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上帝擲骰子》的讀後感(通用13篇)

《上帝擲骰子》的讀後感(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上帝擲骰子》是一本罕見的、精彩的、由非科學家談論科學的作品。它表明:科學不是科學家的禁臠,科學對於公衆來說,經過努力也是可以親近的。接下來小編整理了《上帝擲骰子》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上帝擲骰子》的讀後感(通用13篇)

《上帝擲骰子》的讀後感 篇1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開始閱讀《上帝擲骰子》這本物理書,闡述了量子論的故事。對於量子的接觸,我映象最深的是微信上傳的一個小視頻,一個科學家利用量子技術,做了一張透明的塑料(也許不應該這麼叫),科學家躲在塑料後時立馬就隱身了。讀了這本書,才知道量子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回事。

剛開始讀書時,我大致閱讀了第一章和第二章,上帝呀,沒看懂。真想放棄算了,一本開頭就看不懂的書,真沒有興趣讀下去的。看到羣裏,大家每天積極打卡彙報閱讀進度,我有點反悔了,大家都能堅持好好讀書,我自己怎麼能這麼容易就放棄呢?好吧,拿出學生時代的學習勁頭。

我準備了一本筆記本,一支筆,坐在電腦前面,準備用最原始的方法閱讀,那就是讀幾段,記一記。比如,赫茲,是德國的科學家,他做了銅球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而電磁波存在是麥克斯韋的理論預言,人們就好赫茲的名字作爲了頻率這個物理量的單位。就這樣,我運用蠶食桑葉的精神,每天閱讀兩章,每天記個簡單的筆記,硬是將這本書啃完了。

整本書看完,內心深處不禁爲科學家們喝彩,被科學家們的精神所感動。量子論的研究,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但是一個個的科學家們,都積極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去驗證,去辯證,他們在追求科學真理路上矢志不渝,他們推動着社會無與倫比的進步。

這本還滲透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篇幅很短,在第四章中,瞭解到湯姆遜父子均獲得了諾貝爾獎,居里夫人與其女兒女婿均獲得了諾貝爾獎。我想:如果我也是個科學家的話,我家孩子是不是也應該是個科學家呢?真有點印證了我們的老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生來會打洞。”

《上帝擲骰子》的讀後感 篇2

從三月初到四月中旬,這本書斷斷續續地看了一個半月,在最近終於看完並有時間能夠回憶總結一下了。選擇看這本書也是自己從小對物理特別是天體物理的愛好,其實並不真正瞭解量子物理。看完這本書只能感嘆一句:太牛逼了。這個世界上最接近上帝的人就是——物理學家。

剛開始看的時候都是一些物理學的基本常識以及發現各種物理現象間有趣的實驗和物理學家的故事,而且書本也是按照物理學的發展史寫的,所以開始時比較易懂。作者以光子是波還是粒子,這樣一個終極大問題貫穿全書,可以說量子論的發展就是基於物理學家在光子到底是波還是粒子這個問題上發展起來的。而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出現,有時候波派發現了新的理論並且通過實驗證明了自己的猜想佔了上風,那個年代的人就更偏向於相信光就是波,而同理粒子派也會採用自己的方式給予反擊。所以讀者從頭到尾都會帶着一個疑問,到底最後是波還是粒子勝利了呢?

高中物理告訴我們,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記得當時我還問過我一個同學:“光的波粒二象性是不是就是光子在做正弦運動,一會上一會下。”依然記得那個同學鄙視我的眼神。後來我就都知道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在不同的實驗環境下出現的,光子波的性質是在雙縫干涉和單縫衍射實驗中發現的,因爲光波在這些經典實驗中,完全符合光的性質。另一方面,光電效應實驗卻又說明了光完全具有粒子的性質。二十世紀的物理學家真是難以接受這樣的想法,因爲我們印象中的物理就應該和數學一樣,精確無比,只要有物理理論,能夠算出幾萬光年以外恆星的運動軌跡。但是,後面的故事纔是真正讓人大跌眼鏡。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高中沒有好好學習物理,反正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之後就再沒有往深處學習過物理。“哥本哈根解釋”絕對是顛覆我想法的。哥本哈根派說,我們所學習的經典物理的觀測方式都是有一個使用範圍的,在微粒的領域裏,如果還採用普通的觀測方法,這種不確定性就會擴大,所以觀測到的結果就不精確,就不是粒子原本應該有的屬性。還有更厲害的不確定性原理,這個原理說,一個粒子的所有物理量,比如動量和位置,我們不可能同時觀察到這兩個物理量,但是一旦觀測時確定了其中的一個,另一個的不確定程度就會變的無限大,從而影響到真正的數據。所以說,上帝有時候會扔個骰子讓大家猜猜概率。

