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有關說課稿模板錦集十篇

有關說課稿模板錦集十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說課稿模板錦集十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 教材內容簡介

今天,我準備的說課內容是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燕子》,《燕子》是現代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的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佳作,長期以來就是小學語文教材的必選篇目,文質兼美,這篇散文描繪了春天裏燕子活潑機靈的外形體態,特別是在春光飛掠和憩息的畫面,着力寫出了它"爲春天增添了許多生機",充分表現了小燕子的可愛.全文按照主要意思可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寫燕子的外形特點;第二部分寫燕子爲春光增添生機;第三部分寫燕子飛掠和憩息的特點 .我設計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思路及方法.

2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設計

根據教學大綱對本冊的要求,即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抓住重點觀察事物,養成勤於觀察思考和樂於動筆的習慣;陶冶愛美情趣,擬定本課教學目標:

⑴ 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俊俏,聚攏,增添,五線譜,盪漾,音符"等詞語

⑵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全文.

⑶感受燕子的活潑可愛和光彩奪目的春天景色,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⑷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的觀察和表達方法.

《燕子》一文描寫細緻生動,感情充沛激越,字裏行間流露着作者對報春使者——小燕子的喜愛之情,因此,怎樣引導學生從作者對春天裏的小燕子的描寫中體會燕子的可愛和生機勃勃的景色就是本課學習的重點.由於小學生受自身活動範圍及全面分析認識事物能力的限制,難以體會文章的寫作特色,基於此,本課的難點是體會作者在觀察的基礎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

本課擬定二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將重點實現目標1,2,3.

  二,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體驗,有所感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還要求教師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根據課標精神,我的整個教學設計立足點在於:教學中,一方面要靈活地利用教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自讀自悟,啓迪聯想……讓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師的灌輸,用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答案.《燕子》篇幅短小,描寫生動,文筆優美,很適合學生朗讀品味,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因此,本課教法以朗讀教學爲主,新課標倡導探究,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包括引導,點撥,範讀以及必要的講解,歸納和小結.

  三,說學法

課堂是學生活動的舞臺,我們學校提出的教學理念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所以課堂上應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預習質疑可以採取自學方式,因爲每個學生的個體素質是存在差異的,自學階段,學生容易有自己的獨特體驗,交流探討則是互學階段,"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己之短",通過小組討論或單獨發言,達到解疑的目的.課堂積累可以算是共學階段,在全體學生的吟喔誦讀中感受知識的魅力,體會習得的快樂.

  四,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出示課題,激發興趣

由齊唱耳熟能詳的少兒歌曲《小燕子》引入課題.這樣導入,即觸動孩子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增強趣味性,也從另一個角度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歌詞裏的"我問燕子你爲啥來,燕子說,這裏的春天最美麗",與課文結尾"譜寫一曲春天的讚歌"有異曲同工之效.這樣,學生就會很快走入課文裏那個光彩奪目的春天,感受到小燕子爲春天增添的生機,不必用教師點撥,學生的體驗就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教學目標.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

我說課的課題是,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雲南的歌會》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手段、學法指導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想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介紹了我國部分地區的節目風俗和民間軼事,組成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學習這個單元,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俗,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無窮樂趣,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感情。

《雲南的歌會》出自現代作家沈從文之手,在“歌會”的大標題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筆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對每一個場面的描寫都各有特寫,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

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瞭解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從中得到美的享受,還能學習敘事性文章的寫法。

2、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基於對教材的這種認識,本課我確立了三個教學目標:

①瞭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

②體會雲南歌會的美。

③體會“山路漫歌”的立體美。

初二學生對寫人記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但是對文章內容把握的準確度和對文章主題理解的深度上還有待提高。而且我們北方的學生對雲南的民風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確定本課的重點難點分別是:

[重點]:

1、瞭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

2、深入理解雲南歌會所蘊含的美。

[難點]:

品味體會“山路漫歌”這個片斷的立體美。

二、教學方法、手段

本文所寫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富有表現力,充滿了情趣,根據文章這一特點,我將充分發揮學生作爲閱讀主體的作用,運用啓發式教學法,藉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來使學生深入體會雲南歌會的美,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我的導語是這樣的:

在雲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遊戲傳情。這和同學們在電視或廣播中接觸過的演唱會、音樂會大不相同,雲南的歌會有哪些特色呢?我們通過學習《雲南的歌會》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

我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並提出問題:“雲南的歌會”有哪三種形式?

學生通過初步的閱讀思考,歸納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這三種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

爲了讓學生深刻了解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更好的體會雲南歌會的美,我分兩步來講清本課的教學重點。

(二)講析重點

第一步: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採用比較閱讀,分析比較雲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在內容上的側重點和寫作手法上的差異。

通過討論、分析、歸納,學生能夠明確:

山野對歌具有對抗賽的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寫唱歌人,在外貌,神態等方面對演唱者進行工筆描繪,雲南女子的獨特服飾,高超的打鞦韆本領,顯示了她們開朗、活潑和充滿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會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興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環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以優美的環境映襯優美的人物優美的歌。

村寨傳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參加者來自各行各業,不論男女老幼,全都熱情高漲,六人圍坐一桌,足足有三十來桌。傳歌盹地點是住處院子的兩樓和長長的屋廊下,人們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傳歌的目的是老一輩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作者寫傳歌的場面,有全局描繪,有細部刻畫,點面結合,生動精妙的向我們展示了雲南的民風民俗,讓我們領略到一種獨特的地域美。

通過以上學習,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對課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瞭解,在此基礎上,第二步,我讓學生找出自己特別喜愛的場景或句子,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雲南歌會蘊含的美。

自古以來,雲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傳至今,具有獨特的風俗美,這種風俗美與特定的環境,當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是需要學生深入體會的地方,因此我確定本課的難點是:體會“山路漫歌”這個片斷的立體美。爲了引導學生真正理解風俗美與特定環境、’當地人物之間的密切關係,我讓學生精讀“山路漫歌”這個片斷並設置三個問題,突破難點。

第一個問題:“山路漫歌”這個片斷幾乎沒有寫所唱的歌,寫了些什麼內容?

