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那年青春我們正好觀後感範本

那年青春我們正好觀後感範本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那年青春我們正好》是江蘇億和、猛獁工作室等聯合出品的都市青春勵志劇,下面就爲大家帶來那年青春我們正好觀後感範本,僅供參考!

那年青春我們正好觀後感範本

  篇一:那年青春我們正好觀後感範本

《那年青春我們正好》是江蘇億和,猛獁工作室等聯合出品的都市青春勵志劇,由張思麟擔任總導演、祝東寧、周海軍共同執導,劉詩詩、鄭愷、曹衛宇聯袂主演。

該劇講述了從1997年至2015年,劉婷和肖小軍從高中到社會時期,在理想與現實中迷茫、妥協與抗爭的故事。

“叛逆少年”肖小軍(鄭愷飾)對“校花”劉婷(劉詩詩飾)一見鍾情,卻因父輩的感情糾葛不得不忍痛分手。畢業後,肖小軍下海經商,劉婷則如願考入美院,兩個人隔閡差異越來越大。時過境遷,劉婷嫁人,然而婚後的劉婷並不幸福,當她發現丈夫郭海兵在慾望的驅使下,爲了金錢不擇手段迷失自我後,毅然選擇了離婚。劉婷已離異,並仍然在爲自己的夢想努力打拼,而肖小軍則變成了年輕有爲的高富帥,此時的肖小軍在成功後一直沒有忘記劉婷。畢業之後各奔東西的肖小軍和劉婷在機緣巧合之下再次相遇在都市職場之中兩人的感情看似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卻因肖小軍的堅持而逐漸有了交集。

《那年青春,我們正好》帶給我們的不僅只有高顏值與搞笑歡樂的劇情,還有那段關於青春的記憶。

都說記憶是世界上最不牢靠的事物,以前我也對這句話深信不疑,但是今天才明白,記憶永遠不會逝去,只會被掩藏,就等着在某一天被重新發現,留給自己慢慢品味珍藏。

很多人說《那年青春》有着狗血的劇情,俗套的梗,更有人說“我們沒有這樣的青春,這部劇真的是不靠譜”。但是我想問你們真的認真回憶過自己的青春嗎?你們有過自己的青春嗎?

初中時期,懵懵懂懂的我們被老師告誡着“不許早戀,好好學習”諸如此類的話語,但同樣的,在我們心裏或有或無的都會有着那樣一個像是小太陽一樣給你溫暖的,姑娘們或許喜歡在課桌前認真解着方程式的學霸,或許也喜歡被我們定義爲痞痞的小混混的男孩子,男生心裏也都有着自己的女神,學霸,萌妹子。轉眼到了高中,我們懂得要更多的爲家人,爲自己,不斷告訴自己學習很重要,也有不少人是親自掐斷心中那些發芽的情感,不得不說,無論那年青春裏面的劇情有多麼的狗血或是怎麼樣,其中都有我們青春的影子。

單純審視這部電視劇,既然作爲電視劇就肯定會有一些藝術加工的成分,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所以對於劇情與我們生活的差距所在也應該用包容的態度。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所向往的青春,導演拍出了自己的憧憬。

最後我想說,《那年青春》必須追下去,青春不用緬懷,且看且珍惜!

  篇二:那年青春我們正好觀後感範本

春天馬上過去,又到了動物們交配的季節,那些被現實和殘酷壓抑的荷爾蒙因爲天時地利人和趕在兩部國產電視劇熱播的時候噴薄了出來,搞壞了思維和認知,於是恬不知恥的瘋狂的追起劇來。一部是根據八月長安的小說改編的網劇《最好的我們》,一部就是這個不知道導演、不知道編劇、瘋狂被一星、“抄襲熱血高校“、“老黃瓜刷綠漆”、“混子逼着主角喝汽水什麼鬼”、“人妻帶着擡頭紋演少女”、“劇情狗血”、“看了噁心”、“燈光攝影還不如學生”的《那年青春我們正好》。

