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基地》的主題讀後感(精選11篇)

《基地》的主題讀後感(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9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基地》的主題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基地》的主題讀後感(精選11篇)

《基地》的主題讀後感 篇1

阿西莫夫一生著作等身,但每本書質量也都頗高,寫那麼多書,還保持想當高的質量,實在不是易事。

這套《銀河帝國:基地三部曲》,就揭示了阿西莫夫的高產高質的祕訣:寫好提綱,重視設定,至於其中穿針引線的情節和文學描寫,就儘量寫的直白和樸實無華。這樣寫,當然是犧牲了一些文學性。但科幻小說最重要的是設定。所以有些讀者對科幻小說嗤之以鼻,認爲科幻不是正統的文學著作。但對於阿西莫夫來說,這樣寫的確是在保證質量的同時提高了寫作速度。

單看這三部書,第一部基地提出了很多新鮮有趣的設定:心理史學,基地,百科全書派等等,可謂誠意滿滿。因此我給了五星。

第二部基地與帝國就有點驚喜不足,可以說全是套路,基本上就是說謝頓的心理史學的套路,一切都是謝頓的設計。到最後出現了螺,其實也還是說的是反心理史學的設定,並沒有提出新的設定。而且這部的文學性簡直是跌落谷底,到了讓人不能忍受的地步。所以我給了三分。

第三部第二基地則是這三部當中最精彩的一部。除了增加了一些新的設定,如第二基地的意念交流和意念控制,以及第一基地爲了對付第二基地發明的意念干擾,可謂驚喜多多。而且第三部情節上也有想當多的亮點。第一個亮點情節是第二基地位置之謎,可謂懸念叢生,各種反轉。第二個亮點是騾和第一發言人的對決,有種決戰紫禁之巔的感覺,是個情節的高潮。第三個亮點是五人屋中對話,可謂是反轉反轉再反轉!高潮迭起!有種十二怒漢的感覺!

《基地》的主題讀後感 篇2

這是一本寫於六七十年前的科幻小說,儘管如此,今天讀來,還是能夠感受到作者的不可思議。

故事。銀河帝國註定將衰落,3萬年的蠻荒時代即將到來。偉大的哈里·謝頓,通過心理史學準確的預測了未來的發展軌跡,並建立了科學基地(據說銀河系的另一端還有一個基地),以保存科學技術,從而試圖將蠻荒時代縮短到1千年,而謝爾頓計劃的目標是建立第二帝國。爲了加快謝頓計劃的實施,謝頓在這過程中設置了一系列的危機,幫助基地更快的實現跳躍式的發展。這些威脅包括野蠻人的國王、地方軍閥,甚至還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帝國本身。然而每一次危機都會出現必然的解決方法,最終危機一次次被解決,基地也經歷了“科學-宗教-金融”等不同的生存和發展階段。

科幻。小說構建了一個龐大的銀河帝國體系,星球之間採用“超空間躍遷”的方式進行行星際旅行,核能作爲主要的能源,在此基礎上科幻了很多新的事物,核能槍,三位全息影像,人造陽光等等。如果要說科幻的話,這些算是科幻背景和科幻元素吧。

關於社會。這本書最精彩的是對於社會形態和變革的設定,據說有羅馬帝國的影子。將科學披上宗教的外衣來統治周邊的蠻荒國家這一章寫的很精彩。同樣,隨着宗教逐漸受到抵制,貿易的無孔不入和隨之而來的強依賴性,再次鞏固了基地的統治地位。小說雖然就此結束,但1千年的軌跡纔剛剛開始,未來基地的發展更加耐人尋味,未來是通過文化,道德,還是其他什麼不知道的手段來實現第二帝國人不可知。

人物描寫。這本書很薄,人物描寫很單薄,很少,沒有那種有血有肉的感覺。小說的結構是按照不同的危機,不同的章節來設定的,同時當然也是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人物。其實人物在這裏並不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爲按照謝頓心裏史學的計算,歷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如98.4%)是可以預見的。只是有這麼一些特定的人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完成了該做的事而已。

關於邏輯。對於社會發展的可預測這一點,也是小說最基本的一個設定,僅從邏輯上來說是不成立的。但就每一次危機的到來,和每一次社會的變革,以及文明的衰退或者發展,作者給出的架構還是能夠不錯的自圓其說的。

花了不到一天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儘管這本書已經經歷了很多個十年,但仍然沒有生澀的感覺。

