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深海觀後感7篇

深海觀後感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深海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深海觀後感7篇

深海觀後感1

昨天帶兒子看了這部動畫電影,除去中間幾個有點嚇人的鏡頭,兒子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的。

一開始我是不喜歡深深這個小章魚的,覺得他太沖動好奇心太強且聽不進旁人的勸告,一心只認爲自己全是對的`,結果給海底洞穴帶來了災難。

後來在去找南鯨的路上他和同伴遇到了很多危險,經歷了很多,也認識了新的海底生物。他開始表現出勇敢有責任的一面,同伴們也在歷險中鍛鍊了自己,表現出自己的特點。

最後一次大危機當中,深深還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而同伴們已經忍受不了它了,直接告訴他他忽略了團隊,忽視了同伴,才造成現在的局面。深深開始反省後,開始改變自己,也學會正視團隊每個人的長處了。

最後的最後,他和同伴們終於和南鯨一起回到海底洞穴,救回了家,彌補了自己犯下的錯。

這是一個還不錯的動畫電影。希望動畫電影越來越好,孩子們能有更多更好的動畫電影看

深海觀後感2

這是一部20xx發生在美國的真實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一些公司內部高層不作爲不嚴謹的態度致使公司發生嚴重災難並造成公司員工死傷燦烈的事兒。海下石油勘探公司由於內部失誤造成整個海上石油基地坍塌爆炸並且石油連續泄露一段時間,所有基地設施毀於一旦。從故事層面講,他尊重事實,胡編亂造成分小,體現了對當事人的同情整個事件的惋惜。但是。。。從電影層面講,這就只是一個紀錄片啊。。。整場電影平淡無奇,感覺男主過於淡定了。當我看到半小時的時候就有人走出了電影院,我當時在想,這看題目就知道是個災難片,災難啥時候發生啊。從一開始我們就知道會發生災難,劇情也就按照我們的想法合理發生了,毫無懸念,從開頭就知道結尾,每一步都知道下一步要發生什麼。就後來爆炸的'時候一切看起來還是挺真實的。爆炸時候的畫面感還不錯。他完全可以多講述一點甲板上的事,但是甲板上的演員又感覺不那麼敬業,年紀輕輕,帥帥痞痞。主要就是感覺電影無懸念,平淡無奇,就是在還原一個真實的事,就像速度與激情7一樣,遠遠沒有前幾部好看,他只是在追憶死去的賽車手。

深海觀後感3

這篇文章講述了科利特潛水的故事。

開頭是科力特有一次和三個朋友一起租了一條船,去捕魚的地方。之前科利特下潛到水的淺灘,不小心撞到了一塊很大的石頭。看到了一隻大鯊魚——大白鯊,大白鯊一口咬住他的一隻手,再一口咬住他的一隻腳。科利特開始擺脫大白鯊攻擊。

後來他停止了掙扎,大白鯊也停止了攻擊。船上的人把科利特救了上來,然後對他的手和腳進行治療。

裏面還講了,曾經有一艘小艇在深海上開過。艇上有五個人,是三男兩女。一隻大白鯊正悄悄向其小艇逼近。挺像的.人把小艇停掉了,這時有兩位女子一起被大白鯊拖下了小艇,有一位立刻逃脫了,還有一位卻被大白鯊吃掉了。

我的觀後感是:要是被鯊魚攻擊時,人類有時會奮起反擊。可是人類的攻擊會讓鯊魚發怒,鯊魚就會開始咬人。

要是你遇到鯊魚,它攻擊你的話,你一定不要掙扎,可以裝死逃脫。

深海觀後感4

影片取材於真實事件:

20xx年4月20日晚,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沿海一個石油鑽井平臺起火爆炸,造成7人重傷、11人死亡,以當時油價81美金一桶來計算,一共燒損了3億9770萬美金,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漏油事故,堪稱“驚世之難”。

