?難道“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事開太平”不爲我們感動嗎?難道“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修身”不再重要了嗎?我很失望。我想着去讀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學專著——《學記》,不足千字的著作,而且老師在課程上也說大家有機會一定要讀讀,可是,沒有。我沒有去批判,也沒有走歪路,仍選擇了老師所推薦的書。這就是教育帶給我們的“老師”,教育帶給我們的“學生”,我也爲自己蒙羞。

最後,再說說教育名著了吧。我覺得這種另類的教學形式很好,但我沒看到老師預想的結果。記得何老師在第一節課上說“如何我們每個人都好好的讀一本書,我們一百個人,最後,我們每個人就都讀了一百本書。”然而,結果卻不是的。再說說我們的老師,有的教師在學生講時並不尊重學生,讓我很失望。不過,中國的老話還是有用的—“萬事開頭難”,我想,在大家的評論中,何老師及衆位老師會把《教育名著》課辦的更好,一起期待!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33

盧梭認爲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愛彌兒》開篇第一句就說:“出自造物主手中的東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裏就變壞了”。他在《愛彌兒》中系統闡述了性善間題,認爲教育應順應天性的發展,而且惟有順應天性發展才是上策。在他看來,人類脫離自然狀態以後,便進人了喪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滿猜疑、衝突、貪婪、野蠻社會狀態。所以,他在愛彌爾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鄉村,去那種安寧、祥和的地方。在他看來,自然的秩序沒有不和諧美妙,處於自然狀態中的人根本沒有“你我”之分;他們有慾望,但只限於欲求力所能及的東西,從無非份之念;他們有強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從不因此而損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們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靜的。他們強烈的自愛傾向轉化成憐憫同情之心,這時,人與人之間沒有敵視、仇恨的存在,當然也就沒有相鬥乃至戰爭。

盧梭認爲,教育應該順應兒童成長和心理髮育的自然法則,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使他們的各種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長,從而成爲一個與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實的人。在他看來,教育是一門藝術,它必須把自然、人爲和事物這三種教育協調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學習利用這一種器官和能力發展是人的教育,從周圍事物經驗中獲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須使事物教育和人爲教育適應於自然教育,應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的天性,而不是適應他本身以外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目標—自然人。盧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盧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慾念、偏見、權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斷、不爲其他因素所控制。這也正是盧梭倡導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則的根據。接下來,我就來談談盧梭的“自然”教育原則。

其次,自然教育還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即“按照孩子的成長和人心的自然發展而進行教育”,使兒童的本能、天性得到發展,合乎自然地成長爲一個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爲教師,作爲父母都應該明確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給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樣,當孩子走向社會,無論在何時他們都會有目標,能爲了理想而奮鬥,都能堅持做人的本分。至於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經院主義脫離實際、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強調教學應以學生的經驗爲基礎,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自動手取得對事物的觀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盧梭還非常強調閱歷的重要性。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使用我們的器官、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對於生活的感觸,我們還要用行動多多增加自己的閱歷。生活的最有意義的人,並不是活得年數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觸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於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到了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意義的生活的話。

教會孩子去體會生活,去思考,去發現美,去審視醜,能夠通過思考發現活着的價值,正如蘇霍林斯基據說,即使他將來做鐵匠,也要是一位能夠理性思考的鐵匠!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34

當合上這本書的時候,彷彿看到了愛彌兒懷抱着他與蘇菲的孩子,回想起了當初那個剛出生的愛彌兒,如同與他經歷了一段二十二歲的人生。不得不說,教育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爲人父母在培養一個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要付出多大的心力,要有多麼堅韌的耐心、毅力與智慧的眼觀。

