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入殮師》精選觀後感:從死亡中感悟生命大綱

《入殮師》精選觀後感:從死亡中感悟生命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2W 次

導語:電影《入殮師》講述了日本入殮師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殮師新手的視角,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凝視圍繞在逝者周圍的充滿愛意的人們。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彩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入殮師》精選觀後感:從死亡中感悟生命

  《入殮師》觀後感1:

不久前我在電視裏看到日本電影《入殮師》的宣傳廣告,短短几個畫面就把我給震撼了,故而一直在心裏惦記着。昨天,主日的下午,我在網上找到《入殮師》,一個人沉浸在裏面,體驗了一次莊嚴而美麗的“死亡之旅”。

因樂團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業在家,還欠下鉅額債務。爲緩解經濟壓力,他接受了“入殮師”這樣一份倍受冷眼的工作。在工作中他逐漸擺脫了最初的牴觸和厭惡,慢慢感受到死亡之旅的莊嚴美麗、感受到生命的尊貴、感受到親情的深厚,於是他深深地愛上了這份工作。可是妻子、朋友、鄰舍對入殮師這種職業依然不能放下偏見,在普世歡騰的聖誕夜,妻子早已因他的工作而離開,留他孤身一人,他爲兩位同事演奏了一曲如泣如訴的大提琴曲,——爲了神聖的聖誕夜。不久以後,妻子突然回家告知自己懷有身孕,爲使孩子能夠健康自信地在陽光下成長,她請他放棄這份工作。這時候,突然傳來鄰家老太逝世的消息。老太的離世成爲一個轉折點,妻子和朋友在送別現場親歷了入殮師送亡人踏上死亡之旅的莊嚴和美麗,他們爲之灑淚,並且拋下曾經的偏見,完全接納了他和他的工作。

上述情節是以入殮師這位“生者”爲線的主敘事脈絡,此外還有一條以“死者”爲線的次敘事脈絡,兩條脈絡在鄰家老太和小林大悟父親的死亡中合而爲一。死者一線差不多是一個時代的畫面。小林所經歷的第一位死者是一位孤單老者,淒涼地死去,半月以後才被發現;第二位死者是一位中年婦女,女兒讀中學,丈夫似乎對她沒有任何情意,然而入殮師的莊嚴送別喚醒了他的愛情;還有渴望成爲女人的男人,最後以女人的面目離去,那一刻,父親認識到,他是自己的孩子;還有基督教家庭的小孩,在牧師的祈禱中飛向天父懷抱;有幸福死去的奶奶,後輩們忍住悲傷笑着送她離去;有缺乏關愛和家教、與男友出外飆車而在車禍中喪命的女孩,家人及男友爲她的離去而歸咎彼此;有鄰家老太,爲了鄰居的緣故盡心盡力地經營一家並不盈利的浴池,兒子怪罪她並與她疏遠,在臨終送別那一刻,死亡的莊嚴美麗喚醒了他的兒子情分,他失聲痛哭;最後是小林大悟的父親。父親在小林6歲時拋家棄子與情人遠走,小林恨他,也思念他,雖然他並不承認。當他聽到父親逝世的消息,他拒絕爲父親辦理喪葬,最後在同事和妻子的規勸之下,他去了,並且爲他做了臨終送行。起初看到父親的面孔,他只覺陌生,等他發現父親緊緊攥在手裏的.石頭,那是小林兒時送給父親的,他的心立即爲之觸動,那一刻,多年的積怨一掃而光,他看到了一張父親的面孔。

死亡在東方傳統文化中是一個神祕的概念,在所有的苦難中,死亡站在頂點,彷彿王者一般。東方人對死亡的敬畏來自對死亡的未知,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儒家避談死亡,只以繁雜的祭祀之禮紀念亡人,卻從來說不清楚這些禮儀有何意義。日本人對死亡的認識也沒有超越不可知的限度,村上春樹說:“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爲生的一部分與之永存。”《入殮師》說:“死亡不是終點,而像一道門,人從這道門進入另一個世界。”它把死亡看作從此世到彼世的一段旅程,入殮師的工作是送死者啓程,並且賦予他們最後的尊嚴。這樣一種死亡觀雖然包含了另一個世界的觀念,但這“另一個世界”僅僅存在於他們的觀念中,他們對它其實一無所知,甚至從來沒有確信它的存在。只有上帝啓示的聖經爲死亡做了確切定義。死亡是“分離”而不是“消滅”,始祖亞當夏娃犯罪之時,死便臨到,那一刻人與上帝分離;之後人的肉身還要經歷一次死亡,是肉體與靈魂分離,人的靈魂進入另一個世界,這“另一個世界”便是“天堂”或者“地獄”,“天堂”和“地獄”是確實的存在,也是我們深深知道的。

