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5篇)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5篇)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

在我二年級上品德課的時候,看過一個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多,可是這個電影還是讓我記憶猶新。

《一個都不能少》主要講了在農村有一個希望小學,因爲校長有事所以找了一個13歲的老師,叫魏敏芝。校長對老師說:“不能少一個學生,如果我回來看見一個學生都沒少的話,就給你100塊錢。”校長說完就出去了。

第二天,教育局有些人到希望小學那裏,要找一個跑步快的人去比賽。因爲老師特別想得到錢,就不讓學生出去。

結果睡完覺發現少了一個學生,就是張學生。老師去打聽了一下,都說這學生的媽媽生病了,張學生去城裏打工賺錢了。

學生爲了幫老師爲了找到張學生,湊夠車費,就去幫老師搬磚,賺錢。賺到了錢老師拿出一部分買了兩瓶可樂,一人喝一口,喝完了老師就去城裏找張學生。

到了城裏老師怎麼也找不到張學生,就寫尋人啓事。但是老師沒有錢,沒有筆,老師就去買了一瓶墨水和幾張宣紙。老師到火車站裏去寫尋人啓事,寫着寫着墨水不夠了,她就找了一個洗手池,在墨水盒裏面倒上水,又接着寫尋人啓事。結果被旁邊的一個人看見了,就說這樣寫的都看不清,尋人啓事也沒有用,你得去廣播站廣播。可是魏老師也找不到廣播站,魏老師就在大街上過夜了。因爲風太大,魏老師寫的尋人啓事都被刮沒了。

魏老師到了白天去了廣播站,可是門衛不讓進去,魏老師就在門外等着。終於可以進去了。但是這個時候的張學生在飯店裏要飯。魏老師進了廣播站,就開始廣播了。張學生在飯店裏的電視看到魏老師的廣播。飯店的老闆就送張學生到了那個廣播站,魏老師就找到了張學生。

記者最後給了那個學校好幾盒粉筆,魏老師讓那些學生在黑板上一個人寫一個字,張學生跟魏老師說可不可以多寫兩個字?魏老師就讓張學生多寫了兩個字,張學生寫的是魏老師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我是多麼的幸福,因爲20多個學生喝兩瓶飲料,我自己就能喝兩瓶飲料。還有13歲的老師就能照顧學生,還能夠把丟失的孩子找到,非常有責任。我要學習魏老師的精神。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2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當小魏老師面對着鏡頭,流着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裏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小學六年級。但爲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爲了多地老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爲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着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裏,在城裏她更是一分錢也捨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爲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啓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裏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老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師連粉筆頭也捨不得丟掉,爲了掙錢,象張巧珍小學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影片最後,水泉小學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隻“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小學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爲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麼多不幸的同齡人,我的眼前又浮現出我校師生給失去雙親的六年級學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我認爲影片主要表達了貧困小村的老師的最純潔的責任心和關愛的情節!我在未來也可能會成爲人民教師,我想我也應該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

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讓人憂慮的農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國人思維,令人感動的、真的每一個國人思考的東西太多太多。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3

我看了《一個都不能少》的時候我的眼睛溼潤了。一間黃土壘的小學,一個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老師,一羣調皮的學生,26支粉筆……雖然只有這一點東西,但是也有讓我感動的地方。

感動一:魏老師爲了找到張慧科偷偷地上了大巴車,魏老師在半路上被趕了下來,但魏老師一心要找到張慧科。老師在路上想攔一輛車坐車去城裏但是沒一個人願意停下來把土頭土腦的人帶到城裏去。老師也沒有停下來,她翻過了一座座高山,一個個黑黑的山洞,最後還是靠一個好心的拖拉機司機把老師送到了城裏去。魏老師靠的是信念。

感動二:魏老師爲了找到張慧科把身上所帶的9塊5一毛一錢全花光了買了一支一毛一筆,一瓶墨汁,100張白紙。起早貪黑地寫着“尋人啓事”,不知過了多久墨汁用完了,魏老師只好在墨汁裏對了好多水,雖然寫出來的字跡十分的淡,魏老師還是沒有放棄而是接着寫……不知又過了多久一個男的走了過來,說:“寫這個個一點也沒用,寫了也是白寫。”但老師還堅持寫完了所有的紙。老師在寫的時候手上一定磨出了泡,但老師還要寫。這是一種責任心。

