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新教育讀後感範文20篇

新教育讀後感範文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新教育》用整整一本書來講述作者的教育理想。分別從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學校、教師、校長、學生、父母這十個方面來闡述,下面給大家分享新教育的讀後感,歡迎借鑑!

新教育讀後感範文20篇

新教育讀後感1

我作爲新一代的年輕教師,爲了適應新時代的教育理念,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爲了能更好地教書育人,培養人才,我利用空閒時間拜讀了朱永新教授編著的《新教育》,這本書讓我感觸頗多,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理念,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從《新教育》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受益匪淺。

新教育,意味着一種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詩意,一項教育行動。本書全面闡釋新教育實驗的理念和觀點,方法和步驟,展示美好願景,闡述實踐感悟,解答疑難問題,是新教育實驗的總結和指導,是教師改變方式、發現自我、創造價值的行動指南。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教育爲了所有的人以及人的一切。新教育的目標追求是追求理想,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養積極的態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成長,我認爲每個教師都應該有自己的理想追求,都應該有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有一種超越自我的精神,只有這樣,作爲教師纔能有所創新,有所進步,這不僅能讓自己成長,還能讓學生,讓學校一起成長,在這個新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前輩們的理論實踐,我們還需要我們自己的改進和創新,作爲一個新時代的老師,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新教育中,我學到了以下三點印象較爲深刻的建議:

第一,作爲老師,我們要相信學生以及自己的潛力。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什麼態度決定什麼樣的教師,因此,我們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教學態度。此外,我們還要相信學生的潛力,當你覺得你的學生具有無限發展可能性的時候,你纔會充滿激情的去引導他,激勵他,激活他心中的潛能:但是當你對學生失去信心的時候,就算你做再多的事,都是徒勞,因爲你已經在學生的心理上暗示他做不到了,你的教育就已經失敗了。所以,我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學生的潛力。

第二,我們要教給學生一生都受用的東西。除了基本文化知識,我們還應該給學生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把文化知識情感化,將知識與素質相結合,這纔是真正的教書育人。現在很多教師都會對學生說成績好才能上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我並不否認這些,但長此以往,這會造成學生失去自我,儘管文化知識水平很高,但是能夠讓他們受用一生的東西卻寥寥無幾,只有將學生的文化水平和素質水平一併提高,這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第三,我們要注重特色教育,強調個性發展。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能有所成就的往往是那些有自己的個性的人,也只有那些有個性的,典型的人才能進入人們的視野。所以,我們要學着去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也許這個特別之處是學習上的,也許是思想上的,性格上的,又或者是運動方面的,等等,總之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特點,也許這些特色不盡人意,但只要是特色,他就是卓越,這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發現學生的特色後,我們應該告訴學生,你能行,你什麼地方行,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我,並引導他們更好地發展。

從新教育中,我看到了一個真正能成就的大教育家,他必定是深深地、認真地、努力地在每一天去潤澤他的課堂,他的學生,最後才能成就他自己。我從《新教育》中學到的知識足以讓我向教育事業邁進一大步,但是這一大步對學校來說也許只是一小步,所以我深知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教育讀後感2

寒假裏我在家認真研讀了朱永新寫的《新教育》一書。讀後,感覺頗深。他的新思想、理念深深的刻印在我的腦海裏。作爲基層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認爲有必要好好學一學,因爲它將引領教育前進的方向,是我們心中的一面鮮豔的旗幟。

朱教授說,新教育實驗初始階段的理念尚未形成,但他相信實踐出真知,也出理論。事實上,他一刻也沒有放鬆過新教育實驗的理論構建。現在,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已經形成。這些理論不但來自實踐又指導實踐,而且呈現出思辨性和豐富性的特點。其主要內容是“爲了一切的人,爲了人的一切”;“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要行動就有收穫”;“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讓學校“成爲學生享受成長快樂的理想樂園,成爲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理想舞臺,成爲學生提升教育品質的理想平臺,成爲新教育共同體的‘精神家園’和共同成長的‘理想村落’”;“無限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力,交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強調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讓師生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六大行動,即“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雙語口才訓練,建設數碼社區,構築理想課堂”;七字內涵,即“成長,並且快樂着”;八大理念,即“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品德重於學問、狀態大於方法,把童年還給孩子,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讓孩子有一樣屬於自己的東西,讓讀書成爲孩子的生活方式,讓日記伴隨孩子成長”;“態度決定一切,說你行你就行,體罰近乎無能,讀書改變人生,課堂屬於學生,性格主宰命運,特色就是卓越,理想創造輝煌,愛心產生奇蹟”;“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體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以及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對於這些新教育理念、觀點,新教育的精神內涵就是我們要執着堅守新教育理想主義,將新教育堅持到底,把新教育帶進課堂,讓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親身體驗,培養自己的田野意識。其次,新教育倡議我們要有合作的態度,依靠團隊來共同追求新目標,紮根于田野,做一番公益事業,成就我們的教育。

讀完這本書,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新教育應該是“幸福的教育”。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爲起點,以六大行動爲途徑,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爲目的的教育實驗。新教育首先是一個變革的夢想,一種成長的激情。提倡晨誦、午讀、暮省的兒童生活方式。“晨誦、午讀、暮省”是新教育實驗倡導的一種迴歸樸素的生活方式,也是新教育實驗所倡導的“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體現。新教育實驗最重要的追求在於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讓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所以,要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教師要成長,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影響學生的成長。同時,也要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鼓勵學生多閱讀、多寫,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再次,要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新教育的六大行動,就是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雙語口才訓練、建設數碼社區和構築理想課堂,可以成爲學校發展最重要的一個途徑。最後,變教育的科研範式。教育科研要關注鮮活的教育生命,既要關注教室裏發生的事情,也要關注教師和學生的生存狀態。它倡導的是一種行動科研。總之,新教育改變就是讓新教育實驗學生、老師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的理想課堂應該是高效與個性的課堂,體現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是知識與學生的生活體驗有機的結合。理想的課堂體現在六個方面:參與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做到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親和度(師生之間有愉快的情感溝通與智慧交流);自由度(課堂充滿着自由輕鬆的氛圍);整合度;練習度;延展度。今後在本學科的教學中,我們應該以此爲導向,多練少講,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腦、動口、動手,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給學生適度自由、時間,暢談自己的想法,愉悅教學,讓學生真正享受學習,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認識到學習的價值,才能進行高效率的學習。

“新教育”應該是“信的教育”。相信學生的內心是善良的,相信學生可以做好他們自己的事情,應該對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進步都充滿信心!如果,你在校園裏聽到有學生在叫我們老師的名字,我們首先應該相信孩子們是願們當作平等的人來對待,而不應該訓斥和打罵他們,因爲他們絕無惡意;課堂上,相信孩子們的能力,只要他們認真,他們絕對可以自己學好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內容,所以我們要放開手腳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相互交流,而老師只需要適時的點撥;班級管理中,讓孩子們自己做班級的主人,小到班級美化,大到班級制度的制定,班級民主生活,都讓每一個孩子積極參與,樹立公民的意識!

