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社會性動物》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社會性動物》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社會性動物》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社會性動物》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社會性動物》讀後感 1

不知道花了幾個月了,才勉強將E阿倫森的《社會性動物》看完。因爲涉及到的細節較爲複雜,這篇所謂的讀後感,我也不做什麼展開,在文章的後面會放上我的讀書筆記,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看,但我上傳的目的只是爲了保存,免得以後筆記遺失的時候,會造成一些損失。在這裏我只是簡短地寫下我讀完整本書的一些感受: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與人交流,是我們一生避免不了的事情。在交流的時候,我們會做出自己的反應,我們也會感受到一些東西。歷史長河中,總是有那麼多的事件,我們想要去深究,到底是爲什麼導致了那些事情,那些所謂的大事,那些生活中的小事。本書可能就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試圖通過一些實驗來揭示那些我們認爲的瘋狂背後的原因,那些我們理所應當背後的可能性。通讀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終歸只是一個人。

可能我說的都是廢話,搞的好像誰不知道我們是人一樣,但是很神奇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喜歡將人分成三六九等,總是喜歡用有色眼鏡去看待一件事,看待一羣人,甚至可能單獨對待一個人的時候也是如此。我並不是否認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我只是開始慢慢了解到,其實我們欠缺的只是一雙相對公平公正的眼睛。我很喜歡作者用實驗去驗證,但我覺得心理學的事情,用幾個所謂的實驗來驗證,其實是非常荒謬的,雖然我們都是人,擁有人的共性,但個體的差異,細微處的變化,我想很有可能會影響最後每個人的決定。而且,這種妄圖操作別人的實驗,往往都是無疾而終的。我熱愛心理學,因爲我覺得這是一門非常神奇的學科,但可能是我不學無術吧,我恰恰覺得他的神奇之處,就在於那種不可預見性,就如同我的股票投機一樣。我可以就未來的趨勢做一個劃分,並且安排好自己的相應的處理方法,但我並不能預測將來某一個階段的結果會怎麼樣。我們都只是一個人,思考問題,感受情緒總有相似之處,而本書就是來揭示這種相似之處,我覺得是一本發人深思的書,也讓我對於心理學這一門學科更加的有興趣。

接下來,就放上自己的讀書筆記,有緣人看到,若有所得,我心甚安。若無所得,或者嗤之以鼻,就抱歉耽誤各位時間,望見諒。

《社會性動物》讀後感 2

生活中,往往你打開電視就會看到明星代言的廣告。企業爲了增加產品的知名度和銷量,不惜豪擲千金爲其產品選擇了明星代言人。而通常代言人的效益是很明顯的,企業名利雙收。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爲百姓的從衆心理。

什麼是從衆?從衆可以定義爲,由於受到來自他人或者羣體的真實的或者想象的壓力,一個人的行爲或意見發生了改變。百姓在挑選商品的過程中,往往會改變自己的想法去挑選喜歡的或者更加知名的明星所代言的產品。

書中提到了所羅門—阿希經典實驗。假設你和四個其他被試者走入走進房間,實驗者出示了一條直線X,又向你出示了用於比較的三條直線A,B,C。你的任務是判斷其他三條直線中哪一條與直線X最接近。看上去這個知覺實驗非常容易,很明顯直線b是正確答案。但是當其他被試都毫不猶豫的選擇直線A的時候,輪到你選擇時,你也會選擇直線A。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從衆呢,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當面對着多數人完全一致的判斷時,他們開始確信自己的意見是錯誤的;另一種可能是,他們做出了與衆人一致的回答,以便於被衆人接受,或避免因持不同的意見招致衆人的反感。同樣地,當明星代言的`產品銷量陡增時,身邊的朋友大都使用此產品時,你也會選擇一試,帶着好奇或是爲了證明自己的泯然衆人。曾經紅極一時的來自星星的你,帶來了無數千頌伊同款產品,粉絲們紛紛效尤,但她們往往忘記了自己是否適合這款產品。剛入門的淘寶客們由於沒有網絡購物的經驗,往往下拉菜單選擇銷量從高到低,根據銷量來抉擇自己要買的東西。

