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2016年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

2016年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導語: 1725位觀衆力贊,平均三分鐘一次笑聲,“馮小剛這次講了一個好故事”。當地時間9月8日晚,馮小剛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於第41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全球首度公開放映。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016年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1】

馮小剛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蓮》,是他與劉震雲的第四次合作。我們太久沒有在中國銀幕上看到活生生的中國人了,沒有切實去領略這塊土地的日新月異和亙古不變。有什麼樣的規矩,就有什麼樣的方圓。《我不是潘金蓮》必將是2016年,還可往前追溯的十餘年裏,最重要的電影之一。

一些人畜無害的文藝工作者,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後,給自己下了不忘初心的強大心理暗示後,決定曲線救國。把稻粱謀足之後,再進行可持續發展。他們把這稱之爲理想主義,而自己仍是敗絮其外、金玉其中的追夢人。無數美麗的現實告訴我們,他們的一切冀盼,只是從一個物質轉換成另一個物質。

馮小剛和他們不同,一開始,他的口號是爲老百姓做足底按摩。等老百姓舒坦,他自己又不自在了。他曾說過,他之前所有影片所積累的財富、聲名和信譽,都只爲一部電影做準備,那就是根據劉震雲紀實小說改編的《一九四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馮小剛是一個還算純粹的理想主義者,與陳凱歌、張藝謀先陽春白雪、後下裏巴人的創作軌跡不同,馮小剛走向了他們的背面,他越來越嚴肅(也可以說馮小剛每一部影片的內部肌理都不是那麼嬉皮笑臉),現在輪到了《我不是潘金蓮》。

從馮小剛的電視劇時代開始,馮小剛最重要的文學給養,來自王朔和劉震雲。私以爲,馮小剛其實更容易與劉震雲互通款曲。雖然這兩位中國當代最優秀的作家都能極盡諷喻之能事,但就在王朔早期作品中,他所描述的生活再怎麼熱氣騰騰,都有一種欲驅盡煙火的渾不吝和一種巨大的悵然。劉震雲則善於在雞零狗碎間,道盡歷史與現實對人的雙重捆綁,且有着極強的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敘事野心。

也可以說,劉震雲更“在地”,而王朔則更虛緲(不僅是他的《我的千歲寒》)。王朔會寫到政治,但總體而言是去政治化的,是換湯不換藥的周而復始,也更空蕩和灰色些。而劉震雲則一直秉持人是歷史的人質這一創作原則。仔細端詳王朔和劉震雲,若進行粗暴判斷的話,劉震雲是寫實的,而王朔則是寫意的。馮小剛一旦真要投入心力和心血的影視劇,則都是現實主義的,都是見了棺材才落的淚光點點,撞了南牆後的頭破血流,這在《北京人在紐約》、《一地雞毛》、《手機》、《一九四二》等影視劇中都暴露無遺。

馮小剛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蓮》,是他與劉震雲的第四次合作,也是這二位與范冰冰繼《手機》之後的二度攜手。范冰冰自《蘋果》後,極力想擺脫“花瓶”的稱號,目前看來,大家更感興趣的,還是她的姿顏。范冰冰這次出演的角色,性格上是一根筋,性情上倒極隨和,與多名男子有染。小說中這是個美人,一旦這個美人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的事情也會接踵而來,但是不是就能一了夙願,還得兩說。

從目前出爐的預告片裏,實際看不出范冰冰在表演上有多少華彩,只是在裝束上去了些鉛華,這跟她在《桃花運》和《蘋果》裏的所謂犧牲,無甚兩樣。范冰冰應該會從29歲一直演到49歲,這其中的跨度倒是范冰冰沒有經歷過的,而這樣一個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都在龐大的社會關係網中左奔右突的女子,對范冰冰而言,也是從來沒有過的。說不定,這會真的成爲范冰冰表演生涯中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具有非凡的轉折意義。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相信《我不是潘金蓮》上畫以後,會有人將范冰冰此次的出演,與鞏俐勇奪金雞和威尼斯影后的《秋菊打官司》相提並論,蓋因這兩部影片都講述了一個民告官的故事,都在冷眼旁觀女性的慾望是如何竹籃打水一場空。也就是說,范冰冰演得越熱烈,越具泥土的氣息,我們才能感受到那零度以下才有的寒意。

從預告片裏,大家目前看到的畫幅爲圓形,此畫幅最麻煩的是,給光影的聚焦帶來很大的難題。早期默片裏也有類似圓形遮罩的用法,比如德國表現主義時期電影,但那種用法還是有陰影邊緣,藉助陰影凝聚畫面焦點。2014年,墨西哥和比利時合拍的影片《路西法》也採用了圓形畫幅,是用製造濾鏡的方式來完成拍攝的。

