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我的戰爭觀後感(通用24篇)

我的戰爭觀後感(通用2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的戰爭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戰爭觀後感(通用24篇)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1

今天晚上六點半,爸爸和赤子之心環保社團的志願者叔叔們一起組織了“我們的幸福時光”露天綠色環保電影節,正好就在我家對面的朝陽社區舉辦。媽媽帶着我和妹妹早早吃了晚飯,搬了三張小凳一起來到中環花苑小廣場。

電影的名字是《我的戰爭》,電影戰爭場面非常激烈,通過影片我知道了抗美援朝的四大戰役。中國有這樣一支英武勇猛的志願軍,他們爲了保衛國家毅然遠赴他鄉,在並肩作戰的日子裏一起經歷生死,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感。他們不怕犧牲,不怕困難,戰勝了美國的飛機坦克等先進武器的狂亂轟炸。

看完了電影我想到最近新聞里美國在韓國部署薩,我雖然不太懂得薩究竟是什麼,但是我知道這是對中國、朝鮮和俄羅斯有威脅的武器,全國都在拒絕韓國貨,不去韓國旅遊,靖江的樂天瑪特都已經關了。爲什麼美國一定要攪和得別的國家不能太平?最近大人們嘴裏討論的都是這個話題,也瞭解到中國還處於發展中國家,落後美國幾十年。要想祖國變得強大,我們要努力學習,學習更廣闊的知識,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爭取早日超過美國,不再受到別的國家的威脅。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2

《我的戰爭》是從一個下級軍官的視角,記錄了抗日戰爭中的印緬第二次遠征,和內戰時的東北戰場。

死了很多人,異國他鄉的森林裏。在那森林裏,每棵樹,每一米都在用命搏,用血拼。死了的人,沒人埋,倒下後,被螞蟻和螞蝗啃爲一堆白骨。連通知家裏的信都沒有。炮灰。戰爭偉大不偉大,正義不正義,先擱置起來,這麼對待犧牲的士兵,只是把士兵當成了炮灰。犧牲的軍官也不少,待遇也差不多。當時的中國真到玩命的時候了,拿人命填,沒想勝利後的事呢。

後來打內戰的東北戰場,民主聯軍的人海戰術,比印緬時候更不把人命當回事。沒經過訓練的農民,成羣到戰場上遭到屠殺。屠殺他們的國軍不理解,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民主聯軍的領導們應該是明白這是爲什麼把。

士兵牛肉罐頭吃多了,也膩。用罐頭換青菜,換女人。等到鹹鹽水下飯的時候,士兵不幹了。士兵爲口吃的,值得動槍。吃過牛肉罐頭的士兵,用啥主義思想去武裝?滅口難啊,尤其當時那麼多人經歷了。除非等百年後,那批人都死光了,再隨意譜寫主旋律。可百年後,保不齊滄海桑田,又有其他的主旋律了。

腐敗是可以快速摧毀一個政府的,尤其當這政府內憂外患,作者黃先生,沒怎麼吹牛,時隔這麼多年,知情人寥寥無幾,沒創造出來自己在印緬擊斃多少日本鬼子的英雄事蹟。所以我對此書的內容比較相信。黃先生也是個挺倔的人,思想改造了這麼多年,還是保留了不少“私貨”。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3

《我的戰爭》這部電影是由彭順導演執導的一部抗美援朝的電影,磅礴的氣勢,恢宏的場面頓時吸引了我的眼球,戰爭場面震撼慘烈,瀰漫着濃濃的硝煙,我懷着崇敬與激動的心情觀影。

影片講述了抗美援朝四大戰役: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由孫北川帶領的鋼鐵九連乘火車奔撲前線,火車正在行進中。不料,敵機突然襲擊,遭遇了密集轟炸,隨着導彈一次次的拋下,一股股巨大的衝擊向戰士們襲來,整個戰場都被火光包圍,一大朵一大朵火焰四射的蘑菇雲升上天空,戰士們大量犧牲,孫北川帶領部隊奮勇衝鋒,炸掉暗堡,奪得江面大橋戰勝利。之後收到上級命令前往五義亭阻擊敵軍,到達五義亭,等敵人坦克靠近後給予重擊。在大斧子等人的犧牲下,留給部隊時間,小神仙和老爹成功引爆巨石,將美軍坦克砸毀,守住五義亭,大家的歡欣喜悅響徹山谷。軍隊繼續向敵軍師部挺進,進入小鎮時,不慎進入敵軍佈下的地雷陣。文工隊隊長孟三夏觸到連環地雷,孫北川替她將雷按住,併成功除雷。而後被敵人包圍,老爹腿部中彈,王文珺犧牲,後來老爹唱歌引敵人前往,拉響彈雷,消滅阻擊了敵人。九連在537高地北坡時,經過激戰,進入敵人坑道,反撲中,人數所剩無幾,爲完成任務毫無懼色,堅持到大部隊到來,英雄們含笑而眠。

看後我被深深觸動,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讓我肅然起敬。敬他們的勇敢,敬他們的團結,敬他們的堅持與努力,敬他們捨己的精神,敬他們的堅定,一幕幕場景再現了前輩們爲勝利鋪就的鮮血之路,每一場戰役中都會有志願軍壯烈犧牲,知名的,不知名的,哪個不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哪個不值得我們愛戴與尊敬?他們是我們的英雄!心目中永遠的英雄!

電影是催淚的,令人感動的。當孟三夏撕心力竭地讓大家活着回來時,我的眼眶是溼潤的,活着就是戰友間的深厚情誼,就是最大的勝利;當小神仙奮不顧身將孫北川撲倒躲避炸彈的一瞬間是美麗而震撼的,身後的火海讓這一瞬變得永恆;當天寒地凍,老爹和小神仙冒着生命危險,用盡心血,歷經苦難,滿臉堅定爬出碎石時,我感受到他們的毅力。被深深感動!

中國所有英勇犧牲的戰士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他們爲了13億中國人現在的美好做出了巨大貢獻。每段幸福生活後都有前輩們的努力與汗水,艱辛與堅持。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應銘記於心。我們應珍惜現在的幸福,永遠記住幸福後前輩的努力!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4

久違了,抗美援朝影片。真的已想不起上次看關於這場戰爭的電影是什麼時間了,因此無論影片品質如何我都要去看看,更何況影片還真的不錯。

我看電影《我的戰爭》向編劇劉恆致敬:在許多作家忙着“穿越”到古代,盡情展現帝王將相之時,他能用良知寫下這個劇本。嚮導演彭順致敬:因爲他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對這段歷史的感知不會比我們多,儘管被詬病影片人物刻畫不到位,細節缺乏,不懂三三制戰術,亂加愛情胡椒麪等等,但他能在對這場戰爭的非議聲中,能從中國這麼多導演中站出來,用心拍攝了這部影片並讓它橫空出世,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向演員的敬業精神致敬:劉燁、楊佑寧等,爲了影片真實在炮火中堅持不用替身完成每一場戲,這裏的劉燁儘管鬍子拉碴、性格粗糙,但卻覺得這是我看到的他最美的形象。甚至連臺灣演員楊佑寧在這裏都令人刮目相看。

當看到黃志忠扮演的老爹爭搶着並哼着豫劇與敵人同歸於盡時;當看到劉燁飾演的連長孫北川用憨憨有力的聲音對全連僅剩的30餘人“還有沒有種”的呼聲時;當看到身邊戰友一個個倒下而那些具有民我看電影《我的戰爭》族血性的男人仍勇敢前進的純爺們時;當看到孫北川閉眼之前問戰友“你說我們這些事以後會有人記得嗎”時;當看到王珞丹飾演的文工隊隊長站在歡迎隊伍邊用期待的眼神尋覓,恍惚中戴着軍功章的孫北川在歸來的志願軍隊伍中默默的走過,仍是一身灰土滿臉滄桑,然而他永遠也回不來了時;當看到慘烈的戰爭場面以三D的形式近乎真實的呈現在人們面前時,我想被感動的熱淚盈眶滾滾而下的不會僅僅是我一個人吧?

