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我的人生我的課》觀後感

《我的人生我的課》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9W 次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的人生我的課》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人生我的課》觀後感

《我的人生我的課》觀後感1

《我的人生我的課》通過一節生動的課程:《尋找語文的魅力》揭示中國基礎教育在具體課程領域存在的缺失,同時並不就課論課,而是從閱讀、興趣、因材施教、全面發展幾個不同角度出發,着力傳播科學的教學方法、解讀學生的心理症狀、展現教育領域正在推進的變革。

它不僅在內容上力求傳播新知,在不違背紀錄片真實性的前提下,進而達到最佳敘事效果。片中首次提出“生活課”的概念,即“一切的教育都是爲生活做準備,教育的目的不在於製造專家學者,而是培養人格完整的男男女女。”以此來呼喚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說明中國的教育正在悄悄地改變。

我們是中國人,只要一提起語文,常常會讓人心動不已:或爲之開顏,或爲之神傷;或爲之振奮,或爲之憔悴。然而,我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關於語文的教學,卻又讓那麼多的人充滿失落、欲說還休!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壓力,教師們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在於切實地更新教育理念,更在於釐清許多實際存在的困惑。

困惑一:課改一開始,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新課程大大壓縮了必修課的課時,新教材卻沒有減少內容含量。內容多,要求高,課時不夠的矛盾非常突出。一學期要上兩本教材,幾乎每節課都要講一篇新課文,趕進度、開快車,知識難掌握,基礎難鞏固,新課標理念太理想化,新教材體系太無序化,新課堂教學太粗略化。總之,教材體系新、內容多,教學課時少、任務重,對我們老師的教學是個極大的挑戰和壓力。

困惑二:從實踐情況來看,我們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他們閱讀面較窄,閱讀能力較差,對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強。

困惑三:我們現在的學校大多數仍是大班級,但當看着黑壓壓的教室,面臨着二三十雙眼睛的時候,猶豫退縮了。因爲教師不得不考慮一個現實問題:怎樣讓如此多的學生在短短的三十五分鐘裏既有序又活潑地學會,又能讓每位學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呢?我想也有很多老師也希望組織新穎活潑、能夠體現學生個性的課堂教學吧。

顯然,這讓我們承載豐富人文特徵的語文學科很是壓抑。語文課要跳舞,但是還必須帶上那醜陋的枷鎖。這應該是廣大語文教師都能感受到的。現在《我的人生我的課》第一集中帶領我們去尋找語文學習的魅力,幫助我們解決了語文學科中存在的困難,教會我們如何劈去枷鎖。但我想應對新事物,總是需要一定的磨合期,要順利地度過這個磨合期,關鍵取決於個人應對的積極態度和正確方法。比如關於怎樣解決每一科目的教師都面臨的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時數之間矛盾問題,關於我們語文我是這樣想的,如果採用“小步快跑”的方法,把新教材每個板快每一個專題的課文一篇不落地教過去,則違背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對必修課程目標的理解:“閱讀與鑑賞部分中,要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因此,不敢大膽刪掉、或略講自讀一些篇目,平均用力,必然造成文本閱讀不深不透,爲了趕進度而喪失閱讀的深度與精度,同時也剝奪了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發展機會,忽略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可見,在課內教授時對新教材進行一定的取捨,是課時限制下的必然選擇。

英國作家德·昆西在《致一位青年的信》說:“文學的全部目的是給人以力量,而不是授人以知識。”語文的力量,來自於欣賞者文學趣味的生成、美好情感的孕育、價值觀念的樹立、審美能力的提高等等。語文的動人,源於研習者純正、成熟的趣味。

聽聽英國哲學家、數學家懷特海的聲音:在你丟掉你的課本、焚燬你的聽課筆記、忘記你爲考試而死記的細節以前,你的學習是無用的。

如果我們始終離不開教師的備課筆記,拋不開學生的練習簿本,不能從瑣碎的知識中走出來,不能從功利的歷練中跳出來,那麼我們所學的“語文”並不是真正的語文,這樣的“語文”只能是大打折扣的語文。語文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趣味。如果我們的學生有了純正、成熟的語文趣味,就會對語文產生髮乎內心的好感,爲它喜悅,爲它憂傷,爲它付出,爲它收穫。唯其如此,語文學習才能成爲他一生的自覺行爲,語文才能給人以力量,並影響他的一生。讓知識像淌過學生心田的清流,滋養學生的心田,爲他留下一片蔥綠的情感、思想和智慧,這纔是語文教學的本質追求。這既是新課改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教師個體追求自我實現的精神需要。

