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

立命是什麼?立命就是自己要創造命運,而不是讓被命運束縛。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奮鬥之間的關係,我並不是完全不相信命運的人,但我更願意相信努力奮鬥的意義,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於找到了一種可以說服自己的觀點,袁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爲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

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的就是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爲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俗話說: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的時間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後代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人生能通過不斷的積善修德來突破命運的定數,讓固有的定數變爲變數,最終命運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就像老禪師所說: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這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好方法,給人以希望和啓迪,具有樸素辨證主義的思維特徵,讓人能冷靜面對世間的各種變化,勸人積極面對生活,可以說,讀此書,對事業,對生活有百利而無一害。《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

讀這本書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很慶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努力實行!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按照古聖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子孫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繁榮富強。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

人生在世,就要在修的問道方面有所成就,如果想做一個有益於世,頂天立地的人,就必然在立命,改過,積德和培養謙德四個方面下功夫。《了凡四訓》裏就強調了人的命運完全可以自己掌握,一生的成敗完全取決於自身所作所爲,正所謂其中的“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訓》雖然篇幅不多,但寓意內涵十分深刻,它結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展現出了真善美的中華傳統文化。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孝”四個篇章,論證了“種瓜得瓜,善有善報,積極進取,有願皆成”之理。

它平實而無虛華,深奧而不迷信,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流傳至今。

當我讀完《了凡四訓》後,也明白了許多道理,也發現了自己的許多幸福,說法,和做法都有些不正確。

當我們到達一個層次,就會發現命運無時不刻地在注視着我們,監督的我們,而我們卻無法看見它,感受它的存在。但我們只要一心向善,行得正,坐得端,做得直,爲自己積功累行,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滿幸福。

我們如果想要趨吉避凶,納福而免禍,且不說行善,首先要能改正過錯。改正過錯,鬚髮三心——恥心,畏心與勇心,具備了這三心,則有過即可改,正如春天的冰雪遇到了陽光,難道還要擔心它不消散嗎?“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當我做到了改過,就要學會行善,而善圖惡的區別就在於善是一心爲別人着想,而惡事只爲自己的利益着想。

現在,我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看。家長打罵孩子,老師管教孩子,他們都是爲了下一代好,是爲別人的利益着想,所以是善!我們爲了口腹之慾而殺害生擒時,都是在爲自己着想,想滿足口腹之慾,還要殺掉那些有靈性的動物,這不是惡嗎?

這些,就正所謂“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自我。”

現在社會這個大染缸是許多人迷失了方向,人們的妄想,慾望不僅沒有被控制住,而且還在一天天膨脹!他們胡作妄爲,還以爲不會有報應,真是自欺欺人!人們要早日回頭,千萬不要等到惡報降臨的才悔悟,到時候那真是欲哭無淚啊!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3

三年前,朋友送給我一本《了凡四訓》,當時讀完後,我半信半疑,覺得內容迷信離奇,不足以信。後來,王小虎校長在大會上多次提及此書,讓我再次有機會拿起它,這次再讀後感受不太一樣,結合自己我談些自己的體會。

作爲老師,首先要修改自己的言,解決口舌爭端問題。不再隨意評論攻擊其他國學和玄學界的前輩和名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實事求是地做些中肯的點評。其次,對評論自己的人,善意的批評要接受,惡意的攻擊要不放在心上。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給自己褒揚的人要知道感恩。

陰陽五行的觀點是,一個事物的發生和發展總是有兩個方面,事物本身不具備善惡,善惡的評判取決於你的視角。這個視角往往又決定在時間和空間的位置。在適當的時間和合理的位置,人要口出恩言。

其次,要解決身體不佳的問題。由於想的多傷神,說的多傷精,運動少導致脾無法運化而肥胖。

解決的辦法,我將學生以6人以小組,分成8組,每組選出一位負責任的組長,當我的教學任務偏重時,我可以吩咐組長去執行,如平時的聽寫默寫,作業訂正,都可以由組長去檢查落實。每週至少四次的活動,比如游泳,打球,跑步等等活動。同時在課前也要進行一些唱歌練聲練氣放鬆心情的工作。