這是在特殊時間,特殊環境,特殊地點打的一場特殊戰爭;這是一個世界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案例;這是一場無數個“我”組成的戰爭,說它是一場打出國威給共和國帶來60年平安發展的偉大戰役並不爲過。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5

我觀看了一部名爲《我的戰爭》的國產愛國電影,它講述了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的故事。

在影片中,最開始先是表現出一幅洋溢歡快的景象,再到後面表現出來的是戰爭的恐怖,最後表現的是中國人民痛失親人的悲傷。這其中的劇情環環相扣,直擊主題,反映的不僅是國與國的戰鬥、人與人的戰鬥,在更深處表現的是一個人心中的戰爭:究竟是爲了活着而臨陣脫逃,還是爲了國家而光榮犧牲?

這部影片中,軍人們的英勇抗戰、機智勇敢、光榮犧牲貫穿了整個抗美援朝的鬥爭史。軍人們那鋼鐵般的意志、熱血灌溉的心、雄渾的嗓音,彷彿讓人重新回到了那一年的戰場上,讓人看到了那殘酷、現實的場景。本片雖主要描述戰士們的英勇,卻實際反襯出戰爭的殘酷。我們不能把電影中的場景與實際相提並論,但我們可以做的是反對戰爭,呼籲和平。

所以,我希望,地球上再不會有戰火,和平鴿會飛向每一個國家,讓那裏的人們看到未來,感受和平的溫暖。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6

歲月悠悠,願和平永在。

——題記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起那新的長城……”國歌嘹亮,時常在我的耳畔迴響,跨越時光,《我的戰爭》帶我們重返六十多年以前的朝鮮戰場。

故事發生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美軍入侵朝鮮領土,朝鮮向新中國求助,新中國組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志願軍前往赴戰。電影核心人物是文工隊和鋼鐵九連,通過大橋遇襲戰,五義亭阻擊戰,小鎮受伏戰,537高低爭奪戰等戰役劇情,演繹了戰火連天的生死與共的革命情深,愛國情深,兄弟情深,父子情深,父女情深,戀人情深,譜寫昇華了英雄角色的熱血與激情,歌頌了英雄人物的有血有肉的形象以及和平,生命的重要性。

每次戰爭,有無數將士前仆後繼壯烈犧牲,有五義亭炸燬美國坦克的而英勇就義的大斧子,掩護戰友而犧牲的老爹和王文珺,在537爭奪戰中離去的老梆子,連長孫北川,在後臺救死扶傷的文工隊孟三夏隊長等,甚至是許許多多連名字都說不上的志願軍同志,更有兩年後打的美軍重回談判桌的英雄壯士,誰不是我們的可敬可愛的民族英雄!再次爲我們這些維護世界和平,人間正義的先烈們致敬!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爲正義而戰的人是神聖的,爲家國而戰的人是高尚的,爲天下和平而戰的人是可敬的。這些英雄帶着我們民族的尊嚴與驕傲,帶着出師大捷的喜悅與高興,帶着保家衛國的壯志與豪情,迴歸祖國的懷抱。

回望歷史,我們民族有無數革命先烈,從井岡山出發,歷經無數磨難,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湘江,灑在了大渡河;他們的頭顱拋擲在,沉沒在長江,取奪了一次接一次的勝利。而又一個維度的他們,踏着血跡,來到了鴨綠江。新的磨難與新的勝利,在遠方召喚。

放眼現在,我們今天的和平,難道不是我們革命先烈用自己必勝的決心,革命樂觀精神換來的。他們灑熱血,拋頭顱,纔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發奮學習,成爲祖國的棟樑之才。

眺望未來,世界的和平,人間的正義,需要我們來維持與呵護,我們厭惡戰爭,熱愛和平。

願戰爭的硝煙在歲月中流逝不在,卻願和平的光芒普照在人間。

後記:給歲月以和平,而不是給戰爭以歲月。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7

觀看這部電影《我的戰爭》更多的是體會到戰爭的殘酷,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人類要遠離戰爭,才能追求和平安寧,纔能有和親人團圓的溫馨畫面。

朝鮮戰爭是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克強的少有典型案例,場面宏大,殘酷血腥,震撼人心。這場戰爭無論截取哪一個片段都是震撼人心的。影片採擷了幾個戰爭場面,表現出了人類的共同情感:親情、戀情、友情、鄉情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受到的衝擊與考驗。人們渴望這些情感,卻被戰爭無情剝奪。

在兩山夾一谷之間,美軍的先進的坦克轟轟駛來,面對精良裝備,我們手上的簡陋裝置撼動這個龐然大物?孫北川這個九連連長,在觀察完地形後,冷靜、果斷地說炸掉山頭,讓山上的石頭自動滾到山谷,擋住坦克的去路,就可以把美軍牽制,通過這個具體細節的描寫,我們看到了“老爹”這個老兵油子,平時說話都一針見血,他說他是爆破專家,孫北川惦量了一下,同意了讓他去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他揹着那麼沉重的炸藥包,在陡峭的山上,給人感覺“風燭殘年、風雨飄搖、命懸一線”,他哼着小曲,小曲迴盪山谷,以驅散他內心的恐懼,表達他的思鄉情懷,在扣人心絃的一幕幕之後,他和兒子在懸崖中爬了上來。美軍的精良坦克被飛下的亂石重重砸毀,以弱克強的神話就此書寫。

影片有幾處美軍的特寫鏡頭,在當下的世界格局,用電影鏡頭,用歷史的真實瞬間呈現戰爭的真實畫面——也許導演另有用意吧。美國是世界上無可撼動的霸主嗎?那麼瞧瞧你們在歷史上曾經的表現吧!雖然我們打贏了這場戰爭,但“一將成名萬骨枯”,那些無名的屍骨,遍野的忠魂,一座座無字的豐碑樹立在了異國他鄉。誠如孫北川在犧牲前的那句話:將來有人記得我們嗎?戰爭,我們要銘記。銘記是爲了更好地壯大我們自己的國家。

而今,沒有硝煙的戰爭更要引起我們的警覺。文化侵略、精神腐蝕、物質利誘……,何嘗不是我們在朝鮮戰爭後的又一攻堅堡壘。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8

影院裏看完《我的戰爭》,那種炮火連天、地動山搖的真實體驗帶給人的震撼不亞於《智取威虎山》。同樣是紅色經典,《智取威虎山》採用了英雄傳奇式的手法,而“亞洲鬼王”彭順的《我的戰爭》,更帶着直戳人心的震撼,無論是烽煙滾滾的戰鬥,還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戰後蒼涼,都帶給人特別真實的體驗。

以抗美援朝爲故事背景的影視劇並不在少數,但是真正能做到震撼人心者卻寥寥無幾,多年前的《英雄兒女》如今依舊是幾代人心中的紅色經典。而《我的戰爭》同樣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鬼才導演”彭順執導,劉恆編劇,劉燁、王珞丹、黃志忠、楊祐寧、葉青、王龍華等主演,隔着63年的風起雲涌,再現“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雄偉戰場。

戰場的殘酷、炮火的轟鳴,那個英雄時代的兒女情長與民族血性。《我的戰爭》沒有重複高大全的英雄讚歌,而是更着重那個時代的民族大義和真實的人情人性。

戰爭戲裏的愛情,總是來得簡單、直接、純粹而美好~就像孫北川跟孟三夏的愛情。影片中劉燁飾演的孫北川跟王珞丹飾演的孟三夏的愛情萌發,起源於“老鄉”。炮火連天又冰天雪地的戰爭裏,人在異鄉所以對“老鄉”格外的溫暖。《我的戰爭》中的愛情是條溫暖的暗線,從一開始孟三夏嫌棄孫北川太粗魯到最後兩個人互生情愫,因爲有了愛意,纔有了更渴望的求生意志。而孫北川給孟三夏最真實的戰地“血色浪漫”,就是藉着酒勁說,我想跟孟三夏親嘴兒。

