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通用16篇)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通用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老炮兒影評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通用16篇)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 篇1

我不懂電影,不能妄談大談,但衝動仍在,餘音盤桓,直是一吐爲快。

本着點開一部電影瞧瞧,《老炮兒》槍版,我不介意,聽說評價不錯,點開。

十足的京味,讓我這樣的西南蠻子剛開始有點不適,但循着那勁我卻更是好奇。馮導那一身自帶的三分痞氣,三分匪氣,四分正氣從一開始就有體現。規矩,義氣,仁義各種影評更是不吝這樣的字眼。我無法理解我們父輩那個時代。那一口京味裏,凡事講規矩,你得佔理兒,血性誰無?一旦出手,便是個錚錚硬氣,這是我們這一代無法體會的情懷。

拋開主流說自己的,《老炮兒》卻是讓我唏噓。有一個鏡頭,六爺到處湊十萬塊錢,其中一老頭推辭說自己兒子忘本拿不出錢,鏡頭打在還躺在小賣部的房裏哼哼的老女人身上。那個哼哼像極了我的奶奶快走那會。那時她意識不清,躺在病牀上,嘴裏也在哼哼,一聲一聲的。老人家動彈不得,爸媽一下一下給她擦拭後背,下身,當是洗澡,卻對那一聲聲的叫喚麻木無奈。或許是視角不同,或許有所體會,我偏偏留意到了這一幕。情懷,咱也說不上上一輩,只是社會情態千千萬,我們也是那其中的一份。

我爸是一個有情懷的人。小時候我寫的東西得了獎給他看,他卻說拖泥帶水,不乾脆得很;有時候趁老媽不在,就和我痛斥他很不自在,卻又不得不虛以委蛇的一些人;也在前前一年,我們回老家掃墓的路上,他給我說道他辦廠創業的光輝事蹟。他會洋洋灑灑地說自己年輕時的樣子,又會兢兢業業地伏案寫勘察報告,在兒子面前,他還得受他長不大的稚嫩氣。自尊心作祟,我在幾次一大家子人的場合說他的不是,即便體會到他的無奈,還是不依不捨。他說了一句,長大點吧,一邊是拿過手邊的白酒,給自己滿上,頭一仰便一杯嚥下。

父代的堅守,豪心壯志,在我們長大的這會,仍有不甘,想一吐爲快,哪怕爲之一試。生活,家庭,兒女,磨掉了你們的銳氣壯志,儘管時代飛速,我仍願意追根溯源,還您一腔熱血。一絲一毫,子女當知來之不易。

《老炮兒》裏,六爺縱是風光,從他匆忙去接以爲是兒子的電話結果是騙子的時候開始,卻是一個爺們最柔軟的地兒,後面的線也是以此展開。情義也好,江湖也好,風光換代也好,還是這個社會絲絲縫縫裏的權錢至上,我只恪守那一條線,前往冰湖前配上重重的霧霾,最後的場景很燃。

我無法像影評裏那樣還原細節般陳述這老炮兒帶來的價值觀和情懷,但我更願意去相信,古樸仍存,情懷不死。

身邊有兩件小事。大家都知道中國人做飯油煙不少,因此我們的洗潔精用去不少,特別和外國室友一個屋檐下,他們就算不說什麼也多少在意。最近事臨搬家,我去多買了一瓶放在竈臺才正式離開。女朋友不解,走都走了,還多事幹嘛。我沒說啥,本不買也是本分,但就是買了踏實;大學室友四人,其中一位在最後一年一直不用檯燈,可能用不上,也可能是都要走了不願花那錢,當時我便琢磨是不是去搞一個可以用的檯燈換上,問下社團裏也好,我們幾個湊錢也好。只是這個想法一出,便有直言無法理解,我亦礙於面子,最終不了了之。

說起情懷,我便一直嚮往從《大秦帝國》裏每一字句裏滲透出來的戰國世子的本色飽滿,他們可以慷慨激昂,嘲笑一切懦弱,他們不懼死難,只爲一言之託。擊碎一切虛僞,在事論事,雷厲風行,瓦釜雷鳴。從電影裏小飛說到在遇到您之前,我只相信小說裏有這樣的人物,我便無名激動,平頭老百姓也並非個個猥瑣,儘管是在充斥着老人一到便是碰瓷的現實裏。

我並不崇拜當今還活着的某某人,因爲只要還沒蓋棺,就不能置可否,連毛主席都要三七開,何況其餘。以人爲依託的精神寄託實在不敢恭維,只是我們願意去相信的,是人爲之事中體現出的風氣,情懷,感情,品質,只是是大是小,廣度如何罷了。總之,我的第一遍準影評,致敬《老炮兒》。

敬他古樸仍存,情懷不死。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 篇2

下午看了《老炮兒》,電影如我期望,解渴解餓,還解乏。馮導兒雖非導演,但故事中的六爺絕對是按着馮導的範兒量身定做的,只是這些都交給管虎導演完成了,讓馮導可勁兒的撒個歡兒,捎帶手拿了臺灣金馬獎,給年輕演員上了一課。

小剛導演的作品,真的對我影響很大,從小到大吧,也許不只是他一個人,還有王朔、劉震雲、葉京、葛優、張涵予等。

小時候喜歡軍挎包、綠軍裝、軍帽和小刀等,說實話,那時候是無意識的,我們就是喜歡這些東西,不論那是什麼範兒。

初、高中看了《圍城》、《編輯部故事》、《一地雞毛》和《過把癮》直言不諱,這些電視劇甩今天的《北上廣》可不止幾條街,至少幾個縣,接着又看了不少王朔的書,真心喜歡這些京味兒的詞兒和造句方式。剩下的就是模仿、模仿、模仿。

