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黑天鵝觀後感範文

電影黑天鵝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黑天鵝》講的是一個芭蕾舞蹈演員尼娜從一隻壓抑脆弱的白天鵝,終於釋放出自己,蛻變爲一隻超越自我的黑天鵝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電影黑天鵝觀後感範文,歡迎參考~

電影黑天鵝觀後感範文

  篇一:電影黑天鵝觀後感範文

從來沒看過真的芭蕾,也不理解芭蕾有什麼好看的。《黑天鵝》讓我對於芭蕾藝術有種豁然開朗的認識。但導演選擇《天鵝湖》作爲線索顯然意圖非常明確,它借用了黑白兩隻天鵝的形象,來推動對於人性中兩種本質的探究。

故事是這樣的:劇團要重排《天鵝湖》,因前領舞Beth離去,總監Thomas決定海選新領舞,且要求領舞分飾黑天鵝與白天鵝。Nina自幼練習芭蕾舞,在母親的細心關照下,技藝出衆。然而,在競爭中,她發現心機頗重的Lily是自己的強勁對手。在選拔中,她的白天鵝表演的無可挑剔,但是黑天鵝不及Lily。她一個人找到總監,希望爭取一下。總監趁機親吻她,卻被她強硬拒絕。結果,總監居然選了她。隊友懷疑她靠色相上位。在酒會上,前領舞Beth甚至當衆發泄。這種壓力外加傷病,一直影響着她的發揮。總監啓發她要釋放激情,表現出黑天鵝的誘惑。在強大的心理暗示中,她似乎也滑向了黑天鵝的角色……(爲了偷懶,以上摘自豆瓣,略有刪減)

一、“乖”的本質是壓抑

電影裏Nina得到了母親最大的呵護和栽培,她美麗、純潔,擁有最好的芭蕾技術,但卻不能入選白天鵝。導演說了,如果只有白天鵝,Nina是不二人選,但是《天鵝湖》的特別之處在於,演白天鵝的人,必須同時演黑天鵝,因爲兩個天鵝是雙胞胎,Nina必須有能力呈現黑與白的一體兩面。

Nina行嗎?導演也許是眼毒,也許是更懂人性,她知道在Nina“聖潔無瑕”的軀殼裏,一定也有未被喚醒的“黑”,而他要做的,就是去喚醒它。特別是他強吻Nina被咬,更讓他確定了她身上“黑”的潛質,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導演的一種很特別的考覈,無疑,Nina通過了考覈。

之於Nina,她聖潔的形象,是她母親多年來傾心打造的結果,然而,藝術上的需求,讓她第一次開始面對自己——自己的靈魂、自己的肉身——慾望、嫉妒、暴力、叛逆……一直生活在童話王國裏的Nina,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惶惑與痛,她既要面對真實的自己,卻也難以承受真實的自己帶來的強大不安,更何況她的媽媽一直在努力把她往回拉,而Nina則堅決地掙脫。

所以說,“乖”的本質是壓抑,“惡”的本質是釋放。

Nina以往的乖,實際上是在母親的“教育”“愛”“誘導”之下,壓抑了人性的本真,她的聖潔,只是一種假相,是母親的自我欺騙。然而,這“乖”所壓抑的本性一旦釋放,將會有巨大的能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乖”往往是危險的,它有一種核聚變前夕的穩定,但也意味着一旦爆發將會帶來巨大的毀滅。喜歡觀察社會的人往往能夠發現,小痞子不惹大禍,而最暴力罪案的實施者,往往就是平時的乖寶寶。很多人都對這種現象表示詫異費解,洞察了“乖”所具有的“壓抑”的本質,也就對不難理解了。

本片有一場永載電影史的鏡頭,就是,Nina爲了保住自己出演黑天鵝的機會,在化妝間裏殺掉了Lily(實際上是幻覺,殺掉的是自己)之後,她登臺表演黑天鵝,一口氣做了25個揮鞭轉,這既是舞劇《天鵝湖》的高潮,也是電影的高潮。這個鏡頭裏,Nina本性完全得以徹底釋放,她“聖潔無瑕”的自己死了,“灰se誘惑”的自己卻得以出生,黑色的羽毛長出了身體,羽翼漸豐、翅膀漸硬,她完成了“黑天鵝”的角色,也終於完成了自己。無論是Nina的表演、化妝、音樂、特效的設計和使用、所表達的深意,都近乎完美。在這一鏡頭裏,Nina儘管“變黑”了,但卻給我們呈現了前所未有的舒展,那一刻,似乎我們的壓抑也得到了釋放。

