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有關說課稿範文合集十篇

有關說課稿範文合集十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說課稿範文合集十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雨霖鈴》這首詩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二單元第8課《詞六首》。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鑑賞唐宋詩詞。教學大綱要求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形成健全人格,《雨霖鈴》作爲婉約派詞的代表,不管在教材中或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掌握其表現手法、風格和意境有助於舉一反三,深入瞭解婉約派詞,對比學習豪放派詞,進而掌握各類詩詞的特點和鑑賞方法。

(二)教材的內容

這首詞以“離情”爲線索,細緻地描寫了詞人柳永在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執手別離的情景。詞中句句洋溢着離愁深情。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更被譽爲千古名句。因此,這篇詞具有深厚的文學價值。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目標:藉助對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鈴》的意境,體會詞人情感。學習其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作特點,提高詩詞鑑賞的能力。

⑵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美讀、美說、美賞,品味局部語言,整體把握意境,掌握賞析詩詞的方法。

⑶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感受詞中濃濃的情感美。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並感受《雨霖鈴》中的意境和感情。

難點:掌握其藝術手法。

三、說學情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剛進入高二的學生,我校高二學生古文基礎普遍較差,大部分學生閱讀詩詞作品,都只能直觀感悟,猜測,難以表達,更不用說對詩詞進行細緻地審美鑑賞。但在《雨霖鈴》之前學習過的優秀作家作品,例如《沁園春〃長沙》《夢遊天姥吟留別》《琵琶行》等,都有助於《雨霖鈴》的鑑賞學習。

四、說教法和學法

1、教法:本課依從學生爲主,教師爲輔的原則。

運用幻燈片,配樂朗誦等多媒體手段,結合多媒體演示法、誦讀法、想象意境法、提問點撥法、拓展法等教學方法,創設情境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積累文學素材,掌握鑑賞技巧,體會詞人情感。

2、學法: (1)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美國著名學者皮爾斯曾經說過後現代時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詩歌貴在吟誦,通過反覆的朗讀,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體會和領悟詩歌的音樂美。針對高二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可進行默讀,通過潛心把玩,發揮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

(2)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其實就是採取粗讀的方法,整體感知。但《雨霖鈴》這首詞意蘊極深,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箇中精妙詞句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聯繫已學詩詞,舉一反三,體會詞中的意象,再現意境,體詩情,賞名句,養成熟讀背誦的習慣。

五、說教學步驟

(1)反覆誦讀 把握 感情基調

(2)交流討論 掌握 主要內容

(3)聯繫舊知 瞭解 關鍵意象

(4)細緻鑑賞 領會 詩詞意境

(5)歸納總結 學會 鑑賞方法

(一) 導入:學生競答,激趣導入。出示與“離別”相關的詩歌圖片,讓學生回憶積累的詩句,既能溫故,又能檢測學生的詩情,還能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一個離愁別緒的氛圍中,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相關圖片:《荊軻刺秦王》、《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贈汪倫》、《遊子吟》、《蝶戀花》《江城子》……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血脈之情、知音之聲往往就在這別離聲中悽悽慘慘慼戚。今天,我們就來目睹一場“驟雨初歇”後的情人之別——《雨霖鈴》(出示標題,板書)

(二) 詞牌、寫作背景及作者簡介:詞牌雖然只是規定了詞的形式格律,與內容沒有直接聯繫,但《雨霖鈴》詞牌的來歷卻與該詞在感情基調上有一定的共鳴之處,對詞牌的介紹,有助於引導學生正確把握作者的感情。教師用故事性的語言介紹柳永的傳奇經歷,激起學生的好奇之心。強調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

(三) 四讀課文,整體感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加之宋詞這種文體本是用來配樂歌唱,抒發感情的。所以,幾番誦讀更能領會詩歌的主旨和詩人的情感。

1.播放配樂朗誦,學生跟隨默讀。

聽讀提示:首先要注意詞的感情基調,朗誦者的語氣語調、停頓處重音位臵。

2.教師以幻燈片出示疑難字詞,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疏通詞句,自由誦讀。 寒蟬:初秋乍寒時的蟬,偶而自鳴,但短促無力,至深秋則噤。

都門:指汴京門外。

帳飲:是說搭起帳篷請行人吃酒,古人離別餞行離不開酒。

無緒:毫無心思。

煙波:煙霧瀰漫水波動盪的水面。

無緒:古,沒有心思。今,沒有頭緒。

念去去:想到將來……

應是:即便是。

3 .學生代表範讀,男女生各自請出一位代表,學生進行評論交流並整體把握感情基調(討論得出哀婉,悲傷,悽清的感情基調)。

4.內容的整體把握:出示圖片,鼓勵學生結合朗誦所得概括上、下片的內容。然後用自己的話生動形象地敘述出畫片的內容,以此檢測學生的直觀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並讓學生參與到詩詞交流中來。

5、教師出示幻燈片總結該詞的內容結構,引出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四)揣摩鑑賞重點文句,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和文章感情。

主線:詩緣情,文學作品的抒情表達有兩種: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鑑賞文學作品,不能斷章取義,但如果截取的是重點語句,就能更簡單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請在詞中找出你認爲最能體現作者離愁別緒的詩句!

重要句子: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1、“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提問:這句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提問:此句寫景,那句中的“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三種景物與詞人的離愁別緒有何聯繫?

3、“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提問:此句在詞中的作用是什麼?

4、“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提問:看似尋常的兩句詞,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爲“今霄夢醒何處”如何?改爲“ 今宵酒醒何處,芳草地曉風殘月”如何? 改爲“楊柳岸,悽風冷月”如何?

目的:這四個問題的設計重在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景中寓情的,詞人所選景物與表情達意之間有何聯繫。解決此問題,要對意象進行分析,依託於常識和已學詩歌,教師出示與意象相關的幻燈片,旁徵博引,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把握意境體詩情。

(五)總結風格

教師概括本詞的內容,總結婉約派詩歌的風格,學生揣測豪放派詩歌的特點。

(六)作業布臵

1、課後作業:反饋練習

反覆誦讀《雨霖鈴》直至背誦。運用課堂中所學,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簡單鑑賞下面這首詞《蝶戀花》。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

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借景抒情的詩詞往往是上片重在寫景,但景中有情;下片重在抒情,但情中有景。上片的寫景往往在創設出一種氛圍,爲下片的抒情作鋪墊。

2、課外實踐:

收集古代詩歌中的一些特殊意象,例如“酒”“梅”“梧桐”等。

六、說板書 (內容、結構及表達技巧的完全詮釋)