把真實的災難事件改編成電影,如果過分戲劇化,會引發諸如“不尊重事實”、“消費苦難”等爭議。

導演彼得博格爲影片設定的寫實基調顯得非常嚴謹。

全片採用了手持式攝影,帶來強烈的不安定感,身臨其境。

他的意圖不是要讓觀衆去享受災難,而是要大家去反思爲什麼會發生災難,以及在發生災難的時候人們能夠做些什麼。

在登上鑽井平臺之前,爆漲的可樂瓶、壞掉的汽車、調侃英國石油公司領導的紫色領帶會帶來厄運,突然撞上直升機的小鳥...這幾組鏡頭對災難即將發生做了足夠的心理暗示。

登上鑽井平臺之後,影片開始突出美國的石油僱傭工人與資方英國BP石油公司之間的矛盾。

英國石油公司爲了利益最大化,決定儘快撤離這口已超期43天的油井,在撤離過程中急於求成,沒有按專業的規範流程來操作,結果導致了災難的發生。

這段內容非常具有批判性,是影片核心主題之一,強調了災難是人爲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驅使。

石油作爲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它就像一頭被困在地底的巨獸一般,在被人類利用的同時,也帶來了戰爭、環境污染等嚴重惡果。

那些利用石油來榨取金錢的利益集團充滿着原罪。

《深海浩劫》以最本真的方式還原了石油業的工作現場。

特別是大量的專業術語,一時間有些讓人摸不着頭腦,會無形中增加了觀衆的距離感,但同時也將真實性做到了極致。

前半段的敘事鋪陳爲這部災難片增加了較強的情節感與批判色彩。

這就是爲什麼《深海浩劫》的評分會遠高於《世界末日》、《20xx》、《末日崩塌》等傳統好萊塢災難大片的原因。

當然,影片也絕不缺乏震撼的災難場景,其場面佈景和爆破調度堪稱完美,近30分鐘裏高強度完成了各種超級大破壞。

高速膨脹、傾巢而出的泥漿流十分駭人,瞬間噴涌、連環爆裂的油氣團非常壯觀。

威力巨大的氣浪,隨時可以將人衝翻天。

大面積火海也是以前災難片少有亮相的`,一片片傾盆火雨燃燒不停,讓觀衆爲主角揪心。

本片的臨場感不僅體現在影畫上,精心調製的音效使得身臨其境成爲現實。

在油井爆炸時,低音震顫感環繞其中,如同置身於現場;

當爆炸引起物體到處飛轉時,那種微震感和方向性,有種你想躲閃的感覺;

全方位、高密集的狂轟亂炸,令其迅速進入到這場事件中。

這也得益於劇組一比一建造了個水箱式的鑽井平臺:耗時近1年打造,設施設備非常齊全,還聘請了10幾位專家和事件經歷者做了相當科學的素材考證,這一切都讓影片顯得無比真實。

影片在批判反思之外的另一個主題是在逃難過程中傳遞了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

不再是傳統好萊塢災難片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強調團結互助。

其中一幕,起重機工人勇敢爬上吊車用吊臂擋住即將垮塌的井架,最後不幸犧牲的場景,令人肅然起敬,人性中偉大的力量被喚醒。

片尾大高潮,男女主角“You Jump,I Jump”的場面有種穿越到《泰坦尼克號》的即視感。

這種美式主旋律來得真切又感人,確實值得國內影人好好學習下。

導演彼得博格,拍過一批商業大片,國內影迷十分熟悉的當屬《全民超人漢考克》和《超級戰艦》,由於過分強調視覺衝擊而飽受北美影評人的詬病。

但近年來,博格似乎從《孤獨的倖存者》開始找到了自己拍電影的風格和方向,相對剋制的紀實性,在商業與藝術價值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博格在突顯出其作者化的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的御用主演―馬克沃爾伯格。

之後的《愛國者日》和20xx年的《美國亡命徒》均是兩人的合作,也同樣取自於真實事件。

《深海浩劫》除了我們熟悉的馬克外,還有一干好萊塢大牌。

出演過《成爲約翰馬爾科維奇》、《空中監獄》、《赤焰戰場》的演技大神約翰馬爾科維奇,此番出演利益薰心的石油公司高管,其唯利是圖的本性,事件發生後驚慌失措的狀態都是奧斯卡級的表演。

好萊塢黃金硬漢庫爾特拉塞爾和昔日甜姐凱特哈德森,看見他們都倍感親切。

《深海浩劫》有一個小遺憾便是沒有提及墨西哥灣漏油事故所造成的巨大的生態環境破壞。

該事故一共導致了6104只鳥類,609只海龜,100只海豚的死亡,給生態帶來的惡劣影響至今都沒有消散。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災難電影,北美9月底上映,內地11月15上映,還算及時,沒有網絡盜版,推薦觀看!

