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故宮新事》觀後感3篇

《故宮新事》觀後感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故宮新事》是宗雨萱導演的紀錄片,該片帶來的是古老的養心殿,卻是全新的背後的修繕故事。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故宮新事》觀後感3篇

  《故宮新事》觀後感(一)

步入新世紀以來,故宮博物院開展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古建維修工程,在讓古老的紫禁城煥發新生的同時,也向我們生動地展示着彌足珍貴的傳統建築工藝。

當前,故宮博物院的研究人員正在對古建築、院藏文物、宮廷歷史文化遺存、明清檔案、清宮典籍和近百年的故宮博物院歷程進行着更爲深入細緻的研究。建立起完整的“故宮學”體系,意在向您揭示紫禁城中蘊涵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智慧和文化精神。

啓動於2016的“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讓這座古老宮殿內凝滯了百年的時間再次流動了起來。十八座古老建築,兩千餘件稀世文物,這樣一處樑宇繁雜的宮殿,將如何在故宮匠人們的手中復舊如初;五年的閉門修繕,又會有哪些隱沒在百年塵土下的祕密重見天日?關於養心殿,舊的故事並未結束,新的故事,正娓娓道來。

這部紀錄片播出於2017年,近日,我有幸在騰訊視頻中觀看了,瀏覽之餘也有些自己的思考。

首先,通過紀錄片,能非常直觀的感受到我們對待文物的嚴謹與細緻的態度。每一個文物都是由幾位工作人員協同拆檢,並配有有專門的盛放櫃,即便是取下字畫後門框上殘留的字跡也會拓印下來好好保存。每一張紙,每一個部件都會仔細覈對過往的記錄並認真的存檔、編號、數字化留檔,然後小心翼翼的裝箱、運輸至文保科技部。

其次,能感受到故宮博物院對整個古建維修工程的整體把控。從修繕工作的啓動,到記錄片跟蹤拍攝,到文物拆卸後的修繕工作及緊跟着的“養心殿”專題展覽。僅僅透過紀錄片,也能明顯的感受到這項工作需要調動的人員、資源之龐大,需要部門協調統籌的事情大大小小的肯定也是非常的多。修繕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也足以體現對於此類項目的經驗的積累與相關人員對協作配合的統一認識。這背後是大量類似事件的積澱。

最後,也能感受整個修繕工程面向未來的鋪墊。從遊覽角度,目的之一就是“養心殿”在修繕工程結束後將面向公衆開放。“養心殿”在此次修繕前是少有人能踏足的地方,遊客公衆一直是隔着遠遠的瞭望一下,此次修繕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修繕工程結束後將“養心殿”面向公衆開放。從“故宮學”角度,“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這個工程在立項時就以表明在學術中的位置,一個學術的構建肯定不是空中鑄樓閣,必定是在點點中細細的琢磨,在整體上高度的概括,不斷研究、總結、歸納而成的。初看紀錄片便能感受到從紀錄片導演、紀錄片中的工作人員及整個項目的總負責人,這些辛苦付出的人們,面向未來的努力。

故宮,一個深入我們骨髓的殿堂,一個塵封於記憶中的祕境。一直以來對故宮的認識都是陳舊、滄桑,直至近年,透過關於故宮的記錄片,關於故宮的周邊產品,關於故宮的APP等等,慢慢的,讓開始對故宮有個一個嶄新的認識。恍惚中,有點感覺這就像中國的崛起,新中國成立以來,外國對中國的認識都是落後的、貧窮的國家,但隨着中國的崛起,近年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外國看到了一個屹立世界之巔的中國,它有淵博的歷史底蘊,它有世界一流的人才儲備,它有踏實勤奮的人民,最重要的是它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承。

關於文化傳承再多說一點自己的思考,文化的傳承,可以類比於石油、煤炭這樣的催動我們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的能源,它是驅動我們民族發展的能源。我們對文化的學習、繼承、弘揚,催動的不僅僅是我們個體認知的提升、昇華,更是我們整個民族的高度認同、高度凝聚,內聖且外王。

關於文化,關於傳承,長久以來,我都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感悟,點點滴滴,對於我自身來說,還在不斷的滋養着我的成長,不斷構建着我對中國的認識,對世界的認識。爲中國喝彩!