雨霖鈴 柳永

離別之前:寒蟬、長亭、驟雨、都門 ——→勾勒環境

離別之時:傷離別 ——→ 描寫情態情景交融

煙波、暮靄、楚天(實寫)

離別之後:羈旅之愁—— ——→刻畫心理 虛實相生

楊柳、曉風、殘月(虛寫)

此板書重點突出,條理清楚,語言簡練,學生能直觀地把握本詞的內容、結構、藝術手法,這樣的設計能增強教學直觀性,提高教學效果。

附2:完整教案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我說課的內容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79—81頁的內容。

2、本課教材主要是讓學生能辨別遊戲規則是否公平,並能設計簡單遊戲的公平規則。這些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的可能性有大小的基礎上學習的。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學生加深對可能性大小的體會,使學生聯繫實際問題,初步學會用可能性的知識預測簡單遊戲的結果。同時,這部分知識也是學生日後學習求可能性大小的基礎。(爲了讓學生認識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教材首先設計了兩次摸球遊戲,第一次摸球后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因爲口袋裏紅球比黃球多,所以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到紅球的可能性要大,小明贏得可能性就大些,從而體會到這樣摸球的遊戲規則是不公平的。接着按遊戲規則的公平性要求,讓學生重新設計摸球遊戲,並摸一摸,進一步體驗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想想做做的題目是把公平的和不公平的遊戲放在一起,讓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體驗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最後,教材編排一則“你知道嗎?”來加深學生對這方面的認識。)

3、基於我對教材的認識及新課標的要求,我擬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讓學生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進一步體驗等可能性和遊戲規則的公平性。

(2)、在活動中,能正確辨別遊戲規則是否公平,初步學會設計簡單遊戲的公平規則。

(3)、在遊戲交流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及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4。本課教學重點:能辨別遊戲規則是否公平;教學難點:、初步學會設計簡單遊戲的公平規則。

二、說教法。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學生認知活動的規律、學生實際水平狀況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在本節課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採用遊戲教學法,先通過故事感知並進行猜想,再通過操作驗證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體驗遊戲規則的公平性,然後經過比較歸納,最後能正確辨別遊戲規則是否公平,初步學會設計簡單遊戲的公平規則。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驗證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時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尤其注重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

三、說學法。

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適於學生展開觀察、猜想、操作、比較、交流、歸納等教學活動。爲了更好地指導學法,我採用小組合作形式組織教學。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體驗創造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在互動有可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四、說教學流程。

結合幾年來教學新教材的經驗,秉着“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理念,將教學思路擬訂爲自己總結出的“新知猜想——自主探究(活動驗證)——鞏固內化——拓展延伸”的四步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1、在課前準備階段和學生交流,從生活中引出公平,讓學生對“公平”有初淺的認識。

2、接着在“新知猜想”環節我通過《狼和小羊》的故事新編,讓學生領悟有些遊戲是不公平的。從而引出課題。

3、在自主探究(活動驗證)環節我將活動設計成四個層次。首先教學教材中的例題,在處理這一部分時,我打破了教材的原有編排。學生在三年級的學習中已經學過如何去判斷事件出現的可能性大小,如果在這裏按照書上的方法直接讓學生看到4個紅球和2個黃球,學生就能夠馬上判斷出誰贏的可能性大一些,再去做實驗驗證猜想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並且由於事先已經知道了遊戲的結果,學生的遊戲熱情也不會太高。因此在這裏我:先不告訴學生袋中球的個數,讓學生根據遊戲出現的結果進行合理地猜想,使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體驗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接着問學生:“那你認爲怎樣修改這個遊戲規則,就使遊戲公平了呢?”讓學生在小組裏盡情的討論交流,這裏學生應該能想到多種方法。這時引導學生比較得出:只要紅球和黃球的個數相同就可以了。然後學生分小組自己選擇遊戲規則進行操作,這裏教師要加強遊戲的分工與合作的指導,否則學生會在無序的分工與嘈雜的合作中探究,學生容易失態、場面也易失控。最後根據活動結果學生進行討論:放得個數相等,輸贏的機會就相等了,那現在還不是球出現的次數多嘛?談談自己的認識。這裏的設計意圖是:首先在前兩個層次讓學生領悟遊戲規則決定了輸贏可能性的大小。再在後兩個層次體驗規則公平後,在可能性差不多的情況下,仍有輸贏,這就要看運氣了。

4、在鞏固內化階段,我首先安排學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二題,袋子中有三種球時怎樣判斷,這樣的設計緊接着上一環節,既可以鞏固新知,又可以作爲新知的提高。讓學生體會只要是遊戲的雙方贏的可能性相等,遊戲的規則就是公平的。接着完成“想想做做”的第一題。這一題先讓學生判斷用①號轉盤遊戲時是否公平,再自己設計一個轉盤,使它的遊戲規則具有公平性,然後老師出示③號轉盤讓學生判斷,最後回到①號轉盤,你能不能換個說法使它也具有公平性呢?這一個環節的處理突破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如果學生有困難就留着課後去探索)但充分利用這個環節可以起到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作用。最後第三題用實物讓學生更好的進入遊戲狀態,在學生回答時師演示,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遊戲的不公平。在修改規則時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發散學生的思維,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5、拓展深化階段主要是由足球比賽用拋硬幣決定開球引出書上81頁的“你知道嗎?”

6、最後進行全課小結,讓學生自己談學習的體會。如果時間允許我以禮物的形式還準備了一題:讓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用自己手裏的現成的材料,設計一個遊戲,要求:遊戲規則必須是公平的。讓學生分組設計遊戲。全班交流。(數學的學習是爲了實際運用,這個環節是幫助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縱觀整個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爲本,以學生爲主體,思維爲主線的指導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以落實與發展,數學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說課稿 篇3

一、說課標,說教材: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以人爲本”的理念——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使得本學段學生能夠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品詞析句,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本文是一篇童話,講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過冬的事。告訴我們小燕子要避開嚴寒到溫暖的南方,青蛙準備吃飽之後鑽進泥土裏冬眠,蜜蜂則儲存了很多蜜在蜂巢裏過冬。課文不僅生動地介紹了有關動物過冬的知識,而且表現了小動物之間的相互關心。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自己對課標的認識,教材的理解,結合三個維度的目標要求,特制定如下教學目

1、 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正確認讀本課的6個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 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 學生能夠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動物過冬的有關知識。

4、 學生初步學習“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5、 通過學文,瞭解好朋友要互相關心。

其中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瞭解動物過冬的有關知識,懂得對好朋友要關心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說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有一定的識字能力,能夠閱讀一些淺近的文章,已經初步具有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意思的能力,並且能夠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同時,學生的詞語積累量有限,有時心中很明白,卻不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教師要適時引導點撥。