《我的戰爭》中既有男性期待的荷爾蒙爆棚的戰場對決,也有女性青睞的戰地血色浪漫,更有大場面的戰場視覺衝擊。但最出彩的,卻是鮮有人關注的戰地恐怖。

被譽爲“亞洲鬼王”的彭順,他曾經執導的《見鬼》《鬼域》等電影都斬獲不俗的口碑和票房。從依靠化妝、聲效及劇情設計嚇唬某人到動輒上千人共同參與的戰爭電影,彭順算得上“棄文從武”,第一次執導戰爭史詩大片了。而這一次,彭導在恐怖片裏練就的一身挖掘人性最深處祕密以打動觀衆的本領被恰到好處的運用到《我的戰爭》中,奉獻一部“非典型性”戰爭電影。那些炮火連天的大場面是最讚的視覺陪襯,那一抹戰地裏的愛情是最溫暖的亮色,而屍橫遍野的戰爭恐怖纔是最直接的震懾。

影片並沒有刻意調動觀衆的情緒,但彭順導演矯情救贖的緊張氛圍營造和手法,卻很好的讓觀衆融入到影片中,跟着情緒走下去。孟三夏帶領着文工團躲在戰壕裏,卻無意中摸到地雷,炮火在外面不斷噴勇着,而狹小空間裏的恐怖感纔來的更真實。而“李老爹”與敵人同歸於盡那場戲,那段清唱出來的戲曲調子伴隨着英雄和炮火,讓很多人崩掉了淚腺。

這的確是一部不一樣的“戰爭史詩”~很多人看完《我的戰爭》,都說“燃”!不問歷史,只爲那種時代的精神!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9

《我的戰爭》是中影集團爲紀念朝鮮戰爭65週年的獻禮影片,預計成爲2016年投資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國產戰爭片。朝鮮戰爭是老一輩人的共同記憶,尊重歷史,回憶往昔。《我的戰爭》以還原歷史原型的真實性再現朝鮮戰爭,力求達到觀影者身臨其境的效果。在感受影片震撼效果的同時,銘記重要的歷史事件對當代年輕人有着重要的教育意義。

這是一個發生在抗美援朝時期的朝鮮戰爭戰場上的感人故事。中國人民志願軍某編隊九連的戰士們用慘烈的犧牲換取了戰爭最後的勝利。

影片講述一羣中國年輕士兵與文工隊美女俊男,爲了抗美援朝而離鄉背井,前往戰火連連的朝鮮執行任務,在冰天雪地中和美軍作戰。孫北川(隊長)和張洛東(司號員)情同手足。兩人都喜歡孟三夏。不過洛東把愛藏在心中,表面上只把三夏當姐。一開始北川和三夏常常爭鋒相對,後來大家在戰場中一起共患難而成爲戀人。

中方以炮彈、手榴彈、炸藥包和美軍作戰。美軍還出動坦克車。中方在抗美戰爭中,犧牲了許多士兵。有許多觸目心驚與血肉橫飛的戰爭過程。

感情戲方面,有讓人感動的父子情(李順良與張洛東)、還有經歷生死的愛情(劉詩文與王文珺)、有一生糾結並留下永久遺憾的父女情(田義舟與文珺)、還有爲戰友犧牲的兄弟情以及孫北川與孟三夏的一段相知相惜的愛情。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10

中秋節這天,南京受颱風影響,從早到晚下一直雨,而且越下越大,但這並沒有阻擋我要去的一個地方,那就是盧米埃南京弘陽廣場影城。

說起看電影,那還要追溯到秋天的一天,在上海出差的我,獨自一人閒暇之時,到曹楊電影院看了一場由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電影《世貿中心》,電影描寫了911恐怖襲擊中紐約消防局的消防隊員參加世貿中心救援的故事,是一部在災難片中宣揚美國人性和價值觀,宣揚英雄主義的影片,和《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真實的謊言》歷來的美國大片一樣,影片推崇的是美國式的愛國主義和英雄情結,當時我懵懵懂懂的想,中國歷史上在抵禦倭寇的戰爭中,在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戰爭中,也有那麼多英雄,怎麼現在的銀幕上出現的都是“美國英雄”。

這就是我時隔幾年後,今天特地走出家門,冒雨走進影城觀影的原因,因爲今天有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我的戰爭》全國首映,因爲這部電影的宣傳片在網上引起爭議,因爲我十年沒有看電影了。

因爲知識儲備有限,由於掌握的資源和信息量的匱乏,我是不擅長寫專業性影評的,充其量寫這篇小文只能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抒發一下自己的觀影感受。

近年來,在追求商業利益的電影市場,在追逐票房第一目標的競爭中,國產電影觀衆和票房經常不敵美國大片,這種現狀已持續多年。看《我的戰爭》我是有了思想準備的,不爲觀衆的多少動搖我的觀影決心,也不會因爭議紛亂影響我的觀影心情。

《我的戰爭》和以往的戰爭片一樣,戰爭場面拍的氣勢恢宏巨大,但我覺得現在的戰爭片畫面音效更加逼真,戰爭場面更加震撼、慘烈,可見如今的電影拍攝技術藉助於電腦特技已經日新月異了。

影片從志願軍九連和文工隊入朝參戰前的火車站相遇拉開序幕,先後設置了江面大橋遇襲、五義亭阻擊攻堅戰、小鎮排雷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等劇情,通過一批血性軍人,熱血青年入朝參戰,在一場場槍林彈雨戰鬥中生死與共的經歷,演繹了戰火紛飛中的兄弟情、父子情、父女情、戀人情,謳歌了人生角色的昇華和生命在殘酷戰爭中的蛻變,演繹了一個又一個戰地英雄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場戰鬥中,都有志願軍戰士前仆後繼壯烈犧牲:五義亭峽谷爲炸燬美軍坦克犧牲的大斧子、小鎮突圍中掩護戰友犧牲的老爹和王文珺、537高地爭奪戰犧牲的老梆子、連長孫北川,還有在江面大橋遇襲、小鎮突圍、537高地爭奪戰中倒下去的沒有名字的志願軍戰士。還有那些在戰鬥中血肉模糊的戰士,那些在戰地救護中疼痛無比的傷員,那些雖傷殘但活着回來的勇士,哪一個不是最可愛的人,哪一個不是共和國的英雄!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爲正義而戰是神聖的,國家的英雄是可敬的。全世界各國都以不同的藝術形式歌頌爲國家爲民族或獻身或活着的英雄,每個國家都有或活着或犧牲的英雄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愛戴。美國大片中更是不斷向全世界推崇他們在二戰、朝鮮戰爭中的英雄,不斷推崇在災難來臨之時充滿人性光輝的英雄,不斷推銷輸出他們的價值觀,我們的電影觀衆並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也沒有感到奇怪和詫異。因爲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有他們國家的榮譽和驕傲,他們民族的尊嚴和自豪,他們崇拜英雄情結。縱觀各國數不清的無名烈士紀念碑,無名英雄墓,無不彰顯崇尚英雄的國家意志和人民意志,這些國家的人們並沒有過多議論所在國家參與或發動戰爭的正義與否。新中國成立之初,共和國的締造者在北京建造了雄偉高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是共產黨執政後奠基的,但看看紀念碑後面的碑文就知道紀念碑不只是紀念緬懷共產黨的英雄。

我一直覺得不可理解的是,各國都在歌頌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英雄,也沒有人過多追問英雄產生的那場戰爭正義與否,不知道《我的戰爭》與別的戰爭有多大區別,爲什麼對《我的戰爭》這麼敏感。

說實在,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戰爭的殘酷,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生命的脆弱,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和平的寶貴,只有經過戰爭纔會厭惡戰爭。全世界各國都不想捲入戰爭,各國人民都不願意置身戰爭,但發動戰爭是國家行爲,是統治者的意志,人民只能被迫參與戰爭,所以,正義和非正義戰爭不是哪個人書寫的,而是由歷史定論的,看待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必須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不能割裂,也不能偷樑換柱,不能把戰爭和戰爭中的英雄等同而論。記得當年有句經典的話說過,什麼階級說什麼話。因此,我認爲評論戰爭所持的立場決定了對戰爭歷史的態度和戰爭背景的審視。

《我的戰爭》這部影片和衆多的以戰爭爲題材的中外影片並無多少不同,之所以引發爭議不是戰爭片本身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影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放在當今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的垮塌,各種思潮氾濫,意識形態領域依然尖銳的鬥爭,改變中國顏色的暗流涌動,推波助瀾的背景下,這樣理解這場因影片和宣傳片引發的爭議我認爲就不奇怪了。

影片《我的戰爭》最後,在537高地爭奪戰中身負重傷的孫北川和張洛東躺在陣地上有句經典臺詞對話:張洛東問連長孫北川“我們現在所做的事,以後的人是不是還會記得”,孫北川回答道:“會記得的”。聽了這樣的話,我感動的眼淚流了下來,時隔數十年,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我們能忘記這些用血肉之軀換來幾十年和平的英雄嗎?我們還記得這些英雄嗎?我們還在喋喋不休的爲影片名稱爭論嗎?

