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世界盡頭的觀後感(通用8篇)

世界盡頭的觀後感(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世界盡頭的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世界盡頭的觀後感(通用8篇)

世界盡頭的觀後感 1

英倫獵奇鐵三角Edgar Wright、Simon Pegg和Nick Frost的「Blood and Ice Cream trilogy(血與冰淇淋三部集)」完結。Wright的作品對我來說就是那種看完想從底層爬到頂樓再來一套腹肌撕裂者的類型,思維總能在一遍遍觀賞後被一次次激活,彷彿在炎炎夏日猛地扎進冰池還腰不酸背不痛腿不抽筋般暢快。這裏要強調的是,三部片的劇情沒有任何關聯,之所以稱爲三部集是因它們的鐵打的團隊陣容和相互呼應的創作理念。

(由於關鍵劇透者往往屬於經常被鞭屍的族羣,這裏就簡單提一下三部片故事脈絡。)

「Shaun of the Dead(殭屍肖恩)」(2004):Shaun在工作上常被同事嘲笑,其室友Ed則成天寄住在Shaun屋內打電動,兩位成天渾渾噩噩,對未來一片慘白,夜晚則經常混在老式酒吧一醉方休。突然殭屍潮爆發,大家都陷入重重困境中,Shaun必須攜手Ed,營救母親和與自己關係不太和的繼父、剛分手的女友和朋友們。以及…

「Hot Fuzz(熱血警探)」(2007):Nicholas Angel作爲一位霧都的高級巡警,在破案擒賊上屢建奇功,卻招致同事嫉妒,之後不幸被調到一個偏遠小鎮。因小鎮很久沒發生過惡性案件,Angel相當不快,覺得自己的才幹得不到施展。他的拍檔Danny Butterman則是個吊兒郎當的傢伙。直到一樁嚴重案件的發生,Angel逐漸發現這個表面安詳的地方背後隱藏了觸目驚心的祕密。還有…

「The World's End(世界盡頭)」(2013):已過不惑之年的Gary King,想起青春時期尚未完成一件無限榮光的刺激事,就找來了如今已各有所成的發小死黨們,回到故鄉小鎮一起回憶並重溫這段壯舉。當他們行動後慢慢覺得小鎮越來越不正常,奇怪的事接連發生。他們正步步逼近的,除了自己關於過現在未來的內心審視,還有關乎這世界全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特別是…

(非關鍵劇透結束。)

導演Wright在畫面上有着強烈的個人堅持。 他肆無忌憚地使用各種鏡頭轉場來消除觀衆的視聽疲勞。如果一個喜愛軌道車的導演在一部片裏用了很多場景平移切換的話,Wright則會用得更多。似乎畫面前焦移動的物體或障礙都能作爲他轉場的幫手,流暢不拖泥帶水。特寫鏡頭的快速推進加上恰如其分的音效剪輯能突然把你的毛孔激出一個八度。比如「殭屍肖恩」裏有一段Shaun和Ed在室內YY如何營救家人和朋友的段落,以平均每秒一幀以上的速度將3個流水賬式營救過程轉換成了賤氣十足的腦洞;又如「熱血警探」開場進辦公室過程中穿插Angel輝煌履歷時有些轉場更是喪心病狂地加速到每秒四幀以上;「世界盡頭」的接啤酒段落則是用上了固定場景推進交錯混剪的方式。我感覺影片在拍攝時搖臂和攝影機穩定器用到發燙得可以做髮型了,你可以隨時看到各種靈活的推拉搖移跟甩,大大增加了觀感質量。長鏡頭的使用也是不隨意的。比如「殭屍肖恩」裏Shaun在殭屍潮爆發前後兩次從家到便利店買飲料的過程,Wright特意安排了兩次幾乎一樣的行進路線,區別在於災前災後街道場景和行進生物的差異,通過一鏡到底準確交代了室外危機四伏的生存環境。當時看到這裏真是又緊張又喜感,Shaun在不知身邊都是殭屍的情況下,竟做出了和前一次一樣的行爲判定。三部影片的音效剪輯也很好地跟上畫面的腳步。如果在影院出色的重低音感染下,你可能會看得’’坐立不安’’。配樂組合和歌的挑選則融合了許多傳統和出格的風格,有時迷幻得輕飄如燕,有時躁動得心潮澎湃。 #插廣告#各位喜歡研究拍攝剪輯的朋友,這三部片絕對是值得推薦的學習教材。