新教育是行動的教育。在新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要敢於付諸實際行動,親力親爲,大膽的嘗試新的教育理念,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採用新的教學手段,新的教學模式,最新的案例,做一個教學的“有心人”,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修正,使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更加高效。同時,我們還要讓學生行動起來,每天有“晨讀,午誦,暮省”的習慣,在每天的常規的學習活動中不斷進步。讓學生走向生活,積極開展道德與法制第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科應用能力和學習興趣。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新教育。作爲教師,不僅應該具有教育理想,還應該把理想的種子播在學生的心中。只要敢於行動,就會有收穫,只有堅持纔有奇蹟。

新教育讀後感3

有一種閱讀叫含英咀華,有一種愛叫厚德載物,有一種教育叫堅持便會有奇蹟。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便是一本需要一讀再讀,反覆推敲與琢磨,不斷咀嚼與深悟,堅持實踐、提煉與創新的書;新教育的愛是博大的,它愛的對象是“一切的人,人的一切”,不僅僅包括了學生,而且也包含着教師與家長;新教育的行動力之強,堅持力之大,見證了每一個奇蹟的發生、發展與壯大。

當拿到《新教育》這本書後,那一行“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宗旨,讓我有幾分懷疑,有幾分牴觸,打心底裏覺得這該不會又是一本高談闊論,遠離教育本源的書,僅僅是理想化的海市蜃樓而已,只會是夢幻般的空中樓閣罷了,可望不可及。

然而當真正靜下心來讀的時候,卻發現它不僅僅站位高了一層,而且與之前的很多教育理念相比更接地氣,更有教育第一線草根教師路過的痕跡,於是它很自然地成了我的枕邊書,睡前早起都會翻上幾頁,看上幾眼,一遍讀完,再翻一遍,從沒有一本書讓我如此愛不釋手,怎麼都停不下來。

新教育的諸多思想給人以啓迪,新教育的大量實例給人以希望,新教育的具體策略與方法給人以方向。

新教育的理念重新點燃了我對教育的希望,新教育的內涵讓我對教師、對學生的認識更深了一層,新教育的“十大行動”讓我們看到了當下教育繼續前行的曙光,新教育的“每月一事”螺旋上升習慣培養給我們的實踐操作指明瞭方向。

新教育將發展教師的'專業素養作爲打造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開始,正如書中所說:“沒有教師的發展,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沒有教師的幸福,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教師纔是教育發展的根源所在。

“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閱讀史”,要想讓學生做一個“好讀書,讀好書”的人,教師就要有“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閱讀境界。

新教育提出了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專”模式,即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發展共同體。

新教育提出了閱讀的方法是:知性閱讀,也就是咀嚼性質的研讀,通過對書籍的聆聽、梳理、批判、選擇,在反覆對話中,將有價值的東西吸納、內化,從而豐盈、優化、重建已有知識結構。這也是作爲教師該有的閱讀意識,通過知性閱讀,多角度全方位豐盈頭腦,在實踐中歷練自己,通過專業寫作的不斷反思提升自己,在專業發展共同體中交流、探討,與“尺碼相同”的人相聚,用閱讀和寫作擦亮自己,在幸福的大道上不忘初心,堅持如一。

相信在新教育理論的指引下,在“十大行動”的踐行中,藉着“海拔五千——教師讀書會”的光亮,以“在農曆的天空下”等教育奇蹟爲榜樣,在“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自律中,與孩子們一起在行動中收穫一種幸福,在堅持中堅定一份信念。

“行動,就有收穫;堅持,纔有奇蹟。”讓我們在共同的前行裏行動起來,在收穫的幸福中恰逢一份奇蹟,在堅持的路上遇見最好的自己,願你、願我、願我們能帶着孩子們一起“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沐浴幸福,徜徉希望。

新教育讀後感4

前一段時間有幸讀了《新教育》這本書,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作爲一名教師,應該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樂趣並樂於堅持下去。

古語云:“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身爲教師只看一兩遍教材,如何教育學生“書讀百遍”呢?我們不能因爲自己在備課時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學內容,就認爲學生也熟悉了。學生從課堂學習中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應是學習的方法。如果教師在每次備課時時能做到多讀幾遍,多深入思考,指導學生如何來讀書,如何思考,學生會收穫更多。

讀完此書後讓我感覺到擁有一名好教師的思想,能指導我們不斷地開拓自己的事業,努力地尋求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使自己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地完善。但思想、主見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拿來”之後也要善於與時俱進,並且在長期實踐基礎上進行艱苦卓絕的思考。你想關於教學研究,怎麼去選擇一個課題?怎麼去定位,我覺得對我的'幫助還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時間再去讀幾本關於類似的書來提升一下自己。

新教育讀後感5

讀了葉讕教授的論著使自己對新基礎有了更深層次地認識。新基礎教育是把教師的智慧與能力的發揮相結合,從而使學生主動健康的發展,爲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在沒接觸新基礎之前,只考慮到我應給與學生什麼,而新基礎使我意識到這種認識很片面、很膚淺,課堂教學是雙向的交流與互動,教師應在學生主動學習上下功夫。怎樣的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在課中自己也嘗試通過開放式提問導入新課或者操練,但始終侷限在點的開放,究竟怎麼樣的開放才更有效,要開放到什麼程度,這樣的問題一直都困惑着我。

但認真閱讀了葉教授的著作後使我茅塞頓開。要讓學生主動學習,首先要考慮課堂結構的'開放:(1)課的導入是開放的導入,可採用開放式提問,或者採用發現式學習,聯繫學生生活實際並結合已學知識,引起學生興趣。(2)開放的教學,例如在新授單詞時,每個詞都需要學生有理解、記憶、運用的過程,這時教師就可採用小規模的開放,如通過語音歸類來讀準新詞,並通過發散性提問讓學生運用新詞造句等。(3)綜合運用的開放。

但同時通過學習也意識到,開放不等於主動發展,雖然有的教師在課中運用了開放,但他並沒有聯繫學生實際,學生不能舉一反三,英語是要通過練習才能達到效果的,因此機械操練決不能缺,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有的環節需要開放,有的環節不需要開放。同時各個環節的練習要有層次性,要有遞進性。如果語言的層次性在一節課中不能體現,學生往往就會失去學習的熱情,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就會出現疲倦感,也就談不上學生主動健康地發展。

葉教授同時指出,當代青少年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與多變的時代,只有學會獨立思考與分析事物,不斷髮現新問題與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才能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與施展才華。但外語教學中學生大量的活動爲模仿、記憶和機械操練,較少提倡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提問。甚至當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根據已學知識靈活使用一個確切的同義詞時,教師也不予以肯定,而要求學生改用教師規定的詞彙表達意義。教學過程中只顧將語言點在規定的課內灌輸下去,較少讓學生思考如何總結學習和使用外語的規律,探索與創造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在改革外語教學方法時,有的教師爲了活躍課堂氣氛而採用一些膚淺的教學活動,使這些教學活動流於形式,未能達到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外語能力的教學目標,也無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但通過最近幾次的新基礎聽課活動,發現絕大多數的教師已認識到這一點。我也正不斷地吸取着新基礎所給予我的養料,朝着新基礎所指明的方向前進。感謝新基礎!

新教育讀後感6

曾經讀過戴晨志先生寫的《新愛的教育》,文章描述了倪美英老師教學二十餘年來的教學經驗。酸甜苦辣情形的點點滴滴透過戴晨志先生的妙筆生花,寫成一篇篇精采感人的故事。

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最令我們頭痛的就是遇到一些頑劣和不守秩序的學生。爲了讓這些學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長,我們絞盡腦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時候,會被這些學生的行爲氣得快要發瘋或惱羞成怒,對違規的學生給予實時的斥責或懲罰。甚至有時候,我們會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漸放棄這些頑劣的學生。

這樣的教學經歷與倪美英老師的教育故事非常接近。

文中分成五大主題加以介紹:

(一)用愛,點燃孩子心中的燈。

(二)打他,罵他,不如先了解他。

(三)愛的溫馨,是用腦也用心。

(四)用今天,點亮孩子的明天。

(五)讓管教在創意裏“輕鬆化”。

這五大主題所陳述的故事中,每個故事充滿着倪美英老師對學生愛的教育。除倪老師對每位個案教導給予我們不少啓示外,在每一個故事之後,戴晨志老師以他專業的知識,爲故事提供許多學理和啓示。

看了這本書,有了最大的感想就是:一個做老師的,或許不是“教什麼,講什麼,說什麼”,學生就會牢記在心裏。相反的,如果老師在學生們最需要時,爲學生們做點小小的事情,感動了學生們的心,相信了學生們的心,我想學生們會用最大的愛,來回饋老師。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貼切的寫出什麼是“愛的教育”。