影片《我的戰爭》和影片《英雄兒女》都取材於巴金先生的作品《團圓》,都是以戰爭爲大背景的英雄頌歌。我覺得,有民族尊嚴和民族精神的人,有英雄情結的人,不要再分“左粉”“右粉”了。讓我們在尊敬各國英雄的同時,首先尊敬自己國家的英雄!不要忘記“我的戰爭”中我們的英雄!

向爲國家和民族尊嚴而戰的英雄致敬!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11

今天晚上電影頻道,剛看了《我的戰爭》,未看完就不想看了,覺得拍得嚴重脫離實際,不遵重歷史,不吐不快。

一是入朝遇襲。也不知這是哪一年入朝,看武器裝備應該是三次戰役以後了,遇到美軍空襲很正常,但奇怪的是軍列居然開到了美軍陣地前,除了飛機還有美軍的機槍和大炮。得出的結論居然是美軍不好打,有點害怕的感覺。這還是我們英勇的志願軍戰士嗎?

二是戰鬥部隊居然和女文工團走在了一起,嚴重脫離實際。前三次戰役,志願軍部隊連續行軍連續戰鬥,一直打過三八線,部隊疲勞不堪,哪來的文工團,文工團能跟上戰鬥部隊?

三是上級命令阻敵南逃。全連進入陣地,兩面阻擊,炸燬美軍一輛坦克後,看見基他坦克上來了,連長居然叫全連放棄陣地撤退,哪有一點志願軍的英雄氣慨。

四是轟炸岩石阻敵坦克後,美軍的後續部隊不見了,難道逃跑的美軍只有幾輛坦克,志願軍不是築固陣地,準備迎擊美軍,居然全連跑到溝裏歡呼勝利。難道不怕美軍的飛機炸彈。

五是連長喝了酒說要親女文工隊員。朝鮮戰場冰天雪地,一把炒麪一把雪,很多戰士在半飢餓中戰鬥,長期吃不到蔬菜,很多戰士得了夜盲症,哪來的酒喝,哪來的精力談情說愛。

看到這裏實在是不想看了,莊嚴的保家衛國戰爭拍得如此荒唐,如何面對犧牲在朝鮮的近二十萬英魂。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12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們志願軍參加的抗美援朝戰爭,其中情節所展現出人民志願軍的頑強、無畏和英勇的精神無時無刻不教育着我。戰爭的確是特別的慘烈,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沒有可能能體會到那種殘酷,它就像是黑洞一樣,強大的引力只會將你拖進無情黑暗的漩渦,沒有任何的片刻思考和猶豫寡斷。事實上,當你被捲入其中時,已經不可能逃脫了,你能選擇的早已在出徵前就已經做出了抉擇,既然走上了抗敵衛國的道路,那就無悔於青春和生命。

悲傷總是和美好聯繫起來的,戰爭同樣如此,與之對應的是愛情。看過電影后,我想爲什麼戰爭總是伴隨着愛情呢?我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1、戰爭是殘酷的,愛情是美好的,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和反差,只有這樣才能產生震撼人心的情節,這也是一個很平常的電影情節的處理手法。

2、戰爭帶給人是絕望,無限的死循環,一眼就可以看到頭的結果和即將到頭的悲哀,而愛情給人以希望,憧憬,未來和美好,無限的生機活力,望眼欲穿都看不到頭,看不到的結果。事實上,這一點對比在最終的結果上是一致的,結果都是沒有結果。

3、事物本身是多面的,有好的一面,就有不好的一面,有善良的一面,就有殘忍的一面,有幸福的一面,就有悲慘的一面,而戰爭和愛情就是當時歷史環境下的兩面。事物本身也是殘酷的,在當時的背景下,愛情就像是佛說的塵一樣,本來就是沒有的,一切都內心都是不存在的,唯有生死之念。

4、人生無時無刻不在做着選擇,每個選擇對應的下一個選擇又是千差萬別的,當我們自己真正站在生死的十字路口時,我們會想些什麼呢?即使是想了好的,那又有什麼用呢?所以,塵歸塵,土歸土!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13

自從西方殖民者依靠近代工業文明的成果全面侵入東方以來,反侵略、追求民族獨立一直是整個東亞的主旋律,這其中除了日本迅速轉身投向西方侵略者併成爲其中的一員之外,所有的東亞民族都不得不依靠簡陋的武器來與敵人殊死搏鬥。藉助於兩次世界大戰及之後的國內戰爭,中國終於擺脫了半殖民地的處境,然而迅速形成的東西方陣營鬥爭又使中國不得不直面來自於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壓力。

朝鮮戰爭的影響是宏觀而又深遠的,然而承載具體戰爭的卻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生命。正如那首志願軍軍歌所唱的那樣,這羣年輕的戰士是喊着響亮的口號雄糾糾氣昂昂的跨過鴨綠江,對於戰爭他們無所畏懼。一個民族新生後的自信與勇氣全部集中在他們身上,在他們的眼裏這是一場關於民族與自己的義戰。背後是整個國家的支撐,他們第一次作爲主人公而踏上異國的土地征戰。

這是一羣豪邁的人,他們的樂觀來自於戰爭的正義性。儘管武器遠遠劣於對方,但他們卻擁有必勝的氣勢。在五義亭阻擊戰中,面對敵人的坦克,他們硬是用生命作爲爆炸物來硬生生掀翻對手。事實上,美軍也都是參加完二戰的百戰精兵,然而就是這樣一羣強硬的敵人最終也徒喚奈何。老爹李順良(黃志良飾演)在臨犧牲前用嘶啞的聲音唱出的《穆桂英掛帥》可以說是他們共同的心聲,那就是寧可血灑疆場也要保家衛國。

與以往表現的鐵血戰士不同,《我的戰爭》中的志願軍戰士雖然仍舊充滿了血染風采,但卻也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孫北川(劉燁飾演)從一見面就對文工團隊長孟三夏(王珞丹飾演)充滿好感,並且對她發起熱烈的追求。粗獷的戰鬥風格與細膩的感情線索共同構成了英雄人物的內心世界,前者是後者的外觀,而後者又是前者的內因。李順良與張洛東(楊寧飾演)的父子之情同樣讓人動容,他們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在戰爭中結成的這種情誼卻比血緣更親。戰爭帶來了傷害與殺戮,但也洗滌了懦弱與恐懼,王文(葉青飾演)的犧牲讓劉詩文(王龍華飾演)真正擺脫了內心的恐懼,用鮮血證明了自己的勇氣。

或許我們無法敘述更多的戰爭細節,但他們在戰爭中所表現出的情誼卻是這場戰爭中真正的勝利之魂,只要有這真情在,他們就是永遠也打不垮的鐵軍。

中國經歷了世間滄桑,踏平了天下的道路,但幸運的是,中國在這場黑暗的戰爭當中“脫穎而出,”打造出了一片天地。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14

近期,我觀看了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我的戰爭》。這部影片震撼了我幼小的心靈,使我對戰爭有了更深的認識。