這本書又斷斷續續地花了很長時間纔讀完,其實我早已迫不及待的想把我那瞬間即逝、天馬行空的想法寫下來。不過在此之前還是先讓我談談關於這本書的其他問題吧。

“愛彌兒”這個名字多好聽啊,如此的惹人憐愛。最早知道這本書是大一的時候法理學老師在講盧梭時提及的,她說“人知道自己被異化,卻不能拯救自己”,那時候她的隻言片語讓我感覺這像是一本小說,不曾想是一幅教育的理想藍圖,更不知《愛彌兒》最典型的意義在於它奠定了近代西方教育學的基礎,它向世人所闡明的教育觀念對教育改革產生的深遠影響,只是感覺連嚴謹遵守“鬧鐘時間”生活的康德先生也因微笑着讀這本《愛彌兒》而流連忘返打破散步的時鐘規律就可知這本書所應當具有的魅力了。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本來都是好好的,可一到人的手裏就全壞了。”盧梭是崇尚人的這種自然屬性的,他認爲自然、人、事物都是我們教育的來源,人的教育應當受之於此,三種教育需要配合一致才能是成功的教育。人不應當受世俗的偏見、權威、慾望、慣例和社會制度等影響而扼殺天性,不應當將原本自然的事物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改造。

於是“愛彌兒”便誕生了,我想這應該算是盧梭的一次大膽的理想嘗試。愛彌兒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基於一次偉大的教育探索的需要而誕生的孩子模型。他智力正常而普通,因爲這樣教育才有普遍意義;他出生溫帶而身體健康,或許是因爲法國正處於溫帶地區,只有這樣設計盧梭才便於駕馭;他生於富有之家,需要自然的教育,須知窮人事實上是不可能具備理想教育的基本條件的;最後愛彌兒需要是一個孤兒,以便盧梭能以家庭教師的身份對愛彌兒進行教導,並因承擔撫養教育之職使其具備服從這位家庭教師的管束和教誨的先決條件,至於爲什麼盧梭不直接想象成自己是那孩子的父親或給愛彌兒構造一個完整美滿的家庭再來設計教育,我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想或許一旦結下親情的羈絆就不可能再如站在家庭教師這個似局外人的角度客觀的看待和引導一個孩子的發展了吧,這也是我猜測爲什麼盧梭把自己所有的孩子都送進孤兒院的一個原因,這樣的教育設計在我看來或多或少有些無情,關於這點我是難以理解的,就像我很難理解盧梭這個人物一樣,或許世界上才華橫溢的“瘋子”都有些與衆不同之處……

說完我們的主人公愛彌兒,就不得不提到這本書中其實最關鍵的一個人物,那就是盧梭自己。在這本書裏盧梭化身成愛彌兒的專職家庭教師,對愛彌兒從出生到結婚都起着奇妙的引導作用。或許從某種角度我可以這樣說,這位家庭教師的意義不亞於“上帝”,是他創造培養出了“完美”的人“愛彌兒”。所以需要注意的是,這裏的盧梭也不再是盧梭,這位家庭教師同樣是個理想化的人物,在這本書裏他自始自終都沒有標註過自己的名字,甚至連家庭教師的字眼也很少提及,相反他好像盡力想隱藏自己,弱化他的影響,以教師做第一人稱敘述講愛彌兒的故事引導讀者將眼光集中關注在劇目主人公愛彌兒身上,而他只是旁白。

作爲上帝自然的傑作,愛彌兒需要保持和遵從着他的天性,他的教育自然也需要符合這種天性。《愛彌兒》從嬰兒期談起,分童年期、少年情、青年期不同的階段就愛彌兒所應當接受的教育進行了設想。他之所以如此劃分,很容易能夠理解,因爲隨着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他的感官、智力發展水平是存在差異的,每一個時期有每一個時期的特殊需求,每個階段依自然和社會所應接受的教育業是不一樣的。大人們不能夠越過這樣的規律,而根據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學習的內容。如果是從成人的角度和需要出發來自小教育孩子,一定會產生副作用的,這樣的教育一定是不成功的……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 篇35