學生通過仔細閱讀能夠分析出這個片斷重在描寫景物:藍藍的。天,成片的樹林,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和藍天相呼應的粉藍色報春花,着重寫了兩種鳥:一種是喜歡獨唱的戴勝鳥,另一種是喜歡羣唱的雲雀。這些景物構成了雲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環境。

第二個問題:作者寫這些景物運用了哪些手法?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討論後明確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調動多種感覺器官,繪形、繪聲、繪色,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描寫:藍天白雲、蔥翠的樹林、山花爛漫的小山坡是靜態的,是色彩斑讕的;戴勝鳥和雲雀邊飛邊唱,嬉戲嗚叫是動態的,它們的歌唱是歡快悅耳的。

作者運用動靜結合、聲色相融的手法,使這幅立體自然畫卷真得是美不勝收。趕馬女孩子面對如此美景,心中充滿喜悅,爲之陶醉,情動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縱情歌唱呢?

我設置的第三個問題是:假如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又是趕馬女孩子中的一員,你會唱出什麼樣的歌?結合自己的日常積累,主要是歌曲積累,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創設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設置這個問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爲學生營造了想象和聯想的空間,學生能在想象中身臨其境,真正體驗在這種宛如畫卷的環境中,當地的人們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慾望,趕馬女孩子熱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環境有着根本的聯繫。從而學生會真正體會和思考:民俗的形成與環境、人物的密切關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雲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爲雲南秀麗明媚的環境美,這種歌會的風俗也代代相傳下來。

(三)、鞏固運用

對課文的閱讀、分析、,品味之後,爲了鞏固學習內容,我設置了當堂的口頭作文,讓學生介紹一種自己瞭解的民俗,並試着分析這種民俗形成的原因。

(四)、歸納小結

《雲南的歌會》是介紹雲南民俗風情的散文,我所確定的重點、難點,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到雲南歌會的獨特之處,還能引導學生關注民俗,瞭解民間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五)、佈置作業:

1、推鑑課外閱讀書:《沈從文散文選》

2、寫一篇介紹家鄉民俗的作文。

四、時間安排

啓發導入2分鐘講授新課25分鐘

鞏固應用10分鐘歸納小結2分鐘

餘下的時間讓學生讀書、質疑、反饋矯正,幫助學生消化所學知識

五、板書設計

山野對歌:才智外貌神態人物美

山路漫歌:花鳥人環境美

村寨傳歌:場面特點目的風俗美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課爲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中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課文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小學會認識大自然,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作者藉助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將深奧的科學知識通俗化、大衆化,學生很容易掌握。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聽、說、讀、寫訓練,使學生獲得有關大自然的一些知識,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我爲本課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滿各種知識。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觀察、瞭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設計理念

(一)過程開放,體現探究性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閱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形成的。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課的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時,我先引導學生觀察教師的表情,去讀懂教師臉上的文字,繼而引出課題,引導學生自己找到探究內容進行探究;在學生用一句話來概括“大自然文字的作用是什麼”的過程中,教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生意見的傾聽者、能積極參加學生活動的參與者;當學生就“課文是怎樣把森林裏的花崗石介紹得具體、生動、形象的”進行討論交流時,教師又是能判斷學生認識正誤的辨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生成過程。

(二)挖掘內涵,注重人文性

1、體現課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課堂上,我努力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價值,讓學生在體味語言、交流表達過程中,陶冶、塑造學生的情感體驗。

2、滲透課堂活動中的人文性

現代教學觀需要我們以生活的理念構建起語文教學大課堂。在教學中,我們要將課堂的語言訓練和課外的生活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從單一的語文課堂步入廣泛的社會語文空間。如在“拓展延伸”這一活動中,我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交流自己懂得的大自然的文字。這種實踐性的活動形式,讓學生親近自然,很好的淡化了訓練意識,消除了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界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熱情。

(三)感悟運用,突出個性化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1、個性化地體味語言

在教學中,對於大自然文字的品讀,我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研讀,強化個性體驗,努力讓學生通過自主體驗,在字、詞、句、篇的聯繫中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體會文章內在的思想感情。

2、多樣化地語言表達

語文課是師生個性自由馳騁的舞臺,所以要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地表達,展示學生的個性。在教學中,通過學生多樣化的表達,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課堂中小練筆的設計:“選擇你喜歡的一種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課文,試着把這種文字介紹的生動、具體、形象!”這一環節,大多數學生不拘一格地寫出了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說課稿 篇4

我說課的題目是 《滿井遊記》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 教法學法、 教學過程、 板書設計等四個方面來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

