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甲午戰爭觀後感6篇

甲午戰爭觀後感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4W 次

中日甲午戰爭,是日本於1894(甲午年)年7月至1895年3月發動的侵略中國的戰爭。下面是由小編爲你精心編輯的甲午戰爭觀後感6篇,歡迎閱讀!

甲午戰爭觀後感6篇

  篇一:甲午戰爭觀後感

隨着鏡頭帶着我們到一處一處充滿歷史記憶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鏽的炮臺、古老的遺蹟,屏幕前的我們體會了屬於民族的恥辱,屬於兩岸的哀傷。

電視機裏一個一個學者教授都在述說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們難過、憤恨,但是我們手中卻拿着印有”made in japen”字樣的0.38記下我們的感想。經過了一世紀這麼漫長的歲月,現在的我們能說傷痛嗎?或許在那40分鐘,我們是吧。

軍國主義像是一頭瘋狂的野獸咬噬着中國的人民,但是我們祖先流的淚流的血,終將被時間沖淡。我們可以傷痛,但那不是重點。「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惡,但在動-亂的時代理,落後者若不能記取教訓、迎頭追趕而只是裹足不前,總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結局。看完這卷影片,我認爲歷史教訓提醒我們的不是短暫的驚心動魄,自立自強纔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殘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戰爭》這個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

《甲午戰爭》講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師的基地——山東劉公島軍港。丟了魂似的李鴻章命令:“海軍艦隊不要遠出,靠山巡走,略張聲勢……”

清晨, 日本“吉野”號軍艦要攻佔小島,北洋水師前去迎戰,可是鄧世昌他們船好、裝備差、彈 少,抵不過日本的軍艦。他們不放棄,炸船的要害,炮彈百炸不穿……有的船還升起了白旗,雙手抱頭,還有的跳水逃跑。看到這裏,我非常生氣,中華名族幾千年來的歷史,全部都給侮辱了。鄧世昌沒有退縮,對水手們說:“我們一定要打掉倭寇。”這時船開的越來越快趕上“吉野”,突然一聲巨響,兩艘軍艦撞在一起,鄧世昌和水手們都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軟弱,不要落後,落後必將捱打,要讓國家強大起來,不受欺凌……

  篇二:甲午戰爭觀後感

“每一次大的海戰都將決定着兩個國家的命運。”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座右銘,他從始至終將自己的志向定在爲祖國的崛起而奮鬥。

從1840年,中國步入了近代社會,從-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戰敗,導致了西方列強的不斷侵入。割地、賠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都深深的打擊着中國的心臟。戰敗後的清政府,開始總結經驗,是什麼原因使清鎮府導致失敗。李鴻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去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器物技術,來挽救清鎮府的危機。

1894年9月,在黃海上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蒸汽機械大戰——中日甲午戰爭。就是這場戰爭,使得多少愛國志士以身殉國。這一仗打的壯烈,這一仗打出了中國人的威嚴和不容外人屈辱的氣概。北洋艦隊的“致遠艦”管帶鄧世昌,一身正氣,與艦同亡。在“致遠艦”中炮傾斜後,彈 用盡。鄧世昌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撞去,不幸被魚雷擊中沉沒,全艦官兵壯烈殉國。

多少次的炮彈轟擊,多少次的忍痛堅持卻還是失敗了。眼看着那枚炮彈穿擊鐵甲打在了敵人的“心臟”裏,如果那枚炮彈一爆炸是否勝敗會再議論一番。但那顆炮彈卻是一顆臭彈,甚至還有些炮彈因做工不細而不能上膛,這些本不應該出現的情況卻出現了。有些人說如果當時清政府出銀子買下那艘新式的英國軍艦,也許勝敗就會另堪別論了。但事實會如此嗎?有些人會拍着胸脯說“會的”。但那中說法是不對的,如果那艘軍艦被買下來只會拖延失敗的時間而已。因爲政府的-敗,你給他在好的軍事裝備就算這一仗打贏了,那下一仗呢?這一仗打贏就代表着沒有人再“欺負”你了嗎?