新教育讀後感7

社會的發展、變革引起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而這些變化又勢必影響到教育的改革。教育要革新,首先是思想觀念的更新。

在《新基礎教育理論》書中就提有這樣的論述:新教育觀念系統是實施“新基礎教育”的學校之魂,是變革傳統學校的理論武器。

基礎教育的觀念更新,就是價值觀、學生觀和學校教育活動觀的更新。

教育具有着未來性、社會性與生命性。這些新觀點的提出,就是針對現在中小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學科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輕學生個體生命多方面發展價值的弊端。強調教育的“終身化”聯繫,體現了基礎教育與個體生命關係上時間維度的變化。“教育不只是舊觀念中個體生命里程的一個階段,而是生命全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學生個體而言,教育須承擔起爲其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爲其有可能創造有意義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的責任。“人類最寶貴財富是生命的成長。”“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

通過讀《新基礎教育理論》這本書,能使教師認識到: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自己的心裏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心人,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書中還強調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在學生觀的更新上,教師要認識和關注學生的“主動性”,“潛在性”和“差異性”。在這樣的認識上,開展學校的育人活動,是注重溝通教育理想“彼岸”與學生髮展“彼岸”的`具有轉換功能之“橋”。教育活動最常見的形態是持續滲透,猶如春風細雨潤物無聲。“新教育活動觀的核心是激活師生在教育活動中的生命活力,使教育活動真正成爲朝着目標實現的方向而開展的師生積極互動。”

整本《新基礎教育理論》從我國的人口、資源與生態到世界宏觀變化、中國社會轉型、古代中國的教育回溯與反思,侃侃而談到當代中國教育變革的任務、策略,基礎教育的重建論,甚至精細到日常教育實踐(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詳細地論述了教育的過去、現狀以及面向未來的特殊意義,讀來令人收穫頗豐。

教育就是育人,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爲目標而存在。所以說,教育的核心,在於一個“人”字。

如果說教育理論是書寫這個“人”字的一撇,那麼具體的方式方法,則是構成“人”的一捺。在理論的依託與指引下,行使恰當的教育方法,最終能使書寫出的“人”字完整且美觀。

針對以上述,恰如書中所談:當前我國學校教學實踐中存在生命價值的缺失。大部分教師對教育價值的選擇還停留在“傳遞知識”上,其中有一些教師雖已關注到學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發展,但大多僅爲點綴。至於認識範圍以外的目標則更少涉及。然而,對於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後的多方面的發展和成長。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主張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來改造以書本作爲出發點的舊教育。同樣,每一堂課都是教師生命活動的構成,如果一個教師一輩子從事教學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是在課堂中和爲了課堂教學而付出的。由此可見,課堂教學的意義對於教師和學生的人生無疑是重大的。

爲實現拓展現有學科的育人價值,“新基礎教育”要求教師先認真分析、認識、把握本學科對於學生成長而言獨特的發展價值。對知識進行重組,在教學的過程中將書本知識重新“激活”,實現書本知識與人類生活、學生經驗、發現發展以及歷史的溝通等。正是通過對統一制定的確定性教學內容的深度開發、重新組合和多向激活,通過把彈性因素和不確定性引入教學過程的設計,使教學設計爲師生課堂教學的實踐留出了主動參與、積極互動、創造生成的可能。

教師是課堂的設計和引領者,但學生是教學的重要資源。一堂資源豐富、同時具有開放性與互動的課堂,再加上適當的拓展或實踐活動,將對解放學生、活躍氣氛起積極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課堂的情感態度定會發生明顯變化。而“活”起來的課堂,如果教師不能有良好的駕御能力,可能還是會回到習慣的老路上去。所以,書中又提出了更深一步的建議,我認爲對當今教師是十分有用的。一、加強課前“教學設計”的研究力度,使教師在設計中就有“結構”意識和形成“彈性化”方案。二,在上課時,要求教師學會傾聽,把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要提升及時做出合適應答,推進教學過程的能力。三,強調教師在教學角色中不僅是“呈現者”,“提問者”,“指導者”,“評價者”“管理者”等,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出信息的“重組者”。然而,實際的教學往往並不會完全依照着理論的發展而發展,一個教師儘管教的是同一門課,面對同一批學生,但他在每節課上所處的具體情況和經歷的過程都並不相同,每一堂課都是在向教師的智慧與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戰。

所以,面對現代社會求新求變以及知識日新月異變化對人的能力提出的要求,《新基礎教育理論》不僅強調了教師對變化的認識和行爲的改變,而且還要從變化走向新的教學能力和習慣的養成。這也是體現了一個“人”字。由此可見,以人爲本,或者說是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對育人的重要意義,也是這本書讀來我最深刻的感受。

新教育讀後感8

讀了申屠老師的《教育的新節奏》這本書,覺得受益匪淺,很受啓發。申屠老師把自己的教育經驗和技巧無私的奉獻,一覽無餘、毫無遮掩的展示在我們面前。

好久沒有讀到這種真誠的書了,我相信這是一個很好的指揮棒。《教育的新節奏》一書中對學習方法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學習,不是全靠時間(勤奮)的積累完成的,還要靠學習方法和技巧的輔助才能完成。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習方法引導,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是繼承與創新的統一、艱苦與快樂的統一、獨立與合作的統一,這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聽說過生命課堂嗎?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建構生命課堂對我們廣大教師來說尤其重要。申屠老師在書中指出:教學問題普遍存在,要改變教學問題首先要求教師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用批判的眼光看教材,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去活動、去體驗、去探究。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主他們在教學中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如果只按照教材去教書育人,肯定達不到教學的要求,所以,樹立讀書意識、樹立批判的眼光看教材、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對教師來講尤其重要。當好新時代的教師是一門藝術,有空讀讀申屠老師的《教育的新節奏》吧,我們就會豁然開朗許多!下面是我對《教育的新節奏》中部分內容的摘抄:1、突破是一點一滴的積累,突破是一次又一次的否定,突破是令人驚喜的飛越。

2、一個偉大的'教師,會留下很多讓幾代人感動的故事。一個優秀的教師,會留下讓自己學生難以忘懷的故事。而一個普通的教師只能留下一個教什麼學科的印象。

3、不喜歡看書的教師不可能有思想,不積極實踐的教師也不會有思想,只有實踐沒有反思的教師,到了退休的時候還是沒有思想。

4、當教師不易,不僅僅教師的心很累,而且教師還會成爲學生人身攻擊的對象。反擊不是良策,多一個心眼,多一點忍功,就會多一次教育機會,多一種教育方法。

在《教育的新節奏》中看到的幾句名言:

1、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的培養,使它關注於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形成。

2、一切成就的起點是渴望,一個人追求的目標愈高,他的才能發展就愈高。一心向着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他讓路。

3、兒童不是用規則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是會給他們忘掉,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之後,便用不着藉助記憶,很容易地自然地就發生作用了。

新教育讀後感9

暑假期間我讀了郭景瑞老師寫的《新愛的教育》。其實最初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看書名,我便有些奇怪,我以前讀過《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一個小學生恩利科的成長經歷,感動了千百萬的讀者。那這本《新愛的教育》又寫的是什麼呢?我將信將疑的打開書,一會兒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既是因爲書中幽默風趣的語言,也是因爲他曲折感人的故事。

讀完《新愛的教育》這本書後,書中的這句話讓我深深感受到郭老師是一位的純樸、原生態的好老師。那就是“做老師的不當班主任,就像魚兒離了水,鳥兒離了林一樣,一點兒意思也沒有。”郭老師不是名師,也不是專家,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師,但他在教學工作中給人的愛是驚天動地、震撼人心。這本書的封面上寫着這樣一句話:最平凡的其實最感人;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到底有多感人,多撼人心魄呢?