四、說課時安排、學具、教具:

本篇課文,擬用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完成識字教學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第二課時指導學生熟讀、進行寫字教學和拓展閱讀。

教學本篇課文,準備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同時使用小燕子、青蛙、蜜蜂三種小動物的頭飾。

五、說教學預設過程:

根椐對課標的認識,教材的理解,學生的學情及本文的特點,擬採用整體設計教學法(即先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再部分探究,深入理解;最後,統觀全文,整體理解,把握中心和表達方法);情境教學法;活動教學法進行教學。

同時,對二年級學生滲透品詞析句法,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感知語言文字背後隱含的情感。想象小動物們第二年相見會說些什麼,體會好朋友之間的關心。

下面談談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共設計了四個板塊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品詞析句,體會感情;迴歸整體,總結昇華。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上課時,問學生“冬天到了,你們是怎樣抵禦冬天的寒冷的?”然後再談話引出課題:“小動物們也有自己的方式度過寒冷的冬天。”板書課題,並且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

(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發展學生思維。同時也爲學生“帶着問題”深入研讀文本、進行個性化閱讀做好了鋪墊。)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這一部分設計兩個環節:

1、學生與文本對話,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1)檢查生字學習情況。先用詞語的形式呈現生字,然後針對本課生字的特點,從讀音、字型、詞義等方面各找幾個有代表性的字進行點撥。如“商量”“暖和”強調輕聲的讀法,“聚”強調字義;“暖”“商”還要強調字型。這樣一來,在一篇課文的識字教學中,就呈現出各個側重

(2)檢查整體感知的'情況:讓幾個學生分段讀課文,並且談談

“從課文中你瞭解了什麼”,引導學生大致地瞭解課文內容。此時學生可能會解答開課時自己針對課題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及時反饋。(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初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整體感知入手,符合語文教學由“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原則。)

(三)細讀品味,體會情感

這部分的教學都從課文中的兩個“商量”入手(“商量”一詞在課文中出現了兩次:“一天,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在一起,商量過冬的事”;“它們商量好了,約定第二年春天還在這裏見面。”),分爲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商量”的內容;第二個層次是引導學生體會從這兩個“商量”體現了什麼。 第一層次的教學,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商量”的內容。

學生學習小動物們第一個“商量”的內容,教師主要引導學生找出能體現小動物們如何過冬的句段,然後點撥學生抓住其中的關鍵詞語,體會其獨特的過冬方式,並且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找出的句段可能有:

(1)體現燕子如何過冬的:冬天快要來了,蟲子也快沒啦。我要飛到南方去,那兒暖和,還有很多蟲子。等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再飛回來。

(2)體現青蛙如何過冬的:我不到南方去,就在這裏過冬。我準備吃得飽飽的,過兩天鑽到泥土裏去,好好睡上一大覺。等到來年春天,再出來找蟲子吃。

(3)體現蜜蜂如何過冬的:我早就採了很多蜜,藏在蜂巢裏,夠吃上一個冬天的。

學生學習燕子如何過冬一段時,可點撥學生抓住“飛到南方”“暖和”“很多蟲子”等詞語體會燕子遷徙的過冬方式,並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學習小青蛙如何過冬一段時,引導學生自己找找哪些詞語能體現小青蛙如何過冬的,學生可能會找出“吃得飽飽的,鑽到泥土裏,好好睡上一大覺”,然後點撥學生“吃得有多飽?”“什麼叫好好睡上一大覺?”從而有感情地朗讀;學習小蜜蜂如何過冬一段時,點撥學生抓住“早”字體會它的勤勞,並且可以結合一年級學的《螞蟻和蟈蟈》一課,體會“有備無患,防患未然”。

在理解了小動物們的過冬方式之後,引導學生再和文本對話,畫出小燕子說的幾個問句,學生畫的句子可能有:

(1)青蛙哥哥,你不是也吃蟲子嗎?可你不會飛,怎麼到南方去呢?

(2)蜜蜂妹妹,冬天地上都是冰雪,沒有鮮花,你怎麼生活呢?

學生讀句子,談自己的體會,教師給以點撥,如“從小燕子對青蛙和蜜蜂的稱呼中,你體會到什麼?”還可以用把三個問句的問號變紅,引導學生讀出問句的語氣,同時體會小燕子對好朋友的關心。

(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利用品詞析句的方法,體會小動物們的過冬方式,學生始終在自讀、自悟、交流中學習,教師只是在學生說不出、理解的不到位給予點撥、指導,並且總結學習方法——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教師的引導地位。)

學生學習小動物第二個“商量”的內容,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第二年春天它們再見面時,會說些什麼?”,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體會朋友之間的相互關心。

第二層次的教學,讓學生體會從這兩個“商量”體現了什麼。學生可能會說他們非常團結,相互關心等,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深入閱讀文本,課文中還有哪裏能體現出他們互相關心、團結?從而導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學生會從第一自然段中“它們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過得很快樂”一句中體會到它們的團結和友好。

此時教師進行小結:好朋友之間就應該互相關心、團結。

(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和文本對話,實現文本的薰陶感染作用,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緯度目標)

(四)迴歸整體,總結昇華: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談談自己的收穫(包括方法和內容)受到美好情感的薰陶。

3、由課內拓展到課外,說說自己瞭解的其他動物的生活方式,體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專家、老師們,大家好!我是深圳市布心小學的美術教師趙愛瓊,我說課的題目是《鼠標下的寫意花鳥—蔬果》。這是一節小學五年級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整合課。我將從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教學方法和準備、教學過程、教學反思這五個大的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教學內容分析:

中國畫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保守的民族繪畫.但由於保守觀念和教學手段的限制,一直以來,國畫教學是美術教學中一個比較單薄的環節.爲了讓同學更多的瞭解中國畫知識,我校提出了“利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開展保守寫意花鳥的創作與實踐研究”的美術課題,並創立了美術專題站《鼠標下的寫意花鳥》,其研究目的,就是通過美術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在突破保守教學模式和弘揚傳承民族文化方面作一些探索、創新。

本課的教學內容就是利用專題站《鼠標下的寫意花鳥》爲同學提供學習資源、互動交流平臺、讓同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電腦繪畫軟件金山畫王,去模仿中國寫意花鳥畫以意造型、筆墨簡練的繪畫風格然後進行電腦繪畫《蔬果》的創作。

二、根據以上教學內容,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是:

1、通過學習使同學進一步熟悉寫意蔬果的筆墨技法和畫面構圖知識。

2、能熟練的運用金山畫王軟件並進行創作。

3、通過本課的學習,進一步激發同學熱愛中國畫、熱愛祖國保守藝術的思想感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畫面構圖和寫意畫筆墨韻味知識的學習。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畫面的構成性和完整性。

三、教學方法

爲了使全體同學在不同層面上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節課我注重教與學地位轉換,突出同學主體地位,運用網站、課件、教學範例等信息化手段,引導同學通過欣賞感受、觀察比較、討論學習、交流研討等自主學習的方法,激發同學的興趣,做到學與練緊密結合。讓同學學會觀察、積極考慮,和時提問,領悟到在電腦上創作寫意花鳥作品的要點和難點。並養成良好的的學習習慣。

課前準備:

在課前的教學準備中,老師和同學主要做了兩個工作的:

1、收集素材

課前,教師和同學收集齊白石的生平簡介和作品上傳到美術專題專題資源欄。

教師在專題上給同學提供寫意蔬果構圖參考資料並製作上課課件。

2、教師課前檢察教學平臺和資源庫的運轉情況,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爲了有效達到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四個教學環節

1、欣賞評述

我們來看看第一個環節的錄象(放錄象),在這個環節,引導同學通過課件欣賞齊白石畫的蔬果作品。讓同學感受寫意花鳥畫造型概括、筆墨簡練的藝術特點,學習齊白石作品中善用的大小、顏色、動靜對比等構圖手法,爲下面同學自主學習做鋪墊。

2、自主探究學習

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同學運用網站資源,展開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我設計了兩個局部一是引導同學上網學習蔬果的構圖知識和繪畫技法。這是引導同學上網學習的一段錄象。在網站的學習與創作這一欄,有很多用電腦繪畫軟件畫寫意蔬果的步驟圖和範例,一目瞭然,方便同學學習。(放教學片段)同學網上自學的情況怎樣呢?接下來,我用一組範例檢驗同學的學習情況,通過這組範例作品,進一步強調畫面的構圖和筆墨技法方面的知識和技巧.

3、同學學習體驗,自主創作

同學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躍躍欲試用,老師和時提出創作的具體要求,安排作業。

作業內容:嘗試用金山畫王創作一幅有寫意風格的蔬果作品。(放錄象片段)

教師巡迴輔導,輔導要點:

①、啓發同學構思,如何處置畫面上蔬果的主次關係和疏密變化。

②、指導同學用繪畫軟件表示寫意蔬果的筆墨韻味。(如墨的濃淡,行筆中鋒側鋒等變化。)

4、作業展示評價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三種作業展示評價的方式。

①、同學將完成的作品傳到專題作業欄,互相學習評價。

在專題我的作品欄,同學可以上傳自身的作品,自我評價作品,給作品打分,也可以欣賞評價同學的作品。(這一段錄象是同學在上傳並評價作品)

②、師生點評局部同學作品。(通過點評,展示優秀的作業供同學學習同時也找出同學作業中存在的缺乏的問題。例如本節課,通過點評,同學就發現了很多作品的題款寫的過大。

③、彙集同學作品,欣賞交流。(欣賞作品錄象片段)我將同學作品做成PPt文檔,讓同學通過欣賞自身的作品,感受創作的喜悅。

此外,在本課結束的時候,老師明確指出在電腦上學習國畫,只是一種學習瞭解國畫的方式,要真正體驗中國畫筆墨趣味,還是要拿起毛筆。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覺得本課有效的達到了既定的教學目標。信息技術在這節課的應有恰到好處,並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解決了以往美術課中國寫意畫教學的繁、難、雜等問題。

本課優點:

1、同學能較熟練的掌握並運用金山畫王軟件模仿寫意畫的方法進行創作。

2、在教法學法上,有兩個方面比較突出。

一是讓同學學會和養成了欣賞評述、自主創作的方法和習慣。

本課通過欣賞著名畫家齊白石的作品,讓同學感受中國寫意花鳥畫獨特的藝術魅力。通過欣賞評述同學的作品,讓同學感受創作勝利的喜悅。同學在完成作業後,讓同學將作品傳到專題對自身的作品進行自評和互評。從而提高同學審美判斷能力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二是讓同學學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方法。本課的學習過程主要以同學自主學爲主。教師首先指導同學上專題找感興趣的內容自主學習。然後引導同學比較範畫鞏固已學構圖、用筆、用色方面的知識。充沛體現了同學學習的主體地位。

存在的問題:由於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畫面構圖和寫意畫筆墨韻味的模仿,所以在同學的作品中發現有些作品的題目和印章過大或寫的地方不恰當,不但不符合中國畫中對“詩、書、畫、印”的章法要求,同時也影響了畫面整體的美感。

改進方法:

1、教師和同學要進一步豐富美術專題,增加學習資源。

2、通過以後的教學活動,解決本課中同學作品出現的畫面題款位置、印章過大等問題。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最後,藉此機會,我想給大家展示我校同學創作的有寫意風格的電腦繪畫作品.通過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整合這種學習形式,提高了同學對中國畫的學習興趣,使同學中國寫意花鳥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更有一大批同學能較熟練的操作電腦繪畫軟件,展露電腦繪畫方面的才幹,在各級電腦繪畫競賽中取得優異成果。(展示同學作品)

說課稿 篇5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找春天》。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課: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找春天》是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美麗的春天》第一課《春天來了》第一個主題活動。

本課內容是《課程標準》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大自然的美,而編寫的。本單元總體目標是:使學生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自然的美;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探究自然的興趣,逐步培養學生有好奇心,愛問“爲什麼”的習慣。這個單元在內容上從四個主題來對學生進行熱愛大自然的教育。主題一:春天來了;主題二:太陽照啊照;主題三:風兒吹呀吹;主題四:小苗快快長

今天我說的是第一主題《春天來了》的第一課時《找春天》。這個主題教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找春天的活動,發現春天的變化,感受春天的美。

2.說課時

《春天來了》這個主題我計劃教學爲兩課時,今天說的是第一課時。《品德生活》教材圖文並茂,精選了很多卡通圖片,這些精美的卡通圖片,他們的言談舉止、面目表情非常貼近教室中的小朋友的生活,小朋友非常愛看,都願意與課本中的小朋友交朋友;文字很少,大多以小兔乖乖,或卡通小朋友提出的問題爲呈現方式,這些問題貼近兒童生活,富有啓發性,對兒童有很強的感染力。

3.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從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來看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空間,根據教材特點和《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我覺得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造性的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其目的就是培養創造性的人才。

《找春天》這一課的主題目標是:

(1)積極參加找春天活動,體會親近大自然的樂趣。

(2)通過觀察、感受,發現春天的主要特徵。

(3)體會農民耕種的辛苦以及他們對新一年的期望。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力、感受力和欣賞大自然的能力,懂得欣賞活動中應有的文明行爲,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4.說教學重難點

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難點是初步體會農民春耕春種的辛勞。

5.說教學準備

我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充分認識到,要想很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

(1)課前讓小朋友們蒐集、觀察一些有關反映春天的資料。

(2)播放電腦動畫片,反映農民春耕春種的勞動場面。

(3)播放春天美麗景色的資料。

(4)瞭解每一位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

  二.說教法

制訂了主體教學目標,做了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後,關鍵的問題就是要選擇合適的教法與學法來達成教學目標。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一年級兒童好動、愛玩的特殊性,我預設的基本教法是:啓發式、活動式、合作探究等等我選擇這些基本教法的理由是從課程性質和兒童的特性而決定的。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是一門綜合性、活動型課程,本課程的性質強調活動,所以我設計的基本教法是注重活動、強調活動,讓兒童充分參與教學過程,參與各種活動,在各種活動中,讓兒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兒童的心靈感受世界,用兒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通過兒童的觀察、蒐集資料、討論合作、親身經歷、體驗,從中獲得感受。生活知識的獲得與思想品道德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是他們在各種活動中感悟出來的,不是由老師硬性地傳授給他們的。新課程條件下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是主體,一切活動都是爲了學生的學服務。根據這些基理念,所以我預設了上述基本教法。

  三.說學法

關於學法,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在很多情況下,教法與學法是緊緊的交織在一起的。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從這三個方面體現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給予必要的具體指導。

  四.說教學流程

根據本課內容,我以組織學生活動的形式設計了以下教學程序:

活動一:生猜謎語 導入新課

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標明,興趣是兒童參與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通過學生喜歡的“猜謎語”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主題,自然的導入新課中。

活動二:交流發現 尋找春天

交流課前發現的活動中,學生把生活中的觀察、發現,進行交流,不僅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三:學生體驗 瞭解春天

本環節通過看一看,聽一聽,想一想,演一演等方式從植物、動物、人類活動等方面瞭解和感受春天的特徵。

活動四:春冬對比 春天特徵

在上個環節中學生已經基本明確了春天的特徵。通過本環節春天和冬天的季節變化,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春天特徵的瞭解。視頻的生動演示讓學生在視覺上直觀的感受到春天的變化,然後通過小組討論,集體交流,完成填空內容,更好的掌握了春天的特徵。

活動五:感受春天 留住春天

播放課件,學生通過欣賞春天花開的圖片,不僅感受到春天的美麗,而且自然過渡到留住春天這一環節,學生交流介紹了很多留住天的辦法,然後動手去實踐,展示自己的作品,讓學生在畫一畫、做一做、品一品的活動中,從不同角度感知春天的美好,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情感。

活動六:公園一角 課堂延伸

此環節的設計意在對本課教學內容的延伸。《品德與生活》的教學本身就是對學生生活的教育。通過“公園一角”的環節,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應該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到在社會生活中應有的文明行爲和環保意識。

活動七:課堂小結 課後延伸

通過完成課後社會實踐活動,將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收集春天的古詩” “和父母去郊遊”的實踐活動中,不斷提升自我,最後在音樂聲中昇華“親近大自然”這一情感。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爲概括出本課的主要內容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各位評委,我預設的教學思路是否科學,敬請各位指正。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我注重聯繫,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親歷春天。讓他們對春天的感觸是發自內心的,真切的,讓每一個學生都要有表現自我的機會,並從中得到體驗,獲得快樂!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我們的手》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手》的主體課文,手是人類最神奇的一個器官,是勞動的工具,也是傳遞情感的橋樑, “手巧心靈、情同手足、……這麼多詞語都在說明手的重要作用。最 好的時刻,是心貼心的時刻,最快樂的時刻,是手拉手的時刻。心手相連,會使整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我們的手》這首詩就是採用比喻的手法,把手分別比作電線、橋、船、小鳥等,借“手”這一意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幸福、友好、真誠、快樂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傳遞。詩文清新明朗,圖文並茂,各小節的結構相同,讀起來琅琅上口,有音韻美和構圖美。內容簡單但意境深遠,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

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朗讀,把語言在頭腦中構造出生動的畫面和情節, 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仿寫練筆

二、說教法與學法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共選編了7篇現代詩歌,佔到課文的1/4。如此大規模的選編詩歌,充分體現了新大綱對詩歌教學的關注。教學要求也明確指出“ 引導學生誦讀詩歌,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如何在新課標下進行現代詩歌的教學,培養學生對詩歌理解、 悟、鑑賞、表達、想象、創造的能力?我們教研組在學校指導下把現代詩教學定爲課題,進行系統化研究,通過課堂實踐,摸索出一些比較有效的做法,第一、注重現代詩歌的朗讀訓練,以讀促悟,以悟促讀。第二、捕捉詩歌中的意象,引導孩子們暢所欲言,欣賞意境。第三、從仿句練習入手,鼓勵學生創作出自己的詩作。今天藉助這節課展示給大家,拋磚引玉,期待得到在座專家和同行的指正。

三、說教學流程

具體的課堂環節我就不再一一贅述了,抓幾個點談談吧。

一是激趣導入。課開始,我先帶着孩子們做手指遊戲,激發興趣,引導暢談,感受手的廣大神通,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地說:看看下面這首詩的作者還發現了手的哪些功能。

二是指導朗讀。詩歌的生命和靈魂就是情感,而最爲直接地表達情感的形式就是潛心誦讀。特別是兒童詩歌教學中,更應重讀輕講。所以在詩文的學習中,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聲音去誦讀,用自己的方式去歌吟,指導朗讀。可以說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初讀,自由讀,批劃讀,欣賞讀,同桌互讀,同學賽讀,師生共讀,包括仿寫後的讀,邊讀邊感悟,理解後再入情入境地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積極體驗。在讀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寓教於情的感受中。

三是體驗感受。欣賞詩歌同樣是想象的過程,把詩中的情感和自己的感覺,和現實的生活聯繫起來,把自己放在詩歌的情境中體會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依據學情適當點撥,激發孩子們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的想象空間擴展開來。如第一節中,“我們的手在爸爸和媽媽之間,傳遞着光”,引導孩子們回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溫馨幸福畫面。第四節“我們的手是小鳥,快樂地飛翔”引導孩子們想象小鳥在碧空飛翔的悠閒自在,感受熱愛生活的人們的快樂灑脫。在學完內容品讀環節,我走到孩子們身邊,和他們握手,假定不同情景,握住親人的手時,困難時,煩惱時,成功啦,握握手,從中感受到什麼?彼此小手握在一起,又感受到什麼?從課堂實效來看,這些引導對於激發學生有效的情思活動是產生了積極影響的。文章是一個“場”,我主要就是要引導學生走進這個“場”,全身心地沉迷於這個 “場”,去體驗感受。