大學四年裏對馮導兒的作品幾乎一部不落的都看了個遍,新片兒出來之前,如果實在飢餓難耐,就把老片兒再租回來複習一遍。

從97年到04年,《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一聲嘆息》、《大腕》、《手機》、《天下無賊》,這些作品加在一起,就是那幾年的中國電影的最高境界,名利雙收加上觀衆過癮,只要看看後面賀歲跟風的規模,就知道馮導的分量和貢獻。

04、05年之後,馮導稍稍轉向,由自己最擅長的方向轉爲自己最想做的方向,同期有類似轉變的還有陳凱歌導演和星爺,我只能說這或許就是英雄所見,不但相同,而且同步。

在後面的作品中,《集結號》、《唐山大地震》、《溫故1942》絕對是震撼心靈的上等佳作,作爲觀衆和粉絲,我感謝馮導在那些歲月給予我如此的感動和領悟。

但《私人訂製》沒有讓我感受到過癮,心中莫名的不安,就像看見父親在人前說了一句錯話,就像看到母親出門時花白的頭髮沒有梳理整齊。

記得當時有人說馮導已經技窮才盡,我不信,我的理解是,世道變了,但馮導可能還沒有說服自己。

中間過了很長時間,直到在笑傲江湖中看到馮導去當嘉賓,心裏這份擔憂很快就淡出了。

15年12月,鋪天蓋地的N多新片上映,我只選了兩部,《尋龍訣》、《老炮》,《尋龍訣》看的是IP、特技和黃渤舒淇,《老炮》看到是馮小剛、馮小剛、還是馮小剛,那是一位長輩在重重圍攻之下的振臂一擊。

不想劇透,只想說,如果你如我一樣曾經是馮導的粉絲,那就放心去影院看看《老炮》,那一堆的小鮮肉綁在一起,也絲毫影響不到馮導的魅力。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 篇3

一別小學十餘載,除了那時看抗日劇寫觀後感之後,還真是第一回看完電影正兒八經寫東西,肯定談不上影評,算是觀後感。

好的電影不僅能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更是一個時代的橫切面。

先來說說那個約架處事的時代。我沒見過老北京胡同裏的老炮兒,湖南南蠻之地父輩們的義氣江湖、刀光血影也並沒有眼見爲實,但我也記得小時候我爸給過我一把自制的短刀,尖銳鋒利,絕對是擦皮見血的貨。那時候出遠門火車站坑蒙拐騙的是明着來的,鄉鎮裏都傳說着道上的人兒各種牛逼的事蹟,整個社會風氣是如此,這股江湖氣是確然存在的,以至於後來幾部《古惑仔》繼續影響着校園一代人,繼續着那股講道義的江湖氣。學生時代用書卷成的實心棒子、藏的自來水管子等等是輕武器,買的鐵鏈、砍刀等等屬於重武器,學校操場、校門口單挑羣架沒有幹過的,一定也見過,我沒打過幾場硬架,但也幫我初中的表弟出過頭,當時對方那小子是從書包裏掏出了刀的;高中有個很好的初中兄弟被人捅了刀,差點喪命;復讀有個很好的哥們被人用啤酒瓶砸了,醫治無效去世。這就是我們年少的時代,父輩們江湖氣魄的時代。繼香港《古惑仔》系列之後,感謝《老炮兒》從另一個側面繼續講述那股道義盎然的江湖氣,刻錄着那個時代的血氣、純粹。

時代還是弱肉強食的時代,但如今法治之風日益強勢,均懂得較量不再是肉搏的較量,是知識、人脈、能力各方面的綜合較量,糾紛可訴諸法律,公義可見於公堂,時代的穩定、文明的進化讓人們披着錦衣華服去鬥爭,再不會裸身赤體嘶吼着草你媽比去打架了。

從法理上來說,香港的古惑仔也好,北京的老炮兒也好,其解決矛盾的方式均是屬於自助行爲,當然是廣泛意義的不合法的自助行爲,但其存在自有其歷史必然性,而電影的使命只是通過當前時代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詮釋、記錄那段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粒沙,並提取出其閃光、正能量的一面,如此便足矣,對一個時代的辯證批判、改革思進都應該是史學家、政治家的事。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 篇4

北京再次飄起了小雪,午夜的街頭只有一輛電動車在恍惚的霓虹燈影裏從街角滑過,我站在屋檐下把下頜蜷縮在高高的羽絨服領口裏,眼神穿過帽檐掃尋這世界。這鏡頭倒像是《本命年》裏的李慧泉最終從公園裏走出的情景,而我剛剛看完馮小剛演過的《老炮兒》。

冷風吹凍的雙手還在顫顫巍巍地發出濃縮觀後感的微博:

被生活擠壓的人性空間要用怎樣的方式刷出存在感!

