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總結 >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研組工作總結2篇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研組工作總結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總結是事後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鍛鍊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因此我們要做好歸納,寫好總結。那麼你知道總結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教研組工作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研組工作總結2篇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研組工作總結1

一學期的工作即將結束,我們二年級數學組全體教師在學校各部門的領導下,順利地完成了本學期各方面的教學工作。

本學期我們組工作的重點是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和直觀教學,經過一學期不斷的分析、討論、實踐和總結,我們組重點就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下總結。

一、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努力提高教師素質。

學習是教科研的源頭活水,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從職業的疲憊感、倦怠感中脫離出來,繼續前進;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發展對教師的新要求;同時教師也只有以研究者的姿態進行教育教學,才能在不斷的研究中發現問題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開學初我們教師就圍坐在一起,認真學習了《新課程標準》,全面把握總體教學目標,明確了教學進度,並且互相交流了各自對新教材帶來的思考和建議,由於宋老師經驗豐富,就爲我們耐心的講解、分析教材,爲順利地開展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奠定了基礎。平時我們數學教研組全體教師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利用一切機會給自己充電,以增加自身的知識含量,提高教學技能。

我們欣喜地看到新課程給學校帶來了活力,給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給師生帶來了新的體驗。教師的理念新了,我們的課堂活了,我們的學生樂了,當然,我們的老師也累了。老師們在使學生得到發展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發展。

二、“磨好課”教好研。

開學初,宋老師和楊老師就爲我們指教了一堂《乘法的初步認識》,宋老師的紮實和虛心值得我們學習,楊老師的語言親切生動,課堂有趣精彩,更是無處不在吸引着我。10月初,在學校組織的同講一堂課活動中,《角的初步認識》一節課上完,各個老師又展示出了自己不同的教學風格與藝術,並體現着新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了,課上更加關注學生了。我們發現,慢慢的,宋老教師淡淡的融入了我們年輕教師的一點激情與生動,年輕教師的課原來相比更是紮實精細了許多。課後,教師們更是真情投入,大家都虛心傾聽,有時也會是激烈爭論,同時我們的同講一堂課更是有幸得到了侯校長、範主任和王曉偉老師的點評與指導,並給我們提出了非常寶貴的意見。大家互相友好提示,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在二年級數學組這個小家庭裏我們一起交流、探討,一起研究和實踐,一起體驗新課程所帶來的新奇、興奮和成功的喜悅。在這樣一種濃濃的氛圍中,教師的水平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得到了提高,像我這樣一個個的年輕教師從最初的不成熟漸漸地走向了成熟。

三、抓好學生計算工作

我們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計算教學中,我們注重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讓學生樂於學、樂於做,教會學生用口算、筆算來進行計算,並掌握一定的計算方法,達到算得準、快的目的。爲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寓教於樂,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練習一些口算。在強調計算的同時,講究訓練形式多樣化。如:用遊戲、競賽等方式訓練;用卡片、小黑板視算,聽算;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等。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還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每天堅持練一練。計算教學中,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可以根據每天的教學內容適時適量地進行一些口算訓練,每天20題的口算訓練已成爲學生的習慣。通過長期堅持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堅強的意志,又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馬虎粗心是學生經常犯的錯誤,遇到這種情況時,首先,教師要有耐心,有恆心,要統一辦法與要求,堅持不懈,一抓到底。一學期堅持下來,每到一上數學課他們都端端正正的做好,準備出紙和筆等着練計算題,這已經成了孩子們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了。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複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纔有可能見到成效。我想,我們會堅持到底的。

四、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和直觀教學

二年級學生正是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時期,實物直觀具有鮮明、生動和真實等特點,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感知的積極性。所以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特別是對數的概念的建立,四則運算意義的理解,如本冊重點是乘除法的教學,學生理解起來有很大的困難,課本上的情境圖看來形象但不直觀,所以在學習《3、4的乘法》時,我就用吹塑紙把情境圖中的“頂碗”信息更加具體化了,宋老師也剪了一串串漂亮的葫蘆,金老師也利用蘋果的形象來進行教學,楊老師更是心靈手巧畫了活靈活現的蝴蝶來吸引孩子的注意。有的課題適合用課件教學,變靜態爲動態,我們就羣策羣力積極尋求資源,並交流共享;有的課題適合適合用模具,我們就去借,沒有合適的大家就想方設法自制,效果也不錯;還有《方向與位置》中學習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我們就讓孩子從家拿來了布娃娃等玩具進行操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有付出纔有回報”,一學期來,在數學組各位教師的辛勤勞動和刻苦努力下,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着不足,如何處理好掌握“知識、技能”與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之間的矛盾,怎樣讓我們的課堂最優化等,都需要我們繼續探討。“學無止境、教無止境”短短的幾個字讓我們體會到,只有我們在這浩瀚的教海中乘風破浪、堅持不懈,我相信,我們會離成功的彼岸越來越近!

