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小學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觀課報告

小學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觀課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導語: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是言語性,啓發引導學生感知、體驗作品的言語形式,是閱讀教學的中心環節,科普性文章也不例外。

小學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觀課報告

  【小學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觀課報告1】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所以在教學設計上,老師要講究方法和策略。熊老師的課堂,爲我們打開了一扇解讀科普性文本的大門。

一、 巧設支架,降低科普性文本的語言障礙

第四段是這篇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文章中的許多詞句對於四年級的學生還不能完全讀懂。這時候,熊老師巧設內容結構支架,把恐龍的四個演化過程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補充出來,降低了難度,學生也不再感覺文字晦澀難懂了。

二、給足時間品咂文本,讓自主學習不再流於形式,真正做到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學生自主找出恐龍演化過程的自學階段,熊老師沒有急於趕時間,而是耐心等待,大約4分鐘後,班上大部分孩子都已舉手示意,問題已經解決,但熊老師仍舊在等待,期待全班同學都參與到交流彙報中來。學生們得到了充分的學習,所以在接下來的彙報中,他們都能說出各自的理解。

三、從細微處,引導學生髮現科普性文本的獨特魅力

在引導學生讀出第一種恐龍出現的時間時,引導學生關注到“大約”一詞,然後說出這個詞的作用,歸納出這是科普性文章的用詞準確性的特點。然後引導學生又找到了“逐漸”、“一支”、“慢慢”等詞語,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這種文本的獨特性。

四、對比學習中巧識關鍵詞語,感受關鍵詞的力量

在學習恐龍大家族一部分時,熊老師巧妙地把文本變換呈現方式,然後師生、生生對讀,在讀中學生很容易發現了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不同恐龍的不同特點,一個“則”字的深入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了關鍵詞語“四兩撥千鈞”的力量。更進一步感受到科普文的用詞準確這一特點。這也是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的用詞魅力。

五、無痕總結學習方法,達到了“授人以漁”的目的

當學生說出“一些獵食性恐龍演化成鳥類”後,熊老師接着引導,“這看,後面幾句話都是圍繞着這一句來說的;那你能不能再說說其他恐龍又是怎麼變化的呢?”得到老師的引領,學生很自然就說出了“它一些種類轉移到樹上生存”,水到渠成,毫無牽強之意。

在認識科普性文章用詞準確這一環節時,熊老師也是屢屢引導學生,發現文本的詞語特點,不斷總結這種寫法、用法。

一節課,無需關注太多目標,向熊老師一樣,鎖定一個目標,深入研讀,就可以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功效,切不可貪多,讓學生陷入茫然無助的境地。

  【小學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觀課報告2】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天天面對着我的學生,而我,又何嘗不是一位學生呢?在人生的旅途中,還有太多太多需要我學習的東西地方,有時候,不只是身邊的老師,孩子也可以成爲我的老師,就拿這堂課來說,就是因爲有了和孩子們一次一次地磨合,我才能成竹在胸。

競賽中我上的是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中的《飛向藍天的恐龍》,這是一篇科普性的說明文,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爲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爲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啓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

孩子們對未知的事物都有一種好奇心,這也是當時我選這篇課文的目的,就是想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增強他們探索未知領域的慾望。所以當我拿到文章後,就靜下心來鑽研教材,設計每一個環節,弄清重、難點,搞清了學習的方向,在教學過程中我才能夠有的放矢。經過近一週的準備,我的教學設計終於出爐了,我迫不及待的在五班進行了第一次試講,結果卻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盡如人意,過渡性的語言不夠精煉不說,整堂課上下來有些主次不明,的確,爲了追求每一個環節的完美,在前面浪費的時間實在是太多,這樣,到了最後的重點段落就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分析、去檢測……課後,本組教師一起給我提出寶貴意見,尤其是張昊老師,幫助我一步一步分析課文,設計環節,在第一次備課時我遺漏的地方張老師也細心的幫我指出。第一次的失敗,註定今晚將會是個不眠夜,回到家後,我又再次細細研讀教材,把各位老師提的意見和建議加入到重新設計的教案中,這樣,我準備了第二次的試講。這一次的試講中,我們又發現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時間不夠。要想書中提到的各個需要學生掌握的環節都讓學生體會到,那這樣設計的結果只能是將時間一拖再拖。於是,第三次的“改革”開始了,經過我們組集體討論,決定在引課之後直奔主題,先去和學生一起探討“恐龍到底是如何飛向藍天的?”等學生明白了恐龍的演變過程,再去學習推演過程前科學家的研究、發現以及科學家欣喜後的美好願望。教案一次次的修改,終於迎來了第三次的試講,在這次試講中,我能明顯的感覺到學生對恐龍的演化過程有了一個新的瞭解,可是在“自己複述演化過程”環節中,學生的表達還是稍稍有些困難,最後決定,一定要讓學生回去好好的預習。這一晚,我忐忑不安到天亮,一大早就來到學校,不過孩子們自信的表情,卻讓我不再那麼緊張了,是的,我不是去比賽,而是,帶着我的孩子們去上一堂有趣的課,沒了包袱,心情反而輕鬆。在課堂上,我看不見後面聽課的領導和老師,我的眼裏只有這一羣可愛的學生,這樣的心態又怎麼會緊張呢?也許這就是袁老師說我心理素質好的根本所在吧!整堂課上下來,心中還是有些許遺憾,那就是在重點段落的學習上花費的時間有點過長,太注重讓學生當堂掌握恐龍的演化過程,還有一個就是在指導朗讀中有些欠缺,像讀科學家的美好願望時,那種欣喜的心情沒有讀到位,最後,就是我自身的一個軟肋,那就是粉筆字,其實,在用鋼筆書寫時,我的字也能寫得工工整整,可是一到黑板上,好像那“橫平、豎直”都不聽我的使喚了。要想課上得精彩,那需要和學生不斷磨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既備教材,也要備學生;但基本功的長進,只有靠自己紮紮實實地練習。