《基地》的主題讀後感 篇3

1941年,21歲的阿西莫夫想出了一個嶄新的科幻點子:撰寫一部發生於未來的歷史小說,描述“星河帝國”衰落的始末。然後,他在整個40年代,總共爲基地系列寫了八個故事,後來都歸入《基地》三部曲。

在遙遠的未來,人類在銀河系如蝗蟲般繁衍擴張,直至統一整個銀河,發展成爲一個統治超過2500萬個住人行星、疆域橫跨十萬光年、總計數兆億人口的龐大帝國——銀河帝國。帝國建國後的12020年,一個剛滿32歲的年輕數學家哈里·謝頓開創了“心理史學”,這門學科能用數學公式準確推演全人類的未來。謝頓運用“心理史學”,推論出“銀河帝國”會很快滅亡,之後會有長達20000年的“黑暗期”。爲了人類的未來,爲了縮短這個“黑暗期”,謝頓在其有生之年分別在兩個地方建立了兩個有着各自任務的“基地”,作爲以後“第二銀河帝國”的種子。大約150萬字的《基地》系列故事就是圍繞這一主線展開。

我從去年底開始,陸陸續續花了一個季度的時間,看完整個《基地》系列。在我看來,這部著作至少有三個方面的不可取代性:

一是其表現出來的深邃的歷史眼光。

謝頓是一名數學家,卻跨界以統計、分析、預測爲手段,介入歷史、心理學、社會學的研究,並創建了一套名爲“心理史學”的數學工具去分析人類的未來。

謝頓認爲,人類個體的行爲是無法預測的,但是人類羣體的行爲是可以通過某種數學方法分析出來的。而成功的分析必須依賴於兩個必須的條件:分析的對象數量必須非常龐大,以儘量減少個人行爲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影響;被分析的對象必須不知道這個分析的計劃,否則會多少影響到他們的行爲發展。

“歷史從不創新,只是一再重複”。如果可以觀其大略,而不計其餘,人類的歷史是有跡可循的,這一點,我個人是深表贊同的。

二是關於機器人的一些思考。

在阿西莫夫的世界裏,人類對於機器人的感情是極其複雜的。沒有機器人的幫助,人類不可能衝出地球,建立起橫跨十萬光年的大帝國。機器人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走向人類的對立面,導致第一次星際擴張失敗,地球本體毀滅。經過漫長的鬥爭,人類消滅所有機器人,才得以建立“銀河帝國”,並使機器人成爲人類歷史的一個禁忌,提都不能提及。

然而,最有諷刺意味的是,一直默默守護“銀河帝國”到最後時刻,並推動“心理史學”計劃順利實施,保存人類復興希望的, 確保人類縮短“黑暗期”儘快進入全新復興的,又恰恰是一個機器人:使用年限達到20000年、功能極其完備、近乎無所不能的機·丹尼爾·奧利瓦。

《基地》試圖說明:機器人技術不發展,則人類沒有辦法挑戰浩瀚宇宙;機器人技術過於發展,則必然走上挑戰人類的道路,這是1940年代的阿西莫夫就認識到的一個兩難命題。正是這種矛盾的心理,促使阿西莫夫在另外一個系列《我,機器人》中首度提出“機器人三大定律”,並沿用至今,“機器人學”這個名詞也因此在人類歷史上首度亮相。

三是隱藏在科幻背後關於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思考。

在整個《基地》系列裏,阿西莫夫大約描述了30個左右的星際文明。這些文明,都各有各的特色,如果我們忽略科技的因素,就會發現這些表面千奇百怪的文明,其現實基礎仍然是1940年代的世界各國,只是在星際文明這個大背景下,阿西莫夫從藝術的角度對文明的特質進行了濃縮、提煉和極端化。從這個角度來說,《基地》系列中創造岀來形形色色的星際文明,猶如《鏡花緣》中的君子國、小人國、女兒國、犬封國、聶耳國一樣,可以當成一本奇異遊記來看。

在三十多個星際文明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蓋婭和索拉利文明,它們一個極度統一,一個極度自由,基本上就是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兩個極端。蓋婭文明的進化使得包括有機物、無機物在內的整個星球可以通過意識連結成一個整體,所有的意識都可以實現共享;每個個體既是個體,更是共體,以集體意志爲意志;在離開母星體以光年爲單位的距離後,個體仍然可以接受整體的意識和意志,從而實現極度的統一。