四是仿寫運用。新詩語言新穎、凝練,又不拘泥於通用的語法規範,在現代詩歌教學中,伴以仿句訓練,既能使學生充分感悟新詩語言的奧妙,又能提高其遣詞造句的能力,在拓展延伸中,我引導孩子們大膽想象:我們的手,除了是電線、橋、船、小鳥,還可以是哪些美好的事物?安排小組合作仿編詩歌,進一步抒發情感。把學生仿寫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變成了一首熱情洋溢的組詩。

最後帶着孩子們一遍遍學習傳遞手語“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通過手把美好的情感在周圍撒播,在這互動旋律中結束了這堂課。

說課稿 篇7

  一、 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角》。我們都知道角是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知識,諸多平面圖形的特徵和性質常用角進行描述,可見角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爲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爲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爲困難。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活動,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經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認識角,發現角,從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依據《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徵,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 結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 通過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畫一畫、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讓學生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創新思維。

由於學生對角的認識還只是藉助於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初步地認識角。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四、教法與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讓學生通過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畫一畫、玩一玩、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加深體驗、掌握知識、形成技能。並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腦子裏,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流程

爲實現以上教學設想,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內迫切地想知道角的有關知識,同時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1、初步感知角

師:這是一把三角尺,(出示三角尺)上面有角嗎?(有)(指名指指)(師指導指角的方法)

師: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指。

師:我們再來摸一摸角,你摸到的是角的什麼樣的?(並且體會:角的邊是直的,頂頂點是尖尖的。)

師:你還能在三角尺上找到其他角嗎?(同桌相互指一指)。

2、抽象出幾何角(出示課件)

師:誰能找出這些物體中的角?學生一個一個指。

師:如果把這些實物上的角搬下來,就成了下面的圖形。(抽象出角)

師:像這樣的一些圖形,就叫做角。

3、搭一搭

用你的小棒搭一個角,同桌互相評一評對不對

(二)、探索新知

1、角的各部分名稱

師:老師畫了一個角,同學們一起來看看。(出示課件)

(1) 尖尖的地方我們叫它“頂點”(板書)

直直的,我們叫它“邊”(板書)

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板書:一個頂點,兩條邊)

(2)介紹角的記法和讀法。

(用給角起名字的方法來介紹角的記法和讀法。)

2、畫角

師:小朋友想不想自己畫一個角?把你畫的角標上頂點和邊。(師邊看邊指導) 讓學生標出圖形中的角,鞏固學生對角的認識,明確角的記法、讀法。

3 、畫角時應該注意:先畫頂點,再畫邊

認識角是本節課的重點,設計時我認爲要想讓學生較好地掌握角的有關知識,關鍵是要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四個數學活動: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畫一畫、練一練。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對角的認識由實物抽象出圖形。加深了學生對角的理性認識。

4、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

探索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是本節課的難點,爲了突破難點,我做了如下設計: 讓學生張合活動角,感受從靜態中的角過渡到動態中的角的過程。通過張合活動角學生不僅能感受到角有大小,而且還感受到了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然後再比較活動角,看哪個角大? 通過猜想、演示、驗證,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而與角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三)、 練習應用,鞏固提高

經過多樣性的活動過程,學生積累了對角的正確認識,最後,我設計了4個層次的綜合練習,意在引發學生的思維向更高層次邁進,這4個層次的練習,孩子們很順利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基礎練習:判斷角和數出圖形中的角的數量。穿插在例題講完就練習

2、動手操作題,活動角的大小

3、拓展提高題,把一張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紙,剪去一個角,還有幾個角?

(四)總結與評價: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讓學生自己說一說,並且用課件總結重點內容。

本節課側重於知識點的落實,鞏固新知。加強動手操作實踐,豐富學生感知,積累空間觀念,形成能力。積極引發學生的興趣,辨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間概念。數學聯繫生活,數學回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達到了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

說課稿 篇8

教材分析:

我所執教的《車的世界》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是上冊“外面的世界”的繼續和深入,圍繞主題“車的世界”開展開放的綜合學習活動,是一個開放性單元。和別的單元不同之處在於,這個單元沒有主題課文,只有兩幅印刷精美的圖片,城市和鄉村的路上車來車往,交通繁忙,圖下面是圖內車輛的名稱。這無疑給任課教師留下了很大的空間。教師此時不能侷限於只在課堂內講授,必須開放課堂,把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去觀察生活,去收集資料,學會在生活中學習。“車的世界”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以識字、寫字等基礎知識的學習爲主;教會學生認識各種車輛,大致瞭解它們的功用,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教學設計思想:

1、我校處於區中心位置,孩子們在上學、放學途中看到的車輛較多,因此孩子們對車比較熟悉,也感興趣。通過學習《車的世界》拓展學生對車的認識,體會到交通規則的重要性,進一步讓學生學會關注周圍的世界,體現教學內容設計的開放性。

2、採用小組學習、自主學習、師生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團結合作,獨立自主學習中體驗學習知識的樂趣,再現識字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3、讓學生在聽、說、讀、寫、遊戲等活動中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獲得知識,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突出識字教學環境的生活性。

教學目標:

認識交通工具,知道它們的功能。教育學生遵守社會公德。

通過創設情境識記生字詞,學會本課8個生字及所組成的詞語,進行滲透性識字。

3、運用多種識字的方法培養識字的能力,使學生成爲會學習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識字及識字能力的培養。

難點:通過認識交通工具、乘車標語等,瞭解它們的功用。

教具準備:

多媒體、生字卡片、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在此基礎上覆習上節課學 過的車、生字詞。創設情境:“汽車開動嘍!讓我們一起到外面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留心看,你會發現許多新奇有趣的事物,還能學到很多東西。”通過創設情景,使學生感興趣地、主動地參與到語文活動中來,引導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在學習中進行句式訓練。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生很容易從學校內、外部資源中獲得信息和知識,教師在此只是作爲促進者和合作者。

二、乘車認識與車有關的人、車票、標語。

在此環節中,我首先(課件出示)學習司機、售票員、乘客,並讓學生請根據我的動作、語言等,判斷我的身份。然後引導學生各種形式讀來識記生字詞。最後課件出示:學校標語圖,除了車上有標語外很多地方也有標語。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不僅讓學生知道漢字就在我們身邊,更主要的讓學生養成在生活中識字的意識。同時採用小組合作、師生合作調查交流信息的方式,讓學生在團結合作中體驗學習樂趣.