根據五行學的觀點,人要得到一樣東西,必然會失卻一樣東西。很多人明明知道是錯,卻無法改過,不是沒有毅力,是害怕失去。改正缺點的同時會增加自己東西,但也會失去東西。因此在改過的時候,必須明白自己得到什麼,失去什麼。那種只有得到,沒有失去的觀點,不是陰陽五行學的理論,事實上也不存在。不過一般大衆比較喜歡聽。

再次,要修煉自己的心境。用境法,配合自己上面的行爲,這是內修的方法。以準提境作爲自己護身符。如唐太宗說的:以境照人,可以整衣冠。以史爲境可以知興衰,以人爲境可以明得失。

在《了凡四訓》中,有個功過格,寫着他積善的過程記錄。還有一個就是準提咒。很多人看了就過去了。其實這很重要,是他改命的三個方法之一。

鏡子的功能是要求自己的心能像鏡子一樣,雖然印射出世界的萬象,但本身還是一層不染。就像我們說的五行可以有萬物類像,但五行本身的定義沒有變化。在生活中,主要表現爲你要交接好的人,高尚的人,心裏要想好的事,這樣你的心境就會美好。其次,就是如果鏡子出現了不好的東西,鏡子不會反對,它會接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看到了,遇到了不順利的境況,首先不是拒絕,而是接受。所謂風風雨雨都接受。再次,就是不要去擦鏡子,希望這個不好的像擦掉。要知道這個心像雖然在鏡子中,但要改變,還是要自己去處理。也就是大家說的,先接受它,再處理它,這樣才能放下它。

如果你的心真能到了最高境界,境子中的像就沒有什麼好和不好的區別,我們現在做不到,那麼就多接觸好的東西。其實世間一切的美好,都是要用不好的東西成就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病方爲貴,無傷不是奇,格中能去病,財祿兩相隨。最後,必須拋棄以自我爲中心的認知世界的方法。這樣才能根本方向上不犯大的錯誤,也才能靈活的處理各種關係,並知道自己的錯誤。如果以自我爲中心,一切的決定以爲是自己的,那麼根本沒有辦法抵擋魔鬼的誘惑。

如果生辰八字是你,那麼大運流年都是你遇到的人和事,其中有好,有壞。大多數人到了這個時間段自然會認爲要這樣做,並認爲這是自己的意志。其實很多時候,是一種選擇。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爲了成功,是爲了成長。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使命。只要你能成長,那麼獎品就是成功。我很欣賞日本超一流棋手武功宮正樹,他說:我下棋不是爲了勝負,而是爲了追求棋道,因此總是認真的下每一盤棋。

好書不厭百回讀,今後的工作中,我應把《了凡四訓》作爲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常讀常悟,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成爲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4

《了凡四訓》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的教育書籍,全文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分四部分來講解如何改變命運。作者爲明代袁黃,字坤儀,後改名了凡,其以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

未學此書前,只知道人的命天註定,胡盤爛算不頂用。殊不知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了凡四訓是一本非常好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命運如何改變命運的書,好的修養德行福澤後代,對於我來說命由天定那是鐵的事實,生辰八字註定的,直到讀完了凡四訓,終於深刻的理解了“命由心造,福自我求”這句話的意思。

了凡先生一生本來已被算命先生算定,經過驗證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但同時也讓他沒有了人生的追求,有着“得過且過,陽坡地暖和”的惰性。其實人生總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奧妙隱藏其中,當你突然頓悟的那一刻,才覺得人生原來如此美好。了凡先生自遇到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爲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得多好,人的起心動念,是改變命運源頭,極善的人,經常會幫助別人,做一些好事,福德會隨着善行日漸增長,命運就不是定數;極惡的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隨着他造的惡日趨所損,他的命運也不是定數,取決於他的造業。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說你種下什麼種子收穫什麼果實,這個果實是不定期的,也許半年六個月,也許三年五載,也許幾十年甚至幾百年……