一、 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滿井遊記》 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四課, 本單元是以 “寫景記遊” 爲主的古代散文單元, 經過對本單元前三篇文章的學習, 學生已經基本能把握這種遊記的特點。 《滿井遊記》 是明代文學家袁宏道於 1599 年在京任職國子監助教時通過描繪北京近郊滿井一帶初春的美好景色來抒發作者厭倦都市宮場生活、 寄情于山石草木的記遊小品 語言簡練, 運用白描、 層次清晰; 描寫生動、 情趣盎然, 這些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2學情分析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 “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爲此, 我對八年級學生作了如下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學習和欣賞文盲文的基本方法, 本單元前幾課內容都是山水遊記, 學生已經瞭解到古代山水遊記借景抒懷、 借題發揮的寫法; 同時也體會到明清山水遊記偏重於表現自然之美和個人情趣的特點 可以說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自學和合作探究文言文的能力, 並且具有了一定的欣賞古代散文和審美的能力。

3教學目標

《滿井遊記) 作爲一篇自讀的記遊小品, 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語言, 寫出了一個南方人眼中的 “北國之春”, 而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 根據以上特點, 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欣賞、 領悟課文的優美語言和優美意境

2) 能力目標: 重視誦讀, 力求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技巧, 增強自身寫作能力

3) 情感、 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學習重點, 並結合學生實際, 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 理解課文內容;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 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 教學難點確定

爲學習作者善於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5教 具: 錄音機、 多媒體課件

6課時安排= l課時

二、 說教法學法

L教學方法爲有效的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 突出重點, 突破難點, 結合我們學生的情況和本文的特點, 按照初中生的認識規律,遵循 “教師爲主導, 學生爲主體, 訓練爲主線” 的指導思想 教法

具體如下:

1) 誦讀教學法 (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 重點語段, 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體會語感, 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 通過聽朗讀, 讓學生自己想象文章畫面, 感受文章意境, 力求突破教學重點)

2) 比較閱讀法 (通過與其他同類篇目的比較, 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進一步體會作者個性化的寫景特點, 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

3) (教師把班上學生按照能力強弱搭配分成幾個四人學習小組, 並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和交流, 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主動性, 更好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更能共同提高)

4) 多媒體教學法 (通過展示北方初春的景物圖和滿井的風景

圖, 讓學生把聯想與現實結合起來, 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思想感情, 自然地融入課文的意境中。 此外, 課件的背景全部採用與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國古典山水畫, 整體界面古色古香, 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2。 學習方法古人主張: “授人魚, 不如授人以漁”, 在全面推進新課改的今天, 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 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爲他們今後的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 因此, 學法上我遵循把 “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的指導思想, 倡導“自主、 合作、 探究” 的學習方式。

學法具體如下:

1) 圈點勾畫法 (勤動筆墨, 積極讀書, 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

2) 討論法 (充分討論, 互相啓迪,突破難點, 突出重點)

3) 自主探究法 (學生實踐, 鞏固提高, 運用知識)

4) 誦讀法 (把握文言文的節奏, 體會其中的音樂美, 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的韻味)

三、 說教學過程

合理安排教學過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因此教學本課我主要通過以下六個環節來進行:

環節 1= 導入新課 (3 分鐘)。 我設計的導語是: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在衆人眼裏, 春天是一個充滿詩意、 充滿希望的季節, 同學們喜歡春天嗎? 我們南方的春天是什麼樣子的? 北方的春天和南方的春天是一樣的嗎? 現在就讓我們跟隨袁宏道一起到滿井看看, 領略一下北方的春天。 (設計意圖3 由問題導入, 主要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 問題涉及的是學生所熟悉的事物, 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把學生很快地帶入課堂。)

環節 2: 整體感知 (15 分鐘)

1) 教師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學習生詞並試着譯課文, 整體感知文意。

2) 學生自由發言, 交流讀後的感受。 (設計意圖: 自由交流讀後感受是一個比較有彈性的環節, 既能檢查學生的自讀情況, 又能掌握學生不懂的地方)

3) 幻燈片展示字詞, 全班共同學習, 積累整合文言知識

4)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註釋瞭解作者、 作品的有關知識, 多媒體展示 《滿並遊記》 的寫作背景 (設計意圖: 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理解課文的主旨)

5) 聽朗讀錄音, 學習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 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 欣賞、 領悟課文的優美語言和優美意境)

6) 學生齊讀課文 , 想象文中的畫面, 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 (設計意圖: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創造行爲, 應當遵循閱讀規律, 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 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閱讀體驗,讓學生談談自己對課文的感悟)

環節3: 研究探討, 突出重點。 (17分鐘)

1) 在進行本環節的教學時, 教師先用幻燈片展示三個問題, 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小組探究學習: (D 結合註釋, 翱譯課文 @ 文章 3 個自然段分別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圖畫? 僵) 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 並在小組內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

2) 經過小組討論, 小組代表依次反饋三個問題的討論情況,不足之處教師加以補充。

3) 教師將早先設計好的三個大問題之下的 10 個形成頂針特色的 “連環問” 按序拋出, 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引領學生深入課文。

這 10 個小問題是: 廷) 第一自然段描繪的是城中 “餘寒” 的景物,這些景物並不在滿井, 能否把第一自然段刪去? (討論歸納: 這是認知規律, 有的起鋪墊作用, 有的起過渡作用, 有的活躍氣氛, 使學生 “跳起來能摘到果子”。 通過連環追問學習方式, 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認識可以大大加深, 本課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也基本突破了。 在賞析過程中, 以不同方式的閱讀, 讓學生在讀中學, 讀中悟)

環節 4: 拓展延伸。 (4 分鐘)

1) 展示北方初春的景物圖和滿

井的風景圖, 昇華對課文的理解

2) 幻燈片呈現朱自清的 《春》,對比閱讀, 感受兩篇文章不同的寫作手法 (設計意圖: 通過與其他同類篇目的比較, 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進一步體會作者個性化的寫景特點)

環節 5: 課堂總結 (5 分鐘)