書中講到郭老師在五十多歲的時候調回城裏的一箇中學,擔任初一(6)班的班主任,原來這個班的班主任是剛畢業分配的一位年輕教師,教學沒經驗,又因爲沒和女朋友分配到一起,把個班給耽誤了。對於這個差班,郭老師接手後,第一週以課堂爲突破口,贏得了同學們的認可和喜歡。緊接着郭老師用愛心喚起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於班中的調皮生,舉行班委會,總結會等進行即時教育,因材施教,幫貧結隊。就這樣郭老師不辭勞苦,爲了學生的進步,還經常奔波於家訪的路上,才知道孩子們的調皮,學習的不努力,大都來自家庭環境的關係,經過郭老師的耐心與家長交流,半個學期來,學生的成績進步了,班集體和諧了。在期末考試中,六班取得了年級第三名的好成績。

書中有一個典型的.代表——劉金龍。他看準了不管他怎麼皮,老師都不能對他怎麼樣,因此跟老師吵架是常有的事,每次都像戰場上的公雞,吹鬍子瞪眼,而且還當着郭老師“呸”的唾棄,成績自然可想而知。但是就是這麼一個“朽木不可雕”的浪子,在郭老師的循循善誘下,一學期後,他的成績由不及格到及格,甚至能考七十分以上。

班上像這樣的問題學生還有很多,郭老師有一顆真誠的愛孩子們的心,不管是多調皮的學生,犯了多麼嚴重的問題,他都不會講一句粗話。唯一的一次就是對劉金龍說了幾句重話,可是第二天馬上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向他道歉,並且保證以後絕對不講粗話。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因爲他覺得孩子也有自尊心,只有維護孩子的尊嚴,孩子纔會相信你。其次,分不開的還有郭老師的耐心。既然是問題學生,不可能一下子解決問題,今天好了,明天又犯事了,這是常有的事。可是郭老師不急不躁,每次有問題都是耐心解決。最後,最重要的也就是恆心。下決心做一件事容易,但是是否能堅持到底呢?郭老師接手這個班級一年後,因爲爲學生操勞的太多,住院了,後來再也沒有走上講臺。但是在這一年裏,白天他爲孩子們操心、着急,就連晚上因爲擔心孩子們的成績而胃痛睡不着覺。想想一個離退休還有兩年時間的老教師,面對差生都不放棄,不退縮,更何況我們年輕教師呢?也只有有愛心的教師才能教出有愛心的學生。

是的,作爲一位班主任老師,我們首先要樂在其中,班級中每一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值得老師去關注,去深思,去教育,不能用一個字“好”或“差”對學生定型,學生出現問題要即時教育,耐心地談話,細心地觀察,實地瞭解到深處,能處理好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就是班主任老師最大的快樂。學生的點滴進步都是我們老師最大的幸福。其實能樂在其中的老師必須付出更多的愛。正如書中說的“教育學生這個法、那個法,實際上只有一個法——就是你得真心去愛他們。只有你真心地愛他們,才談得上這個法、那個法。愛心是源,方法是流;愛心是根,方法是枝葉,有了源,水流纔不斷;有了根,枝葉才茂盛。無源之水,就會乾涸;無木之本,就會枯萎,都是一個道理。”的確,作爲一名優秀教師就應該無私奉獻,愛崗敬業,願我們每一位老師以平和的心態,做平凡的事,用平常的心去澆灌每一朵花吧!

新教育讀後感10

我所閱讀的是“科學活動組織”部分,這部分主講科學活動組織上的一些問題,以及評價學生的發展。

教師是活動的發起人,無論在什麼教學環境。科學課不是學生安安靜靜坐在下面聽着教師講述枯燥乏味的知識以及看着教師放着的視屏裏的人操作實驗,科學課不該是這樣一個死寂的地方。我聽過一個同學問小學生你們那麼喜歡科學課,是科學課很有趣是吧?學生回答說是科學課可以隨便講話。我理解的“隨便講話”肯定不是無規矩地毫無內容地隨便,隨便講話是指學生可以自由表達他們學習過程中的想法,這可是件好事。科學課的教室是學生可以做事情的地方,教師中的忙碌和噪聲與學生的創造力息息相關。科學課的教學,是通過學生質疑、小組合作學習和培養學生思考能力來掌控學生的學習的,這不同於傳統教學。教師排斥科學課,把科學課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來教,有一點,可以說教師懶。科學課知道學生的探究活動不比傳統教學方便準備,這是教師和學生都在共同參與的,教師不單單要保證自己講的好,也要保證學生能完成的好。

科學課的教學活動開始前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好科學探究的準備工作。這本書的作者很有趣,他對這本書內的一些內容會加一些類比或比喻,讓人很容易明白一件事的重要性、意義或者是難易度等。“羊角麪包的製作是最平常的,因爲它不需要你在緊要關頭尋找擀麪杖,或是尋找未完全軟化的奶酪,或是突然意識到你少了雞蛋那種額外的複雜情況。”這也就表明“不平常”的總是要付出更多的。活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教師的準備,良好的準備能讓教師避免很多難題。首先要教師要熟悉活動指導方案;其次要保證教室有活動所需要的材料並且學生需要時可以隨時得到;最後是讓學生做好活動準備。在向學生進行科學活動的`介紹時,應該有一下內容。

1、 告訴學生科學是什麼;學生將用到什麼材料;他們在小組中各自的工作是什麼等,給學生足夠機會表達疑問。這一點目的在於讓學生明白他們探究活動的目的,該用什麼去怎麼做,這一部分教師能夠表達清楚便能夠更好保證活動過程流暢進行。

2、表達自己對活動及科學的熱忱。教師應該以自身來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活動是受人喜愛的。

3、表現你對學生的信心。學生會因爲害怕失敗,或探究活動中遇到挫折而沮喪,所以表達對學生的信心是給學生的鼓勵。

4、確定如何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探究活動中難免可能會出現一些“事故”,在活動前做好準備,可以從容應對。

5、明確保養材料的方式,活動後的清理以及實驗材料的存放。這是培養學生愛護公物的意識,也保證學生在以後需要材料時能夠及時和正常使用。

6、鼓勵學生爲探究活動的有效進行出謀劃策。這不僅給學生機會表達他們的想法,也方便教師能瞭解學生能在這樣的探究活動下的得失。

7、當要對觀察進行記錄時,明確記錄的方法。

8、在探究活動初期嚴格監督兒童的工作,當學生能力慢慢提高後,應該減弱監督。這是在學生的能力基礎上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去自己探究,這正是科學探究活動所需要的。

學生能夠自主合作創造性地探究是最好的結果,也是教師在一番努力過後的成果。教師也會感到一絲自豪。

科學探究活動需要不斷創新,新就需要試驗,儘管有很多障礙,需要讓人如履薄冰。但創新的必要會掃清前面的障礙。探究活動方法的選擇應該合理,同時考慮了教師的期望;與教師的安全感水平保持一致;與課程要求相符;與學校管理方沒有大的衝突;與可用的物質相適應;在最小的壓力下實現成功。

我們在評價學生科學表現時,不能用單一的數字來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表現,有事例是這樣的,學生A在實驗上表現不好,學生B認真做平時的實驗,學生A在考試卷面成績上高於學生B,那麼學生A就被認爲是表現優秀的。我們評價學生應該通過從課堂的觀察,教師自己制定一份評價標準,通過多次課堂的對應評判來綜合評價,還應該給學生自己評價自己的表現,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評價中可能看到教師所沒注意的地方,教師下次就可以留意。

