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

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7W 次

海邊的曼徹斯特講述了李·錢德勒的哥哥因病去世之後,他作爲監護人照顧侄子的故事。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

  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一)

最近,因爲話題大王特朗普——這個攪動世界不得安寧的新任美國領導人的出現,讓我們注意到美國這樣一羣人:"他們廣泛分佈在城鎮、郊區、生鏽的工業帶、分佈在中西部廣大的土地上,雖眼界狹小、胸無大志,卻勤勞地工作,忠實平淡地生活,恪守基督教傳統的價值觀,他們是真正的美國人,美國的力量正是來源於他們",這羣素來沉默無言,以白人爲主的中下階層美國人,推動特朗普走上總統寶座,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無獨有偶,2016年一部在西方電影界大受追捧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反映的正是這個羣體的普通美國人的生活。當然不能說電影有意與政治掛鉤,何況美國電影人是特朗普堅定的反對者。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這樣一部影片,是美國電影藝術家敏銳地看到了一場正在或即將發生的"美國之痛",他們忠實地紀錄下如漫長冬日的陰溼寒冷中,普通美國人命運之舟該向何處去的焦慮、傷痛,失望與努力,孤獨與互助的種種複雜感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世界的美國。

本片講述在波士頓打工的李。錢德勒收到摯愛的兄長突然去世的消息,奔赴老家曼徹斯特處理後事,哥哥生前離婚,遺留下未成年的兒子,在遺囑裏指定李擔任其子監護人。叔侄本來關係密切,但在去和留的問題上二人不能達成一致。侄子不願捨棄曼徹斯特熟悉溫暖的生活圈子,而李也不能重回這個曾經的故鄉,因爲在這裏,多年前由於他的疏忽,導致家中失火,三個年幼的兒女葬身火海,妻子也憤而離去。他自殺未遂,心早已死去,只是如行屍走肉般活着,曼徹斯特的一切不斷刺激着他的回憶。

影片的結構採用常見的"突發事故,重回故鄉"的模式,矛盾焦點在處理後事過程中"去和留"的衝突,通過叔侄在現實中不斷的誤解、爭執,引發出過去這個家族中每個人經歷的坎坷經歷,尤其是主人公李的不堪往事。過去影響了現在的選擇,現在又關照着逝去的一切,兩條線的交織,把劇中人的命運和情感逐漸推向高處。我們不得不說,即使是一箇中規中矩的結構,它依舊是構架一部成熟影片的基礎。以往這些影片,總是通過溫情的和解甚至刻意美化人物的自我救贖,自我犧牲來達成故事的反轉。但這部影片擯棄了哪怕一點點不自然的表現,它以理解、尊重每一個人的真實,憐憫同情每一個人的深陷泥潭,直面現實的冰冷殘忍,達成的是劇中人、觀衆與生活的和解。李是劇中遭到創傷最嚴重的人,但圍繞在他身邊的人,哥哥有嚴重的心臟病,嫂子酗酒導致家庭破碎,侄子在父愛的關懷下還算健康,但失父之痛及與母親的不可融合,終於讓他精神崩潰;他的前妻失去了三個孩子,儘管後來再嫁並有了新生命,表面上開始了新生活,但她的心碎是永遠的。錢德勒家的好友家境困難,孩子們擠在狹小的房間,經常吃不飽,他還要維持着強烈的自尊,即使幾筆着墨的華裔女醫生,面對着白人病人和家屬的咄咄逼人、不信任,極力保持着尊嚴和剋制的難堪之處,都讓我們深深理解:有誰是容易的?

影片開頭與結尾的那艘錢德勒家的船,極具象徵含義,它既見證過這個家族曾經的幸福與美好,也經歷了不幸與迷惘,無力遠航的它落到將被賤賣的光景。

但在這部影片裏,我能深深感到美利堅民族是個堅強、不會被失敗輕易擊倒的民族,在人生的落敗處,他們互相幫助、互相慰籍、相信親情、友情,從不放棄彼此,即使是生活中最卑微的小人物,觀後感《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影片創作者認爲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力量甚至超過宗教的力量,這份力量就是中國古人說的"同舟共濟",它不僅說明美國精神,也是人類共度難關的精神支撐。

  海邊的曼徹斯特觀後感(二)

前兩天看了《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是過去一年看過的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部。被觸動的同時,不得不承認自己在變老。

過去幾年最喜歡的幾部影視作品《About Time》、《壁花少年》(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百年酒館》(Horace and Pete)都不是30歲之前的我願意看的類型。

一個人在休閒時做的事、看的影視劇、讀的書能反映他/她當時的心境、趣味。這也是爲什麼很多人從不開放自己的書房,不告訴別人自己正在讀什麼書。

到了一定年齡,會看到、聽到很多令人悲傷的事,這些經歷會改變一個人的心理年齡。這種經歷越多,人就成熟的越快。

記得上大二時,一羣同學圍在宿舍的臺式電腦上看《星願》。電影播完,別的同學都嘻嘻哈哈地走了,genex同學自己在默默流淚。我當時不是特別理解,後來想明白了,他那段時間剛嚐到愛情的傷痛,正是對"愛別離"最敏感的時候,他是那些同學裏對愛情體會最深的一個。從經濟學角度看,當時看電影的一羣人裏,他的收益最大。

年輕時喜歡有"起承轉合"的影視作品,喜歡看到封閉式的結局。年齡大了就不喜歡有結局了,因爲這樣更像真實的人生。

《海邊的曼徹斯特》和《百年酒館》這種作品,看完之後會留下一生嘆息。正如生活,快樂總是跟焦慮、痛苦糾纏在一起。人生跟遊戲最大的不同,就是不給你game over的機會,不能中途認輸,也沒有讓你通關遊戲的大魔王。

前段時間羅輯思維的脫不花娘娘開始寫日思清單,雖然一直有跟讀,但是沒想太多,然後前天晚上劉傳同學也開始寫日思清單。我馬上醒悟這正是解決我目前落入"高標準陷阱"的解決辦法。

前段時間關注了很多優秀的個人公衆號,卻對自己的寫作起了反向作用,想寫的主題總能讀到分析更透徹的文章,對寫作積極性有很大打擊。而且公衆號寫一段時間就容易被配圖、排版、字數綁架,有違自己開公衆號的初心。

後面我會把日常零散的思考收穫也整理成日思清單,斷斷續續發在公衆號上。畢竟,快速成長的要點就在"不要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