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裏的,也印證了:“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古語名句。讀完這本書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還認識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所在。

人們常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又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數千年以來,人人皆知有命運的存在,也都感慨命運的不可捉摸。命好命歹,心態最重要,一定學會反省自己的過失,發現並改掉自己的壞脾氣,對待他人要像對待自己一樣,纔會有寬容心,要一心向善,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斷學習,充實自己,讓自己成爲一塊對家族、對社會充滿正能量的磁鐵。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5

《了凡四訓》是明朝時期袁了凡爲教育後代子孫而留下的家訓,原名《戒子文》,對於被後人所拍成的電影,我受益匪淺。了凡先生平生是個人盡皆知的大善人,做了許多善事,因此也頗受人們的尊敬。他教育我們,人的命數是有限的,應當多多行善積德。但對於極善極惡的人,命數卻不能約束他們。因爲極善的人,如果平生做過許多善事,那麼他原本貧窮的命數就會因爲善事的多少而有可能變得富貴長壽,相反,極惡的人如果平生做過許多惡事,即使他的命數是大富大貴也會因此變得一窮二白。所以,了凡先生便勸誡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即使你不相信命數,但多做好事也是人生中的一大亮點啊!了凡先生通過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自己是可以改變命運的。他年輕時曾有位道長給他算了一卦,那道長所算的和他命運要經過的也都相符,道長曾說,他命裏無子。但因爲了凡先生積善太多,命數改變,了凡先生幸運的得下了一個兒子。他認爲:命運分先天和後天,先天命運是上天註定的,而後天命運則是由先天命運轉化而來的。如果一個人行善積德,命運便會因他而改變,往好的方向轉換;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命運便會因他而改變,往壞的方向轉換。所以,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這句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了凡先生則又做了補充,應竭力行善,竭力斷惡。善也有大小善之分,雖說大小善都是積德,但也有大小功之分。相傳有個縣令,無意中被黑白無常錯勾了魂,閻王便讓牛頭馬面稱他一生的功過,結果功大於過。縣令感到奇怪,他平時並沒有做很多好事啊。閻王說:“你曾阻止凡間皇帝動用百姓興修水利,勞民傷財,雖未攔下,但你一念之間爲所有老百姓着想,就是大功一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大善有時可能只是一念之間,不一定非要做完上千百萬的小善才叫大善。小善只爲一人,而大善則爲天下人。所以,我們也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也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啊!看完這短短的視頻,我原本浮躁的心也歸於平靜了,我由此領悟了很多,我也會努力,做一個行善積德的人。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6

這本小書是朋友送來的中華經典隨筆中的一本小冊子。作者是明代的袁了凡。總體而言是一本勸人行善、修身立命的理論指導書。其主要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中心思想,強調命運雖有天數,但自己亦可掌控,只要積德行善、謙恭有加,就能獲得福報,是爲因果報應。本書糅合了儒釋道三家之學的梗概,可以一方面使得我們初步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會增進我們的個人品格修養。

一、關於作者袁了凡其人

袁了凡,名錶,字坤儀。江浙人士(江蘇吳江還是浙江嘉善已不可考)。彷徨時因參訪雲谷禪師後,得以領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便立志多做善事、積功累德,以扭轉自己的命運,因不願再做一個受制於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名號爲“了凡”。袁了凡博學多才,天文、水利、象數、兵法、星宿無一不精通。棄醫從仕後,勤政愛民、興修水利、免除雜役、爲民謀利。官仕途中,因不認同提督對倭寇的使詐做法,被構陷革職,在死後終於沉冤得雪,得以善終。