新教育讀後感11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叢書》一書中提出要重建學科教學價值觀,拓展學科豐富的育人價值,指出“在教學設計時, 首先要認真地分析本學科對於學生而言獨特的發展價值, 而不是首先把握這節課教學的知識重點與難點”。“每個學科對學生的發展價值, 除了一個領域的知識以外, 從更深的層次看, 至少還可以爲學生認識、闡述、感受、體悟、改變這個自己生活在其中並與其不斷互動着的、豐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實現自己的意願, 提供不同的路徑和獨特的視角, 發現的方法和思維的策略, 特有的運算符號和邏輯;提供一種惟有在這個學科的學習中才可能獲得的經歷和體驗;提升獨特的學科美的發現、欣賞和表達能力。惟有如此,學生的精神世界的發展才能從不同的學科教學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在發展對外部世界的感受、體驗、認識、欣賞、改變、創造能力的同時,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體驗豐富的學習人生,滿足生命的成長需要。”

葉瀾教授這些觀點,有助於我們認識人文地理的教學價值,人文地理教學的價值就在於讓學生用地理的.獨特視角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人類活動有更豐富的認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很多教師對教育價值的選擇還停留在“傳授知識”上,學生並未對人文地理中所描述的人類活動及社會現象形成深刻而豐富的認識。上學期聽了“城市化”一節課就存在這樣的問題。這節課主要內容是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現象及城市問題。爲了說明問題,有必要對這節課主要教學過程作簡單的描述。

在“郊區化和逆城市化”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先用示意圖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郊區化與逆城市化的含義,接着提問:“爲什麼中心城區的人口會遷移到郊區去?”“因爲中心城區空氣環境較差,交通擁擠,房價太高等造成的”“還因爲郊區環境好”,教師肯定了兩位學生的回答後,再次強調郊區化的表現。然後又以同樣的教學方式進行“逆城市化”教學。

在“城市問題”部分的教學中,教師用景觀圖片的方式羅列出空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交通問題、住房問題、就業問題等城市問題,然後讓學生討論:“爲身邊的城市問題獻計獻策”,學生提出一些諸如“少扔垃圾多種樹”“多乘坐公共交通”等對策。

這樣的教學場景在人文地理教學還是比較常見的,學生憑着自己的生活經驗作一些簡單的交流,“植樹造林”這樣的答案可能在小學時就已經耳熟能詳了。

那麼如何讓學生用地理的獨特視角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人類活動產生更豐富的認識呢?

首先,在人文教學中要結合案例進行教學。這節課的主題與城市有關,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性的大城市,應該以上海爲案例,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開展教學,比如,對於郊區化的問題,教師可以呈現近幾年上海城市人口分佈的數據變化表,讓分析上海城市化已進入哪一階段,並進一步分析爲什麼出現郊區化,郊區化有什麼積極的意義。對於城市問題,教師也可以聚集一些上海出現的主要問題如交通、環境等,深究其原因,然後再讓學生提出合理措施。

其次,人文地理中的一些人類活動背後蘊含着豐富的內涵,教師要將其視爲豐富的課程資源加以利用,培養學生以多維視角分析問題。比如對於爲什麼中心城區的人口遷到郊區這一問題,就涉及了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中心城區人口密度大、城市市政建設、郊區交通條件、環境條件改善等多方面的因素。當學生的回答出現同質化時,教師要從思路上予以引導。再如,郊區化對於促進上海這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有着積極的意義。這些都需要教師進一步去挖掘。

這節課的價值決不僅僅是讓學生理解什麼是郊區化、什麼是逆城市化,城市問題有哪些,而是將這些知識融在“如何讓我們所居住的城市——上海進一步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這纔是葉瀾教授所倡導的對學科豐富育人價值的拓展。

新教育讀後感12

歷史和現實中影響較大的教育目的觀是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這兩種。從價值取向上看,我國一直以來傾向教育目的觀是社會本位爲主。從各方面上分析,過去的教育目的觀傾向社會本位是無法避免的。當然,教育目的觀由社會本位到個人本位轉變也是必然的,這也是一個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的必然選擇。正如王坤慶教授所認爲的,“對於教育目的的確定,唯一需要把握的教育精神乃是教育是專門培養人的事業,它的唯一出發點是人的發展,它的最高鵠的只能是人的完善。”所以,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立足人的全面發展,人的自我實現,但是也要承認因爲社會發展所帶來的階段性。

教育目的觀的社會本位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種傾向與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等因素有關,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社會發展水平對教育的制約,對人的發展、人的自我實現的制約。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中分析了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關係,認爲人的發展是社會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認爲:“ 在人類,也像動植物界一樣,種族的利益總是要靠犧牲個體的利益來爲自己開闢道路的”,因此,“個性的比較高度的發展,只有以犧牲個體的歷史過程爲代價”,但是,“人類的才能的這種發展,雖然在開始時要靠犧牲多數的個人,甚至靠犧牲整個階級,但最終會克服這種對抗,而同每個個人的發展相一致”。這也是過去的教育目的觀傾向社會本位無法避免的原因了。

另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爲: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認爲,這五種需求是從低級向高級逐級發展的,也就是說只有滿足了低層次的需求,高等層次的需要纔有可能得到實現。所以,要想人的實現自我能夠得以實現,就必須要先實現人的最低層次需求。如果人的低層次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那人們就會先滿足低層次的需求。我國的基本國情還是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總體的經濟與社會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是依舊存在在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體現在有人把獲取生活條件和物質財富當做首要、直接的目的,忽視了個人價值、創造精神等內心的發展需要。爲了獲取生活條件和物質財富,人們更加關注的是個人的社會價值,所以也不奇怪爲什麼過去的教育目的觀會傾向社會本位。

從戰亂、動盪不安的年代到和平、穩定發展的時代,從一窮二白的農業大國到現代化的工業國,一路走來,經歷了多少曲折,付出了幾代人的努力,才完成了轉變。但是不可否認,我國仍舊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人的發展仍然無法擺脫對物的'依賴所帶來的片面發展問題。不過,隨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重視人的自身價值,而不再是隻關注人的社會價值,教育目的觀也由社會本位向個人本位轉變。這一點可以從我國教育方針政策(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變化以及其對人的培養側重變化可以知道,就以我國中學化學的教育目的變化爲例,從大綱教學目的要求主要包括“牢固地、系統地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和化學基本技能,瞭解在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培養分析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到如今的課程標準“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變化規律,形成化學的基本觀念;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啓迪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認識化學、技術、社會、環境的相互關係,理解科學的本質,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但是,社會的發展程度還是極大地制約了教育目的觀的轉變。以20xx年的課程改革開始,歷經十幾年的改革,雖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極大成績,但是中間也歷經“尷尬”,尤其是改革開始幾年,最大的體現在於“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搞得踏踏實實”。歸根到底還是教育的發展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所以說,只有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候,人的全面發展纔有可能實現。

我認可,“教育的一個根本目標就是幫助人成爲一個人,盡他的可能成爲一個完全符合人性的人”。,也堅定不移地支持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立足人的全面發展,人的自我實現。但與此同時,我也承認社會發展的階段性不同而教育目的觀點而不同,並且認爲以社會發展的最終態是以人的自我實現爲目的。

新教育讀後感13

這個星期五的晚上,媽媽向我推薦一本好書,叫做《新愛的教育》,一聽書名,我便有些奇怪,我以前讀過《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一個小學生恩利科的成長經歷,感動了千百萬的讀者。那這本《新愛的教育》又寫的是什麼呢?我將信將疑的打開書,一會兒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即是因爲書中幽默風趣的語言,也是因爲他曲折感人的故事,還是因爲作者郭景瑞老師那全新的視角,一個老師的視角。寫的是他這個快退休的老教師和初一六班學生相處一年的故事,因爲我現在也是初一的學生,所以看到這些故事感到格外親切。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把自己當成了郭老師,一會爲劉金龍上課不聽講而嘆息,一會爲韓偉萍即將輟學而惋惜,又爲她得到了國家的扶貧政策高興。但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過老師暑假去家訪。可能因爲當時電話也不普及,郭老師有很負責任,他爲了和家長溝通,在暑假裏騎着他那又破又舊的自行車跑遍了整個小城。爲每個同學都細心的講題,關心每個同學的生活,這樣的老師真好。很希望叫我的老師也能到我家來家訪。也只有有愛心的教師才能教出有愛心的學生。他的'學生原來抗拒他,後來擁護他,學習也很努力。