然而從衆卻是個中性詞。一部部法律的頒佈,一種種語言的通用,都是人類的羣體智慧。人類結合他人的意見,慢慢發展起這些智慧的結晶。所以從衆在一定程度上,爲人類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再說到我們大學生,剛進大學時,問問身邊的同學是否想入黨,大家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都覺得入黨是光榮的,也爲自己以後找工作提供了一項優勢。見到同學室友去上中黨課,會覺得自己不去是否會落後了人家一步,趕緊馬不停蹄的也去報名。卻忘了考慮自己是否適合入黨,是不是有其他事情更值得自己去花時間。大學生渴望自由,往往卻被自己的從衆心理所束縛,最後抱有遺憾地畢業。

同時聯想到《一生能有幾次工作》一書中,提到要善用20/80法則表現自我,事業成功的人不僅工作表現突出,而且不會半途而廢,能夠不斷提出新構想,發揮超乎預期的影響力。而這都是要建立在自己的思考判斷上,不受別人的影響。

從衆可大可小,重要的是要學會有自己的判斷,個體自身需要自信、有經驗、獨立。

《社會性動物》讀後感 3

《社會性動物》是一本經典的國外社會心理學教材,講述了人際關係的心理學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見、攻擊性、從衆性和利他行爲等諸多方面。這些對於我們理解和看待社會生活中人們的行爲及相互之間的關係是極有意義的,幫助我們更理智科學的看待生活。對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本書提供了科學的答案:爲什麼企業熱衷於用明星做廣告?爲什麼有人溺水時圍觀的人卻不伸以援手?爲什麼人們會相信邪教?爲什麼受過教育的人也會盲目服從宗教領袖.即使讓他自殺也在所不惜?

通過對社會心理學的定義,社會心理學的幾大分塊(包括從衆,大衆傳播、宣傳和勸導,社會認知,自我辯解,人類的攻擊性,偏見,喜歡、愛與人際敏感性等)以及研究社會心理學的科學方法等的逐一介紹,使讀者對社會心理學有了一個基本而且全面的瞭解。

本書主要在闡述的一個說法是,行爲古怪的人不一定都是瘋子。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不是完全獨立的動物,其外在的行爲不僅僅是由於個人內在特質而表現出來,而是受交往中的其他人的行爲與信念所影響。然後作者分別從七個方面對人的行爲進行分析和解釋:從衆、大衆傳媒以及宣傳與勸導、社會認知、自我辯解、人類的攻擊性以及偏見和喜歡與愛的問題。 心理學其實是歸爲理科的,因此也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之上的。裏面很多實驗室非常有趣的,而且有些研究完全顛覆了人們的`傳統看法。比如關於記憶的實驗,人們以往認爲記憶是根植於大腦的、是完全正確且無法改變的,而且有時候對元記憶(也就是你記得是怎麼樣記得某件事情的記憶)的肯定,使人們非常自信記憶是千真萬確的。而事實上,記憶是可以改變的,或者說記憶是可以被說服改變的。研究者做了一個實驗,比如哥哥告訴弟弟,說他小時候在超市裏走丟過(其實這是虛構的),最多不過再虛構一些比較一般化的情節比如當時大家心裏多着急等等,弟弟就會真的相信他走丟過,而且還會“想起”很多根本就不存在的細節。其實相同的記憶改變也存在於成人中,因此關於法律上用證人的證詞來決定司法判斷也是有一定的爭論的。

我覺得書中另一個比較重要的觀點是自我辯解。人總力求認爲自己所做的事符合自己所追求的某些準則。比如二戰的時候德國殺了很多猶太人,和殺他們之前相比,他們更願意相信這些猶太人都是投機倒把的奸商,只顧賺錢,全然沒有什麼道德信仰。因爲只有這樣德國人才會認爲這些猶太人該死,纔不會爲他們的大屠殺的殘忍行爲感到不安。有時候我想,爲什麼會情人眼裏出西施呢?即便你娶了一個很醜的老婆,你會覺得和一個很醜的人過一輩子該是多麼難受的一件事啊,因此你還不如相信你的老婆是非常漂亮的,這樣你也不必一輩子忍受痛苦,也安心些,還可以好好享受生活。因爲記憶是可以改變的,感情其實也是可以改變的,你把看到她時的心跳加速和血壓升高解釋爲你看到美女的激動,而不是看到恐龍的害怕,你便覺得你的妻子漂亮了,貌似這叫“吊橋效應”。

