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正方體的體積說課稿範文

正方體的體積說課稿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正方體的體積說課稿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正方體的體積說課稿範文
  正方體的體積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本課是從直觀形象的認識向理性認識轉變的一課,下面我就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以及教學流程和板書設計等方面談談我的構思。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二單元第三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即P33頁例1和P34頁的例2題及相關練習。

(二).教材分析與目標確定。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基本上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性質,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這節課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認識體積公式的,掌握公式的意義和用法。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是今後繼續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2、能運用長、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正確進行簡單的體積計算。

(2)能力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找出規律,總結出體積公式,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綜合的能力以及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進一步培養學生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滲透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2、使學生感悟數學知識內在聯繫的邏輯之美。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根據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重、難點應定位在以下幾方面: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形成過程。

(2)教學難點:理解公式的意義。

二、說學情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學習了平面圖形擴展到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發展的一次逾越。課前,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體積和體積單位,對物體的體積有一個比較模糊的認知。在教學中,教師要着眼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和創造條件,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利用互動多媒體課程,引導學生通過對物體、模型等的觀察、測量、拼擺、畫圖、製作等活動,豐富學生對形體的感知,以培養學生的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說教法

第多斯惠說過:一個不好的教師是奉送真理,而一個好的教師則是教人發現真理。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我想我要轉變觀念,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要成爲兒童生活的指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爲他們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學習條件,讓他們能夠主動地去探究、發現問題,並自己總結出規律。本課的教學從兒童的認知特點出發,強調寓教於樂,形象直觀,採取啓發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學。讓學生自己參與,自己動手,自己得出結論。

四、說學法

1.啓發學生獨立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引導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分組討論: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是長方體的什麼?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它的體積有什麼關係,這是總結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徑。

2.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學習。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核心,也是激發學生探究慾望的最佳動力。怎樣讓學生體會求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方法的應用價值,而不是讓學生的學習停留在表面感覺這一層上呢?教學設計時,我力求以“長方體、正方體體積”這一數學知識爲載體,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發現結論、猜測驗證的探究過程,使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建立在自己的實踐經驗和主動建構之上,從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課程改革精神。

五、說教學流程

(一)教學準備

1.學生動手操作的小正方體積木若干套。

2.自制CAI。

(二)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演示如下圖,讓學生說出他們的體積各是多少?

2、如果較大的物體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們能不能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計算呢?

(2)、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實驗探究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根據這一特點,先利用直觀學具,引導學生進行直觀操作、思考,並且具體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緊密地結合起來,然後逐步脫離操作直觀,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具體的過程是:

1)每五人一組做實驗並記錄:

取24塊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體積木,任意拼擺長方體,然後把數字記錄在表格裏面。

2)通過演示,根據學生的記錄表,操作驗證。小組討論:通過填表,你發現了什麼?

歸納概括

1)研究數字間關係。

分組討論:從這些數字中你發現了什麼?

①體積與每排個數、排數、層數的關係。

長方體體積=每排個數×排數×層數

②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長方體體積等於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正好等於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

2)概括體積公式。

①引導學生觀看,由學生自己總結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長方體體積=長×寬×高

V=a×b×h

V=abh

[例1、的講解]進一步讓學生默記公式,指名說一說求長方體的體積,必須要知道什麼條件?讓學生計算例1。

②根據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推出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嗎?

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V=aaaV=a3[V=aaa,也可以寫成a3讀作a的立方,表示三個a相乘,不要誤認爲а與3相乘。寫“а3”時,3寫在a的右上角。]

[例2、的講解]這樣的教學是加強新舊知識的銜接,使學生感覺新知識不新,新知識不難,實現平穩過渡,使學生樹立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信心,讓學生獨立完成例2,教師巡視。

反饋練習,實踐運用。

練習是數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爲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堆積木,算體積。

(2)、通過讓學生完成教科書第34頁的“做一做”的第一題,先讓學生動作操作,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記住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3)、做第34頁“做一做”的第二題,先學生獨立完成,這道題是鞏固剛學過的“立方”的知識,要使學生弄清,什麼情況下可以寫成一個數的立方,一個數立方應該怎樣計算。做題時,如果發現學生把3個相同數連加與連乘混淆起來,教師應及時糾正。

(三)全課總結。

(1)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習了什麼?