生,在《入殮師》中也是一個神祕的未知概念。小林大悟在極度鬱悶之時來到河邊,凝神望着兩條嬉戲的魚兒,感嘆說:“多奇怪呀,明知總要死去,爲什麼還要這樣拼命呢?”後來,他在父親房間看到父親的遺物,說了一句:“這是什麼樣的人生呢?最後只留下一隻箱子。”《入殮師》提出了問題,並沒有給出解答。或許他們認爲,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但無論如何,總要活着,有尊嚴地活着。我想,擁有八百多位神祇的日本人骨子裏其實不相信任何一位神,他們是加繆筆下的西緒福斯,沒有任何明確的永恆的盼望,只是悲壯地活着。

所以,《入殮師》對於生死的解說並不高明,它的動人之處在於,以敬畏賦予死亡以尊貴,以美麗恢復死者以尊嚴。它所給予觀衆的,是尊重卑微的生命,是喚醒沉睡的親情,再有就是作爲一部完美的藝術品呈現給觀衆。總的來說,《入殮師》還是配得奧斯卡獎美譽的。

  《入殮師》觀後感2:

《入殮師》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我不得不這樣說。

之前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呢?怕死亡,怕屍體。“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心裏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殮師》的第一個鏡頭,就讓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靜下來。車中的人緊鎖的眉頭中有淡淡的憂鬱,車外白色的基調的景,肅穆寂靜。當小林大悟仔細地爲死者擦拭身體時,當社長耐心地徵求家屬化男妝還是女妝的意見時,我才發現,入殮師這個職業竟如此神聖莊嚴。通過入殮師的雙手,我們看到了怎樣將尊嚴還給死者的過程,看到了生者與死者優雅告別的儀式。死亡,在這裏已不再令人恐懼,生與死,在這裏已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續。入殮師,以他那無比尊重死者的心態,使死者以乾淨優雅的姿態踏上另一個嶄新的旅程。

從誤打誤撞當了入殮師時的脆弱與抗拒到最後對這個職業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忘不了那個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遺體泣不成聲的丈夫,忘不了那個爲去世的男人留下滿臉紅脣印的一家人,她們一邊大笑一邊痛哭着說:“謝謝了,爸爸”。那親屬們對死者的不捨、怨悔、留戀、誤解都隨着一場場莊重的入殮儀式歸於平靜。原來人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溫柔對待,原來人在死後也可以這樣安詳,這樣寧靜,這樣美!——我徹底對入殮師這個職業改變了看法。

那個在大悟老家一直開澡堂的豔子,爲了給鄰居一點方便和家的溫暖把澡堂開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送她火化時平田對她說:“後會有期!”是啊,後會有期。不會永垂不朽的我們終將奔往那個地方的,對吧?那一直以來我們怕什麼呢?怕死亡,因爲覺得那是一種永恆的失去。但《入殮師》卻一直再向我們傳達一個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過是一扇門,讓我們通向更遠的地方。村上春樹說:“死亡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當“往生者”安息,當活着的人堅強,當釋懷後的愛在每一個人心中流淌傳遞,片刻即成永恆,萬物也許就這樣生生不息。

作爲一部以殯葬業工作者爲主角的電影,“死亡”是《入殮師》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然而“死亡”卻絕非影片真正的主題,“死亡”在這裏單純的只是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影片的最後,大悟在經歷一番掙扎後終於原諒了父親。悠揚的大提琴聲再次響起,雖然淚水已模糊雙眼,但心中卻豁然開朗。我想,對待生死,我也許不會再惘然。

  《入殮師》觀後感3:

其實,剛聽到《入殮師》這部電影的名字時我是不太想看的,因爲這個名字讓人覺得這是一部恐怖片,但是,後來我才知道,《入斂師》並非如名字般讓人望而卻步,死亡、葬禮、遺體……有關死亡的命題不過是生命存在的註解。看過之後的感覺,就好像在路邊書攤上淘到求之若渴卻不得的絕版舊書一樣,在安靜的感動中,還有清醒的思考。

這部電影的基調,如同許多日本的純情電影一樣:緩慢的敘事結構、簡單平實的人物和不緊不徐的臺詞。但是,也就是在這白開水一樣平平淡淡的劇情發展中卻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們也與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終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主人公小林大悟作爲一名大提琴演奏者,並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熱愛音樂也似乎喜歡這個職業。當他所在的樂團被解散後,當他從一個頗具文藝的小資情懷的角色向着一個看似卑微到草根的入殮師職業過渡時,他心中的不安和困惑是強烈的,因爲入殮師這個職業與他的大提琴演奏師的職業實在是太不搭界了。

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個不容我們忽視的人物,這個人物就是徹底顛覆了小林大悟的職業觀的殯葬社的“社長”。“社長”的語言非常少,不管是錄用小林大悟這個情節還是在後來一次次“入殮”過程中,社長和小林大悟都沒有太多的溝通,社長對小林大悟的深遠影響都是在於他的“身教”。社長知道小林大悟內心的掙扎,他沒有一次次去“說服”小林大悟,他只是在一次次面對不同的死亡面前靜靜地去“做”,他是“做服”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

小林從電影開始就是一個矛盾的人物,最開始他是因爲殯葬社的廣告誤導而去面試的,一開始他是無法接受這一份他內心也瞧不起的“工作”的,雖然迫於生計他勉強決定“走着瞧”。但是,當他第一次經歷了面對一個死者的入殮過程的時候,他內心的衝擊是巨大的。片中有這樣一幕場景,小林大悟第一次處理完屍體回到家中,面對着桌子上已經死去的家禽,開始嘔吐反胃,繼而在妻子的身上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牀頭回憶起了自己的過去,他想到了已經死去的母親、看到了父親模糊的臉。導演在這裏對於入殮師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動拿捏得十分精湛——他內心的鬥爭是非常激烈的。但是,隨着一次次經歷面對死亡的過程,小林體會到怎樣去對於死者的尊重和對於生命的珍惜。到最後,小林真正地喜歡了這一份職業,即使他周圍的人無法理解。

“生命就像一條河流,我們都是河裏的一條魚。無論如何努力回溯,終究是無功而返。”小林站在橋上看到那些魚逆流而上,縱使死亡也毫無畏懼,最初他以爲這些魚很傻——明知終有一死爲什麼還要那麼努力?但是後來,小林很快就在入殮師這個職業中感受到:生與死沒有什麼區別,對死者而言,“死亡是一個新的開始”,而入殮師就是要給他們的新旅程拉開序幕的人,所以,他對每一位死者的遺體都努力把他(她)們打扮得漂亮,“讓死者能夠體面地踏上新的旅程”,因爲,他最終明白,生命的終結也就是新的開始。

是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那就是死亡,用小瀋陽的話說,生命就是在睜眼閉眼之間。《入殮師》不厭其煩地展現了很多關於人的死亡的入殮過程,它讓我們每一個人直接面對死亡,但是,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領悟到什麼是生命。

  【劇情簡介】:

由於樂隊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飾)就此失業。他和妻子美香(廣末涼子飾)一起離開東京回到了老家山形縣。然而即使在山形,沒有實用一技之長的大悟還是很難找到工作。 “年齡不限,高薪保證,實際勞動時間極短。誠聘旅程助理。”一張條件惹眼的招聘廣告吸引了大悟,不料當他拿着廣告興沖沖跑到NK事務所應徵時卻得知——“啊,那個是誤導,我們要找人給去那個世界的人當助理。”事務所老闆佐佐木(山崎努飾)向大悟說明了工作性質,所謂的“旅程助理”其實就是入殮師,負責將遺體放入棺木併爲之化妝。

大悟躊躇良久,但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他含糊其辭地對美香說自己當的是婚葬儀式助理,讓她誤以爲是婚禮助理。人妖青年、舍下幼女去世的母親、帶着無數吻痕壽終正寢的老爺爺,在各式各樣的死別中,大悟漸漸喜歡上了入殮師這份工作。然而美香知道真相後,和他吵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