不管怎麼說,書是看完了,似乎平常簡單的生活中並沒有這麼多複雜的物理現象,也不會讓你去做薛定諤的貓的實驗。即使上帝在擲骰子,也不會影響到經典物理奠定的現實世界。學會了量子物理我的股票也不會大漲。但是人不就是應該這樣的嗎?充滿好奇心,希望能夠認識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任何規律。或許再前進一小步就能夠真正明白到這個宇宙的終極規律,那又爲何不去做呢?朝聞道夕死足矣。

《上帝擲骰子》的讀後感 篇3

愛因斯坦:“玻爾,親愛的上帝不擲骰子!”

玻爾:“愛因斯坦,別去指揮上帝該怎麼做!”

這段耐人尋味的對話出自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在這屆會議上,愛因斯坦、玻爾、普朗克、海森堡和居里夫人等物理學界的天才大師們聚首一堂,對量子理論的未來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以尼爾斯·玻爾(量子力學的奠基人)爲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爲:自然界是由概率組成的,任何事物的的發展結果都是按照概率來分佈。愛因斯坦,作爲相對論的創始人,堅定不移的認爲“因果論”是物理學的根本,一切的發展的都有規律可尋。將近100年後的今天,量子理論出現在現在文明的各個角落,從電腦到激光,從核能到生物技術,尖端科學領域幾乎無一不依靠量子理論。從這個角度來看,玻爾在與愛因斯坦的那場世紀辯論中應該是略勝一籌。

量子理論是一個複雜的物理物理謎題。在量子論誕生100多年後的今天,大衆依然對量子的概念困惑不已。這也正常,目前就算最頂尖的物理學家也很難對量子論究竟是什麼下定論,就連它的創始人玻爾也說:“如果誰不爲量子論所困惑,那麼它就是沒有理解量子論”。我從高中開始就對物理和宇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時還考慮過選擇物理專業。奈何上了幾節中等難度的物理課後,我深深的感受已經觸碰到了智商的天花板,只得轉投數學經濟。近幾年,國家在量子物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量子衛星、量子通訊和量子計算機等領域可以說已經領先於世界。在這樣的背景下,不瞭解一點量子物理的知識以後怎麼能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上帝擲骰子嗎?》是一本量子物理的科普佳作,作者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量子物理的發展過程於基本理論,將物理學家的思想碰撞比喻成量子物理的“三大戰爭”,閱讀起來甚至有點激動人心。不過,就算本書中只介紹了量子物理的一點皮毛,對於我的世界觀依然有很大的衝擊,在這裏就撿幾個感悟最深的說吧。

一、從三次”波粒戰爭”看科學的發展。

三次“波粒戰爭”基本是圍繞着光到底是一種“粒子”還是一種“波”展開的。第一次“波粒戰爭”始於17世紀。當時人們普遍認爲光是一種波,著名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笛卡爾在他的書中率先指出:光是一種壓力,在一種媒介中傳播。後來人們給這種媒介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以太”。到了18世紀初,牛頓在他的著作《光學》中闡述了光的色散與疊加,從粒子角度駁斥了“波動說”,成爲了之後100年物理學界的金科玉律。這場“波粒戰爭”還可以看做是牛頓與羅伯特·胡克之間的私人恩怨。胡克作爲“波動說”的支持者曾經直接了當的指出牛頓的色彩複合理論剽竊,而“微粒說”則不值一提。這直接導致爭強好勝還略有點小心眼的牛頓的堅定反駁,並以他的天才讓”微粒說”取得了第一次“波粒戰爭”的勝利。不過“波動說並沒有就此沉淪,他們蟄伏起來等待着下一次的機會。1807年,托馬斯楊在他的《自然哲學講義》中公佈了著名的雙縫干涉實驗,光線穿過兩道細縫之後在屏幕上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條紋,這點燃了“第二次波粒戰爭”的導火索。後來的泊松亮斑實驗和測量光在不同介質中的速度實驗,“微粒說”在耀武揚威100多年之後幾乎沒有什麼抵抗便宣告失敗。第三次波粒戰爭開始於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之後,愛因斯坦在其基礎上大膽的提出了“光量子”概念,讓“微粒說”再一次站上時代的臺。不過第三次波粒戰爭以雙方的握手言和結束,物理學家最後被迫承認光具有粒子和波兩種性質。科學的大廈就是這樣不斷推倒又不斷重建。玻爾雖然在論戰中略勝一籌,但誰又能保證100年後人們又會發現宇宙確實是由固定的規律塑造而成的呢。