索拉利文明展現的則是極度的自由:在一個三倍於地球面積的星球上,只生活了幾千索拉利人的成熟體,他們的肉體進化出一種命名爲“轉換葉突”的能量轉換器,一個個體所轉換的能量足以支持成千上萬的機器人用於管理領地事物;他們信奉“他人即是地獄”,就算同類也互不來往,大事以電波形式協商;極度的嚮往自由讓他們甘於居住於地表之下,而且不謀求任何形式的擴張;爲了盡最大可能減少和外界的接觸,他們甚至進化出雌雄同體,真正實現了絕對的自由。

在《基地》系列最後一本《基地與地球》中,阿西莫夫設計各種場景和反覆討論,似乎是試圖說服讀者(或者是他自己),蓋婭文明的組織形式雖然和人類對自由的嚮往完全背道而馳,卻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在最後,他還專門設計了一個場景,通過號稱擁有“不需要完全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確選擇”天賦的崔維茲選擇用蓋婭或者索拉利爲藍本建立人類新秩序,結果他選擇了極度統一的蓋婭模式,其原因就是,在即將到來的宇宙侵略中,我們需要統一意志!

也許,這就是阿西莫夫借《基地》系列、“心理史學”以及崔維茲,來對自己關於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思索做出一個結論。如果考慮到1940年代歐美各國最大的現實就是全人類聯合起來抵抗希特勒的侵略,極度的集中因而可以理解。那麼,如果阿西莫夫能一直生活到今天,他會怎麼設計這個科幻寓言的結局,這倒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基地》的主題讀後感 篇4

《基地》一書被世界的讀者譽爲永恆的科幻經典。它主要從基地的創建、崛起、擴張寫起,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也體現了作者與衆不同的超前思想細品全書,我感嘆作者對未來世界獨到的見解,也對基地產生了自我想法。

我認爲,基地的創建就是原於銀河帝國的衰敗。銀河帝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度,之所以會滅亡,還是因爲人類永遠無法磨滅的愚昧與貪婪。一開始,人類帶着他們的智慧與良知,登上一個個荒涼的星球,在那建造起了高科技的社會。可他們的後代也正是因爲未來世界的先進與舒適,而變得十分貪婪、愚昧,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學習,傳頌未來世界強大的科技,越來越多的高能科技也逐漸失傳,導致未來世界,也就是銀河帝國退化。書中的主人公哈里·謝頓,也就是因這一原因,想要編出《銀河百科全書》,來保留銀河帝國的先進科技,也致減緩帝國退化所造成的後果。

想通過這節書警示讀者及現在的整個社會,不要步銀河帝國的後塵。所以,我希望從現在開始,世界的每一人都應該時刻了解當代的科技,積極參與科技發展的工程,及學習、認識科學,這樣纔不會使人類流傳多年的科技文化白白流失。

而且,我也希望我們現在的社會能快速的發展、創新,變得跟銀河帝國一樣繁榮、強盛。當然,這也要靠我們所有人對科技的追求熱愛,以及對高科技未來無盡的期盼。因此,和呼籲所有人無論地何時,都要抱着一個樂觀、進步的態度去展望未來,不能只停留在現在或過去,不然後果將不堪設想。並且,與此同時,也人付諸自己的行動,讓自己的智慧得以發揮,參與到學習,發展的'行列之中去。

《基地》的主題讀後感 篇5

《基地》這本收被稱爲“永恆的科幻經典”。本書作者阿西莫夫,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神奇的故事:哈里·謝頓開創了“心理史學”,預測銀河帝國即將滅亡,所有人都在強力挽回,一時間內,銀河震動,帝國飄搖;皇帝、宰相、奪權者、反叛星球,各方勢力立刻劍拔弩張,三個主人公之間也發生了一些茅盾。

首先,我覺得阿西莫夫的寫作手法十分新穎,明明三個主人公沒有一點關係,中間相隔了數十年左右,但把整本書看下來,卻覺得這是個完整的故事,後來發現,是百科全書的一些段落將他們串在一起。這種手法是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

其次,我覺得謝頓的目光十分深遠,他彷彿已經徹底將“死”字看透了。然而,他的責任感很強。“吾事已畢”從此話中可以看出整個事情的流程對他而言彷彿像某個人從一開始給他下達的一個任務或者命令罷了,帶給讀者的有一種深不可測,像天氣那般難以捉摸的感受。