三、遊戲鞏固,課堂拓展。

師生做遊戲鞏固詞語、車標語。設計闖關遊戲:第一關:讀一讀,第二關:說一說,第三關:小小書法家 寫“勿、專”通過設計孩子喜歡的闖關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鞏固生字詞。讓學生說一說,並演一演的同時教育孩子做一名文明乘客。最後來說說你這節課的收穫吧!大家齊唱《小司機》歌曲結束課堂教學。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夏夜多美》是一篇動人的童話故事,它生動地講述了一個夏天的夜晚,一隻小螞蟻不小心掉進池塘,在危險時刻,睡蓮姑姑彎下腰救它上來,熱心的小蜻蜓犧牲休息時間,在螢火蟲的帶領下,把小螞蟻送回了家。讀了這個故事,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夏夜美麗的荷塘夜色,更被小動物們相互關愛的美好品質深深打動。這篇文章文辭優美感人,字裏行間都透着一股濃濃的溫情,是人文內涵極其豐富的佳作。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認識“蓮、哭”等13個生字,會寫“她、他”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夏夜之美和助人爲樂的精神之美。

二、說教法

閱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以學生自學、合作學習爲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爲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首先大膽創設優美的情境,讓學生置身於美麗的夏夜中進行學習。課堂上充分尊重學生閱讀時的獨特體驗,讓學生在情境中誦讀,在誦讀中體驗、感悟,使學生在感悟課文內容的同時,心靈受到薰陶和觸動,感受夏夜的美,培養審美情趣,學會關心別人,培養良好的品質修養。教學方式上以“導演和演員”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表演課本劇。以讀代講,讀中感悟,提供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的途徑。評價方式上,實現師生角色的轉變,由傳統單一的教師對學生評價轉變爲學生互評、學生評價老師,從而培養學生用欣賞的眼光對待別人的情感和價值觀,激發其自信心、成就感。

三、說學法

以讀爲載體,感悟文本。初讀時,要求讀準音,讀通課文。再讀時,瞭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初步感悟夏夜不僅景美,人物的心靈更美。細讀時,引導學生從“喜歡誰”入手,感悟睡蓮是如何關心幫助小螞蟻的。通過朗讀、理解、想像,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情感,感受夏夜“內在”的美,體現閱讀的層次性。朗讀採用自讀、齊讀、引讀、邊演邊讀等形式,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來朗讀感悟文本,在反覆的朗讀中讀通課文,理解內容,而且在與文本的反覆對話中鞏固。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揭題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三、再讀課文,互助學習

四、欣賞範讀,體會感情

五、寫字指導

六、作業:畫出你眼中美麗的夏夜

第二課時

一、故事導入,複習生字

有一天,螞蟻媽媽帶寶寶們去公園裏鍛鍊身體,瞧,他們正在練習跑步呢!在每一條跑道上都有一些關卡,讀出了卡上的字才能過關。哪一組小朋友願意幫幫他們啊?

過渡:天都黑了,可螞蟻媽媽的另一個寶寶還沒有回來,它到哪去了呢?

(通過創設故事情境,在情境中鞏固識字,既掃除了學生的閱讀障礙,又很自然地引出文中的故事。同時結合了本文中心,讓孩子們感受到幫助他人的樂趣。)

二、想像朗讀,激發感情

1、想象讀:閉上眼,聽老師讀,你聽到了哪些小動物?(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

2、交流,粘貼帶名字的小動物圖片,學生邊看圖,邊讀出詞語。

三、自讀自悟,讀出感情

1、把你喜歡的小動物的話找出來,讀一讀。

2、把你喜歡的小動物的話讀給你的好朋友聽一聽,並告訴他,你爲什麼喜歡。

3、反饋交流。相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邊讀邊悟。

(此環節設計的目的在於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反饋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四、創設情境,指導表演

這麼美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演一演吧。

1、在這美麗的夏夜裏,公園裏靜悄悄的,大家都睡着了,池塘裏的睡蓮也閉上了眼睛……突然,怎麼了?

找兩個學生演螞蟻和睡蓮。(把抽象的文字還原成鮮活的情景,通過表演,加深對字詞的理解,讓學生興趣盎然地瞭解課文內容。)

2、爸爸媽媽找不到小螞蟻,該多着急啊!這時,誰來了?找學生扮演蜻蜓。

3、天太黑了,見不到路怎麼回家?找學生扮演螢火蟲。

4、旁白:小螞蟻爬上“飛機”,蜻蜓起飛了。螢火蟲在前面點起了亮晶晶的小燈籠。蜻蜓飛呀飛,飛過青青的假山,飛過綠綠的草坪,飛到一座花壇前,小螞蟻到家了。(歡呼狀)

(穿針引線地使故事情節自然發展。)

5、出示:星星看見了,高興地眨着眼。他們爲什麼這麼高興?

(在師生共同讀演中感受到小動物之間互幫互助的真摯情感。)

6、組長分配角色,小組試演。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演。(之前的表演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小組再演,讓每個孩子都親身體驗。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讓全班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這充分考慮了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好動、喜歡小動物、對分角色朗讀表演感興趣。)

7、展示表演。

五、深入感悟,深化體驗

1、指讀14-16自然段;藉助動畫、音效,集體誦讀,根據自己的想像自由地輔以動作。(利用多媒體動畫、音效以及學生自己做動作表演誦讀,爲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

2、是啊,夏夜多美啊!碧綠的河水,粉紅的睡蓮,青青的假山,綠綠的草坪,美麗的鮮花,閃閃的星星。讀完了這則小故事,你覺得還有什麼比這景色更美?生結合各種小動物具體說說“心靈之美”。(用優美的語言再現故事情境,讓學生的情感在優美的意境中受到薰陶,得以深化。同時,積累語言,爲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六、感悟,小結

1、讀完了課文,你想對大家說點什麼?(明白一些爲人處世的小道理。讓語文學習成爲孩子們學會生活的一種能力。)

2、老師相信你們會成爲外表美,心靈更美的好孩子。

七、課外延升,拓展思維

1、夏夜很美,小動物們的心靈更美,你畫的夏夜美不美呢?請大家先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小組裏的同學,然後選出你們認爲畫得好又說得好的小朋友上來說一說。

2、小朋友們不僅讀得好,畫得好,說得也棒,大家能把剛纔所說的美麗的夏夜寫下來嗎?