二、黑與白的辯證

善與惡,是人類對於這個世界簡單化、粗鄙化的認知方式,相比起來,“白與黑”的意象則合理的多,因爲世界不可能只有善沒有惡,也不會只有惡沒有善,客觀存在的東西,實在是無可褒貶。我們的身體裏也一樣,不會只有高尚沒有卑微、只有良知沒有邪惡。這種糾結,是人最鮮明的特點,所謂“神性”與“獸xing”齊飛、“天使”共“魔鬼”一色。我們是白與黑的混合體,我們從來就是個“灰”,因爲成長的經歷不同,我們會呈現相異的灰度;而且,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我們的灰度也會不同……

因此,如果我們被強令定義成“白”,黑色素積聚在內心,這種不平衡的狀態,必是脆弱的、危險的。Nina套上了Lily送的黑色內衣,正是自我平衡的一種暗示。她數次抓傷自己的後背,也無疑暗示了靈魂裏“黑”的涌動。

Nina終究要演回白天鵝,她最終發現了,自己能夠演黑天鵝,恰恰是因爲自己化妝間裏“自己殺掉了自己”,一旦發現了這個祕密,她“白”的一面立即喚醒,然而,流血的傷口也即刻顯現。她帶着流血的劇痛完成了整個表演,完成了黑白兩隻天鵝,但也承受了最大的自戕和傷痛。

這是一種決絕,不過,這也是自我平衡的起點,電影並沒有給出Nina的後續,不過我們也有理由相信,Nina終於藉着天鵝的軀殼,找到自己。

三、生孩子容易,教育孩子卻難上加難

Nina產生幻覺,將她母親推出門外時,門板狠狠地夾住了母親的手。這個段落讓我落淚——這種釋放太痛了,痛的不是母親的手,而是Nina的心。她的潛意識裏,一定對這隻“塑造”她的手,無比的厭惡乃至痛恨,她做自己的渴望從來沒有那麼強烈過,但是正是這隻手,又來把她往回拉,讓她繼續活在那個粉紅色的假象裏。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他們的本質是自私的,孩子小的時候是他們的玩具,長大了又成爲他們完成自己的工具,而綜觀人生,孩子還是他們“我執”於世界的替代品——所謂生命的延續。他們往往執着於自己與孩子的關係,以愛的名義佔有、以愛的名義壓制,但卻很少想過,孩子屬於他們自己,擁有自我完成的權利。

生孩子容易,教育孩子卻難上加難。十月懷胎,也不過就是十個月的生理困境,但其後的若干年,面對一個逐漸完善的靈魂,如何讓其具有健康的人格、身體和未來,或許是更大的難題。更爲主要的是,教育孩子,其實質是父母的自我教育,讓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看透人的祕密,自己的靈魂才能真正走向成熟。然而,絕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懂這個道理,他們只是放縱自己的“我執”。

父母的成長過程中自然有他的感悟和經驗,然而這感悟和經驗卻並不一定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但由於人的狹隘與卑微,人們很難對此有自知。他們愛孩子的形態,就會經常表現爲將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強加給孩子們,而這種強加,卻讓孩子無法從自我經歷中成長,讓他們無法建立專屬於自己的世界觀。這是很要命的,因爲時代、環境、閱歷、甚至混雜了父母雙方的基因……都決定了,孩子與父母是迥異的,他沒有可能沿着父母的或者父母想要的路走下去。正如豆瓣網友所說的:“你們給我設計的路,卻總是讓我迷路。”這條所謂設計的路,不專指學業、事業、情感……而是更要指一種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建立。這種強迫式的灌輸,往往是披着“愛”的外衣的“迫害”。即使是真的愛,一旦強勢了,那也是害。你沒有權利逼迫別人接受自己的“爲你好”,自己的孩子也不行。

父母承載着對子女的基本教育,要父母完全不對孩子施加影響,既沒現實的可能性、也沒有必要。但父母並不是人人都是教育家,真懂得如何塑造健康人格的,是少之又少、微乎其微,更何況中國自古即有“刀砍不到自己的把兒”這種諺語。這就形成了一個無解的困局……一方面,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呵護、教育,另一方面,孩子卻不能困於父母強加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又要管,又不能太管,哎呀,做父母實在是難。大多數人生孩子的時候,可不會想這些。而對於孩子來說,遇到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哪怕是一個少一點戾氣的,都是燒了高香、中了彩票一般,做孩子也難。