本片以文工隊和志願軍在火車上相遇拉開序幕,影片隨後描述了江面大橋遇襲,五義亭阻擊攻堅戰、小鎮排雷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的事件。在這些事件中,讓我體會到戰爭的無奈和殘酷;體會到志願軍們保家衛國的雄偉志向和捨己爲人的精神;體會到槍林彈雨中經歷生死磨練的友情、愛情、親情。戰爭的勝利是先烈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斧頭、王文珺、老爹、九連連長孫北川,還有許許多多的戰士們,是這些不畏犧牲的革命戰士用生命換來了勝利、換來了和平。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戰士——斧頭。當時,情況危機,侵略者開着坦克,扛着重武器想要越過五義亭,而另一方面火力不足、兵力不足的志願軍們看着同伴一個一個的倒下,志願軍們焦急萬分。在這緊急關頭,只有炸掉坦克才行,但同志們都被敵人的火力壓制在戰壕裏,此時,被敵人炮火轟炸後奄奄一息的斧頭,奮不顧身爬到敵人坦克下,用盡最後的力氣拉響炸藥。隨着“轟隆”一聲,斧頭犧牲了,但他阻止了敵人的侵略,避免了戰友的更大傷亡。斧頭這種捨己爲人、爲國捐軀的精神令我們感動,他和許多戰士一樣,是祖國的驕傲。

今天的日子,我們是多麼幸福,我們遠離戰爭,生活在優越、和平的環境下,但我們要銘記歷史,記住戰爭、記住先烈們,只有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只有我們熱愛和平,才能使我們的國家穩定、人民幸福。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15

以否認影片《我的戰爭》在戰爭場面上下了不少功夫。可惜的是劇中情節難讓人動容,好的場景也乏善可陳,一味戰火渲染,劇情的散亂,而人性的蒼白,使電影變的膚淺平庸,難比肩他國戰爭經典。電影敘事時與史料相悖。如歷史上的第一戰役是中國軍隊悄悄入朝,神不知鬼不覺,運動中小遭遇戰。到第二戰役開打,美國人都不相信有中國正規軍隊進入。影片首部大戲,就呈現首批入朝參戰的列車就遇有美機狂轟濫炸,大部隊重武器阻擊的江面大橋遭遇戰。如在時間節點調整一下更符合歷史。影片呈現的中國軍隊進攻時的“人海”,猶如韓國的《太極旗飄揚》場景,戰士地成批成批倒下。海外媒體常指責中國軍隊人海戰術,漠視生命,這樣情節易授人口實。戰爭與愛情總是影片中不變的元素,用連長遇女老鄉酒後失態引發感情戲似乎有情節略顯粗糙,沒法打動人。優秀的戰爭片,一定要有愛情戲嗎?《拯救大兵瑞恩》沒有男女感情線。《太極旗飄揚》裏那個男一號有一個未婚妻,沒出現在戰場景中。這兩部片子的情節一氣呵成,更爲流暢。

所謂準備,是研究戰爭,研究戰爭中具體的人。那些經驗不可能親歷了,只能通過第二手、第N手的資料去分析,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心力投入。我沒有這個條件,必須馬上動手。能夠依賴的只有自己的人生經驗和世界觀了,我的從軍經歷和所受的教育提供了潛在的幫助,我的侷限性恰恰也在這裏,但是這並不妨礙我的真誠。我感到最不可思議的,是志願軍官兵一致的慷慨赴死的氣勢,這種罕見狀態震驚了全世界,至今仍有巨大影響。在100多年來的屈辱史中,這是民族氣質的一次逆轉和爆發。我想尋找答案,但是我不可能通過一個倉促寫就的劇本達到這個目的。我會繼續尋找。我設計了孫北川這個人物,他是農民子弟,在炮火中還惦記着以後回老家種地;我還設計了孟三夏等文藝女兵,武中有文,顯現了與農民的現實主義相對應的小知識分子的浪漫主義。構思劇本時,恰逢各類選秀節目盛行,我就忍不住想,這些靚男美女如果生在當年,競賽選拔志願軍文藝兵會是怎樣的場面?我甚至設想了1950年兩個文藝青年在上海蔘加徵兵面試的情節,沒有用上而已。時代不同,偶像不同,有些慷慨悲歌之志或許可以被貶低,卻是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16

反映朝鮮戰爭的中國影視作品,近幾十年較少,但在今年出了三八線,我的戰爭等數部作品。9月15日上映了電影《我的戰爭》,網絡上據說口碑上一片叫好,票房也一片飄紅。懷着對先烈的景仰和對朝鮮戰爭的憧憬,我趕了下時髦,看了這部電影。我寫了這篇影評,以饗大家。

從小我是個軍事迷,大約男孩子們都有這個興趣。這次由香港導演彭順首次執導這部國產大片。在心目中有種想像應該是與有着以前不同的風格。中國老一輩導演秉承前蘇聯的導演方法,或多或少都有些模仿的痕跡。很典型的是着重反映領導在戰爭中的中心地位。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個人崇拜多多少少都會在電影中表現出來。這些電影很多人都看過。

時間跨進到了現今,歐美戰爭電影的進口給了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它們的中心人物總是普通士兵在戰場中的艱辛犧牲,而他們上級卻又常常表現出在某種程度上的無能。區別太大了。

朝鮮戰爭爆發的背景在這裏不贅述了。這部電影只是講述了一支志願軍部隊在朝鮮戰場的作戰情況。以筆者個人喜好,看戰爭大片不願有過多的情感戲,戰爭就是戰爭。而這部電影恰恰就把文戲作爲了一個重點,佔了幾乎一半的篇幅。類似於《狂怒》的糖葫蘆結構,也許是爲了吸引女性注意力。但顯得不倫不類。這一點我相信大多數戰爭片愛好者不會苟同。

戰爭片的好看就於情節和細節的處理。難度和殘酷是一波接一波的高潮,戰鬥方法不能一成不變,而要因地制宜,處理不同的困難,電影中的志願軍戰士卻是一味的衝鋒,一成不變的打法,當了敵人的活靶子。可能導演要突出志願軍戰士的勇猛和堅強,堅韌不拔,勇於犧牲,但這與二戰時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全體玉碎,自殺性衝鋒有何兩樣。另外有個細節值得玩味,根據史料,由於美軍的火力和空中優勢,志願軍的武器與美軍差距巨大。志願軍的進攻往往會選擇在夜晚,避免與美軍在白天戰鬥,這樣美軍的空中優勢無法發揮,而且美軍不擅長夜間戰鬥,會大大削弱美軍的戰鬥能力。電影《我的戰爭》卻把最後一場攻堅戰選擇在白天,這是違反當時的戰爭常識的。還有一點戰士投擲手榴彈,手榴彈只要一出手,就會驟然爆炸,沒有一點延遲時間。可見導演和編劇並沒有認真的去請教軍事專家。也沒有認真去研究敵方的戰鬥狀況,電影的可信度是很低的。作爲一個主旋律電影細節的探討應該是嚴肅認真的,但畢竟是一部電影。這些細節只要劇情處理的好,我想觀衆都是可以容忍的。

而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大量使用手持攝影機,近距離拍攝,鏡頭晃來晃去。第一視角在玩戰爭遊戲時,可以做到玩家深入其境,大呼過癮,但作爲一部電影,這將嚴重導致觀衆在看戰鬥場面時發生眩暈,頭昏眼花,天旋地轉。無法集中注意力。大大打擊了觀衆的觀影積極性。完全破壞了暴力美學,慘不忍睹。唯一感到欣慰的只有音響效果一流,戰爭戲完全沒有拍好。也許是導演想拿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攝影方法,讓觀衆有一個全新的感受。但這對觀衆的要求相當苛刻。觀賞性和娛樂性消耗殆盡。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優點,有些部分特別打動人,例如戰士飛身去救連長。連長中彈後倒地,好象睡着了,觀衆都希望連長能活着回國,他卻沒有能回來。還有戰士上戰場與女友,護士的告別等等。就不多說了。真不知道網上評價如此之好的文章是從何而來,作者到底看了這部電影沒有?或許是一種宣傳手段。

從演員來看劉燁的表演也是大失水準,作爲第九連的連長,只空喊了幾句口號,激勵戰士奮勇殺敵。並沒有表現出一個基層指揮應有的豐富戰鬥經驗,足智多謀的策劃。與“三八線”電視劇中的連長無法相比,相反文戲,感情戲卻很出彩。總體來看《我的戰爭》是一部失敗的作品。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17

我要說的也不是影片反映的保家衛國、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中學畢業後就不再概括中心思想了。我也不懂電影藝術,看電影純屬消閒,本文純屬瞎扯。

一部視覺戰爭大片

這是一部視覺戰爭大片,戰爭場面雖然不能跟二十多年前的《雷霆救兵》恢宏與慘烈相比,但四場戰鬥也是挺殘酷的,氣勢與拍攝手法絕非充斥熒屏的腦殘抗日神劇可比。毫無疑問,無論演員陣容,還是戰爭場面的聲、光、影,本片完全夠得上國產大片的水準。我看的是IMAX,很爽!