盧梭倡導的教育突出“自由”,但是是“有節制的自由”。自嬰兒誕生起教育便開始了,他強調要讓孩子能感受到一種自由。例如,不需要把小孩子裹在襁褓裏,儘量給他穿寬大舒適的衣服,讓他不要感覺到有所束縛。他還強調不要讓孩子從小就獲得權勢和奴役的觀念,孩子啼哭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不用嚇唬他或是打他。讓孩子多接觸自然,最好把孩子帶到農村教養,遠離城市的污染。在保護幼小孩子的同時,又要注意不能讓他把周圍的人都看作成了工具,“利用周圍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慾望,並逐漸形成依賴心理,就會感覺到奴役他人的幸福與舒適。一旦這種感覺紮下了根,即使長大後也不會消亡。”盧梭是認同人生下來就是有慾望的,這源於人的自然,並無所謂好壞與善惡。他相信孩子的天性還是善良的。在孩子還沒學會說謊騙人前,要認真研究他的語言和動作,辨別他的哪些慾望是源於自然,哪些是出於內心。不要一味的溺愛,滿足孩子所有的慾望和需要。給孩子自由,讓他從小就有獨立的精神,能自己動手的自己動手,不依賴他人。

對孩子嬰兒期和童年期的教育不可操之過急,而且需要一份必要的鎮靜。孩子摔倒了,要懂得自己爬起來。小傷小痛不要急忙安慰,不要讓孩子有什麼事情就大驚小怪,當孩子看到父母鎮靜的樣子,也會學着鎮靜起來。勇敢的精神要自小培養,因爲愛彌兒不僅要能忍受輕微的痛苦,他還要漸漸學會忍受更大的痛苦。關於痛苦,盧梭認爲超過能力的慾望是痛苦產生的根源,“人的一生是幸福和痛苦交織的一生…減少超過能力的慾望才能使能力和慾望得到充分的平衡。寧靜致遠,生活纔有幸福可言。…對自己感到滿足的人,就是強者;不量力而行,就會感到柔弱。”這段話不禁讓我想起了古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實教育真的是一門至深的學問,我們又何時何地不處於教育的自我思考中呢?

教育孩子要秉持着真誠而拒絕虛僞,既要避免過分嚴格也要避免過分放任。孩子在童年期對很多理念性、道德性的東西還沒辦法明白,兒童自有兒童理性的境界,過早的給孩子講道理只會讓他對“道理”產生反感。在這一階段裏教育的重點應在於防止愛彌兒的心靈沾染罪惡的思想,在此基礎上遵行着基本的原則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教導孩子(如通過經驗獲得教訓)放手地讓愛彌兒自由地去追尋着他的快樂,同時達到這一時期鍛鍊的目的——讓孩子鍛鍊身體和感官,使他擁有強健的體魄和優良敏銳的觀感。

我想說的是,依我所感幼年教育尤其是童年期的教育,是大衆普遍所忽視的。這裏所說的忽視,並不是說父母和教育者們對幼年的教育漠不關心,而是說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往往忽視了孩子的童年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如何培養纔是真正利於孩子的長遠發展。爲了跟上社會日新月異的強烈競爭節奏,我們是否失去的太多?給孩子減負,還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一直是我們的口號。但是深怕自己的孩子競爭不過其他孩子的大人們,迫不及待的把書本、特長放到了孩子的跟前。可是究竟有幾個這樣高壓下來的孩子長大後成了響噹噹的人物?違背上天賦予孩子童年階段自然能力接受的範圍,孩子對讀書、學習特長會感覺到吃力和厭惡,即使最後畸形的接受也喪失了對它熱愛的原動力,當他長大成人之後很容易感覺到這是一條別人早就爲他選好的道路而不是他自己的選擇。最好的結果是他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接受併產生了興趣和喜愛之心,可是即便是這樣,我依然覺得這種操之過急的選擇是不值得的。因爲它造就了一個“早熟”的沒有童年的孩子,在那本應充滿歡笑洋溢着天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時光裏,他卻成了書本的“奴隸”。遠離了小夥伴,他喪失了學會與其他同齡人交往的機會,也失去了體驗友誼美好滋味的機會。長時間呆在屋子裏,他失去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悟陽光、風對地理、物理產生興趣,觀察小螞蟻、蝴蝶、絲瓜藤對生物產生興趣的機遇,此外他也不會經常在路邊跑來跑去,在操場裏追逐嬉戲,參加“跑步比賽”、打球等體育運動。看看我們失去的有多少,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對大自然的親密感和洞察力、交往能力與純真的友誼、對體育運動的熱愛、以及強健的身體素質…這些是我們以後花再多時間和精力都難以重新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