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個人先進事蹟觀後感

個人先進事蹟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6K 次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個人先進事蹟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個人先進事蹟觀後感

個人先進事蹟觀後感1

“他的心裏裝着的都是人民,從來沒有他自己和家人”,張富清的兒子就是這樣描述他的父親的,聽得出他對父親有些絲絲的“抱怨”,但當他了解到其父隱藏了60多年的英雄事蹟後,他說:“我現在明白了,父親是在向黨報恩”。

張富清,雖已是95歲的高齡,但始終牢記當年在部隊裏時許下的錚錚誓言,一輩子都在用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踐行着共產黨員的初心和黨性。從戎,他多次勇當突擊隊員,衝鋒陷陣,立下赫赫戰功;轉業,他放棄了回原籍工作的機會,主動選擇去湖北省最偏遠最艱苦的地區任職,夙夜在公,在公明明;齊家,他身居陋室但不覺清貧,鎖住組織給的降壓藥,堅決不與大兒子分享,確保粒粒“專藥專用”,克勤克儉,公私分明;修身,他活到老,學到老,始終保持在思想政治上與黨中央一致,身患眼疾,不願多花公家一分錢,使用最便宜的人工晶體,截肢後堅決不用輪椅,靠着假肢再次站立,意志頑強,行有力量。

我認爲,張富清同志不僅僅是過去戰爭歲月的突擊英雄,更是符合新時代忠誠乾淨擔當好乾部標準的先進模範,是我們每一位共產黨員共同學習的榜樣。我們應該像他一樣:

學習和觀看張富清事蹟,就要始終心懷人民,堅定理想信念。我們黨來自於人民,爲人民而生,爲人民而興。實現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黨執政的奮鬥目標,我們必須俯下身子,走到羣衆中去,保持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始終關注人民羣衆的切實需求,解決人民羣衆的實際困難,以羣衆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爲工作成效的“試金石”。

學習和觀看張富清事蹟,就要始終恪盡職守,帶頭真抓實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我們這代人雖身處和平年代,但國際形勢嚴峻,競爭日益激烈,想實現身上的`使命並不輕鬆,我們需要在這“無聲硝煙”的“戰爭”中,繼續學習和發揚張富清同志的突擊隊精神,勇向急難險重任務衝鋒,啃前人啃不下的“硬骨頭”,立足崗位,奮發實幹,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創造新業績,做出新貢獻。

學習和觀看張富清事蹟,就要始終清正廉潔,保持純潔本色。我們要明白一釐一毫,皆民脂民膏;一絲一粒,皆我之名節。共產黨人只有公正克己,不貪不腐,一心爲公,才能使民心穩固,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我們要同一切弱化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行爲作鬥爭,不給人民心添堵,不給組織找麻煩,努力建設堅強有力的黨組織,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個人先進事蹟觀後感2

直到現在,葉連平還住在三十年前的舊平房裏,身上穿的也是打着補丁的衣服。他的家中,很難找到一件像樣的傢俱,基本上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在留守兒童之家的圖書室裏,還放着老式的菜櫥,菜櫥裏擺放着有些陳舊的中小學必讀書本。

葉連平的節儉樸素衆所周知。爲了省路費他常常騎車去7公里外的鎮上買菜,去周邊的`南京、蕪湖等地,他也是騎着自行車。葉連平在講臺書寫板書時,擡起的胳膊露出了他穿了多年打補丁的衣服一角。記者問他爲什麼不穿一件新衣服,他說:“衣服不過是用來遮體的,沒必要太講究,錢應該花在刀刃上,而不是在這些吃喝穿着上。”他指着教室後面桌子上的一臺複印機,“你看花錢買這個就值,好幾千呢。”那一刻,葉連平竟露出孩子般的得意。

除了義務輔導學生,免費爲貧困留守兒童提供吃住,十幾年來葉連平還經常自費帶學生到南京、合肥,參觀科技館、博物館、烈士陵園等,每年春秋各一次,每次外出經費少則幾百元,多則幾千元,都是葉連平自己掏錢。開始連老伴都不理解,葉連平說:“都是我的孩子,他們家庭困難,我能不幫一把?”