說起責任馬洛成爲了必不可少的角色,正如書中最後一段“未來關我什麼事……就留給那些繼任者吧。”馬洛的性格從表面來看貌似與謝頓差不多——完成任務。實際上吧,有些不同,馬洛更明顯對未來的事更加漠不關心一些,認爲自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就夠了,其實太多雜七雜八的東西無需考慮:反正又不是我的事,給人說不出的感受。

我們的生活中有着責任感很強的人,如:老師。他想教好每一位學生,無論什麼方法吧,責任感顯然很重,而並非完成任務。

阿西莫夫的重要科幻感不會讓人看了太誇張,而彷彿身臨其境。所以,他說“女士們,先生們,世界上只有一個阿西莫夫。

銀河震動,帝國飄搖:皇帝、宰相、奪政者,反叛星球,各方勢力立刻劍拔弩張,阿西莫夫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中央,看到了人性永恆的醜惡。

從人類出現文明的那一天開始,文明就在不斷地發展着,建立了千百個帝國幾立在不同的時代。一切都在發展着,惟有人性不變的醜惡。

當社會風雨飄搖,這個帝國銀河快要崩潰的時刻,人們並不是團結起來去追求和平,而是懦弱地像蝸牛那樣縮進了殼中,或者出手去傷害他人,打碎他人的“殼”,但他們並不知道,總會有比自己更加強大和更加卑鄙的人來打碎自己的殼。這就像清朝之後動盪不安的民國,文明的發展就這樣被按了停止鍵。“大魚吃魚,小魚吃蝦米”的這條鐵律纔是永恆不變的。

人們就這樣變成了一個個“個人主義的末路鬼”和“社會病胎裏的產兒”,他們像一盤散沙般成爲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並沒有水出現把他們“粘合”起來。

就在這個極其危急,關乎人類命運的時刻。謝頓出現了,他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儘管只是一絲渺茫的曙光。然而,人們並沒有因爲他的出現而團結起來,只有兩個基地裏的人們在孤獨地支撐着銀河帝國。人們還是像從前那樣,像那些千百萬年前的人一樣,自私、貪婪。

其實在羅馬、奧斯曼和蒙古這些帝國的身上都有着銀河帝國的影子,人們永遠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有阿西莫夫看見了。可人們何時能看清自己,瞭解自己,讓人性成爲“永恆的美麗”。

《基地》的主題讀後感 篇6

基地則是說寫的銀河系歷史,是科幻小說。裏邊有個很牛的理論,叫心理史學,一個很牛的數學家,他發明了這個東西,通過這個,他可以預測銀河系的未來。並知道了盛極一時的銀河帝國將會衰亡,並將由此度過長大三萬年的黑暗時間,爲了將這個時間縮短到1000年,他組織了一羣科學家,在銀河系的邊緣地方――端點星成立了一個叫基地的組織,爲了對抗的銀河衰亡而戰鬥着。

基地是這個系列的第一部,整本書由5箇中短篇組成。看完這本書花了我兩個下午,也因爲時間比較倉促,可能還有很多地方沒了解到。第一次只看到前2個故事,到今天花了一下午,到最後差點看不完,就看快了些。現在有內容都幾乎不記得了。

試着記一下,第一個叫心理史學家,然後是銀河系百科全書,接着市長,行商,行商皇族?忘了…

書裏有3個牛人,第一個就是數學家謝頓,創立了心理史學,可以預測未來。成立了基地。第二個就是端點星也就是基地的第一任市長,哈定。利用宗教控制了對基地虎視眈眈的四國,而且用宗教傳播科學。控制了周圍的國家。第三個人是候洛,出身於基地外的星系,最終卻當上了基地的市長,並用商業戰敗了最後的敵人,本部書就結束了。

書是寫與196幾年的,所謂的科幻是那個時候的科技,其實還是差了很多,至少還沒有計算機,不過這並不能掩蓋這本書的精彩,可預測未來的心理史學,雖說在現世不可能成立,但仍十分出彩,利用宗教傳播科學,控制國家,這段是本部書看的最爽的部分,哈定這個人在書中是個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之後的候洛在宗教無法控制的情況下,解決了第三次“謝頓危機”。商業打敗了武力。

記錄一句話:最後使用武力的都是無能者。

看完書有什麼感想呢?

