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甲午戰爭讀後感(通用5篇)

甲午戰爭讀後感(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甲午戰爭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甲午戰爭讀後感(通用5篇)

  甲午戰爭讀後感1

今天下午最後一節課是我最喜歡的——歷史課。我們講的是《甲午中日戰爭》。

學習這篇課文後,我深有感處,深深感覺到了那時中國政府的無能。不過也有許多令人佩服的英雄,比如鄧世昌,他駕駛的鎮遠艦上有許多大炮,可是都不能用,於是他就率軍去撞日本的船,金國激烈的鬥爭後,最後被打敗了。船上的200多位士兵全部犧牲,而鄧世昌卻沒死,他的警犬緊拉住他,幾次救他,但是鄧世昌下頂了決心要亡,於是他把自己的警犬也按下到水中。

日本打敗中國後看中了中國當時東南亞最大的兩艘軍艦,有位愛國之仕不想讓日本拿去,於是就把軍艦炸了,而後自殺身亡。

中國失敗後,日本把中國賠償的錢85%投入軍事,而中國的慈嬉還從軍隊中抽錢爲自己準備60大壽。這是多麼大的差別啊!簽定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後還有心思過60大壽,而且錢還是從軍需中抽取的。

中國的古代是輝煌的,近代是恥辱的,讓我們牢記國辱,爭取爲自己的國家做貢獻,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甲午戰爭讀後感2

道理類似的還有現在讓不少國人爲之自豪的“抗美援朝”,很多人認爲這一次戰爭,打擊了美國的囂張氣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威望,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也爲未來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固然沒錯,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們是砸鍋賣鐵地舉全國之力去打一場國境之外的地區戰爭,還要遮遮掩掩地用“志願軍”的名義,不敢大方承認這就是人民解放軍。美國卻遠遠沒有竭盡全力,在裝備和道義上佔據明顯優勢,挾“聯合國”之名帶上一羣湊熱鬧的小國來救場。最後戰爭的結果,誰都沒佔着便宜,而爲換取這一結果,我們是以戰士的血肉之軀去彌補裝備訓練上的不足。

說白了,再多“假如”也沒用,甲午戰爭畢竟是已經一百多年前就已輸掉了的戰爭。如今如何“以史爲鑑”,如何“面向未來”,纔是最重要的事情。遺憾的是現如今我們的國家似乎已經失去了曾經的朝氣和理想,變得暮氣沉沉、舉步維艱。整個國家似乎都沉浸在“盛世”和“第二”的迷死中,再不敢說真話,再不願做實事。

也難怪那麼多的“精英”要往外跑,他們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精英,還有待商榷,但是我想至少他們都是明白人。

在豐島海戰中,還值得一提的就是,有必要爲濟遠艦正名。在“傳統”的歷史教材中,濟遠艦一直是揹負着“避戰逃跑”的罵名的。但是越來越多的史料發現,在日艦炮火的猛轟下,濟遠艦堅決還擊,艦上官兵臨危不懼、表現突出。在廣乙艦傷重被迫脫離戰場後,濟遠艦孤立難支,伺機脫離戰場。在這過程中,濟遠艦先是掛起白旗,後又加懸日本海軍旗,但並未按照日艦指示停輪。一些水手甚至還用尾炮反擊追擊的吉野艦,逼其逃離,濟遠艦最終得以回到威海衛。

對於濟遠艦“逃離戰場”的行爲,甚至以“狡詐手段”來“逃離戰場”的行爲,有人批評其“避戰逃跑”,但這個時候濟遠艦已經是在戰鬥中損毀嚴重,艦上人員死傷慘重,基本上失去了戰鬥能力;有人覺得這脫離戰場的手段不夠“光明正大”,那不妨回過頭看看日本的所做作爲:先是玩突襲,不宣而戰;在戰爭期間也爲了逃避北洋艦隊的攔截而懸掛他國旗幟。特別是日艦還擊沉中國租用用於運兵的英國商船“高升號”,併爲泄憤對包括外國船員和清軍士兵在內的落水者掃射屠殺,難道他們就“高尚”了“規矩”了?

在戰爭之中,“成王敗寇”從來都是鐵律。對於戰場之上的敵人和對手,如果你講道義、講規則,只能證明你比較傻,被揍慘的可能性也更大。

  甲午戰爭讀後感3

日本統治者把他們的國家治理好後,國力漸漸富強起來了,對外侵略的野心也開始膨脹起來,他首先把侵略的矛頭對準朝鮮和中國。

1894年春,日本軍隊攻入朝鮮,在朝鮮成立傀儡政府,並授權日軍驅逐駐牙山的清軍,日本不宣而戰。在豐島海面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日本向駐牙山軍隊發起進攻,挑起戰爭。8月1日,中日政府同時宣戰,甲午戰爭開始。整個戰爭持續9個月。首先日本攻佔平壤,中國守軍棄城逃跑,同時,日本海軍通過和中國海軍的黃海一戰,奪得了控制權,然後日軍突破鴨綠江防線登陸,隨後攻佔了旅順。最後清軍在山東和遼東被日軍殺敗潰散。1895年2月1日,日軍佔領威海衛。此後日軍水陸配合,攻擊了北洋艦隊,致遠艦指揮官鄧世昌因寡不敵衆,開船撞沉日軍吉野艦,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2月17日,北洋海軍覆滅,威海衛失陷。4月17日,中日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甲午戰爭以中國失敗結束了。