郭景瑞老師管理班級也很有一套,他帶學生星期天去爬山,還在山上指導學生現場寫作文,讓我感到很新穎,也很羨慕。我想:如果我們班也能這樣就好了,同學們一定會很有幹勁的。書中我感覺郭老師的心態非常好,全家只有五分地,除去三間小平房,只有三分菜園,物質條件並不好,但他總是樂呵呵的。這讓我想起了退休的姥爺,它也是一個初中語文老師,郭老師和姥爺一樣,是那樣有愛心,有耐心。我喜歡姥爺,也喜歡郭老師。

郭老師的語言也很生動,用了許多的歇後語,像過河捋鬚子別牽須(謙虛)了,小米乾飯常事,讓我知道有時候用歇後語也能讓文章增色不少。最近我和媽媽也在背歇後語,讓我的文章更加生動,這也是媽媽向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最後,我終於理解了這本書爲什麼叫《新愛的教育》了:最平凡的其實最感人,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

新教育讀後感14

常常覺得作家是具有很高深的思想的人,是能觀察到一般人所不能觀察、捕捉一般人所不能捕捉到的細節的,是有着超凡功力的人。所以,每當提起一個作家,從小到大,,往往會不由自主的從內心升起一種仰視的心情,拿起一本書,也總是會想這是作家寫的,不是普通人所爲,可不是一般的書,能寫出這樣一本書的人,非普通人。這種念頭,存在心裏幾十年,到現在,仍有。

這幾天,一直在讀郭景瑞老師的《新愛的教育》,讀書之前,總是覺得這又是一本不凡之書,也許就像大教育家誇美紐斯一樣,一定會給人一種高屋建瓴的指導,一定會充滿智慧,充滿哲理,也一定會有許多令人值得回味的高深理論,給人思想的啓迪……懷着這樣的崇敬與虔誠翻開了書。

打開書的第一章,先前的感覺就已經蕩然無存!預先想到的高深的理論和哲理並不存在,反而就是一本日記體的教學隨筆。我懷着好奇繼續往下讀,郭老師一直以一個長者的口吻在向面前的我娓娓談起他的做班主任的前因後果,又好像跟老朋友拉家常,嘮着他的普通的生活。但書中的人、景、物好像就在眼前,栩栩如生……在繁瑣的日常工作中,郭老師也像普通的班主任一樣面對瑣碎的雞毛蒜皮的日常事物而焦頭爛額,也會遇到桀驁不馴的`學生,也會因爲學生而晚上睡不好覺,也像大家一樣並非處理事事都胸有成竹,也在邊思考邊試探邊進行。

特別是在幫助兩個問題學生路小宇、劉金龍的過程中,兩個搗蛋鬼的形象、眼神,甚至語言都讓人覺得那麼熟悉,好像這兩個孩子就在我的身邊。劉金龍這個刀槍不入的浪蕩子,因爲報復而故意把自己的筆放在全班公認的特別老實的孩子的鉛筆盒裏而大喊自己丟了誣陷人家,並且還大有一副說到天邊我有理的痞子形象。此時,郭老師的一頓諷刺挖苦,也讓我覺得痛快淋漓,我也彷彿看到了曾經的自己。下課後,聽到不服氣的劉金龍“呸呸”兩聲,郭老師的內心獨白,真是說到了我的心裏去了,彷彿是我在面對這個事件,真是生氣窩火又着急。劉金龍的報復,下課後對老師的“呸呸”郭老師的隱忍,內心的苦悶,憋屈,晚上因苦無對策的失眠……這樣的場景真是太常見,熟悉了。怎麼辦呢?郭老師在着急,讀書的我的着急也絲毫不亞於郭老師,後邊呢?道歉的結果呢?不領情怎麼辦?……這些預想也深深的吸引着我,我急於想知道後文,郭老師會怎樣做呢?郭老師苦苦尋找的那把鑰匙能找得到嗎?劉金龍真的能轉變過來嗎?

在《七月:像得了神經病·金色的童年》一章裏,郭老師那極具親和力的又充滿感召力,更具文化韻味的動員,讓人不得不佩服。文人墨客,吟詩作賦,學生也可以以之爲榜樣,把學生和文人墨客相提並論,學生會覺得自己和名人一樣優秀。好的老師會鼓勵學生,好的老師更會激勵學生。我們常說要鼓勵表揚,但往往自己在生活中不能自如的做到。因此我常常是在刻意尋找這樣的機會,總是對生活做着這樣的一種假設卻從來沒有抓住機會付諸實施。並且有時還會抱怨學生,不給自己表揚的機會。殊不知,這種機會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可我們常常會視而不見,從而使機會悄悄溜走,而我們甚至會抱怨,沒有這樣的機會去這樣訓導學生。

這些故事的敘寫,不僅讓我從中獲得了豐厚的知識經驗,學會了更多的實用的管理技巧,也讓我頓悟:原來書可以這樣寫,原來這些日常的生活瑣事可都是自己人生經歷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可我怎麼以前就沒有發現呢?這些散碎的金子,自己怎麼就想不起來把它們撿拾起來連綴成鏈呢?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郭老師又一次印證了這句話的正確。

一本好書,不一定非得像滔滔江水般衝擊我們的視覺和心胸,也可以像涓涓細流柔柔地滌盪我們的心靈,泛起層層漾漾的漣漪。《新愛的教育》是耶!

新教育讀後感15

作爲一名剛剛走上杏壇的新教師,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班級管理經驗的欠缺,教育科研能力的不足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用時間去彌補、去學習。放寒假之前我們學校放給了每一位老師一本書,這本書是我們學校校長徐錦生的著作,裏面融合了許許多多走在教育一線的老教師的工作經驗、方式和理念。在教育領域,我在他們面前就像是一位剛剛學會走路的孩童,而他們是巨人,高大的巨人。我記得有人對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說你是天才,而牛頓只是淡淡的回答道:"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遠而已。"對,登高才能望遠,作爲新教師的我也想望的更遠,所以,我懷着這樣一顆炙熱的心開始了閱讀。

我看書有個不知是好還是壞的習慣,那就是先看目錄,挑選一些自己比較感性趣的章節開始閱讀。一頁、兩頁、三頁…突然有那麼幾個字印入了我的眼簾---什麼比分數更重要。爲什麼我對這幾個字印象那麼深刻呢?因爲從我們進入金師附小開始,我們就時時刻刻的接受着這個理念的薰陶。那什麼比分數更重要呢?徐校長常說"學生興趣的激發比分數更重要;習慣的養成比分數更重要;方法的習得比分數更重要;能力的形成比分數更重要;個性的張揚比分數更重要。"對呀,只有五育並舉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接班人呀,我們細細回味一下這句話,這裏強調的是更重要,並不是說分數不重要,書中指出分數是考查學生學習成績的`一項指標;是考覈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座標;是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標準之一。

所以說,分數重要但是並不能決定人的一生。就拿興趣和個性來說吧,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們做任何事情,如果只是一味的爲了完成任務而去做,那麼時間一久就會產生厭倦的心理,然而,如果我是懷着濃厚的興趣去做,那麼不管時間多長都不會產生厭倦的心理,甚至會像紅酒越放越香一樣變得越來越感興趣,這點很重要,特別是對我們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在心理學上我們都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就算集中了時間也不會長久,最多堅持十五至二十分鐘,但是他們如果對一件事情感興趣了,那麼這個時間的持久性就很難估計了,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在上閱讀課的時候我曾經觀察過,一個孩子在自顧自的玩耍,他的玩具很簡單就是一支鉛筆一塊橡皮,對我們大人來說這些東西沒有辦法玩的起來,可是他就"堅持"了很久,遠遠超過了理論上的時間,我想這就是興趣的力量,感興趣了他纔會去做,所以說興趣的激發更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一件事情的成敗。