父母也是人,也有他的侷限和卑微,面對疼惜的孩子,他們不可能真的理性,那些經受過苦難、挫折的父母在“壓制”孩子的時候更是變本加厲,他們不願意讓孩子重複自己的錯誤和苦難,不願意讓孩子經歷成長的陣痛,於是要麼過於嚴苛製造白色恐怖、要麼營造一個無菌的童話王國,說到底,這兩種方式的本質是一回事。寫這篇博客時,恰好看到了別人轉的一條微博:“母愛是把雙刃劍,愛越深,刃越利。(編劇王海鴒)”

四、好的藝術

《黑天鵝》有另一個功用,就是告訴我們,什麼是好的藝術——好的藝術一定是注入了靈魂的。——僅僅是能連續做25個揮鞭轉是沒有意義的,你必須在表演白天鵝的時候呈現純粹的聖潔,在表演黑天鵝的時候呈現徹底的慾望。

前段時間,網上傳播最多的一段視頻,是一個叫做“旭日陽剛”組合演唱的《春天裏》,這歌兒是汪峯一年之前的作品,但從未真正火過,可是這段視頻還是着實地打動了每一個看過的觀者,打動人的正是融在歌聲裏的靈魂,反過頭再找來汪峯的原唱聽,高音還在甚至更爲彪悍,卻感覺無病呻吟、毫無力量。而旭日陽剛的滄桑,是實打實的生活,是不僞飾的艱辛。

還有一段視頻,是哈爾濱理工大學幾個大學生演唱的勵志歌曲《我相信》、《我的驕傲》,相比於專業的原唱楊培安,大學生們把那種陽光積極、樂觀向上的勁頭兒演繹得淋漓盡致,顯然,這正得益於他們本身所處的年齡階段和身份。

原來以爲芭蕾不過是把身子立起來,然後做一些極其高難的動作。現在看來,所有的藝術都一樣,都必須擁有靈魂、打動人心。如同梵高的《星夜》、王羲之的《蘭亭序》、曹雪芹的《紅樓夢》、皮克斯的《WALL-E》、周星馳的《大話西遊》……我知道這樣的列舉有點無厘頭,但想說的是,好的藝術不分形式,只要能讓你長久地感同身受、爲之動容,就是好作品,反之,即使再火爆,也不過是一朵浮雲。

  篇二:電影黑天鵝觀後感範文

最近看了一些電影,《黑天鵝》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也產生無限聯想。

影片講的是一個芭蕾舞演員Nina的故事,她外表美麗、性格單純,自幼練習芭蕾舞,在母親的細心關照和期盼下,技藝不斷提升。她們的劇團準備重拍《天鵝湖》,在《天鵝湖》中,有兩隻天鵝:一隻是美麗單純的白天鵝;另一隻是外表和白天鵝一樣美麗,但內心卻充滿邪惡的黑天鵝。劇團總監Thomas決定今年選出新的一個領舞者,並要求領舞者同時扮演黑天鵝和白天鵝。Nina非常希望自己能被選中,她也非常的努力,在選拔中,她的白天鵝表演的無可挑剔,總監非常滿意,但她黑天鵝的把握卻很理想,另總監失望,由於壓力太大,她發現自己身體也出現了一些異常,她感到身心俱疲。後來,她一個人去找到總監,希望爭取一下,總監向她強調黑天鵝的激情,並趁機親吻她,卻被她拒絕。但總監還是選定她爲領舞者。隊友們都懷疑她是靠出賣色相爭取到這個角色。在酒會上,宣佈這一結果時,前領舞Beth情緒激動,憤怒的離去。經過幾次排練,總監對她的黑天鵝角色還是很不滿意,因爲她怎麼也把握不好如何去誘惑男人,而且也找不到那種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邪惡感覺。總監想盡辦法啓發她,先是提示她喚醒自己內心的慾望,啓發她要學着釋放激情;後是誘惑她並使她產生慾望,但隨後批評她說,現在是我在誘惑你!言外之意,你的黑天鵝角色應該是誘惑男人才對。儘管總監一再啓發,她還是找不到感覺,並開始更加緊張,這種壓力外加傷病,一直影響着她的發揮。這時,她還發現心機頗重的女友Lily是自己的強勁對手,Lily的黑天鵝演的比她好。在強大的心理暗示下,她開始連續產生幻覺,她的內心也開始發生變化,最後,她爲了爭取角色,在化裝間殺死了女友Lily,成功的扮演了黑天鵝似,並獲得觀衆的認可,等她回來換裝間準備再次扮演白天鵝的時候,Lily卻敲門來祝賀她,等Lily走後,她再去找之前殺死的Lily屍體,卻不見了,原來,殺死Lily是她的幻覺,但她隨後發現,在那場虛幻的搏鬥中,真正受傷的其實是自己,但她還是換上白天鵝的服裝,演完了精彩的最後一幕,當觀衆的掌聲響起時,當總監激動的跑過來,領她去謝幕的時候,大家才發現,她已經在血泊中……