二、意識如何作用於物理世界

物理學家薛定諤曾經設計過一個著名的物理實驗:將一隻貓關在裝有少量鐳和氰化物的密閉容器裏。鐳的衰變存在機率,如果鐳發生衰變,會觸發機關打碎裝有氰化物的瓶子,貓就會死;如果鐳不發生衰變,貓就存活。根據量子力學理論,由於放射性的鐳處於衰變和沒有衰變兩種狀態的疊加,貓就理應處於死貓和活貓的疊加狀態。這隻既死又活的貓就是所謂的“薛定諤貓”。薛定諤將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延伸到了宏觀世界的不確定性,但是按我們的平常受到的教育,客觀規律不隨意志轉移,貓即死又活實在是違揹我們的邏輯。但是如果我們將一個人放進這個容器中呢?如果他最後生還,他肯定不會承認自己當時處在一種死於不死的疊加狀態。這是爲什麼呢?按照量子理論來說,我們人類作爲有意識的觀察者,在進入容器的那一刻已經開始有意識的觀察自己的狀態,在我們觀察自己的同時,波函數已經坍縮,就像當我們打開容器觀察那隻可憐的貓一樣。我們作爲有意識的生物,在思考世界的同時,也對世界產生影響。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曾經說過“

汝未來看此花時,汝花於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與量子物理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笛卡爾曾經說過“我思故我在”,接受唯物主義教育的我們一直對這種唯心主義思想嗤之以鼻。但是我們是否考略過宇宙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呢。如果宇宙擴張的的速度慢一點,宇宙將會迅速坍縮成一個黑洞;如果宇宙擴張的速度慢一點,宇宙中的物質就會四散開來形不成我們看到的行星,而這個速度的誤差只有能有10^(-55)這麼多。“人擇原理”告訴我們,宇宙之所以是現在的模樣,是因爲如果他不是這個就不會有智慧生物來談論他。我們無法確定這種唯心主義的觀點是對是錯,但是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看世界,世界也許確實會變得不一樣。

《上帝擲骰子》的讀後感 篇4

就像很多書評已經說過的一樣,這是一本非常感性的、有趣的有關量子力學的書。作者很努力的讓普通讀者對量子力學這種深奧的東西產生興趣。但是既然涉及到了量子物理,這本書肯定也不會太容易懂,枯燥和數理性的東西不會因爲敘述語言的改變而改變,也就是說難懂的東西還是非常難懂。

如果沒有什麼理科常識,這本書還是會讓你雲裏霧裏的,我已經看過兩三遍了,不懂的地方還是不懂,而且看過了以後你絕對不能把這本書拿來炫耀你的知識面,因爲你很難記住具體內容。

但是我還是覺得這是本好書,因爲他能讓我窺見另一種不同的風景。我一直學的是所謂的文科,對於文學、藝術這片浩瀚星空的大師們我從來不陌生,儘管知道也許有別的星空存在卻很少探詢過,或者說從來不曾找到過路徑。在看了這本書之後,我卻發現科學界也一直那麼熱鬧。從破到立,從立到破,從來就沒有絕對的真理。

那些昔日遙不可及的大師們也有着很鮮活的性格,牛頓不是一個拿着蘋果嚴肅的天才,卻是一個有些小肚雞腸的性格強硬的科學界的權威,而薛定諤不僅僅只有他的貓,愛因斯坦是科學界的先驅在最後卻淪爲了保守派……這本書至少讓我看見了另一片星空,雖然因爲自己的侷限,視線朦朧,仍能被星光照耀和感動。

《上帝擲骰子》的讀後感 篇5

這是一本朗朗上口,語言風格特別誘人的“科普史話”,難怪那麼多人推薦。

看到豆瓣上一致的好評,加上中亞大減價,於是果斷買了這本,趁着這段時間工作不是很忙,想着趕緊看完它。怎料到,作者居然能把深奧的物理科普文寫得如此的生動有趣,捧起來簡直欲罷不能。

後記中,作者一再的強調,自己不是專業人士,僅僅是愛好而已,原本這個系列只是在新浪連載,成書大約也是巧合。但是看了全書,打心底感慨,能把量子物理的發展和原理理解到這個程度,作者本身也快成神了。不得不由衷的讚歎一句,高手在民間啊!