歸根結底,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因爲清政府的-敗和無能。這樣一個落敗的腐朽的政府給它在好的軍事裝備也不會有太好的結局。就像將要落山的夕陽,那微弱的光芒和那即將散失的血一樣紅色是無法改變的。官僚的 污和皇家的奢侈,眼看着海上的戰火炮聲在一個接一個的帶走熱血的戰士時,皇宮裏正在看大戲,這樣的政府怎會勝利。打不過就不打,躲得過就去躲。

我們在新世紀的曙光下,腳下踩着多少革命志士拋灑過熱血的土地。如果不是他們的犧牲,怎會換來一個嶄新的另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國。我很自豪的說:“我是中國人”。中國發展靠我們,而我們心中的熱血奔騰,胸懷大志。革命的精神傳承給了我們,我們必須接手併發揚光大,去完成歷史的使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不忘國恥。對,不忘國恥揹負着歷史的使命。心中的戰火再也難以平息,讓我們:

爲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

  篇三:甲午戰爭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戰爭》的片子,這是一部關於我們和日本的海戰片。看完後,它時時震撼着我的心靈。

這外片子講的是我們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鬥爭,當時我們中國人裏有很多貪生怕死的小人,一開始就有一個官,一看到日本軍艦就抱頭鼠竄,獨自一人跑到後艙躲起來中。幸虧一個炮手很勇敢,他雖然知道私自放炮會砍頭,但是爲了同伴,他還是毅然的開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還扯下了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爲那些做官的感到恥辱,看到這,我心中充滿了憤怒。

鄧世昌(鄧-平)當時率領的“濟遠號”和“廣乙號”一塌返回中國時,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當時慈禧太后貪圖享樂榮華富貴,用掉了上千兩銀子,讓我們都沒有足夠的錢去造軍艦上的炮彈,可是我們是不屈的中國人,沒有了炮彈,我們還有槍……但是,日本人的兩個魚雷,船就被炸沉了……

這就是電影的結尾,雖然很悲劇,但是它展現了我們中國人的頑強、不屈不撓的精神,我爲我是中國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國已經變強大,但是我們的釣 島卻離開了我們。我們不能讓小日本這樣繼續下去,加油,中國人!!

  篇四:甲午戰爭觀後感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爲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任何一箇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爲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儘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爲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鬥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紮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鉅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爲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鉅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爲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着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爲儘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侷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爲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羣衆,使他們創造奇蹟。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爲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爲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纔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爲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終於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鉅變。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爲“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爲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爲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爲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篇五:甲午戰爭觀後感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叫“甲午風雲”,這部影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講述了在1894年8月,因爲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所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本來中日想和好,可鄧世昌知道這樣對他們沒有什麼好處,所以衝進房子進行了一番講述,講完,鄧世昌就把外國人氣走了。9月16日中午,鄧世昌正準備在船上吃飯,突然,西南海一片煙霧,鄧世昌一看,原來是外國人,再一看,原來是日本鬼子掛着外國旗,鄧世昌一看,立即命令船員準備戰鬥。他們的目標是“吉野”號,“致遠”號以最快的速度向“吉野”號狂奔而來,到了最後,“吉野”號一看情況不妙,立即發了一顆魚雷,而“致遠”號被擊中了,鄧世昌壯烈犧牲。由於清政府的-敗無能,到了最後,還是輸了。

因爲鄧世昌非常愛國,與敵人較量,毫不畏懼,寧死不屈,視死如歸。還有船員們頑強戰鬥的精神,所以深深地感動了全部的人,我們會永遠記住這位捨身報國的民族英雄——鄧-世-昌。

  篇六:甲午戰爭觀後感

昨晚在pptv上觀看了部電影甲午海戰,看完後感觸頗多。

我個人認爲清朝的水師失敗主要有以下幾點:

1、體制問題。清政府於愛新覺羅一家當權,他們更在意的是貴族利益,還有他們愛新覺羅的享受。慈禧老太婆一人說了算,一家之言太過偏激,不能代表社會聲音,難怪後人掘她墳,活該。

2、-敗成形。晚清的-敗是快到極至了。電影中一個太監可以向皇上說一個雞蛋十兩銀子。李中堂

知道後盡然不敢言,因爲內部處處都在貪 。就像他說的,就是管了內務府,還有歷部、戶部、哪個部門不貪都得罪不起。修改船支炮蛋的軍費也被貪 不少。

3、驕傲自滿。日本在大力發展海軍時,清政府官員不以爲然。根本不重視日本的舉國軍事體制。日本在不停的搞先進戰艦時,清朝大部分官員還跟慈禧在看戲。

4、謙讓,錯失良機。清政府水師初建時,遠高於日本。去日本訪問時,外籍顧問曾建議拿下日本。

謙讓的清朝政府官員選擇謙讓。後來日本大批進攻時,慈禧還下令別先發炮,又錯失良機。

5、大部分人沒責任感。記得攻打旅順時,清政府的大部分緩軍半路聽說淪陷都逃跑了。要不是逃跑估計也可以把日本趕回海上。

6、貴族公費巨大。慈禧因過生日,把費用放在頤和園,不願再購船艦。北洋水師船艦速度慢,炮蛋少,炮蛋亞火,等問題,都因經費不夠。爲什麼經費不夠被清政府公費用了。

以上六點,任何一點都是日本不存在的。任何一點足以至清政府海軍於死地。

不知道看完這部電影的同胞們有多少人看到了當年問題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