5年前,葉連平不慎被電動車撞傷,從那以後葉連平經常摔倒,最後被查出腦溢血加腦膜炎。手術後住了四天院,他就要求出院,一週後到醫院拆線,不光是心疼住院費,“孩子們還等着我呢!”因爲傷勢未痊癒,腰根本直不起來,他就坐在板凳上給孩子們講課、批作業。

20xx年,葉連平拿出2萬多元積蓄,在社會各方的支持下,成立了葉連平獎學金基金,用於獎勵優秀學生,資助困難學生。成立至今,獎學金已連續發放了7次,累計發放10萬多元,獎勵、資助了132個孩子。

在葉連平精神的感召下,社會各界和他的部分學生,也紛紛加入到基金會。

葉連平告訴記者,他已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後事。百年之後,他會把積蓄全部捐給葉連平獎學金基金,把遺體捐獻給醫學院,供學生學習解剖。

“我希望呼出的最後一口氣是在講臺上。”葉連平說。

結束對葉連平的採訪,擡頭看天,繁星閃爍。

葉連平,一束螢火蟲般的亮光,照亮了烏江邊上小村莊,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看到了鄉村的希望。

個人先進事蹟觀後感3

近日,通過觀看張富清先進事蹟,到了老一輩共產黨人的奉獻精神,看到了老一輩共產黨人堅守的那一份初心,讓我感動不已,數次落淚。他身上的這些可貴精神,讓我意識到作爲一名新時代幹部要做到以下幾點:

學習和觀看張富清事蹟,就要傳承中國精神。從先進事蹟讓我看到了中國精神的傳承,並深深的感動着我。國無精神不強,人無精神不立。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精神是一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力量源泉,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人才能在面對困難險阻中披荊斬棘、奮勇向前。宣傳中國精神。不斷學習先進事蹟,向社會、向身邊人宣傳中國精神,感染每一個人,讓這種精神鼓舞和激勵每一個人不斷攻堅克難、奮勇向前,讓這種精神成爲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強大精神動力。

學習和觀看張富清事蹟,就要堅定理想信念。從先進事蹟讓我看到了爲崇高的理想信念而矢志奮鬥,並深深的感動着我。理論武裝頭腦。腳踏實地做好當前工作,在實踐中學習,在羣衆中鍛鍊,只有把本職工作做好,才能真正服務羣衆,才能真正爲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學習和觀看張富清事蹟,就要礪煉高尚情操。從先進事蹟讓我看到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並深深的感動着我。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對於一名機關幹部來說,就是要增強黨性,弘揚共產黨人的正氣。自覺經受各種考驗,在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方面做出表率,嚴格約束自己。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計較個人地位、名利,多爲羣衆做實事。

學習張富清事蹟,就要勇於擔當負責。從先進事蹟讓我看到了堅持勇於擔當,敢於負責的奉獻精神,並深深的感動着我。要牢記使命,不忘初心,在遇到事業上的瓶頸、坎坷與挫折時,要向張富清榜英雄學習,站在講政治的高度上來評判自己的榮辱得失,衡量自己的工作成績,檢驗自己人生的奮鬥價值,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個人先進事蹟觀後感4

沈浩同志20xx年放棄在省城工作的優厚條件到小崗村掛職是響應黨的號召,服從組織的決定,是一個共產黨員應具的政治素質,那麼20xx年底被98個紅手印留下來,又增加了他對基層農民、對小崗深厚的感情,體現了他作爲政府公務員應有的公僕情懷。看看在小崗村民遇到困難的時候,沈浩是怎樣做的:自己掏錢給剛出生的孩子買奶粉;冒雨連夜轉移住在危房裏的困難戶;帶五保老人看病。

大包乾帶頭人嚴立華的評價是:“沈浩事事想到羣衆,考慮得周到細緻,羣衆沒想到的他都能想到,他就是我們的親人。”這是肺腑之言。他將小崗村民當成自己的親人,心裏時刻裝着他們,所以小崗人用98個鮮紅的手印,挽留任期將至的.好書記。他真正地做到了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而不是將爲人民服務僅僅寫在紙上、掛在嘴上。

