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導語:你去影院看過《愛樂之城》嗎?就算沒有看過,想必也早已在朋友圈被“科普”。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電影《愛樂之城》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

  《愛樂之城》觀後感作文【1】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電影學博士史興慶指出,歌舞片類型雖然是好萊塢傳統類型片,但是早已式微,《愛樂之城》此次獲得14項奧斯卡提名,也帶有扶持之意。中國沒有歌舞片的觀影傳統,有部歌舞片叫《如果·愛》,還是主打明星陣容來吸引觀衆。因爲歌舞片側重歌舞,真正做出能抓住人心的劇情是不容易的,這就要求多在劇情上下功夫,劇情飽受詬病的國產大片更是需要多加打磨。歌舞片的歌舞不是敘事手段,其本身就是內容,是劇情的一部分。史興慶還表示,《愛樂之城》影片中有很多橋段都是致敬的,如果不瞭解背景,就無法深刻體會這部歌舞片的深意和妙處。

其實,歌舞片也曾在中國早期電影史上熠熠生輝,最爲著名的要屬《馬路天使》,之後的黃梅調電影也曾綻放光芒。中國歌舞片爲何在當下難續輝煌?我們能否拍出屬於自己的《愛樂之城》?

  “中國演員一言不合就跳舞太彆扭”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指出,大多數國產歌舞片上映後面臨票房、口碑的雙重失利,這在《華麗上班族》《一步之遙》等影片身上得到集中體現。前者講述職場人掙扎生存狀況,後者呈現老上海摩登之都的風情。兩者走的都是偏歐美範兒的路子,結果遭到頗多質疑。一位網友的留言很有代表性:“看到中國演員一言不合就跳舞,實在太彆扭了!”

國產歌舞片始終處於歐美風格和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焦慮期,問題出在近年來的中國歌舞片“形式大於內容”之上。影評人“電子騎士”同樣認爲,優秀的歌舞片背後都有音樂的靈魂,而國內不少同類型作品則是爲了展現歌舞而刻意展現,“那歌舞就成了無源之水,空中樓閣,沒法和觀衆建立情感聯繫。”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百老匯音樂劇早在西方成爲非常主流的娛樂形式,而目前中國國內舞臺表演仍以話劇爲主,載歌載舞的音樂劇偏於小衆。而歌舞片產出數量的欠缺也讓中國觀衆尚未形成相應的觀影習慣。

另一方面,歌舞片創作的高門檻又讓人望而卻步。這類影片要求導演、編劇、作曲、作詞的合作能達到天衣無縫的境界,但現實是,音樂創作普遍並非國內導演、編劇的擅長之道,而流行音樂詞曲作者又往往與影視、舞臺創作存在“一步之遙”。

  歌舞元素嫁接喜劇片或成可行方式

從文化和歷史意義的角度看,歌舞片對中國電影日後類型的多樣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名片是有積極意義的,只是和早已形成規模的歐美歌舞片及印度歌舞片相比,我們還處於缺乏經驗的起步階段,市場的風險又讓資本不願涉足這一領域。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時感慨稱:“中國電影有些過度市場化了,有文化價值和正面意義的電影反而沒人願意去做……這是電影文化職能的一種欠缺。”

在業內人士看來,要解決國產歌舞片生產“斷層”問題,既要着力在中國培養足夠的觀衆羣,給投資方以信心,也要找到合適的創作路徑。其中,多引進一些國外經典歌舞片,對於培養中國觀衆的欣賞習慣無疑是有幫助的。

如何打造原創的中國式歌舞片?全盤西化顯然不可行。歌舞片的投拍在中國仍帶有很強的偶然性,尚未形成既符合當代觀衆欣賞口味、又具有中國自身藝術特色的創作思路。可考慮以歌舞元素嫁接喜劇片、青春片等類型片的方式進行前期嘗試。例如,春節檔上映後票房表現不俗的喜劇動作片《功夫瑜伽》,片尾部分就將印度歌舞融入其中。而借鑑中國傳統戲曲元素並融入歌舞成分的《捉妖記》亦大獲成功,從目前片方披露的信息看,續集依舊會以大量歌舞元素作爲一大看點。(整理/欒雨石)

  《愛樂之城》觀後感作文【2】

歌舞劇起源於英國,後被好萊塢汲取並廣泛而深層次的植入美國文化並運用得得心應手,歌舞常常能表達出語言無法表達的情緒和視聽感覺,優美的旋律帶給故事敘述本身也是一種享受。《愛樂之城》故事的開篇就用歌舞敘述了堵車的現狀,男主人公的音樂人身份以及追尋夢想的堅信。

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場堵車上面,塞巴斯蒂安第一次與米婭正式碰面就是一聲汽車的長鳴,這也成爲了後文令觀衆啼笑皆非的每一次塞巴斯蒂安對米婭的召喚,這是一個不刻意的笑點。