1) 學生進行配樂朗誦。

2) 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穫 (設計意圖: 此環節對學生活動給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勵, 回到對課文整體的把握上, 體會本文的音樂美、 語言美, 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3) 完成配餐作業。

環節 6: 佈置作業 (1 分鐘) 以 “家鄉的春” 爲中心, 寫一篇短文, 體裁不限 (設計意圖: 學以致用, 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 激發創新的精神。)

四、 說板書設計

妤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 是課文精華的體現, 在教學活動中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這堂課中, 我根據課文內容, 設計了這樣一個個板書, 力求突出重點, 做到簡明、 概括, 讓學生獲得更鮮明的印象和有關知識, 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四個方面闡述了我對這節課 有關設想。 根據以上的教學說明, 我對本課時進行簡要評價: 本節課, 我做到以讀爲主線, 以展開想象爲發散點, 以情爲核心, 以培養能力爲目的, 使學生在本堂課中達到會讀 會學會用 說課完畢, 敬請批評指正, 謝謝!

說課稿 篇5

教案資料 《軸對稱(第1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理解軸對稱圖形,兩個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的概念。

(2)瞭解軸對稱圖形與兩個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的區別和聯繫。

(3)瞭解軸對稱的性質。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學習以及動手操作,讓學生關注生活,學會觀察,增強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中,體會圖形的美,同時感悟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

【教學重點】

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的概念以及區別和聯繫。

【教學難點】

軸對稱的性質。

【教學方法】創設情境-主體探究-合作交流-應用提高.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直尺、剪刀和彩紙等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欣賞圖片,感受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和軸對稱圖形

我們生活在圖形的世界中,利用圖形的某種特徵我們想像和創造了許多美麗的事物.

問題:觀察下列幾幅圖片,大家觀察後回答下列問題:(出示世博建築物、奧運會開幕式鳥巢煙火、飛機、蝴蝶、窗花等圖片).

(1)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對稱給人以平衡與和諧的美感,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對稱的世界裏,你平時有注意到嗎?

(2)你能舉出幾個生活中具有對稱特徵的物體,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嗎?

(3)你能利用手中的彩紙,剪出具有對稱特徵的圖案嗎?

二、動手操作,教師組織,合作交流,歸納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師生互動操作設計:

教師走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一起觀察圖形,討論其具有的共同特徵,並利用“對摺”的方法剪出各種美麗對稱的.圖案,展示出來,可以發現這些圖形沿一條直線對摺(我們把這條直線看作軸),直線兩旁的部分可以互相重合,比如在生活中具有這種特徵的物體有:飛機、風箏、汽車等.

1.經過學生討論,找到特徵後,引導學生歸納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歸納:如果一個圖形沿一條直線對摺,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互相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叫做這個圖形的對稱軸.

2.出示教材圖片,下面的每對圖形有什麼共同特點?你能概括這些特點嗎?

學生觀察圖片,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共同總結每對圖形所具有的特徵,學生可能發現:沿某條直線對摺,兩個圖形能夠完全重合.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軸對稱的概念進行歸納.

把一個圖形沿着某條直線對摺,如果能夠和另一個圖形完全重合,那麼就說這兩個圖形關於這條直線對稱,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摺疊後重合的點是對應點,叫做對稱點.

3.觀察,類比軸對稱圖形和成軸對稱的兩個圖形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對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區別和聯繫進行討論交流,加深理解:

軸對稱是說兩個圖形的位置關係.而軸對稱圖形是說一個具有特殊形狀的圖形.

軸對稱的兩個圖形和軸對稱圖形都有一條直線,都要沿這條直線摺疊重合;如果把軸對稱圖形沿對稱軸分成兩部分,那麼這兩個圖形就是關於這條直線成軸對稱;反過來,如果把兩個成軸對稱的圖形看成一個整體,那麼它就是一個軸對稱圖形.

說課稿 篇6

一、解讀教材:

《商的變化規律》一課屬於比較傳統的知識,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筆算乘法、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與舊教材相比,教材對本知識點作了適當調整:舊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變的規律,而新教材中卻改爲了商的變化規律,引導學生探討被除數不變商隨除數變化的規律和除數不變商隨被除數變化的規律,提升了學生自由探究數學問題的空間,因此頗具挑戰性。那麼老師怎樣做到“老課新上”?做到在“主動教育”模式下始終讓學生成爲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小主人,怎樣在自主活動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以及主動優化,努力實現數學課堂的真正高效?基於以上幾點,我們的教學策略定爲:扶放結合、引導探索、自主參與、學會學習、培養能力。

二、課堂呈現:

在課堂呈現上餘老師緊緊地把握住了以下三點:

1、“問題生成單”是主動教育課堂的“魂”。

我校的“主動教育”教學模式的基石是“問題生成單”,我們在設計本節課之處就始終用“問題生成單”作爲課堂的主線,經歷試教之處的時間不夠用、教學環節不夠精簡、課堂探究不夠深入、課堂效率不夠高效等問題後,我們對預習生成單進行了再次設計,將教材中簡單、靜態、結果性的文本,設計成爲豐富、生動、過程化的“問題生成單”,讓問題生成單成爲整堂課的“魂”。在整堂課中,“問題生成單”分三次呈現。