六爺們老了,曾經輝煌的人生經歷和那衚衕的灰牆一樣,顏色變得越來越深,最終被周圍嶄新的高樓大廈所淹沒。之前看了不少期待中的影評,大多對於影片中時代的烙印不能和當今社會的發展作比較,註定要被淘汰芸芸,好像這些影評人永遠年輕似的。六爺們在那個時代的是個腕兒,而到了如今卻找不到了北,慢慢苦撐着消耗時光,可在骨子裏遇事兒不怕事兒的倔強讓他再一次把腰直了起來,他要證明給老鄰居,老哥兒們和兒子看,當年的風骨依稀尚在,只是所用套路傳統了些。他還以爲只靠盤道和規矩就可以與社會鉅變中已經不知規矩爲何物的新一代蠱惑仔們爭鬥,這一點上很有唐吉坷德的風範。

我把這部影片定義爲具有北京胡同氣質的文藝片,平平淡淡中把北京那個時代的市井和衚衕串子生活呈現給了觀衆,不能代表社會表象的全部,可文化裏透射出純北京爺們兒精神的根。其實有些東西不用過多解釋,解釋了也不一定清晰,能看懂的自然看懂,被打動的自然流淚,本就不是給全人類看得電影,何況去更多評價呢。老北京人講究個理兒和麪兒,去電影院捧場的,我謝謝您:認真探討的,您自得其樂:對那些看都沒看就從網上胡拼亂湊地寫出八竿子打不着的評語的,我只能對你報個粗口———去你大爺的,您還別不高興。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 篇5

從前看電影,總是抱着取樂,看熱鬧的心態,片子看過就過了,就算當下有感動,轉眼,便也忘了。看《老炮兒》,也是機緣巧合,不知道是我的心態發生了變化,還是它所帶給我的共鳴如此之大,使我竟從中看出了些許之前觀影未曾發現的感觸。

先說些整部影片給我影響深刻的幾個節點吧:

鸚鵡,它是貫穿了整部影片始末的一個關鍵形象,我在這隻鸚鵡的身上看到了六爺,六爺兒子所灌注的全部情感,它也承載了整部影片的起程轉折,從影片一開始六爺拎着它串衚衕,教它叫“六哥”,通過它引出六爺兒子的話題,再到影片後半部分六爺被抄家,鸚鵡慘死,最終推動劇情到了高潮,六爺找回了失落或者說壓抑了很久的精神,並最終在這精神中找回自我,迴歸圓滿,影片結尾,六爺兒子開了酒館,也養了一隻鸚鵡,教它叫“爸”,鸚鵡的那聲“爸”,既象徵着六爺兒子對六爺的認可,也象徵着六爺的精神最終延續在了兒子的血脈中,並與他融爲一體。

鴕鳥,很大一部分象徵着六爺的情懷,曾經的江湖熱血,曾經的意氣風發。從影片中多次提到六爺偷偷看鴕鳥,與鴕鳥對話,告訴鴕鳥有機會一定要跑,可以看出,六爺對鴕鳥想說的話,大抵也是給自己說的吧,這隻鴕鳥被禁錮在四合院的'籠子裏,不能施展,不得自由,這正是六爺近況的真實寫照,六爺作爲曾經京城裏類似“帶頭大哥”般的人物,該是經歷過何等的波瀾壯闊、激烈曲折,他的內心一定是不甘於平靜,不甘於平淡的,但是日子、生活最終將他的心束縛,就像那隻鴕鳥,不甘心,卻又屈服於現實。所以,影片最後,當六爺騎着自行車約茬的路上,看到逃跑而出的鴕鳥,六爺的興奮、激動、灑脫全都洋洋灑灑溢出了屏幕外,他大笑着讓鴕鳥“跑啊,快跑”的時候,不也正是對自己的感慨和擁抱嗎?最後一次,六爺穿着曾經的“戰服”,背上軍刀,遵從內心,直面所有,他也是快樂的吧,彷彿又回到了過,可以自由揮灑、毫不牽掛的歲月。

軍刀,在電影裏只出現過一次,就是在影片最後,影片中由話匣兒第一次提出,告訴六爺兒子,他的父親,六爺,曾經的風光歲月,這把軍刀大概承載了六爺全部的精神,一個北京爺們兒的氣概,一個北京老江湖的規矩,一個男人的靈魂。影片最後,六爺步履蹣跚的走過冰面,走向對方時,他緩緩取下包裹軍刀的布套,緩緩從鞘中拔出軍刀,完全表達了他亮出的精神,也正是這精神,最終在他心臟極度承壓的情況下,支持住了他的身體,並最終重新站了起來!那一刻,我已經熱淚盈眶,鏡頭裏慢慢給了軍刀完整鏡頭,六爺舉着它,彷彿舉着自己的信仰,而那一刻,我知道,這世上,即使軀體不在了,精神卻將長存。我們最終留給這個世界的只有我們的精神,我們的信念。這把軍刀,代表了那個時代北京男人的風骨,代表了所有仍然保持信念,保持精神堅定的奮鬥下的我們。

整部影片講述的,或者說懷念的,正是北京男人的情懷,正是這種情懷,才讓北京這座城市在快速發展中,仍然保留着它的底蘊,仍然有那麼一些人仍舊試圖並始終努力着把這種精神、這份情懷傳遞下,因爲,精神不死,信念長存。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 篇6

都什麼時代了?現在是什麼社會啊?經常聽到有人質問,或者怒吼的教訓人。不跟着潮流,不順應社會,儼然要被淘汰,犯了罪似的。

有錢有勢的富二代官二代拆二代就是王法,惹不起,也未必能躲得了。而他們犯了事兒,找關係花點錢,依然能逍遙法外自由自在瀟灑的享受生活。

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總之就是各種人情淡漠。其實自古以來不就是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嗎?只不過現在的社會將其發揮的更淋漓盡致吧!