Wright很喜歡設置一些奇趣的彩蛋。 比如三部片都重複致敬了翻圍欄的橋段,並做到根據劇情設置不同的喜劇形式。還有大家喜愛的腐國潮爺Martin Freeman和老爺子Bill Nighy等大咖加盟,老爺子的怪誕我永遠學不會;花生則相當勵志,從「殭屍肖恩」裏的醬油到「熱血警探」裏的`客串再到「世界盡頭」裏的綠葉,可以看出他和卷福日增的人氣。還有就是那貫穿三部片的英倫特色酒吧了,但感覺腐國人民喝不胖是怎麼回事?等等。

從劇情上來說,編劇Wright和Pegg就像在戒備森嚴的宮殿中停不下來的搖滾表演者,不致敬傳統不玩出花樣不嘲諷現實誓不罷休。 先說「殭屍肖恩」,影片從一些民衆在殭屍潮爆發前雖過得正常卻只是每天重複着機械般的生活展開,日增的物質卻填補不了他們內心的空虛,整日消極能量爆表。他們其實和殭屍沒區別,找不到也不願發現生活的色彩,片名和有趣的片頭很好地呼應了這點。主角Shaun和Ed作爲混世大隊的一員,每天不是等待嘲笑咒罵就是一頭鑽進電動和酒精裏。殭屍的降臨,不得不面對困境拯救家人和朋友時,他們的人生樂趣反倒被重拾回來,多年的壓抑得到有效緩解,轉職成爲了打擊行屍走肉的弄潮兒。如此的黑色相信大家也會會心一笑。當你以爲結局會相當慘烈時,導演使用了相當有意思的反轉,(想劇透。)硬是將災難活生生地扳成了一種怪趣味。 對於「熱血警探」,開場就相當高能,主角Angel一上來就直接我最牛比我最牛比的架勢,你以爲電影馬上要走一種高犯罪大場面快節奏的時候, 突然筆鋒一轉,情節往情景喜劇發展,好似你等來了一盤很想吃的菜準備開動時,服務員說上錯桌了您喝點茶先。當劇情走到後面你又感覺我擦咧這是懸疑片嘞,然後服務員給你幾巴掌上完所有佳餚還打了個五折,電影又回到高犯罪大場面快節奏來了!片中的小鎮表面上是一個與世無爭和諧友好的烏托邦,犯罪率出奇之低,鎮上領導帶領全鎮人民團結奮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萬衆一心,開拓奮進,繼續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然而Angel深入調查,卻發現這裏的內在像極了一個高度集權河蟹異類的敵託邦。(想劇透。)最後的大戰致敬重寫了很多經典動作片橋段,腎上腺素急速飆升。服務員我要給你YES。 到了「世界盡頭」,前面主要側重於主角Gary King對青春時節瘋狂舊事的嚮往,他一把年紀依然無固定職業卻樂在其中。可當他找一幫已經融入社會節奏的發小而遭遇種種嘲諷時,還是連哄帶騙地將他們一起帶回了家鄉小鎮再瘋一個通宵再走一次青春。開始瘋狂之旅後他們發現家鄉環境已經變味,原本各具特色的12家酒吧現在進感覺大都一個樣,傳統情調爲了迎合市場被連鎖經營取代,年輕時熟悉的老鄉們也變得冷淡乏味,不近人情。King一衆頓感唏噓,記憶像出現了嚴重誤差。而故事發展到後面,劇情類型發生重大轉變,一度拐彎駛向超自然驚險逃亡的風格。最後高潮King與神祕領導的辯論則一次次擊打着大家的內心,是選擇妥協制度還是脫離桎梏?(想劇透。)即便可能會走向無心插柳的末日,也依然可以看出King是一位不願被體制約束的代表,他嚮往隨性自由,充滿激情,不在意禮節且重視友誼,與周圍人羣形成強烈反差。最後陣營反轉原來的強勢與弱勢羣體互換了位置,King不出意料地站向了弱者一邊,結尾的遊俠氣息燃透着末世的冷漠。