爲人類所有那些敏銳聰慧的大腦鞠躬!

補一句:莫名地被全書最後一句話擊中了。突然有些莫名的感同身受,不能體會再多,唉。

《上帝擲骰子》的讀後感 篇6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一書作者曹天元先生對量子論是十分投入的,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對研究量子論在科學領域上有什麼重要貢獻,但是他對量子論歷史的精彩描述卻吸引了衆多門外漢的興趣,並開始對這一理論略有所知。

從書名來看,我們不難知道這啓發於愛因斯著名的“上帝不擲骰子”的否定式吶喊,儘管事實已經證明了它的錯誤,霍金也如此說:“上帝不僅擲骰子,而且他總是把骰子扔到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但是,整個量子論的發展歷史卻都是圍繞這麼一句看似簡單卻難以解答的話在進行着艱難的論證。而讓人讚賞的是作者的書名就足以成功地引發了我們這些入門者對這樣一本科普讀物的興趣,渴望從書中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當然,好的書名充其量也只是個引子,更重要的是書裏面的內容。我想除了一些專門的學者,看過這本書的人都會認可這本書是科學與文學的完美結合,至少從我所知道的信息來說是的。它主要講述那段讓人本覺得晦澀難懂的量子物理歷史,然而事實證明,幽默的筆風、生動的語言描述卻讓《上帝擲骰子嗎?》更能爲大衆所接受,讓普通的人們也能嘗試去一探量子論發展歷程的究竟。

不過,雖然我是讀完了這本書,但是說實話,也只是記住了個大概而已,這就好比說當年我們初高中時候學的歷史課,也只是留下模糊的印象。但是不得不說,曹慶元先生的文筆着實讓我深刻記住了我以前只從課本上看到名字的科學家。因爲他不會像我以前所接觸的教科書一樣,只是簡單地將人的生平簡介列出來而已,他把他們的性格加以誇大化、趣味化,讓科學家們的形象躍然紙上。當我看到愛因斯坦與波爾之爭時,我是有點驚歎於愛因斯坦的執迷的。畢竟,我所接受教育似乎已經讓我幾乎相信偉人們是完美的,他們的思想似乎都是正確的,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中國孩子在年幼時的困惑。另外要說的就是書中“飯後閒話”的部分,通過這個部分,我才知道原來我初中所認識的浮力定律的來由的故事是這麼的薄弱無力的,自由落體實驗是否在比薩斜塔出現也是無從考證的……它讓我推翻了之前很多在認知上有巨大錯誤的地方,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讓我重新去審視自己在學校課程中究竟學到了什麼。

儘管誠如作者所言,這部書只是一篇非專業的科普文章,但是我認爲他做到了科普文章最想要做到的事,那就是以科學普及大衆。雖然說《上帝擲骰子嗎?》並不具備最嚴謹的語言,但是作爲讓大衆瞭解一些科學常識的平臺,它做的十分傑出。僅從作者運用如此巨大的心血把自己所瞭解的知識一一展現在詳細描述出量子物理歷史的行動中,我就可以感受到他對量子物理的熱愛,他廣闊的知識面更是讓我深深地爲之折服。我們閱讀書籍不就是爲了讓自己能夠擁有像作者一般的知識量去更深層次地思考我們在生活道路上所遇到的問題嗎?我渴望着能有更多這樣的讀物讓我能在閱讀中可以提升一下自己的科學知識!