非常感謝大家閱讀小學二年級數學教研組工作總結,更多精彩內容等着大家,歡迎持續關注,一起成長!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研組工作總結2

緊張而又忙碌的一學期將要結束,回顧這一學期:我們數學教研組在校領導的關心和指導下,堅持以“教在學的起點”爲教研中心,以合作探究爲研究重點,紮紮實實的進行了數學教研活動。學期將要結束,我們教研組已順利完成了一系列工作,現將一學期工作總結如下:

本學期,數學教研組開學初制定好教研計劃。一學期中全體數學老師都能認真聽課和評課,按規定完成聽課任務;並認真參與評課活動,都能及時交好評課稿。在組內形成互相關愛、互相幫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學習氛圍。

我們數學組教師積極參加市區,校各級部門組織的教研活動。全體教師都認真完成了區12學時培訓的任務。同時積極參加其它數學學習活動,如市陳加倉名師工作室數學教研活動,我們數學教師都能在百忙中參與學習。

全體數學老師積極響應學校教研要求,注重教在學的起點上,爲提高教師的對學生地關注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認真開展各種教研活動。首先我們在教學理念方面開展了學習,王飛老師從有效教學、什麼是教在學的起點、瞭解學情和在學的起點上上好課四個方面做了專題報告。幫助大家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教在學的起點的重要性,也學會有效的進行學情分析。最後我們數學組教師在平時繁忙的的工作中,擠出時間參加讀書活動。本學期我們整個數學組攻讀一本書,我們選擇了《爲何而教》,應莉莉老師、陳建芬老師分別在教研組內做了《爲何而教》的導讀交流報告。各位數學老師都認真閱讀,撰寫讀後感,並從中學習教育教學方法,用以指導自己的實際工作。除了這些推薦的書籍,很多老師還主動訂閱教育教學雜誌,平時經常交流讀書體會。

其次我們在教師最重要的課堂教學方面開展了集體備課和上課活動,本學期數學組有四位老師的三節優秀課面向全校展示。z老師在五(4)班上了一節精彩的數學課,課題是人教版五年級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整節課在課前做了預學,陳老師充分利用了學生的預學內容,展開復習交流,探究交流,練習交流等教學活動。爲了使每一位都能充分參與,陳老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交流。讓每個學生知道在小組內是要解決什麼問題,儘量保證學生合作學習的時間。合作學習後,讓學生自己評價,即對展示的情況進行補充、質疑。這節課從後面的練習檢測中可以發現學生掌握的非常好。鄭碧晶老師給大家上了《年月日》一課。藉助節假日和學生都熟悉的日曆表,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爲主,教師點撥引導爲輔的策略,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知、認識和體會發。

課堂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王飛老師和應莉莉老師同課異構,都上了《找規律》一課。應老師設計“找規律”這一課時,從生活中尋找出大量的.素材,有機的融合到整個教學中。當學生初步感知規律後,進一步去欣賞生活中的規律時,應老師打開了學生思維的侷限,把規律延伸到自然萬物,四季變化。應老師巧妙設計動手環節,讓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基礎上動手操作,通過自由選擇不同的素材拼擺圖形,這一環節投其所好,抓住童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應老師在整節課組織教學中,充分展現個人教學魅力,教態自然,語言親切動聽。王老師開門見山,直接引入課題,十分乾脆利落。數學遊戲的題目更是亮點。王老師抓住這一題,進行各種變式練習。由淺入深。從找動作規律,到找性別規律,到後一個是什麼動作性別,再往前推是什麼動作性別,再到前面的小朋友是一組的第幾個。充分挖掘了這個素材的價值,將素材的作用最大化。

本學期我們認真組織了學生數學節活動。活動內容豐富精彩,有口算接力比賽、生活中數學思維競賽和數學遊園活動等。特別六一遊園活動,每個班級在老師的帶領下,設計數學活動內容,佈置教室,把數學活動和思考融入了快樂的遊園活動在,學生在開心的玩中學到很多數學知識,提高了數學能力。

通過參加教科研活動,我們深深體會到:教研組作爲教師最基層研究交流組織,應該爲教師的成長營造一種氛圍,它能通過積極有效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集體備課,交流互助等途徑,更好地改進教育教學實踐,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並在這個過程中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從而促使教學的全面發展。在教育教學中,隨着教研的不斷髮展我們會產生新的問題,我們教研組會繼續能力研討,我們組全體教師將繼續努力和創新,適應現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