第一次呈現:在開課環節,教師設計了第一層次的舊知複習,用積的變化規律舊知爲新知搭橋鋪墊,爲探討除法中商的變化規律起到了方法上的遷移。

第二次呈現:教師要求學生根據問題生成單研究當被除數不變時,研討除數變商會怎樣?除數不變,商會隨着被除數的變化而發生怎樣的變化,起到了爲學生分散難點的目的。

第三次呈現:老師要求學生根據第二次的呈現,對被除數、除數都變,商會怎樣變進行合理猜想。

一張小小的問題生成單凝聚着老師課前精心解讀教材的心血,三次精彩的呈現爲學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間,使學生爲完成一定任務而進行設想、預見、磋商、探究、討論、辯解,思維發生碰撞,構築了課堂上有活力、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成爲了主動教育的“魂”,進而促進學生在有限的40分鐘課堂裏獲得了最高效的主動發展。

2、“學生自主探究”成爲了主動教育課堂的“根”。

“讓過程和方法進課堂”可謂餘老師上課的特色。整節課餘老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數學問題的探究,體現了學生的主動和教師的主導,師生和諧共榮,極符學生的認知規律、新課程標準和我校主動教育模式要求。課堂上我們看到教師始終把激勵學生學習、爲學生搭建學習平臺作爲教學的主線,讓小組中的每個學生都在寬鬆的氛圍中,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求知、好學向上的狀態,奠定了學好數學信心的基礎;同時重視合作、探究,使得學生願意與夥伴交流,敢於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參與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課堂上一次次探究活動真正成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展的數學活動過程,使學生在課堂上有了自主,有了發揚個性、施展才能的空間,成爲了主動教學的“根”。

3、“學生自主構建、歸納、總結、提煉”, 成爲主動教育課堂新的增長點!

課堂中餘老師緊緊抓住探究三條規律的過程,注重讓學生構建思考問題的方法,啓發學生有序觀察,多角度、多方向去挖掘思路,引導學生參與到發現規律、探究規律、總結規律的過程中。在學生髮現商的變化有某種規律的萌動時,餘老師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講一講發現的規律。”並及時給予肯定,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嘗試中,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活了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

整節課教師下放“教學”,只作點拔,成爲活動的組織者,巧妙設疑,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拓展他們的解題思路,既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又重視發揮集體的智慧,給學生提供了多向交流的機會。學生在靜思、合作、商討中,輕鬆、愉快地學到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創造學的境界。

本課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亦學亦練,注重了知識的生成與鞏固,學與練相得益彰。同時教師非常注重總結性的語言,能適時地把學生表達的變化規律的用語,加以提煉並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在全面瞭解商的變化規律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數學規律能力。

三、不足之處:

1、“積”、“商”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學生極易混淆,建議可先複習乘法、除法的概念及算式各部分名稱,做好知識儲備,便於學生表述規律。

2、教師還應加強指導學生表述完整的練習,同時要適時引導、及時糾正,比如學生總結第一個規律時,說被除數不變,除數擴大(或縮小)幾倍,商就擴大或縮小几倍。

主動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策略,教育藝術,教育境界。教師大膽地把舞臺和空間讓給學生,把自己隱蔽起來,讓學生充分發揮其主動性,這樣,課堂就綻放出空靈之美。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模式的創新、思維的轉變,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我們也從這節課中看到了自身許多的不足。

創新終歸出於實踐,期待在以後的實踐中與我們的孩子們共同轉變、攜手同行!正如我校“主動教育”教學理念中提出的“關注學生興趣,興趣煥發生命精彩;關注學生習慣,習慣影響學生未來;關注學生質疑,質疑引發智慧覺醒。”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我爲你驕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當時由於害怕沒敢承認,但內心十分內疚。後來,“我”用自己攢的送報紙的錢賠給老奶奶並寫了一封道歉信。寬容慈愛的老奶奶同樣以回信的方式把錢還給了我,並用“我爲你驕傲”讚揚了“我”的美好品德——誠信。孩子的誠信讓老奶奶感動,老奶奶那博大的胸懷也值得我們稱讚。本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記敘,是以“我”的情感變化爲線索來描寫的。沒有豪言壯語,卻深切感人,人文性特別強。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主題,結合文本內容,以及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會認“滑”“報”等9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故事中的道理和感情。

3、學會承擔責任,學會寬容。

結合課文內容,我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故事中的道理和感情定爲本課的教學重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學會承擔責任,學會寬容定爲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結合課文內容,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是;自主學習法、朗讀感悟法、小組合作法還有多媒體運用法。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自主識字、朗讀感悟、小組合作。力求體現新課標“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理念。

三、說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第一個教學環節:抓住題眼,說話導入

上課伊始,我和學生一起書寫“驕傲”,讓學生用驕傲說話,初步理解“驕傲”的意思,補充課題導入新課。我這樣設計是因爲:“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之本”,“驕傲”是本文的題眼,我讓學生用驕傲說話,理解驕傲意思,這既是對學生的語言訓練,又是培養學生抓題眼來理解課文的方法。

第二個教學環節:初讀感知,自主識字

在本課識字環節中,我主要採用了多種形式(帶拼音讀,去拼音讀,詞語中讀,走迷宮遊戲等),使生字重複再現,達到正確認讀的目的,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讓學生自主交流識字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識字經驗,培養了學生獨立識字能力,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第三個教學環節:深入研讀,理解課文

這裏我主要抓住主人公心理變化這條線索,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和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

1)抓住重點在句子體會小男孩的心情變化

爲了讓學生從朗讀中體會到小主人公遊戲時開心和犯錯時的害怕與擔心。我們採用創設情境法,利用生動的語言加上多媒體的輔助,把學生帶入了當時的情境中,體會人物心理活動,同時我引導學生進行角色轉換,,體會“小男孩”爲什麼害怕?他在怕什麼?接着引導學生多種形式的進行朗讀,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說出對文本的獨特體驗。

