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引言:“民以食爲天”,食物是美好的。所以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一些《舌尖上的中國》的觀後感。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一)

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觀衆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於吃的紀錄片。“看着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裏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饅頭,拉麪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觀後感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爲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麼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麼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着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爲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於觀衆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爲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可以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帶着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祕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二)

“民以食爲天”,飲食也成爲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中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地域和文化之間的差異,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美食文化是人們幾千年來養成的飲食習慣,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樣容易消失,只要這一地區還有人,那麼這一地區的美食文化就不會消失。

近些天,一部以美食爲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連續幾個深夜,讓無數人守在熒屏前,看得食指大動、口水漣漣。然而,作爲紀錄片,它不同於以往的影像素材裏,以“烹飪大師”或“美食名家”結構,展現的是“精湛的廚藝”和“繁複的過程”,亦或是能夠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的 “比賽”形式。在本片中,中國美食更多的以輕鬆快捷的敘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衆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變遷,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那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

中國人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的人吃什麼,這其中涵蓋着歷史和文化的因素。人與食物的關係已經達到密不可分的境界。《舌尖上的中國》用一個個具體的人物故事串聯起祖國各地的美食生態,這其中,有製作的技巧,有艱辛的勞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變過程,有方寸間的方桌廚房,也有廣袤的祖國山河……人文關懷貫穿其中,用最質樸的表現手法展現那些貫穿於日常生活的東西。

1)自然的饋贈 對於餐桌上的美食,我們在品嚐美味的同時,還要感謝大自然的饋贈。本集選取生活在中國境內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家庭和羣落爲故事主角,以及由於自然環境的巨大差異,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爲故事背景,展現大自然是以怎樣不同的方式賦予辛勤勞動的人們神奇的食物。

2)主食的故事 從北到南,從西到東,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貌,唯一相同的是作爲中國人對主食樣貌、口感的追求。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們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從遠古時代賴以充飢的自然穀物到如今人們餐桌上豐盛的、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個異彩紛呈、變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現在你面前。

3)轉化的靈感 由豆腐、到酒、到醬,再到泡菜,那芳香濃郁的味道令人難忘。一罈罈、一罐罐的發酵,敏銳又果斷地打造出食物的新境界,這種味道是人與微生物攜手貢獻的成果,它逾越了障礙,營造了條件,把握了機緣,經歷了失敗。祖宗傳下來的方法,自己掌握到的技術,轉化的靈感是最大的智慧!

4)時間的味道 醃臘、風乾、糟醉、煙燻,蘊藏着中華民族對於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鹽的味道,它來自時間,也來自人情。它已經在漫長的歲月裏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等感情交雜在一起,才下舌頭,又上心頭,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個是滋味,哪個是情懷!

5)廚房的祕密 與西方“菜生而鮮,食分而餐”的飲食傳統文化相比,中國的菜餚更講究色、香、味、形、器。由炊具的變化到菜式的變化,水火本是兩家人,對立卻又互相牽制,對於廚師而言,水火關係的調控,是他們技藝的展示。而廚房的祕密無非就是人類對美食的共同熱愛!

6)五味的調和 甜苦鹹酸辣,五味是評定一道“藝術”的關卡,亦是人生的滋味。甜是收穫,是被認定的喜悅與幸福,不僅僅是對一道菜,更是一位廚師,一種文化的認可;苦是苦盡甘來,化腐朽爲神奇的魔術;鹹是吃得苦中苦,厚重的味道也能得到味蕾的認同;酸是不堪糾纏而難以言說的苦難,然而在菜裏它卻是不可或缺的“畫龍點睛”之筆;辣是堅韌與果斷,尤以川菜聞名。

7)我們的田野 不管是高山、平原、湖泊、海洋,城市還是鄉村,不管是糯稻、海蔘、河蟹、芋頭、青稞,農田還是菜園,不同地域的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適度、巧妙地利用自然,獲得質樸美味的食物。“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擡頭看看天!”從餐桌迴歸大地,頗似頭尾呼應的手法,也爲《舌尖上的中國》畫上圓滿的句號……