《上帝擲骰子》的讀後感 篇7

爸爸假期買回來一本書,這本書最初吸引人的地方,絕對是這個有趣的書名——上帝擲骰子嗎。副標題很“嚇人”:量子物理史話——一個上學時惟恐避之不及的東東,現在卻饒有興趣,成爲每個晚上的牀上讀物。以前看過許多科普類的書,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觸與其他的書所帶來的是完全不同的,它既融入了文藝類書籍所注重的文筆措辭,又有傳奇故事類的引人回味的故事情節,最令人稱讚的莫過於它是將精神、意識這些科學裏的異客暗度陳倉,在故事情節引人入勝的同時,又讓引發讀者無限的思考。

本書講述的是一段激動人心的科學歷史,它帶領我做一次量子之旅,從神話時代出發,沿着量子發展的道路,親身去經歷科學史上的烏雲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輝光,穿越重重迷霧和險灘,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們並肩作戰。除了回顧基本的歷史背景,還將向着未來探險,去逐一摸索量子論面前的不同道路,闖入人跡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們一起開疆擴土。從字裏行間,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對那些在量子物理界光耀千秋的科學家的崇敬和對量子物理界的每一個突破都有着由衷的激動。這本書在敘述方面最成功的莫過於它不是簡單講述量子物理科學家們的貢獻而是將其符號化,而是從各個角度闡述這些人的性格特徵,讓他們的形象躍然紙上。如愛打賭的霍金,晚年倔強的愛因斯坦,寬厚的玻爾等等,而同時他抓住科學界的一切可以發揮出趣味性的地方發揮,如“薛定諤的貓”,“量子自殺”等等。總之,作者儘可能用“與時俱進”的言說方式來向大家講述一段大大改變人類發展的歷史,一部科普作品的意義不應該單單在於普及科學知識,更大的作用還是在於激發大家對科學的興趣,培養科學的態度,同時讓公衆認識到這些在幕後推動人類前進的科學英雄。 在這本書中,讓我驚歎的,不僅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繚亂的絢麗風景,更來自於人內心深處的思索和啓示,它深深得引發了我對於信念、真理、追求、科學等的思考,開始教會我用一種更爲理智的觀點去看待自己身邊的一切,去看待自己追求的一切,我強烈得感覺到科學深植在每個人心中那份不可抗拒的魅力。

讀過這本書後,我開始慢慢明白,科學乃至社會的進步,是需要不斷地跳出狹隘的思維,20世紀初以來的無數大師,從舊理論的叛逆者漸漸走向新理論的對立面,他們可以接受那些舊的東西被自己所顛覆,卻無法容忍僅僅十多年後,自己就成爲了被顛覆的對象。也許在他們心中,一直存在着一種堅定的信念—所謂科學,一定存在着終極的真理。於是當被自己奉爲真理的宮殿搖搖欲墜的時候,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誓與理論共存亡。量子,這個激進的理論也許有一天也會被時代所拋棄,取而代之的是更匪夷所思,更難以理解

的理論。我們如何在時間的潮流中不至成爲一塊頑石? 我們需要擁有科學的精神,去無條件地相信一切看似不可能的東西,去勇敢地質疑一切看似無懈可擊的理論。我相信這就是科學的精神,所謂“不破不立”。

可悲的是,從小到大,我們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去吸收,去相信一些東西。就好像自己用20年雕塑幾百個千奇百怪的陶瓷雕塑,然後相信他們是這個世界的基礎。然後來到社會上,去親手把曾經堅信不疑的東西拋棄。我用幾年時間砸掉了之前大多數的雕像,卻發現自己已經沒有能力去再去雕刻一座新的出來,因爲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自己獨立去思考,去判斷。我們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貧窮,一種精神的極度貧瘠感。 於是我們開始懷疑,開始越來越不相信曾經堅信着的一切。網絡上許許多多的所謂“真相”和“揭露真相”都不過是一面之詞;所謂的新聞也許一直是政治的幫兇;批判着權威的“草根”也許只是譁衆取寵;而我們所相信的一切也許都沒有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真實。

放下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已經被震驚地難以思考。我曾以爲只有在科幻小說裏纔會出現的東西,其實離自己並不遙遠。不過,即使在精神世界的暴風雨中間,當我們回頭瞥一眼這個井然有序的世界時,還是依然能感覺到一絲陽光的氣息透進我們的心底的。因此,哪怕我們需要換一種眼光來看待真理、看待世界,我們也依然要保存一份捍衛真理的科學精神,依然要保存一份獨立思考的精神,那是清醒、嚴謹、尊重真理的探索精神,正如書中所說懷着“深深的激動和無比的好奇”。