每個人的內心中都包含着不同的潛質和側面,環境使我們內心不同的側面被喚醒並開發,多數人都會定格爲穩定的性格取向,因爲一個身體裏很難容納太多互相矛盾的精神和信念,那很容易使人陷入精神的分裂。但是,對於一個具有更高目標的人來說,卻要求具有這種容納的能力。

拿一個演員來說,要扮演一個本真的角色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去扮演一個和自己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因爲扮演和自己內在人格相似的角色時,她只要展現出她本來的樣子就可以了。但扮演一個與自己內心人格完全不同的人物時,本來的自我和扮演的角色之間就會發生衝突,只有把自我忘記,將自己的靈魂完全置身於所扮演的角色中去,才能真正展現出角色本身的風格,否則,就會失去所扮演角色的靈魂。

其實,扮演背離自己人格的角色還不算最難,最難的是在同一個劇情中同時扮演好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角色。就好象本片中的白天鵝與黑天鵝一樣,一個是善,一個是惡,能將這兩個靈魂統一到一個身體裏是最難的,而優秀的演員就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

不只是演員,那些改變歷史的政治家,也往往具備這種能力。他們在公衆面前,不斷展現善良和仁慈的一面,但私下裏,卻對自己的競爭對手採取非常殘忍的打擊。遠的不說,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身邊那些風光無限的人物,也很容易在他們身上發現類似的特徵。如果一個思想單純的人,想在這個複雜的社會,取得卓越的成績,也經常要面對角色與自我的背離問題。

尼采在《曙光》和《超越善惡》中,都提到真正的偉人要超越世俗的善與惡。我猜想,希特勒之所以看了尼采的書就愛不釋手,並整天放在枕頭邊翻看,鼓勵自己,把書中的思想作爲自己的精神支柱,可能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馬基雅維裏在《君主論》中,也提到偉大的君王必須同時具有獅子的勇猛和狐狸的智慧。他說:“君主必須是一頭狐狸以便認識陷阱,同時又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便使豺狼驚駭。”

可見,把分裂的人格統一到一個身體裏,的確是一種稀有的特殊才能,我們多數人之所以一生都註定是一個小人物,可能就是因爲我們不具備這種超越善惡的能力。

應該說,所有的人,都在本性中或多或少具有某些這方面的潛能,但爲什麼多數人發揮不出來呢?我想,一是環境因素,也就是歷史機遇;二是價值取向,也就是人生觀問題,即:你看重的是什麼?;三就是潛質和運氣了,說白了:你是那塊料,也要有那個運氣。

不同的價值取向決定我們採取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決定了我們不同的人生命運。在價值判斷中,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的對風險的態度,想超越善惡就必須面對很多的風險,這個風險,一方面來自外部;另一方面來自內心。從外部看,當你的行爲超出一般人的道德觀念時,就要面臨很多的風險,各種不確定的壓力和打擊可能隨時光臨。從內在講,歷史上,邯鄲學步,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故事很多,如影片中展現的,人格的分裂是最大的風險。

所以,無論我們做出什麼選擇,都會有不同的得失。做一個普通人,我們就失去了許多創造輝煌的機會,但也避免了很多精神的煎熬與折磨。生活中,雖然我們也要扮演很多角色,但能夠以本真的自我坦然的面對人生,確實不失爲一種幸福。