  【小學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觀課報告3】

申紅豔老師精神抖擻地走上講臺,不慌不忙的進入了導課環節,她三言兩語與學生交流過後,我知道了,今天申老師執教的是《飛向藍天的恐龍》。這是一篇科普性說明文。在小學階段不管是哪種版本的教材,這種文體的蹤影都隨處可見。但是,這種文章不好講,所以好多老師都望而生畏。我很慶幸今天自己能聆聽申老師的這節課。

申老師今天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分析文章的結構,通過分析來體會科普性文章結構的嚴謹性、敘述的條理性。新授一開始,申老師就讓孩子們看着課題提出問題,通過孩子們的思考提出了1.恐龍是生活在陸地上的怎麼會飛向藍天呢?2.恐龍不是早已滅絕了,爲什麼又會飛向藍天呀?帶着兩個問題去齊讀課文,孩子們通過讀,在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就找到了答案,生物學家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假說——在中生代時期,恐龍是一支龐大脊椎動物後來隨着環境的變化恐龍也隨着變遷,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這一結論。在20世紀末在遼西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

申老師把重點放在了3、4自然段的分析與理解中,這也是本文的重點之一。她根據故事的情節,通過引和導領着學生一步一步地走近中生代時期的最早出現的恐龍時代,一步一步的和孩子們一起研究生物演化的過程,從而讓學生感知恐龍演化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隨着下課鈴聲的敲響,我在走出教室的同時也引發了以下幾點思考:

本單元的主題是說明文,本篇課文是科普性說明文,這類文章往往是通過敘述來說明科學常識及科學道理的。我從三個遵循來體會。

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從四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來看,《飛向藍天的恐龍》這一科普文章,文中的很多科學術語和知識與學生的前理解存在着較大的距離,如中生時代、一支、假說、化石等詞語的理解都需要老師給學生創設語境,通過課件或者圖片的展示幫助孩子們理解。

2.遵循語文的學習規律:

我們常說語文的教學要有語文味,要用語文教學來解決語文問題。文章的分析離不開語句的理解與體會,曾記得有位語文名師說過:語文教學要凸顯個性,立足工具,弘揚人文。我們通常運用創設語境,讓孩子們用自己的心靈去觸摸詞語的溫度,去感受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就拿漫長一詞爲例,我們可以在瞭解了中生代時期以後,收集有關第一種恐龍的出現到獵食性恐龍演化成鳥兒的過程大約經歷了6500多萬年,讓學生用具體的數字來刺激眼球,結合已有的經驗談感受,孩子們會動物的演化實在是太艱難了、太漫長了,通過和文本的對話觸摸漫長這一詞的語言溫度。再拿第二自然段如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來理解欣喜若狂。特別要是能抓住一個“狂”字來想象發狂的樣子,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通過思考同學們知道了科學家爲了考證假說的真實性,幾代人爲此歷盡了千辛萬苦,有的甚至爲此付出了生命,孩子們對科學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產生了由衷的敬佩,此時,個體的體驗成爲大家的感受,如這樣去設計依託於文就你會有效的將

語言與文本結合起來是真正體現了語文的教學規律。

3.遵循說明文的教學規律:

1.邏輯性。科普性說明文往往是通過敘述來說明科學常識及科學道理的,在反覆閱讀第三自然段的基礎上,能通過閱讀讓學生明白了恐龍演化是按照時間順序的,在閱讀的基礎上能體會出其語言的邏輯性與條理性,學生在閱讀時理解了恐龍演化的過程理清了文章,同時,對語言的邏輯性和條理性又有了新的理解,真可謂一舉兩得。

2.準確性。特別是第一自然段的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這裏的一支,準確的體現出在演化的過程中只是一些也就是一部分的恐龍變成了鳥兒,又如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的,根據這一假說,一些與鳥類親緣關係較勁的恐龍應該長有羽毛。“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龍;“應該”在這裏表示是推測的意思,

說明在沒有找到證據之前,不能確定。如能通過這些詞語的理解加之與文本之中,孩子們在以後的學習中對於遣詞造句,就會應用自如。

說明文教學既有一般閱讀教學的共性,也有其個性特徵,只有將兩者巧妙的結合起來,才能讓說明文教學成爲語文教學百花園中一朵亮麗的奇葩。作爲一線老師來說,我們纔不會望說明文而生畏,語文教學值得我們不停的實踐探索,說明文更是如此,讓我們共同努力。

更多熱門觀課報告推薦:

1.《飛向藍天的恐龍》觀課報告

2.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觀課報告

3.飛向藍天的恐龍觀課報告

4.2016小學語文觀課報告

5.小學語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觀課報告

6.魯迅《故鄉》觀課報告

7.初中英語觀課報告

8.2016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觀課報告

9.乘法的初步認識觀課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