三部片各有側重,而怪咖鮮明的影像風格、濃墨重彩的英式幽默和影射現實的精神內涵卻是它們共有的標籤。「血與冰淇淋三部集」在致敬一些影史經典的同時,不斷地顛覆翻陳出新,並在背景設置和情節推動上加入了很多社會觀察和人文思考,並用一種不說教、多角度思維的方式娓娓道來,看時有笑有嘆,看後十足回味。我很欣賞Wright作品裏不安分的基因,多向發散的述說形式,以及會讓我先皺眉頭再舒展開的思想衝擊。

這篇帶有客觀技術陳述和主觀色彩評論的文章,掉落的瓦礫不少,略帶人格分裂,希望有朋友可以提出建議。

最後引用韓寒的話作爲結束—"只有躺在地上的人才不怕跌倒,但誰讓我們喜歡站着。"

謝謝閱讀。

世界盡頭的觀後感 2

大概瀏覽了一下大家的評價,大多都是說,作爲血與冰激凌的結尾,這部電影來的並沒有前兩部令人滿意,大多都是在講“友誼”與“拒絕長大”。

個人觀點裏,King的嘴炮永遠無關痛癢,實際上,友誼與拒絕成長也不是那麼令人矚目。在這部電影裏,每個人都是在爲自己而活。King的四個老夥伴之所以願意跟他回到老鎮子,重新來一輪Golden Miles,又何嘗不是對自己的現實生活不那麼滿意。他們有那麼自由自在的20歲,並且在20歲的年紀裏他們放蕩形骸且無拘無束,他們相信自己一輩子都會這麼happy。但是在40歲時回首往昔,他們正是束手束腳的,被女人、房子和工作,安插在一個特定的點,而動彈不得。而King卻不一樣,他除了面容特別衰敗以外,跟20歲時毫無差別,永遠自說自話,堅定地相信着自己,並且堅定地相信着別人也相信着自己。King如此之傲慢無理、令人生厭,但是那四個老夥伴還是跟隨在他的身後,他們想來說服自己是多麼討厭loser King,自己現在選擇的生活又是多麼正確,卻萬萬沒想到與他分別時卻是另一個世界了。

這五個老夥計發現鎮上幾乎所有人都變成了Blank,一路強裝鎮定,還要強行重走Golden miles,同時還要白花力氣去抵抗Blanks,之後外星人放棄對於地球的統治,整個起始看起來就像一個巨大且無聊的笑話。整個地球的人類居住區都遭到毀滅是一個亮點,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這個世界有百分之多少的`人願意如行屍走肉般、和諧地、愉快地、不求自由地活着呢?幾乎是全部吧。

故事的結局對King來說是完美的。這是他的世界盡頭。

世界盡頭的觀後感 3

除去科幻,反類型的外衣,感覺電影的內核其實是一部青春片。五個意氣風發的少年經歷歲月的磨鍊洗禮,回到最初出發的小鎮酒吧,只爲了找回二十年前放蕩不羈的自己。

可能是我太過悲觀的原因,看到最後我一直感覺Gary King的結局最後是死掉,剩下老友喝完啤酒之餘會想起那段青蔥歲月和Gary的面龐,稍微好點就是開放式的下落不明。不過導演畢竟是小賊埃德加萊特,悲劇煽情從來不是他的風格,帶着四隻blank,仗劍走天涯的結局的確很熱血,本來麼,電影就是要向平庸的現實生活宣戰,給人一百二十分鐘的希望和對美好生活的遐想,we continue to fight, that's how we survive.這種臺詞我想我就算看了一百遍依舊會被打動到熱淚盈眶,我知道我的人生不如意,我知道我喝完十二家酒吧對你們來說一文不值,但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這就是我一直以來的追求,我們說髒話我們不完美但這是我的星球,不需要你們的施捨,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道路的自由,我不需要你對我的生活指手畫腳。不得不說埃德加萊特真是一位太對我胃口的導演,從他的.電影中我總是會偶然看到自己的影子,經常會感覺麻蛋這不就是我想說的話麼。