外界對個人的影響很大。這主要體現在從衆上。這也算是個普遍現象了,有的人心放得寬。不過個人對於從衆導致的可怕結果還是心有餘悸的。但想來人都是社會性動物,羣體的歸屬感和讚賞性自然很重要。所以也情有可原吧。不過既然瞭解了這些知識,也要學學壯士,威武不屈了。在社會認知方面,人的思維侷限性曝露無疑。人們在需要做出決策時,通常會:通過忽視一部分信息以減少我們的認知負擔;過度使用其他信息以避免尋找更多的信息;接受一個不盡完美的選擇,因爲這已經足夠好了。我們也會直覺性的做出些判斷,特別是:當

我們沒有時間認真思考某個問題時:當我們負載的信息過多,以至於無法充分地對其進行加工時; 當手中的問題並非十分重要,以至於我們不必太過思慮時; 當我們缺乏做出決定所需的可靠的知識或信息時,我們更容易使用啓發式判斷。

大衆媒體對人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那種潛移默化的作用一直讓很多人頭痛。其實媒體的作用不是一方面可以概括的。一個工具,就看怎麼用了。從社會層來說,一方面幫助羣落建設——普及大衆文化和價值觀,幫助建設和諧社會,一方面普及偏見和陳舊觀念。外表吸引力是很重要的。其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了愛情上,還有事業上,當然,天生麗質可不僅僅是唯一的外表吸引力,還有穿着打扮。

人類有攻擊性是事實。隱藏在這人性之後的、也是人們不願意承認的一個真實的因素,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人在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 那些生來就缺乏社會性的個體, 要麼是低級動物, 要麼就是超人。社會實際上是先於個體而存在的。不能在社會中生活的個體,或者因爲自我滿足而無需參與社會生活的個體,不是野獸就是上帝。承認我們是認知的吝嗇鬼並不意味着我們註定就會歪曲事實。的確,一旦我們瞭解了自我侷限及人類大腦中普遍存在的偏見,就可能會更好地思考,作出更明智的決定。所以,我不會僅僅把思維的侷限性羅列出來。相反,我想通過對他們的探索,學會如何更好地思考。

《社會性動物》也算是本很私人化的作品。其一,此書涉及的問題是作者認爲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問題,如攻擊性、利他性、同情心、偏見、社會影響、移情與愛。其二,此書體現了作者爲理解人際關係而做出的嘗試,即以作者自己的力量去創造一個充滿了和平、和諧與相互理解的更美好的世界。這本書內容嚴謹,深入淺出,引人入勝,更讓我懂得了什麼叫人性。

《社會性動物》讀後感 4

1、社會情境對於人類的行爲有着巨大影響。

我們會忽略社會情境的影響,將人的行爲歸結爲個人內部的動機、態度等因素,這種偏差在心理學有個術語,叫做“基本歸因錯誤”。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做了一件非常討厭的事情,通常會推論說,這個人是壞人,品性惡劣。

情境影響行爲的另一個例子是從衆。除了從衆之外,我們還很容易服從權威的壓力。

2、人類存在許多認知偏差,我們的思維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

人類的大腦在處理信息時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們並不會理性分析全部信息,而是會找捷徑,依賴於直覺偏見,做出一個說得過去的決策。這種傾向的'結果就是,我們的思維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傾向於維護現有的知識、信念、態度和偏見。所以,人們的認知會出現各種偏差,比如證實偏差,我們會努力維護現有的觀點,而忽視反面的證據,這使得改變觀念變成了一件很難的事情,事後聰明偏差。

3、許多時候人們持有的態度不是行爲的原因,而是對於行爲的事後解釋。

在一些時候,態度和行爲之間的因果關係甚至是反過來的:

說白了,我們首先做出了某種行爲,再爲自己的行爲辯護,認爲自己的是合乎邏輯的、合理的,是反映了我們的態度的。這種認知偏差,在心理學中有個術語叫認知失調。因爲這種認知失調讓我們感到不愉快,於是人們就會有意化解這種衝突的狀態。

