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新教育》讀後感3篇

《新教育》讀後感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新教育》的作者是朱永新。本書涵蓋新教育實驗最全最新的資訊,是新教育實驗的入門指導書,是新教育實驗的經驗總結,更是教師改變生活方式、發現自我、創造價值的行動指南。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新教育》讀後感3篇

  《新教育》讀後感(一)

《新教育》的第二章寫的是“新教育的學理基礎”。其中有一個是和諧論。書中說:爲什麼新課程提出要在知識和技能基礎上重視過程和方法?其潛臺詞是:教科書對孩子有用,但管不了孩子一生,因此你教材編得再好,也不能解決學生所有的問題;考試是一種選拔,但更多的是知識和技能的選拔,因此考試考得再好,也不一定能在往後的工作和人生中胸懷大志、實現自我。

客觀地說,把讓學生考取一所好大學作爲我們基礎教育的終極目標之一是符合當前教育消費者,也就是人民羣衆意願的;但作爲終極目標、唯一目標,則是實用主義、急功近利的表現,那樣會使我們的學生走出校門後“剩下的東西”不多,那樣會使我們的國家民族,當讓也包括我們的城市在未來的世界競爭中喪失“核心競爭力”。

每當讀到這樣的文字,我就感覺道理很深刻,意義很深遠,可是我也有一個問題:爲什麼這樣有意義的做法不是教育主流?在學校影響孩子的人是站在講臺前的那個人,從理念到行爲影響教師教學傾向的人又是誰呢?

還有新教育在六大行動中提出“培養卓越口才”。因爲口才是一個人一生中重要的能力之一,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需要與人溝通與人交流,所以口才是很重要的本領。清晰記得在北京培訓學習時,北京師範大學趙稀斌博士講座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整整三個小時,他就站在講臺上或走入座位邊道,嘴裏話語自動向外流淌,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歡呼雀躍,但是我們聽得句句入耳,字字上心。似乎再聽三個小時也不會厭倦!爲什麼?除了講課內容案例豐富外,更重要就是他本人有口若懸河的魅力。而這口才非三月、三年之功力。趙老師從小就喜歡讀書,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從未停止過,這個積累的過程一定是漫長的,所以纔有現在厚集薄發。

讀《薛瑞萍教育教學問答》是在學習一些教學技能,讀《新教育》,我覺得是在提高自己的一種意識,二者均讓自己受益。而且在腦海裏萌生一種要去教育在線看看的念頭,也許“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

  《新教育》讀後感(二)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這是一直以來,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提醒我們青年教師在工作之餘需要不斷進行自我充電學習。只有讀書,才能擁有源頭活水;只有讀書,我們才能生成新的智慧。

假期裏,我潛心研讀了朱永新寫的《新教育》一書。讀後,感覺一種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帶我緩緩上升,我感覺自己站得高了,視野更開闊了。經過反覆閱讀後,我才初步瞭解了什麼是新教育?

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爲起點,以六大行動爲途徑,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爲目的的教育實驗。新教育首先是一個變革的夢想,一種成長的激情。提倡晨誦、午讀、暮省的兒童生活方式。“晨誦、午讀、暮省”是新教育實驗倡導的一種迴歸樸素的生活方式,也是新教育實驗所倡導的“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體現。

新教育實驗有一些基本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追求,最最顯著的特點是幫助教師層,新教育的六大行動,就是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雙語口才訓練、建設數碼社區和構築理想課堂。這六大行動,意在推動整個的數字教育推進,推動教師的成長。

朱教授說,新教育實驗初始階段的理念尚未形成,但他相信實踐出真知,也出理論。事實上,他一刻也沒有放鬆過新教育實驗的理論構建。現在,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已經形成。這些理論不但來自實踐又指導實踐,而且呈現出思辨性和豐富性的特點。

“爲了一切的人,爲了人的一切”。朱教授認爲,教育目的本來就是爲了人的發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要關注學生和教師、校長、家長以及社會上所有人的發展。新教育實驗的目標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他認爲,參加新教育實驗的所有學校的教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一種超越自我的精神。新教育實驗的價值取向是“行動”,只要行動,就有收穫。

“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朱教授說,目前以成敗論英雄、以金牌論英雄、以升學多少論英雄的觀點是錯誤的。新教育實驗行動方案的關鍵是,教一些學生一輩子真正有用的東西。朱永新說自己是蘇州大學畢業的,但他並不認爲自己比北大、清華的學生差。他說,他甚至可以到北大、清華去做教師、做教授。關鍵是怎麼樣讓學生有一個真正輝煌的明天,而不僅僅是輝煌的今天。