本片由香港人彭順執導,與動作片大師徐克導演的《智取威虎山》相比,雖然有幾個鏡頭依稀能看到徐克的影子,但顯然不是徐克瀟灑飄逸的武俠美學風格。相對而言,我更喜歡《智》劇的風格。

國產片仍然不擅長講故事

國產大片從《英雄》、《十面埋伏》、《夜宴》和《無極》等開始,攝影技巧、場景設計達到了國際大片的高度,但故事情節卻蒼白無力,更不必說思想深度了。

本片編劇是大名鼎鼎的劉恆,但故事也講得不算好,幾個主要組成部分之間前後脫節,故事性不強。

軍列入朝後在大橋上遭遇美軍空襲,美機輪番投彈、掃射,旁邊懸崖上暗堡裏的機關槍又響了起來,士兵們像割草一樣被放倒,還沒走上戰場就捱了一悶棍。我腦中馬上出現《兵臨城下》中新入伍的蘇軍士兵在碼頭上遭遇德軍突襲的慘景,當然了,《兵》劇的場面要血腥、殘酷得多。

部分細節經不起推敲

軍列入朝遭遇空襲很正常,美軍確實掌握了朝鮮戰爭的制空權,但大橋旁邊的懸崖上出現聯合國軍暗堡就太了。一次戰役是我軍祕密入朝後突襲聯合國軍,二次戰役後聯合國軍已退回三八線附近,美軍可以空襲我軍後方和補給線,但怎麼可能在火車暢通的我軍後方鐵路線築起暗堡伏擊我軍列呢?

第三場戰鬥是孫北川率領九連進佔聯合國軍撤退後的小鎮中伏被圍,但不可思議的是孟三夏的文工隊居然與九連一起進入該鎮。雖然我不瞭解志願軍的建制,不清楚哪一級別的部隊纔有文工隊,但文工隊不屬戰鬥序列,怎麼可能跟着尖刀連進入最前線呢?爲了表現孫北川英雄救美幫孟三夏排雷這一情節,連常識也不要了。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18

《我的戰爭》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了一羣平凡又偉大的年輕人爲了保衛國家毅然決然遠赴他鄉,在殘酷的戰場上所發生的那些關於愛情、友情、親情的傳奇故事。

該片以孫北川爲主角,他帶領的九連是志願軍中的一支勇猛的隊伍。在趕赴戰場的火車上,他與幹練又耿直的文工團團長孟三夏相遇,身爲同鄉的兩人由鬥嘴開始產生交集,孫北川對孟三夏一見鍾情,而孟三夏則看不上這位"大老粗"。然而,孫北川沒有多少時間用來追女孩,他帶領着自己九連的弟兄沿途作戰,在火車上躲過了美軍的空襲,在五義亭追擊美軍的坦克部隊,誤入美軍地雷陣陷阱之後又要與兄弟們拼死突圍,最後還要領着兄弟們完成攻下537高地的任務。孫北川用行動證明自己是個可靠的男人、勇猛的戰士。孟三夏對孫北川的感情也產生了變化。

小人物刻畫溫情場面

整部電影中兒女情長的'元素所佔比重不多,但能起到讓孫北川的形象更爲立體的作用。他追女孩子的招式都是直截了當地說"想和孟三夏親嘴",這種看似直接的對白,劉燁卻還能將其演繹出可愛又率真的感覺。值得一提的是,與以往的國產戰爭片不同,《我的戰爭》從小人物的出發,重點沒有描繪朝鮮戰爭的宏大和歷史意義,而是放在了一個個鮮活的戰士身上。大膽的再現了在戰爭這臺絞肉機中生命的渺小,又在殘酷的戰爭中昇華了最真實的人性,着實讓人久久不能平復。

真實場景展現血性精神

對於影片中的戰爭戲份,着重凸顯了場面的真實性和殘酷性,許多觀衆表示"如同置身於戰場"、"炸彈似乎爆炸在身旁"、"第一次這麼深入瞭解抗美援朝戰場",而對於影片戰爭戲之外,更多人表示"戰爭太殘酷"、"慶幸自己活在和平時代"、"影片中殘酷的戰場上卻看到了人性的光輝",更是有許多人在觀影后,被影片所感染淚眼朦朧。並且在表現戰爭殘酷性的基礎上,影片注重刻畫中國軍魂,展現了中國軍人能打勝仗和保家衛國的血性精神。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19

這兩天《我的戰爭》朋友圈熱議,有很多評價用盡褒獎之詞,今天帶着激動的心情去電影院感受了一下,客觀打分6分(因爲我媳婦都看睡着了,從6.5下調至6分)。

必須要說,我是懷着對那段歷史無上的敬畏和對“最可愛的人”無比崇敬的心情走進電影院的,以下說的,只是電影的事兒。

整部電影鏡頭感太強烈了,以至於讓我感覺導演在這方面投入了過多的精力和心思,更像是一部攝影作品展,而非戰爭題材影片。光影運用在倉庫排雷那一幕體現的比較集中,將緊張氣氛揉進被光照亮的半張臉,令我印象深刻,如果沒有那麼多臺詞就更好了。第一人稱持槍視角和槍的視角多次運用,晃動的鏡頭伴隨着彈殼的飛出和戰士的倒下,給人比較強的視覺衝擊。這在最後537高地一戰尤爲突出。在清理戰壕那一幕,從槍的視角聽連長粗重的呼吸聲,強烈的鏡頭感直接把我帶回了《兄弟連》第二集溫特斯清理炮陣地那幕(我對這部作品評價很高)。而戰役尾聲張洛東揹着連長一起突出重圍那一幕,又把我帶回了《風語者》(對這部評價一般)凱奇揹着納瓦霍人那幕。當然,如果沒有那麼多臺詞就更像了。還有很多特寫鏡頭過於考究,很容易讓觀衆齣戲,難以全身心投入影片本身。比如影片結尾給孟三夏的特寫,彩片飛落劃過女主的高光的臉龐,讓人感覺導演是想通過極致唯美的畫面來與殘酷的戰爭形成激烈的反差?問題是畫面太美,以致於相比之下影片中的“戰爭”卻沒有那麼的殘酷了,這就很尷尬。