1.作者想象力強大,儘管還是早期的科幻小說,卻依然有它的魅力。這個很值得自己學習,只有讓自己思維活躍,才能思考敏捷,更好的理解事物。

2.心理史學,老實說,我很喜歡這個理論。不過很含糊,而且貌似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相對來講,它的地不亞於機器人三大定律。可惜這本書講得太少,謝頓也只露面幾次。

3.唉,控制思想,有如此簡單麼,也許,要認清很多事物,一定要充分。

4.看下能找到下幾部不,這部也只是草草看了下,感觸不是很深。以後再研究。

5.就是這樣了。

《基地》的主題讀後感 篇7

終於,用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利用上下班、等車、等時間在喜馬拉雅將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說聽完了,震撼於作者巧妙的構思、宏大的敘事,以及超前的科學思想和意識。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我眼中的基地系列小說。

一、心理史學

當初一開始能夠將《基地》聽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開篇介紹的“心理史學”。這是一個什麼鬼呢?這是一套統計學理論,就像是統計物理,只不過它的應用對象不再是大量的微觀粒子,而是大量的人。換句話說,心理史學可以抓住大量人類進行互動的宏觀規律。這聽起來好像非常不靠譜,但是書中卻假設,他的發現者哈里。謝頓不僅爲心理史學建立了精確的數學方程,而且還利用理論構造了一個龐大的謝頓計劃,即在銀河系的邊緣——端點星建立了一個基地以抵抗銀河帝國不可避免的滅亡命運,並以此爲原點,蓬勃發展出一個全新的帝國。於是,所有的歷史演進全部按照謝頓計劃運行下去。

作爲系統科學的從業者,我當然知道心理史學是什麼玩意兒。這不就是我們現在的人類行爲動力學嗎?現在,隨着大數據的累積,人們已然可以做到爲人類羣體行爲寫出精確的方程了。例如Barabasi的輻射模型可以精確預測兩地的通勤人流量。但是,要知道阿西莫夫是從1940年開始寫《基地》小說的,我不得不佩服他超前的洞察力。

小說的第一部花費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基地人是如何一點點建立起一個全新國家的。然而,在大國構建過程中,每隔幾十年就會出現一次謝頓危機,於是端點星的人類就開始聚集在謝頓穹窿聆聽謝頓在上百年前錄製的教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謝頓本人死後將近好幾百年了,人類還是按照謝頓計劃發展,謝頓的每一個預言竟然全部正確。這不得不讓我產生了兩個問題:即使這是科幻小說,心理史學的預測也太準了吧,超級離譜了;二、謝頓到底是何許人也?竟能這樣牛逼哄哄地預測那麼久的未來?

二、騾與第二基地

就在我感到略有厭煩和困惑的時候,小說突然來了一個變奏,出現了騾這個怪物。騾是個什麼東東?他是天地造化生出來的一個變種——基因突變體。這個傢伙有一種超強的能力——能夠讀取、改寫他人的心靈,從而用心靈的力量來操控整個世界。騾的出現第一次讓謝頓的預言失敗了(但我覺得,失敗了我反而感覺更高興呢)。

更有意思的是,騾將基地攻陷了,謝頓計劃這就完全泡湯了。但是,一小批人開始另一套拯救計劃,這就是第二基地。據說,在當年謝頓建立基地的時候,不是建立了一個,而是建立了兩個,一個精於物理科學,另一個卻精於心理科學。事實上,端點星第一基地上的人們根本就不懂心理史學,他們只是謝頓計劃的執行者,而真正的心理史學在第二基地,這幫人是心靈力學的高手。

到此爲止,我終於明白了爲什麼阿西莫夫將這套理論命名爲心理史學,而不是什麼人類行爲統計學,或社會力學之類的。原來,這個心理二字埋伏着第二基地的伏筆。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了現在的量子認知科學的研究,我咋感覺未來的量子認知就是心理史學呢。

於是,第二基地的隱君子們和騾之間展開了一場頗爲激烈,而且爾虞我詐的心理戰爭。誰說西方人不擅長勾心鬥角的?讀一讀第二基地與騾這段,你就會發現阿西莫夫如果從政必然也是玩弄權術的高手。

然而,最最讓我大跌眼鏡的還不是這些,而是,謝頓計劃其實壓根就不是什麼預測,而是一套控制手段。第二基地的心理大師們可以像騾一樣操控人們的心靈,從而通過在關鍵時刻影響關鍵人物而保證了第一基地的發展可以按照謝頓計劃完滿地進行下去。

原來如此,謝頓計劃壓根就不是什麼計劃,而是一套控制手段,心理史學也不是什麼單純的動力學,而是一種控制理論。這類似於自我實現的預言。怪不得,當第一基地的有識之士們瞭解到此事以後都要拼了命地和第二基地人死磕呢。