感動三:魏老師爲找到張慧科聽了那個男的話了去電視臺要做了一個廣告,但是專門管出入登記女門衛就是不讓魏老師進去。於是魏老師就在電視臺門口問戴眼鏡的人:“你是不是臺長?”但別人都回答:“我不是。”而且有人從她身邊繞過還不搭理她。不知什麼時候這件事傳到了臺長的耳朵裏,臺長連忙下去迎接。魏老師還是問:“你是不是臺長?”臺長回答:“我是臺長,你找我有什麼事?”……魏老師把事說了一遍,臺長馬上幫她做了一個關於教育類的節目,而且很快找到了張慧科。

在回去的路上記者問張慧科你要怎麼感謝老師:“我長大了一定要買一些好東西給老師。”這句話十分天真,但我也被深深打動了。

我們和山區比起來:我們一浪一費米飯;我們天天吃肯德基;我們天天玩電腦……我們和山區比起來我們幸福;我們想要什麼就買什麼……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山區的孩子:一間黃土壘的小學,一個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老師,一羣調皮的學生,26支粉筆……

只要有信念和執着,就有永恆的力量就能看到彩虹!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裏,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後少了兩個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助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雖然和我們一樣是實習老師,但是卻比我們小了不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着“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爲:“不懂事兒”。但是,作爲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責任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現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爲電影裏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儘管影片裏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牀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啓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他的精神彷彿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裏好心人的愛。當我們成爲了實習老師之後,我們遇到的問題遠遠沒有魏敏芝那樣棘手,只是簡簡單單教書看自習,我們更應該好好地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因爲我們不僅比魏老師大上7,8歲,我們身邊還有這麼良好的環境供我們工作,學習,我們更加應該努力地在實習期間作出點工作與成績。

我覺得這部影片也可以拿來教育學生們,讓他們明白自己所處的優越環境並以此來激發他們好好學習。

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優秀的電影。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5

《一個也不能少》是張藝謀導的一部反映農村教學情況的一部電影。說實話整部電影都是一種淒涼的景色,沒有什麼鮮豔的顏色,和那些華麗的電影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卻覺得這部電影反映了很多真實的東西。

剛開始便是一種淒涼的景象,所謂的學校就只是一間破舊不堪的木屋,那些不完整的桌子,和堆砌起來的凳子組成了水泉鄉水泉小學。看到這裏我覺得我們擁有如此好的學習環境太好了。高老師因生病不得不讓讀六年級的魏敏芝代課。高老師對魏敏芝的要求是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小敏芝也深深記住了高老師的這一要求。上課是學生並不聽話,吵吵鬧鬧,魏敏芝就索性守在外面,只確保一個也不少。

我想或許爲明知作爲一個老師並不夠格,因爲她並沒有好好教導學生,但是我覺得她很有責任心,她牢牢記住了高老師的話‘一個也不能少’。或許到這裏還不能體現,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卻將這點深深體現出來。張慧科是班上的學習委員,但是有天他“不見”了。魏敏芝找到了他家,得知他家因貧窮上不起學,而張慧科去了城裏。魏敏芝便想把他找回來,但是錢是個大問題,同學們就一起湊錢去城裏,但是終究不夠。他們想逃票,於是學生們一擁而上爲魏敏芝作掩護,她上了車,但是還是被發現了,把她從半路扔了回來。但她並沒放棄,她毅然徒步走到了城裏。看着魏敏芝小小的身影獨自走在佈滿泥沙的道路上,我感受到了她的決心。

魏敏芝來到了城裏,但是被告知張慧科失蹤了,她便要求要去找張慧科,她去了車站,但茫茫人海想要找到張慧科何其容易,但是她沒有放棄,她找到了播音員想要通過廣播尋找,但結果不盡人意。接下來想貼尋人啓事,卻不知如何寫,最後她聽說上電視有可能找到,於是就想去電視臺。看着魏敏芝苦苦尋找的身影,我感到心酸卻又佩服,佩服她的毅力,不服輸,不放棄的倔強。魏敏芝到電視臺後,電視臺大門的接待員對她很冷漠,無視了她。她便在門前等臺長。終於3天后臺長同意了尋人的要求。魏敏芝成功了,她上了電視找到了張慧科。

魏敏芝這個女孩她勇敢、倔強卻又不善於表達,她牢牢記住了一個也不能少的要求,永不放棄。而我呢?總因爲一些困難便放棄原先的目標,我覺得我也應該像她那樣不放棄,不達目的不罷休!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6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着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爲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爲一個人卻有着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爲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爲一名合

格的教師 ,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爲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爲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爲由遊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着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爲人類共同理想奮鬥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00字。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衆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爲之震,久難忘懷。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7