爲什麼影片中的戰爭沒有感覺那麼殘酷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首先,我認爲是女人戲處理的非常拖泥帶水。中國導演不喜歡讓女人遠離戰爭,總要把愛情摻和進來,而往往又不能很細膩和內斂地處理感情戲份,結果就是讓整部影片的節奏被撕裂,給人明顯的段落感。彷彿情感戲墨跡一會就預示着接下來就要有一段戰爭戲了,戰爭戲一結束,就知道女主人公又要出來了似的(即使可能不是這樣)。其次,朝鮮戰爭獨特性缺失。我總感覺,如果把美軍裝備和制服換掉,整部影片就完全可以說是在表現另外一場戰爭,比如解放戰爭或者對越反擊戰。從影片開頭入朝列車遭遇美軍空襲一幕可以明顯感受到這一點。剛剛入朝的戰士,之前經歷的是解放戰爭,他們對美軍的聯合作戰體系並沒有直觀認識,而他們跳下火車沒有絲毫遲疑,在缺乏對空火力支援的情況下,就能篤定朝堅固工事後的美軍發起衝鋒,我認爲這不客觀。戰士是人,不是機器,他們會害怕,即使是老兵,也沒經歷過美軍傾瀉的彈雨和密集的炮火,更別提隨叫隨到的空中支援和從天而降的凝固汽油彈。當然,這是國產戰爭電影的通病,中國軍人不會害怕,這個問題就不說了。爲了體現抗美援朝的獨特性,可以考慮加入朝鮮人民軍的橋段,或者加入一些阿瑪尼頭頂物資支援前線的鏡頭,他們真實存在於那段歷史。更可以把“滾動的原木”(不好描述,請自行百度)和“冰雕連”(志願軍戰士俯臥在攝氏零下40度的陣地上,手握鋼槍、手榴彈,保持着整齊的戰鬥隊形和戰鬥姿態,成建制被凍死的壯烈場面,彷彿是躍然而起的“冰雕”羣像)搬上銀幕,那將是多麼可歌可泣的畫面,讓觀衆知道他們爲什麼是“最可愛的人”。再次,老派國產戰爭片烙印濃重,臺詞過多導致戰爭殘酷性稀釋。很難相信這是一部由香港商業片導演拍出來的電影,反而更像是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那種感覺(別以爲我看不起老電影,相反,我看着董存瑞和地道戰長大,抗美援朝我更能接受《英雄兒女》,因爲它很純粹)。臺詞長篇大套,很多情景讓人感覺有些刻意想要觸動觀衆內心柔軟的部分,結果卻適得其反。年輕人不喜歡看中槍後說一些矯情的話(何況是說起來沒完,彷彿整個戰事都因爲一個人的犧牲而停滯了),如果主人公在衝鋒的路上中彈,沒有被人注意而沉重、孤獨地倒下,我想一個慢鏡頭特寫就足夠“拿”住觀衆,這樣處理悲情、合理,而且真實。

總結一下就是,《我的戰爭》畫面考究卻沒有很好地體現戰爭的殘酷。當然,依然可以說這是一部不錯的國產戰爭題材影片,雖然還是達不到韓美那種用色調就能傳達信息的拍攝水平,但看到差距,拍出自己的風格就很好了。

最後吐槽一下,老爹帶着文工團轉移那一幕,小分隊被河堤上埋伏的美軍長時間火力壓制,以致多人受傷,文珺犧牲,結果過了很久,他們把之前發給每個人的“光榮彈”拿出來了,大喊一句“跟他們拼了”之後,一起把手榴彈擲出,擊斃擊傷美軍無數。那麼我想問兩個問題。

第一,如果拿出光榮彈不是要和敵人同歸於盡,而是扔出去,那麼爲什麼要喊“跟他們拼了,決不能讓他們活捉我們”?

第二,如果光榮彈是要扔出去的,那爲什麼不在最開始收到壓制的時候就扔出去,非要等有人受傷犧牲呢?哈哈,原諒我吧,吹毛求疵啊。對了,最後的最後,我強烈建議把那個港臺腔用其他配音換掉,從東北入朝的,結果一股臺北味兒,總讓人跳戲!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20

九月十八日,北京一雨成秋。

85年前“九一八事變”留下的慘痛歷史記憶依舊清晰,天作淚,人悲慼。此前一天,北京市防空警報試鳴聲縈繞耳畔,更是刺痛國人心頭。

比緬懷更痛是所謂“公知”對民族血性的抹殺。

三天前,就在“天宮二號”攬星月、撼天闕的中秋之夜,一部講述抗美援朝、反映民族血性的電影《我的戰爭》,在一些網民的口水中上映了,莫名地遭遇了許多“差評”。

歷史是最好的現實。85年前,30萬東北軍在蔣介石一紙“不抵抗”的命令下默然離開故土,留下無盡的悔恨悲憤、國慟民傷。

“中日實力懸殊太大”“日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抵抗就會亡國”……當年那些甚囂塵上、世故精明的叫嚷,與今日網絡上喧囂着的“抗美援朝和事實、價值完全違背”“冷戰思維的影片必須下線”等“高論”何其相似。

一場浸潤着民族血性的“立國之戰”被肆意歪曲,一段鐫刻着無數英靈的衛國曆史被消解。沒有敬畏,何談嚮往?

忘不了影片中“老爹”爲保護女兵和“兒子”在最後時刻哼唱豫劇與敵同歸於盡的那一瞬間;忘不了勝利的列車駛來,孟三夏卻等不到自己愛人的最後一幕;忘不了孫北川在最後衝鋒前面對全連僅存30多人發出“還有不有種?!”的那聲高呼……

“有種”,這個詞已經很久沒有聽到了!寶劍無鋒,淪作飾品;男兒無種,一衆烏合。當下中國,網絡上充斥着對歷史文化、先輩英雄的顯擺質疑,抒發着對職場厚黑、美食養生的警句格言,沉淪着對快男超女、選秀相親的溫柔情水。但凡出點事,網上“不哭”“挺住”的聲浪不絕於耳。不禁在想,當年大漢男人那股血性都去哪了?

從先古聖賢的“雖千萬人吾獨往矣”到西漢陳湯的“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從趙登禹大刀隊的“丈夫許國,不必相送”到川軍死字旗的“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從吉鴻昌“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以詩明志到楊靖宇“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的凜然質問,朗朗乾坤,華夏漢子們的氣魄光昭日月。

猶記得,《後漢書耿m列傳》中,數萬匈奴鐵騎圍困金蒲孤城數年,也未能將區區幾百漢軍擊敗。最後耿m率軍返回玉門關僅存13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恭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衆,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爲井,煮弩爲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爲大漢恥!”

不爲大漢恥!五個大字,今人動容。

猶記得,金一南先生在《苦難輝煌》中寫到,80年前長征路上的那羣衣衫襤褸的少年,他們以自己幼稚但不乏熱血的氣節去探知歷史的深度和寬度。無一人老態龍鍾,無一人德高望重。那是一個年紀輕輕就幹大事、年紀輕輕就丟性命的時代。

青春年少,熱血氣概,後世驚歎。

猶記得,過去,西方國家阻止我們加入國際空間探索計劃,今天,我們造出了“天宮”;過去,西方隨時掐斷我們的GPS,今天,我們搞出了北斗導航;過去,西方對我們封鎖高鐵技術,今天,我們成了地球上高鐵技術最發達的國家。

時代歌者,不畏艱辛,寰球矚目。

一個個風華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羣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後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蠅蠅苟苟的悽怨靈魂。“九一八事變”之時,東北軍“三十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血火戰爭似乎與他們無關。倏忽二十載之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那場戰爭切切實實就是“我的戰爭”。國家存亡之際,激昂在每一個志願軍戰士胸膛裏的民族血性,就像天際的光照,以一己之心力,使整個華夏走向光明!

如今,對抗歷史虛無主義逆潮變成了另一場興亡攸關的戰爭。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多一點血性,多一絲情懷,多一念擔當,又怎會讓張目的歪理挑戰良知的底線,讓歷史的沉渣泛起滔天的濁浪?光明前進一分,黑暗便後退一分。

面對精神沉淪,唯獨血性,方可救贖。

蒼山似海,殘陽如血。當敵人越來越近,孫北川帶着最後的老兵大喊着跳出戰壕……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21

《我的戰爭》講述了一羣平凡而又偉大的年輕人,爲保家衛國毅然決然遠赴他鄉,在殘酷的戰場上經歷生死考驗的感人故事。影片體現了中華兒女前赴後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作爲男主角,劉燁在片場沒少被炸,對此他笑着說,“導演炸得挺開心,我們就真的很危險!”演員王龍華更自曝手曾被炸傷,血流不止。劉燁說也正是拍攝中的這種危險,讓他更加佩服當年浴血奮戰的英雄們,“《我的戰爭》的片場佈置得很真實,給我一種我就在戰場的錯覺,那種感覺其實挺嚇人的。在戰場上,可能一個冷槍、一個地雷,你就犧牲了,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那時候人們的勇氣,很了不起!”

