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送東陽馬生序》觀後感

《送東陽馬生序》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送東陽馬生序》觀後感

《送東陽馬生序》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送東陽馬生序》觀後感1

東陽馬生,我比你幸運!或許真像宋濂所說,你的讀書條件遠比他優越,可我卻從中品出了一絲悲哀。我不想和你比讀書的條件,卻想比一比其他。

在讀書的目的上,我比你幸運。你的目的是明確的,千百年來,讀書人都是“學成文武術,貨賣帝王家”,走的永遠是科舉仕途。從捧讀《三字經》那天起,你就註定要成爲封建科舉的犧牲品。不要說“不”,你的老師不也在津津樂道自己“承天子之光,綴公卿之後。”嗎?真可謂嚼着自己的血肉叫“鮮美”啊!我比你幸運!我的學習目的,初時簡單——爲讀書而讀書,漸漸地我明白了,讀書既爲個人的成材,也爲國家民族的昌盛。讀書是爲了給個人“充值”,更是爲了民族之林的茂盛!我不會一頭栽進“科舉”的網絡而難以自拔,我要在知識的長空裏放飛生命!

在讀書的範圍上,我也比你幸運。你除了“四書五經”、“孔孟之道外,還能涉獵其他嗎?頭上戴着你的讀書目的緊箍咒,只能做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虛妄美夢,可悲!你上不曉天文地理,下不知礦藏資源,理不聞數理化學,文不懂外語馬列。我卻不然!我可以“學貫中西,文理兼容。”我可以登臨書山,遨遊網海,出入國門,探微知着,充分享受解讀“爲什麼”的樂趣,因爲我生活在你無法企及的時代。

再說教育吧,我更比你幸運。你只能折服於頭懸梁錐刺股,努力於囊螢映雪,學得何其苦!面對師長的尊嚴,你只能垂手而立,大氣不敢出,疑義豈能訴?你的宋濂師長尚且“行深山巨谷”,臨“窮冬烈風”,踩厚雪,裂足膚,你還敢懈怠愉悅嗎?我卻不然!我雖也不乏辛苦,卻很有樂趣,小班教育寓教於樂,身受着“發展教育”,師生親如一家,同窗情同手足,上課呼名,何其可親;下課同娛,何其可樂。

而說到學成之後的命運,依然是我幸運。你的師長宋濂老先生,最後不也是明裏辭官,實則被貶。而你雖讀了許多詩書,卻忘記了封建文人學士一幕幕的悲劇:子胥功高吳王妒,文種滅吳身首分。可惜了淮陰命,空留下武穆名。昨日的萬里長城,今日的一縷英魂。真是孤燈一盞寒夜清,心血耗盡換虛名,何必千年留笑柄?

而我雖說難逃應試命運,至少勤讀文本十二載,甚至更多,但我未必一定要入“廟堂”,也不必貨賣“帝王”,更何況海本遼遠,天本開闊,我儘可“魚躍”、“鳥飛”。馬生啊馬生,你爲名而活,太累;我爲自己而活,尤甜!

其實,最大的不同是:你依然昏昏,我已然昭昭。所以,我比你幸運!

《送東陽馬生序》觀後感2

最近幾天,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送東陽馬生序》。首先我對這篇課文的作者宋濂產生憐憫之情,思之再三開始對他敬佩有加,敬佩之餘頗爲感動。

NO.1:不怕苦,不怕累的刻苦學習精神

幾百年前的宋濂從小家裏很窮,買不起書。於是,我對他頓生憐憫之情,但我知道這不是他的錯,他是個很愛讀書的人。他常常向有書的人借書,借到後一字不漏的抄錄下來,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披星戴月他從不懈怠,並且如期歸還。他從不叫一句苦,不說一句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把附近有書人家的書都借個遍。

而 我們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書籍,就連一些學習指導一類的書只要用激光儀掃描一下就印成了,根本不用自己動手去抄。進入初中後科目開展的多了,學習任務重了點, 就有人開始牢騷滿腹,怨天尤人,叫苦叫累。把家中的書真的作爲“藏書”束之高閣。我們和宋濂相比,沒有任何理由不去好好讀書。要學習他那種不怕苦,不怕累 的精神。