先說《最好的我們》,一個陽光帥氣的學霸暖男餘淮,一個呆萌可愛的學渣耿耿,一羣羣少不更事無憂無慮稚嫩無知的同班同學,有傳紙條、做作業、參加合唱比賽、翹課去遊戲廳、有可惡的教導主任,有同仇敵愾的班主任,有青春期的叛逆,亦有對情愛的懵懂……陽光下的投籃身影,吃醋時的扭頭紅臉和害羞,偷發短信時的期待和傻笑,那些懵懵懂懂的愛情都加了一層叫做青春的濾鏡,平淡如水卻又清醇甘冽。一切都是那麼簡簡單單,無憂無慮,即使有煩惱也都是淡淡的,不影響青春軌跡的。

這種青春很過去,很真實,很嚮往,很難忘。好像我們腦海裏的青春就是那個樣子的。有的青春是蒙了霧,而有的青春卻是剝了皮的。《那年青春我們正好》就是剝了皮的殘酷青春。這樣的青春裏有太多你嫌棄的、厭惡的、恐懼的元素。塗鴉、暴力、犯罪、混混、黃毛、大哥、磚頭、棍棒、鮮血、兄弟、反目、險惡、離婚、小三……還有遺憾。這一切的元素、細節、情節、劇情、燈光、構圖、懸念、高潮你甚至可以輕蔑的推演出來,進而嗤之以鼻,但是即使她再不是你想象中的青春的樣子,她也叫做青春,她也是別人青春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上傳了這些圖片後,突然冷靜了下來,理智的思考着我什麼怎樣接受第一集看過後不想看, 但是又熬到凌晨三點看完着十六集的。也許正好是因爲她裏恰好有塗鴉,恰好有流氓地痞,恰好有兄弟反目,恰好有莫名其妙的早戀和畢業後殘酷的現實。真是因爲這些恰好和初高中時代的回憶有那麼一絲絲的重疊,有那麼一絲絲的相似,讓我不禁想起初中聽說要去的中學學生打架捅到肝臟嚇的轉學,到了陌生環境裏有滿牆的塗鴉,有拿着棍棒和管制刀具的羣架還有畢業後各奔東西,在殘酷的現實裏苦苦掙扎互相遺忘的一張張面孔。

那些不美好,同樣是青春。那些沒有人品的老師,那些堆積如山的課本作業,那些意氣用事,那些年少輕狂,那些叛逆迷茫、那些假裝的無所謂和不喜歡,無論你願意還是不願意,那都是青春。如果青春多些理智也更豐滿,結局也許會更圓滿,也許會和那時候喜歡的人在一起,過一輩子。但青春不就是因爲不成熟才叫做青春嗎?就是因爲有那麼多的遺憾和缺失,才青春,才念念不忘。在豆瓣裏看到過一個大神關於青春片說過下面的話:

“在一個青春期談戀愛都能被定義爲“早戀”的國度裏,生活在這裏的生物是註定沒有青春的。越是現實中沒有,就愈發需要在虛構中意淫,韓劇早已證明了這一點。中國青春片同樣如是。中國人需要從嬰幼兒直接過渡到中年人,才能滿足這個社會賦予他們的義務,他們必須儘快世俗和世故,一切對於超越物質的追求都被認定是笑話,需要加以嘲諷。

青春片的觀衆們其實正處盛年,但已經能夠熟稔地佈置出一臉滄桑的表情,配合着一種功成名就、德藝雙馨的腔調開始懷舊,將自己根本沒有存在過青春期塗抹上熒光粉,滿含淚水地回望,一副滄海桑田的模樣。正是這些人成就了中國青春片。”也許就是那個往自己青春上塗抹熒光粉的傢伙,但是這並不妨礙我正常,某些人的眼裏相當“包容"的去喜歡我認爲還可以的青春片。

任何人都沒有剝奪他人青春的權利,即便你擁有你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