《上帝擲骰子》的讀後感 篇8

1887,德國,赫茲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也表明光是電磁波的一種。

17世紀,在光學領域,牛頓的微粒說與胡克的波動論產生第一次交鋒以牛頓的微粒說獲勝,但不可否認胡克貢獻特別大。

1807年,楊的雙縫干涉實驗和《自然哲學講義》開啓了第二次波粒戰爭,在經過菲涅爾和傅科等人的攻克後,波動論取得了無可撼動的勝利。

1900年,開爾文發表演說認爲物理學的大廈已經落成,剩下的只是修飾工作,只是上方飄蕩着兩朵小烏雲。

1900年,普朗克創造普朗克黑體公式,適用於所有波段黑體問題,量子應運而生,光電效應無法被解釋。

1905年,愛因斯坦華麗登場,這一年他發現的東西太多,註定成爲漫天星星中最閃亮的一顆,也提出了光量子的說法,波動與微粒第三次戰爭再次開啓。

1923年,康普頓效應誕生,波粒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但依然誰也奈何不了對方。

1911年,第一屆索爾維會議召開,優秀的物理學家們齊聚一堂討論量子,並無法短時間獲得突破。

1911年,玻爾模型橫空出世,在原子時間掀起一股閃亮的煙火,但因無法擺脫傳統電磁理論,最終還是走向衰敗,波粒戰爭持續陷入了僵局。

1925年,海森堡創立矩陣運算,並聯同波恩、狄拉克等人披荊斬棘,量子物理閃耀新的光芒。

1926年,薛定諤提倡量子的波動力學,創立薛定諤方程,與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對立。

1927年,海森堡發表《不確定性原理》,波爾提出“互補原理”,至此,波粒二相性基本確立。

1927年,索爾維會議召開,愛因斯坦在與波爾的爭辨中輸的一敗塗地,隨後兩次辯駁依然是愛因斯坦失敗,但直至死亡愛因斯坦依然相信世界是決定論的。

1935年,“薛定諤的貓”成爲了對抗量子力學的經典武器,成爲一個科學史上的奇異現象。

後來無數的物理學家,爲這神祕的量子理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用無數的汗水,去提出一個個理論猜測,更是用無數的耐心,去用實驗驗證這一個個理論。

朝問道,夕可死矣,在這書中出現了那麼多的物理學界大牛,每一個人的名字都伴隨着一種成就出現,那短短几句介紹的後面,充滿了漫長歲月的等待與艱辛,而在這個名字的後面,又有多少在這個領域奮力卻不爲人知的名字。

有一種熱愛,叫做不瘋魔不成活,只有極致的熱愛,再去爲這份熱愛花費無數的時間,而且還必須忍受着一次次失敗的打擊,懷着足夠的耐心去進行着下一次的實踐。

看到那“兩朵烏雲”的時候就想到了陳銘與詹青雲的辯論,知識的壟斷到底會帶來什麼我們並不得知,但科學的進步,對於我們來說,總是極好的。

愛因斯坦晚年是最大的頑固派,或許這是一種錯誤,但是我覺得這與其說他無法接受量子的不確定性,更應該說是他對經典物理學的那種萬物因果律的無法放下,那種物理學的榮光,確實太過耀眼了。

以前總覺得牛頓只是一個力學的符號,不知道這是一股到底多大的力量,現在才知道,這個人是真正的巨人,那些看似簡簡單單的理論,改變了世界。

《上帝擲骰子》的讀後感 篇9

本書前半部分主要是關於量子力學的建立,其中的知識點及推論在本科的專業課學過,尤其是作爲一個學渣對這些知識半懂不懂,所以在閱讀過程中整理重構了過往的知識,讀起來一氣呵成。

沒有直接對理論進行解釋,而是從歷史的`角度出發,一點一點展示在風雲變幻的時代裏,科學家們怎樣遇見一個又一個問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一次次地三觀盡毀,而後重新建立起新的三觀。爲什麼這麼假設,怎麼進行的推理,爭鋒相對的辯論,量子力學就這樣一點點地建立起來,而讀者也對量子力學理論和量子力學的思想有了最基本的認識,讀起來可謂是酣暢淋漓。

後半部分則是量子力學的發展歷史,依舊很有趣。其中,各種理論繁多,果然只有腦洞大的人,才適合搞科研,作者對各種理論的解釋簡單明瞭,略顯泛泛。

在我看來,理論從來都是一種簡化,研究則是往更深的地方去,然後發現以前的簡化不適用了,恍惚間,只能重新建立起新的理論來解釋世界了。

綜上,科學大概就是不停地證僞而後重建吧。

《上帝擲骰子》的讀後感 篇10

看完了曹天元的《上帝擲骰子嗎?》總體來說這是一本非常不錯的科普書,尤其是前半部作者寫得非常生動,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物理學,都值得你看看,當然並不是說這本書就簡單易懂了,畢竟這是一本介紹量子物理髮展史的書。