二、關於本書的主要內容

四訓,顧名思義,是由四部分組成,具體包括“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其中“立命之學”爲其總結人生經驗、訓誡子嗣的《立命篇》;“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是他早年所著“改過第一”、“積善第二”;“謙德之效”爲其晚年所做的《謙虛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獨立成文,但其中義理又一以貫之,強調命由我作,善惡報應之理。

“立命之學”中,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完整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其童年棄文學醫,因偶遇異人預言他能夠仕途通達,於是棄醫從仕考取功名。隨後發現人生際遇與所預言命運絲毫不差,遂生懈怠。後機緣巧合,拜會禪師後終於瞭解了宿命論的錯誤,從此開始積功累德,自求福報。

“改過之法”中,作者論述如要行善積德,必先端正心態、改正缺點。敬畏天地鬼神,立定決心,以先賢爲榜樣,勇於改過。

“積善之方”中,作者重點說明了“積善餘慶”的道理,對於何謂真善、至善,做了充分闡述,勾畫了中國傳統的魯麗道德。

“謙德之效”,告誡世人要抑制自滿扶持自謙,即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擡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有我”。

三、一些感悟

舉凡世事,命運皆有安排,但“我命由我不由天”,在任何時候、任何背景下,主觀的力量都是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力量。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物慾橫流、信仰鬆動的現實世界,修身立德、改過積善、抑滿扶謙當是人真正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7

跟着學生的早讀,大聲的讀了兩遍《了凡四訓》,薄薄的一本書,大約幾千字吧,內心也在發生着很大的變化,由之前的不信、不認可,到現在越想越覺得非常有道理,國學經典,果然名不虛傳!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做的家訓,以此訓誡它的兒子袁天啓,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從善。並且以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現身說法,在早期驗證了命數的準確性,到後來,進一步通曉了命數的由來,說明人們完全可以改造和掌握自己的命運,自求多福的道理。

一直覺得“天命”是很神祕的東西,作爲唯物主義者,不相信真的會有一種叫做“命”的東西,而且也不相信它的神奇,不相信所謂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在這本書中,袁了凡將自己一生的經歷完完整整的寫了出來,淳淳告誡兒子,我就是這樣把命運給改了的,你按照我說的去做,你的命也就改了。這太震撼了!說的很簡單,但是仔細一想,把“命”改了,這不是開玩笑嗎?中國人的骨子裏,始終存在一個觀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也就是說袁了凡認爲“命”是可以由自己來改變的,在天命面前,人們並不是無能爲力的,人們可以充分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命運,改變命運。

既然袁了凡也談到,命運是可以改變的,那麼“命”一定是主觀的哲學範疇,而不是客觀的範疇,如果“命”是客觀的,那一定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無論你喜歡它還是討厭它,都是難以改變的,由此想來,儘管《了凡四訓》中有很多看似神祕的東西,但是在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上,還是唯物主義的。

袁了凡在告誡自己的孩子,多做善事,多積德,必有好命,做壞事,可能當時沒有惡報,但是必然會殃及子孫後人,正如《易經》所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也如佛家所云;“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通過修己正身,多做善事,最終達到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每天都在追名逐利,可是有沒有仔細想想,我們應該擁有這些東西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心胸狹隘?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我們是不是沒有羞恥之心呢?很慚愧,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經常打壓諷刺別人來擡高自己,妄言妄語數也數不清.既然如此,我們還整天奢求什麼功名利祿呢?即使有功名利祿降臨,我們“德能配位”嗎?