(2)教師總結。

這樣設計目的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

  正方體的體積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學生以前雖然接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但只是直觀形象的認識,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有一定難度。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這節課要在此基礎上掌握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學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掌握公式的意義和用法。這是下一步學習體積單位進率的基礎,更是以後學習容積的基礎。因此,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必須掌握熟練。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操作,引導學生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並能熟練地運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通過探索活動,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

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並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理解體積公式的意義。

二、說教法

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們什麼事都要自己去動手嘗試。而他們的思維特點又一般都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後形成表象,再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實踐,獨立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領悟,進而內化爲己有,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教學手段:學生動手操作,同時配合多媒體課件演示。

三、說程序

這部分內容分3課時進行教學。第1課時教學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第2課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第3課時進行綜合應用,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激情引趣,揭示課題。

任何新知識都是以原有知識體系爲依託,因此在複習中我設計瞭如下內容來爲新課做好鋪墊。

1.什麼叫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用學具手勢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別有多大。

2.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利用動畫演示把它們切割成棱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請學生說一說他們的體積分別是多少?是怎樣知道的。從中使學生體會到長方體、正方體是由多少個棱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組成的,它的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這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生活中遇到的計算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問題,多數不能切開來數,這種方法在實際生活中行不通,又該怎麼辦?這樣就在學生心裏形成了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這節課要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學生探索新知識強烈願望。

(二)操作想象,探索公式。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根據這一特點,先利用直觀學具,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首先吸引學生,刺激感官,啓迪思維,提高興趣,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也是引導學生的思維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體的過程是:

(1)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用棱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擺長方體,邊擺邊在表格裏記錄:長、寬、高和體積

(2)彙報交流,學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講解,教師依次板書在表格中。

(3)請學生觀察所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它的`體積有什麼關係?

這裏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他們充足的討論時間,讓他們有機會各抒已見,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共同總結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書寫形式的指導。

(5)完成例1,學以致用,加深理解。

(6)利用關係,類推公式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並且在剛纔的實驗操作中,也有學生擺出了正方體,因此學生很容易就能夠由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時,使學生明確三個a相乘也可以寫成a3,3寫在a的右上角。

(三)鞏固練習,擴展應用

練習是數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爲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通過讓學生完成教科書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一題,先讓學生動作操作,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掌握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2.做第33頁“做一做”的第二題,鞏固剛學過的“立方”的知識,要使學生弄清,什麼情況下可以寫成一個數的立方,一個數立方應該怎樣計算。做題時,如果發現學生把3個相同數連加與連乘混淆起來,教師應及時糾正。

3.完成練習七第1題,讓學生運用公式計算。

4.完成練習七的第7題,要注意這道題算式的運算順序。

5.拿出課前準備得長方體物體,同桌合作計算出它們的體積。

學生明確求體積應先量出它的長、寬、高,再進行計算。這樣設計,既能使學生加深對計算長方體的計算方法的掌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全課,質疑解惑。

(1)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習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這樣設計目的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和回顧與反思的習慣。

  正方體的體積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教科書第31~33頁的內容,完成“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七的第4~7題。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第二冊的認識圖形中,雖然已經接觸到長方體和正方體,但那只是直觀形象的認識,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基本上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性質,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這節課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認識體積公式的來源,掌握公式的意義和用法。

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是學習體積單位進率的基礎,更是以後學習容積的基礎。因此,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必須掌握熟練。

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通過學生聯繫實際的操作活動,學習一些測量計算知識,可以幫助學習在今後的生產和生活中,實際測量和計算一些物體的體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通過學習體積的計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知識來源於實踐、用於實踐的道理,學習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並且對學習空間觀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義。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前面所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是今後繼續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應當讓學習瞭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來源,理解它的意義,熟練地運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要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學習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通過學習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步形成他們的空間觀念。

4.教材編排特點:

本節教材的編排可分兩部分,即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

長方體體積計算的教學,採用直觀教學法。要求學生用若干個體積單位(1立方厘米)擺成一個長方體,通過這樣從整體到部分,從部分到整體的認識過程,讓學生認識到一個長方體可以看作若干個體積單位組成的。再啓發學生觀察思考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得出計算長方體體積的文字公式: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和字母公式:V=abh。最後是指導運用公式,解答例1。

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是利用長方體體積計算的過渡得來的。通過讓學生複習正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都叫做棱長的知識,直接得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同時講解a3表示的意義。最後指導運用,解答例2。本課知識結構的編排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5.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兩部分內容應當以第一部分爲重點。長方體的體積計算中,重點是理解體積公式的意義並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難點是理解公式的意義。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關鍵是通過反覆操作,瞭解公式的來源,從感性認識出發,經過思維活動上升到理性認識。

二、教法和學法的選擇

教法和學法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教師的“教”應適應學生的“學”,而學生的學又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學方法應當滲透在教學過程之中,要附合知識的科學性,還要適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才能使學生理解並掌握知識。

1.要有充分的直觀操作。

學生思維的特點一般的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後形成表象,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上升到理性認識。本課的教學採用直觀操作法,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2.啓發學生獨立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引導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分組討論: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是長方體的什麼?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它的體積有什麼關係,是總結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徑。

3.講練結合。

本節課教學內容分爲兩部分,學完長方體的體積,做完例1,可以出一組練習題,讓學生熟練掌握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然後教學正方體的體積,做完例2以後再出示一組練習題,讓學生熟練掌握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最後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簡單的總結,再讓學生進行綜合練習。

4.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

學習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時,可以把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直接遷移過來,讓學生獨立地得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復舊引新,創設情境

任何新知識都是在原有知識係爲依託,因此在複習中我設計的習題是爲本課做好鋪墊。

1.什麼叫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什麼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師出示體積單位的模型)

完成此題,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空間觀念,爲這一節課做好鋪墊。

2.有了體積單位,我們就可以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投影出示)

問:①這個長方體你能算出它的體積是多少嗎?