再說說個性,我們教師培養的不是統一規格的"零部件",我們培養的是有感情有思想有個性的祖國花朵,我們不能要求他們都變成"乖乖兒",我們要使他們在共性中體現出個性,很多事實證明,個性張揚怪異的人並不一定就是蠢材,他們也可能是天才,在雞窩裏孵蛋的愛迪生、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的愛因斯坦等等,他們只是在看待問題的視角上和其他孩子有所不同,所以碰到這類孩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耐心一定要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他們弄不好就是未來的愛迪生亦或是愛因斯坦。

總的來說,我們在評價和看待一個孩子的時候不能陷入"唯分數論"當中,我們要全面客觀的看待,"術業有專攻"僅此而已。

新教育讀後感16

今天我又一次學習了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論——關於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書中的語言深深觸動着我的心靈。葉瀾教授數次強調着“教師工作直接面對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教師的心目中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人……”這和蘇霍姆林斯基的“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具有個體差異和獨立人格、思想的人”的見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最關注的是生命的整體性和人的發展的能動性。教育對於學生和教師生命成長的意義是什麼?究竟怎樣的教育活動是最利於生命成長呢?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又一次讓我我明白了改變自己與學生的關係,關注學生的表現,傾聽學生的意見,開放課堂,給學生創造一個敢於發表自己意見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被動學習上升爲主動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都發揮出來,使學生實現智慧和才能的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前我認爲只要上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髮言踊躍,看起來熱熱鬧鬧,這堂課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說把課堂還給學生了,實際上這是錯誤的想法。真正意義上的好課,不僅要看這種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學生從思維深處真正活起來,學生表面的活是基於他們經過理解而來的,而不是爲了純粹的表現。正如《爲思維而教》一書中提到的 我們的教育,老師的教學必須建立在轉表教育觀念,真正去觸動被教育者的靈魂,使教育的本質迴歸到真正調動學生的思維細胞上去。

在葉瀾教授的教育理念中,追求“動態生成”成爲新課標下課堂的終極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一個個活躍的生命體,他們往往會脫離你爲他們精心佈置的軌道。有時他們獨特甚至離奇的想法會打亂你的教學思路,這時如果你一味死板地將學生拉回你所設置的固定軌道,那麼你很有可能失去這些無法預約的精彩片段而使你的課堂教學缺乏生機與活力。如何做到課堂的動態“生成”呢?如果你能順應童心,把握好這樣的契機並及時將它轉化成有效的課堂教學資源,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並帶着期望分享他們的'童趣,那麼你就能和學生一起感受無法預約的精彩,充分感受課堂生成給課堂帶來的繽紛。

書中提到現代型學校的特質首先是:價值的提升。可見現代型學校的存在價值不再停留和滿足於傳遞,繼承人類已有的知識,實現文化的“待際遺傳”和社會生產力、生產關係的複製式再生,而是追求爲更新性發展,爲個人終身發展服務的存在價值,使教育成爲人類社會更新性的再生系統。對於近代學校中,受教育者被視爲知識的承受者,而在現代型學校中,受教育者被視爲自我發展的承擔者。因而,這一特質體現了學校教育將傳遞知識轉向培養人的各方面素質能力爲本,這是改革的核心部分。教育價值觀念的改變,讓我感受頗深,現在的教育理念和我自己小時候接觸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的老師完全以教授書本知識爲主,課外內容很少,學生也大多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多,但是現在的教育理念不單單是要求教師傳授學生書本知識,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強調學生的主動性,我認爲這很好,其實知識應該是自己學來的,教師只是啓蒙者,是傳遞知識大門鑰匙的人,而學生自己纔是打開知識大門的人,基礎教育則更強調了教師的“關鍵性啓蒙”。

書中還提到現代型學校的又一特質是:重心下移。分三個方面下移:其中一點我尤爲認可,這便是對教育關注的羣體的重心下移,近代教育經常關注的是社會金字塔階層頂端的人,學校常以第一名,狀元生爲榮,過多的關注“尖子”生,而忽視了對其他普通孩子的關注,但是現代型學校開始致力於關注每一個學生主動健康的發展,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不僅是教育由精英向大衆的轉變,而且體現了教育觀念中“具體個人”意識的確立,對每個人的幸福人生與生命價值的關愛,也許就這點而言,教師的任務會變得很重,因爲他要關心的不僅僅是幾個人了,而是每一個同學,但是正因爲如此,教師這一職業才如此受人尊重,讓人敬佩。這一點在今年暑假河南省校長於我校舉辦的假期培訓中,好幾位知名校長的經典發言中在一次得到的證明和確認。特別是洋思中學蔡林森校長、山東安丘四中韓中玉校長的發言無不繫統闡述了關注生命的整體性和人的發展的能動性、價值的提升、重心下移等。

通過胡校長牽線參加的暑期培訓,讓我的教育思維隨着諸位名校長的精彩發言而自由飛翔,再讀葉瀾教授的教育理論更是收穫頗豐,感觸深刻。

或許我的悟性不夠高,也或許我的能力不夠強,但我相信勤能補拙,笨鳥只要懂得先飛的道理並付諸實踐,相信在今後的教育生涯中也一定會有所發展,進步,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雙語教育的發展,爲我國的教育事業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

我想這應該是讀者對作者做好的感謝,也應是作者的守候吧。

新教育讀後感17

春節期間,我又捧起了葉瀾教授的書,認真研讀,再次深深感受了新基礎教育帶給我的新理念。

“沒有知識,構不成教育;只有知識,不能稱其爲當代的教育。”

“過去的教知識,是就事論事;現在要挖掘知識內涵的育人價值。”

“建立一份自己的責任,課堂是一個自由的空間。”……這些話是多麼精闢啊!越是深深思索,越是被深深地感動。新基礎教育”的改革走過了好多年的路程,我的女兒也是新基礎教育下的受益者。“把課堂教學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老師,讓教育充滿智慧的挑戰”、“把發展的主動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在新基礎教育理念的推廣下,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樂在其中。在新理念的不斷衝擊下,我的教學教育觀有了新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學生看作“對象”、“主體”,還要看作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學生、傾聽學生髮展學生上,不是把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回答看作是一種對教師的配合,而是看作對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和教學過程創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教師生命質量的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這是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中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它無時不刻在指引着我們的教育思想。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信息的“重組者”;沒有教師這個“重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有效的師生互動,學生將有可能變成散沙一團,教學也會失去它的意義。所以,“新基礎教育”要求教師在新的水平上發揮教學過程“重組者”、動態生成“推進者”的重要角色。我們要更加全面地關注學生的發展。葉瀾教授在闡述新教育觀念下的學生觀時,認爲新學生觀就是注重學生髮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的學生觀。這是教師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逐漸成爲自己發展的主人這一教育行爲產生的觀念性前提。作爲教師要運用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差異性和選擇性:在主動發展的.學習方式中,學生是在探究中學習,其個性特點表現較爲突出,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變得更爲複雜和細微了。 教師還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一個輕鬆、寬容的課堂氣氛。

同時,我也感受到教學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教師的基本素養、教學能力和教育理念;取決於教師對學科價值的認識;取決於教師有無主體精神和創造精神等。“新基礎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在學校生活的質量。教師要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習心境和人際關係,就必須努力搞好班級的建設。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學生們在班級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發展。這正如葉瀾教授所說:“羣體的個性不是靠教師塑造,而是由他們自己用心和行動創造形成的。”

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學習、實踐、反思、重建、爲學習創造革新之路,我們就能構建起新基礎教育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課堂教學,並在重建過程中提升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生命質量 。