①不過利用這個原理,倒是可以幫助我們完成像減肥這樣的困難目標。

②如果想要拉近和一個人的關係,最好的辦法可能不是對他好,而是讓他幫你的忙。這是因爲,就像前面我們講過的,態度很多時候是對行爲的事後解釋。

《社會性動物》讀後感 5

近來難得閒暇,讀了一本書叫做《社會性動物》。我確信了讀書確實是會上癮的,特別是在讀自己想去了解的東西的時候。讀書的過程中,感悟很多,皆由於懶惰,未曾記下。只在博客裏略作記錄。

《社會性動物》這本書如果要是評分的話,絕對是五星級的,號稱美國社會心理學的聖經。也是這本書,第一次(真的是第一次)讓我體會到了欲罷不能的感覺,很爽快的就讀完了。

1.只要是人,都有不由自主、力不從心、口是心非的時候

越是成年人,越會受到社會輿論的約束,這是毫無疑問的。人總是傾向於獲得認同甚至是鼓勵的,特別是自己喜愛或者關注的人,由此,我們的行爲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社會性。但是要知道的是,作出同一行爲的人卻不一定都是以同樣的態度去做。

由此得出的啓示是,有些關於動機的問題,沒必要去過度的詢問別人,因爲也許當事人自己的念頭也許是剎那而過,隨後被社會化的觀點束縛,之後作出行爲。

2.每個人都傾向於證明自己是對的

無論自卑還是自大的人,排除心智不正常或者獲得大智慧的人,都傾向於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於是,我們喜歡和強大的人在一起,因爲他們是權威言論的保障;我們喜歡聽肯定的話語,因爲那是對我們的認可,如果是出自在乎的人,那效果更好;我們喜歡別人主動向我們傾吐心事,這說明我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有的一切,無非是要滿足我們的存在感。

佛教中有我執的概念,意爲人都執著於自我的存在,所作的事情,無論善事惡事,皆是爲自我的滿足。除非發菩提心,願爲大衆做事。想起了凡四訓中重要的一個故事:打人這個行爲是好還是壞?幫助人這件事情是好還是壞?答案是不一定的。如果我們是爲了制止動手打人阻止,是善的行爲。幫助小偷藏匿東西,就是惡的行爲。遺憾的是,我們常常拘泥於表面現象,只看到行爲當下產生的利益。因而產生了各種情緒,看到打人,第一念頭是不好的,看到幫人,第一念頭就是好的。這就是我們常年形成的一種慣性思維導致的`結果。

心理學上認爲這種偷懶式的思維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因爲可以幫助我們節省很多左思右想。只是,對於事情的判斷以及情緒的控制方面,我們應該常做如下思維:從長遠出發來看待一些事情,不要過早的做決定或者做反應。

而對於情緒,當別人詆譭我們的時候,我只想引用索達吉堪布的一段話:如果你是獅子,別人罵你是狗,你不會真的變成狗,故不用爲此而生嗔;如果你是狗,別人讚歎你是獅子,你也不會真的變成獅子,故不必爲此而生喜。所以,別人的讚歎,不會讓你變好;別人的指責,也不會讓你變壞,這些沒什麼可執著的。

作爲我自己的體會來講,我曾經是個脾氣特別急的人,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當別人諷刺或者說我的不是的時候,我幾乎是暴怒。從佛教來講,一是動了嗔恨心,燒了不少功德;二是發怒的樣子難看不說,煞那間智商減爲零,說出的話幾乎毫無邏輯可言。但是,這些發怒有必要麼?別人的話不會改變什麼,正如堪布所言,而你發怒卻正是先把對方的言語當真纔會發怒,有時候做如是思維,就不會很容易發怒了。我們的存在感,是需要我們有內而外的去證實,去獲得。只有發自內心的存在感,纔不會過多的受外界影響。而當我們不再爲外境所動時,發菩提心,多爲別人着想,漸漸的使自己的生命有更多的意義,不會再爲外境所苦惱。這一點我還沒有做到,今後要多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