在現實生活中,Gary King毫無疑問的會被當成徹頭徹尾的loser,但是我卻認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房子車子老婆孩子這種路未必是所有人最好的選擇,有些人的存在就是讓你相信生活中還有更多的可能,敢於在每個人都跟你講道理告訴你生活應該是怎樣對你的生活指手畫腳的時候依舊保持自己的初心,在我看來敢於打破常規堅守自己的道路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看到Gary King的時候我總會想到我的某位老鐵,別人眼裏總是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我卻認爲他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我想面對病牀和醫生的叮囑,我也寧願選擇去了卻自己年少的心願,去做自己一直想做卻沒有做的事情。

最後附一句,導演你是多愛喝啤酒才把啤酒拍的這麼美味。好想來兩杯無上榮耀,一杯敬我即將逝去的青春生活,一杯敬陪我走過那段日子的老友們。

世界盡頭的觀後感 4

第一次看的時候走神了,第二次看用上了4倍速,然後看完淚目了……說真導演你就不能把節奏放快一點嗎?我4倍速看也毫無違和感啊混蛋……

舒緩的細節型電影,不過主線其實還蠻炫酷的(兩個中心信息點:自殺傾向的男主其實無法承擔自殺,倒是僞裝正常的姨媽纔是真的.會自殺的人)。我比較喜歡集中型敘事,對這種類型不容易來電。接近《陽光小美女》的節奏,還都是公路電影。

然後這部電影,其實我也有過這種狀態。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可能都有過這種混亂的狀態吧。那時候總感覺想逃跑,感覺被擠壓。但是幸好我當年沒有男主的行動力,所以沒來得及做任何事情。如果當時做了什麼事情,估計很難收場。因爲那個時候沒有任何自我防衛能力,還總是對世界很敏感。少年都這樣,其實無法承擔繁瑣而擠壓的生活,但是沒有自知之明,有種年輕的銳氣,總認爲自己無堅不摧。

世界盡頭的觀後感 5

花了很長時間讀這本書,情節和內容都比較繁雜。村上戀物癖式的描寫,構築起“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這兩個虛擬世界,書中各種隱喻(和掉書袋),所以看完有點懵逼。

一個“冷酷仙境”中的普通計算士,在爾虞我詐按部就班的現實世界中莫名捲入一場危機,不明不白就要被犧牲掉自己的深層意識核心。與“冷酷仙境”相對的是“世界盡頭”中的“我”,稀裏糊塗地被迫與自己的影子分離,成爲了某個小鎮圖書館中閱讀古夢的“讀夢員”。

“冷酷仙境”何以“冷酷”呢?雖然寫的這裏是未來虛擬世界,村上大概想表達還是這個現實世界的冷酷吧。人的意識不受自身控制(或者人的意識的“計算機化”,人腦被植入線路),“工廠”“組織”對利益的角逐,身爲大廈之下的螻蟻們感到無力,尋求改變,努力追逐世界的步伐,害怕被時代拋棄,同時也想逃到一個安逸的“世外桃源”。

“世界盡頭”就是這麼一個所在:悄無聲息的圍牆,神祕莫測的森林,終年不化的積雪,美麗孤獨的獨角獸,劃過天空的飛鳥,還有那給人安心之感的南水潭。美麗善良的獨角獸,儘管是現實進化過程中的棄兒,卻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它們一個個承載被人們遺棄的心靈心力交瘁,死於寒冷冬季。鎮子裏的人沒有心,沒有慾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這裏的生活,井然有序,沒有痛苦,沒有慾望,沒有傷病,沒有紛爭,沒有貧窮,甚至沒有死亡。世界盡頭,是永恆的生,無從逃離。

但正如影子所說的;“這裏是一個完美的世界,但因爲太完美了,所以纔有問題,這裏的確沒有痛苦沒有絕望沒有死亡,但相反的,就沒有快樂幸福和希望”這是對我們每一個人的質問。這個世界儘管冷酷,也充滿愛和希望,這纔是我們生活着的實實在在的世界。

一邊是在冷酷仙境中,近於麻木地冷靜應對自身的消亡;另一邊是在無心的世界盡頭,看着獨角獸們一個個承載被遺棄的心靈心力交瘁,死於寒冷冬季。一邊是身不由己的各方勢力爭相蠶食的殘酷現實,一邊是沒有愛沒有痛苦也沒有心的安逸社會。"我"同時存活在兩個世界,面臨着必須選擇其一的困境。