正如文中所言,要改過,我們要有三心,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要發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

讀此書,領悟精華,改變命運,自求多福!它會給我們帶來好運道,也會惠及子孫後代。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8

本篇細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了凡敘述十個案例以論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第二部分從八個對立面去精細論述“善”(爲什麼要細緻論述“善”了,因爲“爲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第三部分是將生活中的善行歸爲十大類,可對照而推而廣之。

在這裏,我將簡述了凡從八個對立面(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對善的細緻描述,很有啓發意義。

善的真假,判斷標準,是否有益於他人。一個人的言語,行爲,態度都是表象,動聽的言語,友善的行爲,恭敬的態度,爲世人所喜,但並不一定對他人有益。因此,存公心,有根心(真心),無企圖是真善。

善的端曲,判斷標準,善心純不純正。純正爲端,有雜念爲曲。如上所說,人的行爲表現可以選擇,但是內心是否真的純淨。

善的陰陽,判斷標準,是否爲公衆知曉。做善事被公衆知曉爲陽善,不被公衆知曉爲陰德。陽德的回報是“享世名”,名與實不符多有“奇禍”;陰德回報是“天報之”,爲自己,家人,子孫所享。所以古人多勸多積陰德。

善的是非,判斷標準,是否有益於社會,是否從長遠角度考慮。很多善的行爲,對於個人來講是道德水平極高的表現,但是不能用自己的高標準去要求或者號召普通民衆,普通民衆會因爲難以做到,或者說會因爲相形見絀,反而不做這類善事了。反而非善。

善的偏正,判斷標準,好心辦好事,爲正;壞心辦壞事,爲偏。好心辦成了壞事,爲正中偏,壞心也可能辦成好事,爲偏中正。

善的半滿,判斷標準,積善心誠,勤積善,施心真爲滿;心不真,誠,爲半。與你實際的貢獻的並沒有關係,心真誠,即使能力很小也爲滿;心不真誠,即使能力很多也爲半。

善的大小,判斷標準,引用原文:“故志在家國,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

善的難易,判斷標準,引用原文:“難捨處能捨,難忍處能忍”則爲難。

具體瞭解了善的內涵,本着一顆真誠心做事情,就是那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了。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9

《了凡四訓》這本書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是古代勸善書中的名片,內容涉及四個方面的訓誡,即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強調的是人的命運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控,一生成敗完全取決於自身所作所爲,所謂“命自我作,福自己求。”此書還值得一看。

我們是在李老師的帶領之下進入到這本書中的,以前,我總認爲文言文一點意思都沒有。還非常難懂,繞口。可當我真正的用心去理解文章內容時,卻發現文言文的好處:用白話要說一大堆的話,用文言文一、兩句就搞定了,而且越讀越有味道。

這麼多的句子,都使我印象非常深刻,有這樣一句話是我有很多感觸: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爲抉剔;大者如毒蛇齧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次風雷之所爲益也。”我的理解是:一些小的壞習氣,可能在你眼裏不算什麼,但如果不立即剔除就會引起許多事端;大的惡習要馬上徹底丟掉。如果有一絲猶豫,以後的惡果只有自己吃了。不論什麼惡習,就馬上改掉,或許現在不算什麼,長大後便會有居多壞事都來找你。就如手指裏紮了一根刺,如不馬上清除,化膿、流水,最後可能導致整個手會廢掉。一個小惡習會影響多大的事啊!

《了凡四訓》讓我找到了讀文言文的樂趣,也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所以,大家一定要多讀多看《了凡四訓》!就算看不懂也不要緊,要慢慢去摸索。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0

最後部分,了凡講述五則身邊同僚事例告訴兒子追求功名等志向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即持有謙恭之德。

《易》中講:“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我們也知道“滿招損,謙受益。”

爲什麼謙德這麼重要?謙虛恭敬是要發自內心。古人在觀察自然規律的時候發現,月滿即虧,水滿則溢……這些自然現象,因此在《易》中就形成了以陰陽變化的觀點來看待世界,這是一種認知觀。事物發展了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對面去變化。同理,對於人而言,當覺得自滿自大的時候,實則就是衰,弱的開始。因此古人所喜的狀態是半滿未滿的狀態,因爲永遠可以再加一點;而非盛極的狀態。