2)抓空白點,體會小男孩的輕鬆

關於便條的內容,是課文中的一個留白點,考慮到它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我們進行了展開教學,如果你是小男孩會在便條上寫些什麼?然後出示便條的格式,讓學生在同桌間和全班內進行交流。在師生和生生的交流中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小男孩承認錯誤後的輕鬆,情感得到了昇華。補充便條內容既是對學生進行讀說結合的訓練,又是對小男孩誠實、知錯就改、用自己的行動彌補過失這些優秀品質的感悟、內化。

第四個教學環節:總結全文,歸納領悟

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小結:老奶奶是寬容的人,小男孩是負責任的人。通過小結讓學生明確文章的主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第五個教學環節:巧妙拓展,豐富教學

學生賞伴隨着音樂值得驕傲的事情,真正將語文學習的平臺拓展到了課外,讓語文與生活鏈結,讓語文提升思想,讓語文指導行動。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文我是抓住小男孩的情感變化進行板書設計:開心→害怕、擔心→不自在→輕鬆,既精練又直觀,有利於學生記憶。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裏收編的新篇目,較之傳統教材有更多可供師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從教材內容分析,該文寫的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一事,憤怒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爲,憤怒譴責英法聯軍毀滅世界奇蹟圓明園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國所遭受的空前劫難,表現出對東方藝術、對亞洲文明、對中華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師要做到能調動學生參與並融入課文的氛圍中併爲作者的強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課是該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本單元所選課文都是以戰爭爲主題,學習這一單元,可以瞭解歷史,可以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兩個極端。本課則是憤怒譴責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學習這篇課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語言特色,瞭解雨果的偉大情操。進而關注那段歷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藝術、文化、人類及整個世界。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改理念,結合本文的特點,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個性特徵,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與過程目標:比較閱讀,體味讚美的語言和反諷語言的細微差別。情感態度目標: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創造,培養熱愛全人類文化的情感。

4:教學重點、難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鑑於以上分析我確立教學重點爲:掌握本文的語言特色。瞭解雨果的偉大情操。

難點:辨別本文中讚美的語言和反諷語言的細微差別。

二、教學設想與學生情況分析:

(教材處理)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點、難點。本文立場鮮明,“讚美圓明園”“譴責侵略者”兩大板塊內容互相獨立,共同支撐着雨果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學習這篇文章,不必拘泥於“整體——局部——整體”的閱讀模式,可以將文章自然切分爲兩個獨立整體比較鑑賞,在比較中感受侵略戰爭的罪惡,探究雨果的遠見卓識。在形成鮮明的感受之後,再進行深層反思,關注那段歷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藝術、文化、人類及整個世界。

三、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聯繫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這節課我將採用質疑法、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其中以誦讀、討論爲重。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將貫穿課堂始終,再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

四、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從朗讀中體味語言特色,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羣體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個性化閱讀的同時,告訴學生如何從集體中汲取智慧。

五、教學程序設計:

(一)導入新課:我準備這樣導入:上課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個強盜,爲了共同的利益,進入了一個富貴的書香門地的家中去搶劫。由於他們事先勾結了那個大戶人家中的僕人,所以一夜之間,將能帶走的東西洗劫一空。不能帶走的全被毀壞了。頃刻間,昔日富麗堂皇的景象在瞬間化爲一片烏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斷瓦殘垣。這個家庭的許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幾百口人都被殺了,可是唯有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存活了下來。他長大後,被告知了家中當年的慘況。於是,他發憤圖強,終於有一天,他打敗了那兩個強盜。奪回了本該屬於他們家應有的尊嚴與地位。我們現在只知道,那兩個強盜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請問:親愛的你能猜出來,那個嬰兒是誰?那幾個可惡的僕人又代表了什麼?那個受難的家庭又是什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講故事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設計這一導入 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又形象地講出了課文地有關內容,爲這節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畫出文中對比鮮明、精彩的語句細細體會。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準備設計以下問題:1、雨果怎樣讚美圓明園?語言有什麼特點?2、雨果怎樣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爲?語言有什麼特點?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雨果是這樣讚美圓明園的:1)、是東方幻想藝術中的最高成就。2)、幾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產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語言上充滿感情,語句凝練優美,富有感染力。那麼雨果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爲持譴責態度。用了反語這種修辭手法:布特勒上尉恬不知恥的認爲,這次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光榮的,他們期待的是雨果對英法的這個勝利給予盛大的讚譽;雨果在憤激之下,用反語來形容強盜的心理。像“漂亮”、“豐功偉績”、“收穫巨大”、“文明”、“野蠻”等等反語正是強盜的口吻,有辛辣的諷刺意味。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語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讀者初讀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對作者評價圓明園的真切的認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強烈譴責侵略行爲的痛快淋漓。本環節的設計就是抓住學生的這第一“感點”,感情朗讀,直接進入文本,形成對比鮮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礎上,進入第三環節的學習。

(三)中國是被掠奪的,我們中國人譴責強盜,控訴掠奪,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爲一個參與掠奪與侵略的法國的一個公民,在強盜統治的國度裏,發表自己的言論,沒有一點奴顏媚骨,仗義執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氣的。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能不能引導學生想到這一點,收穫大不一樣。爲了突破這一重點,我設計以下問題:1、同學們,如果說,你們家有個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態度是什麼?(學生可能回答,我會原諒他的,再給他一次機會等類似的內容。)2、雨果作爲一個參與掠奪與侵略的法國的一個公民,他不幫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誰的立場上的?表現了他什麼樣情感和性格特徵?學生四人 一小組討論、交流上一環節中提出的問題。然後由四人一小組的小組長派代表回答問題。爭取做到人人蔘與。師生共同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評點。之後教師作歸納小結。人類的立場上,(這裏有說,正義的立場,中國的立場,或者是人民的立場等等。)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的創造者。他有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他認爲“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我們要學習雨果的博大的胸懷與高尚的品格。這一環節中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文章的深層理解。