最後,我想用屈原的一句話來自勉:“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的人生我的課》觀後感2

生活教育理念20世紀就被很多教育學家提出,其中陶行知先生也提到了生活教育。他的.其中一個理念提出:生活即教育,學校即社會,社會即人。用一句話來概括生活教育就是爲生活作準備的教育。顯然,爲生活作準備,不僅僅是考試,不僅僅是升學,還要適應青少年成長的各個方面。生活教育的實質應當立足於幫助每一個幼兒獲得幸福、健康、充實的生活,培養幼兒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幫助幼兒積累初步的生活經驗,使之學會生活,適應社會。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從小勞動的人,甚至是簡單勞動,要比那些從來不勞動的人來的快樂。研究還表明孩子童年時情況與成年後的表現有着緊密的聯繫,童年時勞動的人成年後交友廣泛的可能性要高10倍,獲得高薪的可能性大4倍,易失業的可能性要小15倍;童年時很少勞動的人犯罪可能性較高,精神不健全的可能性大10倍。因此,我們在小學階段要給孩子豐富的生活體驗,掌握很多生活的本領,這是他能力的基礎,也是他快樂的基礎。當一個孩子生活的積累,他最終會慢慢形成一種知識的結構,這種結構是學校教育中形成不了的。

在一些發達國家,一些小學就有家政課,例如烹飪課。它爲的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相比之下,我們現在的教育還比較偏向於以考試、分數論英雄,比較狹隘。其實,這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教育培養什麼的對象”這個命題,究竟是培養完整的人?還是高分機器?

“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讓孩子每週做一定家務,並自己安排計劃完成,不是隨隨便便的使喚孩子,給孩子真誠的鼓勵使不錯的方法。家長的責任是指導孩子,並向孩子傳授價值觀“什麼是有所爲,什麼是有所不爲。”孩子可以利用這些正確的價值觀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的人生我的課》觀後感3

前一段時間我認真地學習觀看了學校組織全體教師觀看的大型紀錄片《我的人生我的課》。本片共有五節生動的課程:《尋找語文的魅力》、《數學的焦慮》、《英語在別處》、《被偷換的體育課》和《如果有門生活課》。主要觀看了《如果有門生活課》。這幾節課分別從閱讀、興趣、因材施教、全面發展幾個不同角度出發,揭示中國基礎教育在具體課程領域存在的缺失,傳播科學的教學方法、解讀學生的心理症狀、展現教育領域正在推進的變革。由於我是數學老師,回家之後我還觀看了《數學的焦慮》,看過之後,我陷入了沉沉的思考,作爲教師的我們該怎樣教育我們的學生,作爲家長,我們又應該怎樣教育好我們的孩子呢?下面就《數學的焦慮》來談一談我的思考。

一、 要想方設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最好的動力。節目中也有采訪者提到,興就是興奮、趣就是有趣,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是學生和課程之間最寬闊的橋樑。只有在快樂地狀態下,學生才能產生興趣和動力去做事。所以作爲數學教師,要想讓同學們數學學得好,必須想方設法激發孩子的學習慾望,培養學數學的興趣,讓他們從內心喜歡數學,自覺地把數學學好。在培養興趣方面,我想可以這樣做:首先要做一個孩子喜歡的老師。孩子只有喜歡這個老師了,纔有可能把這門學科學好。其次,在教學中要用各種孩子們喜歡的形式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可以用遊戲導入,小組競賽,故事貫穿課程的始終,奪紅旗,獎紅花等方法激發孩子們對數學長生興趣。