第一個感受,原來科學並不是絕對的真理,並不是說科學就都是正確的,很多時候我們認爲正確的科學知識,若干年後卻發現是錯誤的,科學是在演進的。所謂的科學其實是人類不斷通過自我否定,不斷反思,探索與拓展,讓我們的認知不斷迭代、不斷進化的過程。所以懷疑一切,所有的知識都要敢於去懷疑,但這種懷疑不是讓你去否定一切,而是不盲從,審慎對待我們接受的一切知識。更進一步,就是永遠不要向別人證明你是更聰明的那個人,你所有的知識都有可能會過時,會被推翻,要有一顆開放的心,去傾聽、去理解不同的觀點與想法。

第二個感受,我們未知的世界遠遠大於我們已知的世界,對自然、對這個世界永遠要有一顆敬畏的心。今天我們在討論量子物理,討論弦理論,這些理論已經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奇妙,可這些卻很可能只是滄海一粟。對我們的宇宙,我們所瞭解到太少了,何況在我們的宇宙之外可能還有宇宙。我們是如此的渺小,每一個人相對於我們宇宙是渺小的,而我們的宇宙在所有的宇宙可能也如同我們與銀河、與宇宙相比一樣的渺小。

第三個感受,科學家是偉大的,正是他們對這個世界的不斷探索,才讓我們可以對這個世界瞭解越來越多。一代一代的科學家不斷提出問題,不斷尋找答案,纔有了今天的量子物理學。生有涯、知無涯,我們不能因爲知無涯而放棄對知識的追求,無論什麼時候,即便死亡臨近,也不是我們放棄探求知識的理由,人生就應該活到老、學到老。

第四個感受,哲學與數學是最基礎的知識,哲學可以讓我們有嚴謹的邏輯,而數學纔是表達這個世界的最美語言。

簡單的說說一些感受,今年看了兩本關於量子物理的科普書,另一本就是《宇宙的琴絃》,都非常的棒,推薦所有人都應該看看,尤其是學生。

《上帝擲骰子》的讀後感 篇11

有幸在年幼時讀到這本書,誠如作者所說就像開啓了一場沿途風景絕妙的旅程。

本書從”波粒之戰“寫起,這場爭端貫穿了前半部書;而來到20世紀,隨着波粒二象性被廣泛接受,後半部書轉而以雙縫干涉實驗爲切入點,介紹各種量子理論對世界本源的解釋和探索。慶幸的是以我的貧瘠功底,藉着作者深入淺出的講解竟也開啓了這個全新領域的探索。

在科學的海洋裏遨遊,乘坐莫比烏斯紙環,體驗高速世界的奇境,尋找那股神奇的青春之泉,觸碰皇冠上的明珠,這一切的一切是如此令人神往。

多想回到那個偉大的年代,量子論橫空出世,物理大廈在狂風暴雨下轟然倒塌,卻又在熊熊烈焰中得到了洗禮和重生。各路高手華山論劍,我彷彿看到普朗克導出能量不連續時的吃驚與猶豫,彷彿看到海森堡推出不確定性原理時的激動與興奮,彷彿聽到愛因斯坦與玻爾之間激烈的論戰,這一切的一切又是如此讓人激情澎湃。

如今重談物理再無當年的洶涌,也未曾想過短短几載一個人的心境能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但願這顆赤子之心長留,僅以此獻給年幼的我。

《上帝擲骰子》的讀後感 篇12

本週看了《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一書。

講道理,我現在已經發現書不能瞎讀。啥叫會潤物細無聲的提升我的文字功底和藝術情操啊。其實這就是屁話。讀書的目的還是在於知識的獲取和知識的變現。也就是說,讀一本雜物,只能起到消磨時間的作用,因爲你也不會去記住其中的情節、文字技巧之類的。

書中寫了量子物理的發展史,通過詼諧的風格,把本身距離我們很遙遠的天才物理學家們,寫出了其骨肉,讓人感覺他們從書本中走了出來,成爲了一個立體的人,而不是中學物理書中的照片,那個給學生們製造無數作業的照片。