深海觀後感5

今天,我看了《深海歷險記》這部電影,這是一部十分有趣的書,到了現在我還念念不忘。

一開始我是不喜歡深深這個小章魚的,覺得他太沖動好奇心太強且聽不進旁人的勸告,一心只認爲自己全是對的,結果給海底洞穴帶來了災難。後來在去找南鯨的`路上他和同伴遇到了很多危險,經歷了很多,也認識了新的海底生物。他開始表現出勇敢有責任的一面,同伴們也在歷險中鍛鍊了自己,表現出自己的特點。最後一次大危機當中,深深還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而同伴們已經忍受不了它了,直接告訴他他忽略了團隊,忽視了同伴,才造成現在的局面。深深開始反省後,開始改變自己,也學會正視團隊每個人的長處了。最後的最後,他和同伴們終於和南鯨一起回到海底洞穴,救回了家,彌補了自己犯下的錯。

我覺得這部電影給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它讓我們認識到團結力量之大,他也讓我們認識到更多的海洋生物,這篇電影真是讓我們受益匪淺!

深海觀後感6

就在那天晚上,我和我的弟弟和同班同學郭舜出去看了一場3D電影!他的題目就叫做《深海探祕》!

我們早早的就到了電影院,家長已經早早離開,我們三個人按電影票上的位置坐電梯來到了四樓三廳,然後一個人拿了一個塑料3D電影眼睛,然後我們就進場了!進去之後我們就開始吃我們自己的東西了!過了一會一個阿姨講了一下該怎麼使用3D眼睛然後又說了一句請收看,我們還以爲這個電影馬上就會開始的呢!但怎麼也沒有想到接下來的是一串廣告!

終於開始了,演的是一隻小海龜出世了再往海里面跑,接着水把他衝沒了!這隻小海龜一路碰到了好多動物有:水母、海藻、海豚、珊瑚、章魚、烏賊、海蛇、海鰻、海馬、海龍、烏龜、小丑魚、鯨魚、海獅、灰色礁鯊、鯊魚、牛鯊、虎鯊、錘頭鯊、藍鯨、虎鯨、魔鬼魚、蠍子魚等多種魚類!最後這隻烏龜上岸了,用笨拙的身軀挖了一個大洞,然後他一共產進去一百顆卵,然後它就跑回了我屬於自己的海里!

演完後,接着演了海底的動植物大圖鑑,但是這時已經開燈,我們就看的.不清楚了,所以我們只好出去,一出去,自己的家長都躲了起來,我第一個發現了他們,最後我們又看好了一個電影,準備以後我們再接着來看其他更好看的電影哦!

深海觀後感7

從題材到中文片名,太容易讓人聯想起那些B級特效片,比如《不懼風暴》《海嘯奇蹟》《龐貝末日》《末日崩塌》……而且作爲週二上映,又沒做特供3D(原計劃是有,後來被憋回去了)的引進片,到週末排片佔比就剩7%了,真是眨眼就在中國市場被人錯過了。

《深海》確實是部特效災難片,可跟上面說的那些又挺不一樣。

影片取材自真實事件,20xx年4月20日晚,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附近海域作業的石油鑽井平臺發生爆炸並引發大火,事故造成11人死亡,17人受傷,多數工作人員經營救逃生。36小時後,鑽井平臺徹底坍塌沉入海下,並由此引發了震驚世界的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