二、找準學生的興趣點,發揚興趣區域的優勢。我們作爲老師,要尊重孩子的差異,在教育方面不要搞一刀切。有的孩子在數學方面真的沒有天賦,理解能力很差,我們就不要爲了讓學生取得好的成績,給自己掙面子,硬逼着他們通過大量的機械的重複性的練習提高成績,這樣反而讓他們覺得負擔過重,失去興趣與信心。作爲家長,我們更要找準孩子的興趣點,根據孩子自身的優勢培養孩子。比如孩子喜歡數學,對奧數題感興趣,想上奧數,我們就讓孩子參加奧數班;如果孩子特別喜歡畫畫,別人幾天學會的他只要一天就可以學會,那就一定要在繪畫方面培養孩子,他或許就是未來的畫家······同時,家長一定不要把自己喜好強加給孩子。我們認爲學音樂,將來能當歌星能掙很多的錢,就應要讓五音不全的孩子學唱歌;我們認爲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偏要一個一看到數學符號就頭疼的孩子去上理科班等等,這些不根據孩子的興趣點,只按自己的意願去培養孩子的多觀點是錯誤的,行爲更是要不得的。

通過觀看,我還感悟到,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一定不能因爲應試教育,因爲功利,而摧殘學生的個性,摧殘學生的興趣。反之要給孩子可持續法展的教育。這個片子非常值得教師和家長觀看,希望大家都能受益!

《我的人生我的課》觀後感4

如何充實自己?閱讀。誰閱讀了,誰的世界就會變得遼闊。這是紀錄片《我的人生我的課》中一位中學教師馬小平在語文課堂上告訴學生的。在他的課堂上,他讓學生看電影,聽音樂,欣賞詩歌……非常欣賞馬老師的觀點和膽識,儘管他頂着學生升學的壓力,頂着衆人的質疑,但是他堅持自己的做法,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也許,在學生的身上一年半載看不出很明顯的成效,也許學生的成績還不能一下子得到提高,但在若干年後,學生接觸到的大量的課外書籍,會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滋養他的一生……

在首集中,以閱讀爲主題的合肥望湖小學,學校不僅擁有海量藏書的圖書館,而且所有的課程都與閱讀有關,閱讀纔是語文的靈魂。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能改變人生的終點。北京師範大學何克抗教授進行了教學改革,一節課前20分鐘講解教材,剩下的一半時間讓學生閱讀與教材相關的8—10篇文章,另一半時間是學生的自由寫作時間。而在我們學校,每個星期有一節閱讀課,每天早上還有半小時的閱讀時間,不管是怎樣的形式,我們可以感受到,現在的語文教學,都不再侷限於課本教材,而是更注重學生的閱讀。

學生的閱讀習慣需要培養,需要激勵,特別是一些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持續閱讀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老師想辦法,出點子,激勵學生能堅持閱讀。

教室裏小書架上的書一由孩子們部分是學校提供的,一部分是學生把自己讀過的書帶來分享,平時,大家可以隨時翻閱這些書籍。但有些學生早上看了書,晚上還想繼續看下去,需要借回家,老師可指定兩名小圖書管理員負責借書、還書工作,借書、還書都要登好記,每天中午的飯後十分鐘爲借書時間,一般從借書到還書不得超過三天時間,這樣保證好書大家都能儘快分享,也能督促孩子每天閱讀,儘快把一本書讀完。教室牆壁上還貼上了班級借書排行榜,每個月由圖書管理員統計、公佈學生借閱書籍情況。借閱冠軍可以向老師提一個要求:要一本自己想要的書。這樣,學生持續閱讀的習慣又被激發了。小書櫃裏的書一百多本,一般情況下,一個月換一次小書櫃裏的書,當所有孩子把小書櫃裏的書輪流看完時,就讓孩子們把這些看完的書帶回家,再從家裏拿來別的書,這樣,孩子們就能經常看到新書,也更激發了他們閱讀的興趣。

有競爭纔有上進心。小書架放在教室裏,有那麼幾個孩子,閱讀靜不下心,常常一本書翻了幾頁就去換本書,不一會兒又去換本書,做不到持續閱讀。結合班級特色章閱讀章,老師設立了一本閱讀爭章本,學生讀完一本書,到管理員那兒去做好登記,當然,管理員要考考他這本書中的內容,不光看數量,還要看質量,看他是不是讀完了整本書,是不是讀有所得。如果考覈過關了,就能在閱讀爭章本上敲到一枚“小小書本章”。等敲到十枚“小小書本章”,就爭到了閱讀章。

自從學校評選了“寒假小書迷”後,每個月,班級中都會根據班級借書排行榜以及閱讀評價手冊評選出“小書迷”。這些小書迷會將自己的讀書格言、自己最喜歡的書介紹給大家,還會把自己持續閱讀的好習慣,各種閱讀好方法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塊版面就掛在教室門口,不僅自己班級的同學可以看到,其他班級的同學都可以互相學習,大家從這塊小小的“小書迷”版面中,得到了大大的收穫!

