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導語:《入殮師》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關於生與死的探討,關於人生真諦的追問。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入殮師》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1】

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多餘的修飾,一切不過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後——《入殮師》爲我們展示瞭如何把尊嚴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

《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着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淨,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裏,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着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着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

當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認可,當你十幾年的努力驀然之間化爲泡沫,你是選擇繼續堅持自己已經殘破的夢想,還是換一種方式重新開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選擇了後者。樂團解散後,他賣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鄉下。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個關於旅行的工作,被錄取後欣喜之餘卻發現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大悟猶豫之後還是選擇了接受,於是他的人生被徹底改寫。

大悟經歷了從第一次看到屍體的嘔吐不止到後來可以心存敬畏地描繪死者的容顏的過程:屍體腐爛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樣美麗實際上卻是男生的雙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兒而死去的母親、穿長筒襪離去的老奶奶……應該說,在不同的國度,死亡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現着一個民族對於死亡的態度。日本的喪葬禮儀顯得繁冗複雜,大悟用細膩緩慢的動作詮釋了對死者的尊重。可是這樣的工作終究是不被認可。朋友對他指指點點,連妻子也認爲他雙手無比骯髒甚至離他而去。他很難過,可是他依舊堅持。可是,正是因爲大悟的堅持,他贏得了我的尊重。

死亡,是一個禁忌,我們是懼怕死亡的,更不願意接受死亡。當小林的妻子知道了他工作的內容後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別碰我,骯髒!”更是表達了生者對死亡的不理解與懼怕。是的,對冰冷屍體的寒噤,對腐爛肉體的噁心,對已逝的死者的恐懼無不影響着我們對於生與死的正確認識。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開始偷偷地揹着妻子從事着這份工作。直到後來,妻子親眼目睹他爲鄰居浴室老闆娘入殮,她才深深地尊敬這個職業。入殮師在爲往生者送行,進行納棺儀式的時候,他們的恭敬,虔誠,那完美的動作,將逝者最後一刻的美化爲了永恆。這於生者是巨大的安慰,於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爲入殮師,這個本應該是灰暗、陰沉、甚至略帶點猙獰地時刻,有了一絲光亮,溫馨。他們讓生離死別這生硬地悲愴變得舒緩和柔美。

如果葬禮是一扇門,那麼入殮師就是那個轉動門把手的人。葬禮表面上是送別亡者,象徵着其走向下一程的儀式,但其實,這一切更多的是爲生者而做——它給生者最後盡孝,表達愛或者贖罪的機會。生者在舉辦葬禮時所挑選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實都是跟從自己的意願,而入殮師就是幫助生者完成他們意願的人。一個好的入殮師一定會將對於死亡的恐懼置之度外,他會以虔誠的心爲死者整理衣容,將死者再一次活現,給予生者心靈最後的慰藉並融化牽絆在死者與生者之間的障礙,使之將人類情感全部表達,再無顧慮。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次的生離死別纔會坦然平淡地面對死亡?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精神上的壓力纔會讓親朋好友接受他的職業?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以怎樣的心態纔會用溫柔的心對待每一爲死者?——我欽佩入殮師的平凡,而同時,我有敬佩他們的不平凡。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的美麗。這裏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着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死亡,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迴避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殮師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個過客,他做的只是讓活着的人記住死去的人。但是,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應該記住入殮師?因爲,是有了他們的存在,死者才獲得了最後的尊嚴。

看完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邊的親人,珍惜與親人在一起的時間,不要等到親人離開了纔去後悔。尊重生命——無論是正在生活的還是已經逝去的生命。同時,人生充滿着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於心底對於生命的尊重,因此,我們要尊重任何職業,因爲勞動沒有貴賤。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2】

日本電影《入殮師》是一部溫馨而感人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大提琴手小林因爲樂團解散而失業,迫於生計只好和妻子回到鄉下老家,即使在老家,沒有其他技能的小林還是無法找到工作。在生活陷入困境的時候,小林被報紙上一則招聘啓事吸引住了眼球“年齡不限,保證高薪”。他拿着廣告興沖沖的跑到NK事務所,並且一頭霧水的就被應聘了。當他去上班時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用影片中NK老社長的話說就是幫助別人踏上安穩旅程的工作,說白了就是幫死者穿衣、化妝、入殮的工作。這讓在這方面完全外行的小林躊躇良久,才勉強接受了這份工作。