三、謝頓與機器人

我的第二個疑問是,爲什麼謝頓那麼厲害,能憑空創造心理史學和謝頓計劃。阿西莫夫好像瞭解我內心一樣,於是他在基地三部曲之後,又寫了一個基地前傳,專門爲我們講述科學家謝頓的故事。

原來年輕的謝頓也很挫,是一個鄉巴佬數學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玩數學遊戲搞出了一套謝頓方程,但他自己卻並不相信這些。然而,比較悲催的是,當時的政治人物們卻很感興趣,因爲他們想借心理史學來玩後來謝頓自己玩的這套自我實現的預言。

就在謝頓百般困惑,躲避事實的過程的時候,一位特別特別牛逼的朋友出現了,這就是浮名。這傢伙不僅在各個地方都有一批跟隨他的死黨,而且還能起到心靈導師的作用,促使謝頓在經歷了一系列波折之後終於全身心投入到了心理史學的研究過程中。

但是,我們憑腦袋想想就知道,要想預測人類社會顯然需要大數據啊大數據。可是,按照阿西莫夫的論述,那時候的人雖然早已經可以在銀河之間超空間越遷,卻並沒有大數據研究,電腦落後啊。所以,謝頓怎麼可能完成這麼牛的學問呢?

最後,他的朋友浮名幫助他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因爲,這個傢伙居然是一個老妖精,是一個機器人,居然已經活了大概2萬多歲了。而且他記憶超強,他的頭腦中包含了大數據。於是,在老妖精的幫助下,謝頓終於突破了障礙,建立了心理史學,併成功構思出基地的解決方案。在這裏,小說提到了那個著名的機器人三大定律,而且居然還補充了一個第零定律。 所以,說了半天,人還是太挫了,真正牛的人是機器人!

四、蓋亞與地球

到了90年代以後,在讀者的百般呼喚下,阿西莫夫再一次續寫了基地系列,於是就有了蓋亞與地球的故事。我覺得這部分的描寫更牛。

首先,時間回到了謝頓計劃執行了500多年的時候。基地這個時候已經非常牛了。同時,隱藏的第二基地也將自己隱藏的很深,幾乎沒人知道他們的存在。然而,就是在這個當口,一個端點星的奇人崔維茲卻偏偏不信邪,他始終堅信第二基地的人仍然控制着第一基地的人。於是,在市長的安排下,他和一個老歷史學家佩羅拉特踏上了銀河之旅,去找尋銀河人類的共同祖先之地——地球。

在這段旅程中,他們奇妙地踏上了一顆異常神祕的星球蓋亞。蓋亞是個什麼東西呢?原來她是一個星球,也是一個聯合在一起的超級生命體。蓋亞上的河流、山川、樹木、人類,全部都是聯通在一起的,他們共享着同樣的超級意識。

這讓我聯想到了阿米巴蟲,這些小東西在平時是單細胞的,但是在食物匱乏的時候,他們就會聚集形成一個全新的生物個體——鼻涕蟲。這就是生命系統,也是複雜系統最讓人感覺振奮的想法——跨越層次的存在。

小說中展開了大量的對蓋亞這種超級生物體的利弊的討論。最搞笑的一段描述是,當蓋亞的一分子——年輕女子包綺思與老佩羅拉特的時候,全蓋亞人都能感受到那股喜悅——完全一點點的隱私都沒有。

目前,很多人開始構想未來的地球將會變成一個全球腦,但沒想到的是這種想法阿西莫夫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做過詳細的討論了。

更有意思的是,崔維茲他們在尋找地球的過程中,曾經拜訪過各式各樣的不同世界。在我看來,這些世界都彷彿在隱喻阿西莫夫看到的人類的各種可能未來發展。其中有一個世界叫做玻利亞,非常有意思。這裏面的人全部是雌雄同體,而且他們的頭腦中都已經植入了芯片,於是這幫人就可以直接意念操控外物了。這恐怕已經說對了人類未來的演化方向。 最後,他們在月球找到了一切的真相。原來影響謝頓建立心理史學的老機器人丹尼爾安排了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蓋亞這個星球的建立。他率領着機器人們滲透到人類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影響了整個人類的發展歷程。因爲受到機器人三大定律的制約,他們不能傷害人類,

而是善意地幫助人類發展。但最後,他們的能力仍然有限,必須要由人來作出那最後的第一推動。於是,人類將會朝向一個全銀河系都要演化成一個超級蓋亞的方向而努力。

個人以爲最後的對話非常精彩,深刻地討論了人和機器的關係。而且,還有那個最後的精彩絕倫的伏筆——難道飛龍是外星系的異類嗎?