良好的閱讀習慣應當從小培養。小學生的閱讀,是人生閱讀的起始階段,是“一張白紙畫最新最美圖畫”的良機,教師擔當着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重任,應該不斷鑽研,不斷實踐。

《我的人生我的課》觀後感5

今天,我有幸看了這個紀錄片,也瞭解馬小平老師的課堂。“如何充實自己?閱讀。誰閱讀了,誰的世界就會變得遼闊。”這是紀錄片《我的人生我的課》中一位中學教師馬小平在語文課堂上告訴學生的。也是他把語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的具體表現。在他的課堂上,他讓學生看電影,聽音樂,欣賞詩歌……非常欣賞馬老師的觀點和膽識,也許,在學生的身上一年半載看不出很明顯的成效,在各種各樣紛繁複雜的考試中也許考不成優異的成績。但我相信,這一粒粒閱讀的種子會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我沒有馬老師那樣的膽識和學問,膽識我一直在真語文的課堂上不斷探索。讀書,就是我教給孩子重要的學習技能。每週,我都會安排一節閱讀課,帶着學習暢遊書海,品味書香。加上每天中午半小時的閱讀時間,孩子們漸漸地進入了閱讀的殿堂中。雖然孩子的閱讀還在是剛剛開始,雖然班裏的閱讀氛圍還不是很濃厚,但是我們已經大膽地邁出了第一步。我可以感受到,我們學校的語文教學,已經開始更注重學生的閱讀,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學生的閱讀習慣需要培養,需要激勵,特別是一些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持續閱讀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過程中會有阻力,過程中也會有質疑。這需要我們多想想辦法,設計思路,轉變腦筋,激勵學生能堅持閱讀。作爲一個語文老師,我一定會堅持並努力着。

《我的人生我的課》觀後感6

上週二全校老師一起觀看了《我的人生我的課》第五集“如果有門生活課”,二十多分鐘的視頻反映了很多真諦。我們的教育到底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這值得我們每一位一線教師思考。

每一位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慾望,對子女的期待越來越高。很多家長都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拼命地奔跑,爲的就是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在今後的人生中縮小與他人的差距。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個父母都渴求孩子能有最大的發展。教育的發展具有階段性,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應該遵從教育發展和孩子發展的身心規律。循序漸進才能讓教育的效果不偏不倚的凸顯在孩子的身上,父母在期待孩子發展的同時遵守規律,教育也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課”,我認真看完視頻後才慢慢頓悟,這門課的着眼點其實是啓迪我們,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應該讓孩子投入到生活中去。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主張生活“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其實我們所有的學習何嘗不是在爲今後的生活做準備呢?今年十一長假,我給孩子們佈置了一項動手實踐的作業,讓孩子們回家給自己的父母做一道菜。從菜的購買,清洗,製作,每到工序都必須自己完成,做好後將自己做好的菜發到羣裏面跟大家共享。效果很好,孩子們回來談感受說感受到了父母平常操持家務的不易,爲父母做菜感到很開心,同時也爲自己掌握了一項技能而感到驕傲。小小的動手實踐竟然會讓十歲左右的孩子有這麼多的收穫,這些感悟是通過自己動手實踐和體驗的來的,會讓孩子感悟的更深刻,而非來自課本,也不是來自與教師的說教,因此我認爲體驗是最好的教學方式。我們的學生如果能在小學階段簡單地做一些家務,會讓他們生活的更快樂,豐富的生活體驗會讓學生在生活的基礎上更好地進入知識大廈。家長可以每一週都給孩子安排一些家務,孩子沒完成一項家務的同時家長要跟孩子道謝,以此來提高孩子參與家務的積極性,學校裏也可以安排家政課,讓孩子更多地參與到體驗中來,將會讓孩子得到非常好的鍛鍊!

我們想要看到健康的孩子,我希望我的學生長大後能有健康的身體,有良好的交際能力,有較強的工作能力,有理想,有激情,有強大的民族使命感!爲了教育的明天,永遠走在學習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