當時的中國一直是閉關鎖國,按照以往的規矩發展農業,自給自足,採取不同外界交易的政策,而這時的外國,科學技術飛速的發展,工業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怪不得英法聯軍的'一個上尉說:“中國就像一艘豪華的船,它不能作戰,而且這個船的船長又是個昏庸的人,至使整個大船覆沒。”但在外國軍隊與中國交戰時,中國軍隊那自殺式進攻,足以令侵略者震驚,有人竟然說出這樣的話:“如果他們有厲害的武器,真不知道他們會幹出什麼事來。”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話:只有文官不貪財,武將不畏死,天下則太平矣。試想,如果清政府的官員不貪財怕死,守城將士個個能像鄧世昌那樣視死如歸、精忠報國,中國還會戰敗嗎?還會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嗎?如果當時我們的戰艦先進,還會被日軍擊潰嗎?我現在要把對侵略者的憎恨化成一股力量,激勵我更加發奮學習,長大後成爲國家的棟樑;也願我的祖國更強大,永不再受屈辱。

  甲午戰爭讀後感4

在中華民族悠久而偉大的歷史進程中,有許多令人驕傲的事情,也有一些讓人悲憤的事件。1894年發生在威海衛、劉公島一帶的中日甲午海戰就是一段令中華子孫痛心疾首的恥辱歷史。今年夏天,我的姑姑去威海出差,參觀了甲午海戰陳列館,並買了《甲午海戰》這本書送給我。在閱讀中,我感到北洋水師衆多愛國將領全身心地投入到保衛祖國海疆的戰鬥中,他們置生死於度外,拼死奮戰,卻遭到清政府的阻攔與刁難,致使清軍喪失戰爭主動權,讓日軍步步緊逼,最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作爲一名華夏子孫,當我想到這段歷史,心中充滿了惋惜與悲憤。歷史見證,清政府的無能是這場海戰慘敗的重要原因,但清軍將士誓死保衛我疆土的獻身精神是不能忘記的。在黃海大戰中,管帶鄧世昌帶領致遠艦官兵拼死一搏,最後發出命令:“全力以赴,撞沉吉野艦”全船將士全部遇難。在保衛劉公島戰鬥中,雖受黃海大戰重創的北洋海軍臨威不俱,抵擋住了日軍七次猛烈進攻,在戰時,日軍大將曾送去勸降書,提督丁汝昌看罷怒道:“目下我師雖難,予決不棄報國大義,今惟一死以盡職也。”並與敵人更加猛烈對抗,直至2月12日水師彈盡糧絕。這些錚錚鐵骨的中華男兒,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永存。115年過去了,“知恥後勇”激勵着中華兒女奮發向上,有多少聖哲賢士披肝瀝膽,奮力開拓,有多少英雄豪傑英勇捐軀。作爲新時代的少年,我們要把愛國主義情懷傳承下去,刻苦學習文化知識,培養優良品德,將來爲祖國貢獻力量。

  甲午戰爭讀後感5

據說對“甲午戰爭”的研究已經成爲一門顯學,不知是否真的如此。就我的朋友圈子裏,就甲午戰爭這段歷史認真讀過一兩本書的貌似基本沒有。從官方而言,也向來不見官方高層有何表態。也許所謂的“顯學”,不過是學術圈子裏和少數歷史發燒友的自娛自樂。

我關注“甲午戰爭”的這段歷史,記得小時候就有看過一部關於甲午戰爭的電影,“致遠號”軍艦和其管帶鄧世昌是主角。那時候雖然還小,相對於現在而言可以說是處於“什麼都不懂”的階段,看完這部電影還是覺得心痛。參加工作之後,書櫃上關於清末改革史和甲午戰爭史的書漸漸地多了起來,每每讀到這個時期的歷史,都常常是扼腕嘆息。

對於中國人來說,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說是最令人揪心的。既有抗爭,又有怯弱;既力求振興,又進退失措;既在思想上進步神速,又在行動上畏畏縮縮。所以回顧這一段時間的歷史,最容易自然而然冒出來的想法就是“假如”……

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假如”,某種程度上正說明這一時期出現了多少的失誤。本以爲這種“業餘”的思想只會在咱這種歷史小菜鳥的腦袋裏浮現,畢竟咱也知道歷史不能假設,否則就是那些紅極一時的“穿越”式狗屎劇情了。有意思的是在讀《甲午戰爭新講》這本書的時候,發現作者戚其章先生也多次有類似的表述,雖然他是生於1925年的專業研究歷史的老先生。

比如在“豐島疑雲”這一章節中,在總結豐島之役的失利原因時,就提到愛仁、飛鯨等兵船赴援朝鮮牙山時,丁汝昌做好了率艦隊主力定遠等八艘軍艦護航的計劃。李鴻章先是贊同,後又否定,但帥令無法違背。書中評價說李鴻章改變護航計劃的後果十分嚴重,如果執行原定的護航計劃,不僅豐島之役不會失利,反倒會給日艦先鋒造成重創。

這種論點,初一看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細尋思一番之後,發現貌似也不是這回事。正如包括本書在內很多講述這一歷史的書中所提及的,這一期間日本間諜在中國的活動空前活躍,且很見成效。倘若執行原有的護航計劃,日本間諜不可能不知道,日本海軍在得知這一計劃之後也必然會相應地對作戰計劃進行修訂。也許濟遠等艦未必如此狼狽落魄,高升號也未必會被擊沉,但整個戰局能否因此逆轉,還是說不準的事情。但是必然不會像何廣成在《冤海述聞》中所說的那樣:該時濟遠正與倭三船鏖戰,更得大隊船掩其後,倭船必全沒,不特後至之操江、高升兩船可保無恙,而倭船經此大挫,海疆必不至如今日之蕩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