《深海》的英文片名叫DeepwaterHorizon,深水地平線,就是發生事故的這個鑽井平臺,專業術語叫MODU——半潛式移動近海鑽井裝置。在維基百科上,與DeepwaterHorizon事故有關的詞條有十幾個,包括爆炸、調查、訴訟、時間線等。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更是曠日持久,除了持續87天的`補救行動(永久封閉減壓井要5個月),還有長達5年的訴訟、處罰、調節等法律程序,而其泄漏量超過56萬頓,僅次於1991年的海灣戰爭,對環境、生態、經濟、貿易產生的影響無法計量。

面對這樣一個巨無霸型的公衆事件題材,電影是如何進行取捨的呢?這得從項目的開發說起。

20xx年3月,頂峯娛樂(SummitEntertainment)、參與者傳媒(ParticipantMedia)宣佈,他們獲得了《紐約時報》特稿《深水地平線的最後時刻》的電影改編權。這篇文章刊發於20xx年聖誕節,參與採寫的三位記者DavidBarstow、DavidRohde和StephanieSaul都曾是普利策獎得主。沒錯,用中國電影界理解的概念來說,《深海》是一個非虛構寫作開發出的IP。

基於《紐約時報》的這篇報道,《深海》聚焦於深水地平線爆炸,故事集中在事故當天,主要場景就是鑽井平臺,很符合傳統戲劇的三一律。

以我對類型片的認知,本以爲導演會簡化人物關係,突出英雄式的主人公,加快敘事節奏,再下力氣弄好後面的特效場面就夠了。但是沒想到,《深海》並不是這樣的`行貨。

事故發生之前,電影用了很大篇幅來交代事件背景和人物,片中出現的公司、個人全都真名實姓,沒進行杜撰或迴避。非虛構題材電影有一個長項,在講明白故事外,還可以把一個行業的運作情況交代清楚。比如《聚焦》能讓你知道報紙上的調查報道是怎麼做出來的,《大空頭》能講明白次貸危機的成因,《深海》在這上面也用了心思。

事發油井位於墨西哥灣的馬孔多探區,距最近的美國海岸線約48英里。英國石油公司,也就是廣告裏說他們不僅貢獻石油的BP,從20xx年承租開發這一區域,租期爲10年。衆所周知,BP是那種超大型跨國企業,截至20xx年底,該公司員工近8萬人,覆蓋超過70個國家。約翰·馬爾科維奇在片中扮演的DonaldVidrine就是BP駐在鑽井平臺上的'代表。

深水地平線屬於泛洋鑽探設備公司(Transocean)——全球最大的油氣鑽井承包商。20xx年10月,BP僱傭泛洋的平臺和團隊到馬孔多探區開始進行鑽井作業,原先啓用的Marianas遭颱風受損,到20xx年2月才替換成深水地平線繼續開工。電影裏的主要矛盾雙方就是BP代表和深水地平線員工,有人說這是勞資衝突,估計是階級鬥爭看多了,其實是甲方乙方的關係。

深水地平線造價3.5億美元,每天的作業費約爲50萬美元。馬爾科維奇在片中反覆強調,鑽井作業已經超期43天,意味着BP光平臺租賃費就要多花2150萬美元,而不顧測試指標異常的趕工正是引發事故的首要原因。

《深海》的主體人物都是深水地平線的工作人員,留意一下細節,他們都身着泛洋LOGO的工裝。科特·羅素演的是平臺負責人(OIM,海上裝置經理),馬克·沃爾伯格是電氣工程師,還有安全員、鑽臺作業工人……

電影還有個細節,沃爾伯格和羅素一撥人坐直升機飛到深水地平線上班,剛好碰到一隊穿藍色工裝的人離開。他們是斯倫貝謝(Schlumberger)的工作人員,這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服務商,在地層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在真實的鑽井過程中,BP確曾邀請這家公司進行檢測,又臨時決定取消,但是在事故發生的前兩天,而非電影裏描繪的當天。

《深海》還用了不少筆墨來解釋海上石油作業的技術環節,比如事發前進行的兩次固井正負壓測試。我是從高中開始就沒及過格的物理苦手(偏偏還學了理科),在這兒就不多顯眼了,知乎上有專業人士詳解,有興趣可以搜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