  篇三:電影黑天鵝觀後感範文

重溫黑天鵝,又是另一番感覺,關鍵詞:多重人格,自我同一性,完美主義。注在本文末附百度來的影視簡介。

好多感覺但沒有頭緒不知從何寫起,那就從完美主義說起吧,完美主義的確是一種失敗的人格學說,直接導致走火入魔喪心病狂,因爲不風魔不成活,不只是戲,是所有的東西,只有把自己迷失其中,才能捷近完美。個人認爲越是完美的東西犧牲越大。中國的中庸之道確有其道理,凡事有個度,適可而止。越度總會付出代價,小則傷心失望,大則極度崩潰,喪失生命。從她母親這個角度上來看給我的啓示是把孩子當做自己實現夢想的工具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是非常非常懦弱無力的。在她那追求完美到幾近病態的媽媽的“精心呵護”下,Nina的精神世界其實早已十分脆弱,充滿了掙扎。其實兒孫自有兒孫福,吃哪碗飯就是吃哪碗飯,不要讓你的愛成爲孩子的負擔,在傷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時,也會傷了你歷經世事滄桑的希望。

最近在翻看一些人的文章,無論大小人物,無論影視還是文學作品,有感而發的人越來越多,包括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世界開放了,還是我們大膽了,反正時代是進步了,言論自由了。

  篇四:電影黑天鵝觀後感範文

看完了《黑天鵝》這部電影,不覺內心覺得頗爲難受。雖然之前也看過一些心理電影,例如《赫穆蘭道》,但可能是那時感悟不多,所以不覺得有這部電影令人震撼。

整部電影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圍繞的就是芭蕾舞劇《天鵝湖》中天鵝皇后這個形象。在原領舞貝絲離開劇團後,影片的主角尼娜爲了得到天鵝皇后角色刻苦排練,由於她自幼練習芭蕾舞,技藝出衆,故覺得自己應該能夠獲得這個角色,但是天鵝皇后這個角色要求極高,需要一個人演出一白一黑兩個側面,總監認爲她只適合扮演白天鵝的一面。正在灰心喪氣之時,意外發現總監還是選擇了她,但是總監要求她必須要釋放出激情,表現出黑天鵝的誘惑。在總監的心理暗示下,再加上半路殺出的莉莉給她帶來的巨大壓力,尼娜最後從一個乖乖女走向了黑暗墮落的邊緣,這也讓她自己成爲了黑天鵝最好的詮釋。

這部電影被標記爲驚悚片,雖然其中並沒有鬼怪,但是從主人公尼娜的心理變化確實能體會到幾分恐怖。尼娜在巨大的壓力中產生了幻想,最後甚至把碎玻璃插進了自己的身體。我覺得尼娜的壓力一方面來源於莉莉,更多的則是來源於自己長期壓抑下的狀態,這一點可以從尼娜和母親的對話和衝突中得到體現。從影片中可以知道尼娜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把尼娜當成了自己的最大希望,對尼娜嚴加管束。尼娜的母親曾經對尼娜說自己爲了生下她而放棄了事業,言下之意可想而知,再加上很多次尼娜的手機響起時來電人都是母親,莉莉上門道歉時母親不允許尼娜外出等等這些,不能體會到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尼娜的內心會是怎樣。在總監告訴她要釋放自我之後,尼娜在內心深處開了一個小口,這一下長期壓抑的情緒立刻就把整個心理防禦堤壩沖垮了。在尼娜從樓梯間拿了一根木棒放在自己的臥室起,她就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她要抗爭下去。

一直壓抑自己是不對的,有時候確實需要釋放情緒。記得曾經有個女生跟我說她不喜歡跟人太親密,也不會什麼情緒都跟別人分享,也不喜歡太打擾別人,更不喜歡被別人打擾。她覺得苦衷這東西,不發生在自己身上,別人也不會感同身受,反正能自己扛過去就不要去打擾別人。顯然她肯定有很多話無處傾訴,無奈別人幫不了她,只能祝願她能自立自強的挺過一道道坎了。

  篇五:電影黑天鵝觀後感範文

在Z的推薦下去看了電影《黑天鵝》,想來寫寫感想之類的東西曾經是語文老師那麼津津樂道於佈置的回家作業,今天我也忽然來了興致,想提起筆寫點什麼了。

女主角妮娜二十八歲了,是一名普通的舞蹈演員,她勤奮刻苦,她的夢想是有一天站在舞臺的中央當一次主角。一年一度的選角又開始了,主角的重任需要分飾兩角,至善的白天鵝和充滿誘惑的黑天鵝。老藝人的退出和新同事莉莉的到來都讓妮娜措手不及。面對老師“你沒有激情”的苛責,面對和她個性截然相反的竟爭對手奔放的莉莉,面對視她爲浮木極力想抓住她的母親,膽怯、脆弱、愛哭的妮娜能否完成她華麗的蛻變呢?