(四)拓展延伸:當年雨果以一個藝術家對人類文化的珍視,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徑給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責,歷史的煙雲已消散,我們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應該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爲了引起學生的思考,我準備補充擴讀材料《哭泣的圓明園》。這篇擴讀材料,寫出瞭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前、廢墟上,歡笑嬉鬧的人羣,作者發出“歷史呢?恥辱呢?血性呢?”的吶喊。

(五)佈置作業 :1、學習了本文後,同學們不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語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懷,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內心世界,請你也用書信的形式,給他寫一封信,談談你讀了本文後的感想。提示:(1)你如何評價雨果的觀點?他的胸懷和品格對你有何啓發?(2)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這件事,你是怎樣看待的?

(3)當年被侵略、被掠奪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多世紀來中國有了什麼進步?

2、結合擴讀材料《哭泣的圓明園》,以“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歷史”爲題,寫一篇讀後感。

學生在以上兩題中任選一題完成。作業 第一題的設計,與雨果對話,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昇華思想感情。第二題的設計主要讓學生客觀地評價歷史,清醒地認識歷史,增強歷史責任感。

說課稿 篇9

各位專家領導,早上好!今天我將要爲大家講的課題是"力的合成"。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冊(必修)第一章第五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圖示和重力,彈力,摩擦力這三種基本性質力,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力的合成部分,在今後的力學和運動學甚至其他章節的一些學習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物理思想方法分析:作爲一名物理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讓學生學會用實驗的方法歸納總結出物理知識,並且知道怎樣恰當的運用誤差的觀點來處理數據。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能從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大小與分力大小之間的關係;知道合理的大小與兩分力間夾角的關係;知道矢量,標量的概念,知道它們有不同的運算規則;掌握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作圖法求共點力的合力,會用直角三角形知識計算合力;進一步瞭解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之一——等效法。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物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在實驗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方法,結果要符合實驗數據,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求實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係;

(2)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通過加強圖解法和計算法的練習突出重點。

難點:合力的大小與分力間夾角的關係。

通過實驗突破難點。 /

下面,爲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物理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內容比較抽象,但是用實驗的方法進行歸納,很容易得出結論的這一特點,我着重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多媒體幻燈片視圖教學和實驗歸納法。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程序及設想

引入新課

如圖甲,一個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圖乙是兩個人分別用F1,F2兩個力把同樣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麼力F的作用效果與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學生:效果是一樣的。

老師:那麼力F就叫做F1與F2的合力,如果我們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力的合成符合什麼規律。

由此引入新課。

把教學內容轉化爲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爲"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

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小學五年制第四冊第六單元中的四篇課文寫的是革命領袖或科學家的故事,據大綱要求,主要任務是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周總理借書》是這個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記敘了周總理在大雨天到北戴河圖書館借書讀的故事,讚揚了周總理嚴格遵守制度的品質。初步培養學生遵守制度的自覺性。由於學生在第三冊學過一篇寫周總理的課文《一束鮮花》,對周總理的事蹟、豐功偉績已有一定的瞭解,現在學習本課可增強學生尊敬、愛戴周總理的思想感情。

本文主要是通過人物對話形式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其中句式請問有沒有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同時,本文幾個名詞性詞語組詞方式較有規律。應該着重指導學生學習積累。

課文的插圖也是教材的一個組成部分。本文配有一幅插圖,畫的是周總理撐着傘,帶着筆記本到圖書館借書,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第三段的。但是這裏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畫面上色彩明亮(便於學生觀察),但容易被學生誤解爲白天去借書,教師需加以說明,方利於學生領會周總理不管天黑路滑冒雨來借書的精神。

二、說教材處理

根據二年級兒童年齡特徵、認識水平,以及我對本課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課教學時間安排爲兩課時。第一課時,指導預習,讀通課文,初步瞭解內容,學習1、2段中的生字詞語及其內容;第二課時,學習第3段中的生字詞語及其內容,完成其他練習。

現就第一課時教學作如下設計:

三、說教學目標

1.學會圖、館、值、冊、濟、閱、覽8個生字,理解圖書館、讀者、值班室、管理員、閱覽室5個詞語。

2.仿效例句,根據指定內容,用請問有沒有這種委婉的語氣說話、寫話,能有感情地朗讀第2段中的對話。

3.初步感受周總理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制度的品質。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根據教學大綱精神,5個詞語和1個句式的學習是本課時教學的重點。

難點:本課生字同時出現了館、管這兩個音同形又近的生字,對於觀察力不太好的二年級學生來說,區別這兩個生字的形與義成了本課教學的難點。再者,我們溫州地區農村學生普通話基礎比較差,而且平時用方言說話也較粗魯,因此,要把請問有沒有這個那麼禮貌、那麼委婉的句式訓練成爲學生的主體口語,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具準備:《世界地圖冊》一書、幻燈片若干、生字卡片等。)

五、說教法

在教學生字詞時,採用歸類法、直觀法、比較法等:句式訓練時,採用遷移法;講讀課文時用情境教學法、導讀法;一些比較花時間的問題,用講授法。

六、說學法

學生自學課文時,採用自學法;在自學字形時,用討論的方法,同時又用加一加,變一變等具體方式記字形;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採用讀讀、想想、劃劃、寫寫的方法;在鞏固生字時採用練習法。

七、說教學程序

(一)承前啓後導新課。

學生在第三冊時學過一篇寫周總理事蹟的文章,爲使新舊知識取得聯繫,又能引入對本文的學習,設計導語如下:

小朋友們,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一生有許許多多的事蹟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歌頌!誰還記得我們上學期學習的《一束鮮花》這篇課文寫的是他的什麼故事呀?