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讓我是回味無窮 ,整部電影看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貧窮、落後,教育更落後,第二就是山區也有人才,短短的一個賽跑,講述了山溝裏有多少有用的人才。第三,執着,爲了一句承諾十三歲的魏敏芝爲了一句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隻身來到城裏尋找輟學的張慧科,受盡了艱辛。

我是含着眼淚把這部電影看完的,在這樣的窮山溝裏,貧窮和落後制約着人們的生活,沒錢讀書,沒錢看病,貧窮使很多小學生很早的輟學,同時,貧窮、交通不便使很多的老師不願意到這裏教學;當張慧科被找回來時,孩子們看着好心人捐來的粉筆,是多麼的驚喜,多麼的興奮,魏敏芝老師讓孩子們一個人在黑板上寫一個字,我看到了這羣孩子有着多麼強烈的求知慾和對美好事物追求的興趣;可是,因爲貧窮,他們沒有好老師,更沒有教學資源;更可怕的是因爲沒錢而可能隨時輟學。

在這樣的窮山溝裏,有多少祖國的花朵,他們都是祖國未來的人才,而因爲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消失在蒙芽之中,電影用兩個簡單的段落來描述這個場景,一是挑選體育尖子,二是魏敏芝不讓那個學生去城裏讀書而追車,表現了山裏的體育人才。表現的越簡單越讓人深思,是有極個別的學生被送到好地方去讀書了,可是更多的學生呢,還得留在這個窮山溝繼續接受教育,所以辦好窮山溝裏的教育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啊。

山裏的孩子有着不怕苦,不怕累而執着的精神,張慧科輟學去城裏打工了,魏敏芝去城裏尋找他回來,三天三夜,想盡了各種辦法,寫廣告 ,找電視臺臺長上廣播,其中的點點滴滴都是那麼的艱辛,魏敏芝老師執着感動了廣播員,感動了路旁的行人,更感動了電視臺臺長,從而找回了張慧科,更感動了所有的觀看電影的人;我們這羣可愛的山裏的孩子們,他們也是祖國的花朵,也是祖國的未來,我突然感覺身上的擔子好重, 我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挑起這山區教育的重擔,不辜負社會賦予我的這份使命,改變山區教育要從我做起。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職責,一種感動。

這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的人(畫線的詞刪掉。),今年才十三歲。正因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纔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裏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裏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着他(語意有誤,刪)輟學到城裏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向到(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裏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最後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能夠不用去找張慧科,正因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爲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職責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爲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啓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就應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下,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裏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最後見到了臺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裏?”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齊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纔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爲了一句話,爲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期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9

在開學初看《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的時候,看到前面,我們就開始審視題目了,到底是錢一個子兒都不少,還是人一個都不少?看到後面我們才漸漸明白……

魏敏芝是一名13歲的學生,可是卻擔當起了小孩們的教師,她起初的意願是教完一個月後就拿走屬於她的50元,認爲帶小學生,當他們的教師是一件不是很難的事情,但事情出乎她意料之外,甚至不能掌控。

張慧科是班上最調皮的學生,他一開始總是跟魏敏芝對着幹,非要反着來,有一次他因爲搗亂,和魏敏芝爭吵了起來,把粉筆都踩爛了,她們很爲難,因爲高教師走之前囑咐了魏敏芝要保管好粉筆,因爲粉筆在那裏很珍貴。

之後明行光被帶走去城裏參加跑步比賽,魏敏芝想阻止,但最終被張慧科出賣,失敗。之後張慧科因家裏貧困跟孫志梅去城裏打工,魏敏芝明白後,湊錢去找,可是因沒錢並且還是混車進去的,被丟了下來,最終靠雙腳走到了城裏。魏敏芝找到了孫志梅要求她陪她一齊去火車站找,連大喇叭都用了,可是卻還是一點消息都沒有。與此同時,張慧科一個人走在路上,餓了,看着包子久久不肯離去,最終還是店家給了一個充飢。之後遇到了一個很好地老闆娘收留了他。魏敏芝一向動用各種辦法想方設法的找到張慧科,不惜用了所有的錢用來寫那些‘沒用’的尋人啓事。最終打聽到電視臺能夠幫忙她找到,她再次靠那雙腳走了好多路去那個地方,經歷了各種險阻最終見到了臺長,並在電視臺上好不容易說出了自我對張慧科的真心話。

張慧科十分感動,他很感激魏教師,因爲不是她他還一向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裏遊蕩,流浪,魏敏芝何嘗不是如此?她爲了找到張慧科,使出了渾身的解術,才找到張慧科,至此他們的感情又加深了!