整體知識用並不繁雜的解釋介紹了其意義和影響力,相對來說比較通俗易懂,但實際對除了物理學家的普通人來說,都是讀過就忘的公式體系和意義。相反,其獲得的諾貝爾獎和帶來的社會變革,倒是讓人對其有了新的認知。相比來說,量子物理學還是更加適用於對宇宙的探索。但是宇宙真的太大了,也不知道出了地球后,會不會所有現在人類擁有的知識體系都會被推翻。

對於人物生平的描寫是非常生動的。立體展現了科學家也是會暴怒、也是會痛苦、也是會色情等等。人嘛,總是逃不出這些東西。所以像我這樣的普通人,活了28年後已經明白,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去取悅自己,怎麼樣都是不過分的。

從我開始學習理財開始,見識了太多金融方向偉大的發明和創造。PE、PB、ROE、四分衛、分位點。感覺天才爲了自己方便而創造的工具真的太神奇了!!

小時候總想征服世界,把世界踩在腳下之類的,真的是電視劇看太多了。直到現在認知的越多越感覺和天才之間的差距。

但我也不會因此有任何自卑感了。認清自己我很重要。

天才負責創造,我去學習天才的創造並融會貫通一部分,就足夠我打敗身邊的人了!

就像一羣人遇到熊,你不需要跑的比熊快,只需要比別人快就行了。

只需如此,我就可以一直生活在“狂歡”之中了!

《上帝擲骰子》的讀後感 篇13

物理學的發展史上,有兩個時期,絕對稱得上是史上最偉大的時代。17世紀末,牛頓以《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宣佈了近代物理學正式創立。20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論徹底推翻和重建了整個物理學體系。至今深深困擾和影響着今天的我們。回顧曾經的那段20世紀的歷史,就像品味兩顆青澀的橄欖,咀嚼越久,回味更無窮

通讀這本書,作者以一種科學和人文素養相交織的語調向我們介紹了量子力學從發現,鬥爭,批駁,直至最終被廣爲接受的整個過程。從電腦到激光,從生物到核能,航天衛星理論皆賴以建立。從今天,現代的角度看過去,整個發展史帶給我的是前所未有的衝擊和震撼。 光的本質是什麼?是波動還是微粒?過去的400年中兩個派系數次交鋒。起先,以牛頓爲首的微粒說依靠經典力學的奠基,在物理界獲得了普遍的公認地位。隨後,後起之秀托馬斯楊悄然間發現了干涉現象,波動界的干涉條紋撼動了整個微粒世界。麥克斯韋於1856,1861,1865年連發三篇關於電磁理論的論文——預言光是一種電磁波,並於1887年被赫茲證明,使波動說在第二次波粒戰爭中登頂加冕。歷史總是這樣,一邊落英繽紛,亂花迷眼,一邊又是烏雲乍起,電閃雷鳴。隨着實驗研究的深入。物理界陽光燦爛的天空漂浮着兩朵小烏雲經典力學在光以太和麥克斯韋——波爾茲曼能量均分學說上遇到的問題。第一朵烏雲導致了相對論革命的爆發,而第二朵導致了量子論革命的爆發。緊接着,第三次,第四次的波粒戰爭接踵而至。而偉大的真理,則在烈火和暴雨中實現涅槃。在痛苦的上下求索的30年裏,驗證了光的波粒二相性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正確性。

整個量子物理的發展,是基於無數次試驗和交鋒中蹣跚中前進的。通讀完這本書,我很明顯的認識到。我要努力地培養自己大膽假設和猜想的思想。有時,機遇,靈光稍縱即逝,或許他並不起眼,但正是這一個個小的不起眼,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法拉第預言了磁生電,海森堡在量子物理中引入了晦澀的矩陣……把握靈光,潛心鑽研,即使不一定成功,其中的那些困惑,激動,恐懼和震驚也值得人品味。除此之外,仍要堅持不懈,腳踏實地地觸碰自己想做的事。薛定諤,狄拉克博士大器晚成,依舊努力抓住時光的尾巴,在不確定度和P數上努力延伸,完成了量子物理學的部分奠基工作。三年磨一劍,五年磨一劍,甚至是十年磨一劍,在虛無縹緲的理論中,歷史給予了他們最好的褒獎。

上帝擲骰子嗎?這本書以此爲題,揭示的是量子物理中最鮮明的特點——不確定度。回顧來看,整個量子物理的發展史撲朔迷離,但更可貴的是再這背後拓荒研究的科學家。他們史0世紀最可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