(二)啓發設疑解課題。

1.啓發

小朋友,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可能會提出一系列問題:周總理在什麼情況下借書?爲什麼要借書?借什麼書?向誰借書?怎樣借書?書借到了嗎

安排這個教學環節,一是培養學生看到課題,思考課文內容的學習習慣和方法;二是製造懸念引起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

2.設疑

在肯定了學生提出這一系列問題後,我又有意設了一個小小的疑竇,使學生產生憤、悱的心理狀態,激發探求謎底的慾望:我們新中國的總理,一個令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愛戴的總理,他日理萬機,他要借什麼書的話你覺得容易嗎?那麼他是怎麼做的呢?說明了什麼?

(三)引導自學練雙基。

1.自由讀課文(出示要求,使學生自學時有序可循)

要求:(1)標好課文有幾段,想想課文寫周總理是怎樣借書的?說明了什麼?(2)自學生字詞,讀準字音,想想意思,討論用什麼方法記住字形。

2.檢查生字詞學習情況。

(1)字形:

用加一加、變一變、會意等方法,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冊可用會意法記字形,館、管的區別是難點,可用比較法。

(2)字義:

A.本課的詞語組詞方式比較有規律,可讓學生用歸類法學習詞語,加深理解。

a.這些詞語中表示人物名稱的詞語是哪幾個?(點出館大室小概念上的區別)

b.聯繫實際理解後擴詞:賓館、旅館、文化館、展覽館、教室、會議室、辦公室、閱覽室、作者、記者、學者、少先隊員、黨員、服務員、營業員。

B.有的詞語可用直觀法、講授法,一點而過,節約時間。如學地圖冊、經濟時,出示《世界地圖冊》一書,告訴學生這是一本書,《世界經濟參考》也是一本書。

(四)組織導讀解疑難。

1.創設情境,讀第1段。

這一段只有一句話,理解也較容易,可用錄音放出大雨傾盆的音響,渲染天氣環境惡劣的氣氛,並在這種音響效果下朗讀第1段,使學生明白周總理是在這種情況下去借書的,爲下文學生感受周總理高大形象作好鋪墊。其中北戴河一詞可用講授法加以簡介。

2.指導朗讀對話,學習第二段。

(1)生自由讀並思考,是誰在電話裏問、電話裏說?你怎麼知道?(聯繫上下文)。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學習習慣,並瞭解本段大意。

(2)默讀劃出周總理是怎麼問、怎麼說的?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明確對話的形式。

(3)指導讀總理說的第一句話,並進行句式訓練。

①讀。幻燈出示句子比較、理解:

請問,圖書館裏有沒有《世界地圖冊》和《世界經濟參考》?

喂!圖書館裏有《世界地圖冊》和《世界經濟參考》嗎?

討論比較後,明白用上請問有沒有句式說話委婉、有禮貌。朗讀。

②說。對請問有沒有這個句式的理解後,教師可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促進積極遷移。

出示幻燈圖a.想買明天去上海的火車票。

b.想買一本《兒童圖畫字典》。

要求根據內容,並結合看圖用請問有沒有句式說話。

製作了這兩張幻燈片,是爲了化解學生直接根據內容按句式說話難度,讓學生置身於圖畫的情境中學習運用語言的能力。

③寫。學生說話後,直接完成作業本的第5題,把說的寫下來,完成從說到寫的訓練。

(4)讀總理說的第二句話,讓學生感受總理嚴格遵守制度的優秀品質。

天下着這麼大的雨,周總理爲國家大事工作那麼忙。小朋友想象一下,你若是當時的總理,你想借到書,會怎樣對管理員講?

總理有沒這樣說呢?他是怎麼說的呢?請學生讀一讀。

(5)在落實了以上幾個訓練以後,指導朗讀整段,同桌分角色練讀(給學生一定時間的練習)。

指名分角色讀→全班男女分角色讀→齊讀

這一段主要是安排學生讀,先自由讀,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接着是默讀,找出重點內容;第三是重點指導讀重點句;最後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這樣每次讀有目標,層層推進,達到教學目標2,同時達到教學目標3。

(五)安排練習求實效。

在達成教學目標2、3之後,安排寫字練習,以強化教學目標1。二年級學生,要保證在課堂上有充分的習字時間,提高寫字質量,所以要各留5分鐘時間讓學生在作業本上練寫己學的生字。爲了幫助學生培養按結構分類記字的方法;先寫左右結構的字:值、館、注(提醒注意這幾個字是左窄右寬);再寫上下結構的字:管、覽;最後寫剩下的字。

(六)章回小說法結課

如何設計一堂課的結尾,直接反映一節課的好壞,這節課選用章回小說法結課,找到一個像章回小說那樣關鍵的節骨眼剎車,造成一種懸念,延續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和保持求知慾望。具體設計如下:再一次播放傾盆大雨的音響,描述;雨,下得那麼大,天又黑了,許多讀者都因此沒有去圖書館,周總理工作又那麼忙,而且已打電話問過,他還會冒雨來圖書館借書嗎?如果來了他會怎麼做呢?這節課我們就學到這裏,下節課繼續學習時,再來討論。