影片一遍遍細緻入微的向觀衆展現日本的入殮儀式,每一個動作都要求精益求精,這不僅是對死者的尊重,也是對死者家屬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種面對生和死的態度。影片中小林用大提琴演奏動聽音樂的那雙手用來爲死者入殮,這本身也是一種美。把逝者的入殮程序同樂團的音樂演奏相提並論,這也表現了日本文化中儀式的神聖。影片中有兩樣非常重要的貫穿影片首尾的道具:一把陳舊的大提琴和一塊用琴譜包裹着的石頭,導演用這兩樣道具,在鄉下老宅讓主人公對妻子講述兒時生活的同時,也向觀衆展現出了主人公小林有着心思細膩、看重人間情意的性格,也從側面突出了他適合做那份誤打誤撞找到的工作。小林的母親在兩年前去逝了,在小林小的時候,父親拋棄他和母親和情婦私奔,這段愛恨糾結的回憶也成爲了影片的一條暗線,引導了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影片用一個個普通人去逝和小林一次比一次嫺熟的完成入殮的情節串聯而成,也是小林慢慢愛上這份工作的過程,也是電影對人的生與死和入殮師這個職業的詮釋:一個人無論生前是風光無限還是齷齪苟活,死後也都只剩一具屍骨,入殮師只是幫助死去的人走完他在世上的最後時刻,把他最美的一面永遠留在家人的心中。有人曾說過,沒有什麼比遺體更值得我們尊重的了,因爲這是證明他曾經活過的最後憑證。入殮師就是這種莊嚴神聖的職業,幫助死者走完人生的最後旅程。

影片中小林和妻子在家中談及到父親,小林手中握着父親給他的石頭說了一句:“如果再次遇到的話,我會狠揍他一頓”。之後把石頭扔到桌上,這裏我們能體會到,他對父親雖然有恨,但更多的是思念。唱片裏的音樂響起,大提琴與鋼琴的協奏,是父親最喜歡的樂曲,也是一段回憶,一段思念。

當妻子知道了他的工作後,兩人發生爭執,妻子的不諒解,在小林碰觸時對他的手產生的畏懼和嫌棄,深深的刺傷了小林。妻子真正理解丈夫的情節,被安排在了他們的鄰居,一位洗澡堂的老婆婆的死時。回孃家的妻子在懷孕後回來找丈夫,剛好遇上了澡堂老婆婆死了,妻子親眼目睹了丈夫爲老婆婆入殮時的細心和溫柔,深深的打動了妻子,讓妻子和朋友理解了自己的工作。此處妻子回來時其實並沒有原諒丈夫,而是妻子想拿腹中的孩子說事,勸小林放棄入殮師這份工作,這也從一個細小的情節表現出了大衆對入殮師這份工作的不理解和排斥。

影片的最後,導演才讓片頭的兩樣道具“小提琴和石頭”隱喻的一份父子之情浮出水面,小林得知父親去世,女助理急切的勸說小林,並道出自己的故事。小林經過多番掙扎後,終於決定去見父親一面。小林阻止喪葬公司的人員時,妻子對喪葬人員說出:“我丈夫,是入殮師”時,說明了老婆對他職業的認同,接受。小林在爲父親入殮時發現父親手裏的石頭,一塊兒平滑的小石頭,童年時送給父親的石頭,父親沒有忘了他。一直在記掛着他。大提琴的音樂響起,小林哭泣着爲父親擦臉,撫摸着父親的臉回想童年的片段,印象中,父親模糊的臉逐漸變的清晰,眼淚低落在父親年老的臉上,當小林喊出:爸爸”所有的恨,所有的埋怨,在這裏全都釋然了。小林握住小林那放着平滑的石頭的手,妻子拉着小林的手放到了自己的肚子上,所有的不諒解都化開了。美好的生活也即將展開。

影片中殯儀館的焚燒工說了一段話:死亡無非是一扇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另一段行程的開始。我作爲看門的人,在這裏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們告別,我都會說:路上小心,我們會再見的。這便是影片中對死亡最完整的詮釋。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3】

日本電影從來不缺乏中國觀衆,但如果問及他們對電影的觀後感,他們的回答往往與電影的主題南轅北轍。即便將其解釋爲“豐富了作者的思想”,但認真品味後仍會發現他們離題太遠。

一、中國語境下產生的中國式解讀

中國觀衆對日本電影出現誤讀絲毫不奇怪,因爲中國觀衆對電影的解讀往往建立在中國的經歷以及中國的語境之上。

與日本同樣,中國也存在就業歧視。中國人通常對殯葬從業人員缺乏應有的尊重。爲了消除歧視,政府進行了各種努力。首先在職業定性上將其定位於事業單位,屬民政局管理。其次是政府在宣傳上對該行業有一定的傾斜。殯葬行業承擔的重任與社會的目光成反比,他們承受了太多的“不公平”,因此要大力宣傳他們,以達到消除社會的偏見與歧視的目的。中國有勞模製度,每年到了一定時期,各行各業都要推選一個代表當“勞模”。在民政部門中,最具代表性的通常是殯葬工作者。該部門屬政府要大力宣傳的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