  《故宮新事》觀後感(二)

養心殿是故宮裏我最感興趣的一座宮殿,因爲相比中軸線白玉臺上宮殿的大氣磅礴,以及後宮宮殿羣的神祕幽禁,養心殿更加樸素踏實,有更多生活的痕跡。這次能夠勘測重修,一方面顯示出養心殿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養心殿的現狀亟待修整。很期待4、5年後煥然一新的養心殿。到那時,無論是在線的資料還是身臨其境,養心殿都將會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呈現在眼前。

至於影片本身,短短的三十多分鐘更像是在平實交代殿中文物如何拆除轉運,好像是一部介紹故宮博物院工作的廣告片。但是故宮本身是一座神奇的城,宮牆裏的時間都躲進了樑柱磚縫裏,好似冬眠。宮城裏就算每天遊人如織,也依然難以打破玻璃窗裏面凝滯的時間。在養心殿裏,百年來積攢的浮塵也是文物。這是玩笑,但也隱隱透露着對這一偉大空間的感慨。

百年來的養心殿,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時間膠囊,安靜保存着裏面的物品器具,乃至於空氣光線。這次殿中一應物品器具都搬離轉運,養心殿終於迎來了一次痛快的深呼吸。作爲一座古老而重要的建築,這何其幸運。而我們有幸能窺見這一珍貴的瞬間,亦何其幸運。

  《故宮新事》觀後感(三)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一個“故”字,將紫禁城昔日的興衰離合封存在了歷史的另一端。但故宮之中仍有新事——啓動於2016的“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讓這座古老宮殿內凝滯了百年的時間再次流動了起來。十八座古老建築,兩千餘件稀世文物,這樣一處樑宇繁雜的宮殿,將如何在故宮匠人們的手中復舊如初;五年的閉門修繕,又會有哪些隱沒在百年塵土下的祕密重見天日?關於養心殿,舊的故事並未結束,新的故事,正娓娓道來。

故宮,一個聽上去就充滿故事和神祕感的地方。隨着人們對傳統的關心程度的增強,故宮衍生出的一系列文化作品得到了國人的巨大反響。

前幾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一炮而紅,讓故宮開始嘗試用新的方法向大衆展示這存在千年的歷史文化古蹟。《故宮新事》,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故宮新事》帶來的是古老的養心殿,卻是全新的背後的修繕故事。我們讚歎着這些歷史文化古蹟,卻恰恰遺忘了這些古蹟背後一個個擁有着匠人精神的古蹟修復師。

五年,是漫長的。但是養心殿的故事正因爲這漫長的五年纔剛剛開始。

我們不是歷史的見證者,於是,當我們走向這座宮殿,我們渴望通過玻璃窗窺探到古代帝王在這裏生活過的蛛絲馬跡。在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我的內心就有一種希望時間快點到五年之後的想法,當所有的文物還在原來的位置,所有的一切都是原來的模樣,或許這時,走在養心殿的地板上,纔有一種滿足感。

這是養心殿的故事,也是文物修繕師們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爲了研製出相同塗料而去往北京郊區親自熬製的師傅;我們可以看到一步一步爬上腳手架爲了更好修繕養心殿土木建築的修繕師;我們可以看到坐在密不透風的生物鑑定室裏探索養心殿蟲害祕密的科學家.......

每一個人物都必不可少,他們都是養心殿重見天日的關鍵人物,他們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縮影,是這個關於故宮新事的見證人。在這個紀錄片裏面,我們可以看到文物撤陳、修繕的每一個步驟,可以看到故宮博物院的老師們每一次意義深遠的下筆、鐫刻。與其說讓我們更瞭解這些文物,不如說是讓我們更瞭解關於故宮的這些背後的故事。

如果,你也是一個喜歡紀錄片的人,也是一個喜歡這些人文景觀或者歷史文物的人,那麼,《故宮新事》定是你不能錯過的一部紀錄片。相信,我們在看的時候,並不會因爲它是歷史文物而覺得它冷冰冰,反而經過故宮每一位老師的精心呵護,這些文物有了歷史的溫度。

再多華麗的辭藻也不夠描繪養心殿的魅力,只有通過這樣的紀錄片,紀實性的講述,我們纔可以看到那些“背後的故事”,纔可以瞭解到這座歷經歲月滄桑的宮殿想要告訴我們的故事和祕密。

技藝在一代一代的傳承,那些關於養心殿的故事也要這樣被記錄下來,這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當我們回頭看,仍能看到一代一代修繕師爲這些曾經華麗的宮殿和文物做出的貢獻。他們是普通人,但確確實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匠人。2021,北京,故宮,養心殿,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