在記者採訪張慧科時,問:“你最難忘的是什麼?”他答:“要飯!”我當時一陣心酸,讓這麼小的一個孩子說出這樣的話,都會覺得這個社會不公,可是社會便是如此,你弱小,它便會把你打敗,你越是內心強大,越能夠生存下來!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是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爲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纔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裏學生一到四年級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裏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着他輟學到城裏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裏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爲她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課,而她或許是爲了高老師臨走之前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責任所帶來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是魏老師爲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啓事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臺……可門口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裏面走出來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終於見到了臺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裏?”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纔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爲了一句話,爲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經輟學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1

我記得很早的時候就看過這部電影,我記得當時我看了很多遍,一開始覺得很好玩,孩子教孩子,孩子找孩子。我從不知道這樣的事情,也沒聽說過,很新鮮。那段時間我的口頭禪就是“一個都不能少”。再看《一個都不能少》已經事隔十年之久,今昔相比,感慨良多。

應該說我是通過這部電影認識的張藝謀導演,《一個都不能少》以純真、樸實、自然的拍攝手法,帶出現今中國山區的基礎教育推行的實況和問題,流露出真摯的情感、動容的氣氛。作爲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爲一個人卻有着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爲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爲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她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

高老師走的時候留下一句話:“這28個孩子我交給你,到我回來,一個都不能少”。她用她自己的方式盡她所能的來完成。片中魏毓芝一次一次的去找村長,一次一次的被轟出來;魏毓芝圍着村子追張慧科,爲追回那個長跑的孩子,追汽車跑了好長時間;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衆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爲之震,久難忘懷。

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鬥志的心。農村教育的警鳴鐘敲醒了時代的步伐,讓更多的人關注教育事業。給農村的孩子一個求學的機會,給他們創造一片在藍天下書寫人生的天地。

我今年23歲,我比魏老師大,我應該向她學習。我是一名幼兒教師,我教的孩子不大,我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責任心,我要跟他們溝通、交流,我要了解每一個孩子,孩子們希望被老師關注,希望被老師喜歡,如果我想讓我的孩子“一個都不少”,我就要學習魏老師這種堅持、執着、盡職盡責的精神,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加油。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2

在開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看到前面,我們就開始審視題目了,到底是錢個子兒都不少,還是人個都不少?看到後面我們才漸漸明白……

魏敏芝是名13歲的學生,但是卻擔當起了小孩們的老師,她起初的意願是教完個月後就拿走屬於她的50元,認爲帶小學生,當他們的老師是件不是很難的事情,但事情出乎她意料之外,甚至不能掌控。

張慧科是班上最調皮的學生,他開始總是跟魏敏芝對着幹,非要反着來,有次他因爲搗亂,和魏敏芝爭吵了起來,把粉筆都踩爛了,她們很爲難,因爲高老師走之前囑咐了魏敏芝要保管好粉筆,因爲粉筆在這裏很珍貴。

後來明行光被帶走去城裏參加跑步比賽,魏敏芝想阻止,但最終被張慧科出賣,失敗。後來張慧科因家裏貧困跟孫志梅去城裏打工,魏敏芝知道後,湊錢去找,但是因沒錢而且還是混車進去的,被丟了下來,最後靠雙腳走到了城裏。魏敏芝找到了孫志梅要求她陪她起去火車站找,連大喇叭都用了,但是卻還是點消息都沒有。與此同時,張慧科個人走在路上,餓了,看着包子久久不肯離去,最後還是店家給了個充飢。後來遇到了個很好地老闆娘收留了他。魏敏芝直動用各種辦法想方設法的找到張慧科,不惜用了所有的錢用來寫那些‘沒用’的尋人啓事。最後打聽到電視臺可以幫助她找到,她再次靠那雙腳走了好多路去那個地方,經歷了各種險阻終於見到了臺長,並在電視臺上好不容易說出了自己對張慧科的真心話。

張慧科非常感動,他很感激魏老師,因爲不是她他還直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裏遊蕩,流浪,魏敏芝何嘗不是如此?她爲了找到張慧科,使出了渾身的解術,才找到張慧科,至此他們的感情又加深了!

在記者採訪張慧科時,問:“你最難忘的是什麼?”他答:“要飯!”我當時陣心酸,讓這麼小的個孩子說出這樣的話,都會覺得這個社會不公,但是社會便是如此,你弱小,它便會把你打敗,你越是內心強大,越能夠生存下來!