謙虛的品德可使人永遠可以進步。

今日讀此書,誠心改變些過錯。回顧過去,對照先賢,實乃瓦裂之身,愧疚難當。寫這些話其實並不是想要那些世俗的東西,只是希望能夠去除今日這般焦慮與擔憂,獲得一份平淡的幸福感。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1

1.正定與邪定

了凡在開始靜坐時,三天三夜都沒有妄念,看似非常入定,其實是因爲他顛倒夢想,聽天由命。表面上看起來很努力,其實是心灰意冷。禪師說,你怎能把爲人一世的願望一併舍掉呢?看到這裏意識到,本心不是讓我們無慾無求,讓我們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然後全力以不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本心的修行事中修,在做事的過程當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自我意識。關於正定與邪定,最近感悟特別深刻,感覺自己就陷入了邪定當中,活在了幻想的互聯網世界當中,對現實生活處於嚴重的逃避。而且自己用物慾把自己框住了,對於很多事物都失去了原始的動力與激情。這是失去生命本源的動力的,需要通過慢慢地跟外界接觸,恢復內心的活力。

現在開始參加外界的活動了,也願望多多跟人交流了,慢慢地打開了自己的心扉,讓自己增加生命的參與感與體驗感。

2.光求還不行,還要身體力行,付諸行動。

之前對本心有很多的幻想,總覺得只要堅持靜坐學習本性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都不知自己內心想要的是需要自己通過積極主動的努力付出實踐纔可以得來。而且本心是一門實踐的學問,只有在做的過程當中纔可以發現問題,學會獨立思考,不斷讓自己的自我意識提升,甚至提升思想的維度。最近見了很多人,給我的感觸最深的就是,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積極主動爭取,被動等待只會讓自己錯失很多機會。

3.起心動念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

在最近的生活當中,發現念頭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特別大。當自己處於抱怨、憤怒、恐懼的時候,吸引來的東西都是抱怨、恐懼、憤怒的,而且會影響人的心情,做事的態度以及做事的結果。當我抱怨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的身體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反思過去的生命當中,自己業障真的太重了。仗着自己有點聰明才智,鋒芒畢露,不把別人放在眼裏,攻擊打壓別人。而且心氣特別高,老想着自己很厲害,想要出人頭地,成就欲爆棚。尤其是在跟人相處的過程中,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只想着自己痛苦,說話毫無顧忌,不考慮別人能否接受。而且生活中由於理想與現實相差甚遠,於是整天怨天尤人,虛度光陰。這個狀態跟袁了凡一模一樣的。而自己對自己的認知僅僅停留在知道層面,沒有戒,更沒有懺悔,因此依舊重複着之前的模式,身心沒有得到改變。接下來需要加強戒的力量,尤其是拜懺,要增加改過自新的勇氣和魄力。

本心的成長是調心的過程,最近工作上遇見了一件事情,自己接納了自己的抱怨,然後整個念頭發生了轉變,做事情就會高效了很多,還出現了創造力。那一刻,我真正的感受到了接納的力量,也是我接下來要好好加強的點,訓練接納的力量。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2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奮鬥之間的關係,我並不是完全不相信命運的人,但我更願意相信努力奮鬥的意義,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於找到了一種說服我的觀點,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爲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爲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俗話說: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的.時間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後代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不管過去了多少年,我還是有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努力實行!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按照古聖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子孫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沒有現在這麼亂,一定會比現在更繁榮富強。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明訓。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我們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沒有仔細想想,我們應該擁有這些東西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喜歡捉弄別人,來擡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很慚愧,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經常打壓諷刺別人來擡高自己,妄言妄語數也數不清。既然如此,我們還整天奢求什麼功名利祿呢?