新教育讀後感18

我們對《“新基礎教育”論》這本書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和熟悉。一種牽掛、欲罷不能的情緒隨着新學期的來臨,日益明顯。在隨後的校本培訓中,有幸聆聽了李家成對本書的精彩導讀,目睹了他充滿激情與智慧的學者風範。精神振奮之餘,信手翻讀,有感於其中的一些描述:新時期基礎教育觀中強調重視“生命性”,認爲身處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儘管他們擁有生命最寶貴的時候,卻並不知道這一時期對於人生的獨特重要價值;儘管擁有各種發展的可能,卻不知道如何選擇,如何學習,如何努力。最最懵懂少年期,正是成長煩惱時。即使讓現在的我們回首看這段時光,我們依舊看不清,說不明是怎樣度過的。等待着下課,等待着放學,等待着遊戲的暑假,在等待中六年只晃了一晃就走遠了。煩惱着作業,煩惱着考試,煩惱着大人的叱罵,這些煩惱也早已飄搖得無影無蹤。我的少年時代,遠遠不像那時老師常掛在嘴上的那句話“你們像早晨8—9點鐘的太陽,世界是屬於你們的”。雖然這激動人心的`話語,曾多少次激發年少的豪情。可僅此而已,我相信那時的世界從來就沒屬於過我們,相反世界老是悖離我們的意願,不是嗎?曾經眩目的也僅僅是那年齡,那青春的年齡。只有那年齡說明着我們曾經擁有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候啊!重視“生命性”這樣的話,確實令我深有感觸,如果我們致力於教育與學生的生命血脈溝通,如果可以表達出那天真快樂的真實生命形態,這是幸事!

書中還有這樣的一句話:差異的兩端可能是白癡,也可能是天才!白癡往往很快被識別,引來更多的關心和幫助;而天才則有可能被看作怪癖、不守規矩等,遭到更多的批評或限制。強求一致,可能扼殺天才。誰能知道從事教育一輩子的老師,又有幾人能有幸教到個把天才,卻常常要揹負扼殺天才的罪名!這是我原來的認識,原來我不懂,現在卻明白了,只要我面對學生一天,就必須面對學生的差異。我們很可能由於對人的認識的“偏差”,會固執地讓學生變成我們眼中的模樣。如果以新的眼光看待學生,才能激發學生身上隱藏的巨大能量,從他們今天的行爲中看到明日的輝煌!

《“新基礎教育”論》裏不乏這樣的話,這樣的思想:尊重學生,生命的自覺成長。像是一個丟失了理想的人,在重新找尋理想,“新基礎教育論”試圖讓教育者回歸理想。就是像她所說:“教師從每一節課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滿足。”語言中有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讓我不止一次歎服:新基礎真的是春天的事業!

新教育讀後感19

只看書名《關注音樂實踐》,就感覺到這本書值得研讀。因爲當前我國的新音樂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音樂實踐,怎麼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音樂實踐正是一線音樂教師必須去研究的探索的。再看其中的內容,觀點鮮明,實例豐富,,論述詳盡,論證有力,所列舉的音樂實踐項目有可操作性,對於音樂教師來說很實用。因此毫不猶豫地買下並開始翻閱,果然收益良多。

本書的作者埃里奧特博士是一位音樂教育哲學家,在音樂教育專業所任教的課程包括音樂教育基礎、音樂認知、研究方法、音樂課程發展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書中他通過把音樂理解爲多樣化的人類實踐之廣義研究,特別關注現有的音樂教育理論所遺漏和忽略的問題。全書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古往今來的哲學與音樂教育的關係。第二部分在音樂的本質和價值的新思維方式上構建了音樂教育哲學。第三部分爲音樂教學提出了一種新的音樂課程發展觀。

因爲翻譯的關係,書中很多內容需經反覆琢磨,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涵義。因此看了多次,可以說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穫。看過後,感覺到自己有些一直比較困惑的問題得到了解答,一些關於音樂教學的想法得到了驗證。

1、何爲音樂?

對於從事音樂教育的教師來說,對音樂本身的理解必定影響其對職業的態度。一直以來人們對音樂本身都有各種各樣的理解,而自己對於什麼是音樂也存在着一些困惑。《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中明確地告訴我們:音樂製作和聆聽是人類可獲取的、獨一無二的思維形式,是人類認識中最重要的、獨一無二的資源。這種對音樂的理解本身也是有創新性的。

2、爲什麼音樂在學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常常思考,音樂教師存在的價值是什麼,音樂在學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嗎?在看了這本書後,這種困惑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釋。在書中作者基於他對近期哲學與心理學研究的詳細考查,逐步建立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哲學基礎,強有力地證實了音樂是人類生活中至關重要的、有動力的和實踐性的追求之一,是個體和集體全面發展的根基,也是音樂教育實踐的根基,並由此斷定:對所有人來說,音樂在教育中佔有中心地位。書中詳盡的論述專門爲激勵、引導和支持在職和實習音樂教師而設計的。讓人明確音樂教師這個職業的社會價值。

3、音樂課該教哪些內容?如何教?

每次上課前都會選擇教學內容,思考教學方法,設計音樂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困惑,當然也有思想的火花。在指導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方面,這本《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確實能夠提供一些非常實用的內容,實例。書中構建了一種新的音樂教育理念,提出“課程作爲實踐”的`觀念,這是作爲創造性思維的催化劑和構建個體哲學的催化劑,它爲音樂教學中的“爲什麼、是什麼和怎麼樣”提供了嚴密的反思。通過有說服力的綜合討論,爲音樂教育者解釋了應該如何去實現他們的要求。可以看到,作者勇於打破傳統的音樂教育哲學,爲表演、聆聽、音樂素養、多元文化、創造性活動、自知自覺、課程發展等多方面的自然屬性和意義提出了創造性的反思和透析,適用於處理音樂教育中的許多理論與實踐問題。

《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對於我來講是一本有點深奧的哲學書,也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爲了進一步理解其中的涵義,爲了學習借鑑,我會常常翻閱這本好書。

新教育讀後感20

最近工作量有所減少,靜下心來讀了《新基礎教育》一書,讀後有了點心得感想,在此和同行們一起探討,共同學習。

隨着時代的發展,以人爲本成爲了時代的主流思想。人文教育就是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爲本,從學生成長的需要出發,尊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團隊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

過去在傳統應試教育下,老師說什麼是什麼,而如今, 教師要做的是儘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有些學生確實毛病太多,上課不專心聽講,回家作業馬虎完成,甚至不做,可氣又可恨,有時教育不聽,還得請家長到校或上門家訪,效果也不佳。這樣的學生很難讓老師愛起來。但從學生髮展來看,從人的內心情感來看,他們也需要愛,而且,這些孩子更需要大家的愛。其實任何一個人成才都是發揮了他個體的優勢而成材的。

仔細想想,學生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別人頭腦之外,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存在。無論你是否喜歡不喜歡他,他都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學生到學校學習是要以學習爲主,但也不是抽象的學習者,他們會帶來自己的情感世界。他們渴望得到好成績 ,更渴望友誼、健康、美麗、進步、放鬆。然而在傳統應試教育下,繁重的學習壓力,把許多時間都擠佔了,只留下學習、學習。這無形中違背了學生成長的規律。學生要有完整的生活世界,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要有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 他們是有血有肉、充滿智慧和活力、富於想象和情感,集生活、學習、審美爲一體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不從學生成長需要出發,不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又談何發展呢?

在剛剛結束的半學期來,我也遇到了些問題學生,調皮又偷懶,我也曾悉心教育過,但效果不佳,年輕氣盛的我就對其來硬的,惡狠狠地訓斥他們,雖然有所效果,但我知道學生心裏並不服氣,在新學期裏,我要做的是從各渠道收集和後進生交流的方式方法,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理論和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