尊老愛幼,無規矩不成方圓,是非分明,骨氣許多老祖宗流傳千古的東西,已經儼然要消失殆盡,灰飛煙滅於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

孩子永遠是父母的心頭肉。不管父母當初因爲什麼原因沒有盡到責任,但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也是人,不是神,盡力了!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 篇7

今天看電影《老炮兒》,我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看一箇中年硬漢的故事,卻看出了複雜的滋味。

我忽然感覺我的生命是如此的單薄,比起那些滄桑的閱歷,它是如此的蒼白柔弱還帶着年輕特有的任性。

我想起了我的父親,我父親也是那樣階層的人,平民老百姓,外表溫和,內心有體貼,但也很剛硬。年輕也打過架,也有一幫仗義的弟兄。我記得我很小就知道他各種弟兄的外號,什麼老三,老虎,小眼睛,大嘴巴。那時候他真的年輕,頭髮茂密,常笑,有着年輕的活力。

現在他到中年,有一種穩重的感覺。我畢業一年,這過程中找工作都憑己意,我很少回家。父親對我也有不滿,兩代人常常說不到一起去。年輕的我怎麼能理解中年人的那種感受呢?常常頂嘴。而作爲男人,他也是受傷的。

想到這,我很想去理解我的父親,我想理解更多的人。這世上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需要更多的瞭解一個人。

什麼是真情呢?我真的需要更多感恩,很想抓住現有的時光,更好地對待父母。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 篇8

看了電影《老炮》不一樣的感覺,寫的是60後和90後在北京發生的故事,看似很簡單的故事情節,然,又包羅萬象,談到了人生,談到了規矩,最終談到的是愛。只有愛,才能譜寫人生的章曲,其他與此無關。

社會在變遷,老一代有老一代的經歷,所以看年輕人不順眼,年輕一代沒有老一代的經歷,所以不能理解老一代的思想,然,無論是老一代還是年輕一代,都需要愛。社會再變遷,人再進化,沒有愛,也是稻草人。

看似悲傷的劇情,其實不是,講述的就是普普通通老百姓的事,講述的就是油鹽醬醋茶的事情,有笑聲就得有淚水,有痛苦就得有幸福,上升了很高的高度,然,看起來又覺得平淡無奇,因爲說的事情天天都在發生,就在我們身邊。老百姓,遇事別怕事,左邊不行右邊,總能解決。

我們每天都在演電影,演好,好好演。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 篇9

《老炮兒》,在電影院裏足足觀賞了三遍,回到家,大綱列了四五個,依然難以下筆,導演給我呈現的六爺和六爺所代表的中國社會裏日益小時的江湖,給了我深深的震撼。

在開始描述之前,我想先表明一個標準,即一部優秀的作品,多數情況下,人物是最關鍵的一環,人物推着劇情走,即故事的發展走向是由人物性格及大環境共同推動的,導演或者原作者只是代筆而已,他們必須遵從劇中人物的決定來進行故事的描繪,人物決定劇情,而不是導演決定劇情。

有關這部電影我要描繪的關鍵有二,一是六爺人物本身,二是六爺這一代人及其所在的江湖在當代社會洪流中消失的身影。

我會覺得,電影老炮兒裏的六爺,所代表的的一批人,可能是目前以男性意識盛行社會下的,最後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男性。這部電影牛逼的地方在於,你幾乎無法用幾個關鍵字或者一段文字就完整的描述六爺。劇裏六爺的臺詞我幾乎都從父輩的口中聽過(別問我爲什麼……)這一代男性的潛意識裏是“我是強者,所以我要以我的強帶來維護身邊的人和秩序。”(這種“我很強”的思想可能來源於兩點,一是我是男人,二是我是長者。)而這種強者意識,導致了六爺故事的全部發展,決定了六爺面對事情的一切行爲,譬如:因爲我是強者,所以我得罩着我身邊的兄弟,所以我要提燈罩出頭,哪怕是扇城管的耳光,更不要說悶三兒被關了看守所,借錢我也得贖他出來;因爲我是長者,所以兒子犯錯擔不起了我來兜着,所以小輩對我不客氣哪怕對方大人物我也得教訓對方,所以我說話兒子必須得聽。至於大男子主義就更不必多提,他們大多時候絕對不會聽從女性的合理建議和勸阻,就算是告誡年輕人不能動手打女人,其實也是一種“男人是強者不能欺負弱者”的內心表現。其實老炮兒們所具有的特點和行爲,有許多,在我來看,是爲了維護他們自我心中“強者”的形象,仗義疏財如是,打抱不平如是,冰湖茬架更如是。不過令我稍微遺憾一點的是,可能是爲了人物的正面形象突出,老炮兒們身上的缺陷沒有在片子裏過多的提及,比如不夠尊重女性及晚輩,比如固執己見,比如不相信科學。這些其實在影片裏都有提及,不過相對那些正面的描述,可能許多觀衆不會有意識的去體會到這些東西。但這些組成起來,可能纔是更完整的老炮兒。

相對於當代社會的思想體系,老炮兒們的形成可能來源於那個特殊時期,人們喜歡說亂世出英雄,人們也常說,亂世須強權。老炮兒們所堅守的規矩和道理,其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秩序,沒有老炮兒的規矩和堅持,也就沒有了社會的秩序。