在咖啡店工作的米婭總是翹班去試鏡,說明了米婭想當演員的夢想,一場試鏡後,歌舞的形式室友幾人就準備好了去參加派對,米婭走到衛生間獨唱,此時背景燈光黯淡下來,只剩下米婭一個人的世界,從洗手間出來後,身邊人的慢動作以米婭的路過看到了派對的全景,也看到了米婭的格格不入。

米亞失落地走在街上,路過一個音樂餐廳,第一次聽到了主題曲《City of Stars》,她駐足並開門,顯然她被音樂吸引,一個音樂專場到兩人相遇的畫面,這個鋼琴家就是堵車是目睹的那位,鋼琴家的家庭環境顯然他不願融入現實的爵士樂但爲了生活他不得不將就,他說“我是浴火中的鳳凰”,也許他真的是一個癡迷的潦倒音樂家,再次音樂轉場回到酒吧,他依然我行我素的彈奏自己的曲子,一首結束後他環顧四周,並沒有關注他彈奏的人。於是“上帝之光”籠罩了他,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曲子結束後,他起身,餐廳裏的光重新亮起來,大家還是幹着各自的事情,只有米婭靜靜地看着他,但他卻拒絕了米婭的寒暄,顯然被開除給了塞巴斯蒂安一個不小的打擊,是否堅持自己的爵士樂理想成爲了擺在他面前的難題,與此同時米婭也經歷了一次試鏡失敗,於是兩人卑微的奮鬥史預示着兩個人的平行道路。

  《愛樂之城》觀後感作文【3】

出色的電影和音樂應當像地平線,能讓人忍不住去窮盡自我、挖掘作品存在的時空。英文片名“La La Land”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洛杉磯的別稱,另一方面在英語裏指代精神恍惚的狀態,脫離現實的虛幻之地。所以那一首《City Of Star》,就是一段城市夢境的入口。對屬於洛杉磯的羣體而言,音樂映照出他們與這座城市擁抱、交鋒的得失悲喜,帶他們重遇接二連三交匯又星散的身影。

而對局外人,即使自己從未抵達過那座城市,卻已然積攢了一筆輕盈的想象:隨意闖進一條普通長街,都可以和伴侶一直漫無目的地走下去,開啓說不完的話題;不要小瞧路口某扇門,門後也許就藏匿一片驚人的天地;活得自在,深夜眼底有星,白晝推窗繽紛,哪兒的空氣聞着都是自由的,都翻滾着熱氣騰騰的希望。

《愛樂之城》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本人生活在紐約附近,他曾在一次訪談中說,自己就是一個來到洛杉磯的外地人,洛杉磯對他來說是魔幻的。“我覺得洛杉磯比紐約更神祕,它並不像紐約那麼直接,它需要你去探索,一點點揭開它的奧祕。”此間的光影和音符,訴說了達米恩·查澤雷的洛杉磯印象,現有或消逝的事物都很迷人,最後他堅持用爵士樂定義了這座藝術之城的氣質。

身邊縱然也有朋友對《愛樂之城》不感冒,但無一不讚許該片音樂之美。恐怕以後每次聽到其中的旋律,他們都不可避免地憶起洛杉磯的星辰與燈火了。這亦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哪怕只是片刻音樂感染過你,它的存在就充滿意義。

現實中,我們未必總有機會活在一座名副其實的“愛樂之城”,輕鬆撞見令靈魂戰慄的音樂及其信徒。但是,幾乎每個人心裏都藏有幾支“愛城之樂”——那些承載了我們對一座城的戀慕的樂曲。有些音樂紮根於突出城市背景的電影,比如《愛在日落黃昏時》《羅馬假日》《午夜巴黎》《花樣年華》……音樂創作者心思精巧,把握到城市內在的某種屬性與美感。樂曲潺潺流轉,再襯托熒幕上飽滿的視覺效果、扣人心絃的故事脈絡。一個本無意義的地名,自此與你建立莫名的聯繫,嵌入意念深處。

還有些“愛城之樂”,起初只是音樂創作者的悠悠訴說,誕生於他個人的私密情分。偶然被你摭拾,觸發靜默多時的回憶機關,引發強烈共情。近來頗受熱議的民謠《成都》就是一例,創作者趙雷不是成都人,歌曲元素也不夠“土著”,可他淺唱出來的是一座可以被共享的成都,無論你是否真正擁有過那座城,但你可能也曾路過那般感情,極淺極淡的眷戀。重要的不是具體地標,而是你忘不掉的一些人,一紙泛黃的往昔。

令你悸動的都市情歌另有所屬。對城市的戀慕,其實是人類懷舊感的某種投射。懷舊,是面對時間和空間斷層的情感反應,既根植於過去,又棲身於未來。米蘭·昆德拉曾說,人類的時間不是循環轉動的,而是直線前進的,這就是人類不可能幸福的緣故,因爲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而我覺得,沒有比音樂更好的形式去寄託懷舊了。音樂能彌補時空斷層,反覆加強人與一個地域的化學作用,從而凝結爲長長久久的情感。

人是帶着全部的歷史向前走的。應當感激音樂,讓我們爬上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堤壩,去向往遠方那城,同時又銘記此時此地。因爲一支旋律,我們紮紮實實愛上了一座城。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