很慶幸的是故事的結尾我們看到了白天鵝的委婉與悽美也同樣看到了黑天鵝的誘惑與邪惡。然而這並不是一部簡單的勵志電影,當看到主角最後用生命舞動眼裏散開病態的光芒,當看到奄奄一息的她卻又無限滿足的一句我曾經完美過,我的心裏一片唏噓,對我來說,這個過程太凝重,這個代價太慘烈。

是的,就像Z推薦時說的,影片帶一點驚悚,帶一點激情,然後Z爲了推薦我去看還特地加了句,不要緊的呀,這個是追求藝術呀。而我卻笑而不語,我的心裏卻不喜歡這樣的追求方式,我和所有的觀衆一樣,希望妮娜能站在人生的舞臺上綻放光芒,但我更羨慕莉莉,舞技一般,長相一般,卻如此輕舞飛揚,將人生灑脫地淋漓盡致。所以,當妮娜精緻的臉龐掙獰地出現在鏡中,當現實與虛幻不分,她被各式各樣的惡魔追逐,當故事結尾時,她後背普通的泡疹被抓出了黑色的羽翼,讓我來告訴你,她已經瘋了。

不過,不管怎麼說,《黑天鵝》還是不失爲一部好電影,女主角華麗麗地蛻變,而我也在些些的小驚恐中淡定了下來。突然就想輕輕地哼哼一聲:活着其實很好,請再吃一顆蘋果…

  篇六:電影黑天鵝觀後感範文

《黑天鵝》講的是一個芭蕾舞蹈演員尼娜從一隻壓抑脆弱的白天鵝,終於釋放出自己,蛻變爲一隻超越自我的黑天鵝的故事。從取得天鵝湖的主角資格到舞臺上的華麗轉變,尼娜揹負着沉重的心靈包袱,有來自苦苦請求導演給自己機會的壓力,她的母親的壓力,有來自象徵着黑天鵝的前天鵝湖女主角貝絲的和競爭對手莉莉的壓力,還有對自己深深的苛近完美的壓力。

尼娜善良、美麗、軟弱、單純,這是她本來的面目,象徵着純潔無暇的白天鵝。而心中的黑天鵝蠢蠢欲動,是追求自己的釋放、是邪惡、黑暗、叛逆、誘惑、驚豔,被尼娜抑制住控制住的最深處的一面。

她的母親原本是一名出色的芭蕾舞蹈家,可是因爲生下了尼娜,而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母親將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寄託在了女兒的身上。女兒熱愛芭蕾,同時一直盡力做到母親的要求,刻苦訓練竭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尼娜和母親的關係是極其複雜的。她愛她的母親,她得到了夢寐以求的主角時第一個打給母親,告訴她自己的激動喜悅。她順從她的母親,對母親的有深深愧疚,也深知母親的恐怖。比如在母親爲了給她慶祝,讓她吃掉蛋糕,尼娜並不想吃,母親轉身就要丟進垃圾桶。心中的叛逆是她一直壓抑着的,耳邊圍繞着是母親口口聲聲的寶貝甜心,牆上掛着是母親年輕時的舞蹈的照片和畫,尼娜再也不想聽到母親對自己寄託她沒有完成的夢想,她要掙脫母親的期盼和束縛,還有她對自己更苛刻幾近完美的要求。

尼娜自虐,自己傷害自己時全然不知,已經造成了傷害了才後知後覺,萬分悲痛。母親也知道女兒壓力很大,而且還有自虐的傾向,總是要檢查尼娜後背上的傷。戰爭終於爆發了。尼娜跟着莉莉去了夜店,喝了下了藥了酒,釋放出自己真實的壓抑着的感情。第一次出現了嚴重的幻覺。第二天排演,尼娜遲到了。當她發現莉莉要取代她的位置時,她體會到了天鵝湖前女主角貝絲被取代了的恐懼痛苦的滋味,也目睹了貝絲過激的自殘、自暴自棄的行爲。

尼娜內心深深的悲傷恐懼一直有增無減,心中的黑天鵝黑暗的一面掙扎着要撕裂白天鵝的面具,矛盾糾結的內心愈演愈烈。

當我看到最後一幕,也忍不住落淚了。尼娜上臺表演,複雜的情緒使她發生了失誤。尼娜從舞伴肩上重重地摔了下來。一向苛求近乎完美的尼娜,怎麼能容忍自己在這種關鍵時刻在舞臺上在觀衆面前犯錯?隨後她又看到莉莉穿上扮演黑天鵝的衣服,尼娜受到了致命的刺激和威脅,莉莉要取代自己。尼娜又一次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幻覺。她幻覺自己錯手殺死了莉莉!她終於真正蛻變,拋下沉重的背袱,重新上場,在舞臺上上演了一場驚豔的美輪美奐的黑天鵝!