五、基地與三體

最後我想簡單說一說我對《基地》和《三體》這兩部史詩級的科幻鉅著的比較和看法。記得在我剛剛看完三體的時候,我就興沖沖地給我們學院的一個法國外教推薦這部科幻小說,他聽了聽我的介紹,就說你應該看基地。看來,基地對西方人的影響超大。而且,這也說出了這兩部小說的相似性。他們都是以大宇宙這個尺度爲參考,都在用各種途徑探索人類的未來。

相比較來看,三體的故事性成分更強一些,而基地的科學探討的成分更強一些,但是故事性稍差。也就是說,如果你想看完整的故事,那麼首推三體。如果你想看關於科學的不嚴謹探討,那麼讀基地更合適。

《基地》的主題讀後感 篇8

《基地》系列小說是美國作家阿西莫夫寫的一套著作,以其高精度的預言準確性和科學性著稱。“機器人三大法則”是目前科學家們競相遵從的定律就是出自其手。而我,首次閱讀了他的著作之一《銀河戰地·基地1》。

《基地1》是對整個《基地》故事所進行的一個鋪墊,講述了“基地”組織的創始人——謝頓的故事。謝頓是心理史學的開創者和專家,他預測銀河帝國的首都川陀將在數年後迎來毀滅,而銀河帝國則將陷入長達3萬年的混亂期,期間科技倒退,民不聊生。爲了減輕這場災難,謝頓組織一個名爲“基地”的科學集團,最終因不能被理解而流放到了端點星。在數十年間,端點星連遭三次危機,終被成功化解。

這一部分是“基地七部曲”中的第一部,但它在故事的大致構架上已經基本確定了世界觀——銀河帝國時期,四王國時期和鉅富們統治的時期。正所謂“基地的義務是保證銀河帝國的科技文化”,不管是在野蠻“四王國”的入侵時期還是在鉅商們的執政時期,基地始終於混亂中不倒。

《基地》的第一部是到目前爲止最令我深有感觸的一部科幻小說。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的心理。在四王國侵略時期,基地首任市長哈定帶領基地人民巧妙迴旋,利用擁有核武器這一點,將四王國的統治者耍得團團轉。

《基地》創作於美國和蘇聯兩國的冷戰時期,因此這部小說特別受當時人民歡迎,人們覺得這就好像在講他們自己的故事一般,時間、背影和戰爭、想象,合成了《基地》這部文學鉅著。

看了《基地》這部小說後,反觀自己平時創作的小說,我覺得有很多不足之處。第一,人物性格特點不夠突出。在《基地》中,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都是非常突出的。如謝頓,他是一個有智慧,有遠見的人。作爲全書的主角,他爲故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思想貫穿全文,這就說明了故事主人公的重要性和他的作用,他應該是全文的一條主線,作爲故事發展的關鍵,他的人物設定就是一位有智慧,能學習成長的人。

第二,世界觀創作不夠流暢。按我目前的創作能力,我還無法獨立創作出任意一個完整的世界觀,也許是因爲我現在的學識還很淺薄的原因吧,我只能在別人的世界觀的基礎上再加以創作,卻無法到達完全原創的效果。我覺得《基地》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鑑例子。它一半是借鑑了地球上如火如荼的經濟戰爭,一半是通過作者的想象對故事進行了完善。這是一個很值得效仿的例子。

《基地》的故事不僅引人入勝,更教導了我要如何創作故事,在創作過程中,需要積累大量的知識,每一個著名的作家都擁有強大的知識體系,爲了能創作出我的原創作品,我必須更好地學習,吸收更多的知識。

《基地》的主題讀後感 篇9

這一天,太陽公公好像理解我們似的,早早露出了笑臉,小鳥也嘰嘰喳喳地叫着,彷彿爲我們送行。我們四年級各班同學,背上精美的書包,像快樂的小鳥,奔向我向往已久的勞動實踐活動基地。