片子裏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六爺拔刀,在冰湖上衝向對手,卻倒在了中途。那個充滿裂紋的冰湖一下讓我腦海裏出現了三個場景。(至於說老炮兒衝鋒倒下,寓意很明顯了,六爺所代表的一代人的意識形態在衝往新的時代的時候,必將被新的時代所碾壓淘汰)這三個場景分別是:其一,三國演義常山趙子龍,年輕時當陽長阪七進七出,年近七旬北伐單挑韓家五虎,可結果不是戰死沙場,戰場上沒有他的對手,所以最終落得老死家中;其二,中國人有守墓人一詞,其實六爺何嘗不是一個守墓人,守着墓中的歷史瑰寶,也守着那些活人陪葬的歷史糟粕;至於最後一個場景,則是想起二戰時候,波蘭最優秀的騎兵團高舉着馬刀衝向了德國人的坦克。

好的影片總有些地方是想通的,因爲他們都着眼在人的身上,徐浩峯在《師父》裏說,“高手的生死,一技的興衰”。放到《老炮兒》裏,那就是“六爺的生死,一代人的一口氣”。

去電影院裏大銀幕前感受一下老炮兒們那含着血和眼的一口氣,去感受一下這口氣的摧毀與傳承。可能你也會想和我一樣,給六爺點上一支菸。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 篇10

前些天閒來無事,就一個人跑去影院看了場電影。聽別人說《老炮兒》這個電影不錯,再加上作爲導演的馮小剛得了個最佳男主的稱號,也有些好奇。

去的時候電影院在熱映的電影不是這個,畢竟他已經上映好些天了,運氣好加上提前看了拍片,就趕上了晚上唯一的一場。

買票進場,看的人不是很多,這也好理解,現在大家就趕着熱片看,即是熱片也就意味着熱度不會持續太久。現在回想以前的看片經歷,那時候是經典片反覆放,似乎沒有什麼上映排片,一個可能是好片少,現在好片熱片太多了,所有必須講究排片計劃了,這個在經濟學上也能解釋清楚,說的是人均GDP過了$5000,人們會追求精神文化的養分了,電影就是典型代表。

《老炮兒》電影講訴了北京土著老六在“營救”自己兒子的過程。這其中有傳統與現代的衝突,有親情與叛逆的衝突,有愛情與現實的衝突,當然最重要的是友情與發展的激烈衝突。老六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所有的矛盾都是依據傳統的解決方式,主要就是約架、單挑等暴力方式,但是在現代人小飛的眼裏“錢”纔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傳統對現代的妥協就是賠錢,現代對傳統的妥協就是約架。所以在電影中有衝突就有妥協。老六的兒子小波看不慣父親的一切,自認爲父親的所有都是過時的,老土的。憑着年輕人的激情,可以擺脫父親的庇護,自立一片天空。但是我們看到是兒子對父親的最終妥協以及自己周圍一切功利的冷漠。片中老六也有自己的“心上人”,但是對自己身體及價值的不自信,只能在殘酷的現實裏默默隱藏自己的一份愛情。老六的老朋友有很多,這些人大多是從小跟自己一起長大的小夥伴,現在他們各管一灘,難得相聚,最後的相聚就是爲自己的朋友幹了一架。

看完電影后,我在思索,傳統的土著在城市的成長過程中被放大了城市稀釋,他們的傳統,他們身上的江湖義氣被殘酷的現實撕裂。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儒家以家庭爲單位的親情文化能抵擋住現代以個性獨立的文化衝擊嚒。傳統也罷個性也罷,只是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沒有絕對的正確與否,存在即有理可能是最好的解釋。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 篇11

“我就一普通小老百姓,有些事兒,咱還得辦。”致敬我的六爺,這是電影中六爺的一句臺詞。就這麼一句話,讓我對六爺這一角色產生了極大的好感。在從六爺遇事的反應,處理事兒的方式以及他的個人魅力,真的是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影片一開頭講述的是六爺的兄弟燈罩兒非法的煎餅攤被城管給抓着啦,這過程中,燈罩兒死活不讓城管沒收他的煎餅車,就和城管發生了點肢體接觸,燈罩兒把城管狠狠的推開,而這城管也不是吃醋的,扇了城管一巴掌。把燈罩兒打蒙了。這是六爺就出來了,爲燈罩兒把這事兒平了之後還爲燈罩兒出了口氣,扇回城管一巴掌。就這麼簡簡單單的一件事,人們都可以看出六爺仗義,認理兒,懂得規矩。

之後六爺和官二代在一張對於官二代有着重大意義的傳單上產生了糾葛。遇到這種事兒,沒法正常解決的情況下,六爺還是照着老北京的規矩來“茬架”,但這次茬架,六爺不想連累以前出生入死的兄弟們,於是一個人來到了茬架的地點,一個人面對着幾十個人,但卻沒有半點兒猶豫,害怕。到了後來六爺的兄弟們全都來了,看着六爺,這個以前一個打十個進了局子的老大哥;陪着六爺,拿上傢伙事兒跟着六爺一起往上衝!!!