美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獨特文化,美食文化的發展與保護關係到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根本。但美食文化的發展與保護不同於其它文化,美食文化是一種大衆文化。所以,美食是不分廚師等級,不分國界的,但是請別在接納他國美食文化的同時,丟棄了屬於你自己的鄉土人情!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三)

開篇大氣又不失細膩的鏡頭,恰到好處的配樂,徐徐悠長的男聲旁白,瞬間就讓人驚豔了。不得不說,《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實爲一部高質量的用心之作,雖然片中有明顯的模仿痕跡(諸如BBC紀錄片之類),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鐘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無窮。

第一集講述的是“自然的饋贈”。從雲南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遂昌縣的冬筍,廣西柳州的大頭甜筍,到雲南的諾鄧井鹽和諾鄧火腿,湖北的蓮藕,吉林查幹湖的捕魚祭祀,海南遠航的漁船……從獲取食材的角度切入,展現了人與自然最本真的關係,以及食材背後流淌出的濃濃的人情味和生活氣息。印象比較深的是湖北蓮藕那一段,一葉扁舟穿行在淡紫色的晨霧中,船工執槳劃開水面,那畫面像極了一幅中國山水畫。採藕工們就在淡紫色的清晨中開始了艱辛勞動的一天。我從來不知道原來採集蓮藕是這樣的不易,要挖開層層的淤泥,小心翼翼避免傷及蓮藕,好一陣忙活纔得到了一截完整的蓮藕,還是黑的!和我們在餐桌上看到的潔白如玉的蓮藕差太多了。吃着香煎藕合,蓮藕燉排骨的我們,怎知這蓮藕背後的故事?那句人人都會背的小學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現今讀來怕是會有更多感觸了。

查幹湖那段兒也拍的很有意思。身着鮮豔服飾的祭祀人羣和巨大白色的結冰湖面形成強烈的視角反差,年過七十的魚把頭帶上毛氈帽子,往寒風裏一站,好一個東北漢子!人們在收穫自然饋贈的同時卻也謹記着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自然法則,用稀疏的魚網過濾掉小魚,並往湖裏撒下來年的魚苗。這是人類與自然的默契約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人民,恪守自己的本分,取之有道,對大自然常懷一顆感恩敬畏之心。

第二集很多人反映說沒有第一集精彩,畢竟講述的是“主食的故事”,很多食物大家的餐桌上都已是司空見慣,不像第一集裏包羅了那麼多山珍海味。但我卻覺得正因爲講的是與我們最密切相關的主食,看來頗覺得親切溫馨。作爲一個江浙人,尤其是看到做年糕,做糉子,做青團的畫面時,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我想起小時候在外婆家,外婆和外公會摘下屋外桂花樹上的桂花,用糖醃在玻璃罐子裏,做桂花糕的時候放一些,滿屋子的桂花香~外婆做的糉子和青團至今還是我記憶中無上的美味。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舌尖上的味道就是故鄉的味道,無數人的故鄉的味道就彙集成了中國的味道,這也是片名的意義吧,借美食帶出國人的鄉愁,以及中國食文化裏所包含的東方智慧和普世價值。

片子也着意刻畫了食物是由雙手創造出來的這一概念,這在現今什麼都是流水線機器操作的時代讓人不由的心頭一暖,我想很多人都喜歡那個陝西綏德縣做黃饃饃的老伯。他和老伴不辭辛苦的辛勤勞作三天,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出外表毫不起眼的黃饃饃,這樣的饃饃,不知道吃起來會不會特別香甜可口?老伯和他的老伴,年復一年的不辭勞苦的製作黃饃饃,賺錢當然是首要目的,但我相信,他們在揉麪團,做饃饃的時候,心底一定是踏實而快樂的,他們作爲中國8億農民中的一份子,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着與生俱來的割捨不斷的感情。

卸下美食節目的身段和姿態,放平視角,展現最尋常百姓家的人間美味,探尋五湖四海的各類食材,捕捉人與自然之間的細微情感。見微知著,溫暖人心。感謝主創團隊一年來的辛苦拍攝和後期製作,爲我們奉上了這樣一盤味蕾與心靈雙重享受的“饕餮大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