雖然影片八成以上都在“打打打”,但穿插其中的戰地情還是值得一說。劉燁飾演的九連連長孫北川喜歡上王珞丹飾演的文工團隊長孟三夏,但他是個粗人,情話不懂說情書不會寫,喝醉了酒就嚷嚷“要親人家嘴兒”。行爲雖然很糙,但感情卻十分深沉。片中,他一邊爲壓到地雷的王珞丹排雷一邊說着道歉的話分散其注意力的一幕,着實令人感動;而他在最後一戰前將存下的錢和老家地址交給王珞丹時,那種託付生死的感情也頗爲動人。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22

戰爭與愛情,是電影中亙古不變的兩個重要元素。也許正是由於戰爭中太多紛亂複雜的東西,給愛情帶來了障礙與磨難,比如戰爭中愛人的被迫分離、身份地位的差別、戰亂的壓迫等,因而這類電影特別容易打動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悲劇的力量往往是偉大的,它會讓人在心靈受到微折之後重新感悟到生活的真諦,通過一段發生在戰爭中的絕美愛情,觀衆也許會感受到超越影片本身的許多東西。

年度戰爭史詩電影《我的戰爭》,就是講述抗美援朝時期,中國有一支英武勇猛的志願軍,他們爲了保衛國家毅然決然遠赴他鄉,在並肩作戰的日子裏一起經歷生死,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情感線豐富感人,有愛情、父子情、父女情、戰友情,以及所有戰士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這其中特別要講述的就是戰爭與愛情。

這個炮火紛飛的年代,是一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年代。依稀記得這部電影的海報上寫着一行字:“史上最牛的抗美援朝戰爭大片”,看完電影之後,我想說,這果然是我看過的最牛的戰爭大片。電影改編自巴金先生的《團圓》,導演彭順很巧妙的從一個角色開始切入,縱觀全局,大部分都是戰火連天的戲份,到處都是坦克、戰車和四處飛濺的彈光炮火,即便大部份都是戰場戲,但與戰爭相得益彰的,就是片中孫北川與孟三夏之間的感情糾葛,可以說導演是把感情線巧妙在埋在了戰場戲裏面。

孫北川與孟三夏的愛情故事質樸、深沉又動人。感情戲在這部戰爭片中實際上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並非可有可無。雖然不是作爲主線存在的感情線,但這段感情戲卻推動者整部劇的劇情。重要的也不是感情戲如何渲染,而是感情戲究竟在整部電影中起到怎樣的作用。《我的戰爭》中孫北川和孟三夏這段感情戲,實則就是在傳達着電影中所要表達的一種精神。

整部電影傳達的精神是“一起找回民族血性”,九連連長孫北川與文工團隊長孟三夏的愛情故事則是在傳遞一種“心懷大愛”的精神。在那個抗戰的年代,這兩個年輕人中的佼佼者始終堅持“祖國至上”的原則,兩個人有着共同的信仰,併爲之共同努力着。雖然兩人在彼此接觸的時候早已對對方產生了好感,但在自己的“小情”與民族的“大愛”之間,毅然決然的選擇了一切以戰爭勝利爲己任。

戰爭是殘酷又無情的,但好在戰士們都是有情之人。片中的志願軍們,一方面不畏生死追求革命理想,另一方便也描繪了一段經過戰火洗禮的浪漫愛情故事。在抗美援朝的危難時刻,志願軍們救國救民的大無畏氣魄與追求愛情的浪漫情懷相輔相成。正所謂“國泰民安”,國家太平,人民安樂。英勇的志願軍們正是懷揣着一顆“國家太平”的心,纔在打勝仗後也收穫了自己的愛情。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23

電影的開場讓人還沒有聞到戰火的硝煙,輕鬆中幾個主角的形象躍然紙上。孫北川的粗獷、小神仙的機靈、老爹對兒子的溫情、還有孟三夏的淡定給觀衆在開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戰爭就是戰爭,它在不經意之間猝然來臨。敵機的轟炸、漫山遍野的槍炮,幾乎讓觀衆聞不到一絲生機的味道。太過於慘烈和悲壯的場面在不經意之間來臨。第一站就是數不清的傷亡,在初入朝鮮之時就預示着戰爭的艱難。

但戰爭中卻不乏溫情,孟三夏和孫北川的愛情,輕輕幾筆便讓情感充裕在心間,久久不能逝去。片中用了極爲濃重的篇幅描寫了戰爭的殘酷,讓我們不禁想問:這場戰爭的意義在何處?孫北川最後問:會有人記住我們嗎?我們記住的可能是那些大人物,而像電影中的那些小人物只有親人能記住他們吧,其他人不會認識他們的。但戰爭帶來的那種殘酷、那種無力感會充斥在每個人的心頭,讓我們去思考是否應該參與到這場戰爭之中呢?我們獻出了無數人的生命,當初是保家衛國,但現在回頭想想,真的應該參與嗎?

我的戰爭是爲數不多講述朝鮮戰爭的影片,導演只是講述了一個故事,後面的思考是我們每個人的。我沒看影評,有些人跟我說這部片子不就是一部宣傳中美必有一戰的片子嗎?但我並沒有看出來,我感觸更多的是對戰爭的恐懼,我根本不希望有這樣的戰爭,更沒看出這片子跟中美戰爭有任何的關係。影片見仁見智,希望大家都能走進電影院去看一看,有自己對片子的解讀。

最後想說說演技,可能我對社長的要求較高,我覺得社長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更加的剛強一點,孫北川太細膩了,社長更多的注重了在戰爭場面的訴說,但人物上面有些小瑕疵。我更喜歡黃志忠的演出,只有1個小時的戲份,但人物已經詮釋的很到位,畢竟是戲骨,確實點贊。王珞丹和楊祐寧的表演也確實很好,給戰爭增添了一抹清新和溫情。

勝利的列車駛來,但姑娘卻等不到自己的愛情。我不願戰爭,我的願望是世界和平。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24

故事發生在抗美援朝時期,那個時候的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兵力殘缺。經濟百廢俱興,正是這種本該穩心發展的時候美國對鄰國朝鮮發動戰爭,並且損害到了我國的邊境和利益。中國共產黨毅然決然的發動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本片的故事就發生在戰爭的開始。

影片的一開始,便講到了志願軍出發時的情形,還巧遇上了奔赴戰場的文工團,出發時軍人的親戚都是千叮嚀萬囑咐,也有泣不成聲的。因爲每個人都知道戰爭的殘酷與無情,但都更加希望他們平安歸來。

在奔赴戰場的火車上,因摔傷的而需要醫救的小神仙結識了文工團的隊長孟三夏,而小神仙的連長孫百川和孟三夏是同鄉,因此三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而在志願軍奔赴戰場的的途中便受到了美軍飛機和機槍的突襲,雖然經過一番激戰後志願軍挺了過來,但是也死傷慘重,同時也明白了這場戰爭的殘酷。火車被炸燬志願軍和文工團只能步行奔赴前線,在奔赴前線途中便遭遇了美軍的坦克連,在敵我裝備差距巨大的情況下,我們還是用身體強行炸燬了一輛坦克。不料敵方坦克過多,只能先撤退。後來接到上級的在武義亭阻擊敵人坦克隊伍。由連長孫百川帶領的九隊埋伏在兩邊的高地,由於敵方是坦克隊伍子彈對他們基本沒用,他們便想起用兩邊的巨石來砸毀坦克,然後派老爹去山崖上安裝炸藥,而他的兒子小神仙也跟了上去,不愧是“上陣父子兵”。最後還是炸掉了石頭,阻斷了坦克前進,但小神仙和他父親也險些犧牲。真是因爲這次的五義亭阻擊戰,九連被封“鋼鐵九連”的稱號。後來就到了最後的戰鬥,九連接到了任務,誓死打下537高地。因爲地形原因537高地並不好攻打,一次次的進攻戰士們毫無畏懼,整個連隊就剩下了幾人打下了537高地。最後戰爭勝利了,舉國歡慶。

今天的勝利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