基地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着我。在我們的主課上,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製作地動儀。第一步同學們開始鋸木條。我們用稚嫩的小手拿着鋒利的鋸條,小心翼翼的據着,不一會我的手上磨出了紅紅的印記,但我沒有放棄,終於把木條鋸好了。第二步是用木條粘地動儀的底座和框架。我先擺出了底座和框架的形狀,接着我認真的用白乳膠把它們粘好。二十分鐘後,底座和框架幹了,我把它們連接在一起,第二步完工了。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已經是下午了。老師走進教室,我們一起做了最複雜的工序——連接電線。地動儀在我們辛苦的工作中誕生了。

這天,我們不但放飛了心情,磨練了意志,收穫了快樂,體驗了成功,而且我們文明的舉止,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超強的動手能力,還贏得了基地老師的讚揚,展示了我們浙江路小學的風采。

回來的路上,我們還在擺弄着自己的作品——地動儀,勞動實踐使我們走進生活,提高動手能力。回憶着難以忘記的一幕幕,我怎麼能不興奮呢?這次勞動實踐使我受益匪淺,永遠不會忘記。

《基地》的主題讀後感 篇10

這是《銀河帝國》系列的第一本書,開頭便描述了神一樣的哈利。謝頓博士正在同一位數學家探討以川坨爲首都,涵蓋了整個銀河系的龐大帝國-銀河帝國的未來發展趨勢。通過謝頓博士自創的一門可以用數學工具計算未來的“心理史學”式,那位數學家驚奇地發現:整個帝國居然會在第三個世紀後全面瓦解!

當今,川坨上的高級人員早已知曉這個預言,於是自作聰明地把謝頓流放到了博士早就預料到的地點:端點星。在那兒,人們將進行一項爲復興帝國而編寫的《銀河百科全書》的計劃:謝頓計劃。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假象。

這本書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著,他的文筆十分簡練,卻又處處埋着伏筆,使後文更加精彩、逼真。他以“謝頓計劃”中的謝頓危機爲線索,將讀者拉入這美妙的意境之中。而且自己發現書中看似無解問題的破綻,用巧妙的筆法勾出幾位“智者”,由他們帶你解釋真正的答案。作者構思新穎,想象力超羣,給讀者徐徐展開銀河帝國的畫卷。

我不禁想,如此強大的銀河帝國存活了幾萬年之久,卻由於人們的忘我娛樂與君王的腐敗而土崩瓦解,那麼我們的當今社會則絕對是無比幸福的啊。在龐雜繁複的政治中心裏,沒有明顯的腐化不是非常難得嗎?我們要好好珍惜這美好的“黃金歲月”啊。同時,我們不能像基地開始建設的五十年裏一樣無比封建、專注於過去,而要向發動革命的賽佛。哈定市長學習他,學習他與時俱進的超前思維。

微風鑽進臥室,悄悄地平復我好動的心靈。“武力是弱者的最後手段。”我一遍遍地想着哈定市長的名言,默默地告誡自己、警示自己。

阿西莫夫的作品無比宏大,令我歎爲觀止,但我認爲他最傑出的作品,還屬《銀河帝國》系列小說。

《基地》的主題讀後感 篇11

阿西莫夫是此書的作者,他被讀者稱爲“神一樣的人”。美國政府還授予他“國家資源與自然的奇蹟”這個無與倫比的稱號,以表彰他的傑出貢獻。阿西莫夫也是一個全能型的作家,其著作幾乎覆蓋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但每一部作品,他都認真對待,讀起來讓人能充分感受到那種樸實,嚴謹而又風趣幽默的氛圍。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人類在一個小小的星球——地球上,經第一個會思考的機器人幫助後,統治了整個銀河系,並建立起一個龐大帝國——銀河帝國及之後的故事。

在這本書中,最令我敬佩的就是哈利·謝頓。他的年紀很大,頭頂幾乎全禿,還跛着一隻腳。但他雙眼湛藍,炯炯有神。他是心理史學創始人之一,也是基地的創始人。謝頓擁有着自己所研究的數學計算公式,運用這套公式,他預言出已存在了一萬兩千年之久的銀河帝國即將滅亡。我覺得他機智勇敢,沉着冷靜,勇於說出實話,在遭受到他人質疑時,依然堅定自己的信念,一心想着拯救衆生。

他所掌握的數學知識,更是令人瞠目結舌。想到自己學到的知識,真是小巫見大巫。我們應該向謝頓學習,飽覽羣書,豐富自己的知識,充實自己的大腦。堅定決心,向一個目標努力前進。水滴石穿,是指水不停地滴,石頭也能被滴穿。我們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