一人赴約!他本可以選擇逃避或是叫上兄弟們的,但他沒有,這就是咱北京的大老爺們兒!遇事兒,即使多大的事兒也得去,因爲答應人家啦!還有六爺知道他老了,還有心臟血管梗塞,這讓他明白這次去茬架,他一定凶多吉少,所以他不想連累自己的兄弟們,單人赴約~自己一把武士刀,衝向對方一羣年輕力壯的小混混,這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啊!!!六爺,用自己的故事,在人們心中重新埋下這顆道義的種子,他就實現了自我的救贖,與孩子,與情人,與兄弟,與對手,他都不再有遺憾。

看了我所說的,您可能還是不太能理解我對六爺的敬意。但當您看過《老炮兒》這部電影之後,您可能會覺得我的這些話遠遠沒有六爺的品德更高尚。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 篇12

首先我要說,我真的愛死北京了。這種愛,來自於熟悉又陌生,我是一個東北人,每天聽相聲。對於北京話的土語大多數能瞭解其義,但是畢竟很小我就離開了東北,並且東北的生態文化與北京的差距一點也不小,我所喜愛的北京更多的來自於臆想。來自於老舍的《駱駝祥子》和《茶館》,來自於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來自於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來自於劉心武的《鐘鼓樓》。在中國,沒有任何另外一座城市能有這麼的作品對它細細的描述,它的每一個細胞,每一處肌理,每一條血管,都驕傲的展現在世人的面前,正如倫敦或者巴黎。我喜歡這座城市,來自於想象,來自於描述,而一旦踏入到這座城市,則是一片陰鬱灰暗的鋼筋森林,歷史的遺留更多的是一種不禮貌的迎合,改變遠比堅守輕而易舉。這座城市實在是承載了太多的符號,以至於任何的一種符號都似乎又無足輕重。08年奧運會並沒有過太久,遺址就和圓明園一樣歸於滄桑。而這座城市又在興致勃勃的準備不久遠後的冬奧會了。

六爺與我一樣有着這樣的惆悵,但不同的是,他確實存在在這座城市,跟隨着時間在這座城市經歷風雨。曾經叱吒風雲,建立過屬於自己的輝煌,卻僅僅因爲城市的變化被這座城市拋離。96年到16年,不過二十年而已,整座城市卻已經蛻變了無數次,變得沒人可以完整的看清這座城市了,更不論一個衚衕裏的小市民了。美人遲暮,英雄暮年。儘管他不願意聽到電視裏說的“年過半百的老人”,卻不得不承認,他不認識這座城市了,不再認識如今的規矩。他的信念和原則,和這個時代格格不入。正如衚衕慢慢都消失了,留下來的,不過是供人把玩的玩物罷了。

北京人天生有一種優越感,這是因爲這是皇城根,並且經歷了短暫的非首都的時光後又成爲了整個國家的中心。《鐘鼓樓》裏有一段故事,兩個一起逃難到北平的兄弟,一個留在了北平,見證了北平變成了北京,一個響應了國家號召了農村。當時要分別的時候定下了要結成娃娃親。當兒女都長大後,了農村那位的女兒來北京探親,輾轉反側來到北京大爺的家,儘管北京這位也只是住在大雜院,修着自行車。但是對農村的孩子來說衝擊足以巨大。她不明白爲什麼城裏的人男的女的對着電視看足球有什麼意思,蛋糕是填的卻要配上苦澀難嚥的咖啡,電腦究竟是什麼東西。娃娃親更是一個笑話罷了。

這是劉心武先生寫的1982年的故事,但是到了今天,這種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變得更大。當兩個兄弟的第三代的時候,恐怕更是難以跨越的鴻溝。時代在很鮮明的在這座城市留下烙印,所幸的是,我們不僅僅目睹,親身經歷,並且將之記錄保存,成爲一個博物館裏的標本。試想一下,我們今天很難在想象漢朝時候長安城一座坊裏面發生過的什麼事,或是北宋年間東京汴梁一座瓦子裏有什麼樣的故事。並非在那個時代的國家首都裏的市民沒有“衚衕文化”,僅僅是因爲時間讓曾經泯滅。規矩,說到底是要讓人遵守,當人都逝,規矩同樣不復存在。

但是六爺並不甘心,他很清楚的意識到這不是他們的時代了,卻還想努努力證明自己還成,還摟得住。沒有人會心甘情願的退出歷史舞臺,雖然連宣武區都不復存在了。這其實不過是歷史的循環:在六爺年輕的時候,規矩同樣是被他們打破的,特別是在那樣的特殊歷史時期,他們打破的力度遠超任何一個時代(雖然嚴格來說,六爺並不算真正的“老炮兒”這一族羣,但是六爺可以算作是一種延續)。而當他們老的時候,小飛波兒這一代又在打破他們的規矩。

迴歸是這部電影的一個重要的主題。規矩的迴歸,親情的迴歸,友情的迴歸。但終究迴歸變不成回。那個時代最後的背影,是六爺獨自一人奮力的向前奔。故事在此戛然而止是非常高明的技巧。讓迴歸歸於偉大,然後束之高閣吧,畢竟這個社會,還是“洋火”這樣的人才回吃香。

迴歸的主題同樣決定着觀影者的態度。電影裏對於歷史和現實有着太多的隱喻,而這種隱喻,親身未經歷過的人是很難意識到的。而不同年齡段對於這些隱喻的理解同樣會大相徑庭。前幾天和媳婦聊天還在說,現在和她玩得那幫都是95,96年的,他們知道香港迴歸是怎麼樣的嗎?而他們的世界我們又能理解多少?可悲或者可嘆的是,我們這代人才剛剛開始工作,已經要盡力的擺脫後來人的追趕了。正如當我真的到了鐘鼓樓,什剎海,銀錠橋,試圖隨着書裏的描寫尋找曾經的故跡時候,那一片早已經成爲外來旅客的重要景區和酒吧街了。