②將它切成棱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體,數一數這個長方體是由多少個棱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組成的,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用投影出示)

小結:把長方體切成棱長1釐米的小長方體,可以數出它的體積。

(二)、激情引趣,揭示課題。

一節課教學效果如何,與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有關,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聯繫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問題,如果要生產電視機、電冰箱的包裝箱,必須知道電視機、電冰箱的體積。如果要計量一池水的體積,還能切開數嗎?“切開數”這種方法在實際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麼怎麼辦?這就是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揭示課題,激勵學生上進好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探究新知。

(三)、操作想象,推導公式。

1.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根據這一特點,先利用直觀學具,引導學生進行直觀操作、思考,並且具體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緊密地結合起來,然後逐步脫離操作直觀,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具體的過程是:

師用投影出示長方體

(1)請同學們拿出棱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擺出這個長方體,擺的時候思考,①每排擺了幾個?

②每層擺了幾排?

③擺了幾層?

④一共擺了多少個?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2)學生操作思考,教師出示表格,如下

長方體總個數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

(3)學生口答結果,師依次板書在表格中。

(4)前面說過,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體積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體積”代替“總個數”(教師在“總個數”下板書“體積”)

(5)想一想,怎樣才能很快知道總個數?

2.教師出示長方體。

請同學們還用剛纔的小正方體擺出這個長方體,擺的時候思考,每排擺幾個?每層擺了幾排?擺了幾層?一共擺了多少個?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樣很快算出總個數?

3.通過以上兩次操作,想一想:

①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與總個數間有什麼關係,引導學生總結出:總個數=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②如果每排擺6,每層擺4排,排5層,擺成的長方體含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多少。讓學生口答,通過學生動手操作,首先吸引學生,刺激感官,啓迪思維,提高興趣,也是引導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程。

(四)、依據規律,歸納公式。

爲了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我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分組討論下面問題:

①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是長方體的什麼?(長、寬、高)

②通過上面的實驗,你發現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

學生各抒已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總結出:總個數=長×寬×高,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如果用“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a、b、h”分別表示長方體的長、寬、高。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寫成V=abh。進一步讓學生默記公式,指名說一說求長方體的體積,必須要知道什麼條件?通過引導學生得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讓學生計算例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通過計算使學生正確熟練地掌握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最後把例1填完整。

(五)、利用關係,類推公式

教學的成功與否從反饋信息中去判斷,通過練習及時反饋,進行矯正,有效的調控以改善學生的學習,優化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下表,要求學生口算長方體的體積。

長方體長(釐米)寬(釐米)高(釐米)體積(立方厘米)

①421

②432

③444

讓學生口答後,提問:3號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何特點?這種長方體又叫什麼?它的體積怎樣計算?爲什麼這樣算?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如果用V表示正方體的體積,用字母“a”表示棱長,求正方體的體積的公式應該是什麼?V=a·a·a,也可以寫成a3讀作a的立方,表示三個a相乘,不要誤認爲а與3相乘。寫“а3”時,3寫在a的右上角。要寫小些,所以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一般寫成:

V=а3

這樣的教學是加強新舊知識的銜接,使學生感覺新知識不新,新知識不難,實現平穩過渡,使學生樹立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信心,讓學生獨立完成例2,教師巡視,注意學生把“53”是否寫正確,解答後集體訂正。

(六)、鞏固練習,運用公式。

練習是數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爲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通過讓學生完成教科書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一題,先讓學生動作操作,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記住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2.做第33頁“做一做”的第二題,先學生獨立完成,這道題是鞏固剛學過的“立方”的知識,要使學生弄清,什麼情況下可以寫成一個數的立方,一個數立方應該怎樣計算。做題時,如果發現學生把3個相同數連加與連乘混淆起來,教師應及時糾正。

3.完成練習七第1題,讓學生運用公式計算。

4.完成練習七的第7題,要注意這道題算式的運算順序。

5.教師出示火柴盒,計算出它的體積。

問:這個火柴盒沒有數量該怎樣計算?學生明確應量出它的長、寬、高後,讓學生動手量一量並計算。這樣設計,既能使學生加深對計算長方體的計算方法的掌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七)、全課總結。

(1)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習了什麼?

(2)教師總結。

這樣設計目的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