看這本書的人一定都在猜想他的選擇,最終他既沒有選擇回到現實世界(影子回去了),也沒有選擇留在世界盡頭,而是選擇和心愛的女孩住在森林——帶着一顆殘缺不全的心堅定過自己的日子。的確,這些圍牆、獨角獸、風雪、水潭都是內心自我創造的.世界,無處逃離,否則就是自我背叛。每個人雖然渺小,也要有正視自身缺陷的勇氣,另闢蹊徑營造出屬於自己的不可動搖的森林。

這本書細細想來還是很值得去讀的,我何嘗不是也在心裏構築一個理想世界,偏安一隅。可是這個世界儘管冷酷也世俗,它也給你愛和勇氣的支撐。一個人到底應該面對現實世界,也不對自身的限制屈服。

“我除了成爲我自身別無選擇”。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面對同樣的信息,我們其實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不存在“早知現在,何必當初”的悖論,因爲歷史無法迴歸,未來也不能預知,信息歸根結底是無法逆向流動的。“我除了成爲我自身別無選擇”,我便等於我所選擇的一切,我所選擇的一切同時界定了我。

所以正視自己內心的困境也是一切的出口,過去和未來都無從逃避。我喜歡這個不無絕望色彩的溫暖人心的故事。當我站在現實抉擇的當口,彷彿看見遠方有美麗的獨角獸在青草上,在歲月寂然中等待它的季節更迭,你不是孤獨的,你有勇氣也有能力走好自己的路。

(Diary part,昨天跟陳院士面談,原本緊張到嗓子眼了,可是她真的好溫柔地跟我討論課題,也肯定我的工作。一個好導師,給你足夠的肯定和自由,所以重要的還是對自身的管理。最近在空閒時間多看看書,生活更舒展了,也慢慢積攢信心,相信自己有變得更好的能力。所以很喜歡村上這本書中寫的“世界盡頭”,自己內心的世界足夠豐盈,纔不會在現實中無所依傍。)

世界盡頭的觀後感 6

這是一部末日的片子,其實說來,這末日,也是青春的。

這無疑是我最喜歡的致青春,在末世的背景下,他隨意完成他的旅程,執意喝到世界盡頭。從那日以後,他的每一日,都是回憶那一日。

而事情真假,是幻想還是現實,早就無所謂了。

當成年以後,一切都顯得身不由己,拋棄幻想直面現實,拋棄過去憂慮未來。或許在現世,King會被看作是失敗者,被時代拋棄,但其實,在末日時,他纔是最讓我羨慕的'。他從來少年,心境未變,翩翩少年,不受歲月磨練。

而他就不可悲嗎,他需要直面現實,他的自由,只是無謂的自由。或許那日後,他就被所在現實的牢籠中掙脫不開。思想或在某一日同化。

外星人,是真是假,對於King來說都一樣了。他想找到自己的放縱和年少,那所有人的眼光與他說,又是一場末日,真正意義上的。倒不如,用荒誕的筆調給自己最美好的結局。

世界盡頭的觀後感 7

如果說“冷酷仙境”是部有關現代都市的黑白默片,“世界盡頭”則彷彿是次沒有頭尾、不知去往何處的度假。村上春樹將這兩個世界融合在一本書中,一靜一動,前者是真實的東京大都市,後者是非現實性的虛無之地。有趣的是,村上筆下的東京處處透着詭異的格格不入感,而產生自他腦海的“世界盡頭”卻像是真實存在的。

林少華先生在爲《世》作的譯序中提到,當時的日本編輯曾要求將書名簡化爲“世界盡頭”,而美國編輯則要求其簡化爲“冷酷仙境”。但村上堅持採用這個看起來些許“荒謬”的書名,用兩個不同的世界,講述了作爲“人”所擁有的兩部分、或是說,“虛實兩面”。很多人都說,《世》如果不是誕生於村上筆下,將很難暢銷。因爲它採用的是獨特的.雙線並行結構,且書中文字誕生於作者天馬行空的假象世界,沒有大篇幅的情愛糾葛,也缺少“踩在地面上的”日常生活描寫,它就像是憑空出現的、漂浮在半空的奇特建築。也許那些文字意有所指,也許這只是村上拋離現實主義的一次大膽構建,無論如何,給讀者帶來的都是少有的超現實趣味和自由的發散聯想。