NO.2:跋山涉水,拜名師求學問的堅忍不拔精神。

宋濂成年後,爲學得更多知識,他不辭辛勞,天寒地凍,他踏着厚厚的積雪,穿過深山巨谷,曾跑幾百裏之外拜訪名師。自己的四肢都凍裂了也不知道,還一直在趕路。

想想我們現在,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享受着冬暖夏涼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又有名師陪伴與指導着,但有時還心不在焉,心猿意馬。想到這兒,心一動,快!快!讓這種惰性見鬼去吧!立即行動,不能讓向老師求教的寶貴機會白白的浪費掉了,好好珍惜,不懂就問。

NO.3: 不虛榮,不浮澡,見多識廣,樂學其中的精神。

宋濂寄居在旅店時,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滋味的享受,穿着破衣爛衫,而他的同學美食吃遍,衣着華貴,他卻毫無羨慕的意思,心中想到能讀書就是一件快樂的事。他的思想境界達到如此之高真是難能可貴,令人歎服。

而我們如果衣着不如別人就感到低人一等,如果吃的不如別人就感到委屈,忘記了學習不如別人時心中的滋味,想到這兒,自己就感到慚愧。我們應該學習他不虛榮,不浮澡,見多識廣,樂學其中的精神。

得到的啓示:無論何時求學之路都是艱難坎坷的,只有不畏艱難,勇於探索,具有恆心和毅力的人才能學有所成。宋濂勤奮學習的成長故事不但勉勵馬生珍惜太學的優越條件刻苦學習,同時也淨化了我的心靈。關鍵是擺正心態樂學其中,定能成功。

《送東陽馬生序》觀後感3

一個麪包師的孩子跟一位江湖藝人跑了。

麪包師找到孩子,一把棄涕一把淚地哭道:“孩子啊,別這麼糊塗!跟了這個窮藝人,你會捱餓的!家裏有香噴噴的麪包,有你最愛吃的巧克力小蛋糕,孩子啊,跟我回去吧!"

“不,爸爸,賣藝雖然苦,但是有人聽我唱歌,我覺得快樂;經過青翠的`樹林,雲雀與我比賽歌喉的婉晰,我覺得快樂;月夜時分,沒有屋槍遮蔽,我便在月亮下唱一支歌催自己人眠,我覺得快樂。要知道,爸爸,”孩子堅毅地對面包師說,“人不是光靠麪包活着。”

“人不是光靠麪包活着”。故事雖然是我編的,可也並非無中生有。600多年前的大學士宋濂回憶起他青年時艱苦的求學生活時也說:“此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宋學士樂的是什麼?有人把它解釋爲讀書做官,以未來的美景安慰轆轆飢腸。我想這種解釋未免太偏重實際了,是以俗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實,矢志爲學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體驗,那就是在不懈地追求精神財富的過程中獲得一種超功利性的滿足,把知識的獲取本身當成快樂,而不在乎是否能以之換取現實的功名。達到這種境界的人,纔是真正的求學者。也許他們不能擁有錢財或權力,也許在世人眼裏他們是迂腐的失敗者,但在他們自己心中,在一切以精神的快樂爲最高追求準則的人心中,他們是至高無上的,是上帝身邊預留下位置的夢想者,他們不必寫詩便是詩人

毋需質疑,自由的、超功利的、精神天國的存在,這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標誌。

曾有一位學者把人的需求分出幾個等級,其中最低的就是生存需求,最高的便是精神需求。中國的發展藍圖也定在溫飽而小康而富裕。在我看來,這一發展藍圖雖然是依照經濟指標而確定的,中間卻依然含有精神指標的因素。所謂的溫飽,現在一般人都早已實現,便是“小康”,大約也不成問題。只是滿足了物質需求後,精神生活發展到了何等階段,現在還值得考慮。大多數人,胃已經不再爲飢懂所苦,心卻依然停留在尋覓衣食的階段上,並沒有超出“飢懂”以求“溫飽”的水準。其實,真正的小康還是心靈的健康,明白在生存之外,還有生命存在,值得人爲之去奮鬥、去追求。這種追求的過程本身即是快樂,即使導致口體之奉稍不若人也沒有關係,只要不導致俄死凍死都沒關係,你必將在一種精神國王似的驕傲中,昂首走過豎着白色的衣領、匆匆忙忙、沒有思想的人羣。

吃飯穿衣之外,請別忘記,留點生活給自己,是爲宋學士所言之大歡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