分頁標題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3

在開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看到前面,我們就開始審視題目了,到底是錢一個子兒都不少,還 是人一個都不少?看到後面我們才漸漸明白……

魏敏芝是一名13歲的學生,但是卻擔當起了小孩們的老師,她起初的意願是教完一個月後就拿走屬於她的50元,認爲帶小學生,當他們的老師是一件不是很難的事情,但事情出乎她意料之外,甚至不能掌控。

張慧科是班上最調皮的學生,他一開始總是跟魏敏芝對着幹,非要反着來,有一次他因爲搗亂,和魏敏芝爭吵了起來,把粉筆都踩爛了,她們很爲難,因爲高老師走之前囑咐了魏敏芝要保管好粉筆,因爲粉筆在這裏很珍貴。

後來明行光被帶走去城裏參加跑步比賽,魏敏芝想阻止,但最終被張慧科出賣,失敗。後來張慧科因家裏貧困跟孫志梅去城裏打工,魏敏芝知道後,湊錢去找,但是因沒錢而且還 是混車進去的,被丟了下來,最後靠雙腳走到了城裏。魏敏芝找到了孫志梅要求她陪她一起去火車站找,連大喇叭都用了,但是卻還 是一點消息都沒有。與此同時,張慧科一個人走在路上,餓了,看着包子久久不肯離去,最後還 是店家給了一個充飢。後來遇到了一個很好地老闆娘收留了他。魏敏芝一直動用各種辦法想方設法的找到張慧科,不惜用了所有的錢用來寫那些‘沒用’的尋人啓事。最後打聽到電視臺可以幫助她找到,她再次靠那雙腳走了好多路去那個地方,經歷了各種險阻終於見到了臺長,並在電視臺上好不容易說出了自己對張慧科的真心話。

張慧科非常感動,他很感激魏老師,因爲不是她他還 一直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裏遊蕩,流浪,魏敏芝何嘗不是如此?她爲了找到張慧科,使出了渾身的解術,才找到張慧科,至此他們的感情又加深了!

在記者採訪張慧科時,問:“你最難忘的是什麼?”他答:“要飯!”我當時一陣心酸,讓這麼小的一個孩子說出這樣的話,都會覺得這個社會不公,但是社會便是如此,你弱小,它便會把你打敗,你越是內心強大,越能夠生存下來!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4

星期日,爸爸給我看了一部特別感人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一個都不能少》,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那位僅僅只有13歲的魏老師。

在一個貧窮的山區,有一位高老師因家裏有事需要請26天假期,在這段時間裏的,他把自己的教學任務託付給一位年齡只有13歲的小姑娘魏敏之,讓她來教這些學生。電影裏關於魏老師對學生們的關懷數不勝數,非常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張衛科的學生,因爲家裏貧困,心裏想着到城裏去打工賺錢,在沒有經過老師同意的情況下,就私自離開村莊到城裏去,當魏老師得知消息後,心裏萬分焦急,她最後決定自己借錢到城裏去尋找張衛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無助地看着繁華的街道,奔馳的車輛,擁擠的人羣,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尋找張衛科,她絞盡腦汁地想了許多辦法,可仍無濟於事,最後在好心人的指點下,通過電視臺終於找到失蹤的張衛科同學。

看了這部電影,我內心很震撼,魏老師只有13歲,她的年齡比我還要小,她不但承擔起一個老師的責任,還能做到了一個優秀老師所做的許多感人事蹟。我想對魏老師說:“雖然您是一個代課老師,但您是一個很負責的優秀教師,學生少了一個,本來您並沒有義務一定要去尋找,您可以不管他的,可您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自己借錢,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盡一切辦法把他給找回來了,這份愛心和勇氣很值得我學習,如果是我,我不一定做得到,我也許沒有這份勇氣,因爲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裏,我會感到恐懼,寸步難行,不要說去找人了,平時我連自己也照顧不好,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作爲13歲的女孩來說,我想您也一樣會有平常女孩子們通常的缺點,但您就是憑藉着灼熱的愛心,堅定的信念和勇氣,克服了這些困難,取得勝利。

通過這部電影,我內心感觸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決心,我要向魏老師學習,學習她那份強烈的愛心,那份堅定的信念,那份神聖的責任感,不斷鍛鍊自己,增強信心,讓自己茁壯成長。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5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的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爲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纔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裏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裏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着他輟學到城裏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裏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爲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爲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責任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爲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啓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裏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終於見到了臺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裏?”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纔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爲了一句話,爲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