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

讀這篇文章,對我震撼很大。從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立志必須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日日如上述準則去做,相信我們的德行會增進不少。世間聰明的人太多了,到處可見,有改過念頭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卻非常少。讀完此文,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諸於行了。相信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進,同時。在此,感謝衆師。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3

經好友和學校推薦,我利用寒假假期閱讀了《了凡四訓》一書。《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所著。該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改書主要闡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講述“趨吉避凶”的方法;強調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積善累德,謙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夠求福得福善報無盡。

細心閱畢,猶如仰一座金佛,佛光四耀,讓我頭腦清醒,素心向上,對人生、命運、禍福有了本質的認識。

一、了其一生,善心永存。

袁了凡前輩,童年喪父,勤學習文,遇一老者,言其命數,一一覈定,預其無子,預其不登科第。雲谷禪師鼓勵他不要拘於天命,而應多行善事,必定會有福報。讓他“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出功過格,每日登記,善事不斷,果真中舉。“後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果真生一男。

這是迷信嗎?非也,。這不是純粹的拜佛求經,而是用實際行動來行善。天有好生之德,你存善心,行善義,冥冥中所願就會達成。這是自己種下的因,結成的果。你行善,會利於他人,也會間接利於自己,自己的天地就會開闊,所求即會成真。

所以,行善且是誠心行善,會提升自己的境界,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我幫人人,人人幫我。亦如此。

二、不避錯誤,誠心改過。

人貴有自知之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行善之人,亦會犯錯。《論語》中寫道:“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過錯是人人都看得見,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着。犯了錯,誠心改過,根本上改過,亦是善事一件,應樂而爲之。

三、積善之方,愛敬存心。

“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教我們心中要有大我。“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爲,斯可貴耳。”教我們克服困難去行善,愛人敬人之心長存,積善無窮,萬德可備。有人說過,感恩力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對於滴水之恩與我們的人一定,要涌泉相報,這是一種行善;對於陌生人的相助,更是高級的積善。“水滴籌”中那些急需幫助者,與我素昧相識,但每每我都捐出一份愛心,不論多少心意貴誠。

四、謙則受益,德高轉命。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求。時刻保持一顆謙遜之心,時刻保持高尚之德,命運之神,亦會青睞與之。

《了凡四訓》,堅定了我向善之心。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4

“命由天做,福自求之”,袁了凡早年遇到過一個算命先生,這個先生給他算了一卦,說他將來在縣考中可以考到14名,府考能考到71名,提學能考到第9名。結果第二年的考試中,果然如這位先生所料,考試的名次分毫不差。

後來,這位先生又接連給他卜了幾卦,每次都算對了。於是了凡請教此生的命運,算命先生說他只能活到五十三歲,做官只能做三年半,膝下無子,半生無福。因爲算命先生的話屢屢應驗,所以袁了凡對此深信不疑。自此之後,聽天由命,不思進取。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和尚,和尚對他說,你雖然命中註定沒有多少功名,也沒有兒子,但是這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

《周易》這本書就是用來趨吉避凶的,如果命運不能改變,那何來趨吉避凶?《詩經》裏也講“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人要自己經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忤逆天道,要自己爲自己增加福祉。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要有什麼宿命論的包袱,說誰誰就註定有福,誰就註定無福,這都是可以改變的,人的福氣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修行得來的。只有明白了這一點,人才能真正的掌控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5

四個方面來講人的一生如何能過得好些,不至總囿於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四個方面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認真讀後認爲了凡有了很系統的生活方法,雖舉了一些虛妄的例子,但道理是實質有效的,很值得借鑑。

一,立命之學,人生之根本。

這裏的立命可以分兩部分看,一是立目標,二是立標準。而標準就是現今的價值觀,什麼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的,就是你要確立一套標準來衡量及運用到處理你與周圍的人、事、社會及至世界與宇宙的關係。就如錢幣幾乎可以衡量一切並處理一切,沒有它就只能以物易物,會造成整個關係網的不方便,並複雜化困難化交易進程。所以沒有也可以,但有了之後就絕不想再失去。

了凡曾被算命先生算定命運,近半生框於其中。後經指點了悟,命由天,福由己,自此脫框。

《易經》所講,都是爲君子的生命成長所謀劃,並具體教導如何趨吉避凶。如果天命是不變的,怎麼能趨吉避凶呢?