《我不是潘金蓮》目測來看,估計是在後期採用了特殊的.手段。稍微透露一下,《我不是潘金蓮》最終的成片,會有圓形和方形兩套畫幅。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又或者是有什麼樣的規矩,就有什麼樣的方圓。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2】

從觀感上,這應該是近些年最與衆不同的一部馮小剛電影了,它不像《非誠勿擾》或是《私人訂製》那樣的都市喜劇,靠耍耍嘴皮子來都觀衆一笑。而是通過更形式感的,黑色幽默的方式來傳遞喜劇效果。

影片延續了劉震雲小說喜歡不停唸叨的風格,一開場就以導演馮小剛的畫外音引入劇情。馮小剛好像一個說書人,去講一段關於李雪蓮不是潘金蓮的故事。如今的金馬影帝在聲音塑造上還是頗有心得,背景的畫外音一板一眼,還真有點說書人的樣子。

藉以說書人的方式,給觀衆講一段當代的傳奇故事。這也是《我不是潘金蓮》的立意。

通過說書的方式,使得影片產生距離感,雖然這其中的人、這裏的事,那些劇情與角色,都是很生活、很熟悉的,甚至會讓你覺得似曾相識。只不過在這電影裏,卻又總是有些距離感。你總是感覺在遠遠看着這個故事,有如荒誕的現實主義,好像戲說的故事。

影片雖然採用了少見的圓形畫幅,但是看的時候並不會覺得太彆扭。爲了配合圓形構圖,影片也有意少用特寫、近景以及運動幅度太大的鏡頭。更多的中景或遠景,仍然能保證鏡頭中的信息量,同時,圓形構圖即對應着傳統中國的圓形窗戶,對應傳統文化以及復古感,更重要的是偷窺視角。

這成爲圓形構圖的另一個功能,就像上面的截圖,你可以稱之爲圓窗或是鎖眼視角,它的意義都是偷窺。觀衆稱爲一個偷窺的旁觀者,去觀察片中呈現的那個光怪陸離的荒誕世界,所謂鏡花水月。這也成爲影片的一大妙處。

一開始,我們都以爲這是一部從頭到尾都是圓形構圖的電影。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影片再構圖上的設計,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複雜。其實,這部電影不光有圓形構圖,還有方形構圖,而且,圓形構圖與方形構圖還有兩次轉換。而到了結尾,還出現了正常的全畫幅。

畫幅變化在這幾年一直是世界影壇的主流,無論是《布達佩斯大飯店》還是《山河故人》,以及《媽咪》《聶隱娘》等片,都使用過變化畫幅的把戲。但是,《我不是潘金蓮》中的圓方轉換,還是非常獨特。

更重要的還是,這種變化是服務於劇情的,圓形構圖是李雪蓮在鄉下的部分,都是圓形,江南。

片中李雪蓮兩次進京,畫幅兩次變成方形。爲啥一進京就能變方,這裏面就有意思了。估計你們到時候也會有自己的體驗,我就不給你們過度束縛了。以及,影片再圓與方之間的轉換,也並不是很生硬的一下子變過來,仍然會通過形狀的過度。比如鏡頭搖過一扇圓形的窗戶,畫幅也順勢就變圓了。從這些細節,也看出創作者是用了心思的。

而相比當下那些千篇一律的喜劇片、愛情片,這部電影起碼是有強烈訴求的,是有心的。雖然在當下,仍然很難完全放開,但是,這樣的電影仍然值得尊重,我們也需要這樣的電影,更多這樣的電影。它可以讓這個電影市場更豐富,更多樣。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3】

李雪蓮是主人公,令我不可思議的是她居然告狀告了十年啊!到最後我才明白,爲的不是那套房子和假離婚,而是爲了還未成形的孩子啊!

要說這明星陣容也是槓槓的啊!很多我都認識,很熟悉哈哈。要說李雪蓮前夫也夠賤的啊!假離婚還和別的女人勾搭在一起,真心噁心的。

電影中也有不可描述畫面(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我沒看到啊啊啊心疼ing)

要說這個官司也不大,就連北京領導都弄不好嗎?政府也太無用了吧!說到底還是因爲政府人員,只對上面好,不對下面好,得民心者得天下。

如果有一個人幫助李雪蓮,那麼事情會發展到這種地步嗎?無用的政府,不論是在電影中還是現實中,如果人人都這樣,我們還有這個中國嗎?不早已是爛泥?

看完這部電影,我們也該反省自己,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歌詞也唱到,電影也看到,書中也寫到,人們也想到,難道大家就做不到嗎??

讓我們互幫互助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 爲中國貢獻出自己的一點力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用自己的方式去愛中國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

望......世上再無李雪蓮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