鏘鏘三人行裏竇文濤一直在說,他是哭着看完這部電影的,一邊哭一邊說這電影有問題。整部電影有着太多扭巴的地方,但似乎每一個覺得不對勁的地方邏輯上卻又說的通。個人的猜想,一方面來源於自身經歷或者固有模式的投射,以及顧及到電影審查原因和刪減情節的原因;另一方面更多的可能是導演的有意爲之,畢竟這是導演管虎自己構建的“規矩”,作爲一個風格分明的導演,管虎的另外兩部作品《鬥牛》和《廚子戲子痞子》同樣有着同樣的問題,就是扭巴,結局你可以猜到,但是怎樣達到結局你卻總是覺得唐突。他的作品不太能用一個類型片進行概括,《鬥牛》和《廚子戲子痞子》都可以算得上抗日神劇,但是和電視屏幕上的那些抗日神劇相比,又是完全不同的物種。就像臭豆腐和公共廁所,前者臭只是風味,後者是真臭。

馮小剛演技是真好,一直是收着演,卻總讓人能感受到內心的那種力量。如果他不是做一個導演,而是一個演員,同樣會是國內的頂級演員。電影裏面的老戲骨們的表演,足以讓這部電影當作教科書。當樑天在這部電影裏一掃而過的時候,你能很明確的知道這部電影講的是北京,而不是別的城市,這就是一座城市給一個人留下的烙印。竇鵬的編曲恰到好處,你不得不驚歎他們這一家子爲什麼都這麼才華橫溢。電影足夠脫離現實,又足以迴歸到現實,把故事說的沒毛病,至少邏輯上沒毛病。不管爭議如何,這部電影足以是2015年最優秀的華語電影,特別是對比了太多的粗製濫造的電影以後。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 篇13

很久沒看過這樣的電影了,蘊含着社會現實,反映了時代的變遷。

那些處在時代轉換軸承上的人啊,他們是孤獨的,是寂寞的。他們追求的是那個時代的義和理,是人性之美,是一種大善。

也許站在這個時代你會如影片中的小飛說的那樣,問一句:你是猴子派來搞笑的嗎?並不是,變化是發展的,發展便是好的變化,一種揚棄。時代的變遷必不可少,然而人們內心的價值觀、道德修養卻並未有多大的提高,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

站在20xx的邊緣,我想用這部電影來提醒生活中的每個人:追求每個人都有,願你的追求有其存在價值,願你的一生有着可以捨棄一切仗義,有着情感無悔的交流。

學生的我們或多或少和父母發生過沖突,每個人都會有錯誤,都值得被原諒,都值得去愛護,更何況是父母呢?也許他們過去忽視了你,但是那顆爲你牽掛的心不曾變過。影片中的六爺用着他自己的方式守護着兒子,那是他的愛,他的守護。他有着他的堅持,我想每個人都會有一次爲了某個人牽其一生。

會來看這部電影的初想法是奔着演員去的,然而當我真正看了故事之後,是奔着這樣一種社會的精神價值去的,現代文化需要精神,需要思想。我想老炮兒在這方面做的是很好的。

這是一部讓你看了還想在看一遍的電影,讓觀衆可以再走後再盯着屏幕看還有沒有的電影,這纔是傳媒文化的真正價值所在。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 篇14

“我就一普通小老百姓,有些事兒,咱還得辦。”致敬我的六爺,這是電影中六爺的一句臺詞。就這麼一句話,讓我對六爺這一角色產生了極大的好感。在從六爺遇事的反應,處理事兒的方式以及他的個人魅力,真的是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影片一開頭講述的是六爺的兄弟燈罩兒非法的煎餅攤被城管給抓着啦,這過程中,燈罩兒死活不讓城管沒收他的煎餅車,就和城管發生了點肢體接觸,燈罩兒把城管狠狠的推開,而這城管也不是吃醋的,扇了城管一巴掌。把燈罩兒打蒙了。這是六爺就出來了,爲燈罩兒把這事兒平了之後還爲燈罩兒出了口氣,扇回城管一巴掌。就這麼簡簡單單的一件事,人們都可以看出六爺仗義,認理兒,懂得規矩。

之後六爺和官二代在一張對於官二代有着重大意義的傳單上產生了糾葛。遇到這種事兒,沒法正常解決的情況下,六爺還是照着老北京的規矩來“茬架”,但這次茬架,六爺不想連累以前出生入死的兄弟們,於是一個人來到了茬架的地點,一個人面對着幾十個人,但卻沒有半點兒猶豫,害怕。到了後來六爺的兄弟們全都來了,看着六爺,這個以前一個打十個進了局子的老大哥;陪着六爺,拿上傢伙事兒跟着六爺一起往上衝!!!

一人赴約!他本可以選擇逃避或是叫上兄弟們的,但他沒有,這就是咱北京的大老爺們兒!遇事兒,即使多大的事兒也得去,因爲答應人家啦!還有六爺知道他老了,還有心臟血管梗塞,這讓他明白這次去茬架,他一定凶多吉少,所以他不想連累自己的兄弟們,單人赴約~自己一把武士刀,衝向對方一羣年輕力壯的小混混,這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啊!!!六爺,用自己的故事,在人們心中重新埋下這顆道義的種子,他就實現了自我的救贖,與孩子,與情人,與兄弟,與對手,他都不再有遺憾。

看了我所說的,您可能還是不太能理解我對六爺的敬意。但當您看過《老炮兒》這部電影之後,您可能會覺得我的這些話遠遠沒有六爺的品德更高尚。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 篇15

電影《老炮兒》能順利放映,確實可喜可賀,說明監管卓有成效,不能容忍非無產階級思想佔領這塊幾經交手的重要陣地。但是,如果你具備樸素的階級情感,具備爲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的信念,看後也許會垂淚嘆息。