回到化妝室,莉莉來敲門,向尼娜道出自己出乎意料的對尼娜表演的由衷讚歎。關上門後,尼娜發現之前的地上的血跡不見了,發生的一切原來都是自己的幻覺。自己並沒有殺死莉莉,而是將玻璃片刺向了自己。她哭了,她笑了。尼娜明白了一切。她哭的是自己居然出現瞭如此真實可怕的幻覺。笑的是她終於完成了自己的蛻變使命,完美地完成了黑天鵝的演繹。她成功了。但同時,她也毀滅了自己。

尼娜望向王子,望向觀衆臺,人羣之中,她發現了她的母親。腹部的血跡漸漸暈開,染紅了潔白無瑕的裙子。她微微一笑,縱身一躍,從舞臺上的懸崖跳下。她就像她演的天鵝湖,演的其實是真實的自己:一面是善良美麗的白天鵝,一面是邪惡黑暗的黑天鵝。最終自殺了,卻是欣喜地死去。

  篇七:電影黑天鵝觀後感範文

記得之前我寫過這樣一篇文章《追求完美就是追求完蛋》,有人評論說沒有那麼嚴重吧!於是,在《黑天鵝》中,這樣的一句話在我的腦海中越來越深刻,追求完美的妮娜終於擺脫不了自己內心的糾纏與束縛,成功的一刻卻也是自己生命終結的時候。“我是完美的!”這是她臨終前最後的一句話。

在觀看《黑天鵝》的整個過程中,可以說心情都是沉重的,有的時候還會讓人無語凝噎,有時心跟着提到嗓子口……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是複雜的,因爲她承擔着太大的壓力:來自母親,更多的是來自自己的內心,包括所有的幻覺,都是內心壓力導致的。

一、父母,請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空間

在目睹妮娜悲慘的結局後,估計最傷心的還是她的媽媽,她唯一出現的親人。但是,我們不得不說,這結局的出現很大一部分責任是來自她的母親,這句話並不誇張。在心理學中,被譽爲“精神分析之父”的佛洛伊德認爲,人們很多……都可以歸結到小的時候。然而,很多父母卻認爲,孩子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於是,自己這輩子有什麼遺憾,有什麼地方覺得是走錯了,或者是有什麼願望沒有完成,都把希望寄託於我們的孩子。當有的父母說道:孩子,爸媽都是爲你好,這樣嚴格要求你,是希望你以後有出息……其實,歸根結底他們不是爲了孩子,而是爲了自己。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着想、尊重孩子意願的父母,纔是最值得尊敬的,他們的愛才是真正的父愛或者是母愛。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着我。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麼不信?”“既然你能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爲什麼不能?”“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母親心疼地看了我好久,然後嘆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

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條路走不得”。

她不信。“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我也是。”“既然你們都可以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爲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但是我喜歡。”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後一笑了:“一路小心。”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自己不在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練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看了這則故事之後,我的感受頗多,不知道讀者感受如何?特別是已爲人父母的讀者們。

二、心理重擔有時候也會壓垮自己

可以說《黑天鵝》中的妮娜完全是用自己的心將自己壓垮的。內心的壓力有時候足以起到致命的作用,很多抑鬱症患者自殺都是因爲逃不開自己的內心。所以,當壓力來臨的時候,或者是感覺自己的身體亦或是心理已經完全承擔不了負荷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減壓,適當的放鬆、休息很重要,哪怕是手中還有認爲是多麼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不然的話最終將會被這些沉重的負擔所壓垮。一味地追求完美,就算是暫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最終卻連最近本的內心都控制不了,最終走向內心的深淵。當你認爲給自己一小段休息時間就是奢侈、就是浪費的時候,當你一味的追求完美對自己太苛刻的時候,當你已經完全控制不了心靈那匹脫了繮的野馬的時候,那麼,就是悲劇來臨的時刻。對自己好一點,偶爾對自己說聲對不起,對不起自己勞累的身體,對不起自己已然疲憊的心,然後給自己一個微笑,明天好好愛自己,愛生活。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兩隻天鵝,一隻黑的,一隻白的;白的溫馴、聽話、善良,黑的野蠻、兇殘,一定要訓練好自己的白天鵝,同時更好能夠馴服內心的黑天鵝,因爲黑天鵝的魔力會將你的整個人生摧殘。