(體現了學科間的整合,拓寬了學生想像的思維空間。將課文內容向課外拓展延升,以畫促話,給學生的心靈插上自由飛翔的翅膀,讓其個性在繪畫與解說中充分張揚。)

說課稿 篇10

一、說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由於這段歷史與學生現在生活的年代相隔百年之久,所以單單對語言文字去理解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上課前通過讓學生多種途徑蒐集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補充展示有關文字、圖片、錄像等資料,來豐富教學資源;並且在擴展性學習中,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到的資料,從而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說教材

(一)在單元的地位和作用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它講述的是圓明園當年輝煌的景觀和它毀滅的經過,字裏行間都飽含着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本課正是語文教學中進行中國近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憑藉;在本組以“勿忘國恥”爲專題的學習中起到引領作用。

(二)教材處理

教師不僅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更應是教材的組織者和開發者。我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文中的一些抽象的語言描繪,整合爲形象生動的教學資源。如將“衆星拱月” 通過課件直觀演示,更利於學生的接受和理解,從而達到優化教學資源的效果。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請看大屏幕: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估量、損失、殿堂、銷燬、瑰寶、舉世聞名、衆星拱月、玲瓏剔透、奇珍異寶”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四自然段。

2.能力目標

領悟文章的表達特點,學習與運用搜索、整理資料的方法。

3.情感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和毀滅的經過,激發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由於文章前後內容緊密聯繫,一揚一抑,一美一毀,愛恨交織。所以,我把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這一屈辱的歷史,激發愛國之情確定爲本課的教學重點。

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爲歷史的記載,離現在學生生活的年代已久遠,所以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輝煌景觀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

俗話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因此,我採用以讀代講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讀中求解,讀中品味,讀中明理。

圓明園昔日的壯觀已成爲歷史,單單對語言文字來理解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充分利用媒體的作用,採用直觀演示法重現圓明園昔日的輝煌。

“教是爲學服務的。”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在這節課中,我採用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親自去體會、去理解,從而獲得學生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

四、說學法

我們都知道“授人魚不如授之以漁”要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在教學中就必須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因此,我將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學習法和寫批註法瞭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接着,我將要重點講的是本課的教學流程

五、說教學流程

我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對教法、學法的認識,將本課分爲三個課時,今天,我重點講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請看大屏幕,

第一環節:走進圓明園,再現輝煌。

第二環節:再進圓明園,感受毀滅。

第三環節:走出圓明園,宣泄情感。

現在,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環節

第一環節:走進圓明園,再現輝煌。

課件出示全文中心句“圓明園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接着提出質疑,爲什麼說圓明園不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還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呢?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帶問題走進文本。

記得,永正老師說過:“讓學生在讀書中做記號、寫批註,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跡,有利於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所以,接着我會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2、3、4自然段,要求學生邊讀書邊在感受深的地方寫上批註。

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我還會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交流彙報,並在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的詞句進行反覆品讀,感受圓明圓昔日的輝煌。這正好體現了催巒老師倡導的“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理念。

如:學到“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佈在圓明園東、西、南三面,衆星拱月般環繞在圓明園周圍。”這一句時,因爲“衆星拱月”這個詞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我便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化抽象爲形象,便以學生直觀瞭解圓明園建築結構的特點。

又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景觀和歷史收藏時,其中的民族建築和西洋景觀,名人書畫都是我國的藝術瑰寶,爲了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圓明園昔日的壯觀和輝煌,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在學習這些句子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圓明園昔日輝煌景象並在展示中抓住關聯詞“有……也有……”來引導學生品讀。

(我這樣設計的意圖: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任何視覺上觸摸產生的效果都遠勝於文字的表達。”直觀的圖片更利於學生感受園內的壯觀。)

圓明園的景觀只是書上說的這些嗎?不是的,接着在擴展知識這個環節中我會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資料。

(我這樣設計的意圖:給學生收集資料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提高學生收集的積極性,又起到了加深理解內容的作用。)

在充分激發了學生對文本的興趣,瞭解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以後,我還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伴奏下品讀二、三、四自然段。

(我這樣設計的意圖:對重點句段的反覆品讀體現了以讀代講,以讀悟情,學生在朗讀中與文本對話。)

通過以上五個步驟,就完成了第一環節:走進圓明園,再現輝煌的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手段使教學難點得於突破。

接下來進入到了教學的第二個環節:再進圓明園,感受毀滅。

在這個環節,爲了讓學生了解這一屈辱的歷史,激發愛國之情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讓學生默讀第五自然段,邊讀邊想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 讀後交流感受。

接着:抓住重點句“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通過對重點詞“凡是、統統、任意”的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了解侵略者是如何掠奪的。

然後:擴展交流收集到資料,讓學生補充描述當時被毀滅的情景,並觀看火燒圓明園的錄象片段。引導學生討論:“這把火燒燬了什麼東西?此時此刻,你心裏是什麼滋味?”讓學生暢所欲言(恨、氣憤、可惜……)

最後:配以悲壯的音樂,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再讀最後一段。

我這樣設計的意圖:在學生讀文的基礎上,通過觀看火燒圓明園的錄象,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侵略者的殘暴和野蠻。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突出了教學的重點,爲後面的練筆奠定了感情基礎。

第三環節:走出圓明園,宣泄情感。

通過剛纔兩個環節的教學,學生的心中可以說是愛恨交織,心情難以平靜,所以,在接下來的最後一個環節

1、教師激情引導:圓明園的毀滅僅僅是一個損失嗎?英法聯軍,還有後來的八國聯軍,他們用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指引着他們的艦隊駛入中國領海,用中國人發明的火藥製成的槍彈、炮彈屠殺中國人,然後,逼迫滿清政府在中國人發明的紙上籤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這僅僅是損失嗎?我想每一箇中國人讀了這篇課文一定有很多話要說。把此時此刻要說的話寫下來。

2、學生交流,給予中肯的評價。

3、師生小結:貧窮受欺壓,落後就捱打!國盛則園興,國衰則園毀。

我這樣設計的意圖:教師激情引導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情動於中而發於外,在寫話中愛國主義情感油然而生,達到意猶未盡的作用,再次突出了教學重點。

六、教學設計反思

1.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重點句、段的一讀再讀,一悟再悟的過程中,將語言文字和學生感悟融在了一起。寫話環節的安排,既是語言文字的積累與運用,也是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宣泄。

2. 體現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這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課文中所描繪的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了圓明園當年的輝煌景觀,親眼目睹了圓明園被毀滅的經過,激發了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從而突出了教學的重點,也突破了教學的難點,這正是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科的運用中,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大體現。但是,設想付諸於實踐,還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