《老炮兒》告訴我什麼?晚7點看,近10點吃一蓋飯,回屋急急學六哥窗邊模樣,不得法反被奚落,說明自己連痞子都不如,也別提老流氓了,更遑論去老莫聚餐了。

老北京什麼樣兒不太清楚,我是說四九之前,只是通過老舍的《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鬚溝》等略知一二。裏面有地痞、無賴、惡霸,善良人居多。京腔京韻非話劇《茶館》莫屬,四合院、小衚衕、前門樓子寬城牆是舊時的甜蜜回憶。父親曾癡迷京戲,想入戲班兒學藝,因個頭高且扮相兒過於一般,家中又極力反對入下九流的行當,關鍵是要斷掉資助,最後只好作罷。但他一生對曲藝、電影、體育比賽的興趣偏愛從未減低,即使後來患重病也不改初衷。有時候不和家人打招呼,北京的弟弟買好名角兒的票,他坐火車便去觀瞧。九八年我帶他去京看病,老人領我走衚衕遍嘗美味小吃,多個老字號的來龍去脈門兒清。值得慶幸的是當年遠離了北京,不然以後的歲月只有無窮的批判直至遣返回原籍。親人們的遭遇就是最好的驗證。

四九城現無從談起,拆沒了,只剩故宮和它前面孤零零的正陽門。據說還是周最後採納了樑思成的建議,不然全無。其實周邊都拆乾淨了,何苦還留一個不倫不類的孤樓,叫後人除了嘆息便是惡語先人的無知愚昧和蠢。去年北京還被評爲保護古建築十大城市,樑思成陳佔祥們若地下有知是否會被刺激的甦醒?

《老炮兒》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以惡制惡,但老流氓們還知道講理,講規矩。那我要問了什麼人不講理,不講規矩?是誰毀了前時定下的規矩?衚衕都快沒了,還能有串子?住進高樓彼此不相往來,早已失去舊有的坦陳熱情。看一公益廣告,白巖鬆感慨北京城怎麼怎麼地,又怎麼怎麼地,最後來一句老北京什麼也沒丟。是憑手中的證據積極舉報?京城南站都聚集些什麼人,他們絕大部分的結局怎樣?難道像影片結尾六哥高舉東洋刀衝向對岸?自不量力姑且不論,身體單薄與衆徒搏鬥,先倒下的肯定是你自己。暴力抗爭輪迴的結果就是一個比一個黑。

天生具有黑色幽默的馮導,你想告訴我們什麼?不會是那衝破牢籠的鴕鳥自由地奔跑在擁擠不堪的機動車道上,儘管後面有警車尾隨,還有路人的流言譏笑。向着非洲大地,一往無前,奮力奔跑!

老炮兒影評觀後感 篇16

一年多沒進電影院了,昨天衝着《老炮兒》的題材和馮小剛去看了一場,我們這一代人當年在老炮兒的路上走過,而且在北京我也有老炮兒類似經歷的老友老兄。

如今國內影片首映時千第1篇律昏天黑地般的自吹自擂,你不搭理它都不成。之前我就在心裏嘀咕,老炮兒的藥捻子早就潮的點不着了,他們還能和現實接軌嗎?還有馮小剛,那張大嘴沒少和人掐架,而我在微博裏也常和他開戰(但他顧不上搭理我),當年讓他折戟沉沙的《一九四二》我也吐過槽,但他有時坦露的那種率真我又十分欣賞,哎呀,這一圈兒捋下來,真還讓人期待多多呢!

上地嘉禾影院,觀衆如潮,座無虛席,劇情也似乎接着地氣,不時會引起觀衆會心的笑聲,兩個多小時的演映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也沒讓人覺得時間冗長。

馮小剛做爲主角演戲,這是第一次。現在的他,真是演而優則導了,那種仗義的江湖好漢的範兒有了,相輔相承的流氣、匪氣、霸氣、戾氣也到了,但我覺得這戲到最後還是演砸了。那麼講究信義的爺們兒,答應對決後了斷一切,卻爲何轉身就把那幾張紙寄給中紀委了?至於片尾的單刀赴會,就更是讓人啼笑皆非了,這不就是一個現代版的唐吉訶德嗎?我想起當今一句流行語:不怕流氓會武術,就怕流氓有文化!如果我是馮小剛,斷然不會這樣演那場結尾戲的。或許導演本意是想讓他雄鷹展翅,但實際效果卻有點兒像莽漢舞蹁躚了。

至於那兩門小炮兒,還真是扶不起來。曉波泡妞捱打劃車那一出,讓人覺得他就不是個男爺們兒;而那個紈絝子弟官二代,怎麼就能成了有情有義懂規矩的江湖小老大了呢?又有誰知道這個南蠻子最後站在野湖邊眼角的淚是在爲誰流淌?真是荒誕不經,貽笑大方!我無語了。

一部作品,媚俗可能可笑但決不可恥,但死機白咧地媚上就讓人反感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部影片如果不是摻入生硬的反腐反貪的小料,就衝着滿口京腔糙話和赤胳揮刀的恐怖以及話匣子屋裏的不雅之舉,那是很難通過當局審查的。

如果以票房論成敗,《老炮兒》可能算是成功了,不管咋樣,這部影片從頭到尾一直讓人揪着看完了,但是,我真無法爲它、爲大陸的許多電影喝彩叫好。前幾天網絡上因爲王寶強引起一陣譟動,我曾在微博上爲這個以冒傻氣成名的腕兒寫了兩句,就讓它做爲本文的結尾吧。

傻根不斬除,大陸無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