  篇八:電影黑天鵝觀後感範文

希臘神話裏,天鵝雪白、長頸、柔美的羽毛、肉感的軀體,代表純潔,也是ru欲的化身。而黑天鵝並不是徹底的邪惡象徵。它代表慾望、掙扎、執着追求。

我不太明白,這個電影爲何這麼多擁躉。總的來說,我不是很喜歡這部電影,儘管女主角的演繹近乎“完美”,音樂得助於老柴的原創。但以我(我的父親就是一位芭蕾舞者)的理解,這樣的精神分裂者不可能完美演繹黑、白天鵝,尤其她一直在最後關頭都還沒有進入狀態,然後不小心就“完美”了。實在不能令我信服。而這部電影放棄了更深刻的人性探索而透露出媚俗的嫌疑。在這一點明顯遜於《國王的演講》。

以我個人的看法,這只不過是一部貌似大師的作品:慢節奏、深寓意,低沉敘事、氣息詭異,虛實相間,含糊且深奧的主題……你還需要注意劇中人物服飾色彩的變幻的隱喻。呵呵,不過定睛一看,其實是導演在故弄玄虛罷了。也許我這麼說有點過,但是起碼我感覺他的條理不清,抑或是整體設計沒有把握到位。你看,電影幾乎整個時間都是在鋪墊,裝神弄鬼還稀裏糊塗;尤其最後妮娜的各種幻覺體現得十分混亂,使得情節始終讓人想抓卻抓不住的感覺。

對驚悚的過分營造,對恐怖場面的刻意渲染,使得整部電影感覺太壓抑和牽強,結尾方得以不完全的釋放。也許這正是導演所要的效果。可是,近兩小時的前戲,到頭來急急忙忙,又有點衝咋咋完工買單的意思。嘿嘿,高潮到來的時候已經讓人累得虛脫。到了最後才勉強看出點端倪,而且沒有什麼驚喜。而且我本以爲妮娜身上缺少的那份魅惑與性感,需要一場與托馬斯的激情戲中得以昇華,然而她卻是通過自wei與性幻想包括幻想殺人找到了那份邪惡!

或許,我的口味過於清淡了。或許我太庸俗了。

好了,我總是那樣,別人一致叫好的,我偏要反對一下。說完了我的見解,別人的你們自己去百度搜。

這裏,我還想特別說一下唯一男主角托馬斯。

尼娜“完美”的背後是一位偉大的導演,導演強吻尼娜被咬,他不僅沒有挾私報復,給妮娜穿小鞋。相反洞察她內心的反叛,給予她出演的機會。(僅憑這一點托馬斯的人格是多麼偉大。)“給我更多的展示,就像你咬我的那口”。

他親自與妮娜共舞,手掌嫺熟地上下其手,嘴上也沒閒着,托馬斯反覆說“開嘴、開嘴。”,他用最原始的肢體語言成功地喚起妮娜的迷狂。他引誘尼娜也是爲了激發尼娜內心更多的慾望,“這次是我引誘你,我要的是你引誘我”。並且給她佈置了家庭作業:回家shou淫。

托馬斯的舉動,我開始曾一度庸俗地以爲他會跟國內的xxx導演一樣,想把妮娜潛規則、趁人之危的小人,其實他絕非用心齷齪,而是他希望通過愛慾的啓迪,令她完善昇華。

托馬斯對妮娜或許存在曖昧感情,而且似乎有悖道德。但是他從藝術角度去引導妮娜的性心理卻是具有科學性的。只有當妮娜完全釋放了自己對性的幻想和認知,她才能從靈魂深處完美詮釋邪惡放蕩的黑天鵝。藝術就是釋放慾望,展現慾望,並且將之高雅化。我理解托馬斯的理解是:舞者必定要散發出性的魅惑,才能讓觀衆愛上你。

“你聽到了嗎?他們愛你。”——最終妮娜感受到了“完美”,而完美是有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