沈浩同志紮根基層、服務農村的奉獻精神感人至深。在小崗村任職6年來,他始終懷着一種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種昂揚向上的精氣神,舍小家、顧大家,盡職盡責,辛勤耕耘,生動展示了共產黨員的無私情懷,充分彰顯了對人民羣衆的無私大愛。學習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樣,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爲重,立足崗位,恪盡職守,奉獻才幹,努力在服務人民、報效祖國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沈浩同志心繫百姓、一心爲民的公僕精神令人敬仰。

他始終與小崗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把赤誠的心捧給羣衆,把無限的愛獻給百姓,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以模範行動踐行了爲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用生命代價詮釋了共產黨員的真諦所在。學習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樣,視羣衆爲親人,把自己當公僕,一心想着羣衆,一切爲了羣衆,始終做到情爲民所繫、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

大學生村官的經歷是我今後工作的寶貴精神財富,將激勵我更加珍惜青春時光,以沈浩同志爲榜樣,以在他的身上體現出的“五種精神”對照自己,檢查自己,真正做到爲民、務實、勤奮、勤廉,在自己的崗位上,腳踏實地,勤奮工作,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當好人民的公僕,切實改進作風,爲實現我市跨越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個人先進事蹟觀後感5

1928年,葉連平出生于山東青島。1940年隨父親到上海進光夏中學讀初中。18歲時,他隨父親到南京進入到美國大使館做勤雜工。“我的英語底子就是在美國大使館打雜時磨出來的。”在大使館工作的三年零六個月裏,葉連平認識了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見過宋子文、孫科、白崇禧等公衆人物,還跟宋美齡握過手。”1949年後,葉連平同幾位居民合夥開辦了夜校,開始做掃盲工作,後來在江蘇南京的琅琊路小學一直工作到1955年。1965年,葉連平輾轉來到安徽和縣。1978年,因爲人員調動,卜陳學校一個畢業班連續一個月沒有人上課。有人推薦了葉連平,已經50歲的他重回熱愛的講臺。初中不能組織晚自習,他就把40個孩子按照自然村分成五個組,打着煤油燈,一個星期到村裏五天輔導孩子學習。他帶的第一屆畢業班,11人考上中專,比另一個班多9個。發現孩子們成績下滑,他就會上門家訪。

1991年,63歲的葉連平退休了。那天,葉連平捧着教材、參考書,還有兩個省下的黑板擦,交到教導處,久久沒有走出來,“趴在桌子上哭得不像樣”,他捨不得那三尺講臺,不願意離開他的學生。

退休後,他幾乎一天沒歇,附近小學有老師請假,都找他代課,短則幾天,長則三年,哪有需要,喊一聲就去了。“我失去的太多了,怕來不及補償。整整23年啊。現在就想拼命幹,能補一點是一點。”

長期的教學中,葉連平獨創了“四步教學法”。“葉老師的授課方法,一般在黑板上分成四塊,即病句、辨析、新單詞、語法。”程雨秋今年讀九年級,六年級時,她來這裏補過英語。

程雨秋父親早逝,母親打工。今年9月,葉連平讓程雨秋在他家裏吃午飯。“我剛開始覺得很尷尬,但時間久了覺得葉老師就像爺爺一樣,我也就自然了一些。到現在,我開始有了家的感覺。”程雨秋告訴記者,“我六年級的時候,英語很差,經常不及格。媽媽把我送到葉老師的'英語補習班來補課,因爲葉老師從來不收任何費用。今年我初三了,英語考了139分。”

到卜陳村工作生活40年,連同退休後的27年來,葉連平教過的學生有1000多名,村民們對他都有着說不出的喜愛和尊敬。57歲的村民曹法銀一家三代都是葉連平的學生,“葉老師一毛錢都沒收過。有時候我們感覺不過意,把家裏雞下的蛋給他,他都不肯收。”

曾有人問葉連平,爲什麼退休了不好好享福?“我這樣就非常幸福。只要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就是享福,都忘記頭上有多少白髮了。”葉連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