“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朱永新對精神的作用高度重視,甚至有點兒誇大。他認爲,死人與活人的最大區別就是死人的精神不再存在了。他說,有的人雖然活着,但精神不行,生不如死,與死人沒有什麼兩樣。這正應了詩人臧克家的一句詩:“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詩人雖然另有寓意,但朱永新卻藉此說明精神的重要性。重視精神,就要讓人們不斷地感受成功,從而不斷地相信自我,不斷地挑戰自我,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

“強調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朱永新說,特色並不意味着圓滿,但特色就是卓越。企業如此,學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去年美國的《時代週刊》評選了世界上九大新興科技城市,蘇州是唯一入選的亞洲城市。那麼,能說蘇州就是亞洲最好的城市嗎?當然不能。但蘇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個把傳統和現代結合得非常完美的城市,它有一體兩翼的城市格局,又有2500多年的文化底蘊,是外商投資的聚集地。學校也是這樣,沒有自己的特色,是談不上輝煌的。

“讓師生與人類崇高精神對話”。朱永新認爲,如果說當今的教育對人的問題已經開始關注的話,那麼,真正對於人類的問題,對於人類的命運,對於人類文化的發展延續,對於文明的進程,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文明有可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或者說在我們這一代教育者的手裏走向衰落。我們經常說文化的發展是人類發展和延續的根基。要想讓我們的孩子、教師能夠真正地融入社會,真正地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正義感,就要與人類崇高精神對話。他認爲,閱讀中外名著是對話的最好途徑之一。

真正的教育就應該像新教育,讓孩子們快樂地讀書,健康地成長,關鍵是培養孩子的興趣與習慣,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真正的學習不是在課堂裏學到的知識,而是今後的學習的能力與閱讀的習慣。

  《新教育》讀後感(三)

新教育,意味着一種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詩意,一項教育行動。它讓我知道了原來自己從事的工作竟然可以如此詩意,如此浪漫。這本書帶給我很多的思考。

在讀到第七章“理想的教師”時,我連看了兩遍,朱永新教授以詩一般的語言向我們描述着他“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老師”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一條一條的和自己對比,反覆地咀嚼着、思索着,爲自己是一名教師而自豪,爲自己的選擇而無怨無悔,同時也感到絲絲不安。

我覺得自己與理想的教師還存在很大的距離。記得當時剛踏出大學校門時,也是帶着美麗的教育夢想踏上工作崗位的,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在日復一日瑣碎的工作、忙碌的生活中,自己當時的夢想好象已隨着歲月飄逝。理想的教師,我自嘆有愧,但掩卷沉思,收穫頗豐。

在此篇中有許多的話緊緊地抓住了我,如:“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有心人。”細想自己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常常會閃過一些自己認爲很精彩的想法,實踐中也常常會發生許多發人深思的事件,閱讀和聽課中也常常會有許多深受啓發的例子,但往往總是想想、看看、聽聽而已。就像朱永新教授說的那樣“激動了一下,興奮了一下,沒有付諸筆端,這些‘火花’不久就煙消雲散了。”結果,“丟失”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今後,還應把撰寫教育隨筆、教學反思、納入每天的工作之中,使自己在學習、思考、實踐和積累中,逐漸成長。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觀點,其中有一個基本觀點說要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他引用米盧的一句話說:態度決定一切,並將此改版爲“只要行動,就有收穫。”

他說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你看,常麗華老師,她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去做了,而且在這之前沒有人這麼做過,而她卻去做了,做的腳踏實地。最終成功了,當我聽完報告時,感慨萬千。常老師看上去很樸素,很普通。但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人,做出了一件不平常的事,給我們教育者開了

一個頭。當然這其中肯定包含許多別人不知道的艱辛。試想常老師之前就畏手畏腳的,那麼肯定不會成功的。所以我們最需要的是行動,讓我們記住朱教授的話,只要行動,就有收穫。朱教授認爲,一所學校如果沒有一定量的書,就不能稱其爲學校。一所學校可以在很多方面很簡陋貧乏,但只要有書,這就足以稱得上是學校了。一個不讀書的教師,窮其終生,也只能是一個教書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積澱的教師,教學時間未必太久,年齡不一定多大,卻能夠脫穎而出。

朱教授把“營造書香校園”讀書工程列爲新教育六大行動的首項行動。他要求在小學六年中,師生共讀100本課外書。作爲一名語文老師,我汗顏。雖然我們也整天說閱讀很重要,也讓學生大量閱讀,每一學期都有推薦書目,讓學生買來讀,但總覺得深不下去,有點流於形式。孩子也表現得有點消極,爲了考試而讀書,把孩子那點興趣也打磨去了。不過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找到一條適合我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