就算是拋開對書的各種思考,拋開對書深層次精神的挖掘,村上春樹的文字也是值得回味的。在描寫老人時,他說:“吃三明治的老人,看起來很有點像一隻彬彬有禮的蟋蟀。”描寫女人的胖時,他說:“大腿綿軟得如同乾爽的棉絮。”、“身體胖墩墩的全是肉,彷彿夜裏落了一層無聲的厚雪。”他不寫老人有多老,胖子有多肥,而是通過極富個人魅力的比喻技巧,將人物形象投影般地投在了讀者的眼前。這樣的文字是難得的,就比如文中的“胖女郎”,身着粉色,“下半身委實胖得超乎常規”,一般人想要寫出她是可愛的,也許是直接指出:“她雖然胖,但可愛。”也許會使用側面描寫:“她雖然胖,但大家都覺得她可愛。”可村上不說她如何可愛,而是說她的肉像一層厚雪。女人,粉色,雪。這下讀者便和“我”一樣覺得胖女郎是可愛的了。

“冷酷仙境”是腦,“世界盡頭”是心,是否會有人心甘情願用影子換來永生,還是直截了當的死亡。與其說這是一種選擇,不如說是現實的殘酷——那就是沒有選擇。“我”在文末這樣說到:“我的框架內幾乎一無所剩……縱令我人生之光在百分之九十三已在前半生三十五年間全部耗盡也無所謂,我只是希望依依懷抱着剩下的百分之七看個究竟——看這世界到底變成什麼模樣……否則,我勢必將失去對我自身的公正性,我不能這樣置自己的人生於不顧。”即便困於冰冷的城市,即便二十四小時後將失去自我永恆的以一具行屍走肉的身份活下去,再來一次,“我”依舊還是不會放棄成爲“我”。這不只是主人公的思想,更是作爲人的本性。

世界以矛盾爲規則,以命運爲藉口,世界的盡頭不通往任何地方,“世界在這裏終止”,“世界盡頭”便是“我”本身。《世》作爲一部披着荒誕外衣的作品,也許傳遞着嚴肅的內涵。冷酷的現實與死水般的盡頭,正如我們自身與這世界產生的聯繫,待探索,待思考。

世界盡頭的觀後感 8

相比村上春樹的書的意義,我喜歡他所有書里人物給人的淡的很漂亮的氛圍。

村上的書的感覺很小資,各種唱片名稱,書名,還有各種各樣的酒,以及主要人物的生活方式,很日系,顏色和氣味都很淡,沒有很濃烈的情緒。

日本文學代表作之一,我覺得雪國是可以名列其中的。雪國有一段描寫是駒子身穿和服奔跑在雪地與晴朗夜空之間。這一段場景,我最喜歡,很乾淨。我覺得日本主流文學中是有這種乾淨的,而且這種乾淨是從中國古代文學而來,中國的詩歌皆脫俗。

村上春樹的作品就帶着這種乾淨。對性的描寫也乾淨透亮。尤其對女孩子的描寫,描寫的大多不是形,更多是氣質。

我很不喜歡大篇幅描寫人物的外貌以突出人物個性。這樣經常讓我感覺人物形象很無力。就好像美人與美人是不一樣的美,相比觸目精緻亮眼,我喜歡那種帶有一點特點的`,令人過目不忘的,雖不符合世俗之美,卻剛好合適的好看。這本書裏中的女孩子就帶着這種剛剛好。

剛剛好的,恰到好處的肥胖,這是不斷描寫的一點。還有圖書館的她,更多是從舉止中透露的氣質,圍繞書的生活環境,獨特的吃飯方式,家裏的舊沙發。

我不想去思考這本書所蘊含的意義。我覺得這種書寫方式以及給讀者的趣味更有意思些。

雖然這本書有隱約對現實世界的某種不滿,但我覺得,它仍然是更多對自身心境的一種探求。

兩條線的推進有時讓人覺得這應當是兩部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