孟子說過,那些仁啊義啊禮啊智啊,是人本性中本來就具有的,只要想要,就可以得到。所以,仁義道德,是我們想求就可以求得的。但是,功名富貴怎麼可能我們想求就能求得呢?

人的命運好壞,離不開人的心。假如從心這個層面上去尋找,那就沒有不感應的,求不求在於自身,不只是道德仁義我們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貴其實也是我們想求就能求得。我們既可以向內求得道德仁義,同時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貴,內外都有所得,這纔是正確的追求。

二,改過之法,走上叉路的抉擇。

人生一世錯漏不可避免,但如何面對卻是人生考驗,不得法誤終身。一般而言,最好的方法是從心靈上徹底根治,一旦心念上清淨了,你的每一個當下也就清淨了。不好的念頭,在還沒有冒出來的片刻,你就能覺知到,而一旦覺知到,就不會再冒出來了。如果做不到從心靈深處徹底解決,也要想清楚道理之後再去改正錯誤。如果連想清楚道理都做不到,就應該針對具體的事情加以改正。既着眼於根治心靈,又兼顧具體事務的話,也不算失策。但若眼裏只有具體的事務而忽略了心神的修煉,那就很愚昧了。

事實上,那些罪業深重的人,在平時生活裏也有反映:有的會心神閉塞、頭昏健忘,有的會無緣無故就心煩意亂,有的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會消沉沮喪,有的聽到正確的言論就會悶悶不樂,有的幫助了別人卻招來怨恨,有的甚至會口出狂言、失去理智。這些都是錯亂應對失矩累積之怪相。一旦出現這類狀況,就必須奮發圖強,痛改前非,千萬不要耽誤了自己。

凡是說禍福都是自己造成的,乃是聖賢之論;凡是說禍福都是天註定的,都是世俗之論。

幽閉了一千年的黑暗山谷,只要有燈光照進來,就一下子除掉了千年的黑暗。

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爲貴。

三,積善之方,人間正道是滄桑。

善從正,正念積,則善養浩然之氣,身心俱上佳。

要常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得還不夠純粹:要麼想做善事而行動卻不夠勇敢,要麼幫助了別人但心中其實有遲疑,要麼雖然勉力做了好事卻言語失當,要麼醒的時候能夠自律,而醉的時候就放縱自己。自己認真反省,覺得所做好事與所犯之過相比較,過要大於功,實在是虛度了很多光陰。莫以善小而不爲,莫以惡小而爲之。

四,謙德之效,君子以厚德載物。

滿招損,謙受益,上善若水。吉凶的預兆,一般是先萌動於內心,而後在言語行動裏體現出來。一個人如果心地淳厚,就常常會有福氣;一個人如果待人刻薄,那就常常會有禍害。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

做得不夠好,或是因爲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夠,感應還沒有到來。我們需要的是自我反省,即使別人毀謗我們,也把它當作是自我的磨鍊和考驗,欣然接受,有什麼好憤怒的呢?

如不願意做過於繁瑣的事情,不能包容別人,心胸狹窄,經常恃才傲物,說話輕率,隨意議論,這些都是福德淺薄的表現。

總體說來人要先有目標及價值觀,然後持之以恆的前行中不斷修正,逐漸積累正念正覺並謙恭有德,自然有志者事竟成。但今之所謂有志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故無恆不謂志。

作者“了凡”,意思是證悟了關於創造自己命運的深刻道理,不想像凡夫那樣被命運束縛,覺今是而昨非。了凡名字本身就是從宿命開始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一次領悟,先了解平凡再了結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